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A股人形机器人概念再次异动拉升,板块内多股实现上涨。其中,斯菱股份上涨18.29%,江苏北人上涨14.30%,三丰智能上涨12.33%,爱仕达、夏厦精密、柯力传感、崇达技术10CM涨停,贝斯特、禾川科技、伟创电气等多股跟涨。
消息面上,多家车企宣布布局人形机器人板块。11月15日,长安汽车在广州车展上宣布,将在机器人领域开展类人机器人、汽车生态机器人等相关产业布局;11月6日,小鹏汽车在广州正式发布了其自主研发的全新AI人形机器人--lron;专注前沿技术研究的宁德时代21C创新实验室,已成立20人左右团队自研机械臂。
国内车企参与布局
几日前,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透露,其人形机器人Optimus已经在工厂里执行一些任务,该产品正变得越来越强大。
根据特斯拉推出的Optimus最新视频,人形机器人可以视觉自主避障、建图、搬运零件,自主地与人类交互,还可以根据人类需求传递物品。
如今,特斯拉已不是唯一一个布局人形机器人的汽车企业。11月15日,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成立,并与乐聚机器人、大族机器人、拓斯达、中坚科技、兆威机电等16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通过以产业示范应用场景为牵引,开展技术攻关和联合创新,有望共同打造世界级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
据悉,华为具备全栈能力,特别是在软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将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提供智能化的技术底座。
此外,长安汽车在广州车展上宣布,将在机器人领域开展类人机器人、汽车生态机器人等相关产业布局。按照规划,长安汽车将在5年内投入超500亿元,2026年前推出长安飞行汽车产品,2027年前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加速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
小鹏汽车的全新AI人形机器人Iron已在小鹏汽车的广州工厂投入实训,主要参与小鹏P7+车型的生产流程。据小鹏汽车官方透露,Iron未来将主要聚焦于工厂自动化、门店服务等领域,旨在通过智能化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
浙商证券表示,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有望迎来内部政策+外部巨头共同催化,进入国内外整机厂商双轮驱动阶段。
行业发展有望提速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全球及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15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增至138亿美元,5年内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0.29%。
有机构从目前人形机器人市场爆发式增长趋势作出预测,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成长为千亿元市场。
从政策来看,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该指导意见提出,以大模型等AI技术突破为引领,在机器人已有成熟技术基础上,重点在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肢体”等关键技术,以及技术创新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也从国家层面推动人形机器人发展,提升了人形机器人企业信心,进一步推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化。
华龙证券指出,人形机器人产业当前呈现出三大特点:首先是参与者众多,众多龙头均参与布局;其次是整机产品多与下游工厂开展合作,共同推动产品落地;此外,整机厂多与大模型合作,AI+成为发展趋势。华龙证券进一步认为,行业中长期产业化、商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趋势未改,且有望提速,在市场风险偏好提升背景下,板块有望获得更高溢价。
板块市值达万亿
目前,A股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共78只,总市值达1.01万亿。多家上市公司竞相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欲进军前沿科技领域。
其中,斯菱股份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包括谐波减速器、滚珠丝杠等产品。公司已经组建了专门的研发和技术团队,对这些关键零部件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斯菱股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还与特斯拉等知名企业展开了合作。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预计将配备斯菱股份生产的谐波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
爱仕达作为曾经的炊具行业巨头,面临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主营业务增长乏力的挑战。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公司决定向智能制造领域转型,其中人形机器人成为其重点布局的方向之一。
通过收购和设立子公司等方式,爱仕达逐步加强了对机器人业务的掌控。2016年爱仕达收购了钱江机器人51%的股权,获得了机器人自主研发技术和组建智能工厂的资本;2017年又在上海全资设立了上海爱仕达机器人有限公司,进一步拓展了机器人业务。
虽然爱仕达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尚未面世,但公司已经在探索其潜在的应用场景。例如,人形机器人可以应用于工业制造、服务业、医疗康复等多个领域,提供智能化、高效化的解决方案。
特斯拉和华为,谁是小鹏最大的敌人?
