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系统排查英特尔产品网络安全风险 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

cpu

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发文剑指英特尔产品问题,英特尔公司盘前股价跌幅进一步扩大。

10月16日,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在微信公号上发文称,英特尔产品漏洞频发、故障率高,建议系统排查英特尔产品网络安全风险。

文章指出, 英特尔产品安全漏洞问题频发 。2023年8月,英特尔CPU被曝存在Downfall漏洞,该漏洞是一种CPU瞬态执行侧信道漏洞,利用其AVX2或者AVX-512指令集中的Gather指令,获取特定矢量寄存器缓冲区之前存储的密钥、用户信息、关键参数等敏感数据。该漏洞影响英特尔第6代至第11代酷睿、赛扬、奔腾系列CPU,以及第1代至第4代至强处理器。实际上,早在2022年,就有研究者向英特尔报告过该漏洞,但英特尔在明知漏洞存在的情况下,既不予承认,也未采取有效行动,还持续销售有漏洞的产品,直至漏洞被公开报道,英特尔才被迫采取漏洞修复措施。已有五位受害者以自身及“全美CPU消费者”代表的名义,于2023年11月在美国北加州联邦地方法院圣何塞分院,针对上述情况向英特尔发起集体诉讼。

文章指出,无独有偶,2023年11月谷歌研究人员,又披露英特尔CPU存在高危漏洞Reptar。利用该漏洞,攻击者不仅可以在多租户虚拟化环境中获取系统中的个人账户、卡号和密码等敏感数据,还可以引发物理系统挂起或崩溃,导致其承载的其他系统和租户出现拒绝服务现象。2024年以来,英特尔CPU又先后曝出GhostRace、NativeBHI、Indirector等漏洞,英特尔在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重大缺陷,表明其对客户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第二, 英特尔产品可靠性差,漠视用户投诉 。具体来看,从2023年底开始,大量用户反映,使用英特尔第13、14代酷睿i9系列CPU玩特定游戏时,会出现崩溃问题。游戏厂商甚至在游戏中添加了弹窗处理,警告使用这些CPU的用户。视觉特效工作室ModelFarm的虚幻引擎主管和视觉特效负责人Dylan Browne发帖说,其所在公司采用英特尔处理器的电脑故障率高达50%。在用户反映集中、无法遮掩的情况下,英特尔公司最终不得不承认产品存在稳定性问题,给出所谓初步调查报告,将问题归咎于主板厂商设置了过高的电压。但随即遭到主板厂商的驳斥,表示其生产的主板是按照英特尔提供的数据进行BIOS程序开发,崩溃原因不在主板厂商。2024年7月,英特尔才发布声明,对于CPU频繁崩溃事件给出了解释,承认由于错误的微代码算法向处理器发出过高的电压请求,导致了部分第13、14代处理器出现不稳定现象。

2023年底就频现崩溃问题,半年以后英特尔公司方才确定问题并给出更新程序,且半年内给出的缓解措施也不奏效,充分反映出英特尔在面对自身产品缺陷时,不是积极坦诚面对问题,而是一味漠视、推诿和拖延。有专业人士推测,其根本原因是英特尔为了获得性能提升,重获竞争优势,而主动牺牲产品稳定性。另据报道,美国“Abington Cole + Ellery”律师事务所,已开始调查英特尔第13、14代处理器不稳定的问题,并将代表最终用户提起集体诉讼。

第三, 英特尔假借远程管理之名,行监控用户之实 。英特尔联合惠普等厂商,共同设计了IPMI(智能平台管理接口)技术规范,声称是为了监控服务器的物理健康特征,技术上通过BMC(基板管理控制器)模块对服务器进行管理和控制。BMC模块允许用户远程管理设备,可实现启动计算机、重装操作系统和挂载ISO镜像等功能。该模块也曾被曝存在高危漏洞(如CVE-2019-11181),导致全球大量服务器面临被攻击控制的极大安全风险。除此之外,英特尔还在产品中集成存在严重漏洞的第三方开源组件。以英特尔M10JNPSB服务器主板为例,该产品支持IPMI管理,目前停止售后,2022年12月13日发布了最后一次固件更新包,分析可知其web服务器为lighttpd,版本号为1.4.35,竟然是2014年3月12日的版本,而当时lighttpd的最新版本已升级至1.4.66,两者竟然相差9年之久,时间跨度之大令人惊讶。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将广大服务器用户的网络和数据安全,置于巨大的风险之中。

此外,文章还指出, 英特尔暗设后门,危害网络和信息安全 。英特尔公司开发的自主运行子系统ME(管理引擎),自2008年起被嵌入几乎所有的英特尔CPU中,是其大力推广的AMT(主动管理技术)的一部分,允许系统管理员远程执行任务。只要该功能被激活,无论是否安装了操作系统,都可以远程访问计算机,基于光驱、软驱、USB等外设重定向技术,能够实现物理级接触用户计算机的效果。硬件安全专家Damien Zammit指出ME是一个后门,可以在操作系统用户无感的情况下,完全访问存储器,绕过操作系统防火墙,发送和接收网路数据包,并且用户无法禁用ME。基于ME技术实现的英特尔AMT(主动管理技术),曾在2017年被曝存在高危漏洞(CVE-2017-5689),攻击者可通过设置登录参数中响应字段为空,实现绕过认证机制,直接登录系统,获得最高权限。

2017年8月,俄罗斯安全专家Mark Ermolov和Maxim Goryachy通过逆向技术找到了疑似NSA(美国国家安全局)设置的隐藏开关,该开关位于PCHSTERP0字段中的HAP位,但此次标志位并没有在官方文档中记录。戏剧性的是,HAP全称为High Assurance Platform(高保障平台),属于NSA发起的构建下一代安全防御体系项目。

如果NSA通过开启HAP位隐藏开关直接关闭ME系统,与此同时全球其他英特尔CPU都默认运行ME系统,这就相当于NSA可以构建一个只有其自己有防护,其他所有人都在“裸奔”的理想监控环境。这对于包括中国在内世界各国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来说,都构成极大的安全威胁。目前,ME上的软硬件是闭源的,其安全保障主要靠英特尔公司的单方面承诺,但事实表明英特尔的承诺苍白无力,难以令人信服。使用英特尔产品,给国家安全带来了严重隐患。

主板

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建议启动对英特尔产品的网络安全审查。 文章指出,据报道,英特尔公司500多亿美元的全球年收入,近四分之一来自中国市场。2021年英特尔公司的CPU占国内台式机市场约77%,在笔记本市场占约81%;2022年英特尔在中国的x86服务器市场份额约91%。可以说英特尔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但这家公司反而不断做出损害中国利益、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事情。

此前,美政府通过所谓《芯片和科学法案》,对中国半导体产业进行无端排挤和打压,英特尔公司就是这一法案的最大受益者。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帕特∙基辛格成功地将英特尔与美国政府绑定在一起,成为美国芯片战略的最大合作公司,不仅得到了85亿美元的直接补助,还有110亿美元的低息贷款。

为讨好美国政府,英特尔在所谓涉疆问题上积极站位打压中国,要求其供应商不得使用任何来自新疆地区的劳工、采购产品或服务,在其财报中更是将台湾省与中国、美国、新加坡并列,还主动对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断供停服,这是典型的“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碗就砸锅”。建议对英特尔在华销售产品启动网络安全审查,切实维护中国国家安全和中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官网,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于2016年3月25日在北京成立,是由中央网信办主管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由国内从事网络空间安全相关产业、教育、科研、应用的机构、企业及个人自愿结成,旨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建设,为会员服务、为行业服务、为国家战略服务,促进中国网络空间的安全和发展。截至2024年9月,共有单位会员627家,个人会员326人。囊括了国内主要互联网企业和网络安全企业、权威科研机构及网络安全领域的权威专家。

应系统排查英特尔产品网络安全风险

‌英特尔公司是一家老牌的美国芯片公司,‌成立于1968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英特尔是微处理器和多种半导体技术的发明者和制造商,也是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CPU制造商,也是第一家推出x86架构处理器的公司。英特尔走的是芯片设计+制造的IDM模式,英特尔在全球多地拥有自己的芯片制造工厂。今年8月,英特尔公布了远逊于预期的第二季度业绩,期内净亏16亿美元,导致公司股票盘后一度跌超20%;为改善公司现金流,官方宣布裁员1.5万人,随后英特尔便进入动荡不断的“多事之秋”。

或受上述消息影响,英特尔(Nasdaq:INTC)盘前跌幅一度至4%。


我的电脑感染了病毒,用瑞星查说文件名叫acpidisk.sys,病毒名叫Rootkit.win32.Mie.a,请问怎么杀?

