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谭砚文 广州报道
11月20日,2024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广东·广州)举行。
会上,2024年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重点企业重磅发布:广州趣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州钛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元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咏声动漫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宸境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前海手绘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广州易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州杰森动漫文化有限公司、联合电子出版有限公司、Eteam Entertainment Limited(香港)、晒趣科技有限公司(Zyetric Technologies)。
纵观这11家企业,都代表着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上的前沿探索实践。它们,不仅充分展现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新趋势,还都具有较强创意性,通过打造原创IP构筑产业竞争优势,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彰显了大湾区文化产业的强大活力。
当前,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成为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发力点,数字创意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科技正为文化企业发展装上“加速器”。例如,广州趣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构建了全栈式AI交互技术产业生态,在数字人、三维生成、AI音乐等领域均有落地应用;聚焦AI与3D技术的深圳元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AI驱动的3D内容生产与消费一站式平台,目前累计融资额超过2.2亿美元;专注于空间计算技术的广州宸境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中国第一个空间基础设施平台及数个核心应用,获国际顶级资本数亿元投资。
此外,对文化企业来说,创意IP就是最大竞争力。例如,广东咏声动漫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推出多个知名原创动漫IP,获得200多项国内外荣誉;广州杰森动漫文化有限公司则是集IP运营、内容投资、衍生品产销于一体的文化娱乐集团,国内外版权合作超100家,IP矩阵达500+。
文化企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粤港澳大湾区强大的产业链、创新链和庞大市场的支撑。《2024年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趋势报告》显示,2023年广东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收22483亿元,全国第一。此外,全省坐拥1.08万家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占全国1/7。
出海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新趋势,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的前沿,吸引了大量国际企业和投资者的关注,文化企业正积极布局出海。这也在11家重点企业身上有直观体现,例如联合电子出版有限公司正积极构建“华文数字阅读国际传播平台”,并结合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技术推出虚实结合的多元化产品和服务。广州杰森动漫文化有限公司也在积极拓展海外业务,面向海内外市场布局卡牌、谷子动漫周边、手办、玩具等多元化业务。
