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2023年,北京市教委深入开展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手拉手”结对帮扶工作,统筹365对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手拉手”结对,覆盖了全市所有乡镇义务教育学校。一年来,结对学校克服地理距离远的困难,不断发挥城乡要素整合的倍增效应,走出了一条首都教育高质量共建之路!
北京市日坛中学的学生走进密云水库南岸的劳动实践基地,与密云区穆家峪中学的学生同上一堂劳动课;延庆区每年选派五六名教研员到海淀区开展全脱产跟岗学习;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副校长李丽红常驻通州区运河小学担任校长助理……这些都是北京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手拉手”结对帮扶的生动缩影,她们正在携手构建教育新生态。
无缝隙浸润式牵手
碰撞出办学新思路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校长。”校长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对学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结对学校“手拉手”的过程中,结对两校校长的智慧交流碰撞出了办学新思路,促进了两校高质量发展。
顺义区第十二中学与北京师范大学三帆中学朝阳学校是一对帮扶校。顺义十二中校长王继红表示:“随着两校之间活动的逐步开展,我的办学思路也有了变化。”在两校交流结束后,回到学校,她决定把学校每层正中间的一间教室砸墙、拆门:“楼内是90米长的楼道,直筒筒、黑乎乎,不便停留,更别说学生活动了。我们砸开两处非承重墙、拆了两扇门,阳光照进了昏暗的楼道,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王继红分享着她和学校的改变,要把锁和小围栏拆掉。起初,部分干部和老师担心,不上锁,图书丢了怎么办?学生瞎扔棋子怎么办?乱扯花草怎么办……但是,老师们欣慰地看到,学生在阳光书屋里自由地翻阅书籍;高高兴兴地下象棋;拉着老师的手辨认花草;几颗小西红柿从开花到结果直至萎蔫,没有一个人摘……信任之风溢满校园。
顺义区第十二中学携手北京师范大学三帆中学朝阳学校走进清华大学开展研学活动
王继红打开的看似是有形的门、破开的是实体的墙,实际上打开的是固有的模式、破开的是禁锢的思想。在这种无缝隙浸润式“手拉手”的过程中,每一位校长和老师都带着一种归零的心态,找寻适合自己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他们在深度交流中,碰撞出育人新理念。
沈洪鹏是昌平区崔村中心小学校长,来到崔村中心小学不到两年,用她的话来说,在做校长这件事上,她还是个新兵。从去年起,学校与海淀区红英小学成为结对校。“陈淑兰校长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做校长的经验与我分享。”沈洪鹏亲切地喊红英小学校长陈淑兰为“大姐”“老师”。在一次红英小学举办的市级活动中,沈洪鹏作为农村典型学校校长代表作大会发言。在准备发言稿前,她和陈淑兰就学校文化、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方向以及学校特色课程改革推进进行了深入沟通。“借助这个机会,我又重新梳理了建设乡村小学的思路,这样一次宝贵的经历,让我重新审视我的治学之道,真的是受益良多。”沈洪鹏说。
双向奔赴式教研
共筹教师发展新平台
11月18日早上五点半,天还没亮,延庆区四海中心小学教师王瑞峰就已经起床准备上班了,他要争取在七点四十分之前到达跟岗学校——海淀区培星小学。从这学期开始,他将在培星小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跟岗交流,无论是自驾还是坐公交,每天上班单程至少要花上两个小时。家里爱人生病需要照顾,作为学校的后备干部在工作上也有更多需要学习的内容,为了兼顾好家庭和工作,起大早成了王瑞峰周一到周五的常态。
2023年,在市教委的指导帮助下,延庆区四海小学与海淀区培星小学进一步深化合作,成为城乡结对校。此前,延庆区四海小学与海淀区培星小学已有十多年的交流合作。两校在党组织建设、学校管理、干部素养提升、教师教研教学、学生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共同提升了党政领导班子办学治校水平。
延庆区四海中心小学全体干部教师参与海淀区培星小学“聚焦,蓄势,赋能”主题的培训活动
教师是建设高质量教育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在开展手拉手项目过程中,结对校非常重视教师间的交流,开展了像延庆区四海中心小学教师王瑞峰这样的沉浸式跟岗交流,参与听评课、同上一节课、共同教研等。
开展互动游戏增进彼此了解,抽签组建学习团队,每组一名教师代表作汇报分享……这是海淀区第四实验小学与延庆区西二道河中心小学教师工作坊培训的一个场景。为了帮助教师把课改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今年上半年两校就共同制定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研训方案,合作为干部教师进行专题培训。类似这样的业务交流,在两校干部和教师之间每学期有几十次。
