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老百姓交了钱 就应该拿到房! 重磅!住建部发声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3日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来看重点内容:

始终把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摆在首要位置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表示,保交房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老百姓交了钱,就应该拿到房。 下一步,我部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把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摆在首要位置,压实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责任,扎实工作,攻坚克难,全力打好商品住房项目保交房攻坚战。

市场出现积极变化

8月23日,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发布会上表示,当前,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市场仍处在调整期,随着各项政策的实施,市场出现了积极的变化。

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看,从人民群众对好房子的新期待看,房地产市场还是有很大潜力和空间。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因城施策,狠抓落实,就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截至2023年底,超过9.3亿人生活在城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会上表示,在城市工作方面,住建部扎实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倪虹介绍,截至2023年底,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6%,超过9.3亿人生活在城镇。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超过25万个,惠及4400多万户、约1.1亿人。

在住房和房地产方面,我们持续优化房地产政策,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努力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截至2023年底, 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 ;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6400多万套,1.5亿多群众喜圆安居梦,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住建部:积极推进收购已建成的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工作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给。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坚决抓好贯彻落实。对列入今年计划建设的项目,落实好财税、土地、金融等支持政策,加快项目开工、建设进度,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尽早开展配租、配售,让群众早日实现入住。还要加强项目的谋划和储备,做好明后年项目的前期工作,形成“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项目滚动推进机制。同时,结合当地房地产市场情况,积极推进收购已建成的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工作,推动条件成熟的项目加快完成收购,及时配租、配售。

住建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重点抓落实六方面工作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在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称,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构建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实践。我们和有关部门一道,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完善住房供应体系,重点是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

第二,部署各地以编制实施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住房发展计划为抓手,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

第三,有力有序推进现房销售,指导地方选择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在土地出让时就约定实行现房销售,结合实践制定配套政策。

第四,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推出项目“白名单”制度,以城市为单元、以项目为对象,给予合规项目融资支持,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从依赖主体信用向基于项目情况转变。

第五,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第六,建设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好房子”,我们在立标准、抓样板上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下一步还要在建体系、优服务上下功夫。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概括为四个方面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发布会上表示,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在理念上,深刻领会“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设适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好房子。

二是在体系上,以政府为主满足刚性住房需求,以市场为主满足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三是在制度上,改革完善房地产开发、交易和使用制度,为房地产转型发展夯实制度基础。

四是在要素配置上,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

将加快改革完善商品房销售以及土地、金融、财税等基础性制度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8月23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是高质量发展的模式,是协调发展的模式,是安全发展的模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我们将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总结前一段相关试点实践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牢牢抓住让人民群众安居这个基点,加快改革完善商品房销售以及土地、金融、财税等基础性制度,以改革促制度创新、以改革促新模式构建、以改革促产业发展,坚决把党中央部署的这项任务落实好,努力促进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秦海翔表示,在行动上,我们要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主要有几个重点:

一是继续抓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下力气解决好加装电梯、停车、充电等难题,今年我们的计划是,完成好5万个以上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在此基础上,推动建设一批完整社区,推进老旧街区、老旧厂区等更新改造。

二是持续推进城市的“里子”工程建设,主要是地下管线,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要求,我们要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今年,力争改造各类老旧管线10万公里以上。

三是大力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实时监测城市的供水、排水、燃气、供热、桥梁、管廊等各类市政设施,对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四是加强城市内涝治理,今年我们要完成100个城市、1000个以上的易涝积水点整治,同时加快推进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建设,统筹城市防洪和排涝,建立健全城市的水系、排水管网、周边江河湖海及水库的联排联调运行管理模式,提升城市的防汛能力和安全韧性水平。

综合自中国网等

责编:彭勃

校对:王朝全


现在真的是买房的最好时机吗?