为什么很多人説《纵横大湾区》中是深圳被港珠澳抛弃了?
“特区特不特”的争论虽然被人为制止,后续影响却不可小觑。 这就像落了根的风湿病痛,每遇潮冷天气,便要发作一番。 1997年,香港回归,深圳经济特区特下去的一大理由——照应香港回归——似乎已经不是理由了。 那么,香港回归之后的深圳何去何从?你对深圳的未来是看好还是看衰?你之于深圳,是到来还是离去?坊间所谓“深圳主义者”的自觉,深圳人对于深圳城市命运的理性思考,实始于此时。 1997年6月来到深圳的金心异,后来写了篇网络长文《深圳,你是到来还是离去?》,并与网络名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呙中校各持“乐观”、“悲观”姿态,互为“黑白脸”,长期争辩。 同样于1997年来到深圳的老亨,也是基于对“深圳问题”的执着,创办“一切与深圳有关”的因特虎网站,专议深圳人、深圳事,并由此酝酿提出“深商说”。 “深圳主义”,一时洛阳纸贵。 似乎就在深圳繁华渐褪之际,上海浦东却正光鲜登场。 巨大的反差,引发了深沉的思考,也引发了狂风暴雨般的论争。
2001年,《北京青年报》记者汤正宇发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谁是中国未来“经济之都”?》的报道,瞬间把雨打芭蕉的城市比较变成了一场城市论争的狂风暴雨。 文章直指:“珠江虎”不敌“长江龙”,中国经济重心正在北移上海、北京。 北上广深的城市竞争再也摁不住、藏不住,由此公开化、白热化了。 2002年11月16日,28岁的呙中校以“我为伊狂”为网名,分别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和新华网“发展论坛”上贴出了长达1.8万字的长文《深圳,你被谁抛弃》。 这篇文章恰如一枚深水炸弹,引爆了一座城市的集体情绪,不仅从网上波及到民间,也引起了政府官员的热议及主政官员的公开回应。 文章从民间视角出发,通过资讯的收集与分析,发出了深圳面临衰落的“盛世危言”,把一个人人有所觉察、但大家都不便言明的“潜话题”推向了前台。 2003年初,《南方都市报》在半个月里连续推出《深圳,你被抛弃了吗?》大型策划报道,在深圳乃至广东、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新浪、搜狐、深圳热线等网站,凤凰卫视等媒体纷纷跟进,深圳的命运和未来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2003年初,时任深圳市长的于幼军通过南方都市报的牵线,与“我为伊狂”作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平等对话。 其后,国务院调研组再次约见“我为伊狂”,认真听取真正来自民间的意见与呼声。
“抛弃论”的背景和理据是: 90年代以前,深圳及其周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曾是各路人才争相涌入的热土,导致中西部省市一度有“孔雀东南飞”之怨。 2002年9月16日平安保险于上海宣布,将在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投资20亿元建造平安金融大厦,这听起来好像是深圳企业北上扩张,但据业内人士称,平安保险的核心业务部门已基本迁往上海,包括不久前迁出的集团投资管理中心,平安保险已经“金蝉脱壳”——公司实际上已迁往上海。2002年10月12日,在深圳本土发展起来的两大高科技企业——中兴和华为也拟把总部迁往上海。更令人震撼的消息接踵而至。有媒体披露,招商银行迁址上海一事正在全面论证之中。另外,中信证券总部拟回迁北京,才在深圳成立的汉唐证券总部已迁往上海,全球500强之首的沃尔玛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把采购总部由深圳北迁到上海。 同时各路人才也随潮流而动,把目光投向长三角地区。一份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表明,上海与北京是大学生心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32.37%的大学生将上海作为第一就业目标,北京以27.67%居第二位,深圳以12.13%位居第三。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和人才正把目光抛向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在这场关于21世纪经济话语权的竞争与高级人才的争夺之中,深圳显然已经落于下风。没有了政策优势,又受制于经济地理条件,深圳的这种劣势在竞争中越来越明显。 