据北京教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项目学校开展的教师活动中,乡镇校教师认为受到影响最大的活动分别是教学观摩、听评课和备课。90%以上参与调查的教师认为在教育观念和育人理念、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等7个维度上都得到了提高。
在谈及开展新一轮的城乡“手拉手”与过去的交流有何不同时,海淀区培星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李伟表示,学校从过去“你有什么资源我就要什么资源”的情况,转变为立足校情列出资源需求清单,主动思考学校的资源开发以及发展的突破点。在李伟看来,延庆学校的干部和教师越来越主动,越来越有思想和干劲儿了。
“手拉手”合作不是单向“输血”,而是一种双向奔赴。在采访中,很多校长都用“双向奔赴”来形容两校间的关系。这样的“手拉手”已经不再只是城镇学校输出、乡村学校输入了,而是早已转变成一种共建共促共享的合作了。从合作一开始,崔村中心小学与红英小学就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城乡“手拉手”最核心的关键是尊重彼此的文化,尊重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方向,更重要的是在最需要的地方去供给。沈洪鹏表示,强国先强教,强教先强师。两校希望在共同教研的过程中打造强师,以此相互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两校把“互联共研提质强校”作为主题,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一年里先后开展了集体备课、共同研磨课堂等活动,引导教师进行跨学科的探索和思考。“实际上,我们的教研不仅关注学科素养的落地,更多的是要把关注点放在育人的角度上。”沈洪鹏说。
互相借鉴因地制宜
为学生搭建学习新场景
这个学期,在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的校园里,课间活动有了新变化。本校学生和来自门头沟区龙泉雾小学的学生一起踢毽子、跳房子……十五分钟的课间充满了欢声笑语。两校学生在多样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在丰富的趣味游戏中,学会了与他人协作,两校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古城第二小学设计了“同升一面旗”“同上一堂课”等活动,通过活动促进两校学生的交流交往。
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与门头沟区龙泉雾小学开展校际交流活动
记者发现,在“手拉手”的过程中,各结对校充分利用学校和区域的各种资源,互相借鉴、因地制宜,为学生搭建不同以往的学习场景。在新场景中,学生跨越学校、区域的边界,到新的学习场景中开展学习,结交新的朋友,积累新的学习经验。
崔村中心小学的毛猴非遗课程是学校的特色课程。今年,该课程登上了海淀区教科院与红英小学联合召开的“传承非遗·化育良才——海淀区学校非遗课程实践研讨展示会”。在两校非遗文化交流中,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告诉沈洪鹏:“校长,我今天交了个朋友,他对毛猴很感兴趣,希望来咱们学校细致学习。我教他亲手制作毛猴,他说特别好玩。他还送了我一个中医药香囊。”在特色课程的相互交流中,两校都有了满满的收获。
昌平区崔村中心小学和海淀区红英小学的学生在交流各自制作的作品。
今年6月14日,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与通州区西集镇中心小学一二年级的一千余名学生来到通州区大运河森林公园,携手参加“乐考”,展示本学期收获的学业成果。千年运河,化作北京“手拉手”合作校学生们的学习新场景。黑芝麻胡同小学校长赵丹阳表示,大运河为两校架起了育人资源的桥梁,希望每个孩子在这条文化长廊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绽放独特光芒,成为新时代的文化传承者和创新者。
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策划:张广林 常悦 赵艳国
:杨旭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李继君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走出农村中小学音乐课改的困境_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困境与出路