如果大家对前两年疫情刚发生时还有印象,应该能看到铺天盖地的媒体说着一定要买改善房,一定要上车,一定要有套自己的房子。

大家在这两年是否实践这几件事无从而知,但是到当前疫情再次反复的时候,我们也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前两年疫情带来的焦虑蔓延到各个行业的现象已经缓解了非常非常多,对普通人来说,隔离居家办公甚至是开心的。

这种对待疫情有点躺平的心态其实也算好事,说明大家已经没有当初那么的惧怕疫情了,但对于购房者来说,疫情似乎也多了很多选择,比如大家常挂在嘴边的“等疫情彻底好了再去买房...

但是,真有好房在这里还得说一句,千万别啊!

01一件很重要的事,项目节点并不会改变

就以文章开头的截图说起,这是一个正在认购中的热盘销售,项目早早的排进第一批次,也明确的确认了认购、开盘时期。

但疫情关头还是可以一纸公告暂停售楼处的开放

很显然,那些正在认购或者即将认购的项目进度都是不会因为疫情而暂停的。

而当前疫情期间,这样的项目还有二十多个。

大家要是真的等疫情结束再去看房,那显然会错过很多了。

当然有一件事很重要,只要大家购房心态是积极的,那办法确实比问题多。

就以大家担心的,疫情期间买房流程是否有影响来看,其实大多数都是能解决的,先以大家没隔离来看,除了一些疫情区的售楼处会关闭几天,大部分都是48小时核算证明就可以照样线下看房、认购。

只要大家真的想去买房,整个流程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影响,都有办法可以解决。

那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反复强调一定要抱着积极心态去面对看中的项目?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疫情影响不了我们,但却可以成为一些开发商拦截客户的原因。

02 买房这件事确实也是有必要的

其实大家经常也会问,疫情会不会影响房价,开发商会不会降价之类的话题。

可以很肯定的说,当然不会。

不仅是因为目前正在一个限价时期,新房需求量足够大,开发商无从可降,也没有必要降。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看到前两年的数据,都会发现每一个疫情转折点最后都会成为房价微涨的契机。

2020前半年全国300个大中城市住宅用地成交楼面均价5150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6.5%,300个大中城市土地平均溢价率13.6%。

如果你要问房价波动代表了什么,个人认为这不是行情回暖的说法,也不是房价回升的理由,而是货币贬值的速度变快了,又或者说经济被压抑太久造成的报复性反弹。

如果大家结合一下日常生活就会发现,股票也好、基金也好,最后跌的都成了段子,反而让大家对实体房产有了更强的信心。

从这个角度看,实体经济不好,货币寻找出路的话,房价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另外因为前段时间房价被打压,所以这一轮的房产周期拖得特别长,很多刚性需求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所以在这些因素之下,需求端有推升房价的因素。

所以最后如果你要问,现在是不是买房的好时机,太是了啊!各位朋友!

稳楼市,央行、银保监会再次发声!信息量大

时隔一周,监管部门再次发声稳地产!

2022年11月21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稳经济大盘政策措施落实工作。

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稳定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建筑企业贷款投放,支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需求,支持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在保证债权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展期。 用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支持民营房企发债融资。 完善保交楼专项借款新增配套融资的法律保障、监管政策支持等,推动“保交楼”工作加快落实,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同日,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讲话称,房地产业关联很多上下游行业,其良性循环对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调整,我们配合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降低了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针对前期一些房企风险暴露导致逾期交房,我们出台了20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支持已售住房的建设交付,并研究设立了鼓励商业银行支持“保交楼”结构性政策工具。 最近我们扩大了支持民企发债的“第二支箭”,为民企发债提供风险分担,民营房地产企业也在支持范围以内。

11月以来,稳楼市政策频出。

11月8日,交易商协会发布《“第二支箭”延期并扩容 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再加力》,推出针对包括房地产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发债融资计划,预计规模可达2500亿元,后续视情况进一步扩容。

11月11日,央行、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从房地产融资、保交楼、风险处置、消费者权益、金融管理政策和住房租赁等六大方面出台十六条具体措施。

