12月19日(星期四)消息,国外知名 科学 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为什么少吃能 延缓衰老 ?中国科学家发现关键分子
几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试图揭开为何长期减少卡路里摄入能够延长多种动物寿命的秘密。近日,中国厦门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关键分子,或许是热量限制延缓衰老的背后原因——至少对果蝇和线虫来说是这样。
这种分子名为石胆酸(lithocholic acid),由肠道细菌产生,主要用于帮助消化脂肪。在最近发表在《自然》杂志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表明,石胆酸可以延长秀丽隐杆线虫和黑腹果蝇的寿命,同时还能让年老的小鼠恢复部分活力。
不过,目前尚无证据显示服用石胆酸对人类有相同的效果。事实上,如果剂量过高,石胆酸可能具有毒性。
早期研究表明,限制卡路里摄入能够延长包括线虫、苍蝇、老鼠,甚至某些灵长类动物在内的多种生物的寿命。这种延寿效应与一种名为AMPK的蛋白质密切相关,AMPK在热量限制的条件下会被激活,进而发挥其有益作用。
厦门大学的生物化学家林圣彩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筛选热量限制后小鼠体内的代谢变化,寻找能够激活AMPK的化合物。研究人员分析了200多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热量限制条件下水平升高,并逐一测试其激活AMPK的能力。在六种被证实能激活AMPK的化合物中,石胆酸的激活水平与热量限制后的小鼠体内水平最为接近。石胆酸是一种存在于胆汁中的化学物质。
随后,研究人员将石胆酸添加到线虫、果蝇和老鼠的食物中。结果显示,摄入石胆酸的果蝇和线虫寿命显著延长,而老鼠也表现出某些活力恢复的迹象。
《科学》网站(www.science.org)
科学家发现 木卫二 冰层厚度惊人,增加寻找生命的难度
几十年来,行星科学家一直认为,木星的卫星木卫二(Europa)可能是外星生命的潜在栖息地。木卫二的冰层下隐藏着一片咸水海洋。然而,研究人员在上周举行的美国 地球 物理联合会年会上报告称,木卫二的冰层厚度出乎意料,这表明其冰层下的咸海可能缺乏生命进化所需的热量和化学反应。
这些数据由美国宇航局的“朱诺号”探测器收集。自2016年以来,朱诺号一直围绕木星运行,原本的任务是研究木星内部结构。然而,它还对木卫二等多个主要卫星进行了飞越观测。研究人员发现,朱诺号上的一台微波辐射计(MWR)能够首次估算木卫二冰壳的厚度。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朱诺号项目科学家在会上透露,木卫二冰层的平均厚度约为35公里,相当于四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目前地球上钻探深度的三倍。
行星科学家表示,这些尚未发表的研究结果“使木卫二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变得更加渺茫”。如果木卫二的冰层较薄,海洋可能通过冰层与表面发生更多的化学交换,从而促进生命所需的化学反应。然而,厚厚的冰层大大减少了这种可能性。此外,这样的冰层也表明从木卫二岩石核心流出的热量较少,降低了海底热泉——另一种可能孕育生命的环境——存在的可能性。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1、神经干细胞移植有望治疗慢性脊髓损伤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领导了一项I期临床试验,证明神经干细胞移植在治疗慢性脊髓损伤中的长期安全性和可行性。脊髓损伤通常会导致部分或完全瘫痪,目前尚无有效治愈方法。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对四名慢性脊髓损伤患者进行了为期五年的随访。结果显示,其中两名患者在接受神经干细胞植入治疗后表现出神经系统功能的持续改善,包括运动和感觉评分提升,以及肌电图(EMG)活动增强。一些患者的疼痛评分也有所下降。
研究表明,所有四名患者均对这种治疗方法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尽管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安全性和耐受性,但结果表明,神经干细胞移植可能成为治疗慢性脊髓损伤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些鼓舞人心的发现,研究团队计划开展II期临床试验,以进一步评估疗效。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细胞报告医学》(Cell Reports Medicine)杂志上。
2、一种能够检测和诊断疾病的微芯片
在面临多种健康威胁的当今社会,对快速、可靠且易于使用的家庭诊断测试的需求尤为迫切。针对这一需求,一种能够检测空气中微量病毒或细菌的微芯片应运而生。
美国纽约大学坦顿工程学院的一项新研究展示了这种微芯片的开发和大规模生产潜力。该芯片不仅可以从咳嗽或空气样本中识别多种疾病,还能显著提高检测效率。
这种创新技术依赖于场效应晶体管(field-effect transistors,FET)——一种微型电子传感器,可以直接检测生物标志物并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与传统基于颜色变化的化学诊断方法(如家庭验孕测试)相比,这种方法速度更快,可同时检测多种疾病,并能即时将结果传输给医疗服务提供者。
近年来,FET生物传感器的检测能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检测灵敏度已达到飞摩尔级别(千万亿分之一摩尔)。这一进展得益于纳米线、氧化铟和石墨烯等纳米材料的结合。然而,这类传感器在同一芯片上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体或生物标志物时仍面临巨大挑战。现有的定制方法(如在FET表面滴铸生物受体)缺乏满足复杂诊断任务所需的精度和可扩展性。
热扫描探针光刻技术(tSPL)是一项可能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性技术。该技术能够对芯片表面的聚合物涂层进行精确化学图案化,使单个FET能够结合不同的生物受体(如抗体或适体),分辨率高达20纳米。这与现代先进半导体芯片中晶体管的尺寸相当。通过这种方法,基于FET的传感器可以在单个芯片上实现对多种病原体的高灵敏度检测,极大拓宽了其应用前景。
这项研究已发表在《纳米级皇家化学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in Nanoscale)杂志上。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古老骨骼揭示人类与狗之间1.2万年前的友谊
最近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早在约12000年前,美洲的人类与现代狗的祖先就已建立起亲密关系,比此前记录早了约2000年。这项研究基于在阿拉斯加发现的考古遗迹,为美洲原住民如何与早期狗和狼互动提供了新的见解。
2018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团队在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Fairbanks)东南约70英里处的一个长期考古遗址中,发现了一块成年犬的胫骨(小腿骨)。通过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确定这只狗生活在约12000年前,即冰河时代末期。2023年6月,研究人员在阿拉斯加德尔塔章克申(Delta Junction)以南的另一个考古遗址,挖掘出一块约8100年前的狗颚骨,同样显示出可能的驯化迹象。
对这些骨骼的化学分析显示,它们的饮食中含有大量鲑鱼蛋白质,这表明这些狗经常以鱼为食。这种饮食结构在当时的犬科动物中极为少见,因为它们通常只捕食陆地动物。研究人员认为,这种饮食改变很可能与它们对人类的依赖有关。
科学家相信,这些考古发现代表了美洲已知最早的人类与犬科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不过,目前还不能确定这些犬科动物是否是美洲最早的驯化狗。
2、星星无处不在,为何天空仍然黑暗?