音乐课改进行了多年,在城市中小学中出现了一派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而广大农村地区学校的音乐课改却进展缓慢,困难多多,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软肋。 仅以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农村音乐教育为例,课程改革一直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状态。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充分认清现状,找出对策,走自己的音乐课改之路。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课改面临的困境 1.师资是课改的瓶颈。 就武汉市新洲区农村学校的音乐师资情况来看,大致呈现这样的分布态势:①专业音乐教师,但少之又少;②有音乐基础,热爱音乐的非专业音乐教师;③兼课教师,就是除上主课外还搭配上音乐课,松闲时就上一上音乐课,每当有考试压力时就改上主课;④音乐教师不愿上音乐课而要求改上文化课,因为文化课受学校、家长的重视;⑤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 由此看来,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奇缺、整体水平低、专业不对口。 这样的教师队伍怎么能适应音乐课改的要求?因此,在课改中偏离以音乐为本的音乐课屡屡常见,出现知识性错误的教师比比皆是。 2.领导管理理念陈旧。 很多学校的领导长期习惯于所谓的“规范化管理”,凡事按部就班,遇事参照惯例,使得追求个性张扬的教师和喜爱标新立异的学生没有发展空间,校园丧失了应有的生气与活力。 同时,这种“淡化过程,强调结果”的管理模式导致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考试要有高分,让学生为考试疲于应付,创新精神和创造激情丧失怠尽。 3.课程资源严重不足。 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普遍感到优质课程资源不足,不少学校连最起码的音乐教室、教学用的琴以及一些常用乐器都没有,更不用说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 信息资源方面,农村学校普遍缺乏可借鉴的校本课程资源。 4.教育评价不能适应课改要求。 传统教育评价过分关注分数,致使一切教学方式与手段都围绕考试和分数展开。 由于音乐学科非升学考试科目,直接导致音乐课不受重视,所以音乐教师在考评中分数不会很高,学校分配的福利、奖金很低,评职、评优往往只能靠边站。 另外,很多学校把参加艺术活动的获奖情况作为教师的教学成绩是不合理的。 理由有三:一是学校的艺术活动是课外活动小组组成,不能代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二是艺术活动成员只是学校中的极少部分,不是面向全体;三是有些艺术节目并非个人完成,还可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或请外校知名教师排练的。 所以说学校应根据学科特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二、走出农村音乐课改困境的对策 1.丰富活动,营造环境。 前不久,武汉市新洲区在全区中小学校中开展了一次红歌传唱活动,旨在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 通过对全区20%的农村学校、所有班级、30%的班进行了现场抽查,结果发现:校校有音乐、班班有歌声、人人开口唱。 这样的氛围在农村学校是难能可贵的,说明领导重视起来了,音乐教师发挥了特长,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经常性地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例如,利用课间十分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欣赏一些音乐,从而获得听觉审美体验,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农村经济条件差,我们可以组织“不花钱”的合唱队,组织“花少钱”的笛子队、口琴队等。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音乐氛围,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种通过“第二课堂”来“拯救第一课堂”的做法对农村学校的音乐课改很有实效。 2.务实培训,长效管理。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培训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是实施综合内容的培训,这是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 音乐教师的培训内容应适应素质教育和学科课程改革的发展,要贴近音乐学科的专业特点,既要有扎实的音乐专业技能训练,也要有如何分析教材、如何组织高质量的教学、如何评价教学与学生发展等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是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这是提高音乐培训效率的重要途径。 要改变培训者讲,受训者听的“一言堂”单向传递方式,采用教和学双方互动与对话的生动培训方式。 在观摩课中、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在教师提出问题和困惑时进行培训,是最受教师欢迎,最有意义的培训方式。 在对教师进行有效培训的同时,不妨对学校校长进行艺术修养的熏陶,因为“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个好学校”。 校长越是积极支持,课改的力度就越大;校长是整个学校的船长,在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是最先的反应者和发动者。 