小鹏 汽车 创始人何小鹏曾经是特斯拉的忠实粉丝,买过4辆特斯拉 汽车 。
但后来,何小鹏把特斯拉变成了自己的对头,并且不时和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隔空互怼。
之所以变得和特斯拉势同水火,是因为小鹏 汽车 是国内造车新势力中,最像特斯拉的车企。 二者的技术路线、产品定价,都有诸多相似之处,这便导致了竞争和矛盾。
除了特斯拉之外,其他新旧车企也正磨刀霍霍,小鹏 汽车 周围可谓强敌环伺。 为了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研发和产能,小鹏 汽车 准备去港股二次上市,募资约140亿港元。
6月23日,港交所官网显示,小鹏 汽车 通过了港交所聆讯。 6月30日,小鹏 汽车 发布公告称,港股发行价定在每股165港元,将于7月7日上市交易。
上市并不是一个终点。 随着华为、网络、小米等互联网巨头的强势入局,造车领域的竞争将日益白热化。
小鹏 汽车 的主打宣传点,是其自动驾驶。 但在现阶段,头部车企的自动驾驶在实际应用层面,比较趋于同质化。 对于小鹏来说,如何把自动驾驶的故事讲好,如何摆脱特斯拉的阴影,将是接下来的一个艰巨挑战。
小鹏 汽车 赴港二次上市,意味着可以打开新的融资渠道。很多人会认为,持续亏损的小鹏是不是缺钱了?
实际上,小鹏 汽车 在资金上颇为宽裕。
小鹏 汽车 今年5月份发布的2021年一季度财报显示,截至3月31日,小鹏 汽车 拥有现金、现金等价物等流动资产,共计人民币362亿元(55.25亿美元)。
因此,即便按照当下小鹏 汽车 每年的亏损额30亿上下来计算,这样的现金储备也可以说是弹药充足。
不差钱,那是为什么呢?
小鹏赴港上市背后的一大动力,很可能是美股市场环境的变化。
由于美国证监会持续加紧对中概股的监管,美股市场已经不再是“淘金热土”。 因此,回港上市正成为不少国内企业的共同选择。
自2020年以来,已有网络、网易、京东、华住、哔哩哔哩等超10家中概股成功在香港二次上市。
今年3月下旬,据媒体报道,蔚来与理想 汽车 也都在谋求香港上市。 造车新势力“蔚小理”齐聚港股,可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二次上市快人一步的小鹏 汽车 ,能否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还不好说。 从165港元的发行价来看,较建议认购价折让了8%。
从市场销量情况来看,2018年-2020年,小鹏 汽车 年度累计交付量分别为29、、辆,2021年1-6月份共计交付新车辆,已经超过2020年全年交付量,整体增长率较为可观。
营收方面,2018年-2020年,小鹏 汽车 实现营收分别为970万元、23.21亿元和58.44亿元,出现的亏损分别为13.99亿元、36.92亿元和27.32亿。 2021年一季度,小鹏 汽车 营收29.51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营收的一半;亏损则为7.87亿元。
虽然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其毛利率呈现逐渐增长势头。 小鹏 汽车 的毛利率从2018年的-24.3%到2019年的-24.0%,再到2020年4.6%,初步实现了毛利率由负到正的转变。 今年一季度,毛利率已提升至11.2%。
一季度毛利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小鹏XPILOT智能驾驶软件收入的增长。 一季度,小鹏 汽车 在报告中首次加入了XPILOT软件收入,达到8000万元左右。
尽管蔚来也推出了软件收费项目,但是目前还没有单独披露过该部分营收。
小鹏的“死对头”特斯拉也没有单独披露过软件收入,不过,据特斯拉CFO Zachary Kirkhorn披露,截止2020年一季度,特斯拉的FSD(Full Self-Driving,全自动驾驶套件)递延收益已经超过6亿美元。
对于以特斯拉、小鹏、蔚来为代表的智能 汽车 来说,未来,软件服务将成为车企的一大关键利润增长点。 这也是小鹏仍然愿意继续加大自动驾驶研发投入的原因之一。
小鹏目前的亏损,与高研发投入密切相关。
最新财报显示,2020年蔚来研发支出24.9亿元,理想研发投入为11亿元,小鹏研发费用则为17.26亿元。
在三强之中,小鹏的研发费用率是最高的。 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小鹏的研发费用率分别是89%、62%。
据何小鹏今年3月在财报电话会上透露,今年的研发投入会大幅增加,并且着重在自动化相关领域,“预计在2021年年底,小鹏的研发人员数量会超过之前的1倍”。
小鹏本次回港上市募资,主要是希望进一步加速技术研发和业务扩张。
