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上午,沪深三大股指探底回升,沪指半日涨超1.5%。
从盘面来看,化债概念股开盘大涨,光大嘉宝、信达地产、陕国投A、银宝山新等多股涨停;银行股震荡走高,渝农商行、重庆银行、江苏银行涨超5%;华为概念股探底回升,荣科科技、银邦股份、福日电子、卓朗科技等10余股涨停。下跌方面,券商股陷入调整,中金公司盘中跌停,中国银河、红塔证券跌逾5%;母婴概念股陷入回调,爱婴室、孩子王领跌。
截至午间收盘,沪指涨1.66%,报3271.06点,成交4168亿元;深成指涨1.64%,报10225.84点,成交5442亿元;创业板指涨0.91%,报2119.90点,成交2845亿元。
消息面上,在10月12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将在近期陆续推出一揽子有针对性增量政策举措。主要包括: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
“‘化债’与‘保民生’是此次会议的两大关键词。”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发展部联席负责人黄文涛认为,会议内容和措辞均传递了相当积极的政策取向,重点在于为地方减负、为民生托底,加快破除债务和房地产问题对地方政府的硬性约束,为后续扩张性的政策部署打开空间。
蓝佛安同时称,逆周期调节绝不仅仅是以上的四点,还有其他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对此,中金公司认为,中央财政仍有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预计未来中央财政可能将根据经济形势进行动态考量,有望进一步发力或制定增量举措。
对于此轮增量政策的规模“悬念”,10月下旬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是一个重要节点。国泰君安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黄汝南认为,下一步需重点关注,10月底人大常委会会议是否会提高地方债务限额用于化债,12月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财政规模和支出方向的表述,以及202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确定赤字率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等。
那么此次财政“新政”对市场影响几何?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认为,此次财政一揽子政策应有助于稳信心、稳预期,待各项政策落地之后,有望实质缓解地方化债压力,预计经济可能环比改善,建议高度重视权益市场的投资机会,债券市场短期可能有调整压力;紧盯10月底或11月初可能的人大会议,相关议案可能10月20日左右提前预告。
“对于股票市场,若后续财政刺激落地,资金强化三保,兜底风险,将提升风险偏好,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对于债券市场,我们预计短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总体呈现震荡走势,中长期而言,若出台大规模财政刺激总需求政策,才会形成债市逻辑反转。”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称。
国泰君安策略方奕则认为,决策层对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的态度转变,是股市预期上修的关键。这意味着,眼下偏弱的经济数据与增长预期在短期内很难实质影响股市,反而将进一步强化政策预期。
“此轮股市行情的推动力,来自于无风险利率下降推动增量资金入市,与投资者对风险前景预期的改观提振风险偏好。”方奕认为,行情节奏上,先拉升后轮动,决断在年末。行业选择除流动性外,重视增长前景与质量。各行业增长前景存在较大差异,后续市场主线将回归基本面,行情表现将有分化。
他建议关注两大方向,一是受益于赤字率上调和化债的中字头板块;二是重视盈利前景,关注产能周期有望率先企稳、供需格局较优、需求提升的成长型资产。
“本次国新会释放较明确的财政加码信号,在此背景下,上周上涨后有所调整的地产链、泛消费领域有望短期再度表现占优。”中金公司称,同时,A股三季报业绩关注度有所提升,10月底前业绩可能好于预期的公司及行业在季报期或有相对表现。