在各级各类的干训中,不妨安排一些音乐鉴赏、艺术素养等方面的内容,来提高他们对艺术的认识和审美素质,从而有效推进音乐课改。 培训不能少,培训后的跟踪与督导管理更重要。 在农村学校中,“培了不用,用了未培”,也就是参加了培训后回去不教音乐或是不按培训要求去教,未参加培训的人却担任音乐课的现象很严重。 针对这种现象,应设立课程跟踪督导小组和艺术指导小组,分别对各校进行长期的督导和现场指导。 3.城乡联动,共同发展。 一方面利用城镇优势资源,采用长期、定期地“送教下乡”、“结对帮护”模式,建立城镇音乐教师到农村支教、扶贫制度。 如组织“特级教师讲学团”、城镇骨干教师支教队,利用现场示范或送音乐课远程教育课件下乡等方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到农村。 另一方面还可以开展城乡学生手拉手活动,就是让农村学校的学生到城市学校参加训练和演出,很多学生在这里学会了演奏乐器,提高了音乐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城里的学生也带着自己的舞蹈和音乐走进农村学校,一方面锻炼了城镇的学生,丰富了他们的表演经验,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协调合作能力,也让农村的学生感受到同龄人的多才多艺,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认识和学习兴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而找到自信。 4.因地制宜,开发利用资源。 农村学校的音乐教师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积极开发和利用农村课程教学资源,因地、因时地上出农村音乐课的特点。 一是自制乐器,以满足课堂教学需要。 如在瓶中装上沙子或在掏空的葫芦中装上黄豆做成沙槌;用铁丝将酒瓶盖串在一起当手铃;将数个瓷碗装一定量的水制成碗琴,将数根管子粘在一起制成排箫,以杯子做鼓身、气球做鼓面做成小鼓,还可以利用一些材料制成响板、木鱼、梆子、双响筒、三角铁、磁铃等。 制作这类教具不仅合理利用了现有资源,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上加以运用,可以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是将民间老艺人请到音乐课堂上来,带领学生享受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艺术,不仅丰富了音乐课堂,还传承了民族音乐文化。 三是收集整理当地民间山歌、号子、小调等民间音乐作为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用来丰富农村音乐课堂教学。 5.关注农村,建立新机制。 各级行政部门应建立适应农村课改的保障机制,在建立新的考评、常规管理制度时,要紧贴农村师生实际,重点测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为振兴农村经济培训人才的合格率。 在考评学生时,不但测评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考评学生的劳动态度、综合实践能力。 只有这样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考评、常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农村音乐课改的顺利进行。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严格遵守并落实教学常规。 教学常规是学校推行教学的保障,是教学之本。 教学一定是一个循环,讲—学—练—考—补,从章节到单元到整本书,从小循环到大循环,这样,知识才能从老师的讲到学生的学,到最后的消化。 任何老师都要遵循这一规律,我们都要严格遵守教学常规,一点都马虎不得。 教学一定是抓出来的——抓课堂,抓纪律,抓时间,抓落实。 当老师,这是个基本道理,要想最后有好的教学结果,就必须要抓住这几个关键点。
特色学校工作总结
特色学校工作总结范文
xx三中建于2005年8月,地处城乡结合部,整合了三所农村初中,是一所半寄宿制初级中学。 学校现有教学班36个、学生1860名,其中农村户口占67%,住宿生近500名。 建校六年来,我校以人文办学理念为引领,牢牢把握每一个发展元素,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闯出了一条健康快速发展的成功之路。 学校先后被授予“河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xx市“规范化学校”、xx市“文明单位”、xx市“文化建设先进单位”、xx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等十多项市级以上荣誉。 特别是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引起了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全国高效课堂交流协作网的高度关注,现已被确立为全国高效课堂研究交流基地。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审时度势,确立鲜明的教育理念