《抛文》开篇之后就直问“深、沪之争,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譬如金融业,主板市场归并到上海交易所,深圳失去了新股发行权,允诺给深圳的创业板却迟迟不能推出。黄金交易所在上海开业,深圳期货交易所却被撤并。 深圳,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曾经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曾经创造了诸多奇迹的经济特区,曾经是光芒四射的年轻城市,但到现在似乎已黯然失色。 “抛弃论”是对“特区不特论”的民间回应。有点悲情,有点愤懑,有点黑色幽默,有点正话反说,却绝没有破罐破摔,而是饱蘸“深圳主义”的激情与热爱。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深圳人不曾遇见过的。深圳话语权不再被垄断,网络化、民间化的深圳话语,有自己的句式,有自己的验证方式,也有自己影响城市、商业和社会的独特模式。 “抛弃论”也像“魔咒”一样,时时拷问着各色人等,得到各色不同的回答,若干年来,不曾断绝。“抛弃论”来自民间,迄今为止得到的最好的回应,也来自民间。 2003年8月22日,金心异以近5万字的篇幅撰写了更长的网文《珠三角失去竞争力了吗?》,承认:1992年之后的十年是上海在中国重新崛起的十年。这个崛起过程中最大推动力主要是:中央政府及民间对上海“中国经济龙头城市”形象的极力塑造,台湾IT产业对上海的热捧,以及跨国公司对上海旧梦的依恋心态。但是不幸的是,与“上海运动”同步进行的,还有一场“妖魔化珠三角运动”,这对大珠三角地区的国际及国内形象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文章以条分缕析、剥丝抽茧的手法,剖析了上海运动的“造神”之虚以及妖魔化珠三角运动的夸张之缪,并且援引保罗·克鲁格曼的“信心说”,告诫深圳人不可在上海宣传造势的喧嚣中迷失自己、失去自信。保罗·克鲁格曼在《预期消褪的年代》一书说过,经济增长很多时候取决于人们的心理预期,如果人们都预期经济会景气,那么大家都会增加消费和投资,结果经济就真的景气起来了;如果大家都预期经济会衰退,那么就都减少消费和投资,那么经济衰退就真的来了。 一个城市也是这样,很多时候对发展最为关键的正是市民的信心。大家都抱怨,这种失望和抱怨就互想感染,对这个城市的信心就渐渐消磨,最后这个城市就真的没有前途了。文章更以详实的资讯、意见和建议,透析珠三角整合之不足、整合之必要、整合之可能、整合之策略、整合之路径、整合之愿景蓝图与操作手法及步骤,至细至详,大展民间智库的魅力。文章建议以“穗港走廊”的概念来取代“香港中心论”或“广州中心论”,消弥珠三角的龙头之争。此中智慧,时任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主任的阎晓培就高度认可。阎晓培后来调任深圳市副市长,发展金心异加入了她所在的致公党。由福田区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委员,到深圳市人大代表,金心异的参政议政经历,见证了民间话语、民间智慧对城市公共事务的影响,是乃上海之所无,深圳之所有;呙中校的“抛弃论”言官方难言之隐,申民间不屈之义,引来国务院调研组专题调研,是亦乃上海之所无,深圳之所有。 如此这般的城市,谁得而抛弃之?06 六问:岭南,可堪承受商业文明之重? 平安、招商、中兴、华为等企业总部的可能外迁是“抛弃论”的重要表征,以至于后来每每指陈“抛弃论”不成立,都以这些企业总部依然安守深圳作为反证,却无人深究:是企业外迁引发了“抛弃论”,还是“抛弃论”阻遏了企业外迁? 但是历史上“粤企迁沪”确是不争事实。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主要舞台一直是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始终未能进入主流。明清以降,伴随着西方商业力量的崛起,滨海之地先近商,广东开始由农业文明的边缘转而成为商业文明的高地。广州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最繁华的一个商业中心,这是粤商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商业龙头老大的角色。然而,这把老大交椅还没坐热,就被当时还只是个小弟的上海夺走了。五口通商以后,上海凭借地缘优势,从小小的凇江县一下子跃升为中国乃至世界性的商业中心。 一个被很多人都忽略了的史实是:上海商人的始祖,主要的不是宁波帮,也不是江苏帮,而是广东帮。近代粤商后来大多成了沪商。活跃在近代上海的广东人不可胜数,仅广东香山小县,就有孙中山、容闳、唐绍仪等名流,徐钰亭、徐宝亭、徐润、唐廷枢、唐廷植、唐瑞芝、唐国泰、莫仕扬、郑翼之、徐渭南等买办,郭乐、郭标、郭泉、郭葵、郭琳爽、马应彪、蔡昌等百货业巨头,方举赞、马玉山、郑伯昭等实业界巨子,还有撰写《盛世危言》的郑观应,艺术家郑君里,音乐家萧友梅,电影明星阮玲玉,武术明星卢炜昌、陈公哲……,可谓猗欤盛哉! 