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型消费业态 点燃经济增长新引擎

(原标题:培育新型消费业态 点燃经济增长新引擎)

:高宏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当前我国正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探索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是其中重要内容。新型消费业态是技术变革、产业升级、需求转换、资源整合等多重因素集约互动带来的新型产品、服务方式以及经营组织形式的新形态,其本质是一种供给创新。新型消费业态天然具备技术创新性、跨界融合性、成长持续性等鲜明特点,代表着消费升级的方向,契合了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健康化的新型消费发展趋势。持续培育新型消费业态,能够不断激发新型消费潜能,打造更多消费新亮点、新热点,带动消费理念、消费结构、消费模式产生深远改变,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注入更多新动能。

1.新型消费业态为高质量发展增动能

消费关系经济增长,关切民生需求,关乎美好生活愿望。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业态,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和改善基础民生,增强供给侧对人民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的适配程度,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向消费领域广泛渗透并服务需求的创新凝结,反过来将进一步丰富新技术的应用场景,推动技术变革,是消费人群、消费偏好等发生深层次变迁形成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重塑消费结构,提升消费水平。

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是技术跃迁下推动产消双向升级、促进供求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新一轮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之中,从互联网到大数据、云计算,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到生成式AI的迭代跃迁,催生出数字文旅、直播带货、智慧餐饮等多种新型消费业态。这一方面加速了传统消费的数字化转型,拓宽了消费领域,拓展了内需空间,有利于释放强劲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对内需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数字生产要素、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能够促使生产和服务模式调整创新,向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方向发展,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市场效率,实现产消高效匹配。

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是满足人民消费需求变化新趋势的重要举措。与传统消费业态相比,新型消费业态凸显出较强的创新性,能够及时响应消费新需求。当前,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Z世代”正在成为消费主力军,年轻一代的消费主体注重个性化、时尚化、互动化、便捷化的消费新体验,带动了诸如云看展、云赏剧、云观赛等休闲娱乐新玩法以及悦己消费、情绪消费等新时尚,不断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随着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基于银发经济的健康消费、适老化创新正逐渐成为新热点,助力释放消费潜力和提高生活质量。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相关消费呈现出向发展型、享受型、品质型消费快速升级的趋势。加快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推动消费供给提质升级,才能有效满足消费者对更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为美好生活赋能添彩。

2.多措并举培育新型消费业态

新型消费业态是催生消费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推动新型消费实现更大发展的关键所在。应多管齐下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助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动线上线下双向融合发展。与传统消费业态相比,新型消费业态不拘泥于传统的消费场景和渠道,往往是线上线下的融合联动与灵活转化。探索培育新型消费业态,一方面,应持续推动线下业态的智能化转型。把握消费创新发展趋势,着力提升线下消费的科技感和便捷性体验,如加快发展无人零售、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营建智慧商圈、智慧街区等消费新场景,丰富线下消费的智能化体验。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物流体系特别是智慧物流创新发展,助力实体商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支持线上流量向线下延伸。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拓展业务,推动线上线下消费高效融合,带动消费业态不断迭代出新。例如,首款国产3A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带动山西多处景点出圈,以“线上电竞+线下文旅”新模式打造文旅消费亮点等。

深化多元业态融合创新。融合化、集聚式的业态创新是顺应单一消费向多元消费融合升级趋势、加快发展产业融合新业态的有效渠道,在丰富消费内容和形式、解决消费痛点、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例如,文化、旅游、商业、体育、健康、休闲娱乐等多产业的深度融合,既能够通过资源整合进一步放大叠加带动作用,同时也是打造文旅全产业链、延伸消费链条的必然要求,更是顺应经济转型、消费升级的大势所趋。

创生数字文旅新业态。文旅消费是新型消费的重要内容,数字文旅新业态是新型消费业态的重要模式。一方面,鼓励文化场馆、旅游场所积极发展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业态。顺应数字经济背景下文旅消费数字化、个性化、共创式、体验式的发展新趋势,打造交互艺术、数字国潮等多种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艺术作品,铺架立体化多感官沉浸式美感体验项目,使项目“出圈出彩”的同时为观众提供更加便捷、新颖的文旅消费体验。另一方面,着力推广“演艺+”融合发展新业态。在产业融合发展大趋势下,把握好“演艺+旅游”“演艺+数字经济”等跨界产业新风向,打造更加多样、更具特色的演艺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将演艺数字化发展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持续推进“双演融合”,促进数字经济时代文旅消费市场新发展。