招股书显示,小鹏拟募集的140亿港元,将用于以下目的:约45%将用于拓展产品组合及开发更先进技术,包括开发下一代XPILOT、新车型及改进硬件技术;约35%将用于通过提升公司品牌认知度;约10%将用于提升生产能力;约10%将用于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在招股书中,“自动驾驶”一词一共出现了41次,小鹏对于自动驾驶的投入力度将持续加大,这也意味着小鹏的财报在一段时间内仍不会好看。
2018年末,小鹏 汽车 推出第一款车小鹏G3。 招商证券资管的研报称其为“一款面对重视性价比消费人群的平庸、保守的产品”。 因定位不清晰、产品缺少亮点,小鹏 汽车 较长一段时间里面临着市场反响平平的困扰。
这种情况在2020年第二款产品P7发布后,得以改观。
P7问世时,一场线上发布会开了足足24个小时。 这款车搭载了XPILOT 3.0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号称拥有当时量产车最强的自动驾驶硬件结构。 何小鹏在发布会上高喊要“成为特斯拉在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
蔚来李斌当时也为P7站台:“买SUV,你可以买蔚来或者合创。 买轿车,你可以选P7。 ”
P7上市之后,销量开始迅速增加。 得益于其市场表现,2020年7月,小鹏 汽车 销量同比增速超过150%。
“如果没有自动驾驶这张牌,按照小鹏 汽车 走中端路线、大众化打法的路子,可能根本不会被人注意到。 ”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告诉市界。
那小鹏 汽车 的自动驾驶现在水平如何?
其招股书称,截至2021年6月18日,小鹏 汽车 是中国唯一一家自主研发全栈自动驾驶软件,并将其搭载在量产车上的整车企业。
截至2021年3月31日,小鹏全球共有员工6132人,其中2441人从事研发工作,占比39.8%。 在研发人员中,1516人做 汽车 设计与工程,占比62.1%;398人做自动驾驶,占比16.3%;525人做智能操作系统,占比21.5%。
一位自动驾驶领域专业人士告诉市界, 小鹏 汽车 的自动驾驶能力在造车新势力中是领先的,但是在实际应用层面上差距不大。 小鹏 汽车 现在是L2、L3级别的自动驾驶,其实这个阶段整个市场上是比较同质化的。 例如在感知层面,Conner case(极端案例)比较少见,识别准确度这一块大家比较一致。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要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很多问题不是单靠车企或者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就能解决的。 这里面涉及地图、道路限制、法律规范等问题,所以相关企业可能有很多技术积累,但是没有办法短期在量产车上实现。
上述人士还提到,“目前有一种现象是,主机厂拿技术做噱头去打造品牌,而消费者关注市场美誉度,对技术往往很陌生。”
虽然新老 汽车 品牌纷纷加码自动驾驶,但当前面临的现实是:想象空间不小,但离落地还很遥远。
何小鹏在今年4月份发过一条微博:“完全无人驾驶 汽车 在2025年后才可能出现,而且现在还没有清晰的实现路径。 我开始怀疑只依靠软件+ 汽车 可能很多年都无法实现。 ”
这是一个全行业的现实,不仅局限在中国车企。 马斯克每年年初时都会站出来说,年底特斯拉可以实现L5量产。 到了年底没有实现,他第二年会再发一遍,就这样发了三四年。
也就是说,当前自动驾驶领域的竞争,其实都是在现有外部环境框架范围内的竞争,而彼此能拉开差距的空间并不大。
那么,哪家能够把自动驾驶的故事讲得更好,能够将品牌打得更响,就更有可能在市场中拿下更多的份额。
但不论是对比特斯拉,还是新入场的华为和准备入场的小米,这方面小鹏都要逊色不少。
今年4月的上海车展开幕前,华为和极狐推出的自动驾驶路测视频刷爆全网。 华为一下子从造车局外人,隐隐有变成行业大哥的迹象。 随后,多只华为 汽车 概念股出现暴涨,如小康股份。
参照造车新势力和华为、小米的网络指数,可以看到声量上的显著差异。
早在2019年10月,华为轮值主席徐直军就对媒体表示,“特斯拉现在能做的,我们都能做。 ”从车芯片到算法、从通讯设备到激光雷达、从电机等核心硬件到Hi Car等软件系统,华为在智能 汽车 行业已掌握多项核心技术,特别是其自动驾驶技术已达L4级别。 当然,华为也已明确表态,不会自己造车,而是帮助车企造好车。
从软件层面来说,华为将给小鹏带来极大压力。
