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言模型(LLM)是真的会数学推理?还是只是在“套路”解题?
近年来,大语言模型在各种任务中的表现引起广泛关注。一个核心问题逐渐浮现: 这些模型是否真正具备逻辑推理能力,还是仅仅通过复杂的模式匹配来应对看似推理的问题? 尤其是在数学推理任务中,模型的表现究竟是在模拟人类思维,还是仅仅通过数据模式匹配得出答案?
日前,来自苹果公司的 Iman Mirzadeh 及其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名为 GSM-Symbolic 的新基准,针对多个开源模型(如 Llama、Phi、Gemma、Mistral)和闭源模型(如 GPT-4o、o1 系列)进行了大规模评估。
结果显示, 当问题中的数值或名字变化时,模型的会表现出显著的波动 。此外,随着问题难度的提升(如增加更多子句),模型的表现迅速下降,这表明这些模型在推理复杂问题时非常脆弱。
研究团队认为,这种表现下降并非偶然,而是因为 当前的大语言模型缺乏真正的逻辑推理能力 ,更多是在基于训练数据中的模式进行匹配,而非像人类一样进行符号和逻辑推导。
即使是简单的变化,如调整问题中的数值,也能导致模型准确率 下降 10% 。而当问题增加一个额外但无关的子句时,性能下降幅度甚至 高达 65% 。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2410.05229
大模型不具备形式推理能力?5 大证据来了
三年前,OpenAI 发布了 GSM8K 数据集(目前常用的一种小学数学推理基准数据集),测试 GPT-3(175B参数)在数学题上的表现,那时 GPT-3 的得分仅为 35%。如今,拥有约 30 亿参数的模型已能够在 GSM8K 测试中取得超过 85% 的得分,参数更大的模型甚至超过 95%。
然而,随着准确率的提升,疑问也随之而来:这些模型的推理能力是否真的进步了?它们的表现是否真的体现了逻辑或符号推理能力,抑或是简单的模式识别,数据污染,甚至过拟合的结果?
为进一步探索这一问题,研究团队此发了 GSM-Symbolic,用于测试大语言模型在数学推理中的极限。GSM-Symbolic 基于 GSM8K 数据集,通过符号模板生成多样化的问题实例,允许更可控的实验设计。
为了更清晰地观察模型在面对这些变体问题时的表现,他们生成了 50 个独特的 GSM-Symbolic 集合,这些问题与 GSM8K 问题类似,但更改了其中的数值和名称。
基于 GSM-Symbolic,他们从 5 个方面说明了为何他们认为大语言模型不具备形式推理能力:
1. GSM8K 的当前准确率并不可靠
通过对多个开源模型(如 Llama 8B、Phi-3)和闭源模型(如 GPT-4o 和 o1 系列)的大规模评估,他们发现模型在 GSM8K 上的表现存在显著波动。例如,Llama 8B 的准确率在 70%-80% 之间波动,而 Phi-3 的表现则在 75%-90% 之间浮动。
这也表明,模型在处理相似问题时表现并不稳定,GSM8K 上的高分并不能证明它们具备真正的推理能力。
图|由 GSM-Symbolic 模板生成的 50 套 8-shot 思想链(CoT)性能分布,显示了所有 SOTA 模型之间准确性的显著差异性。
对于大多数型号来说,GSM-Symbolic 的平均性能低于 GSM8K(图中由虚线表示)。有趣的是,GSM8K 的性能落在分布的右侧,从统计学上讲,这应该非常低的可能性,因为 GSM8K 基本上只是 GSM-Symbolic 的一次单一抽样。
2. 对名称和数字变动的敏感性
研究还发现,当前的大语言模型对问题中的专有名称(如人名、食物、物品)的变化仍然很敏感,当数字发生变化时,大语言模型就会更加敏感。
例如,仅仅改变问题中的名字,就可能导致模型的准确率变化高达 10%。如果将这种情况类比到小学数学测试中,仅仅因为改变了人名而导致分数下降 10% ,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图|当只更改名称、专有编号或同时更改名称和编号时,大语言模型的敏感性如何?总体而言,即使只更改名称,模型也有明显的性能变化,但当更改编号或合并这些变化时,性能差异更大。
3. 问题难度的增加导致表现急剧下降
研究团队通过引入三种新的 GSM-Symbolic 变体(GSM-M1、GSM-P1、GSM-P2),通过删除一个分句(GSM-M1)、增加一个分句(GSM-P1)或增加两个分句(GSM-P2),来调整问题难度。
图|通过修改条款数量来修改 GSM-Symbolic 的难度级别
图|增加条款数量对性能的影响:随着GSM-M1→GSM-Symb→GSM-P1→GSM-P2的难度增加,性能分布向左移动(即准确性下降),方差增加。