3.营造良好制度环境,为发展新型消费业态赋能增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营造有利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制度环境”。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是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业态、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升级的重要前提,也是增强消费意愿和消费信心的坚实保障。应采取包容审慎的监管理念,健全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监管机制,系统性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确保其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理念。新型消费业态是新一轮消费升级与科技创新浪潮双向驱动下的新兴事物,出现时间短、发展速度快、牵引带动创新的范围广,沿用传统监管理念、套用细则式的管理方式很容易扼杀发展活力。应坚持更具弹性和包容性的监管理念,采取放宽准入和事先设置风险底线、安全红线的触发式管理方式,突破制度羁绊,激发并保护企业创新动力,为新进入企业提供良好稳定的环境预期。顺应新型消费业态的成长特点和发展规律,掌握好安全与发展、秩序与活力之间的平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形成良好的消费创新生态。此外,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以开放为新型消费业态的发展提供助力。

强化政策支持引导与协调配合。新型消费业态孕育着新的消费增长点,是畅通“双循环”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加强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和政策支持引导。做好政策顶层设计,聚焦新型消费业态发展壮大的要素保障,强化财政支持,优化税制结构,增强金融服务,以“组合拳”的方式助力新型消费业态蓬勃发展。针对新型消费业态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新问题新矛盾,应及时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提高新业态行业自律,健全相关服务标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另一方面,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新型消费业态的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通过多种政策支持,加速社会资源向新型消费业态集聚,为经济中长期增长创造良好条件。

打造智慧监管、协同监管新机制。新型消费业态往往意味着新型的产品形式、服务模式和商业范式,亟须构建契合新型消费业态发展需求的监管体系。一方面,规范创新监管方式,构建“大数据+监管”的智慧监管新机制。把提高监管信息化水平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借助新型数字化技术进一步发挥好职能部门在服务、规范、监督方面的作用,明确监管职责的边界所在,提升监管效率和监管质量。另一方面,构建起多方参与、空间联动的协同监管机制。既要推动监管部门与金融、税务、统计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也要鼓励和引导平台型企业、新经济领域的行业协会参与监管,促进跨部门、跨地区数据安全开放与有序共享,破除“信息孤岛”,实现对新型消费业态领域的平台企业、消费者、机构等多主体全方位监管和对新消费场景的全景式监管,为新型消费业态乃至新型消费的发展壮大创造有序发展的外部环境。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18日06版)


生态系统正被快速重构银行将如何生存?