学校建成后,经过半年多的管理人员组阁过度,2006年三月,区委、政府通过直接公开招聘的形式,完整组建了新三中第一届领导集体。 当时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领导、教师来自多所学校,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差异很大;队伍内部情绪不稳,步调不一;因历史因素影响,每年有20%以上的优秀小学毕业生外流择校,留下的大多是整体素质偏低的学生;学校虽叫xx三中,但和原来的“xx三中”没有任何传承关系,一切都要从零做起。 为此,学校一班人围绕“如何起步发展”进行反复研讨,大家各抒己见,观点各异,但有一点认识是共识的,那就是“一所新的学校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必将决定该校未来的发展命运”。 就在大家苦苦寻觅的当口,我市以校舍等硬件建设为主要任务的“普九”告一段落,市局率先倡导并适时启动的“调整布局、整合资源、均衡发展”也已初见端倪,在此关键时段,市教育局及时把前期所有的一切最终所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提高办学综合质量”问题提到了教育发展的最前端,并高瞻远瞩的发出了“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提升综合办学水平”的号召。 求索若渴的三中人以特有的敏感力及时接收了这一现代发展信息,确立了“依法治校、文化立校、科研兴校、创特色名校”的发展方略。 特别在“文化立校、特色强校”方面,大家团结一心、边学边做,迈出了开拓性的一步。
构建学校文化,首先就要确立有科学理论依据的核心教育理念,而这一核心理念的主旨,必须与国家的时代人文精神相吻合。 我国新时代的教育人文是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全面发展、让人人成材。 这恰恰是我们中华民族和合思想文化的创造性体现。 所谓和合文化,是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汲取各事物的优长而规避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 因此,我们把中华和合文化理论作为我校构建学校文化的基础理论。 依此理论,我们立足时代人文和三中校情实际,经过反复分析论证,最终确立了我校今后发展的核心理念——人人有成功之道。
二、倾心践行,让核心理念开花结果
1、构建丰富理念内涵的精神文化
核心理念一旦确立,学校的精神文化体系自然会应运产生。 首先,我们全面分析、总结提炼了核心理念内涵五元素,即“热爱、平等、信任、信心、方法”。 其中,核心元素是“热爱”和“方法”,我们把它形象的表现为“热爱+方法→能力”,显而易见,热爱之情越大,方法越多,形成的能力越强。 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挖掘,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精神文化:
发展方略:依法治校,文化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
办学目标: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让教师愉快的工作,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创造型人才。
育人目标:有理想会做人,有能力勤探究,有个性能发展,有情趣懂生活。
校训:博爱、进步、成材。
评价理念:你只要全身心努力了就是最棒的。
校风:求真创新,同心向上。
教风:热爱尊重,科学引导。
学风:自主合作,探究进步。
校歌:《永远的家园》
①奔腾的滦河水,巍峨的双塔山,美丽的校园就在这山水间;
真爱把我们的理想点燃,进步使我们的羽翼丰满,成材是我们师生共同的心愿;啊,xx三中,你是一支金色的摇篮。
⑵奔腾的滦河水,巍峨的双塔山,欢乐的校园就在这山水间;
真爱把我们的一生温暖,进步使我们的梦想实现,成才是祖国人民殷切的期盼;啊,xx三中,你是学习永远的家园。
2、建设彰显理念之魂的物质文化
什么样的环境给人以什么样的身心感受。 在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精心设计,力求处处彰显学校的教育理念,让师生时时置身于新理念的熏陶之下。 如,我们精心设计了学校的校徽、校旗、主题雕塑。 校徽是由一轮红色的太阳和与“xx三中”几个字有关的拼音、数字、汉字通过变化组合而成的一抽象人体奔跑造型。 设计寓意是“充满爱心的三中在前进”。 校旗是由红、绿、蓝三色和校徽图标组成。 其寓意是要每一个三中人有太阳一样火热无私的爱心,有天空一样宽广的胸怀,有大地一样丰富的`生命情感。 而主题雕塑则是由三片红色花瓣、一颗金色花蕊和一组现代信息标识组成,花瓣代表三中学子,金色球形花蕊亦可视为太阳,其寓意是爱心至上,培育百花齐放、面向世界的祖国花朵。 我们给它取名为“三和致远”。 “三和致远”还有广泛的寓意空间,“和”乃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之精髓,“和谐发展”更是我国大声向世界人民发出的呼唤。 具体上讲,“天地人和”源于军事理论,即战事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便胜券在握。 