Rootkit是一种奇特的程序,它具有隐身功能:无论静止时(作为文件存在),还是活动时,(作为进程存在),都不会被察觉。 换句话说,这种程序可能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计算机中,但我们却浑然不知,这一功能正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不论是计算机黑客,还是计算机取证人员。 黑客可以在入侵后置入 Rootkit,秘密地窥探敏感信息,或等待时机,伺机而动;取证人员也可以利用Rootkit实时监控嫌疑人员的不法行为,它不仅能搜集证据,还有利于及时采取行动。 ! 一、背景知识 我们通常所说的智能机器,大至超级计算机,中到个人PC,小至智能手机,通常都有两部分组成:硬件和软件。 并且,设备的智能是通过软件来实现的。 所有软件中,有一种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组高度复用的核心程序,一方面,它要管理低层的硬件设备,另一方面,为上层其它程序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真是同人不同命,同为软件,操作系统却享有至高无上的特权:它不仅管理硬件,而且其他所有软件也都受制于它。 因为在应用程序和硬件之间隔着操作系统,所以应用程序不能直接访问硬件,而是通过调用操作系统提供的接口来使用硬件。 也就是说,对应用程序而言,硬件是不可见的。 当然,凡事是没有绝对的,应用程序绕过操作系统来直接访问硬件也不是不可能的,但这样做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设想一个软件开发商在开发一款功能丰富的软件,功能本身就够他头痛得了,现在他还得操心某个数据在某个磁道的某个簇上,某个字符在某品牌显示器上的颜色的二进制代码等等繁琐的事情,不用说财力和物力,单说开发周期就是无法容忍的。 所以,现在的应用程序都是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简单明了的服务来访问系统的,因为毕竟没有谁愿意自讨苦吃。 二、内核的主要功能 从上文中我们已经了解,内核在系统中处于核心枢纽的地位,下面我们具体介绍内核中与Rootkit紧密相关的几个主要功能,更重要的是这些功能对Rootkit的意义所在: 进程管理。 进程可以简单理解为运行中的程序,它需要占用内存、CPU时间等系统资源。 现在的操作系统大多支持多用户多任务,也就是说系统要并行运行多个程序。 为此,内核不仅要有专门代码来负责为进程或线程分配CPU时间,另一方面还要开辟一段内存区域存放用来记录这些进程详细情况的数据结构。 内核是怎么知道系统中有多少进程、各进程的状态等信息的?就是通过这些数据结构,换句话说它们就是内核感知进程存在的依据。 因此,只要修改这些数据结构,就能达到隐藏进程的目的。 文件访问。 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提供的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 内核中的驱动程序把设备的柱面、扇区等原始结构抽象成为更加易用的文件系统,并提供一个一致的接口供上层程序调用。 也就是说,这部分代码完全控制着对硬盘的访问,通过修改内核的这部分代码,攻击者能够隐藏文件和目录。 安全控制。 对大部分操作系统来说,因为系统中同时存在多个进程,为了避免各进程之间发生冲突,内核必须对各进程实施有效的隔离措施。 比如,在MS- Windows系统中,每个进程都被强制规定了具体的权限和单独的内存范围。 因此,对攻击者而言,只要对内核中负责安全事务的代码稍事修改,整个安全机制就会全线崩溃。 内存管理。 现在的硬件平台(比如英特尔的奔腾系列处理器)的内存管理机制已经复杂到可以将一个内存地址转换成多个物理地址的地步。 举例来说,进程A按照地址 0x读取内存,它得到值的是“飞机”;然而,进程B也是按照同样的地址0x来读取内存,但它取得的值却是“大炮”。 像上面这样,同一个地址指向截然不同的两个物理内存位置,并且每个位置存放不同的数据这种现象并不足以为怪——只不过是两个进程对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进行了不同的映射而已。 如果这一点利用好了,我们可以让Rootkit躲避调试程序和取证软件的追踪。 上面介绍了内核的主要功能,以及它们对 Rootkit的重大意义。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切入正题了,即:只要我们颠覆(即修改)了操作系统的核心服务(即内核),那么整个系统包括各种应用就完全处于我们的掌控之下了。 要想颠覆内核,前提条件是能把我们的代码导入内核。 其中针对SunOS和Linux两种操作系统的rootkit最多(树大招风:P)。 所有的rootkit基本上都是由几个独立的程序组成的,一个典型rootkit包括: 1 以太网嗅探器程程序,用于获得网络上传输的用户名和密码等信息。 2 特洛伊木马程序,例如:inetd或者login,为攻击者提供后门。 3 隐藏攻击者的目录和进程的程序,例如:ps、netstat、rshd和ls等。 4 可能还包括一些日志清理工具,例如:zap、zap2或者z2,攻击者使用这些清理工具删除wtmp、utmp和lastlog等日志文件中有关自己行踪的条目。 一些复杂的rootkit还可以向攻击者提供telnet、shell和finger等服务。 还包括一些用来清理/var/log和/var/adm目录中其它文件的一些脚本。 攻击者使用rootkit中的相关程序替代系统原来的ps、ls、netstat和df等程序,使系统管理员无法通过这些工具发现自己的踪迹。 接着使用日志清理工具清理系统日志,消除自己的踪迹。 然后,攻击者会经常地通过安装的后门进入系统查看嗅探器的日志,以发起其它的攻击。 如果攻击者能够正确地安装 rootkit并合理地清理了日志文件,系统管理员就会很难察觉系统已经被侵入,直到某一天其它系统的管理员和他联系或者嗅探器的日志把磁盘全部填满,他才会察觉已经大祸临头了。 但是,大多数攻击者在清理系统日志时不是非常小心或者干脆把系统日志全部删除了事,警觉的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这些异常情况判断出系统被侵入。 不过,在系统恢复和清理过程中,大多数常用的命令例如ps、df和ls已经不可信了。 许多rootkit中有一个叫做FIX的程序,在安装 rootkit之前,攻击者可以首先使用这个程序做一个系统二进制代码的快照,然后再安装替代程序。 FIX能够根据原来的程序伪造替代程序的三个时间戳 (atime、ctime、mtime)、date、permission、所属用户和所属用户组。 如果攻击者能够准确地使用这些优秀的应用程序,并且在安装rootkit时行为谨慎,就会让系统管理员很难发现。 LINUX ROOTKIT IV 前面说过,大部分rootkit是针对Linux和SunOS的,下面我们介绍一个非常典型的针对Linux系统的rootkit--Linux Rootkit IV。 Linux Rootkit IV是一个开放源码的rootkit,是Lord Somer编写的,于1998年11月发布。 