经济观察网 胡群/文 银行业的生态正在快速被重构。 在C端,消费市场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趋势更加凸显,“长尾效应”及“超级明星效应”同时显现,消费品交易效率大幅提升,消费平台化、场景化已成为趋势。 然而,银行在平台化、场景化方面并不擅长。 在B端,随着网络基础设施优化升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快速拓展,“互联网+”与“智能+”通过连接产业上下游企业以及企业内部的个体及设备,正在重构传统企业的业务链及产业链。 以产业互联网为核心的互联网下半场拉开大幕,数字经孝差济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 然而,银行目前尚未完全介入企业的业务链及产业链。 在金融监管端,针对金融 科技 创新发展新形势,我国金融管理部门全面提升监管效能,如打造包容审慎的创新监管机制,有序开展金融 科技 创新监管试点,并加快完善金融 科技 监管框架。 “(银行)在未来的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开展各方合作。 ” 11月25日,《BANK 4.0》布莱特·金在2020京东全球 科技 探索 者大会上表示,在新兴生态系统中,与其他参与者合作是绝对必要的。 如果要生存下去,并在未来的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必须实现数字化。 未来银行业的功能将通过技术能力来实现,银行应积极地与BAT、GAFA和FAANG等 科技 巨头建立合作,还包括一些开发了专业技术和人工智能的纯粹技术初创企业,甚至与在这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中国华为等公司开展合作。 实际上,中国当前已构建起布莱特·金理解的新兴金融生态系统。 如中信银行信用卡StarCard新核心系统,以及浦发银行在业内率先推出“API Bank 无界开放银行”。 11月24日,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党委委员穆银芳在中信银行信用卡StarCard新核心系统一周年沙龙上表示,新核心系统迁移时,邀请到江融信、长亮、天阳、毕马威、红帽软件等合作伙伴,历时八个月交付四大版本,交付了上万个功能点。 从上线至今,StarCard新核心系统已成功实现“更稳定、更快、更敏捷”的效能提升。 最新数据显示,该系统已经成功承载1.1亿账户运营管理,整体交易成功率99.999%,在业内率先实现五个“9”高可用率,交易峰值达4500笔/秒,平均交易响应时长36毫秒,有效满足会员日、抢购抢兑、营销活动等高频交易场景需要。 同时,借助研发体系全流程敏捷化和生产运维自动化、智能化,基本实现按周“零感知”金融产品发布,充分满足敏态业务快速迭代需要。 “新核心系统用一句话来概况就是’为连接而生’”。 穆银芳称,银行是实现行业与行业的连接,目前整个开放、构建的API总数达到了3万+,微服务化2000+,基于StarCard新核心系统,中信银行信用卡将按照“1+N+ ”的模式,围绕以客户为中心,客户在哪里,就把系统和服务、数据延伸到哪里,与不同的公司和合作伙伴融合在一起,推到N个场景,创造无限的可能。 “我行信用卡StarCard新核心系统于2019年10月率先成功投产,并平稳运营一年有余,成为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云架构信用卡核心系统。 取得这一重要突破得益于坚持’改慎余无界开放’的经营理念、携手产业链合作伙伴迈向‘共创、共赢’的协同之路。 ”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总裁张明表示,中信银行信用卡将持续加大 科技 投入,通过 科技 手段驱动业务发展,以数字技术为驱动,打造金融与 科技 的“双动力”,携手多方合作伙伴共建数字金融的新生态。 2018年7月,浦发银行推出“API Bank 无界开放银行”后,拓展银行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在开放生态中聚能和赋能,提升金融服务供给质效,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并引起国内开放银行创新热潮。 为嵌入客户生活、生产场景,浦发银行近年 探索 为B、C、G、F端客户提供一站式打包解决方案。 通过API与各合作伙伴深度融合,浦发银行切入核滚龙头企业服务场景,提升B端客户服务能力,支持在线融资、支付结算、代收代缴、账户托管等银行业务能力的快速组装,为B端客户建立一个包含金融服务和非金融服务的全量生态圈;基于“浦惠到家APP”,为企业客户提供触达C端的客户经营平台,共建特色会员体系、互相导流,并共同为C端客户提供品牌商品销售、扶贫纾困、本地生活等线上服务。 在深度合作中,生态各方通过开放共享、合作共建,释放叠加、倍增效应,共同努力为C端用户打造全方位、一站式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同时,浦发银行强化5G+IoT与云计算、人工智能、分布式、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结合,从5G智能网点等场景逐步拓展,面向客户旅程体验与银行智慧管理,实现物、虚拟物对人的代替,构建无界泛在的智能金融服务,依托数字孪生驱动银行智慧化运营。 “过去金融服务主要以产品为中心, 社会 极致分工下金融产品服务的效率已接近达到最优边界。 ”今年9月,浦发银行、华为联合发布的《“物的银行”白皮书》指出,消费市场、生产市场的结构变革,经济主体提升经济效益的内在要求将驱使金融机构进行颠覆性变革,以提升服务质量。 场景化泛金融服务是未来商业银行的重要发展方向。 “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走在 科技 应用最前沿的优势,加快推动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利用各类新兴技术搭建平台、丰富场景,赋能 社会 百业,实现经营的数据化、线上化、智能化、个性化和生态化,提升消费的可得性和便利性,让金融无感隐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 ”浦发银行董事长郑杨在《中国金融》的署名文章中指出,银行要加强对直播消费、在线教育、网上 娱乐 、线上医疗等新型消费、升级消费领域的金融服务,培育消费增长新引擎,进一步挖掘消费内需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 与此同时,还应利用好各类金融