反观广东,第一个剿丝厂、第一个织布局、第一个造船厂、第一个电信局、第一个银行、第一条铁路……,无数近代商业的第一都是因为粤商的参与,但是当上海后来居上的时候,广州却在一场大火之后一蹶不振。 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第一批出洋打工经商的人、第一批海外留学的人、第一批为创建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国奔走呼号的人……,广东人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作为前所未有地改变着中国,但是上海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里,在商业文化和商业制度方面的创造性成就,广州商人一千年也未曾达到。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似乎在经历另一次轮回。改革开放自广东始,自深圳始,成千上万的人们南下广东,投奔深圳,他们在早期的改革开放中筚路蓝缕、胼手胝足,打造出平安、招商、中兴、华为这样的深圳名企,现在却有可能因为浦东开发而北迁上海!正是因为“抛弃论”直截了当地揭示了这种可能,才引发了人们的共鸣,也促使人们深思:现代商业文明女神的裙裾扫过广东之后,会不会又在上海飘落?珠江三角洲是否天然不具备产生伟大商业城市的条件?广州、深圳是否仅仅是特殊政策背景下昙花一现的商业奇葩?岭南到底有无成为伟大商业中心的天赋条件?万千菁英,是该继续南渡,还是应该北归?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因特虎老亨开始系统研究“深商”问题,并于2006年出版第一本关于深商的专著——《深商的精神》。 在对中国商业历史和商帮历史的梳理过程中,老亨注意到,曾在《史记》中写过《货殖列传》的司马迁,对楚越之地为何“不是经商处”,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耕鱼,或火耕而水缛,果隋嬴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致偷生,无积聚而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沂泗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少人众,数被水灾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三河、宛、陈亦然,加以商贾。齐、赵设智巧,仰机利,燕、代田畜而是蚕。” 太史公的意思:江淮以南、楚越之地,自然条件比较好,人们不耕、不织,尚不至于饥寒,商业就更无必要了。沂泗以北,秦夏梁鲁,天灾人祸的,必须常备不时之需,所以平时要加紧耕作,发展农业;养蚕织布,发展工业;仰机取利,发展商业。 岭南更在江淮以南、楚越之南了,古称南越。植被之丰,水草之茂,更胜江南,更不是商业形胜之地。后来,江南商业的发展是与北方过度开发、粮草资源匮乏有关的。加之战乱频仍,于是衣冠南渡,繁育江南。江南粮棉丝茶要大量供应北方需求,成了大宗商品,于是开始了集约生产,长途贩运。这是江南商业繁荣的肇始。 岭南则不同,岭南的物资救不了北方的急。逶迤峻峭的南岭是南北交通的肠梗阻,南越的物产无法通过古代陆运系统或自然水系大规模向北方输送,只有看起来比较希奇古怪的轻巧物件如珍珠、玛瑙、象牙、香料、海外器物等,才可以翻山越岭,抵达北方宫廷大院,获得王公贵族的青睐,赚取价值不菲的回报。广州,就是因为既能将夷人势力屏障于外、又能将番邦珍奇纳贡于上,才得以成为中国两千年不曾关闭的对外贸易商埠。 正是这一丝未曾掐断的联系,使西方商业文明得以在广州试水,得以在澳门立足,得以在香港成气候,得以在近现代、乃至当代以来深刻地影响中国历史的方向与进程,这是广州商埠与古宁波商埠、古泉州商埠大大不同的地方。 当农业传统过于沉重,商业新苗无法在本土萌发的时候,广东成为嫁接外来商业文明的枝桠,这一点,是太史公也未曾料想得到的。 与徽商的财富得自国内贸易不同,粤商的财富得自国际贸易;与晋商的财富得自欧亚内陆也不同,粤商的财富来自浩瀚的海洋。 早在西汉初年,汉武帝平南越后即派使者沿着百越民间开辟的航线,从广州出发,带领船队远航南海和印度洋:经过东南亚,横越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的东南部,抵达锡兰(今斯里兰卡)后返航。 汉武帝时期开辟的航线,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经魏晋时期的拓展,到隋、唐、宋代,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空前繁荣。