11月14日,银保监会、住建部、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商业银行出具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有关工作的通知》,允许商业银行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与优质房地产企业开展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业务。

政策密集出台背后,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尚未走出底部区间的现实。 考虑到政策生效一般有一定的滞后性,稳楼市组合拳的效果仍然有待进一步观察。 国家统计局11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同比下降8.8%;其中,住宅投资亿元,下降8.3%。 1—10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5.5%。 商品房销售额亿元,下降26.1%,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8.2%。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数据显示,近期房地产市场持续处于低迷状态,不仅楼市“金九银十”成色不足,而且进入11月以来,楼市筑底走势仍在延续,头部房企信用风险也在持续暴露。

就宏观经济而言,除疫情带来的短期波动外,房地产低迷是2021年下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的一条主线。 接下来为引导房地产市场尽快实现软着陆,除强化“保交楼”等供给端支持外,持续下调居民房贷利率,推动楼市企稳回暖是关键所在,而且具有较强的紧迫性。 这也是四季度及明年初稳增长、防控风险的一个主要发力点。 在他看来,尽管11月份1年期和5年期LPR报价均维持不变,但与房贷利率挂钩的5年期LPR年内仍有下调空间。

稳楼市重在稳预期

楼市回暖的关键究竟是什么?

记者采访的多名业内专家表示,稳楼市要从供需两侧发力,供给端要畅通房企尤其是民营房企的融资渠道,资金链不断裂才能“保交楼”,需求端则要提振居民对楼市、对未来的收入的积极预期,这两点是提高居民入市意愿的关键。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对记者表示,房地产“金融16条”和央行“第二支箭”旨在推动房地产融资环境正常化,重点要加大对民营房企的融资支持,这对恢复和稳定房地产全链条各项融资、保障开发和竣工所需资金到位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阶段性下调房贷利率下限、调整部分热点城市的限购限贷政策、降低首付比例等相关举措都有利于刺激居民的购房需求,但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老百姓()对未来收入和工作前景的积极预期迫切需要恢复,这是房地产需求端回暖的关键一环。

一位资深地产人士也对记者表示,当下楼市面临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房地产行业问题,更多是居民对经济收入的预期问题。

10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居民对当期收入的感受以及对未来收入的信心均有所下滑,居民收入感受指数降至2020年二季度水平,未来收入信心指数降至2020年一季度水平。 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使居民倾向于增加储蓄,消费和投资的倾向下降。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对记者指出,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购房者、房企市场预期均偏弱,供需两端表现均不及预期。 一方面,我国中长期住房需求释放动力减弱,房地产行业正在告别高速增长的时代。 另一方面,短期多个因素亦制约着行业恢复,一是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居民收入预期降低,购房意愿下降;二是多地疫情反复,在客观上对楼市交易产生不利影响;三是在市场下行阶段,部分城市出现房价下跌预期,加重购房者观望情绪;四是购房者对期房烂尾的担忧并未完全消失;五是部分城市政策存在放松预期,购房者观望情绪较重。

陈文静认为,尽管当前楼市氛围仍显沉重,但政策传导到需求端的积极效用会逐步显现。 11月以来多个监管部门接连释放重磅利好,为房企、购房者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对修复供需两端市场信心将起到积极作用。 短期来看,市场回暖的关键仍在于需求端置业信心和预期的恢复,而需求端预期好转仍依赖于宏观经济的修复、防疫形势的变化等方面。

她预计,随着楼市利好政策的持续落地,供需两端政策优化叠加防疫政策改善,或将带动市场信心进一步恢复,但传导到需求端仍需时间,短期市场依然有压力,未来宏观经济、疫情防控等逐渐好转后,市场有望逐渐企稳。