而我们的解读是,“天时”就是要及时抓住发展机遇,“地利”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发展条件,“人和”就是要万众一心向前走,“三和”的核心是人的集体智慧的最大发挥;另,从众多个例上看,三人为众,力合一处才能走快走远;领导、老师、学生同心学校和个人才能都得到最佳发展;学校、家庭、社会协力培育下一代教育效果一定最好;老、中、青三结合议事决策失误最少;想的、说的、做的一致的人最受人尊敬,做朋友最能久远……我们特别要说明的是,“三和”不能理解为简单的“合一”,而是充满理性和人性的“和谐”与“通畅”。 又如,学校利用仅有的一块空地修建了一个凸显和谐自然风情的小公园,里面有花草树木、山水池鱼、家禽猛兽、快乐少年,取名为“和园”,意在让师生经常感悟自然万物和合共存之美。 还有我们以“文明、爱国、博学、成材”为主题,以“静、净,礼、让,学、积”为具体区域展现内容的楼道文化,无不自然彰显着学校核心理念的一个个内涵元素。 比如,在“静”文化区域中的一幅画面是,一个硕大的“静”字下面写着,“营造和保持适宜的环境,让大家舒心的学习和工作。 ”其意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既体现对集体美好环境的向往和热爱,又体现对置身在这一环境中每一个人的希望和信任。
3、建立融化理念情感的制度文化
在学校一系列的制度建设中,我们去掉了“严禁”“杜绝”“一律”“彻底”等字眼,如,把“楼道内严禁大声喧哗”改为“楼道内请轻声漫步”,前者是要靠他人监督,而后者是要靠自觉约束。 在管理制度方面,学校主张,管理就是服务,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服务到家,即管理者要时刻和大家在一起,及时帮助同志们解决实现工作目标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在开展具体工作时,上一级领导不能指示性的给下级提供现成的刚性行动计划(特殊工作除外,如考务工作。 ),而是要具体执行者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作出具体行动方案,领导在审核方案时,只要没发现原则性的问题和严重的疏漏,就要坚决支持执行者的方案,这样,执行者在执行过程中,一方面因太熟悉方案不容易出偏差,另一方面会因领导的信任而产生高昂的工作热情,从而高质量的完成工作计划。 又如,前些年双滦区的学校为了留住一些好一点的学苗,不得不打着“分层教学”的幌子将学生分为“实验班”和“平行班”两类班级,这是一种明显的对同学、老师和学生家长不平等的做法,那些被分配在“平行班”的老师本来心里就很不平衡,而考核时却又和“实验班”用同一个标准核算成绩;制度上的不平等让大批老师怨声载道,不仅严重影响老师们的工作情绪,同时还影响老师和领导乃至老师之间的团结;在我校新的办学理念诞生后,我们及时修改了考核方案,采取“分标同线”的办法,确保两类班的教师的考核结果与付出趋于合理。 接下来,我们顶着多方的压力,毅然结束了分两类班的做法,还了老师、学生、家长一个公平。 还有,教学质量进步的起点往往是大家争议的焦点。 我们改革的结果是,对初一新生进行统一的基本文化素质测试(语、数、外三科),记录下班级成绩综合值和全校综合值的差值,依此作为该班三年是否进步的基数。 如此,所有任课教师都表示认可。 再如,我们对老师岗位的确立放弃了行政指令权,实行优化组合制。 即,学校只聘任教学组长(两个班一组),教学组其他成员由组长聘任。 如此,学校诞生了18个你不必过多操心的“舍命”战斗团队。 这样的人文性制度改革,充分体现出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对热爱、平等、信任、信心和方法元素的科学利用和发挥,实现“让制度成为新理念对大家强力召唤”的管理目标。
4、开展弘扬理念精神的行为文化
——在队伍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做六件事:一是明确确立队伍建设工程目标,即“四。 三”队伍思想建设目标:树立三新观念(新思想、新举措、新成果。 );坚持三个首位(团结首位、工作首位、学习首位。 );发扬三种精神(主人翁精神、头雁精神、奉献精神。 );争创三个一流(一流的管理、一流的队伍、一流的质量。 )二是深入学习领会学校育人理念内涵五元素,提高大家践行理念元素的自觉性。 三是经常举行内部践行学校教育理念内涵元素先进典型汇报会,让大家看到有型的学习标杆。 四是经常组织大家了解国内外教育现状,走出去参观市内外名校,开阔大家的前进视野。 五是实施“青青鸾结对”工程,努力让大家保持在一个奋进的梯队里。 六是注重公仆垂范感召作用。 如,在今年田径运动会开幕式时,天空突然下起中雨,坐在主席台上的领导们本可以把桌椅后移两米到楼雨门下面,但大家相互看了看,谁也没有言语,大家心领神会,任雨水淋湿衣襟;有几位应邀前来参加开幕式的外单位领导,在我们的感召下,也拒绝退场,一同和我们接受了天雨的洗礼,直至开幕式结束。 这是一次最形象的践行尊重与平等的展示。 又如,因我校是布局调整新建校,老师和同学们来自四面八方,除住宿的外,还有很多人中午需要在学校就餐,而原来的餐厅太小,仅供学生就餐还要分三轮,根本没有教工餐厅。 对此,学校几年如一日,执着努力,终于以为师生着想办实事的真诚和突出的业绩感动了上级领导,于2011年,在原来谁都认为不可能的地方建起了融学生餐厅、教工餐厅、大型报告厅于一体的多功能厅,现已竣工,不久就将投入使用,不仅实现了学生、老师一次性就餐,还结束了原来一个年级的学生或家长集中活动时只能在操场忍受风吹日晒的窘境。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把学生作为一支主力军,以自主管理为主线,实行班级综合实践周制。 就是每周有一个班全面负责学校的环境卫生、秩序监督、课间评比等各方面的日常管理,同时集中进行学校文化内涵学习研讨,走出校外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等等。 在整周的活动中,每个人都有具体的分工,都有展示自己长项的舞台,都是实实在在的管理者。 特别是我们开展的“用学校教育理念五元素解读自己的思想行为”实践活动,让很多同学的心灵发生震颤,一周过去你会发现,每个学生都象一下长大了许多。