宇宙中 恒星 数不胜数,但为什么太空却显得如此黑暗?这一问题困扰了人类几个世纪,并在天文学中被称为“奥伯斯悖论”。
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的天文学副教授在《The Conversation》网站上撰文解释,太空的黑暗并不仅仅因为恒星距离地球遥远。
可以将地球想象为一个巨大的气泡中心。如果这个气泡的直径是10光年,那么它大约包含12颗恒星。由于距离较远,这些恒星中的大部分从地球上看会显得非常暗淡。
如果继续将气泡的直径扩大到1000光年、100万光年甚至10亿光年,尽管最远的恒星看起来更暗,但气泡中恒星的总数却会显著增加。理论上,这应该让整个夜空显得非常明亮。
然而,现实中,夜空并没有被完全照亮,这是因为宇宙的历史并不无限漫长。可见宇宙的范围仅限于距离地球约130亿光年的区域——超过这一范围的恒星发出的光尚未到达地球。
此外,宇宙正在膨胀,最遥远的星系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远离地球。由于星系远离得如此之快,恒星发出的光波长被拉长到超出人类肉眼可见范围。这种现象被称为“多普勒频移”。因此,即便这些光有足够的时间到达我们的眼睛,我们也无法看见它们,这意味着夜空永远不会被完全照亮。
(刘春)
科学家的故事
邓稼先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 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 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 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去世。 后被誉为两弹一星 回答者: 立鹤尾 - 进士出身 八级 5-3 11:12邓稼先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 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 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 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去世。 后被誉为两弹一星 牛顿,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1642年12月25日生于林肯郡伍尔索普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2岁他在格兰撒姆的公立学校读书时,就表现了对实验和机械发明的兴趣,自己动手制作了水钟、风磨和日晷等.1661年,牛顿就读于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成了一名优秀学生.1669年,年仅27岁,就担任了剑桥的数学教授.167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685~1687年,在天文学家哈雷的鼓励和赞助下,牛顿发表了著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发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70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727年3月27日,逝世于伦敦郊外的一个小村落里. 牛顿不仅对于力学,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贡献.在数学方面,他发现了二项式定理,创立了微积分学;在光学方面,进行了太阳光的色散实验,证明了白光是由单色光复合而成的,研究了颜色的理论,还发明了反射望远镜. 回答者: scysccc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5-3 11:14卡文迪许 — 最富有的学者,最有学问富翁 亨利·卡文迪许是英国杰出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他的一生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也许这位科学家在生活中不是一个出色者,但在科学研究中不愧为一颗闪亮的明星。 1731年10月10日,卡文迪许生于法国尼斯的一个贵族家庭。 他的父亲是英国公爵的后裔,因为他的母亲喜欢法国的气候,才搬到法国居住。 当卡文迪许两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去世了。 由于早年丧母,他形成一种过于孤独而羞怯的习性。 (一)科研历程 卡文迪许在十一岁那年进入了纽科姆博士在哈克尼办的一所中学学习,这是一所主要招收上层阶级的孩子的学校。 1749年,他进入剑桥的圣彼得学院学习。 在剑桥,他学习了四年。 1753年,他离开剑桥漫游欧洲大陆。 这以后他与父亲一起居住在伦敦马尔特罗大街,他在家里装备了一间实验室和工作室。 开始,卡文迪许只是做父亲的助手。 他的父亲查尔斯是一位杰出的实验科学家,也是英国皇家学会的重要人物。 查尔斯的实验技巧非常卓越,备受富兰克林的赞扬。 他鼓励儿子热爱科学,并把自己的仪器设备供给儿子使用。 尤其重要的是,父亲把卡文迪许引进伦敦的科学界。 1760年,卡文迪许成了皇家学会会员。 1766年,卡文迪许发表了《人造气体》一文,这篇论文纪录了卡文迪许对氢气的研究。 文中指出,氢气是做为一种独特的物质存在的。 并且他还用实验证明了氢能够燃烧。 在化学的其他方面,卡文迪许也作出了重要的发现。 他研究了二氧化碳的性质,指出由腐烂和发酵产生的气体,与大理石受酸作用而产生的气体是相同的。 他还研究了空气的组成,用实验证明了空气中有惰性气体存在。 他在化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研究了水的组成,并证明了水是氢和氧的化合物,这一伟大发现在化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卡文迪许对物理学研究很感兴趣,他最初着手研究的是动力学。 1687年出版的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对卡文迪许的影响很大。 他基本上赞成牛顿的观点,但在某些问题上也坚持自己的观点。 1798年,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验证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同时确定了万有引力常数和地球的平均密度。 卡文迪许在电学上的研究持续的时间很长,直到1781年才结束,这是他一生中最持久最艰苦的尝试。 他首先研究了两个带电体的相互作用,在多次试验的基础上,他明确地指出:同种带电体的相互作用是互相排斥,不同种带电体的相互作用是互相吸引,相互作用力随距离的某次方(小于3次)成反比例变化。 这为后来库仑发现的库仑定律奠定了基础。 他的关键性的实验连同一个推广的理论结果构成了一篇未发表的论文的纲要。 卡文迪许先于法拉第证实了电容器的电容与两极板间的物质有关,揭示了电介质极化存在束缚电荷这一事实。 他还先于欧姆发现导体两端的电势差与通过它的电流成正比。 更令人惊异的是,卡文迪许是在当时还无法测量电流虽弱的条件下,用自己的身体做为一只测量电流的仪表面得出这一正确的结论的。 他当时是用手指抓住电极的一端,根据仅仅是手指,还是手指到手腕,或者是手指一直到肘关节都感到电振,从而估计出电流强弱。 遗憾的是这些成果当时没有完全公开发表,书面发表的只有两篇涉及的材料并不是最重要的文章。 大约过了一百年,麦克斯韦用他一生中的最后五年的时间,整理了卡文迪许留下的大量的资料、实验记录和文稿,他在1879年出版了《亨利·卡文迪许的电学研究》一书,至此人们才得以了解卡文迪许的工作和成果。 卡文迪许还研究了热的现象,他用硫磺、炭和玻璃等做实验,发现给它们相同的热量,温度却不一样。 从而他得出结论:各种物质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所需要的热量各不相同。 这一结论对后来 发现比热定律有着重要意义。 (二)最古怪的科学家 卡文迪许不善言谈,很不喜欢那些慕名而来的客人打扰他的研究工作。 在他奉陪客人时,常常眼睛盯着天花板,脑子里思索着自已实验中的问题,一言不发,为此常常使客人十分尴尬。 他虽然喜欢孤独的生活,但对于别人所作的研究工作却不是不感兴趣 的。 例如,他曾将 一些铂送给青年科学家戴维作实验之用,有时还亲自跑到皇家学会去参观戴维的分解咸类的出色实验。 卡文迪许在四十岁时,先后继承了父亲和姑妈的两大笔遗产,于是他成为了一名百万富翁。 正如法国科学家比奥所说的:“卡文迪许在一切学者中最富有,在一切富翁中最有学问。 ”但巨额的财富并没有使卡文迪许的生活方式发生丝毫的变化。 他仍然过着俭朴的生活,不讲吃穿,每天都穿一件褪了色的上衣。 他的钱大部分都花在了购置科学仪器和图书上。 他利用自己继承来的财富购买了一大批很有用的图书,除自己用外,还慷慨地供其他学者使用。 而且他对金钱毫无兴趣,甚至不知道一万英磅究竟是多大一笔财富。 一次他的一个仆人病了,要花钱治病,他随手开了一张一万英磅的支票给他,使仆人惊讶得不知所措。 另外,卡文迪许最厌恶和害怕两件事物,一是奉承,他听到奉承的话常常十分窘迫、不知所措:一是女人,他最怕和女人接触,所以终生未婚,而且他每天和女管家之间都用纸条来联系。 1810年2月24日,这位七十九岁的老人感到临近死亡了,就吩咐身边一位护理的仆人离开房间,而且非到规定时间不得擅自回来。 当仆人回来时,卡文迪许已经孤独的离开了人间。 卡文迪许一生性情孤癖。 他在科学界没有形成一个学派;在民众心中也缺少声望。 但他以学识广博,推理清晰,才智罕见而在皇家学会会员中倍受崇敬。 他在英国科学界的地位是牛顿以后最高的,他所具的数学和实验才能可与牛顿媲美。 可以说十八世纪的英国科学界任何人的智力都无法与他相匹敌。 回答者: 王子成父 - 秀才 二级 5-3 11:21... 回答者: HEWANJING - 试用期 一级 5-7 15:07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生平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西南的乌耳姆城,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 爱因斯坦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爱因斯坦合开了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厂。 