不过,它不是第一个Linux Rootkit,在它之前有lrk、lnrk、lrk2和lrk3等Linux Rootkit。 这些rootkit包括常用的rootkit组件,例如嗅探器、日志/删除工具、和后门程序的。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Linux Rootkit IV功能变的越来越完善,具有的特征也越来越多。 不过,虽然它的代码非常庞大,却非常易于安装和使用,只要执行make install就可以成功安装。 如果你还要安装一个shadow工具,只要执行make shadow install就可以了。 注意:Linux Rootkit IV只能用于Linux 2.x的内核。 下面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Linux Rootkit IV包含的各种工具,详细的介绍请参考其发布包的README文件。 隐藏入侵者行踪的程序 为了隐藏入侵者的行踪,Linux Rootkit IV的可谓煞费心机,编写了许多系统命令的替代程序,使用这些程序代替原由的系统命令,来隐藏入侵者的行踪。 这些程序包括: ls、find、du 这些程序会阻止显示入侵者的文件以及计算入侵者文件占用的空间。 在编译之前,入侵者可以通过ROOTKIT_FILES_FILE设置自己的文件所处的位置,默认是/dev/ptyr。 注意如果在编译时使用了SHOWFLAG选项,就可以使用ls -/命令列出所有的文件。 这几个程序还能够自动隐藏所有名字为:ptyr、和W4r3z的文件。 ps、top、pidof 这几个程序用来隐藏所有和入侵者相关的进程。 netstat 隐藏出/入指定IP地址或者端口的网络数据流量。 killall 不会杀死被入侵者隐藏的进程。 ifconfig 如果入侵者启动了嗅探器,这个程序就阻止PROMISC标记的显示,使系统管理员难以发现网络接口已经处于混杂模式下。 crontab 隐藏有关攻击者的crontab条目。 tcpd 阻止向日志中记录某些连接 syslogd 过滤掉日志中的某些连接信息 木马程序 为本地用户提供后门,包括: chfn 提升本地普通用户权限的程序。 运行chfn,在它提示输入新的用户名时,如果用户输入rookit密码,他的权限就被提升为root。 默认的rootkit密码是satori。 chsh 也是一个提升本地用户权限的程序。 运行chsh,在它提示输入新的shell时,如果用户输入rootkit密码,他的权限就被提升为root。 passwd 和上面两个程序的作用相同。 在提示你输入新密码时,如果输入rookit密码,权限就可以变成root。 login 允许使用任何帐户通过rootkit密码登录。 如果使用root帐户登录被拒绝,可以尝试一下rewt。 当使用后门时,这个程序还能够禁止记录命令的历史记录。 木马网络监控程序 这些程序为远程用户提供后门,可以向远程用户提供inetd、rsh、ssh等服务,具体因版本而异。 随着版本的升级,Linux Rootkit IV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特征也越来越丰富。 一般包括如下网络服务程序: inetd 特洛伊inetd程序,为攻击者提供远程访问服务。 rshd 为攻击者提供远程shell服务。 攻击者使用rsh -l rootkitpassword host command命令就可以启动一个远程root shell。 sshd 为攻击者提供ssh服务的后门程序。 工具程序 所有不属于以上类型的程序都可以归如这个类型,它们实现一些诸如:日志清理、报文嗅探以及远程shell的端口绑定等功能,包括: fix 文件属性伪造程序 linsniffer 报文嗅探器程序。 sniffchk 一个简单的bash shell脚本,检查系统中是否正有一个嗅探器在运行。 wted wtmp/utmp日志程序。 你可以使用这个工具所有wtmp或者utmp类型的文件。 z2 utmp/wtmp/lastlog日志清理工具。 可以删除utmp/wtmp/lastlog日志文件中有关某个用户名的所有条目。 不过,如果用于Linux系统需要手工修改其源代码,设置日志文件的位置。 bindshell rootkit 在某个端口上绑定shell服务,默认端口是。 为远程攻击者提供shell服务。 如何发现rootkit 很显然,只有使你的网络非常安装让攻击者无隙可乘,才能是自己的网络免受rootkit的影响。 不过,恐怕没有人能够提供这个保证,但是在日常的网络管理维护中保持一些良好的习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由rootkit造成的损失,并及时发现rootkit的存在。 首先,不要在网络上使用明文传输密码,或者使用一次性密码。 这样,即使你的系统已经被安装了rootkit,攻击者也无法通过网络监听,获得更多用户名和密码,从而避免入侵的蔓延。 使用Tripwire和aide等检测工具能够及时地帮助你发现攻击者的入侵,它们能够很好地提供系统完整性的检查。 这类工具不同于其它的入侵检测工具,它们不是通过所谓的攻击特征码来检测入侵行为,而是监视和检查系统发生的变化。 Tripwire首先使用特定的特征码函数为需要监视的系统文件和目录建立一个特征数据库,所谓特征码函数就是使用任意的文件作为输入,产生一个固定大小的数据(特征码)的函数。 入侵者如果对文件进行了修改,即使文件大小不变,也会破坏文件的特征码。 利用这个数据库,Tripwire可以很容易地发现系统的变化。 而且文件的特征码几乎是不可能伪造的,系统的任何变化都逃不过 Tripwire的监视(当然,前提是你已经针对自己的系统做了准确的配置:P,关于Tripwire和aide的使用请参考本站的相关文章)。 最后,需要能够把这个特征码数据库放到安全的地方。 rootkit类病毒是极难处理的,采用rootkit技术的病毒可以很好的隐藏自身,资源管理器甚至查不到这个路径,就算你打开查看所有文件也是这样。 按杀毒软件提供的路径,记下来 (这种类型的病毒,杀软查杀时一般会报Windows/system32/drivers文件夹下的一个文件是病毒文件的) 1.下载一个软件:冰刃(这是一个绿色软件,下载解压缩后即可使用。 2.在冰刃左侧的栏里通过“文件”直接定位到这个文件所在的文件夹下,找到这个文件。 3.通过按钮“创建时间”对这个文件夹下的文件进行排序,仔细查看与这个文件在创建时间是同一天的所有文件(但是不是都是与它一样是病毒文件,需要你判断)。 右击它们一一删除。 用同样的方法排查下system32文件夹,看看有没有同名的文件存在,有的话,一并删除。 4.搜索注册表里这个文件的键值,删除搜索到的--如果有的话。 5.重启电脑,这个东西应该清除干净了。 另外,你如果嫌上面的方法比较麻烦的话,你可以下载一个超级巡警来扫描查杀这一类的病毒,安装好这个软件后,点击:设置,选择扫描选设置下的特殊模块,勾选这个选项里的2个选项。 然后重启这个软件,一般就可以将这一类的病毒清除了。 6、直接下载个AVG Anti-spyware7.5在安全模式下查杀就ok了!! 7.下载一个解锁软件,在找到sys病毒文件后将他解锁再将他删除就可以了,这个苦头兄弟我也是吃过呢,郁闷啊,祝好运呢 unlocker下载地址:

除WINDOWS之外还有什么操作系统

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 处理器 英特尔公司

操作系统基本分为windows和linuxs 而每个下面又细分不同的版本:首先是windows,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在Windows之前有个微软的DOS操作系统,在这之后就是Windows操作系统了,分别是: Windows 1.0 1985年11月,Microsoft Windows 1.0发布,最初售价为100美圆;当时被人所青睐的GUI电脑平台是GEM及Desqview/X,因此用户对Windows 1.0的评价并不高。 Microsoft Windows 1.0是微软第一次对个人电脑操作平台进行用户图形界面的尝试。 Windows 1.0本质上宣告了MS-DOS操作系统的终结。 Microsoft Windows 1.0是Windows系列的第一个产品,于1985年开始发行。 当时很多人认为Microsoft Windows 1.0只是一个低劣的产品。 当时最好的GUI电脑平台是GEM。 另外一个选择是Desqview/X。 Windows 2.0 1987年12月9日,Windows 2.0发布,最初售价为100美圆;这个版本的windows图形界面,有不少地方借鉴了同期的Mac OS 中的一些设计理念,但这个版本依然没有获得用户认同。 之后又推出了windows 386和windows 286版本,有所改进,并为之后的Windows 3.0的成功作好了技术铺垫 Windows 3.0 1990年5月22日,Windows 3.0正式发布,由于在界面/人性化/内存管理多方面的巨大改进,终于获得用户的认同。 之后微软公司趁热打铁,于1991年10月发布了windows 3.0的多语版本,为windows在非英语母语国家的推广起到了重大作用。 1992年4月,windows 3.1发布,在最初发布的2个月内,销售量就超过了一百万份,至此,微软公司的资本积累/研究开发进入良性循环。 这个系统既包含了对用户界面的重要改善也包含了对和对内存管理技术的改进。 为命令行式操作系统编写的MS-DOS下的程序可以在窗口中运行,使得程序可以在多任务基础上可以使用,虽然这个版本只是为家庭用户设计的,很多游戏和娱乐程序仍然要求DOS存取。 Windows 3.1 1992年3月18日,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发布,看来不甘寂寞的微软公司吹响了进军企业服务器市场的号角。 Windows 3.1添加了对声音输入输出的基本多媒体的支持和一个CD音频播放器,以及对桌面出版很有用的TrueType字体。 Windows NT 3.1 1993年Windows NT 3.1发布,这个产品是基于OS/2 NT的基础编制的,由微软和IBM联合研制。 协作后来分开了,微软则把这个软件的名称改为它们的版本MS Windows NT,把主要的API改为32位的版本。 微软公司从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雇佣了一批人员来开发这个新系统。 这个系统的很多元素反映了早期的带有VMS和RSX-11的DEC概念。 由于是第一款真正对应服务器市场的产品,所以稳定性方面比桌面操作系统更为出色。 Windows 3.2 1994年,windows 3.2的中文版本发布,相信国内有不少windows的先驱用户就是从这个版本开始接触windows系统的;由于消除了语言障碍,降低了学习门槛,因此很快在国内流行了起来。 Windows 95 1995年最轰动的事件,莫过于8月期间windows95发布,当时微软视窗95以强大的攻势进行发布,包括了商业性质的Rolling Stones的歌曲“Start Me Up”。 很多没有电脑的顾客受到宣传的影响而排队购买软件,但他们甚至根本不知道Windows 95是什么。 在强大的宣传攻势和Windows 3.2的良好口碑下,windows 95 在短短4天内就卖出超过一百万份,出色的多媒体特性、人性化的操作、美观的界面令windows 95获得空前成功。 业界也将windows95的推出看作是微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Windows 95是一个混合的16位/32位Windows系统,其版本号为4.0,由微软公司发行于1995年8月24日。 Windows 95是微软之前独立的操作系统MS-DOS和视窗产品的直接后续版本。 第一次抛弃了对前一代16位x86的支持,因此它要求英特尔公司的处理器或者在安全模式下运行于一个兼容的速度更快的处理器。 它以对GUI的重要的改进和底层工作(underlying workings)为特征。 同时也是第一个特别捆绑了一个版本的DOS的视窗版本(Microsoft DOS 7.0)。 这样,微软就可以保持由视窗3.x建立起来的GUI市场的统治地位,同时使得没有非微软的产品可以提供对系统的底层操作服务。 也就是说,视窗95具有双重的角色。 它带来了更强大的、更稳定、更实用的桌面图形用户界面,同时也结束了桌面操作系统间的竞争。 (技术上说,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可以在DR-DOS上运行,也可能可以在PC-DOS上运行——这个情况直到几年后在法庭上被揭示,这时其它一些主要的DOS市场的商家已经退出市场了。 )在市场上,视窗95绝对是成功的,在它发行的一两年内,它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操作系统。 Windows 95以强大的攻势进行发布,包括了商业性质的Rolling Stones的歌曲“Start Me Up”。 很多没有电脑的顾客受到宣传的影响而排队购买软件,但他们甚至根本不知道Windows 95是什么。 Windows 95标明了一个“开始”按钮的介绍以及桌面个人电脑桌面上的工具条,这一直保留到现在视窗后来所有的产品中。 后来的Windows 95版本附带了Internet Explorer 3,然后是Internet Explorer 4。 当Internet Explorer 4被整合到操作系统后,它将给系统带来一些新特征。 Internet Explore被用来给系统的桌面提供HTML支持。 这个也是在微软的反托拉斯案中的焦点,因为整合Explorer排挤了微软的竞争对手Netscape的产品。 Windows NT 4.0 1996年8月,Windows NT 4.0发布,增加了许多对应管理方面的特性,稳定性也相当不错,这个版本的windows软件至今仍被不少公司使用着。 11月,Windows CE 1.0发布;这个版本是为各种嵌入式系统和产品设计的一种压缩的、具有高效的、可升级的操作系统(OS)。 其多线性、多任务、全优先的操作系统环境是专门针对资源有限而设计的。 这种模块化设计使嵌入式系统开发者和应用开发者能够定做各种产品,例如家用电器,专门的工业控制器和嵌入式通信设备。 微软的战线从桌面系统杀到了服务器市场,又转攻到嵌入式行业,到这里,微软帝国的雏形基本已经形成。 Windows 98 1998年6月25日,Windows 98发布;这个新的系统是基于Windows 95上编写的,它改良了硬件标准的支持,例如MMX和AGP。 其它特性包括对FAT32文件系统的支持、多显示器、Web TV的支持和整合到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的Internet Explorer,称为活动桌面(Active Desktop)。 1999年6月10日,Windows 98 SE发布,提供了Internet Explorer 5、Windows Netmeeting 3、Internet Connection Sharing、对DVD-ROM和对USB的支持。 微软敏锐地把握住了即将到来的互联网络大潮,捆绑的ie浏览器最终在几年后敲响了网景公司的丧钟,同期也因为触及垄断和非法竞争等敏感区域而官司不断。 win98是如此出色,以至在6年后的今天还有很多用户依然钟情于它。 Windows 98是一个发行于1998年6月25日的混合16位/32位的Windows系统,其版本号为4.1。 这个新的系统是基于Windows 95上编写的,它改良了硬件标准的支持,例如MMX和AGP。 其它特性包括对FAT32文件系统的支持、多显示器、Web TV的支持和整合到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的Internet Explorer,称为活动桌面(Active Desktop)。 Windows 98 SE(第二版)发行于1999年6月10日。 它包括了一系列的改进,例如Internet Explorer 5、Windows Netmeeting 3、Internet Connection Sharing、对DVD-ROM和对USB的支持。 Windows 98被人批评为没有足够的革新。 即使这样,它仍然是一个成功的产品。 第二版被批评为不能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自由升级。 Windows ME Windows me 的一些激进改进却没能获得广大用户的认同。 重要的修改是系统去除了DOS,而由系统还原代替了。 在概念上,这是一个大的改进:用户不再需要有神秘的DOS行命令的知识就可以维护和修复系统。 但实际上,去除了DOS功能对维护来说是一个障碍,而系统还原功能也带来一些麻烦:性能显著的降低、硬盘空间的大量消耗,并且对一些通常的错误还原并不一定有效。 Windows ME(Windows Millennium Edition)是一个16位/32位混合的Windows系统,由微软公司发行于2000年9月14日。 Windows Me是最后一个基于DOS的混合16位/32位的Windows 9X系列的Windows,其版本号为4.9。 其名字有两个意思,一是纪念2000年,Me是千年的意思,另外是指个人运用版,Me是英文中自己的意思。 这个系统是在Windows 95和Windows 98的基础上开发的。 它包括相关的小的改善,例如Internet Explorer 5.5。 其中最主要的改善是用于与流行的媒体播放软件RealPlayer竞争的Windows Media Player 7。 但是Internet Explorer 5.5和Windows Media Player 7都可以在网上免费下载。 Movie Maker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新的组件。 这个程序提供了基本的对视频的和设计功能,对家庭用户来说是简单易学的。 在Windows Me, 最重要的修改是系统不再包括实模式的MS-DOS。 这就意味着,与Windows 95和98不同,微软在加载Windows图形界面前隐藏了加载DOS的过程,使得启动时间有所减少。 它仍然提供DOS模式,可以运行在窗口中,但是一些应用程序(如较早的磁盘工具)需要实模式,而不能运行在DOS窗口中。 微软把Windows Me的DOS实模式摈弃了,这有助于系统的速度提升,减少了对系统资源的使用。 然而这对基于DOS源代码的Windows Me造成了不利影响,即造成了系统比Windows 98更不稳定,甚至造成Windows Me跑得比Windows 98还慢。 Windows Me比Windows 98更常有蓝屏死机现象。 Windows Me在使用了一段期间后,系统就有明显的变得很慢。 另外Windows Me引进了“系统还原”日志和还原系统,这意味着简化了故障排查和问题解决工作。 在概念上,这是一个大的改进:用户不再需要有神秘的DOS行命令的知识就可以维护和修复系统。 实际上,去除了DOS功能对维护来说是一个障碍,而系统还原功能也带来一些麻烦:性能显著的降低;它也被证明并不能有效的胜任一些通常的错误还原。 由于系统每次都自动创建一个先前系统状态的备份,使得非专业人员很难实行一些急需的修改,甚至是删除一个不想要的程序或病毒。 有人抱怨这个系统只是Windows 98的升级版本,不应该独自成为一个版本。 也有人批评Windows Me是一个较为失败的产品,不稳定的过渡产品。 即使这样,现在仍然有很多人使用它。 Windows 2000 在千禧年的钟声后,迎来了Windows NT 5.0,为了纪念特别的新千年,这个操作系统也被命名为Windows 2000。 