除了对近期显著回调的地产及产业链行情或有支撑作用外,华西证券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肖金川认为,根据此次政策信号,还可关注政策落地后对居民消费倾向的提振效果和消费板块的后续表现,以及银行板块行情或存在修复动能。
针对房地产板块,国联证券认为,短期来看,政策落地细节的公布以及相关部门跟进仍需一定时间,市场估值反应或先于基本面数据表现;长期来看,增量政策仍有一定空间,存量政策有望加速落地,市场信心或得到提振,带动市场企稳。建议关注受益于政策利好不断落地,一二手房市场活跃度提升,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房产中介平台,以及受益于地方政府化债的城投类地产公司。
国债发行方式 国债发行的方式主要有几种
金融界5月11日消息 今日,A股冲高回落,最终沪指上涨0.75%,深成指上涨1.80%,创业板指上涨3.07%。 市场成交量持续放大,两市成交额达1.07万亿。 锂电、风电、光伏、半导体等赛道股大涨。 针对近期A股从2863点展开的持续反弹,市场对年内发行特别国债的预期升温。 特别国债是国债的一种形式,其专门服务于某项特定政策,支持某特定项目需要。 相较于普通国债,具有专款专用、用途灵活、不计入财政赤字,另外,特别国债是收入与支出同时进行,不同于普通国债筹资时间与支出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 历史四次特别国债发行,A股影响几何?梳理发现,我国历史上只发行过4次特别国债,其中3次新发、1次续发。 从用途来看,第一次是1998年补充四大行资本金、第二次2007年解决国内流动性过剩问题并成立中投公司、第三次是续发2017年的到期国债、第四次2020年应对新冠疫情的抗疫国债。 从发行特别国债后股市的反映来看,发行特别国债后,股市都出现了上涨。 第一次是1998年8月18日,财政部向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2700亿长期特别国债,所筹集的资金全部用于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 二级市场在发行当天迅速反映,上证指数结束为期54天、幅度为26.70%的暴跌行情,当日见到长期大底1043.02点,随后3个月反弹至1300.15点,涨幅为24.65%。 值得一提的是,1043.02点的大底支撑了长达7年的时间。 第二次是2007年6月18日,财政部批准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购买约2000亿美元外汇,作为即将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 2007年6月18日当天,上证综指从4132点上升至4253点,日涨幅为2.9%,13个交易日区间跌幅17.36%。 随后股市有所下调,直到7月5日达到3615点重启上升行情,10月16日达到最高6092点。 而牛市见顶后,1年狂泻72.81%。 第三次是续发,在2017年8月29日,2007年第一期6000亿元特别国债到期兑付,是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采取了滚动发行的方式,向有关银行定向发行6000亿元特别国债。 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上证指数一路上涨,2018年1月29日达到3587.03最高点,按最高点数据计算,上涨幅度达7.67%。 第四次是2020年3月30日,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发行的抗疫特别国债,发行规模为1万亿,采用全部面向记账式国债承销团成员公开招标发行。 随后大盘开始回升,由3月30日2772.20点到7月13日的3458.79点,涨幅达24.21%。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的特别国债落地必要性上升,可行性在操作上也不断加强,推出预期正在不断升温。 本次发行特别国债如果落实,中国经济和股市有望探底回升,迎来长期利好。 年内发行2万亿特别国债?多位券商大咖认为正当时3月以来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不仅在短期内影响企业、居民等市场主体的生产生活,供需收缩,还进一步冲击市场预期,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财政形势尤其是基层财政更加严峻。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建议,尽快发行2万亿特别国债,专项用于三大任务,即:1)支持基建,对冲总需求快速下行,确保宏观大盘稳定,确保预期和信心稳定;2)对特定低收入人群而非全体居民发放现金,将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促进消费或提高其抗风险能力,确保社会和人心稳定;3)支持各地常态化核酸检测等疫情防控举措,缓解基层压力。 