母亲玻琳是受过中等教育的家庭妇女,非常喜欢音乐,在爱因斯坦六岁时就教他拉小提琴。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去给医生检查。 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可是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 在四、五岁时,爱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 当他发现指南针总是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 他一连几天很高兴的玩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 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 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六十七岁时还能鲜明的回忆出来。 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功课属平常。 由于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 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 ”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 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电器工厂里专门负责技术方面的事务,爱因斯坦的父亲则负责商业的往来。 雅各布是一个工程师,自己就非常喜爱数学,当小爱因斯坦来找他问问题时,他总是用很浅显通俗的语言把数学知识介绍给他。 在叔父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的受到了科学和哲学的启蒙。 父亲的生意做得并不好,但却是一个乐观和心地善良的人,家里每星期都有一个晚上要邀请来慕尼黑念书的穷学生吃饭,这样等于是救济他们。 其中有一对来自立陶宛的犹太兄弟麦克斯和伯纳德,他们都是学医科的,喜欢阅读书籍、兴趣广泛。 他们被邀请来爱因斯坦家里吃饭,并和羞答答、长着黑头发和棕色眼睛的小爱因斯坦交成了好朋友。 麦克斯可以说是爱因斯坦的“启蒙老师”,他借了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学普及读物给他看。 麦克斯在爱因斯坦十二岁时,给了他一本施皮尔克的平面几何教科书。 爱因斯坦晚年回忆这本神圣的小书时说:“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致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 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留下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 ” 爱因斯坦还幸运地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知道了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科普读物不但增进了爱因斯坦的知识,而且拨动了年轻人好奇的心弦,引起他对问题的深思。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失败。 他接受了联邦工业大学校长以及该校著名的物理学家韦伯教授的建议,在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念完中学课程,以取得中学学历。 1896年10月,爱因斯坦跨进了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校门,在师范系学习数学和物理学。 他对学校的注入式教育十分反感,认为它使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思考其他问题。 幸运的是,窒息真正科学动力的强制教育,在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要比其他大学少得多。 爱因斯坦充分的利用学校中的自由空气,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所热爱的学科上。 在学校中,他广泛的阅读了赫尔姆霍兹、赫兹等物理学大师的著作,他最着迷的是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 他有自学本领、分析问题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早期工作 1900年,爱因斯坦从苏黎世工业大学毕业。 由于他对某些功课不热心,以及对老师态度冷漠,被拒绝留校。 他找不到工作,靠做家庭教师和代课教师过活。 在失业一年半以后,关心并了解他才能的同学马塞尔·格罗斯曼向他伸出了援助的手。 格罗斯曼设法说服自己的父亲把爱因斯坦介绍到瑞士专利局去作一个技术员。 爱因斯坦终身感谢格罗斯曼对他的帮助。 在悼念格罗斯曼的信中,他谈到这件事时说,当他大学毕业时,“突然被一切人抛弃,一筹莫展的面对人生。 他帮助了我,通过他和他的父亲,我后来才到了哈勒(时任瑞士专利局局长)那里,进了专利局。 这有点象救命之恩,没有他我大概不致于饿死,但精神会颓唐起来。 ” 1902年2月21日,爱因斯坦取得了瑞士国籍,并迁居伯尔尼,等待专利局的招聘。 1902年6月23日,爱因斯坦正式受聘于专利局,任三级技术员,工作职责是审核申请专利权的各种技术发明创造。 1903年,他与大学同学米列娃·玛丽克结婚。 1900年-1904年,爱因斯坦每年都写出一篇论文,发表于德国《物理学杂志》。 头两篇是关于液体表面和电解的热力学,企图给化学以力学的基础,以后发现此路不通,转而研究热力学的力学基础。 1901年提出统计力学的一些基本理论,1902年-1904年间的三篇论文都属于这一领域。 1904年的论文认真探讨了统计力学所预测的涨落现象,发现能量涨落取决于玻尔兹曼常数。 它不仅把这一结果用于力学体系和热现象,而且大胆地用于辐射现象,得出辐射能涨落的公式,从而导出维恩位移定律。 涨落现象的研究,使他于1905年在辐射理论和分子运动论两方面同时做出重大突破。 1905年的奇迹 1905年,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奇迹。 这一年他写了六篇论文,在3月到9月这半年中,利用在专利局每天八小时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他发表了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四篇重要论文。 1905年3月,爱因斯坦将自己认为正确无误的论文送给了德国《物理年报》部。 他腼腆的对说:“如果您能在你们的年报中找到篇幅为我刊出这篇论文,我将感到很愉快。 ”这篇“被不好意思”送出的论文名叫《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 这篇论文把普朗克1900年提出的量子概念推广到光在空间中的传播情况,提出光量子假说。 认为:对于时间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而对于瞬时值,光则表现为粒子性。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即波粒二象性。 在这文章的结尾,他用光量子概念轻而易举的解释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推导出光电子的最大能量同入射光的频率之间的关系。 这一关系10年后才由密立根给予实验证实。 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这一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才仅仅是开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光、热、电物理学的三个领域中齐头并进,一发不可收拾。 1905年4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5月完成了《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 这是两篇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的论文。 爱因斯坦当时的目的是要通过观测由分子运动的涨落现象所产生的悬浮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来测定分子的实际大小,以解决半个多世纪来科学界和哲学界争论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 三年后,法国物理学家佩兰以精密的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 从而无可非议的证明了原子和分子的客观存在,这使最坚决反对原子论的德国化学家、唯能论的创始人奥斯特瓦尔德于1908年主动宣布:“原子假说已经成为一种基础巩固的科学理论”。 1905年6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长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完整的提出了狭义相对论。 这是爱因斯坦10年酝酿和探索的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古典物理学的危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是近代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狭义相对论不但可以解释经典物理学所能解释的全部现象,还可以解释一些经典物理学所不能解释的物理现象,并且预言了不少新的效应。 