Windows 2000包含新的NTFS文件系统、EFS文件加密、增强硬件支持等新特性,向一直被unix系统垄断的服务器市场发起了强有力的冲击。 最终硬生生地从ibm、hp、sun公司口中抢下一大块地盘。 Microsoft Windows 2000(起初称为Windows NT 5.0)是一个由微软公司发行于2000年12月19日的Windows NT系列的纯32位图形的视窗操作系统。 Windows 2000是主要面向商业的操作系统。 Windows 2000有四个版本: (1)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 即专业版,用于工作站及笔记本电脑。 它的原名就是Windows NT 5.0 Workstation。 最高可以支持双处理器,最低支持64MB内存,最高支持2GB内存。 (2)Windows 2000 Server 即服务器版,面向小型企业的服务器领域。 它的原名就是Windows NT 5.0 Server。 最高可以支持4处理器,最低支持128MB内存,最高支持4GB内存。 (3)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 即高级服务器版,面向大中型企业的服务器领域。 它的原名就是Windows NT 5.0 Server Enterprise Edition。 最高可以支持8处理器,最低支持128MB内存,最高支持8GB内存。 (4)Windows 2000 Datacenter Server 即数据中心服务器版,面向最高级别的可伸缩性,可用性与可靠性的大型企业或国家机构的服务器领域。 最高可以支持32处理器,最低支持256MB内存,最高支持64GB内存 2001年10月25日,Windows XP发布。 Windows XP是微软把所有用户要求合成一个操作系统的尝试,和以前的windows桌面系统相比稳定性有所提高,而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丧失了对基于DOS程序的支持。 由于微软把很多以前是由第三方提供的软件整合到操作系统中,XP受到了猛烈的批评。 这些软件包括防火墙、媒体播放器(Windows Media Player),即时通讯软件(Windows Messenger),以及它与Microsoft Pasport网络服务的紧密结合,这都被很多计算机专家认为是安全风险以及对个人隐私的潜在威胁。 这些特性的增加被认为是微软继续其传统的垄断行为的持续。 Windows XP,或视窗XP是微软公司最新发布的一款视窗操作系统。 Windows XP于2001年8月24日正式发布(RTM,Release to Manufacturing)。 它的零售版于2001年10月25日上市。 Windows XP原来的代号是Whistler。 字母XP表示英文单词的“体验”(experience)。 Windows XP的外部版本是2002,内部版本是5.1(即Windows NT 5.1),正式版的Build是5.1.2600。 微软最初发行了两个版本:专业版(Windows XP Professional)和家庭版(Windows XP Home Edition),后来又发行了媒体中心版(Media Center Edition)和平板电脑版(Tablet PC Editon)等。 Windows XP Professional 专业版除了包含家庭版的一切功能,还添加了新的为面向商业用户的设计的网络认证、双处理器支持等特性,最高支持2GB的内存。 主要用于工作站、高端个人电脑以及笔记本电脑。 Windows XP Home Edition 家庭版的消费对象是家庭用户,用于一般个人电脑以及笔记本电脑。 只支持单处理器;最低支持64MB的内存(在64MB的内存条件下会丧失某些功能),最高支持1GB的内存。 Windows Server 2003 2003年4月,Windows Server 2003发布;对活动目录、组策略操作和管理、磁盘管理等面向服务器的功能作了较大改进,对技术的完善支持进一步扩展了服务器的应用范围。 Windows Server 2003有四个版本:Windows Server 2003 Web服务器版本(Web Edition)、 Windows Server 2003标准版(Standard Edition)、 Windows Server 2003企业版(Enterprise Edition)以及Windows Server 2003数据中心版(Datacenter Edition)。 Web Edition主要是为网页服务器(web hosting)设计的,而Datacenter是一个为极高端系统使用的。 标准和企业版本则介于两者中间。 Windows Server 2003是目前微软最新的服务器操作系统。 一开始,该产品叫作“Windows Server”,改成“Windows Server 2003”,后最终被改成“Windows Server 2003”,于2003年3月28日发布,并在同年四月底上市。 Windows Server 2003有多种版本,每种都适合不同的商业需求: Windows Server 2003 Web版 Windows Server 2003 标准版 Windows Server 2003 企业版 Windows Server 2003 数据中心版 Windows Vista Windows Vista,是美国微软公司开发代号为Longhorn的下一版本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的正式名称。 它是继Windows XP和Windows Server 2003之后的又一重要的操作系统。 该系统带有许多新的特性和技术。 2005年7月22日太平洋标准时间早晨6点,微软正式公布了这一名字。 Beta 1:2005年7月27日 Beta 2:2005年11月16日 RC0:2006年3月17日 RTM:2006年6月28日 正式版本:2006年11月 服务器版本:2007年 Linux的由来和各种发行版本:Linux最早由Linus Benedict Torvalds在1991年开始编写。 在这之前,Richard Stallman创建了Free Software Foundation(FSF)组织以及GNU项目,并不断的编写创建GNU程序(此类程序的许可方式均为GPL: General Public License)。 在不断的有杰出的程序员和开发者加入到GNU组织中后,便造就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Linux,或称GNU/Linux。 Linux的发行版本可以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商业公司维护的发行版本,一类是社区组织维护的发行版本,前者以著名的Redhat(RHEL)为代表,后者以Debian为代表。 下面介绍一下各个发行版本的特点:Redhat,应该称为Redhat系列,包括RHEL(Redhat Enterprise Linux,也就是所谓的Redhat Advance Server,收费版本)、Fedora Core(由原来的Redhat桌面版本发展而来,免费版本)、CentOS(RHEL的社区克隆版本,免费)。 Redhat应该说是在国内使用人群最多的Linux版本,甚至有人将Redhat等同于Linux,而有些老鸟更是只用这一个版本的Linux。 所以这个版本的特点就是使用人群数量大,资料非常多,言下之意就是如果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很容易找到人来问,而且网上的一般Linux教程都是以Redhat为例来讲解的。 Redhat系列的包管理方式采用的是基于RPM包的YUM包管理方式,包分发方式是编译好的二进制文件。 稳定性方面RHEL和CentOS的稳定性非常好,适合于服务器使用,但是Fedora Core的稳定性较差,最好只用于桌面应用。 Debian,或者称Debian系列,包括Debian和Ubuntu等。 Debian是社区类Linux的典范,是迄今为止最遵循GNU规范的Linux系统。 Debian最早由Ian Murdock于1993年创建,分为三个版本分支(branch): stable, testing 和 unstable。 其中,unstable为最新的测试版本,其中包括最新的软件包,但是也有相对较多的bug,适合桌面用户。 testing的版本都经过unstable中的测试,相对较为稳定,也支持了不少新技术(比如SMP等)。 而stable一般只用于服务器,上面的软件包大部分都比较过时,但是稳定和安全性都非常的高。 Debian最具特色的是apt-get / dpkg包管理方式,其实Redhat的YUM也是在模仿Debian的APT方式,但在二进制文件发行方式中,APT应该是最好的了。 Debian的资料也很丰富,有很多支持的社区,有问题求教也有地方可去:)Ubuntu严格来说不能算一个独立的发行版本,Ubuntu是基于Debian的unstable版本加强而来,可以这么说,Ubuntu就是一个拥有Debian所有的优点,以及自己所加强的优点的近乎完美的 Linux桌面系统。 根据选择的桌面系统不同,有三个版本可供选择,基于Gnome的Ubuntu,基于KDE的Kubuntu以及基于Xfc的Xubuntu。 特点是界面非常友好,容易上手,对硬件的支持非常全面,是最适合做桌面系统的Linux发行版本。 Gentoo,伟大的Gentoo是Linux世界最年轻的发行版本,正因为年轻,所以能吸取在她之前的所有发行版本的优点,这也是Gentoo被称为最完美的Linux发行版本的原因之一。 Gentoo最初由Daniel Robbins(FreeBSD的开发者之一)创建,首个稳定版本发布于2002年。 由于开发者对FreeBSD的熟识,所以Gentoo拥有媲美FreeBSD的广受美誉的ports系统 ——Portage包管理系统。 不同于APT和YUM等二进制文件分发的包管理系统,Portage是基于源代码分发的,必须编译后才能运行,对于大型软件而言比较慢,不过正因为所有软件都是在本地机器编译的,在经过各种定制的编译参数优化后,能将机器的硬件性能发挥到极致。 Gentoo是所有Linux发行版本里安装最复杂的,但是又是安装完成后最便于管理的版本,也是在相同硬件环境下运行最快的版本。 最后,介绍一下FreeBSD,需要强调的是:FreeBSD并不是一个Linux系统!但FreeBSD与Linux的用户群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合的,二者支持的硬件环境也比较一致,所采用的软件也比较类似,所以可以将FreeBSD视为一个Linux版本来比较。 FreeBSD拥有两个分支:stable和current。 顾名思义,stable是稳定版,而 current则是添加了新技术的测试版。 FreeBSD采用Ports包管理系统,与Gentoo类似,基于源代码分发,必须在本地机器编后后才能运行,但是Ports系统没有Portage系统使用简便,使用起来稍微复杂一些。 FreeBSD的最大特点就是稳定和高效,是作为服务器操作系统的最佳选择,但对硬件的支持没有Linux完备,所以并不适合作为桌面系统。 下面给为选择一个Linux发行版本犯愁的朋友一些建议:如果你只是需要一个桌面系统,而且既不想使用盗版,又不想花大量的钱购买商业软件,那么你就需要一款适合桌面使用的Linux发行版本了,如果你不想自己定制任何东西,不想在系统上浪费太多时间,那么很简单,你就根据自己的爱好在ubuntu、kubuntu以及xubuntu中选一款吧,三者的区别仅仅是桌面程序的不一样。 如果你需要一个桌面系统,而且还想非常灵活的定制自己的Linux系统,想让自己的机器跑得更欢,不介意在Linux系统安装方面浪费一点时间,那么你的唯一选择就是Gentoo,尽情享受Gentoo带来的自由快感吧!如果你需要的是一个服务器系统,而且你已经非常厌烦各种Linux的配置,只是想要一个比较稳定的服务器系统而已,那么你最好的选择就是CentOS了,安装完成后,经过简单的配置就能提供非常稳定的服务了。 如果你需要的是一个坚如磐石的非常稳定的服务器系统,那么你的唯一选择就是FreeBSD。 如果你需要一个稳定的服务器系统,而且想深入摸索一下Linux的各个方面的知识,想自己定制许多内容,那么我推荐你使用Gentoo。