罗志恒指出,本轮特别国债应用于抗疫、保民生、稳增、三个专项支出,为统筹疫情防控、保障复产复工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从发行方式来看,特别国债发行需要货币政策予以配合。 参考特别国债发行史,除公开发行的方式市场化招标以外,可考虑向国有商业银行分多期定向发行,认购资金一方面可通过央行降准释放准备金,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通过抵押特别国债向央行再贷款,或央行从商业银行购买特别国债。 同时,年内有9502.5亿元特别国债到期,届时可能续发,需要货币政策配合维持流动性稳定。 明明团队认为,疫情扰动频繁出现,拖累经济修复节奏,目前政策聚焦“稳增长”,发行特别国债用于基建补短板等可以进一步加强“逆周期”调节,使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加强基建对稳定经济、促进增长的作用。 在减税降费的背景下,也需要有新的开源手段拓宽广义财政收入。 特别国债不计入赤字,发行审批更为灵活,这些特点使其成为财政开源的关键手段。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表示,近期市场对年内发行特别国债的预期升温,主因3月以来疫情恶化,财政收支压力明显加大,叠加“动态清零”、常态化核酸等防疫举措需更多财政资金支持。 相比一般国债,特别国债在资金用途、管理方式、发行流程3方面存在差异,其中:特别国债不计入财政赤字,人大常委会审议即可,发行时间比较灵活。 熊园指出,鉴于疫情冲击财政收支、土地收入大降、今年有约9500亿特别国债到期,年内发行特别国债的必要性上升、操作上也完全可行,可作为4.29政治局会议所提“增量工具”的可选政策,应有助于更好控疫情、稳增长。 华安证券首席分析师颜子琦认为,在疫情再次对经济产生意外冲击以后,出台更多稳增长政策来提振总需求已经迫在眉睫。 货币政策一是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二是掣肘较多,当前加速出台更加直接的财政、产业政策显然更为适宜。 当前,留给政策对冲的时间越来越少,要实现全年稳增长的任务,需要逆周期调节在短时间内提振总需求,而最有效的工具就是政府主动加杠杆。 在本轮疫情爆发之前,由于存在往年结余、央行上缴利润,2.8%的赤字率足够支撑今年稳增长所需要的财政支出。 颜子琦指出,但疫情的爆发给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挑战,意味着逆周期政策需要有更大的力度。 结合历史上财政政策在年中调整的经验,我们认为当前推出特别国债的可能性正在逐步加大。 本文源自金融界
A股流动性危机警报解除
周四,在一行三会、财政部、公安部等的进一步表态和介入下,A股终于迎来了“救市保卫战”的首次“大捷”。 在连续经历了“千股跌停”之后,股民终于体验了一回“千股涨停”。 在业内人士看来,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和市场的流动性危机目前均已得到缓解。
转机 A股上演报复性反弹
在各部委“救市”政策不断升级的情况下,7月9日,A股在经历了连续大跌之后终于迎来投资者期待已久的全面反弹。 当天,上证综指在盘初跌至3373.54点后探底回升,午后强势爆发,一度大涨近7%站稳3700点,创业板指更是实质性涨停。 盘面上,参加交易的1300余只个股除ST成城、ST松辽外,其余全线飘红,有近1300只个股涨停。 其中,创业板当天交易的194只个股全部封涨停板。
截至收盘,上证综指上涨202.14点,涨幅为5.76%,收报3709.33点,深证成指上涨469.45点,涨幅为4.25%,收报.34点。 两市全天成交约9509亿元人民币,中小板指收盘涨3.37%,创业板指收盘涨3.03%,收复2400点。 股指期货方面,经历周三尾盘集体跌停之后,当日三大股指期货合约一致走强,其中沪深300合约全部涨停,中证500合约全部涨停,上证50主力合约涨停,其他三个合约均涨超8%。
近几年股票涨跌历史.谢谢!!!
第一次暴跌:见中期顶
1990年12月至1992年5月26日,上证指数就狂飙至1429点,在一年半的时间中,上证指数暴涨1300多点。 1992年5月26日下跌120点后,股市便是迅猛而恐慌地回跌,暴跌5个月后,1992年11月16日,上证指数回落至400点下方,几乎打回原形。
第二次暴跌:见中长期顶
上证指数从1992年底的400点低谷起航,开始了它的第二轮“大起大落”。 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上证指数上涨了1100点。 1993年3月1日,沪综指大跌140点,便调头持续下跌。 这一次下跌基本上没遇上任何阻力,但下跌时间较上一轮要长,持续阴跌达17个月之久。 1994年7月29日,上证指数跌至这一轮行情的最低点点收盘。