——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学校的基本原则是教无定法,集众家之长为我所用;焦点是要变“苦学”为“乐学”;方法是以创造引人入胜的知识情境为载体,最大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依此,学校改革创建了“激欲牵手”课堂教学模式。 基本环节是:⑴激欲入境,牵手互助。 ⑵展示质疑,点拨提升。 ⑶检测补漏,实现目标。 基本课型有:⑴自学互学展示课;⑵质疑拓展提升课;⑶单元强化巩固课。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重点抓了三个要害环节:一是优化学生学习心态。 对此,我们全面开展了事实启智活动,通过大量学生们熟悉的事实,让大家从内心体会到,学习是为他们一生创造财富和幸福的活动,是一人学好,家人、亲友、老师、同学都快乐的善美之举,慢慢的,绝大多数学生便没有了学习就是苦差事的感觉。 二是小组建设及运转。 对此,我们采取的是4人组合制,分1。 2。 3。 4号,实行1对4、2对3责任牵手制,学习过程是独学→对学→组学→群学→独学,既安排充足的时间夯实基础,保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提高及格率,又给各组高手论剑拓展拔高的机会,提高高分率。 三是编制充满集体智慧且凸显个性风格的导学案。 流程是,一人主备→备课小组集体讨论完善→个人丰富→备课组长审签→学生。 进入三中的课堂,有人会想到山东杜郎口、即墨二十八中、昌乐二中,也可能有人会想到江苏洋思中学等等,但细细品味又都不是,它就是xx三中的模式,是活化教育理念的科研成果。 我校乐学高效课堂改革成果引起了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全国高效课堂交流协作网的高度关注,副秘书长于新北同志亲自率专家组深入我校考察,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最终决定将xx三中吸纳为会员校,成了全国高校课堂研究交流基地之一。 今年以来,我校先后两次应邀赴北京讲学,一次赴京进行“乐学高效”课堂公开展示,四次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参观考察团二百余人,十多次接待市内各县、区兄弟学校参观考察三百余人次。
——为更准确的帮助任课教师评价出学生们对所学文化课知识掌握的程度,我们开发了一套“数字分析”模块,它会让老师清晰地看到每个学生对各部分知识掌握的程度,从而准确的进行“病穴”疗法。
——为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为师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提供有效平台,我们本着需要、传承、优化、创新的原则,努力开发全方位的校本课程。 如,①《用核心理念五元素解读自己的行为》,提高自我修养的能力;②《自主构建班级文化》,从不同的视角张扬学校教育理念;③《学、写〈弟子规〉》,传承优秀国学文化,提升个人文明程度;④《心理疏导法——大禹治水原理运用》”,培养每个人会通过自己的心灵感受,运用大禹治水原理通畅身边人的心灵之河,让大家经常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⑤《东大北秧歌》,即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大课间),师生到操场共扭东北大秧歌,强健师生的体魄,愉悦大家的身心,增强集体凝聚力,弘扬地方传统文化。 该活动全程音乐指挥,不仅悠扬壮观,而且能够增强大家相互合作的自觉性。 (开发此项活动课,是因为我们注意到,老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方式对颈椎、胸椎、腰椎、肩关节、髋关节等部位健康都很不利,为强健大家的体魄,我们科学的选择了最能缓解这些部位疲劳的东北大秧歌,并把它作为必修的校本课程。 据有关专家研究,东北大秧歌是最好、最安全、老少皆宜的健身活动项目。 尽管如此,在活动的初始阶段,很多老师不领情,有抵触情绪,不到场,对此,学校领导没有采取批评和强令的办法推广,而是纷纷率先扭在教师队伍的最前列,很快,全体老师走出了教室,每日兴高采烈的舞动在同学们的队伍中间。 )。 现在,我们还根据学校育人需要,确立了多项独具个性的校本课程,力求为师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以上是我校在特色学校创建方面所作的一点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属于起步阶段,很多工作还处在表象阶段。 今后,我们要坚定不移的继续走“文化立校、特色强校”的发展之路,在内涵发展上努力有更科学的视角和方法,不断丰富“人人有成功之道”教育理念的文化内涵,坚持学校、老师、学生三级践行发展策略,让核心理念的每一个内涵元素植根于师生的心灵深处,开辟新时代人文理念育人新天地,为早日把学校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特色品牌学校而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