求 intel 公司简介? 和微软公司简介?

intel英特尔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它成立于1968年,具有35年产品创新和市场领导的历史。 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 这一举措不仅改变了公司的未来,而且对整个工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微处理器所带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改变了这个世界。 2002年2月,英特尔被美国《财富》周刊评选为全球十大“最受推崇的公司”之一, 名列第九。 2002年接近尾声,美国《财富》杂志根据各公司在2002年度业务的表现、员工水平、管理质量、公司投资价值等六大准则排出了“2002年度最佳公司”。 在这一排行榜上,英特尔公司荣登全球榜首。 同时,在“2002全球最佳雇主”排行榜上,英特尔公司名列第28位。 2003年5月,《哈佛商业周刊·中文版》公布“2002年度中国最佳雇主”名单,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名列第八。 这是由全球著名人力资源公司HewittGlobalHRConsultingFirm和《哈佛商业周刊·中文版》通过一项联合举办的企业内部员工调查结果评选出来的。 2002年,英特尔公司的收入为268亿美元,净收入为31亿美元。 2003年7月18日,英特尔公司成立35周年。 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贝瑞特博士回顾说:“35年来,我们不懈地追求优秀与完美,这为我们能够不断推出创新理念并保持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英特尔能在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我们的努力让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还将继续改变世界的未来,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值得庆祝的。 ”英特尔为全球日益发展的计算机工业提供建筑模块,包括微处理器、芯片组、板卡、系统及软件等。 这些产品为标准计算机架构的组成部分。 业界利用这些产品为最终用户设计制造出先进的计算机。 今天,互联网的日益发展不仅正在改变商业运作的模式,而且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方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作为全球信息产业的领导公司之一,英特尔公司致力于在客户机、服务器、网络通讯、互联网解决方案和互联网服务方面为日益兴起的全球互联网经济提供建筑模块。 英特尔在中国的机构英特尔在中国(大陆)设有13个代表处,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沈阳、济南、福州、南京、西安、哈尔滨、武汉。 公司的亚太区总部在香港特别行政区。 英特尔在中国亦设有研究中心,即英特尔中国实验室,由4个不同研究中心组成,于2000年10月宣布成立。 该中国实验室主要针对计算机的未来应用和产品的开发进行研究,旨在促进中国采用先进技术方面的进程,从而进一步推动国内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此外,英特尔中国实验室还负责协调该实验室与英特尔全球其他实验室的研究协作,以及资助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项目的开发工作。 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帕特·基辛格直接领导英特尔中国实验室的工作。 英特尔在中国的使命英特尔公司在中国的业务重点与其全球业务重点相一致,即成为全球互联网经济的构造模块的杰出供应商。 除此之外,英特尔始终致力于成为推动中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石。 在中国,这一战略可从英特尔在中国的一系列活动中得到反映:技术启动:英特尔在中国设有英特尔中国实验室,由4个不同研究领域的实验室组成。 如英特尔中国实验室,隶属于英特尔微处理器研究实验室,主要研究面向微处理器和平台架构的相关工作,推动英特尔处理器架构(IA)技术在业界的领导地位。 具体研究领域包括音频/视频信号处理和基于PC的相关应用,以及可以推动未来微结构和下一代处理器设计的高级编译技术和运行时刻系统研究。 另外还有英特尔中国软件实验室、英特尔架构开发实验室、英特尔互联网交换架构实验室、英特尔无线技术开发中心。 除此之外,英特尔还与国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如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针对IA-64位编译器进行了共同研究开发,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02年10月,英特尔公司宣布在深圳成立英特尔亚太区应用设计中心(ADC)。 该中心面向中国计算和通信行业的OEM与ODM厂商,旨在满足他们对世界一流设计与校验服务的需求,并帮助他们为客户开发更出色的产品英特尔亚太地区应用设计中心(深圳)将为亚太区包括深圳和中国其它地区的客户就近提供先进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支持服务,以协助亚太地区及中国的客户强化其在全球的竞争实力,并且促进这些客户相互间的合作。 英特尔还通过战略投资事业部(IntelCapital)在中国进行IT技术方面的投资,以促进中国型技术,如无线通讯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从而促进全球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迄今为止,英特尔的战略投资事业部已向亚太地区进行风险投资近6亿美元,其中在中国的投资近30家。 技术生产与制造:今天,英特尔在上海设有投资5亿美元的芯片测试和封装的工厂,为快闪存储器、I845芯片组和奔腾4处理器提供基于0.13微米工艺的世界一流的封装与测试,并为全球提供最高性能处理器产品;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的国内掌握世界一流芯片生产制造技术的知识工人。 市场教育及应用普及:英特尔公司始终把协助推动中国计算机工业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作为公司在中国的首要策略。 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从2000年开始赞助ISEF中国区联系赛事。 这一赛事被称为“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与创新大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2001年,中国派出16名学生参加在美国加州硅谷举行的第52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赢得了17项大奖,包括奖品、奖金及奖学金共计美元。 2002年,英特尔ISEF在中国区的联系赛事在各地共吸引了1500万名中学生参加,其中有21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将被选派赴美参加5月在肯塔基州举办的第53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 2000年7月,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在中国启动。 经过一年的时间,到2002年底,拟在中国共培训教师达100,000名,该项目已经在全国的18个省市展开,北京市、长春市、重庆市、甘肃省、海南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上海市、陕西省、天津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浙江省、淄博市开展实施了,得到中国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肯定,更获得各地教委和参加培训的老师的热烈欢迎。 另外,为了更好地普及电脑教育,英特尔自1997年开始与国内电脑厂商合作,在全国16个城市开设了“英特尔电脑小博士工作室“,分别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天津、西安、沈阳、青岛、温州、杭州、济南、西藏、哈尔滨、无锡、南京,共培训家庭130万人次。 广泛的业界合作:英特尔自1985年进入中国以来,便将“与中国信息产业共同成长”视为己任。 与国内OEM厂商、独立软件开发商、通讯设备制造商、解决方案供应商和无线通信厂商进行了密切广泛的合作。 自2000年至今,英特尔每年在中国召开春秋两季的“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ntelDeveloperForum),与国内业界及时分享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 2003年3月12日,英特尔在中国与全球同步推出了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它为移动计算的笔记本电脑用户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完全摆脱线缆束缚的“无线自由”的集计算和通讯之融合的体验。 INTEL微处理器的里程碑1971 年: 4004 微处理器4004 处理器是英特尔的第一款微处理器。 这一突破性的重大发明不仅成为 Busicom 计算器强劲的动力之源,更打开了让机器设备象个人电脑一样可嵌入智能的未来之路。 