结果发现,随着问题难度的增加(GSM-M1 → GSM-Symb → GSM-P1 → GSM-P2),模型的表现不仅下降显著,且表现波动也变得更加剧烈。面对更复杂的问题时,模型的推理能力变得更加不可靠。
4. 添加无关子句对性能的巨大影响
为进一步测试模型的推理能力,研究团队设计了 GSM_NoOp 实验,在原有问题中添加一个似乎相关但实际无关的子句 (hence "no-op")。
结果显示, 所有模型的表现都显著下降,包括性能较好的 o1 模型在内 。这种现象进一步说明,模型并没有真正理解数学概念,而是通过模式匹配来得出答案。
图|在 GSM-NoOp 上,模型的性能明显下降,较新的模型比旧的模型下降更大。
5. 扩展规模和计算能力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此外,他们还探讨了通过扩大数据、模型规模或计算能力是否能够解决推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Mehrdad Farajtabar 表示,尽管 OpenAI 的 o1 系列在性能上有一定改善,但它们也会出现这样的愚蠢错误,要么是它不明白“现在”是什么意思,要么是它不明白“去年”是什么意思,还有一种更可能的解释是,更大的训练数据具有这种模式,所以它又沿用了这种模式。
图|o1-mini 和 o1-preview 的结果:这两个模型大多遵循我们在正文中介绍的相同趋势。然而,o1-preview 在所有难度级别上都显示出非常强大的结果,因为所有分布都彼此接近。
他认为,理解大语言模型的真正推理能力对于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至关重要,尤其是在 AI 安全、教育、医疗保健和决策系统等对准确性和一致性要求极高的领域。
研究结果表明, 当前大语言模型的表现,更像是高级的模式匹配器,而非具备形式推理能力的系统 。为了在这些领域安全、可靠地部署大语言模型,开发更为鲁棒和适应性强的评估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逻辑推理:大语言模型的真正挑战
研究人员表示,总体而言 ,这项研究没有发现大语言模型具备正式的逻辑推理能力,无论是开源模型,还是闭源模型。
它们的行为更像是复杂的模式匹配,甚至很脆弱,以至于简单改变名字就能导致结果变化约 10%。尽管可以通过增加数据量、参数规模或计算能力,或者为 Phi-4、Llama-4、GPT-5 提供更好的训练数据来提高表现,但 他们认为这只会带来“更好的模式匹配者”,而不是“更好的推理者” 。
有读者对 10% 的表现波动提出了疑问。对此,Farajtabar 回应道:
“如果你指的是 Llama 3 8B,它确实是一个先进的模型,并且假设已经通过大量精心设计的数据进行了训练,然而即便如此,10% 的偏差对我来说还是太大了。对于较旧的模型来说,这种波动更为明显。 真正令人担忧的问题在于,当问题难度稍微提升(例如通过增加一个子句)时,偏差会迅速增加到 16%。 是的,或许我们可以通过收集更多类似数据来缩小这些差异,但 如果问题难度继续上升,这种偏差很可能会呈指数级增长 。”
随着大语言模型在各类应用场景中被广泛采用,如何确保它们能够处理更复杂、更多样化的问题,已成为 AI 研究领域面临的下一个重大挑战。
未来,大语言模型需要突破模式匹配,真正实现逻辑推理,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现实需求。这也是 AI 社区共同努力的方向。
:田小婷
对话吴翰清:把全世界AI联合起来,打败OpenAI这个垄断怪兽
在中国互联网技术圈中,吴翰清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黑客”有着独特的地位。 他以单挑阿里的网络和破解拉斯维加斯酒店Wi-Fi的过往,成为业界的焦点。 如今,他虽离开阿里,但办公室依然象征着他的雄心,位于一座新兴的科技中心,周围是阿里云的旧址和各种未来感十足的建筑。 在与我们的对话中,吴翰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即联合全球的力量来对抗OpenAI,这个意图打造“怪兽”的科技巨头。 他认为,尽管大模型技术看似强大,但其应用方式被误解,工业界过分追求逻辑推理能力,而忽视了其局限。 吴翰清将大语言模型的本质定义为“速成幻觉智能”,指出它无法自我增长知识,这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价值没猛悄。 为了揭示大模型的缺陷,吴翰清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即《西游记》中孙悟空被提到的次数,揭示了大模型在逻辑推理上的不足。 他构建了一个系统,将神经网络和高级编程语言统一,以解决大模型的幻觉问题,使AI具备更高的精度和可控性。 他的目标是创建一个全新的计算机体系,其中大模型仅作为核心组件,而非全知全能的中心。 吴翰清的创业项目,名为kOS,它的架构设计公开,包括输入输出模块、控制器等,旨在实现人机共生交互,通过数据脱水和浸泡技术,让普通人也能通过自然语言与之交互。 他希望打造一个AI互联网,打破数据垄断,让每个个体都能拥有个性化的星伴和知识共享,避免单一超级枯渣智能的威胁。 在这个乌知掘托邦构想中,吴翰清坚持开放和公平的原则,承诺开源和公众监督,以防止知识的集中和权力的滥用。 他的目标是创造一个百花齐放、观点多元的未来,而不是单一的、被统一的AI世界。 在这个还未完全成形的公司,吴翰清已经描绘出一幅关乎人类未来的愿景。