不过,针对华为帮助车企造车的模式,何小鹏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华为的模式并不是长久之举,这种模式以前我在做UC的时候做过,后来死得很惨。 ”他认为,合作的模式既不能把核心能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合作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问题。
对于小鹏来说,自研未尝也不是一场豪赌,赌的是自动驾驶系统最终会走向何方。
假如华为、网络等的自动驾驶系统被车企广泛接受,那么这些车企可以大幅减少智能系统方面的研发投入,在成本方面会占据优势。 而坚持全栈道自研的,就会面临更高的成本压力。
另一种可能则是大的车企坚持自研,那么,已经走在前面的车企,将占据先发优势。
目前,已经有大车企表露出与何小鹏类似的想法。
6月30日,在上汽集团股东大会上, 上汽董事长陈虹表示,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 “这就好比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 ”
当前,已经有一个与小鹏技术路线类似的车企,就是特斯拉。
特斯拉的品牌影响力已深入人心,马斯克无时无刻不在吹嘘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并且在产品定价上,特斯拉和小鹏也属直接对抗关系。
如何对抗特斯拉这个强大的对手,对小鹏来说可谓极具挑战。
所以,对于小鹏来说,如何讲好自动驾驶的故事,怎么突出自己的竞争优势,是一件迫切而有难度的事。 稍有差错,便可能被强大的竞争对手甩在身后。
经历了两次创业的何小鹏,对此应该很明白。 正如他今年3月在采访中所说的,“保持清醒,危机随时降临。 ”
(丨余聪 丨 胡刘继)
百度华为小米纷纷抢占风口!互联网大厂造车究竟图个啥
东方网记者柏可林、王佳妮4月20日报道:上海车展第一天,资本市场就沸腾了,A股三大指数放量上涨, 汽车 板块近30只个股涨停,无人驾驶、 汽车 电子、锂电池、智能交通等产业链相关个股普涨,让春节后郁闷至今的广大股民们扬眉吐气。
有人把这功劳扣在华为的头上:在上海车展前夕,华为、北汽联合发布首款纯电轿车,标志着曾经誓言永不造车的华为,开始帮助车企造车了。 车展开幕首日还有消息传出:华为旗舰店要卖车了。 有网友不禁凡尔赛了起来:“本来只想买部手机,结果一冲动订了台车回家。 ”
造车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互联网大厂纷纷入局新赛道,今天就让我们扒一扒各家大厂的家底,猜猜他们究竟图个啥?
本届上海车展,车载智能系统成为除了车辆“颜值”之外的另一大看点
网络调整公司定位,欲重回第一梯队
移动互联网时代,“BAT”中首当其冲的网络逐渐失去优势,被京东、拼多多、美团等后浪碾压。 但在中国互联网企业中,网络却是最早布局智能驾驶领域的公司之一。
基于网络的人工智能技术,网络一直在小度智能助手以及自动驾驶上延伸扩张。 2020年第四季度,网络智能云业务实现同比增长67%,年化收入约130亿元,成为拉动整体业绩的动力。 不过,真正值得品味的还属网络在财报中发布的公司新定位“AI生态型公司”,取代之前“以搜索引擎、知识、信息为中心的互联网平台”定位。 仔细品品,新定位意味着AI将成为网络的核心业务。
随后,李彦宏在2020年财报信中表态,新的一年里,网络作为AI生态型公司,将抓住云服务、智能交通、智能驾驶及其他人工智能领域的巨大市场机遇。 “在过去几年里,网络已经先后研发出了大量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因此网络希望可以帮助 汽车 制造客户加速在智能软件上的整合以及升级。 ”
不过,网络似乎对 汽车 智能软件供应商这一身份并不满足,它还要进军整车制造业。 年1月11日,实锤落地,网络与吉利组件智能电动 汽车 公司,新公司将面向乘用车市场。 利好立竿见影,当天收盘,网络()报价301.93美元(约合人民币1951.4元),涨幅2.15%;3月3日港股收盘,吉利 汽车 ()报价26.15港元(约合人民币21.79元),涨幅0.77%。
如果网络的造车公司运行顺利,预计在三年后,消费者就可以开上“网络 汽车 ”了。
网络的Apollo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
华为自己不造车,要帮车企造好车
其他大厂都造车了,华为呢?每当传言满天飞,华为总是笑而不语,终于,4月17日晚,华为一鸣惊人,与北汽新能源一起官宣了首款Huawei inside智能豪华纯电轿车北汽极狐阿尔法S。
华为进行和车相关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成立的车联网实验室。 去年10月,华为又发布了hi商业模式,代表Huawei Inside。 华为将为合作车企提供包括1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5大智能系统(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以及激光雷达、AR-HUD等全套的智能化部件。
