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们都想把医院的产科关了!”
2020-2021年,全国妇产专科医院的总数量两次下降,截至2021年,已经跌破800家。
而这个数量还在不断下降。
2022年,全国有十几家医院关停了产科科室。
去年九月,宁波鄞州区第二医院停止为孕产妇提供诊疗服务;今年1月,广州金沙洲医院发出产科停诊通知。
各地医院产科曾经“一床难求”,为何如今频频关停?
产科并不是一开始就落没,也曾有过“辉煌时期”。
2016年,国家实行二孩政策,产科成为医院里最火爆的科室。
只要生过孩子的家庭,都知道生孩子时在医院里抢个床位有多难。床位紧张短缺,孕产妇生完孩子,只能睡在走廊的临时床位上。
产科的医护人员一天要接待100多个孩子,每天都跟打仗似的,一刻也没停过。
在医院内部有一个衡量工作压力的词,叫作“闭经指数”。
年轻的女医生在轮转到超级繁忙的产科时,有些人会忙到月经都不来,等换到其他科室才恢复正常,由此可见当时产科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
医院怕增加医疗事故的隐患,只能实行“限卡”,限制新的孕妇在该院建卡做产检。
在当年,如果怀孕了在医院建不上卡,需要托关系找熟人帮忙建卡,不然产检都排不上。
为了解决群众对产科床位的需求,相关部门迅速做了决定,要求医院增加产科床位,还投钱专门支持产科。
然而这波生育小高峰却非常短暂。从2017年开始,新生儿数量出现下降趋势,每年下跌10%左右。
2021年全国妇产专科医院病床使用率下降了约15%,比2016年每日实际占用病床数少了21万张。
到了2023年,我国出生人口直接下降到902万,少了将近1000万。
出生人口数量下滑,第一个被冲击的行业,毫无疑问肯定是。
短短8年时间,生孩子就从“一床难求”变成一个人的“包场”。
不少医院的产科不仅不需要排长队等床位,还能让产妇住上单人病房。
根本原因在于现在的人不愿意生娃,导致出生人口下降,产科赚不到钱了。
实际上,响应二胎政策的是那些以前生过一胎,想生二胎却因政策而无法生的人。一胎的生育率并没有明显提升。
等到“想生却不能生的人”都完成分娩后,生育率自然又下降。
医院发给产科医生的固定工资只占10-20%,而80-90%的工资跟业务量挂钩。由于这几年分娩量降低,产科医生的收入也跟着缩水。
现在的医生们看到产妇就跟捡到宝似的,但凡有孕妇来医院流产,产科人员都会苦口婆心劝人家不要打掉。
尽管产科的业务量减少,产科的人员成本却不能大力缩减。
众所周知,产妇的生产时间是不可控的,所以产科要有24小时开放的产房和手术室,还需要配备6-8位产科医生、3-5位新生儿科医生及十多位助产士,轮流值班,随时待命。
这对医院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然而,如此高危的科室,收费标准却不高。不管是顺产还是剖腹产,一台手术下来最多几千块钱。
出生人口下降了,医院赚不到钱,在无法维持产科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医院只能开源节流,缩减产科床位或者关停产科。
在各种指标下,个别医院为了达到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的考核标准,会放松剖宫产指证,不管产妇有没有顺产条件,都按剖宫产情况来处理。
同时为了提高收费,不顾产妇的生产体验,过度医疗。
虽然剖宫产手术已经非常成熟,整体比较安全,但仍然会有感染炎症以及其它并发症的风险。对产妇和新生儿的负面影响比顺产大。
导致产妇及家属对医生的不信任度与日俱增,老百姓对生二胎的欲望疾驰而下,分娩量出现断崖式下降。
这让前几年因开放二胎扩张出来的产科床位、扩招的产科医生也都空了下来。
规模较小的医院机构在权衡利弊之下,不得不选择停止产科科室的业务。
一些大城市的综合医院则缩减产科的病房面积和医护人员,同时把过剩的产科医生调剂到其他科室。
为了产科科室能持续运行,一些医院会在常规业务外,开设了产前保健项目和产后康复项目,比如坐月子、私密整形等相关医疗业务。
毕竟“白衣天使”也是普通人,也得挣工资,也得养家糊口,也得生活。
如今产科遇冷,或许对其来说是一个科室转型的好机会。
产科能将更多关注度放在孕产妇在备孕、怀孕以及生育后的其它需求,提升产妇的分娩体验。
当医院的分娩量达到高峰期时,很多孕产妇们生孩子时体验感并不好。产科医生们则忙到飞起、月经不来,同样不是正常状态。
无论生育率暴涨还是狂跌,都不是一件好事。
尽管生育率下降已成为全球难以逆转的趋势,渴望生育的人群依然庞大。
尤其是大城市,上海市第一妇幼保健院的分娩量在2.4万-2.5万名之间,基数不算小。
如今,我国已经全面开放三胎,但收效甚微,依然无法改变整体下降的趋势。
而想要真正提高产科的分娩量,需要医院提升服务水平,更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年轻人不愿意生、不敢生的问题。
参考资料:
1、十点人物志:《妇产科迎来“关停潮”:孩子少了,医生失业了》
2、网易数读:《中国医院最累的科室,正面临集体关停》
3、南风窗:《产科关门,医生哭泣》
4、凤凰网:《“院长们都想把产科关了”,产科滑落在继续》
:暖春鱼
:柳叶叨叨
出生人口减少后,被直接影响都有哪些行业?