第三次暴跌:见中期顶
由于三大政策救市,1994年8月1日,新一轮行情再次启动,这一轮大牛行情来得更加猛烈而短暂,仅用一个多月时间,上证指数就猛蹿至1994年9月13日的最高点1053点,涨幅为215%。 1995年5月23日,沪综指大跌147点,随后便展开了一轮更加漫长的熊市。 直至1996年1月19日,上证指数跌至点的最低点。
第四次暴跌:见中长期顶
1996年初,这一波大牛市悄无声息地在常规年报披露中发起。 上证指数从1996年1月19日的500点上方启动。 1997年5月12日达1510点。 不到半年时间,大盘暴涨1000点。 1997年5月22日,沪综指大跌120点,从此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持续调整”,1999年5月17日跌至1047点。
第五次暴跌:见中期顶
1999年“5·19”行情井喷,在短短的一个半月时间,股指上涨将近70%,1999年6月30日上证指数上攻至1756点。 1999年7月1日,沪综指大跌128点,随后股市大幅回调。 2000年1月4日,上证指数直抵1361点。
第六次暴跌:2007年2月27日暴跌884%,次日大涨394%
第七次暴跌:2007年4月19日暴跌452%,次日大涨392%
第八次暴跌:2007年6月4日暴跌826%,次日涨263%
第九次暴跌:2009年7月29日暴跌5%,次日涨169%。
2022年股市跌最多的板块是那个
中国股市历年牛熊市情况(2009-01-17 15:31:20)■第一次大牛市:1990年12月19日至1992年5月26日 (9605——2年半后——1429) 1380%
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以后,挂牌股票仅有8只股票,人称老八股。 当时交易制度实施1%涨跌停板(后改为05%)限制,股指从9605点开始,历时2年半的持续上扬,终于在取消涨跌停板的刺激下,一举达到1429点的高位。
■第一次大熊市:1992年5月26日(1429——386)1992年11月17日 (半年时间) - 73%
冲动过后,市场开始价值回归,不成熟的股市波动极大,仅仅半年时间,股指就从1429点下跌到386点,跌幅高达73%,这样的下跌在现在来看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当时,投资者们都自然地接受了。
■第二次大牛市:1992年11月17日至1993年2月16日 (386——三个月后——1558)303%
快速下跌之后,峰回路转,迎来了快速上涨,半年的跌幅,3个月就全部涨回来。 从1992年11月17日的386点开始,到1993年2月16日的1558点,只用了3个月时间,大盘涨幅高达303%。 这种行情让海外投资者羡慕不已。
■第二次大熊市:1993年2月16日至1994年7月29日 (1558——17个月后——325)-79%
快速牛市上涨完成后,股市的大扩容也就开始了,伴随着新股的不断发行,上证指数也逐步走低,进而在777点展开长期拉锯,后来777点位失守,大盘再度一蹶不振的持续探底。 到1994年7月29日,股指回到325点,但这次熊市带来的“成果”是上市公司数量急速地膨胀。
■第三次大牛市:1994年7月29日至1994年9月13日(325——一个半月时间——1052) 223%
证券市场一片萧条,在人们都对股市信心丧失殆尽的时候,市场中甚至一度传言监管层将关闭股市,为了挽救市场,相关部门出台三大利好救市,股市再度亢奋,1个半月时间,股指涨幅200%,最高达1052点。
■第三次大熊市:1994年9月13日至1995年5月17日 (1052——8个月后——577点)-45%
早期的股市不讲究什么价值投资,业绩好坏也是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流通盘要小,这样好炒。 但是随着股价的炒高,总有无形的手将股市打低,在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经回到577点,跌幅接近50%。
■第四次大牛市:1995年5月18日至1995年5月22日 (582——三天后——926)59%
这次牛市只有三个交易日!股市受到管理层关闭国债期货消息的影响,全面暴涨,3天时间股指就从582点上涨到926点。 本轮行情充分反映了我国股市对相关“政策”的敏感程度,“中国股市政策市”的说法被充分验证。
■第四次熊市:1995年5月22日至1996年1月19日 (926——8个月左右时间——512) -45%
短暂的牛市过后,股市重新下跌。 从1995年的8月开始,当时仅仅3倍市盈率的四川长虹开始悄悄走强,业绩白马股票逐步受到主流资金的关注。 至1996年1月19日,股指达到阶段低点512点,绩优股股价普遍超跌,新一行情条件具备。