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出炉 11大重点领域哪些由发改委牵头

12月14日,工信部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到2018年,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进一步深化,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 《指导意见》明确了“互联网+”的十一个重点行动领域: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以及七项保障支撑行动。 并明确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 该行动计划由发改委牵头组织实施,在11项重点领域中,有7项重点领域由发改委牵头(位列第一单位为牵头单位,见下文标注)。 而在保障支撑方面,发改委则肩负着实施重大工程包、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市场准入、结合“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开拓国际市场,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等关键要任。 总体思路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 坚持改革创新和市场需求导向,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基本原则坚持开放共享;坚持融合创新;变革转型;坚持引领跨越;坚持安全有序。 发展目标 到2018年,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明确11项重点行动一、 “互联网+”创业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以促进创业创新为重点,推动各类要素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开放式创新等,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等负责,列第一位者为牵头部门,下同)1.强化创业创新支撑;2.积极发展众创空间;3.发展开放式创新。 二、“互联网+”协同制造。 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 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共同牵头) 1.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2.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3.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 4.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三、“互联网+”现代农业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加快完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培育多样化农业互联网管理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农副产品、农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农业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务部、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林业局等负责)1.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2.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 3.提升网络化服务水平。 4.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四、“互联网+”智慧能源。 通过互联网促进能源系统扁平化,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节能减排。 加强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促进能源利用结构优化。 加快发电设施、用电设施和电网智能化改造,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能源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负责)1.推进能源生产智能化。 2.建设分布式能源网络。 3.探索能源消费新模式。 4.发展基于电网的通信设施和新型业务。 五、“互联网+”普惠金融。 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鼓励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的融合创新,为大众提供丰富、安全、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不同层次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型企业。 (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网信办等负责)1.探索推进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建设。 2.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拓宽服务覆盖面。 3.积极拓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六、“互联网+”益民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高效、便捷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服务消费成本。 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卫生计生委、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林业局、旅游局、网信办、信访局等负责)1.创新政府网络化管理和服务。 2.发展便民服务新业态。 3.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 4.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5.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 七、“互联网+”高效物流加快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对接和使用效率。 鼓励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建设智能仓储体系,优化物流运作流程,提升物流仓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运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交通运输部、网信办等负责)