出生人口减少可能会对以下行业产生影响:
1. 教育行业:出生人口减少可能导致学校和大学招生人数减少,从而影响教育行业的就业需求。 学校和教育机构可能需要调整招生计划和资源分配。
2. 儿童用品和服务行业:出生人口减少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用品和服务行业,如儿童玩具、婴儿用品、儿童服装等。 这些行业可能会面临市场需求下降的压力。
3. 医疗和护理行业:随着出生人口减少,儿科医生和护士的需求可能会减少,因为少儿医疗服务的需求也会相应降低。
4. 房地产行业:出生人口减少可能会导致家庭规模减小,需要购买房屋和租房的家庭数量减少,从而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
5. 食品和餐饮行业:出生人口减少可能会降低对儿童餐饮和儿童食品的需求,这可能会对食品和餐饮行业产生消极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出生人口减少不仅仅会影响一些特定的行业,也可能对整个经济产生波及。 它可能导致人力资源供给不足,降低劳动力市场竞争和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
疫情给你所处的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疫情之下,很多行业的生存都面临危机。
每个行业的抗风险能力不同,每个行业、每个企业的现金流状况不同,所处的产业位置,所遭遇疫情的打击程度也不同,电影、餐饮、交通运输、房地产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1、首当其冲的,就是餐饮行业。
天眼查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累计注销了超100万家餐饮相关店铺,茶颜悦色、文和友等也纷纷关店减员,海底捞在2021年关店超过200家。
餐饮行业依赖高流水,现金储备有限,日常运营依托于单店的流水滚动。
西北人爱热闹,火锅、烧烤更是青海人的饮食最爱。 这两类餐饮都非常依赖堂食,但如今门店突然关闭,发工资、缴房租都出现困难。 若疫情持续,多数餐厅熬不过三个月,还会陷入开业关闭的两难。
2、电影娱乐业
吃饭、喝茶(酒)、看电影,这是现代人聚会的几种常见方式。 电影院的人员密集程度高,疫情之下必然也无法正常营业。
从全国来看,停业的影城不在少数,据猫眼电影数据显示,4月1日全国营业影院5408家,较前日减少61家,全国营业率44.98%,上海、天津、吉林等地影院则基本暂停营业。 西宁也同样如此,自4月份疫情爆发以来,电影院一直没有营业。
除影院外,KTV、酒吧、网吧、棋牌室、洗浴中心等娱乐场所也相继暂停营业。
3、交通运输业
疫情期间,尤其静态管理期间,除必要情况,大部分人都居家隔离,公共交通全部停摆。 随着疫情的蔓延,交通运输行业将继续受到冲击。
快递行业由于部分封城管控,大批货物囤积或退回,造成运输业的“寒冬”,疫情将给今年一季度乃至上半年的交通运输行业带来巨大压力。
网约车行业自然也受到严重影响。 据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统计,2022年3月,全国网约车订单同比下降29%,为5.4亿单,是2021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4、房地产行业
为了控制疫情蔓延,受到疫情影响的大部分城市售楼处已经关闭,西宁也同样如此,各大开发商纷纷转入线上购房渠道。 通过直播、视频等方式,为有需求的购房者介绍项目情况。
此外,建筑工地基本停工,土地拍卖暂停,很多房产中介也暂停营业,如果疫情持续影响,许多房产中介门店也会面临关门风险,行业也会萎缩。
除了以上的,还有各种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均受到疫情影响。
疫情当下,整个社会都在努力抗击疫情。 志愿者、医护人员、小区工作人员....他们奋战在抗疫一线,付出千百倍的努力,为了让城市尽快恢复往日的生活。
疫情是一时的,困难也是暂时的。 虽然疫情下,很多行业受到冲击,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配合防疫工作,居家隔离不外出,相信疫情很快就会过去,生活也会回到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