■第五次大牛市:1996年1月19日至1997年5月12日 (512——17个月时间——1510) 194%
崇尚绩优开始成为市场主流投资理念,深发展、四川长虹、深科技、湖北兴化等龙头股均为业绩极佳的绩优成长股,在这些股票的带领下,股指重新回到1510点,这些股票创造的“投资神化”也对当时的普通投资者进行了一场鲜活的投资教育。
■第五次大熊市:1997年5月12日至1999年5月18日 (1510------101-----1025)-33%
这轮大调整也是因为过度投机,在绩优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后,到1999年5月18日,股指已经跌至1047点。 这两年间,股市的扩容继续疯狂进行,规模出现了难以想象的扩张。 严重的供需矛盾使二级市场出现极度失血,持续2年的熊市就此展开。
■第六次大牛市:1999年5月19日至2001年6月14日 (1047-------104-------2245) 114%
这次的牛市俗称519行情,多数的投资者都记忆犹新,网络概念股的强劲喷发将上证指数推高到2000点以上,并创出2245点的历史最高点,伴随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证券投资基金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发展。
■第六次大熊市:2001年6月14日至2005年6月6日(2245-----199---------998) - 555%
“519”行情过后,市场最关注的就是股权分置的问题。 投资者普遍认为这是利空因素,解决股权分置也成为股市下跌的理由,股指也从2245点一路下跌到998点。 经过这轮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大调整,A股市场的市盈率降至合理水平,新一轮行情也在悄然酝酿当中。
■第七次大牛市:2005年6月6日至2007年10月16日 (998 -----118-------6214)513%
对于2001年至2005年大熊市中经济快速增长的股指的修正,上市公司的基本面逐步提升,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预期,并且国有股减持即股权分置的原则确定,有种利空出尽变利好的感觉,沉寂了4年的A股市场也该有上涨的动能了。 上证指数从2005年6月6日的点达到2005年9月20日的点之后盘整了二个多月后,几乎是一路上扬至点,演绎着疯狂的旋律,投资者也都争先恐后的纷纷入市,但是冲动之后必然会有“冲动的惩罚”。
■第七次大熊市:2007年10月16日至今(6124 --------54------1664) -73%
A股截止到2007年10月16日达到了疯狂的极致,随之而来的就是暴跌,截止2008年9月12日,A股市场上证指数达到了2000点。 由于A股市场前期涨幅巨大,积累了一定泡沫,有回调的需要,再加上市场再融资规模巨大,股权分置确定的大小非开始解禁,中国股市与国际的联动性逐步增强,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美国次级债危机的爆发对于国内金融业和国内投资者的信心都已一定的冲击。
2012年期货跌的最厉害的股票有哪些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帅可聪 陈锋 北京报道
2022年12月30日,A股三大指数收盘涨跌不一,上证指数涨051%,报点;深证成指涨018%,报点;创业板指跌011%,报点。 整个2022年,上证指数累计下跌1513%,深证成指累计下跌2585%,创业板指累计下跌了2937%。
对比全球重要指数,在2022年(欧美市场数据截至12月29日),仅巴西IBOVESPA指数、印度SENSEX30指数、英国富时100指数小幅上涨,上证指数表现位列第9,俄罗斯RTS指数以超过40%的跌幅垫底,美国纳斯达克指数跌逾30%位列倒数第二。
展望2023年,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市场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国内防疫政策逐步优化,2023年中国经济将会呈现出逐季抬升的走势,经济复苏也将成为A股市场走强的重要支撑。
A股表现仍好于美股
在俄乌冲突、全球通胀、美联储加息、疫情等多重压力之下,全球股市在2022年经历了不小的挫折。 A股市场整体跌幅不小,在全球主要股市中位列后排。 不过,对比而言A股表现仍好于美股。
先从亚太其他主要股市来看,在2022年,韩国综合指数累计大跌2489%,为2008年以来最大年度跌幅;日本日经225指数全年累计下跌937%;印度SENSEX30指数累计上涨469%,澳洲标普200指数累计下跌574%,香港恒生指数全年下跌1546%。