当时广州与南洋和波斯湾地区有6条定期航线,其中最著名的一条航线叫做“广州通海夷道”:由广州起航,越南海、印度洋、波斯湾、东非和欧洲,途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长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 盛唐时期,每日到达广州的海外商船11艘,一年4000多艘。每船载200人,一年有近80万客商抵达广州。诗人刘禹锡因此感叹:“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宋元时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称:“整个意大利都没有这个城市的船只多”。 明清海禁,只剩广州“一口通商”,官方主导的对外贸易达到极盛,出现了财大气雄的“十三行”。彼时的广州城“番珠犀象如山,花鸟如海,番夷辐辏,日费数千万金,饮食之盛,歌舞之多,过于秦淮数倍”。嘉庆10年,仅朝廷正税,就达到1,641,971两,而当时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不过8000万两。广州因为海外贸易,成为“天子南库”。广东商人更是长袖善舞,获利丰厚。十三行首富伍秉鉴个人财富多达2600万两,几达国库收入的三分之一,不但在国内拥有大量的地产、房产、茶山、店铺和巨款,还投资美国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 昔日广东商人得自海外贸易的确切财富已经无法考证。我们可以推算出十三行行商们的财富:他们多居住在广州关西,历史上“关西大屋”800余座,今天还有几十座残存。通过大屋的排场,可以推算出屋主的殷实程度,依次类推,不难想象“行商”的财富实力。但是那些不受官方控制,被视为“走私”的民间“帆船贸易”,他们的贸易利得就无法简单地估算了。 事实上,明万历年间,粤人纷纷合资造船,结成贸易团伙,冒险出海,这才是粤商作为一个独特商帮而不仅仅是朝廷商业垄断手段真正觉醒和崛起的开始。从那时起,“闽粤之人,驾双桅船,挟私货,百十为群,往来东西洋”。这些非官方商人,除了地近澳门的珠江口西岸地区的广府商人以外,还有粤东地区的潮汕商人。他们并不仅仅固守本土,往往还主动出击:新马泰等东南亚地区、南北美洲、大洋州……等等,都是粤商们历史悠久的商业领地。今天,已经成为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梅溪牌坊、赤坎欧陆商街、澄海中西合璧的商人故居……,记录着近代广东商人海外拓展商业的艰苦历程和辉煌业绩。这样的业绩从纯粹经济意义上讲,远远大于官方垄断的“十三行”,从社会意义上讲更是封建商行所无法望其项背的。 正是因为商业利益比皇恩还要浩荡,重商轻官在岭南蔚然成风。徽商其实是重仕轻商的;晋商对经商看得过于严重,让人轻松不起来;江浙商人在读书作官还是下海经商方面的内心挣扎,着实让人痛苦;惟有闽粤之人,视经商做生意为当然,粤人尤其觉得天经地义,无可置辩。 尽管广州是世界上唯一维系两千年繁荣而不辍的商业大港,尽管广州“十三行”行商一早就是“1000年来全球最富有的商人”,中原人真正注意到广东人,还是非常近代的事。以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郑观应、容闳、徐润为代表的粤派人物可以说是牵引着近代中国的潮流。这种潮流初看起来不过是除弊兴利的改革、醒眼向洋的开放,最终却是指向了与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气质格局大相径庭的现代商业文明。中原文化的一切智慧与手段似乎都对付不了这群其貌不扬、口齿不清的广东佬的讨厌的搅局,原因不是别的,是广东佬手握一枝法力无边的“魔棒”:商业,商以兴利,商以强国,商以新文,商以革政。 粤人重商,但是粤地能否成为商业文明的重心却是个疑问。 广州,尤其深圳,显然不会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中心城市。譬如长安,譬如洛阳,譬如开封,譬如北京、南京,那是平原的中心、车马的中心、舟楫的中心,皇权辐辏,天地之中。深圳不是这样的城市,深圳是山之一角,海之一隅,前面是波涛微茫,后面是重峦叠嶂,植被之厚,瘴气之重,刀不能耕,火不能种,历千年而不开化,良有以也。 深圳也不会是近代工商业的中心城市。近代的火轮、火车尚不能征服岭南的蛮荒。那时的轮船吨位尚小,可以直达内河航道;那时的火车、汽车还只能在平地奔跑。地势低平、河道纵横、地理位置靠海而居中的上海成为近代工商业中心城市的不二之选。而广州、香港,虽有河、海之便,而无便捷通畅的腹地,即使曾领近代工商文明之先,也不能先发先至。所以岭南商人大多先后迁徙到上海。 今天的技术水平则完全突破了山海地理的局限。