狭义相对论最重要的结论是质量守恒原理失去了独立性,他和能量守恒定律融合在一起,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其他还有比较常讲到的钟慢尺缩、光速不变、光子的静止质量是零等等。 而古典力学就成为了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时的一种极限情况。 这样,力学和电磁学也就在运动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1905年9月,爱因斯坦写了一篇短文《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 质能相当性是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也为20世纪40年代实现的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开辟了道路。 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突破性成就,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前无古人”。 即使他就此放弃物理学研究,即使他只完成了上述三方面成就的任何一方面,爱因斯坦都会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笔。 爱因斯坦拨散了笼罩在“物理学晴空上的乌云”,迎来了物理学更加光辉灿烂的新纪元。 广义相对论的探索 狭义相对论建立后,爱因斯坦并不感到满足,力图把相对性原理的适用范围推广到非惯性系。 他从伽利略发现的引力场中一切物体都具有同一加速度这一古老实验事实找到了突破口,于1907年提出了等效原理。 在这一年,他的大学老师、著名几何学家闵可夫斯基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四维空间表示形式,为相对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用的数学工具,可惜爱因斯坦当时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 等效原理的发现,爱因斯坦认为是他一生最愉快的思索,但以后的工作却十分艰苦,并且走了很大的弯路。 1911年,他分析了刚性转动圆盘,意识到引力场中欧氏几何并不严格有效。 同时还发现洛伦茨变化不是普适的,等效原理只对无限小区域有效……。 这时的爱因斯坦已经有了广义相对论的思想,但他还缺乏建立它所必需的数学基础。 1912年,爱因斯坦回到苏黎世母校工作。 在他的同班同学、母校任数学教授的格罗斯曼帮助下,他在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中找到了建立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工具。 经过一年的奋力合作,他们于1913年发表了重要论文《广义相对论纲要和引力理论》,提出了引力的度规场理论。 这是首次把引力和度规结合起来,使黎曼几何获得实在的物理意义。 不过他们当时得到的引力场方程只对线性变换是协变的,还不具有广义相对论原理所要求的任意坐标变换下的协变性。 这是由于爱因斯坦当时不熟悉张量运算,错误的认为,只要坚持守恒定律,就必须限制坐标系的选择,为了维护因果性,不得不放弃普遍协变的要求。 漫长艰难的探索 广义相对论建成后,爱因斯坦依然感到不满足,要把广义相对论再加以推广,使它不仅包括引力场,也包括电磁场。 他认为这是相对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统一场论。 1925年以后,爱因斯坦全力以赴去探索统一场论。 开头几年他非常乐观,以为胜利在望;后来发现困难重重,他认为现有的数学工具不够用;1928年以后转入纯数学的探索。 他尝试着用各种方法,但都没有取得具有真正物理意义的结果。 1925年-1955年这30年中,除了关于量子力学的完备性问题、引力波以及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以外,爱因斯坦几乎把他全部的科学创造精力都用于统一场论的探索。 1937年,在两个助手合作下,他从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推导出运动方程,进一步揭示了空间——时间、物质、运动之间的统一性,这是广义相对论的重大发展,也是爱因斯坦在科学创造活动中所取得的最后一个重大成果。 在统一场理论方面,他始终没有成功,他从不气馁,每次都满怀信心底从头开始。 由于他远离了当时物理学研究的主流,独自去进攻当时没有条件解决的难题,因此,同20年代的处境相反,他晚年在物理学界非常孤立。 可是他依然无所畏惧,毫不动摇地走他自己所认定的道路,直到临终前一天,他还在病床上准备继续他的统一场理论的数学计算。 最伟大的科学家的风格 爱因斯坦因为在科学上的成就,获得了许多奖状以及名誉博士的授予证书。 如果一般人就会把这些东西高高挂起。 可是爱因斯坦把以上的东西,包括诺贝尔奖奖状一起乱七八糟地放在一个箱子里,看也不看一眼。 英费尔德说他有时觉得爱因斯坦可能连诺贝尔奖是什么意义都不知道。 据说他在得奖的那一天,脸上和平日一样平静,没有显出特别高兴或兴奋。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瑞士生活时,过的是穷学生的生活,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有一碟意大利面条加上一点酱他就感到很满意。 成名后,成为教授以及后来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移民美国,他是有条件过很好的物质享受的,但是他仍保留像穷学生那样简朴无华的生活。 当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的高等科学研究所工作时,当局给了他相当的高薪—年薪一万六千美元,他却说:“这么多钱,是否可以给我少一点?给我三千美元就够了。 ”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衣着也是不注意的,长年披着一件黑色皮上衣,不穿袜子,不结领带,裤子有时既没有绑皮带也没有吊带,他和人在黑板前讨论问题时,一面写黑板,一面要把那像要滑下的裤子用手拉住,这种情形是有些滑稽,而他的头发却留得长长的,不加修饰。 这对当年“贵族学府”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来说是惊异的事,难怪他们要希望上帝叫他把头发剪掉。 爱因斯坦是很节俭的人,他在计算的纸上是两面都写,而且他把许多寄给他的信的信封裁开,当作计算的草稿纸,不让它们在进了纸篓之前失掉可以再利用的价值。 爱因斯坦在外出时经常坐二、三等车,平时只吃一些简单的食物。 1909年7月,爱因斯坦应邀到日内瓦,参加隆重的日内瓦大学三百五十周年校庆和纪念建校人加尔文的庆祝活动,并接受日内瓦大学颁发给他的荣誉博士学位。 在庆祝活动的游行中,学校里的显要人物和政府中的大人物,都身穿燕尾服、头戴高礼帽,或者身穿中世纪式的锈金长袍,头戴平顶丝帽,而爱因斯坦却穿着一套平时上街穿的衣服,戴着一顶草帽。 对这次庆祝活动所举办的盛大宴会,爱因斯坦很不以为然,他对坐在旁边的人说,“如果加尔文还活着,他会堆起一大堆柴禾,因为搞这样的铺张浪费的盛宴而把我们全都烧死。 ”爱因斯坦自己曾说过:“安逸和幸福,对我来说从来不是目的。 我称这些伦理基础为猪倌的理想……”。 他甚至拒绝自己被安排在上流社会中,而居于与众不同的地位,对社会上对他的特殊照顾感到愤怒。 爱因斯坦是很珍惜时间的人,他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与宴会,他曾讽刺地说:“这是把时间喂给动物园。 ”他集中精神专心的钻研,他不希望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无意义的社交谈话上。 他也不想听那些奉承和赞扬的话。 他认为:“一个以伟大的创造性观念造福于全世界的人,不需要后人来赞扬。 他的成就本身就已经给了他一个更高的报答。 ”1929年3月,为了躲避五十寿辰的庆祝活动,他在生日前几天,就秘密跑到柏林近郊的一个花匠的农舍里隐居起来。 作为物理学革命中的伟大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从来没有自认为是一个超人。 他认识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过的道路的延伸,科学的新时代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合理发展,因此他总是抱着感激和敬仰的心情赞赏前人的贡献。 在谈到相对论的创立时,他说:“相对论实在可以说是对麦克思韦和洛伦兹的伟大构思画了最后一笔,因为它力图把场物理学扩充到包括引力在内的一切现象。 ”爱因斯坦曾几次在信中对赞扬他的成就的朋友写道:“我完全知道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兴趣、专一、顽强工作,以及自我批评使我达到我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 全人类命运的关注者 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也热爱人类。 他没有因为埋头于科学研究而把自己置于社会之外,一直关心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并为之顽强、勇敢地战斗。 他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又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他自己正是这样去做的。 成功的秘诀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问爱因斯坦关于他成功的秘决。 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还是二十二岁的青年时,我已经发现了成功的公式。 我可以把这公式的秘密告诉你,那就是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说废话!这公式对我有用,我想对许多人也是一样有用。 ”
什么是老人觉小水短少?