值得关注的是,香港股市已连续三年下挫,恒生指数2020、2021年分别下跌了34%、14%。 在2022年,恒生指数一度跌至点下方,创十余年新低,不过随后大幅反弹了逾30%。
美洲地区主要股市方面,美股三大指数均大幅下跌,道指全年累计跌858%,纳指累计跌3303%,标普500指数累计跌1924%。 阿根廷MERV指数全年暴涨逾130%,巴西IBOVESPA指数全年上涨469%,墨西哥MXX指数全年下跌705%。
欧股主要指数2022年亦多数下跌,仅英国富时100指数小幅上涨不到2%,法国CAC40指数累计跌81%,德国DAX30指数累计跌1141%,西班牙IBEX35指数累计跌约5%,意大利富时MIB指数累计跌12%。 此外,俄罗斯RTS指数2022年累计跌4129%。
201只股票跌幅超50%
具体到A股市场而言,Wind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A股共有428只个股登陆A股,数量同比下降逾18%。 这428只新股合计首发募集资金约为5800亿元,中国移动以亿元的首发募资额位列第一。
截至12月30日收盘,A股共有5067股票,总市值约8775万亿元,较上年末的9910万亿元缩水了大约11%。
从A股行业板块表现来看,31个申万一级行业2022年多数下跌,仅煤炭、综合两个行业上涨,分别上涨1095%、1057%;跌幅居前的五大行业分别为电子、建筑材料、传媒、计算机、电力设备,全年分别下跌3654%、2613%、2607%、2547%、2543%。
从个股表现来看,剔除2022年上市新股,A股2022年有多达3532只股票下跌,2只股票平盘,1105只股票上涨,下跌个股占比达76%。
其中,有158只股票年涨幅超过50%,49只股票年涨幅超100%,11只股票年涨幅超200%。 年涨幅前三的是绿康生化、西安饮食、宝明科技,分别上涨约381%、329%、314%。
此外,有多达201只股票年跌幅超过50%,34只股票年跌幅超过60%,跌幅位列前三的是ST泽达、ST紫晶、ST明诚,年跌幅分别达894%、89%、73%。
2023年A股何去何从
无论如何,2022年都已成为历史,新的一年A股又将何去何从?哪些板块可能成为新的市场追逐对象?
12月30日,天使投资人郭涛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表示,受俄乌冲突、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疫情反复等综合因素影响,2022年A股走势呈现震荡下跌趋势为主,众多板块和个股的估值出现大幅缩水。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国家利好政策的持续释放,经济增速有望持续稳定回升,预计在2023年A股走势,上半年以震动上升行情为主,下半年或将迎来持续上涨行情。
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贾亦真认为,2022年由于内外部各种因素交织,A股整体走势偏弱。 展望2023年,经济有望触底回升,复苏的强度将决定股市的表现。 未来配置方向选择可以沿着几条思路:参考之前重要会议提出的“国家安全战略”,包括自主可控的半导体国产化、军工大飞机、数据安全等;2022年业绩低基数,2023年有望迎来困境反转的行业,如火电、航空、场景类消费;全球通胀的黏性在明年可能得到共识,相关行业将受益,如有色金属、能源等。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随着国内防疫政策逐步优化,消费和生产活动将会逐步回暖,2023年中国经济将会呈现出逐季抬升的走势,全年GDP有望重回5%以上,经济面的复苏将是资本市场走强的重要支撑;预期A股和港股2023年将出现结构性牛市行情,赚钱效应提升,大盘趋势反转震荡上行。
杨德龙同时认为,2023年A股和港股有望跑赢美股、欧股,因为欧美经济都面临陷入衰退的风险,特别是经过了2022年暴力加息之后,美国的基准利率已经提到了45%左右,欧洲面临着欧债危机之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欧洲经济增速也比较低迷,所以欧美股市在2023年可能还是以调整为主。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2021跌得最惨的股票有哪些
2012年期货跌幅最大的股票包括:两面针(-7263%)、同济科技(-6281%)、中欣氟材(-6054%)、恒宝股份(-5977%)、上海莱士(-5973%)、TOM股份(-5741%)、汇中股份(-5731%)、德奥通航(-5444%)、金陵药业(-5362%)和伊力特(-5350%)。 随着政策面的变化,2012年期货市场持续低迷,市场上有不少被冷藏的股票,回落空间也比较大,让投资者和股民们丧失了信心,导致跌幅比较大。
历史上中国股票数次大跌的数据图?