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谈中国当前经济怎么干

这个是新闻的内容,你可以看一下 一问: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增速回落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这是一个让人“不难受”的速度,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总的看,今年以来的经济增速符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预期目标,经济运行在意料之中,仍处合理区间问:年初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出现进一步回落。 4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一季度经济增长与预期目标相符”。 对当前的增长速度究竟应当怎么看?权威人士:增速回落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 今年以来,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以全面深化改革促发展、调结构、惠民生,赢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总的看,经济增速符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预期目标,当前经济运行在意料之中,仍处合理区间。 以一季度为例,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但这是一个让人“不难受”的速度,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从主要经济指标看,一季度GDP增长7%,合乎预期,在全球范围是很快的,而且在基数较大的情况下,我们的增量也较大;城镇新增就业324万人,就业形势平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同比增长8.1%,各项民生指标继续明显改善。 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相继出台,一些新增长点破茧而出。 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社会大局稳定。 尤其要看到,在增速放缓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出现了新的积极变化。 产业结构方面,服务业跑出了“加速度”,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的趋势更明显。 需求结构方面,投资增速虽有放缓,但消费增长比较稳健。 收入分配结构也在持续改善,农民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城里人,城乡居民的收入倍差在缩小。 一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了5.6%。 一些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动力在加快孕育。 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短周期看可能是严峻的,需要认真对待,但从更长周期看,又是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现象。 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储蓄率和最大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经济韧性大,制度优越性明显。 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问题问:对于目前的增长态势,社会反应总体上还比较从容,但也存在一些担忧和疑虑。 如何判断中国经济前景?权威人士:分析经济形势,要用历史的眼光,坚持短、中、长期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一件东西摆近了看,往往会感觉很大,把它放远些看,就会显得很小。 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短周期看可能是严峻的,需要认真对待,但从更长周期看,它们又是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现象。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小,但并未出现断崖式的急速下滑,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经济波动幅度也比现在大。 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储蓄率和最大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经济韧性大,制度优越性明显。 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问题。 经济增长说到底是为了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有活干,有钱挣”,人民群众能够对当前增长态势充分理解,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底气。 我们既要看到光明的前景,又要正视眼下的困难,一方面坚定信心,顶住压力,一方面积极应对,抢抓机遇,持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问:经济运行走势分化“几家欢乐几家愁”,本质上是结构调整正逐步深化。 综合看,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注重调整结构、需求分析、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的,努力走向产业中高端的,发展势头都不错;反之,压力都比较大问:今年经济运行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走势分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权威人士:当前确实存在经济运行走势分化,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 为何会这样?因为全球供求格局变化了,国内又进入“三期叠加”阶段,调整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的,调整必然带来分化。 从区域看,东部地区调结构动手较早,开始企稳向好,有的甚至较为乐观,对在新常态下爬坡过坎信心更足了;而部分地区,包括一些能源资源大省、前些年主要靠投资拉动增长的地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有的也知道要转方式,不转不行了,但还要一个过程。 从产业看,产能过剩行业和“两高一资”行业用电、生产、投资、效益等指标下降,而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增长相对强劲。 从企业看,一些技术含量低、产品缺特色、调整不及时的企业生产经营普遍困难,有的已停产半停产;而善于捕捉市场机会,重视满足个性化需求、有品牌价值、搞技术创新的企业,日子比较好过。 走势分化,本质上是结构调整正逐步深化。 综合看,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注重调整结构、需求分析、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的,努力走向产业中高端的,发展势头都不错;反之,压力都比较大。 结构调整是新常态更本质的特征,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 经济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我们要扭住调结构不放松,不必太纠结于一两个百分点的起落,更不能以焦虑心态稳增长,结果事与愿违问:目前,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的进程在继续,其间也伴随着痛苦,这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权威人士:结构调整是新常态更本质的特征,调结构必然带来阵痛,需求结构、生产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商业模式等目前都在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产业重组加快。 同时,部分领域、产业和地区经济风险有所加大。 必须看到,结构调整是一个需要不断往前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这一关我们不得不闯过去。 结构调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只能主动调、主动转。 早调早转就主动,晚调晚转必然被动。 这么多年来,我国经济就是在一次次闯关夺隘中发展壮大的,一年有一年的问题,不可能都一马平川、一帆风顺。 经济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我们要扭住调结构不放松,不必太纠结于一两个百分点的起落,更不能以焦虑心态稳增长,结果事与愿违。 三问: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有其必然性,我们要高度重视应对,但也不必惊慌失措。 宏观政策要保持定力,稳字当头,并注重“三个结合”,即近期和长期相结合、发展和改革相结合、国内和国际相结合问:目前的经济下行压力备受关注,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有的问题还在发酵。 您认为该如何应对?权威人士: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要看到其必然性。 这里面有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旧增长动力尚未完成转换的因素,也有外部需求收缩、内部“三期叠加”多种矛盾聚合的因素;有经济环境变化等客观因素,也有一些主观因素。 从现状看,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还会延续一段时间,对此要有充分的准备,拿出给力的措施。 我们要高度重视应对下行压力,但也不必惊慌失措。 宏观政策要保持定力,稳字当头,并注重“三个结合”:一是近期和长期相结合。 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老路子行不通了,继续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增加未来调整压力的增长也要不得,近期采取的稳增长政策要有利于长期发展政策目标,有利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避免引发更多矛盾,调结构、促升级的政策也要有利于短期增长,二者应当结合起来。 不能为了眼前刺激增长就不顾结构、质量和效益了,对调结构有好处的促发展措施也要该出手时就出手。 二是发展和改革相结合。 发展政策要符合改革目标要求,也要通过改革举措来落实,改革举措要以发展为导向,多出台一些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改革举措。 