事实上,楼市的积极信号也正在逐步显现。 上周美的置业、新城控股()获得交易商协会融资支持,分别申请的150亿元储架式融资已获受理,成为继龙湖集团之后,第二、三家获得交易商协会融资支持的民营房企。 此外,上周5家公司发布境内债,包括华润置地、招商蛇口()及其他地方城投公司。

外资加码布局中国房地产市场

有意思的是,正是在楼市低迷的今年,包括黑石集团在内,贝莱德、大和房屋、易商红木、凯德、博枫等知名国际开发商、资管公司,加速在中国拿地、布局项目,投资路径涉及写字楼、商业CBD中心、长租公寓、物流园区、旧城改造等多个领域。 除此之外,外资还开始在土地市场拿地,在债券市场收购出险房企境外债以及低吸高抛房企股票以套利。 考虑到中国房地产市场目前仍然低迷,外资频频出手被一些人认为是“抄底”行为,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即将走出底部的信号。

针对外资对我国地产行业的积极布局,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向记者解读称, 外资机构具有较强跨周期经营能力。 具有潜在的盈利价值是外资进场投资的根本标准,主要整体市场稳定、行业具有发展潜力、当前资产价格有优势等都是评判标准。 此外,外资具有全球化视野,经历过多个国家房地产市场周期变化,善于跨周期经营,规避周期性风险,在市场低迷期积极进入。

另一方面,我国房地产相关资产价格水平较低。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处于深度调整,行业资产整体流动性较差,资产价格相对较低。 一是土地价格,重点城市土地招拍挂成交,许多地块溢价率很低,甚至底价成交,近期300个城市住宅土地成交溢价率不足2%,处于近年的低位。 二是上市房企股票价格较低,上市房企股价平均市盈率在5左右,市净率低于1,均处于较低水平。 三是持有性商业物业价格较低,短期宏观经济乏力,疫情及消费影响,导致商业物业价格较低。

他强调,长远来看,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具有持续发展的确定性,当前只是处于必要的调整阶段。 我国经济还能维持中高速增长,城市化率还有提升空间,驱动房地产还能持续发展。 中国整体经济具有韧性,对商业地产的需求不会间断,特别是物流、租赁等房地产细分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因此当前受到境内外资本的青睐。

11月18日,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发布《外资大举在中国市场拿地、收购 静待长线价值兑现》的专题报告。 《报告》称,本轮外资大举布局中国房地产,具有以下三大特征:一是外资及港资更倾向于布局核心一二线城市,对三四线城市鲜少关注;二是外资港资布局中国房地产市场并不看重传统住宅,而是对产业园、物流园、仓储等更为青睐;三是资管类公司以及一些不良资产投资公司更倾向于购买中国出险房企的债券、股票等,试图低买高卖进行长线投资。

《报告》认为,对于外资港资企业来说,在中国房地产市场探底时期大举布局,一定程度有助于提振市场对中国楼市的信心。 11月份以来,中央对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支持上升到空前高度,从启动“第二支箭”支持民营房企发债,到重磅出台“金融16条”救市,对于提振行业信心效果显著,中国房地产市场有望逐步迎来转折时刻。 预计在地产行业进入复苏周期后,这部分“抄底”的外资港资企业将会获得收益回报。

专家被打脸!国家释放明确信号,房地产要被抛弃,楼市将变天?