跌幅最大的是“退市金钰”,2021年下跌了80%,其次是“天下退”,2021年下跌了63%,这份跌幅榜单上有两个要退市的股票,有两只被“ST”(退市风险警示)。
股票至今已有将近400年的历史,它伴随着股份公司的出现而出现。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扩大与资本需求不足要求一种方式来让公司获得大量的资本金。 于是产生了以股份公司形态出现的,股东共同出资经营的企业组织。
股份公司的变化和发展产生了股票形态的融资活动;股票融资的发展产生了股票交易的需求;股票的交易需求促成了股票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股票市场的发展最终又促进了股票融资活动和股份公司的完善和发展。 股票最早出现于资本主义国家。
股票一旦发售,持有者不能把股票退回给公司,只能通过证券市场上出售而收回本金。 股票发行公司不仅可以回购甚至全部回购已发行的股票,从股票交易所退出,而且可以重新回到非上市企业。
购买股票是一种风险投资。 股票作为一种资本证券,是一种灵活有效的集资工具和有价证券,可以在证券市场上通过自由买卖、自由转让进行流通。
普通股股东按其所持有股份比例享有以下基本权利:
公司决策参与权。 普通股股东有权参与,并有建议权、表决权和选举权,也可以委托他人代表其行使其股东权利。
利润分配权。 普通股股东有权从公司利润分配中得到股息。 普通股的股息是不固定的,由公司赢利状况及其分配政策决定。 普通股股东必须在优先股股东取得固定股息之后才有权享受股息分配权。
优先认股权。 如果公司需要扩张而增发普通股股票时,现有普通股股东有权按其持股比例,以低于市价的某一特定价格优先购买一定数量的新发行股票,从而保持其对企业所有权的原有比例。
剩余资产分配权。 公司破产或清算时,若公司资产在偿还欠债后还有剩余,其剩余部分按先优先股股东、后普通股股东的顺序进行分配。
第一次大跌:1992年5月至1992年11月,上证指数从1429点跌至400点,历时5个月,最大跌幅72%。
1992年5月21日,沪市突然全面放开股价,大盘直接跳空高开到点,较前一天涨幅高达%,上证指数当天从616点飙升至1265点,三天后冲高至1420点,股票价格一飞冲天,其中,5只新股市价面值狂飙2500%至3000%,上证指数首度跨越千点。
1992年6月12日,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调高至3‟,当天市场没反应,盘整一月后从1100多点跌到300多点。
1992年8月10日,深圳发售新股认购抽签表,发生震惊全国的“8·10风波”,之后三天,上海股市受此影响暴跌222%,上证指数跌去400余点,与5月25日的1420点相比净跌640点,两个半月内跌幅达到45%。
1992年11月17日,上海联农股份有限公司(天宸股份)人民币股票上市,当日沪指跌至点,收盘点,完成最后一跌,此后股指一路上行,至1993年2月16日,收在,涨幅%。
关键词:调高印花税、8·10风波。
第二次大跌:1993年2月至1994年7月,上证指数从1553点跌至325点,历时18个月,最大跌幅达79%。
1993年2月16日上海“老八股”宣布扩容,上证指数从点一直下泄到1994年7月29日的最低点,跌幅达7910%。
1994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证监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上市;严控上市公司配股规模;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昭示1993年上半年熊市后管理层的坚定信心,引起八月狂潮,俗称“三大政策”,上证指数从当日收盘的点涨至1994年9月13日的点,涨幅达%。
关键词:扩容、三大政策。
第三次大跌:1994年9月至1996年1月,上证指数从1053点跌至512点,历时16个月,最大跌幅达51%。
1995年1月3日实行T+1交易制度;1995年2月23日,“3·27国债期货事件”爆发,5月17日国债期货市场关闭,5月18日股市井喷,5月19日“3·27”事件始作俑者管金生被捕。
1996年1月22日,上证指数最低至点,民间认为宏观调控即将结束。 1996年5月2日央行首次降息,上证指数从点涨至点,涨幅%。
关键词:5·18井喷、央行降息。
第四次大跌:1997年5月至1999年5月,上证指数从1510点跌至1047点,历时24个月,最大跌幅达30%。
1997年5月12日,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从3‟上调至5‟,当天形成大牛市顶峰,此后股指下跌500点,跌幅达到30%。
1997年5月22日,严禁三类企业(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与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入市,股市开始进入长达两年的调整。
1999年5月19日,受美国股市网络股盛行影响,机构以《人民日报》社论为背景,展开了大幅单边逼空行情,上证指数从18日的点涨至6月30日点,涨幅6570%,科技股初步实现井喷行情。
关键词:调高印花税、市场禁入、人民日报社论。
第五次大跌:1999年6月至2000年1月,上证指数从1756点跌至1361点,历时6个月,最大跌幅达22%。
1999年5月24日证券公司增资扩股正式启动,湘财证券增资到10亿。
1999年9月9日,证监会发文允许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上市公司进入二级市场进行流通股票投资;12月29日上证股指探底1341点,次年反弹行情再度启动,2000年2月深市诞生亿安科技等百元股神话。
关键词:扩容、产业资本入市。