1972 年: 8008 微处理器8008 处理器拥有相当于 4004 处理器两倍的处理能力。 《无线电电子学》 杂志 1974 年的一篇文章曾提及一种采用了 8008 处理器的设备 Mark-8,它是首批为家用目的而制造的电脑之一——不过按照今天的标准,Mark-8 既难于制造组装,又不容易维护操作。 1974 年: 8080 微处理器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 Altair 采用了 8080 处理器作为大脑——据称 “Altair” 出自电视剧 《星际迷航 Star Trek》,是片中企业号飞船的目标地之一。 电脑爱好者们花 395 美元就能购买一台 Altair。 仅短短几个月时间,这种电脑就销售出了好几万台,创下历史上首次个人电脑延期交货的纪录1978 年: 8086-8088 微处理器英特尔与 IBM 新个人电脑部门所进行的一次关键交易使 8088 处理器成为了 IBM 新型主打产品 IBM PC 的大脑。 8088 的大获成功使英特尔步入全球企业 500 强的行列,并被 《财富》 杂志评为“70 年代最成功企业”之一。 1982 年: 286 微处理器英特尔 286 最初的名称为 ,是英特尔第一款能够运行所有为其前代产品编写的软件的处理器。 这种强大的软件兼容性亦成为英特尔微处理器家族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该产品发布后的 6 年里,全世界共生产了大约 1500 万台采用 286 处理器的个人电脑。 1985 年: 英特尔386™ 微处理器英特尔386™ 微处理器拥有 275,000 个晶体管,是早期 4004 处理器的 100 多倍。 该处理器是一款 32 位芯片,具有多任务处理能力,也就是说它可以同时运行多种程序。 1989 年: 英特尔486™ DX CPU 微处理器英特尔486™ 处理器从真正意义上表明用户从依靠输入命令运行电脑的年代进入了只需点击即可操作的全新时代。 史密森尼博物院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的技术史学家 David K. Allison 回忆说,“我第一次拥有这样一台彩色显示电脑,并如此之快地在桌面进行我的排版工作。 ”英特尔486™ 处理器首次增加了一个内置的数学协处理器,将复杂的数学功能从中央处理器中分离出来,从而大幅度提高了计算速度。 1993 年: 英特尔® 奔腾® 处理器英特尔® 奔腾® 处理器能够让电脑更加轻松地整合 “真实世界” 中的数据(如讲话、声音、笔迹和图片)。 通过漫画和电视脱口秀节目宣传的英特尔® 奔腾® 处理器,一经推出即迅速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1995 年: 英特尔® 高能奔腾® 处理器于 1995 年秋季发布的英特尔® 高能奔腾® 处理器设计用于支持 32 位服务器和工作站应用,以及高速的电脑辅助设计、机械工程和科学计算等。 每一枚英特尔® 高能奔腾® 处理器在封装时都加入了一枚可以再次提升速度的二级高速缓存存储芯片。 强大的英特尔® 高能奔腾® 处理器拥有多达 550 万个晶体管。 1997 年: 英特尔® 奔腾® II 处理器英特尔® 奔腾® II 处理器拥有 750 万个晶体管,并采用了英特尔® MMX™ 技术,专门设计用于高效处理视频、音频和图形数据。 该产品采用了创新的单边接触卡盒(S.E.C)封装,并整合了一枚高速缓存存储芯片。 有了这一芯片,个人电脑用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捕捉、并与朋友和家人共享数字图片;还可以对家庭电影进行和添加文本、音乐或情景过渡;甚至可以使用视频电话通过标准的电话线向互联网发送视频。 1998 年: 英特尔® 奔腾® II 至强® 处理器英特尔® 奔腾® II 至强® 处理器设计用于满足中高端服务器和工作站的性能要求。 遵照英特尔为特定市场提供专属处理器产品的战略,英特尔® 奔腾® II 至强® 处理器所拥有的技术创新专门设计用于工作站和服务器执行所需的商业应用,如互联网服务、企业数据存储、数字内容创作以及电子和机械设计自动化等。 基于该处理器的计算机系统可配置四或八枚处理器甚至更多。 1999 年: 英特尔® 赛扬® 处理器作为英特尔面向具体市场开发产品这一战略的继续,英特尔® 赛扬® 处理器设计用于经济型的个人电脑市场。 该处理器为消费者提供了格外出色的性价比,并为游戏和教育软件等应用提供了出色的性能。 1999 年: 英特尔® 奔腾® III 处理器英特尔® 奔腾® III 处理器的 70 条创新指令——因特网数据流单指令序列扩展(Internet 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明显增强了处理高级图像、3D、音频流、视频和语音识别等应用所需的性能。 该产品设计用于大幅提升互联网体验,让用户得以浏览逼真的网上博物馆和商店,并下载高品质的视频等。 该处理器集成了 950 万个晶体管,并采用了 0.25 微米技术。 1999 年: 英特尔® 奔腾® III 至强® 处理器英特尔® 奔腾® III 至强® 处理器在英特尔面向工作站和服务器市场的产品基础上进行了扩展,提供额外的性能以支持电子商务应用及高端商业计算。 该处理器整合了英特尔® 奔腾® III 处理器所拥有的 70 条 SIMD 指令,使得多媒体和视频流应用的性能显著增强。 并且英特尔® 奔腾® III 至强® 处理器所拥有的先进的高速缓存技术加速了信息从系统总线到处理器的传输,使性能获得了大幅提升。 该处理器设计用于多处理器配置的系统。 2000 年: 英特尔® 奔腾® 4 处理器基于英特尔® 奔腾® 4 处理器的个人电脑用户可以创作专业品质的电影;通过互联网发送像电视一样的视频;使用实时视频语音工具进行交流;实时渲染 3D 图形;为 MP3 播放器快速编码音乐;在与互联网进行连接的状态下同时运行多个多媒体应用。 该处理器最初推出时就拥有 4200 万个晶体管和仅为 0.18 微米的电路线。 英特尔首款微处理器 4004 的运行速率为 108KHz,而现今的英特尔® 奔腾® 4 处理器的初速率已经达到了 1.5GHz,如果汽车的速度也能有同等提升的话,那么从旧金山开车到纽约只需要 13 秒。 2001 年: 英特尔® 至强® 处理器英特尔® 至强® 处理器的应用目标是那些即将出现的高性能和中端双路工作站、以及双路和多路配置的服务器。 该平台为客户提供了一种兼具高性能和低价格优势的全新操作系统和应用选择。 与基于英特尔® 奔腾® III 至强® 处理器的系统相比,采用英特尔® 至强® 处理器的工作站根据应用和配置的不同,其性能预计可提升 30% 到 90% 左右。 该处理器基于英特尔® NetBurst™ 架构,设计用于为视频和音频应用、高级互联网技术及复杂 3D 图形提供所需要的计算动力。 2001 年: 英特尔® 安腾® 处理器英特尔® 安腾® 处理器是英特尔推出的 64 位处理器家族中的首款产品。 该处理器是在基于英特尔显式并行指令计算(EPIC)设计技术的全新架构之基础上开发制造的,设计用于高端、企业级服务器和工作站。 该处理器能够为要求最苛刻的企业和高性能计算应用(包括电子商务安全交易、大型数据库、计算机辅助的机械工程以及精密的科学和工程计算)提供全球最出色的性能。 2002 年: 英特尔® 安腾® 2 处理器英特尔® 安腾® 2 处理器是安腾处理器家族的第二位成员,同样是一款企业用处理器。 该处理器家族为数据密集程度最高、业务最关键和技术要求最高的计算应用提供英特尔® 架构的出色性能及规模经济等优势。 该处理器能为数据库、计算机辅助工程、网上交易安全等提供领先的性能。 2003 年: 英特尔® 奔腾® M 处理器英特尔® 奔腾® M 处理器,英特尔® 855 芯片组家族以及英特尔® PRO/无线 2100 网卡是英特尔® 迅驰™ 移动计算技术的三大组成部分。 英特尔® 迅驰™ 移动计算技术专门设计用于便携式计算,具有内建的无线局域网能力和突破性的创新移动性能。 该处理器支持更耐久的电池使用时间,以及更轻更薄的笔记本电脑造形。 微软微软微软公司是世界PC机软件开发的先导,比尔·盖茨是它的核心。 微软公司1981年为IBM-PC机开发的操作系统软件MS-DOS曾用在数以亿计的IBM-PC机及其兼容机上。 但随着微软公司的日益壮大,Microsoft与IBM已在许多方面成为竞争对手。 1991年,IBM公司和苹果公司解除了与微软公司的合作关系,但IBM与微软的合作关系从未间断过,两个公司保持着既竞争又合作的复杂关系。 微软公司的产品包括文件系统软件(MS-DOS和Xenix)、操作环境软件(窗口系统Windows系列)、应用软件MS-Office等、多媒体及计算机游戏、有关计算机的书籍以及CDROM产品。 1992年,公司买进Fox公司,迈进了数据库软件市场。 1975年,19岁的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和他的高中校友保罗·艾伦一起卖BASIC语言程序编写本。 当盖茨还在哈佛大学读书时,他们曾为MITS公司的Altair编制语言。 后来,盖茨和艾伦搬到阿尔伯克基,并在当地一家旅馆房间里创建了微软公司。 1979年,MITS公司关闭,微软公司以修改BASIC程序为主要业务继续发展。 1977年,微软公司搬到西雅图的贝尔维尤(雷德蒙德),在那里开发PC机编程软件。 1980年,IBM公司选中微软公司为其新PC机编写关键的操作系统软件,这是公司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由于时间紧迫,程序复杂,微软公司以5万美元的价格从西雅图的一位程序编制者帕特森手中买下了一个操作系统的使用权,再把它改写为磁盘操作系统软件(MS-DOS)。 公司目前在6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办公室,全世界雇员人数接近44,000人。 IBM-PC机的普及使MS-DOS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其他PC制造者都希望与IBM兼容。 MS-DOS在很多家公司被特许使用,因此80年代,它成了PC机的标准操作系统。 到1984年,微软公司的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 随后,微软公司继续为IBM、苹果公司以及无线电器材公司的计算机开发软件,但在91年后,由于利益的冲突,IBM、苹果公司已经与Microsoft反目。 