有一些改革措施可以提早出台,有一些改革措施从长远讲是好的,但当前可能会加重企业负担或者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需要慎重权衡。 三是国内和国际相结合。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宏观政策既要考虑国内因素,也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投资本身要有可持续性,解决好投什么、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消费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有针对性地挖掘潜力,使消费者敢花钱、愿花钱问:在外需低迷的情况下,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两驾重量级“马车”,能否在这方面释放更多动力?权威人士: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投资本身有可持续性,解决好投什么、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首先是方向,必须选对项目,力求有市场,有长期回报,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投入到符合发展方向的地方。 其次是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能不能把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是支撑稳增长的关键。 目前居民储蓄率很高,海量资金无处可去,人们难以获得可持续的财产性收入;可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和重大建设项目缺乏资金保障。 所以,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必须整体推进,特别是要打通投融资渠道,挖掘民间资金潜力,让更多储蓄转化为投资。 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 适当调工资、增收入、完善社保制度都是必须的,同时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有针对性地挖掘消费潜力。 在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大量人口由农村流向城镇,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将会进一步扩大消费。 数千万贫困人口消费倾向最高,加强精准扶贫,增加他们的收入,可以转化为新的消费热点。 对于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应提高消费品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使消费者敢花钱、愿花钱。 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是可观的,一个黄金周就能在境外刷新人家的销售纪录,关键是我们要有令人心动的有效供给,有让人心安的产品质量。 现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对质量好、服务好的消费品和服务性产品需求很旺,如果能有效激活,会形成巨大的增长动力,留住宝贵的消费资源。 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 走出困境,化危为机,归根到底靠创新,靠转方式调结构。 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劲头。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问:除了适度扩大需求,缓解下行压力的根本之策是什么?权威人士: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全球看,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 靠熬是熬不过去的,靠刺激也不可能完全克服。 走出困境,化危为机,归根到底要靠创新,靠转方式调结构。 中央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了多项部署,关键是抓好落实,抓紧推进。 这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劲头,有的可能需要两三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在一定时期内不要说全面收获,可能早期收获都见不到。 但是,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 创新是点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现在势头很好,我们要浓墨重彩做好这篇大文章,激发全社会拥抱“创时代”。 四问:经济运行风险防控从一定意义上说,防风险就是稳增长。 当前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 实现今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须把握好稳增长和控风险的平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问: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呈现高杠杆状态。 怎么看待这些风险?在防控风险中需要注意什么?权威人士:风险防控对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从一定意义上说,防风险就是稳增长。 不出风险,经济就能保持稳定增长。 当前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借债还钱,天经地义。 我国广义信贷和GDP之比是176%,比2008年上升了63个百分点。 从结构看,这几年债务增长最快的是非金融类企业,其债务余额已占到GDP的125%,在世界上处于高水平。 高杠杆企业主要来自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行业、部分国有企业,要高度关注这些行业和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的情况。 在经济运行走势分化的大背景下,如果一些地区出现连续性下滑,也可能对就业带来较大影响。 实现今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要把握好稳增长和控风险的平衡,特别注意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中央已经对化解产能过剩做出全面部署,要继续稳步有序推进这项工作,有些不得不破产的企业应依法、规范、有序处置。 化解产能过剩不能冒进求成,但也不能裹足不前,应当区别对待,积极稳妥。 楼市正面临痛苦的去库存化阶段,有效消化房地产市场库存是一个现实问题,既关系到启动需求,又关系到化解风险。 要抓住市场调整的有利时机,顺应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势,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从微观看,局部的风险该释放的也要及时释放,打破刚性兑付,反而有利于降低长期和全局风险。 五问:宏观调控着力点把握好分寸,是宏观调控的关键,既不过头,也避免不及。 在加大力度稳增长的同时,要坚定不移调结构、防风险、化解过剩产能、治理生态环境、努力改善民生,正确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采取大规模强刺激和拼投资等老办法,可能会积累新的矛盾,使包袱越背越重问:对于当前经济形势,也不乏认为要进行“强刺激”的声音。 宏观调控应当如何着力?权威人士: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现实中的经济现象、经济矛盾、经济特点,比我们已知的要复杂得多,宏观调控也需要适时转变思路、不断创新方式。 总体上还是稳字当头,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同时注重统筹协调、均衡搭配。 把握好分寸,是宏观调控的关键,既不过头,也避免不及。 今年的宏观政策主要注重两点:一是用多大力度,二是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措施。 宏观政策要有一定力度,达到稳增长的效果,确保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 但是,如果采取大规模强刺激和拼投资等老办法,可能会积累新的矛盾,使包袱越背越重,结构调整步履维艰。 我们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有质量、有效益的GDP,这是“发展是硬道理”战略思想的内在要求。 因此,既要加大力度稳增长,又要坚定不移调结构、防风险、化解过剩产能、治理生态环境、努力改善民生,正确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增速滑出底线。 积极财政政策要名副其实,在增加公共支出的同时,加大降税清费力度。 目前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全面上升,财政政策要把为企业减负担、降成本作为政策重点,谨防出现经济放缓、企业利润减少但税负增加的“逆周期”现象。 稳健货币政策要把好度,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把钱花到实体经济上去。 现在价格总水平涨幅较低,常规性的财政货币政策空间有所加大,但也不能放水漫灌,而要注意“度”,注重精准滴灌,既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又防止增加宏观经济的总负债率和杠杆率,在稳增长和降杠杆之间找到平衡点。 当前社会心理预期处于敏感阶段,明确的政策信号是稳预期的关键。 要坚持“三个不变”问:稳定的经济离不开稳定的预期。 请问在稳定社会预期方面,还需要做些什么?权威人士:受复杂局面和多种因素影响,当前社会心理预期处于敏感阶段,稳定预期至关重要。 市场预期与经济发展可以彼此促进、良性循环。 预期稳,信心增,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的热情,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进而转化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明确的政策信号是稳预期的关键。 应当看到,党和政府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明确的,对企业家的支持是一贯的。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中央坚持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没有变,保护民营企业产权方针没有变,坚持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政策也没有变。

老街区里潮流新 新活力 文化赋能 广东老街区注入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 人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