第六次大跌: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上证指数从2245点跌至998点,历时48个月,最大跌幅达55%。
2001年6月14日,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26日国有股减持公司浮出水面,上证指数从14日最高点下跌至2002年1月22日的点,跌幅3993%。
2001年12月4日,退市制度正式推出。 2003年4月,“非典”流行。
2004年1月,南方证券因违规经营,成为2004年首个被接管的券商,其后有6家问题券商先后被托管,证券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
2004年2月2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九条)出台。
2005年4月29日,经过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6月6日,沪指见底点。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 人民币升值拉开序幕。
关键词:国有股减持、退市制度、非典、股权分置改革、人民币升值。
第七次大跌:2007年10月16日至2008年9月18日,上证指数从点跌至今点,历时11个月,最大跌幅7057%。
2007年10月9日,国庆节长假过后第二天,中国神华上市,其董事长声称6930元的收盘价市场定位偏低,导致“601板块”全线飙升,中国神华连续三天涨停,市场演绎“中国神话”,“蓝筹泡沫”大肆膨胀,上证指数10月16日见顶点。
2007年10月26日中国石油网上发行,冻结资金33万亿元,募集资金达668亿元,创历史单只新股发行募集资金的最高纪录,红筹股集中回归拉开序幕;
2007年11月5日,中国石油登陆上交所,当天上证指数跌248%,市场面临估值危机。
2007年11月28日,美国楼市指标全面恶化,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声称10月成屋销售连续第八个月下滑,年率为497万户,房屋库存增加19% 至445万户;次贷危机开始波及全球。
2007年12月3日至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首次将我国持续十年的货币政策基调从“稳健”调整为“从紧”,并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和防止明显通货膨胀,股市拉开调整序幕。
2008年1月,新春来临之际,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雪灾。 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发布巨额增发再融资计划,当天上证指数大跌514%,次日暴跌722%,跌破5000点整数关。
2008年2月21日,浦发银行发布公告证实巨额增发再融资传闻,上证指数连续下跌五天逼近4000点整数关。
2008年3月5日,中国平安再融资1200亿元现场表决通过,上证指数持续走低。
2008年4月2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规范“大小非”限售解禁股减持,市场恐慌加剧,上证指数跌破3000点整数关。
2008年4月24日,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从3‟调整为1‟,沪深股市当天爆发“4·24井喷行情”,两地股指分别大涨9%以上,出现千股涨停美景。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遇难人,受伤人,失踪人,直接经济损失惨重。
2008年5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公告决定,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期间,有公募基金砸盘出货导致上证指数5月20日暴跌448%,虽然受到了证监会的点名批评,但无形中加剧了市场恐慌情绪和大小非减持步伐。
2008年6月5日,证监会发审委审议通过了中国建筑120亿股IPO申请,上证指数再次跌破3000点,走出历史上罕见的“十连阴”。
2008年8月8日,百年一遇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受中国南车等新股扩容影响,上证指数当天大跌447%,次日暴跌521%,跌破政策维稳构筑的七月箱体。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的雷曼兄弟公司递交破产保护申请,工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中信、兴业等7家上市银行受牵连,上证指数跌破2000点,最低见点。
2008年9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宣布股票交易印花税改为单边征收,税率仍然为1‟;中央汇金公司宣布将增持工行、中行、建行股票;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支持央企回购上市公司股票。受此三大实质性救市利好刺激,次日沪深两地市场A股、B股、权证、基金全线涨停,开盘后一小时两地股指处于准涨停状态;周一两地再度放量大涨,一轮中级反弹行情呼之欲出„„
关键词:蓝筹泡沫、次贷危机、货币政策、扩容、大小非、金融危机、三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