老人觉小:就是老人睡觉得时间短,比如爱失眠等等水短少:就是喝水少。 所以不管是那方面,都要保持平衡。 海南大学老年人保健知识专辑 细节决定活百岁 内容提要:良好的生活方式,平衡是根本,适度是核心,坚持是基础,细节是关键,一句话,细节决定活百岁。 细节决定活百岁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尽人皆知的名言。 还有人说 “生命在于静止”,“生命在于营养”,“生命在于舒畅”。 从生命现象的本质看,这些都是片面的。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究竟健康长寿靠什么?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人们都在探索。 秦始皇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 中国4000年中经历了67个王朝,446个皇帝,活到古稀之年者仅有武则天、乾隆等9个皇帝。 其他都短命,平均才活了42岁。 按理,他们的补品、药品、营养、生活均是优越的,但寿命却不如老百姓长,这是为什么呢?现代科学证明,关键是生活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公告:“健康基因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占8%,气候条件占7%,生活方式占60%”。 研究证明,良好的生活方式可减少高血压病发病率55%,已有高血压发生脑中风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癌症减少1/3,传染病减少50%以上。 生命在于平衡,平衡才能健康长寿,失衡就会生病、生癌,甚至死亡。 宇宙间万事万物无一不遵循这个道理,这是宇宙间一切生命存在永恒不灭的法则。 孔子的中庸之道,老子的道家学说,中医的阴阳五行,国际上提出的健康宣言等等,都是平衡论。 老子早已指出:“我命在我不在天”,“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也就是说,你的生命完全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特别是生活细节。 人生犹如一盘棋,一步走错,全盘皆输。 你相信吃汤团憋死人吗?仅仅要求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这一细节,谁能想到因此会失去一条性命呢?最近连续有吃年糕冶噎死人的报道。 糊涂一点的人因为下棋生气就倒在棋盘旁。 大家都说要保护脑门心、背心、脚心,不要受凉,避免感冒,有人却不在意,洗了头在风口吹,得了感冒,不几天就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后来出现心律不齐,最后为了保命,急诊手术装了心脏起搏器。 所以说小不在意惹大祸。 大家都说吸烟绝对不好,有人却说生肺癌的、突发心肌梗塞的,不吸烟的也有,依次照吸不误,满不在乎,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吃饺子要咸要油,晚饭后坐到沙发上吃红皮花生米看电视,结果呢,肺癌还未找他,心肌梗塞找到他了,做急诊手术在心脏装了两个支架,搭了一次桥,差点把命搭进去了。 更有甚者,淋浴时右手高举点燃的烟,左手在擦洗身体,这不是虚构的笑话,确有其事,当事人还是个医生呢,他先后发生过三次脑中风,不是中风他的烟还戒不了啊!我抢救过一个高干,他起夜突然倒在厕所门口,他爱人说:“他要注意三个半分钟”起夜的细节,可能还不会出事呢!有位老同志煤气炉上烧着肉,出门又忘带钥匙,等他想起急得心脏病发作,被送进医院,儿子赶回家,焦味满屋,锅也烧穿,你看关好煤气,带上钥匙,会出这事吗?细节多重要。 我还遇到过一位快90岁的老人,二十年前因肩痛不能举手梳头,按肩周炎治疗无效,儿子把他从千里之外接到上海,全面体检及时发现肾癌,早查、早诊、早手术,癌症治愈。 但二十年后老人再次到上海,担心在列车上如厕不方便,麻烦家人,大热天控制饮水,喝水少,又吃油大的甜点,结果一到上海就发生了脑中风。 你看细节不注意,多影响健康。 例子实在太多了,美国科学家M?F?德罗说:“细节是魔鬼”。 细节决定健康,细节决定生命。 从养生角度看,养生关键是细节,核心是适度,无论吃、喝、运动都是这样。 老人最有体会,晚上多吃了一点,胃就难受,睡眠受影响,长期这样,能不生病吗?胃病、脂肪肝、胆结石能不找他吗?养生的基础则是坚持,再好的养生绝招,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坚持,等于白费,有的人想到了锻炼重要,开始了跑步,过几天坚持不了。 过一段时间,别人将打太极拳、舞太极剑好,他又练了,没过半月,又不能坚持了,锻炼成了空话。 为了身体,非狠下决心,强化恒心不可。 我们说,养生基础是坚持,核心是适度,关键是细节,根本是平衡。 从生命本质看都是为了平衡,才能实现活百岁。 下面我从细节角度谈谈平衡,平衡是瞬间的,平衡却又是永恒的,每个人均应努力使自己做好平衡,主要是营养平衡、动静平衡、环境平衡和心理平衡。 一、营养平衡 营养素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营养素就没有健康。 成人身体已不再生长,要根据热能的消耗量来决定热能的摄入,也就是“量出为入”,使身体热能收支平衡,这样才能保持适当体重,保持健康。 摄入量过多或过少,吃的比例不对,就会失去平衡,也会没有健康。 为了营养平衡,饮食必须合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确指出,(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2)多吃蔬菜、水果、薯类;(3)每天吃奶及豆类、豆制品;(4)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及荤油;(5)吃清淡及少盐膳食;(6)食量和体力活动相适应,保持适宜体重;(7)饮酒限量;(8)吃清洁卫生的食物。 此外做到三餐合理,一般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总能量的30%、40%、30%为宜。 与此相配套,科学家提出了膳食金字塔。 美国Tufts大学最近针对老年人以往膳食金字塔做了新的变动更改。 原来底层为6个份额的谷物类,现在改为底层是8个份额的水及果汁等液体(约2000毫升)。 多纤维素在金字塔每层都更加强调,全谷物类强调全谷、粗粮、糙米。 每周至少两次以四季豆、扁豆、蚕豆来代替肉类食品。 蔬果类比例为5:2。 提倡营养高、密度高的食物,如菠菜、莴笋、薯类、南瓜、芹菜、黄瓜、苹果、柑橘、草莓、桃杏等。 强调塔的顶尖严格限制脂肪,油(25克)、糖(10克)、盐(6克)的摄入。 在原金字塔顶竖起一面小旗做醒示物,即应补充某些营养素,如维生素A、D、B12、E和铁剂。 但营养学家们强调,老年人除了早上一杯奶,晚间还可增加一杯奶。 现在营养学流行通俗简便的两句话,“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 “一”指每日一杯牛奶或一杯酸奶。 “二”指每餐二两粮食。 “三”指每日三份蛋白,每份指肉类二两(瘦猪牛羊肉、或鸡鸭肉或鱼虾)或豆制品二两或鸡蛋一个。 “四”指四句话,有粗有细(粗细粮搭配),不咸不甜,三四五顿,七八分饱。 “五”指每日吃500克蔬菜和水果,保持身体处于弱碱性,有助于防病防癌。 “红”指西红柿,红葡萄酒(100毫升以内)等。 “黄”指南瓜、胡萝卜、黄豆、玉米等。 “绿”指绿茶、深绿色蔬菜等。 “白”指燕麦、茭白、白萝卜等。 “黑”指香菇、黑木耳、黑芝麻等。 实际是指食物品种应多样,每天至少应在10种以上,最好天天换花样,利于营养互补。 要“三远三近”,远离三白(白糖、盐、动物油),近三黑(黑木耳、黑芝麻、香菇类)。 从营养价值看,四条腿(猪牛羊)不如两条腿(鸡鸭),两条腿不如没有腿(鱼类等)。 这两句话把饮食合理、营养平衡具体化了,容易记,按两句话做,基本可以达到营养平衡。 保证饮食合理、营养平衡还应重视一下细节问题。 1、吃什么油最好? 脂肪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但不宜多,要保持营养平衡,肥肉饱和脂肪酸高、胆固醇高,应尽量少吃。 食用植物油含饱和脂肪酸虽少,但也不宜多吃,一般每人每天有25克就够了。 油的质量,起码条件是不含黄曲霉素、化学残留物及变质成分。 最好是采取科学的物理压榨工艺产生的油。 油是否好,应看脂肪酸含量,国际营养要求的标准是: (1)饱和脂肪酸在油中的含量应在12%以下,否则吃多了同样会引发高血脂、高血粘、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病。 (2)多不饱和脂肪酸,分为两种成分,一种是亚洲酸,一种是亚麻酸,他们不能由体内合成。 只能从饮水中摄取,故营养学家把它称为必需氨基酸。 植物油是必需氨基酸主要来源,它富含,而则多存在于海味、核桃、鱼、绿叶菜中。 及要有一定比例,应为4:1(最好是1:1),正常每天吃3~4克,吃1克,即可平衡。 但我们一般人二者的比例达25:1,仅为需要量的1/10,产生平衡失调,对身体是不利的。 在油中亚油酸的含量应低于15%,亚麻酸的含量应高于2.5%~3%。 最近发现植物油在氢化加工过程中产生一种人造分子,即反式脂肪酸,比饱和脂肪酸更恶劣更坏。 过去吃奶油蛋糕,因奶油的饱和脂肪坏,国外又用植物油做成麦淇淋蛋糕,现在才发现这种反式脂肪酸更坏。 现在只得吃鲜奶蛋糕了。 (3)单不饱和脂肪酸可在体内由碳水化合物转化,在油中含量应高于70%,它有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的作用,因此有保护心脑血管系统、降低糖尿病及癌症发生率的功能。 野茶油和橄榄油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最高(72?80%),含饱和脂肪酸最低。 是最理想的食用油。 其次芝麻油、花生油、豆油。 2、吃多少盐最好? 盐所含钠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元素。 但盐对健康损害也最大。 总的来说,一天食物中所含钠已够身体所需,少吃盐并无妨碍。 一人一天最多不应超过6克。 一个三口之家一月最好不超过一斤。 这个限量中还应包括酱油、咸菜。 一块酱豆腐就含4克盐,发面馒头中的碱也是钠。 味精也含钠。 都应少吃。 3、吃那些食物最好? 世界卫生组织(WTO)公布三年研究的最佳食品榜。 最佳水果:木瓜、草莓、橘子、柑、猕猴桃、芒果、杏、柿子、苹果、西瓜。 最佳蔬菜:红薯、芦笋、卷心菜、花菜、芹菜、茄子、胡萝卜、荠菜、金针菇、大白菜。 最佳肉类:除鱼类外,鹅、鸭其脂肪量不比畜肉类(猪、牛、羊)少,但其化学结构接近于橄榄油,有益于心脏。 最近全国营养学权威专家评选出十类健康食品:(1)大豆及大豆制品(豆腐、豆奶、豆浆);(2)十字花科蔬菜,如花菜、卷心菜、白菜;(3)牛奶和酸奶;(4)海鱼;(5)西红柿;(6)黑木耳等菌菇类食物;(7)绿茶;(8)胡萝卜;(9)荞麦;(10)禽蛋。 4、吃哪些食物不好? (1)应限制的食品:高度白酒;烟熏类食品(烤牛羊肉、腊肉。 火腿、咸肉等);腌菜类食品(咸菜、酱菜、榨菜、泡菜等);煎炸类食品;含糖饮料。 (2)应少吃的食品:松花蛋、臭豆腐、方便面、炸薯条、油条、味精、爆米花、动物内脏(尤其是脑、肝)、果冻、粉条。 (3)尽量不吃的食物:含较多食品添加剂、香精、色素、杀虫剂、保鲜剂的食品;养鱼池中饲养的鱼(含抗生素);用激素和化学养料催长的动物肉;罐头食品、保鲜食品;从污染地区运来的蔬果。 (4)绝对不要吃的食物:青西红柿;长斑红薯;发芽土豆;腐烂生姜;烂白菜;未主熟的四季豆及豆类;鲜黄花菜;未腌透的腌菜;畸形瓜果;变质甘蔗;霉茶叶;霉花生米;变质银耳;死蟹、死鳝、头体分离的虾、毛蚶及质量不好变质的食品。 5、怎样清洗蔬果上的农药? 农业部数据显示,我国农药年用量达80~100万吨,其中使用在农作物、果树、花卉等的化学农药约占95%,虽保证了丰收,但污染了环境,给健康带来了威胁。 那么,怎样清除这些污染呢?方法有:(1)浸泡法,在清水中浸泡30分钟,约可减少30%农药。 (2)分解法,清洗后用盐或食用碱加入水中(浓度为10克/1000毫升水),泡5~1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后烹饪。 (3)加热法,清洗后在沸水中棹2~3分钟。 (4)去皮法,有皮菜应削皮。 (5)贮存减毒法,农药随时间推移可分解。 可将南瓜、冬瓜等存放10~15天。 6、怎样烹出营养? (1)温度。 并非温度越高营养丧失越多。 现已证实,烹饪时温度66度,菠菜中维生素C损失90%,而在95度时,仅损失18%。 原因是50~65度分解维生素的霉更加活跃,而在70度以上,这种霉就受到抑制,维生素就不再被破坏了。 所以,大火快炒适量加少许醋,可以避免维生素破坏。 (2)时间。 烹饪时间越长,营养损失越多。 因此,菜汤中营养多,不宜倒掉。 猪肉经过慢火煮1~2个小时,其中的饱和脂肪酸减少30%~50%,不饱和脂肪酸成倍增加。 (3)水量。 不喝汤的菜水应少加,否则,营养就倒掉了。 (4)用具。 铝锅释放铝,破坏维生素,还易致痴呆。 烹饪选用铁制或不锈钢锅为好。 存放未加添加剂的菜肉鸡鱼,以玻璃容器或瓷器为好。 (5)方法。 蒸破坏性大,短时间用水炖比较理想,如洋葱、菠菜用大火短时间煸烧就有益。 粮食中的豆类则应火候足,小火长时间煮,以保证吸收。 7、吃营养品为何也要适度? 营养食品并非多多益善。 多了,除了使营养失衡,还会产生副作用。 黄豆含优质蛋白质多,还有植物雌激素,又无饱和脂肪酸的忧虑,但也不宜过量,过量会抑制正常铁吸收,引起消化不良,促使碘排泄引起碘缺乏,促使痛风发作。 有痛风、尿酸高的人,最好将豆腐、豆制品用水先煮一下,把易溶于水的嘌呤类物质去掉再吃。 花生含微量元素丰富,营养价值高,但是多吃了也是有害的,特别是它那个红外衣,对治疗血小板减少有效,但老年人吃了容易促进血栓形成,引起心肌梗塞和脑中风发生。 吃花生米,千万注意剥去它的红外衣。 再如,黑木耳有很好的抗凝、补铁作用,又有纤维素,但吃得太多,有溃疡病的人会引起出血。 牛奶是优质蛋白,但每天也是只能控制在500毫升以内,因它可生成对血管非常危险的分子——高半胱氨酸,这种分子极易沉积在血管壁,造成动脉硬化狭窄,最终引发心梗、中风,另外还易诱发老年白内障。 因此,任何营养,必须掌握食量,贵在适度。 8、吃蔬菜有哪些误区? (1)先切后洗,营养大量损失。 应先洗后切。 (2)挤菜汁。 饺子、混沌馅汁常要挤掉,这要丢失70%的维生素、矿物质。 最好将挤出的汁做汤。 (3)贮存过长,丧失营养、变质。 菠菜在20摄氏度环境中放置一天,维生素C损失84%,因此存放菜应避光、通风干燥。 原则上应尽量吃新鲜的。 (4)冷藏不当。 黄瓜不宜低于10度。 (5)生吃蔬菜,不能彻底去除农药,不易消毒。 (6)烧菜隔顿吃,烧好青菜15分钟后维生素减少20%,放30分钟减少30%,放1小时损失50%,隔夜还含有致癌物,而且菜变质易致肠炎。 (7)素油代替荤油。 人们怕荤油,怕脂肪太多,炒菜放很多素油,实际素油也和荤油一样,每克油能产生9千卡热量,一人一天不应超过25克(即一汤匙)。 (8)吃半生四季豆,生四季豆含皂素,不煮去皂素会引起腹泻。 (9)菠菜不去草酸,影响钙的吸收。 应在沸水中先煮2分钟,去掉草酸,再炒则不会影响钙的吸收。 (10)长期吃素菜,易营养缺乏。 适量胆固醇是身体需要的,缺乏蛋白质、核黄素及锌,会使免疫功能低下,易生病、生癌。 9、怎样补钙合理? 人们越来越重视三大元素,钙、铁、锌。 特别是钙的补充。 但怎样补钙才合理呢?一天饮食中已有400毫克钙,若每天早晚各喝一杯奶或早一杯奶、晚一杯酸奶,一般无需再服钙片。 牛奶是最好的天然钙,最容易吸收,是最佳的选择。 但不要空腹喝牛奶,最好在餐后喝,否则不易吸收。 若喝牛奶腹泻,可改喝酸奶,或喝豆浆、吃豆制品,也可吃含钙量高的芝麻、虾皮等。 此外,应注意含丰富植酸的菠菜、毛豆、茭白。 烹饪前用沸水,避免影响钙的吸收。 高蛋白饮食也会影响钙的吸收,荤菜应适度。 多饮碳酸饮料也会增加钙的流失。 少吃盐,也等于补钙,这是一箭双雕的好事。 此外,补钙同时还应晒太阳及吃鱼虾类食品,增加维生素D、磷,重视体育锻炼,钙才能有效吸收,体内的钙才会有用武之地,也才能防治骨质疏松症。 对于孕妇及少数老年人及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者,食补以外也可选择吸收的因素少,另一方面晚间12点至凌晨血钙最低。 老人、孕妇最易发生腿部抽筋等缺钙现象。 对不服钙片者,晚上喝牛奶也很好,既易吸收又帮助睡眠。 10、喝什么水好? 不是可乐,不是含糖饮料,也不是碳酸饮料。 日常以喝水及绿茶水最好(每天8杯)。 怎样选择水呢? (1)功能性离子水。 它是通过隔膜电解生成的小分子团水,其碱性离子水渗透性强、溶解度高,具有抗自由基作用,是比较理想有活性的功能水,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应注意选质量可靠的设备。 (2)矿泉水。 真正矿泉水是好的,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但有的矿泉水所含矿物质不成比例,则不一定好。 特别是有的矿泉水实际是人工将纯净水中加入几种矿物质微量元素,很难保证自然正常比例,可能还会缺少某些需要的微量元素,应选择正宗品牌水饮用。 (3)纯净水(蒸馏水、太空水),把所有有害无害的物质、元素都去掉了。 若饮用及烧饭全用纯净水,水中各种微量元素都没有了,长此以往,可能会有潜在危害。 用于泡茶饮用,保持茶水口感好,但不宜多用。 特别是老人及小孩不宜长期饮用。 (4)再过滤的自来水。 从水厂处理过的自来水,已经细菌毒理等35项监测,但经过水管网及水箱到水龙头的水,最好还是使用简便、经济的活性炭净化器再过滤后使用。 日常用水也应注意。 早上放上一夜水管中的死水。 饮用水可先放几个小时再用(但不宜超过一天)。 存储3天以上的老化旧水,其分子的键状结构受不到撞击而变形,不宜饮用。 开水一般沸腾三分钟,不要煮沸过久,水不开或煮沸过久不好,反复煮沸及暖瓶中存了几天的水都不宜饮用。 二、动静平衡 适度运动,可增强心、脑、肺、胃肠、神经内分泌、免疫各系统功能。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表明,人在35岁以后,这些功能每年以0.75%~1%的速度退化,不运动和坐着的人其退化的速度是经常锻炼人的两倍,衰老程度相差8年,到45岁时彼此相差达20年,以后每过10年差距递增2年。 由此可见,运动对中老年人来说,是生命进程中多么重要的大事。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指出,适度运动可使血液中好胆固醇含量上升4%,使坏胆固醇的含量下降5%。 美国医学会公布,每天运动相当于快走30分钟的人比不活动的人死亡率降低56%。 当然运动过度,会有损健康,甚至发生猝死、中风等。 动得过少甚至不动也有损健康,不动已成为全世界引起死亡或残疾的前十项原因之一。 1、怎样适度运动呢? 适度运动的原则是,有氧运动,安全适度,方法简便,持之以恒。 (1)什么时间最好?早上锻炼并不好。 晨间空气质量不好。 《黄帝内经》里记载,没有太阳不要锻炼。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很有道理。 早上有了阳光后,污浊的空气下沉了,污染物质减少,没有反流现象了。 科学测定证明,下午3点空气质量最好,对上班族晚练也比较适宜。 另外,早晨6~9点,是一天中血压最高的时间,运动更易引发血压增高,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锻炼最好在下午3、4点中。 (2)什么运动项目最好?一般作有氧代谢运动,即做操、打拳、慢跑等等。 对中老年人而言最好就是快走。 常速步行30分钟可燃烧132千卡热量,快步走可燃烧186千卡热量,既可锻炼心肺功能,又能减去过多脂肪,人们称之为健康走。 (3)怎样掌握有效运动量?走路抬头挺胸微收腹,不要前弓后仰,不要像逛商店一样慢悠悠地走步,这根本达不到锻炼效果。 运动一定要达到有效的运动量方能有效果。 现在推荐的“三、五、七”概念就十分明确。 “三”就是每次运动坚持在30分钟以上,运动时间不足20分钟,则仅消耗少量血糖,不会消耗脂肪,达不到加强心肺功能效果。 “五”是一周不少于5次运动。 “七”是指运动后心跳必须达到170减去本人年龄之数。 一般来说,“三、五、七”提示了运动量的标准。 正常运动后出点汗,心跳呼吸加快,休息5~6分钟即可恢复,也是粗略的估量。 日本人提倡万步运动,已为他们成为世界长寿之国奠定了基础。 目前提倡的徒步旅行,更是集休闲、锻炼、养生、文化为一体的好运动方式。 专家们同时注意到,既要静中有动,还要动中有静。 2、怎样安静冥想呢? 美国哈佛医学院研究证明,安静冥想,改善大脑活动、代谢、血压、呼吸、心率,使血压下降,有效地改善心肺功能。 经测试,精神放松、肌肉放松、焦虑减轻、紧张激素的活跃程度下降,对防治各种疾病包括预防癌肿大有裨益。 安静冥想的方法是,平卧或坐位,其鼻深呼吸气,腹部鼓起,吸气过程念“喜”;再以鼻和嘴缓缓呼气念在“哈”,直至肺部气体完全排空。 每天练10到30分钟即可。 即使练习几分钟对身体也有好处。 彻底的静就是睡眠了。 3、怎样保证良好的睡眠呢? 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 清代李渔说过“养生之诀,当以睡眠为先”。 莎士比亚把睡眠称为“生命宴席”上的“滋补品”,“睡眠是一切精力的源泉,是病人的灵药。 ”巴甫洛夫称“睡眠是神经系统的镇静剂”。 随着年龄的老化,睡眠也会老化。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睡得香”列为健康的重要客观指标。 (1)做好睡前准备。 睡前3小时不进食,可散步、洗热水澡或热水泡脚,每天定点上床。 (2)避免兴奋过度。 老年交感神经活动兴奋性增强,因此睡前应避免引起情绪激动,如不看易激动的电视节目及体育比赛。 夜尿增多,影响睡眠,因此睡前不要多饮水,特别是浓茶、咖啡易使大脑兴奋,更应少饮或不饮。 (3)重视睡眠环境。 睡眠时,卧室应暗,宁静十分必要。 声音超过35分贝就使人难于入睡。 室温19~20度,不冷不热使人入睡。 (4)睡具舒适科学。 不睡软床,最好睡硬质床。 枕头以哑铃状为宜,仰卧取枕高5~9厘米为好。 (5)保持正确的睡姿和睡向。 