华为有着有深厚的ICT技术积累,2020全年,华为营收达到89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净利润646亿元,同比增长3.2%。 营收净利双双增长,但业绩增速放缓。 整体增长之下,各业务条线、各大区域情况冷热不均。 过去一年,华为中国区业务保持了快速增长,但欧洲、中东、非洲、亚太和美洲业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而在剥离荣耀后,华为元气大伤,国内出货量被小米、OV赶超,仅仅位列第四。
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昆说,华为的布局在智能 汽车 的关键领域,比如车联网、车云、智能座舱、电源管理等。 “华为做智能 汽车 部件供应商的定位没有改变。 ”他一再强调。
极狐αS通过华为技术可以在城市道路无人驾驶
小米再创业,雷军自称“亏得起”
“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是雷军的经典语录。 3月30日,雷军宣布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小米要造车了。
众所周知,小米的主营业务是手机。 2020年全年,小米集团营收2459亿元,同比增长19.4%,经调整净利润达到人民币130亿元,同比增长12.8%。 虽然营收利润实现双增,但毛利却不高,小米智能手机的毛利润低于10%。 与此同时,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两大业务的营收增速也有所放缓。
另外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智能手机已进入存量市场。 据中国通信院数据显示,中国手机出货量在2016年达到5.6亿部高点后逐年下降,到2020年,叠加疫情影响,全年出货量为3.08亿,比4年前减少近一半。 对小米而言,寻求新的业务增量已迫在眉睫。
其实,小米入局 汽车 业并不是一时兴起。 早在2013年,雷军就两次拜访特斯拉CEO马斯克,下单了两台特斯拉Model S,开一台,拆一台。 2014年,小米投资了地图厂商凯立德。 2015年,雷军创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近十家电动 汽车 企业,包括蔚来和小鹏。
智能电动 汽车 作为继手机之后的又一大移动终端,符合小米延展AIoT生态链的战略。 雷军在4月6日的米粉“Open Day”上表示,智能生态是个整体,包括智能手环、智能手机、智能家电和智能 汽车 在内是一个闭环。
但终究,造车是重资产,小米计划全资在智能电动 汽车 领域首期投资100亿,未来10年将总共投资100亿美元,定价在10万到30万之间,估计三年后上市。 而在小米的账面上,截至2020年底,现金储备有1080亿。 雷军说:“小米亏得起。 ”
“在过去75天里团队,我们进行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200多位 汽车 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2次正式的董事会,才终于迎来了小米史上最重大的造车决定。 ”雷军这么说,是坚定投资者信心,也是为自己壮胆。
智己L7是阿里巴巴与上汽合作的成果
阿里牵手上汽,用户也能分股权
本届上海车展,智己 汽车 首度登场,发布了售价40.88万元的豪华纯电智能轿车。 智己 汽车 来头不小,是上汽集团、张江高科、阿里巴巴集团在2020年12月联合成立的,创始轮融资达到了100亿元。 新公司中上汽股权占比54%,浦东投资占18%,阿里占18%。
有人要问,还有10%的股权归谁呢?答案是“用户”。 智己 汽车 的股权架构十分特殊,即“ESOP(核心员工持股平台)+CSOP(用户权益平台)”。 车主作为用户使用服务并输出数据,由智己 汽车 获得大数据并以此不断改善智能化服务体验,最终以数字权益的形式确认用户贡献的数据价值。 有网友说,这一套规则像极了比特币“挖矿”,四舍五入,买智己 汽车 等于买了辆矿车呗。