相信很多人都暗自纳闷过,“高房价危害显而易见,国家调控了这么久,为什么就不能让房价下跌呢?”今年3月以来,楼市回暖报道层出不穷,土地市场、二手房交易市场均呈现不同程度升温,丝毫让人看不到房价下跌的迹象;非但如此,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房地产蓝皮书》,还大胆预测2019年房价涨幅为7.6%,部分重点城市涨幅或超预期。 在中央“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当下,社科院这般预测简直“火上浇油”,对于没买房的刚需来说,真的是晴天霹雳。 不仅如此,一些专家还在鼓吹“房价过低不利于家庭奋斗”、“只有房地产才能救中国”、“未来30年房价不会下跌,只会缓慢上涨”……情况真的如此吗?未来刚需购房者真的看不到市场降温,房地产会一直非理性持续上涨下去吗?一同样作为一名底层刚需,我真切理解大家对房地产寄予的深情厚望:不反对房地产发展,更不会忽略房地产过去之于经济的不可替代贡献,但也请体会下民情,高房价把很多买房真正用来居住的刚需拒之门外,反而让一些投机倒把者凭借其大杀四方,赚得盆满钵盈。 房地产这个民生产业,早已名不副实。 我们要求得并不高,从未幻想不劳而获,只想靠辛苦打拼能贷款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苦心经营自己的小家庭。 不求大富大贵,但求问心无愧;不求给子女后代留多少财富,但求给现世家人一个温暖的避风港湾。 但就是如此简单的亿万刚需都殷切盼望的小小梦想,现在都很难实现,因为房价太高了,早已脱离了居民的收入所得,不管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现在的年轻人想靠自己的劳动所得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太难了,北上广深这样的国际大都市更是天方夜谭。 白岩松说,高房价毁掉了年轻人的爱情,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 在高房价的现实之下,他们一毕业就成了中年人。 实干家曹德旺说,一国强大最终靠得是科技支撑,房地产强完全是自嗨行为,时间久了弊端就全显现出来了。 高房价就像一颗“毒瘤”,它不仅摧毁了国民积极进取的信心,还剥夺了无数家庭居住的权利,更挤压了实体降低了国际竞争力。 试想一下,一个国家一直靠房地产拉着跑,资金人才都进了地产行业,但是实体制造都是中低端产业,做得都是代加工的活,真正的科研芯片软件等产业没有一个强项,这样的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会被真正认可,因为你缺少制裁别人的“武器”,你只有被动挨打的份。 2016年,任正非就炮轰过深圳的高房价。 他说,“除了生产用地成本之外,高房价还增加了企业员工的雇用成本,严重可能会摧毁企业的竞争力。 ”这话放在今天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能够感同身受。 是啊,房地产不能再被捧得太高了,踏踏实实做实业搞技术,才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二一些无底线专家还在鼓吹房价还会一直涨下去的时候,真的希望他们能接地气听点大众的真切呼声,开发商的代言费的确好赚,但是鼓吹房价上涨包装房地产的巨大作用,以牺牲更多人的幸福为代价换来开发商的“打赏”,他们真的能够心安理得吗?投机炒作早已是破鼓万人锤、墙倒众人推,在我看来一些道貌岸然的专家更应该被鄙视,被审查。 众所周知,我一贯反对高房价,厌恶投机炒作,更反对中国不顾一切发展房地产拉动经济的粗放发展模式,对于各地方靠出卖土地融资发展的模式更是无数次阐述过其背后的弊端和风险。 高房价有副作用已经不只是我们少数媒体人在啰里吧嗦,党媒央媒也在频频有意敲打,释放房地产到了需要改变的信号。 经济日报曾发文称,“不走靠房地产拉动发展的老路”;中新社文章评论称,伴随中国经济的转型换挡,房地产业发展阶段相应转变,角色已经由“发动机”转变成了“稳定器”;人民日报海外版日前更是发布题为《中国不会靠炒房拉动经济》的评论,再次一锤定音定调楼市发展方向。 今天一早新京报刊发了题为《警惕房价反弹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的文章,明确承认,“过高房价会造成多方面的副作用。 ”文章直言不讳揭露到,高房价让居民债务持续攀升,这严重影响到居民其他领域的消费支出,对于收入不高的居民而言,甚至会带来生活质量的下降;不仅如此,居民看涨房价预期形成,资金还会不断流向地产市场,更对其它行业造成了挤压;更重要的是,文章提到,房价过高还会连带房租上涨。 有研究指出,住房贷款占存款的比例增加一个百分点,居民的消费支出下降0.2个百分点。 很明显这已经不是房地产行业本身的问题了,这关系到居民生活水平保障、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房地产市场改革等重大问题。 我在此前的文中多次说过,这些年房地产迅猛发展,很多人凭借房产一夜暴富,实现了阶级跃升,他们自然对高房价爱得深切,但是放眼望去,中国没真正解决住房问题,被高房价抛弃的群体才是大多数。 房地产作为民生产业,应该重视解决大多数人的居住问题,而不是成为少数富人赚钱的工具。 过去房地产对经济贡献巨大,但是发展到今天已经是满目疮痍,经济对房地产依赖越大未来这种矛盾会更加深化,所以已经到了要彻底“抛弃房地产”的时候了。 三很多人还在耿耿于怀社科院的预测,在这里说一下我的看法:市场不是简单地做加减法,社科院这种基于过去涨跌幅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一位的预测没有任何意义。 房地产市场受政策影响巨大,昨天市场还是如火如荼,一个政策落地,一切就可能会完全被颠覆,火热的市场被打入冰窖也是常有之事。 更何况,中央对楼市的定调非常明确,未来房地产的发展将以稳为主,年涨幅7.6%显然是不能够被允许的。 再看看近期市场上发生的一切,大家可能就更释然了:首先:因楼市过热,两月十城楼市被直接点名,苏州、佛山、大连、南宁等热点城市无一例外都在其中。 其次:地市火了一段时间,但是资金监管又严格起来了。 4月1日-5月20日仅50天,各地银保监局开出的223张罚单中,涉及违规“输血”房地产的罚单有32张,罚没金额合计约1069万元。 监管严查违规资金进入楼市尺度之严厉程度可见一斑。 再者:银保监会发通知称,新一轮整治房地产市场融资乱象已经开始,包括斩断银行、信托等融资渠道或进一步收紧。 不仅如此,南京、深圳、合肥、青岛等地也传出信贷收紧刹车的消息。 利率收紧,新房放款慢,开发商回款也慢,资金不流通,开发商肯定不好过;二手房放款会更慢,房东拿钱周期更长,大多刚需置换的时间也拉长。 这是很显然的“刹车”信号。 但就是苦了当下准备买房的刚需了,利率上浮被误伤是难免的。 这一盆盆冷水泼下,释放的信号不言而喻:中央及地方对于房地产市场走势保持高度关注,并会根据土地拍卖、房价等各个环节的变化同步调整和完善相应举措。 叶剑平教授指出,现在对房地产的调控已经到了“决战期”,各个部门都在出重拳,试图抑制房价。 从目前来来看,调控房价的所有措施基本都用上了,到底有没有效果,就要看地方政府的执行情况了。 前两年地方可能没啥动力去落实,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中央对地方的“主体责任”要求很明确。 结合前几天的住建部预警点名房价涨幅突出的城市来看,后期如何情况依然如此,那么必将对其“约谈”,那么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对于后市我想补充几句:不管大家爱不爱听,未来人口集聚、产业有相当优势的超大特大城市房价还是很难下跌的,楼市变天是站在投资炒作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未来随着调控不断深入,房地产市场肯定是不适合投资炒作的,不怕死的尽管往里冲;经历了过去几年的房价猛涨,其实很多二三线城市房价都已经触顶,中长期看房价的确会继续上涨,但是短期真的看不到房价上涨了,放开限购、放开限贷可能会陆续涨一波,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都是百分百不可能的,一切都看政策看中央的意志。 当下谁教唆你炒房,就是害你。 至于自住,一切按自身需求行动,我理解你想占房价下跌买房的便宜,所有人都想,但是这个便宜真的不好占,过去如此,未来依旧。 历史经验告诉我,不管市场怎么变,但凡是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买房的刚需,无论何时都是最吃亏的。

56岁赵正平与34岁女友登记结婚 梅开二度曝光生子计划
新赛季薪资榜 4人超5000万 杜5詹14 本西上榜 库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