从养生角度看,以右侧卧位、两腿弯曲如弓状为宜。 佛教胜地普陀山卧佛便是右卧,可见1100年前古人已科学地认识睡姿。 取右卧,心脏在左不会受压,可使血流向腹部,流向肝脏,对肝代谢有利,也可使胃中食物顺利进入肠内,也利于胆囊中胆汁畅流,帮助消化,促进身体健康。 有人调查,长寿老人常侧卧及仰卧交替,而以侧卧较多,占68.3%,尤以右卧式为多。 说到睡向,头南足北最好。 因为地球磁场由北极到南极,人白天站立时与地球接触面小,人体的生物电(心脏的生物电)受磁场干扰小。 而平卧时采取头南足北,人体细胞电流方向即与地球磁场呈平衡状态,人体细胞有序化,产生相应磁化效应,气血运行畅通,代谢降低,能量消耗也可减少,心脏磁场不会受到地球磁场影响,有利于保护心脏健康。 进入老年期,心脏功能逐渐减弱,这时降低心脏负担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6)睡时适当。 睡眠时间大多数人每晚需7~9小时,有些人达10小时,午睡30分钟到1小时。 晚间不应超过11点上床睡眠,绝对保证12点至第二日5点睡眠的黄金时间。 (7)睡宜冥想入静。 入睡困难时,可采用入静冥想办法,也可采取意守丹田(即想肚脐周)或反复想蓝天白云景象,边默念“蓝天白云”,或连续边想边念“绿色草原,白色羊群”。 只要一天中规律地动、静,实现平衡,您的精力、体力、身体会越来越好,进入良性循环。 三、环境平衡 一切健康长寿的生命体,必须与环境保持平衡。 要保护好适宜人类生活的大环境,创造并管好自己的小环境。 1、重视生活规律 这是人类适应自然,天人合一平衡的自然规律。 人的一切生理活动有周期性的节律,我们称生物钟,生物钟紊乱就会生癌,甚至死亡。 对人的一生民间有种“魔鬼时刻”说法,“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人类逢七年或六年有一个周期,以七年为例,第一年神经内分泌系统旺盛,精力充沛,至第七年就衰减到最低,周而复始,到八十四正是低潮,加之过去最多活七十八岁,就难过七年的12个周期关。 孔子活了73岁,老子活了84岁, 传说就以此为据了。 一年中“魔鬼时刻”,指冬季、夏季,那是发病死亡多发季节,死亡率要比平时高出1.5倍。 一周之中,德国司坦芬教授称“黑色星期一”,因心脑血管病发率及死亡率比其他天高出40%,芬兰专家也证明,星期一风最多,星期天降至最低。 一天中6点至10点是危险时刻,血压增高,由卧到立耗氧增加1.7~3倍,心脏病及中风易发。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心肌梗塞28%是发生在此段时间。 午夜睡觉,暗藏玄机,血压最低,起夜时血管收缩,由卧到立,血压变化,耗氧增加。 起夜起床三个半分钟(起床醒了躺半分钟,坐起在床上等半分钟,再在床沿坐半分钟然后立起)实属必要。 欧美名酒威士忌的商标是一个长寿老人托马斯?伯尔,他活了152岁9个月,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想见着位传奇老人,派人将他请到皇宫,改变了他的生活习惯和规律,不到一周就死亡。 对老年人来说,生活规律,拨准生物钟更加重要,起床、大便、吃饭、活动、午休、喝水、锻炼、睡眠要定时安排,形成条件反射,对取得健康长寿的好处不可估量。 世界闻名的康德教授有句名言,“一个人如果在生活中表现出杂乱无章、毫无次序和节制,他便不可能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 生活细节最佳是: (1)大便——晨起最佳。 (2)开窗换气——9~11时和14~16时,气温升高逆流层现象消失,利于新鲜空气进入。 (3)锻炼——15~16时或晚间。 (4)洗澡——临睡前。 (5)减肥——饭后45分钟,连续走20分钟,大约1600米,重复一次更好。 (6)刷牙——进食3分钟以内。 因饭后3分钟口腔细菌开始分解齿间残渣中酸性物质,易腐蚀溶解牙釉质。 (7)睡眠——22时左右最佳。 (8)护扶——睡前。 (9)喝茶——饭后1小时,刚吃完饭喝茶,茶叶所含的鞣酸妨碍铁的吸收。 (10)喝牛奶——睡前半小时。 (11)吃水果——饭前一小时。 (12)吃蛋糕甜点——上午10时。 (13)学习——晨起效果最好。 2、重视居室环境达标 居室日照每天至少2小时以上,采光窗地面积之比大于1:15,室内净高不低于2.8米,冬季室温不低于12摄氏度,夏季不高于30摄氏度,湿度不大于65%,夏季风速不小于0.15米/秒,冬季不大于0.3米/秒,空气采样合格。 着重抓好卧室卫生,通风早晚两次每次30
中国的著名的人物或科学家
1、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
钱学森出生于上海,祖籍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 他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更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有“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的美称。
2、邓稼先{1924.6.25—1986.7.29}
汉族,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的一个书香门第。 邓稼先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并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并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科学家。 邓稼先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被誉为“两弹元勋”。
3、李四光{1889.10.26—1971.4.29}
字仲拱,原名李仲揆,蒙古族,出生于湖北省黄州府黄冈县。 李四光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 他是地质学家,教育家。 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
4、钱三强{1913.10.16—1992.6.28}
汉族,出生于浙江绍兴,毕业于清华大学。 他是核物理学家,是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
5、李方华
李方华院士是凝聚态物理学、电子显微学专家,是中国科学院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李方华院士于1950年考入武汉大学,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李方华院士是首位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中国科学家。
6、袁隆平
袁隆平,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现居湖南长沙。 1953年8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无党派,研究员。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