在智己 汽车 中,上汽集团提供技术、供应量帮助,阿里巴巴提供大数据、智能生态、资金方面支持,张江高 科技 则负责提供AI智能领域资源。 事实上,在智能网联领域,阿里巴巴和上汽集团早在2014年就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智联网 汽车 ”项目合作。 2015年,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投资10亿元成立斑马网络。 2016年,荣威RX5上市,这是首款搭载基于AliOS的斑马智行系统的智联网 汽车 。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电商以及背后的金融仍然是阿里巴巴最主要的商业模式,进入 汽车 行业只是辅助角色。 从 汽车 智能操作系统入手,一是因为阿里有较强的服务整合能力,二是阿里具有独立开放的操作系统。 反之,前途无量的智联网 汽车 市场,也将反哺给阿里更有黏性的用户和更丰富的消费场景。
参观者在上海车展体验智能 汽车 的操作功能和智能架构
行业风向:软件成为现代车辆差异化竞争的核心
车企和互联网、通信巨头联手合作已成 汽车 行业新常态, 汽车 正逐渐“电子商品”化。 从上海车展参观归来,范先生有所感慨:“大大的屏幕实在是不敢恭维,有些功能要一屏一屏地去翻找。 眼睛离开前方道路也不安全。 如果操作出错的话,纠错的步骤也不如机械按键来得方便。 满眼都是屏幕,还能不能好好开车了?”
有“吃瓜群众”表示,对于互联网造车其实就是看个热闹,“可能是在为将来的无人驾驶开发铺路吧,但落地太难了,法律通过可以上路再说吧。 ”也有 科技 粉丝对智慧出行充满期待,”如果有心仪的车款落地,我很愿意买单。 ”
观众正在通过VR系统感受大疆车载系统
一份普华永道发布的《2020年数字化 汽车 报告》显示,软件已成为现代车辆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到2030年,软件在消费者感知价值中的占比将达60%。 另一方面,受到互联 汽车 、无人驾驶、智能出行和电气化趋势的影响, 汽车 软件数量增长将超过300%。 未来10年,随着用户期望提升和新功能涌现,软件开发成本将增长83%。 ”
普华永道中国 汽车 行业主管合伙人金军在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只有打造软件驱动的车企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持续捕获价值,“短时间内,智能网联 汽车 由于成本的因素,价格有一定压力,但开发成本随着产销量的提高,能够进一步摊销。”
(图片摄影:刘晓晶、柏可林)
追赶风口,各路企业纷纷入局,造车真的很简单?
就当前 汽车 业的情形来看,造车已经不仅仅是 汽车 企业的事了,而是成了各个行业的事情。 房地产、互联网、手机、电池、家电等等,各个行业的顶尖企业一窝蜂地涌进了 汽车 界,纷纷做起了造车梦。
目前,智能电动 汽车 业已经迎来了众多重量级跨界造车玩家,苹果、小米、网络、富士康、宁德时代等纷纷入场。 3月30日, 科技 企业小米也宣布进军智能电动 汽车 行业,正式踏上造车之路。
各行业巨头跑步入场
“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将亲自带队,相信总有一天小米 汽车 会成功。 ”3月30日晚间,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在发布会上动情地宣布,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 汽车 行业。 雷军在发布会上透露,小米是从2021年1月15日开始调研造车的,雷军表示愿赌上人生所有声誉,干年轻人第一款智能 汽车 。
就在小米宣布入局 汽车 行业之前的2021年1月11日,网络官宣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 汽车 行业,将和战略合作伙伴吉利控股集团共同组建一家新的 汽车 公司。
今年2月份,富士康表示正与吉利、法拉第未来(FF)探讨电动 汽车 方面的合作事宜。 此前在1月份,富士康才刚与吉利控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合资公司。
而从2020年底,就有消息传出称苹果将要造车,称恒大、贸联-KY、和勤、富田等 汽车 零部件企业都已经接到了苹果公司的备货要求。 因苹果在 科技 领域的地位,使得其被众多传统车企视为强有力的潜在竞争对手。
同样在去年年底,长安 汽车 宣布将携手宁德时代和华为打造一个全新高端智能 汽车 品牌;科大讯飞与广汽集团成立星河智联 汽车科技 有限公司。
此前阿里巴巴也宣布联手上汽集团共同造车,并发布了其高端 汽车 品牌——“智己 汽车 ”。
而更早之前的2018年,恒大 汽车 跨入造车行列,不到2年时间,便在先进整车制造、动力总成、动力电池及智慧充电等各关键领域实现全产业链布局。
越来越多的跨界玩家切入智能电动 汽车 领域,在让这条赛道变得拥挤的同时,也证明了各行业对智能电动 汽车 前景的看好。
抢占电动智能 汽车 新赛道