1983年,保罗·艾伦患霍奇金氏病离开微软公司,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艾伦拥有微软公司15%的股份,至今仍列席董事会。 1986年,公司转为公营。 盖茨保留公司45%的股权,这使其成为1987年PC产业中的第一位亿万富翁。 1996年,他的个人资产总值已超过180亿美元。 1997年,则达到了340亿美元,98年超过了500亿大关,成为理所当然的全球首富。 微软的拳头产品Windows98/NT/2000/Me/XP/Server2003成功地占有了从PC机到商用工作站甚至服务器的广阔市场,为微软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公司在Internet软件方面也是后来居上,抢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 在IT软件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告戒:“永远不要去做微软想做的事情”。 可见,微软的巨大潜力已经渗透到了软件界的方方面面,简直是无孔不入,而且是所向披靡。 微软的巨大影响已经对软件同行构成了极大的压力,也把自己推上了反垄断法的被告位置。 连多年来可靠的合作伙伴Intel也与之反目,对薄公堂。 2001年9月,鉴于经济低迷,美国政府有意重振美国信息产业,拒绝拆分微软。 至此,诉微软反垄断法案告一段落。 微软的组织结构支持公司包括以下核心业务组:个人服务组(PSG):由集团副总裁 Bob Muglia 领导, 致力于为个人用户和商业用户提供更容易的在线连接,并且为各种各样的设备提供软件服务。 PSG 包含了微软的个人倡议、服务平台部、移 动组、MSN的互联网访问服务、用户设备组以及用户界面平台部。 MSN 和个人服务业务组:由副总裁Yusuf Mehdi 领导,负责网络程序开发、业务发展以及MSN和微软其它服务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和销售,包括:MSN eShop, MSN Carpoint, MSN HomeAdvisor, the MSNBC venture, Slate 和 MSNTV平台组,由集团副总裁Jim Allchin 领导,负责在各个方面不断对Windows平台做出改进 –例如把存储、通讯、消息通知、共享图象及听音乐等变为Windows经历的自然扩展。 此外,本组包括企业服务器组、开发工具部和Windows数字媒体部。 办公和商务服务组:由集团副总裁Jeff Raikes 领导,负责开发提高生产力和商业流程的应用和服务。 工作包括将功能完善且性能强大的Microsoft Office逐步演化为以服务于基础的产品。 除Office部门之外,商用工具部门,包括bCentral和Great Plains的商用应用程序部门都将属于该部门。 全球销售、市场和服务组:由集团副总裁Orlando Ayala 领导,集成了微软的销售和服务伙伴,以满足世界范围内微软用户的需要。 这些用户包括:企业用户、中小型组织、教育机构、程序开发人员和个人用户。 此外,本组包括微软产品支持服务、网络解决方案组、企业伙伴组、市场营销组织和微软全球三大地区的业务组织。 微软研究院 (MSR):由资深副总裁Rick Rashid 领导,负责对今天或明天的计算课题提出创造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使计算机变得更加易于使用。 同时负责为下一代的硬件产品设计软件,改进软件设计流程和研究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 关于MSR更详细的信息可参见 Microsoft Research Web page。 运营组:由总裁和首席运营官Rick Belluzzo 领导,负责管理商业运作和全部的商业计划。 包括公司的财政、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部门。 微软公司(NASDAQ:MSFT, HKEx: 4338) 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提供商,总部设在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市(Redmond,大西雅图的市郊)。 公司于1975年由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成立。 公司最初以“Micro-soft”的名称(意思为“微型软件”)发展和销售BASIC解释器。 最初的总部是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 史蒂夫·巴尔默(Steve Ballmer)是现在的首席执行官。 使得微软如此令人瞩目的原因有以下一些:它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公司在经济学,它是一个惊人的网络外部性的例子它在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方面扮演着事实上的垄断者地位它使得它的创立者跻身于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列;特别是掌门人比尔·盖茨多年来位居世界首富任何公开买卖公司中,它有最大的公司市值多年来它官司不断,和业界其他公司的明争暗斗已经成为IT文化的一部分。 微软的产品微软生产的软件产品包括了很多的种类:Windows - 称为「视窗」的图形操作系统;它有很多版本。 目前桌上版最新版本是Windows XP,服务器最新版本是Windows Server 2003。 Windows几乎预装在所有的IBM兼容的个人电脑上。 请参看Microsoft Windows的历史获取更多详细资料。 MS-DOS - 微软公司的早期产品,它是一个命令行界面。 早期的Windows版本要在MS-DOS下运行,但是到了Windows NT以及以后的产品已经可以脱离MS-DOS运行了,但基于用户因软硬件在 Windows NT 不能正常运作,微软同时间继续推出Windows 95, Windows 98, Windows Me 在MS-DOS下运行的过渡产品。 Microsoft Office - 它是微软公司的办公软件套件,根据版本不同可能包括Word(文字处理)、Excel(试算表)、Access(桌面数据库)、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Outlook(个人邮件和日程管理)、Project(项目管理)和Publisher(电子排版)等软件。 微软也为Apple Macintosh生产使用于苹果电脑的版本。 Internet Explorer - 它是微软的网页浏览器。 它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浏览器,从Windows 95开始,被设置为微软各版本的Windows的默认浏览器。 它在Apple Macintosh上也可以使用。 微软投资了四亿美元来把这种浏览器预装在苹果机上。 Microsoft FrontPage - 它是一款所见即所得的网页软件。 Windows Media Player - 它是一个用于播放音频和视频的程序。 微软也生产一系列参考产品,例如百科全书和地图册,使用Encarta的名称。 微软还开发用于应用系统开发的集成开发环境,命名为Microsoft Visual Studio。 目前已发布用于环境编程的相应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 游戏帝国时代 (Age of Empires)微软模拟飞行 (Microsoft Flight Simulator)微软模拟火车微软模拟货车Halo(Halo)halo2(Halo2)注:《光环》为Microsoft旗下工作室开发.「生态体系」微软公司试图在其产品周围建立“生态体系”,以为其产品以及品牌增值。 网络产品1990年代中期,微软开始将其产品线扩张到计算机网络领域。 微软在1995年8月24日推出了在线服务MSN(Microsoft Network,微软网络)。 MSN是美国在线的直接竞争对手,也是微软其他网络产品的主打品牌。 1996年,微软以及美国的广播业巨擎NBC(国家广播公司)联合创立了MSNBC,一个综合性的24小时新闻频道以及在线新闻服务供应商。 1997年末,微软收购了Hotmail,最早以及最受欢迎的webmail服务商。 Hotmail被重新命名为MSN Hotmail,并成为 Passport,一个综合登入服务系统的平台。 MSN Messenger是一个即时信息客户程序,由微软在1999年推出,是美国在线的AOL Instant Messager(AIM)及ICQ的主要竞争对手。 培训微软创立了多所培训中心,旨在训练出一批低成本、只精通微软产品的雇员。 最著名的就是MCSE考核(全称“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 虽然MCSE确实认证对微软产品的熟悉程度,它却并不是一个工程师的考核。 一些苛刻的评论人员将MCSE称作“必须咨询那些有经验的人”(“Must Consult Someone Experienced”)。 硬件产品虽然微软总体上是一家软件公司,它也生产一些电脑硬件产品,通常用来支援其特殊的软件商品策略:早期的一个例子是微软鼠标,用来鼓励更多用户使用微软操作系统的图形用户界面(GUI)。 由于使用GUI而不用到鼠标是很罕见的,因此鼠标的流行会帮助更多用户使用Windows。 微软确立了IntelliMouse(中键带滚轮的鼠标)鼠标标准,新增的滚轮方便了用户在浏览网页时上下翻页。 微软还售卖游戏杆等游戏硬件产品。 公司还购买了互联网设备公司WebTV,以支援其MSN互联网服务。 2001年公司推出的Xbox游戏机标志着公司开始进入价值上百亿美元的游戏终端市场,这个市场之前一直由索尼公司(Sony)和任天堂(Nintendo)两家公司主导。 微软历史微软公司创立于1975年,公司创立初期以销售

在上海如何生存 计算机不能学了!211校招程序员 月薪仅80
特斯拉掀开了无人驾驶和商业航天未来的 冰山一角 相关基金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