我在iPhone上装了70亿参数大模型,来自陈天奇团队最新成果
克雷西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跑大语言模型的门槛,已降低至一部iPhone。 安卓版本也有,只要大悔手机RAM达6G,听起来是否比使用2060更令人震撼?而且这次提供的是开箱即用的版本!该项目名为MLC LLM,与之前的WebLLM同出自陈天奇团队。 目前GitHub上收获超过6800星。 可测试的模型包括基于LLaMA的羊驼家族的RedPajama和Vicuna。 可选模型参数分别为30亿和70亿,与很多在线Demo规模相当。 RedPajama团队表示,这一成果开启了大模型私有化部署的可能性。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它的实际体验。 我们选择了Vicuna模型进行测试。 首先测试它的文学造诣,让它为四个季节分别写了一首诗。 韵律方面,基本上是两三句一押。 除了诗歌,它还能创作故事,甚至还链仿搏能写出内心戏。 不仅限于爱情,其他类型的故事也难不倒它。 在文学应用之外,我们再试一试它棚祥的实用功能。 我们让它生成了一道夏威夷披萨的菜谱,看上去还很不错。 旅游计划也可以由它来安排。 再来看看它在理工科上的表现。 首先测试代码,让它用Python写了一段寻找最大数的代码。 结果符合要求,但遇到稍难的问题,编程能力就有些不足。 至于数学和逻辑推理,表现一般,毕竟为适配手机参数有限,情有可原。 我们还试了试用中文进行提问,但发现目前对中文的适配还有问题。 另外,移动APP目前还不具备保存聊天记录功能,切出界面时一定要小心。 虽然目前手机上运行的大模型能力有限,但团队展示了未来更多发展方向。 例如为用户定制模型并与云端公共基础模型交互、提供离线支持、App嵌入、去中心化等。 这款大模型支持iOS、安卓移动设备,以及Windows和Mac。 iOS用户可以先安装好TestFlight,然后通过下面的传送门申请测试:传送门: /jo...如果名额已满,也可以使用GitHub上的代码自行编译安装:传送门: /mlc-ai/mlc-l...安卓用户直接下载apk安装即可,第一次运行时需联网下载数据包:传送门: /mlc-ai/binar...桌面用户请参阅官方教程:传送门: /mlc-llm/
使用频率较高的大语言模型有哪些
使用频率较高的大语言模型主要包括OpenAI的GPT系列,特别是GPT-3和GPT-4,它们因其强大的文本生成和理解能力,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获得了广泛关注。 GPT系列模型能够生成连贯的文本,回答问题,甚至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因此在商业、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此外,BERT模型也备受瞩目。 它是一个双向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上下文信息,在自然语言理解任务中表现出色,如文本分类、情感分析、问答系统等。 BERT模型的成功得益于其创新的预训练方法和Transformer架构,使其能够捕捉到文本中的深层语义信息。 在国内,网络公司开发的文心一言也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大语言模型。 它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协助完成广泛的任务,提供准确的信息和建议。 文心一言凭借网络的技术支撑和丰富的数据资源,在国内市场获得握贺纳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总的来说,GPT系列、段没BERT和拍或文心一言是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大语言模型,它们在不同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