难道造车真的像搭积木一样简单,让全世界各大企业巨头争先恐后地入局?是否真如雷军曾说的: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
业内观点认为,伴随着 汽车 工业技术的进步,以及国人对于 汽车 需求的水涨船高,智能 汽车 产业俨然成为值得顶尖企业一搏的新风口。
“新能源智能 汽车 可能代表着未来,在智能物联时代, 汽车 正在成为家庭之外的第二大应用场景。 对于参赛者而言,这是一个拥有无限潜力的行业。 如果错过了时机,未来将丧失巨大的入口渠道。 ”业内人士指出。
目前,中国和欧洲的监管制度对电动 汽车 市场来说均为利好,同时,随着电池成本的不断下降,智能化电动 汽车 的普及使用程度将越来越高。
虽然新冠疫情给2020年的全球 汽车 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但全球电动 汽车 市场所展现的爆发力和发展潜力超市场预期。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球电动 汽车 销量逆势增长超43%,达324万辆。 而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20年全年国内新能源 汽车 销量达136.7万辆,同比增长10.9%。 中汽协指出,预计2021年新能源 汽车 销量将增至180万辆,同比增长40%。
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中国的智能造车领域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2020年11月,工业部印发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提到,到2025年,新能源 汽车 新车销售量达到 汽车 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大家都在争抢下一个时代交互的入口。 汽车 很有可能在未来十年之内会成为继个人电脑、智能手机之后,下一代非常重要的移动终端。 ”长城 汽车 智能驾驶负责人、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曾明确指出。
诱人的市场前景,庞大的潜在客户群体,再加上各国政府巨额财政补贴,使得各路资本蠢蠢欲动,以各种方式杀入 汽车 领域,迅速布局以抢占先机。
资本的豪门盛宴
当然,所有资本都是逐利的,除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各种利好政策,更让他们热血沸腾的是那些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 特斯拉的光环效应,让资本市场看到了财富迅速崛起的神话。 2020年,特斯拉市值涨幅近7倍,市值从百亿增至8000亿美元,一度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 汽车 公司;蔚来最高股价涨幅达14倍;小鹏和理想市值与IPO时相比最高涨幅达300%。 一飞冲天的市值时时刺激着资本的神经。
小米造车的消息传出后直接导致了其股价的飙升。 2月19日当天收盘小米集团股价上涨了6.42%至30.65港元/股,市值增至7722.8亿港元。
而从网络首次传出造车消息至官方正式宣布,仅仅一个月时间,网络股价就上涨了67%,达到800亿美元。
但其实造车不仅烧钱,还需要时间的积累。 进入 汽车 行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钱,没有百亿美元,根本无法造 汽车 。 恒大 汽车 在日前的业绩发布会上透露,公司在新能源 汽车 产业累计总投入474亿元,在整车研发设计、动力电池、自动驾驶及智能网联等领域的投入为249亿元。
当然,只有钱还远远不够,还得承受巨大的风险,得冒着这些钱打水漂的风险。 能够活下来的蔚来、小鹏和理想,无一不是几经生死。
可以预见, 汽车 的电动化智能化已经成了未来的发展趋势,走在行业前列的造车新势力们经历了考验也尝到了甜头。 眼下传统车企已开启了追赶的步伐,加之各行业巨头们的纷纷入局,可以预见,未来市场的激烈竞争不可避免。 对于目前的入局者而言,风险和机遇并存。
丰田掌门人丰田章男在日本 汽车 制造商协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汽车 行业欢迎新进者,但一旦 汽车 制造出来,就要承受至少在40年内,来自于消费者和其他各种变化的考验。”
同时,丰田章男也向打算进军 汽车 产业的苹果公司发出提醒:“‘卖车’绝不仅仅只是用技术将车造出来这么简单。 ” 他表示, 汽车 行业不同于 科技 行业,造车不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