高架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越崇山峻岭如履平地;民用航空器拉近了岭南与华北的距离,浩瀚的南海成为南中国的内湖;空调器的广泛使用,使得岭南亚热带气候不再闷热;现代建筑技术使得依山临海而居成为一种惬意;大型海运集装箱运输使得黄浦江这样的内河航道形同摆设,而象盐田港、维多利亚港这样的天然良港则成为一个世界性商业城市开埠建港的根基;谷物不再是现代生活的全部食品,岭南、东南亚的果蔬之丰,南中国海的鱼鲜之富,不仅是当地人的口福,而且是新型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的绝对优势;环珠江口带状城市分布,疏密有致,绝无“摊大饼”式的老大城市弊病…… 中国文明重心南移,不仅有了可能,而且是大势所趋。 汉唐时期,黄河流域是绝对的重心;两宋时期,重心就开始向长江流域南移。今天的华北地区、中原地区在长期过度开发之后,地力尽耗,草木不长,水源枯竭,风沙肆虐,已渐渐不适合人居。长江中下游地区虽是鱼米之乡,但是人口密度过大,农业开发已属过度,再加上工业开发,生态系统面临的压力将会更大。惟有浙东、福建、广东等地区,靠山而近海,气候好,阳光雨水充沛;开发晚,生态系统较完整;海滨地带狭长,与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相若,有富裕人群心向往之的理想居住环境。多民族、多国家、多元思想、多种文化、多年生聚……,环南中国海地区的活力和潜力,在20世纪中后期以来每每得到印证。 不仅是重商的传统和新兴工商业技术,在制度和文化方面,粤人对西方文化的宽容,对内地移民的宽容,最终也结出了善果。英国人把西方商业制度成套地搬到了香港,而深圳商人从一开始就是有理想、有文化企图、有成建制的创新愿望的。这些传统粤商的短处被外来者和后来者悉数弥补。有此之故,新粤商完全可以承接中国文明重心的继续南移,并悄然将商业基因成功地植入以往的农业文明的母体。我们都会是这一历史壮举的见证者。恋曲2021:竞合攻守,且看区域酒店如何“就地”崛起?
上期话题聊到“关店潮”,《酒店物业大洗牌前夜:卖否,买否,谁来接盘?》一文引发引发行业热议:一方面,有人为中小型酒店企业和单体酒店的未来捏把汗;另一方面,有人看好,国内游、深度游的大爆发能够让区域酒店趁势勃发、逆势反弹。 拨开云雾求生存,区域型酒店企业真的能够迎来春天吗?三大因素城市发展、区域经济、疫情影响酒店市场是紧跟着经济发展的脚步,宏观经济的区域不平衡性和产业结构性布局对酒店业发展的影响非常明显,区域酒店的发展水平表现各异;加之疫情影响,区域酒店发展两极分化会愈加明显。 辽宁省现有住宿企业家,2019年全省饭店住宿业实现销售收入210亿,市场规模位居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第十二位,国际与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酒店品牌在辽宁均有不同品牌店在运营。 2020年底,携程线上可供入住饭店5961家——线上钻石级饭店359家、含五星级饭店有73家,主要分布在沈阳和大连两地、占全省五星级饭店的62%;但是中高端酒店单体经营规模不大——截止2020年底没有单店超过1000个房间的酒店,100—300间房居多;在单店经营规模小而散之外,辽宁饭店业连锁化程度低于全国行业平均水平;疫情重创之下,2020年全省饭店平均房价590元、入住率大幅下滑,特别是上半年饭店业入住率下滑69%。 、销售收入损失近百亿,下半年稍有好转、基本恢复到去年同期的85%。 “2021年辽宁刚刚好转的饭店业,但因2020年底境外输入的新冠疫情影响造成诸多社区成为中高风险区封闭,使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饭店餐饮企业大批停业,从去年12月到今年1月基本全线停运。 ”辽宁省饭店餐饮协会会长张宝学表示,面对疫情危机影响,目前饭店业从业者信心倍受打击、多数企业对后疫情时代行业、未来缺乏信心。 厦门市因优美的城市环境、较高的国内外知名度、良好的市场投资环境以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酒店管理品牌入驻。 截至2021年1月底,共计有16家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旗下27个品牌30家国际知名酒店入驻厦门。 厦门市2020年旅游住宿业受疫情影响的减幅约为30%,下半年呈现复苏态势上扬,厦门的会议会展名片——中国国际投资洽谈会、海峡论坛、两岸动漫节和海洋周等继续召开;厦门市大力招商引资、启动央企总部项目推动城市的经济活力在线;但受疫情和复苏的影响,整体消费能力下降,STR数据显示,OCC、ADR和REV分别下降28.7%、12.6%和37.7%。 疫情期间,厦门旅游协会饭店分会积极做好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作用,及时宣导政府对企业的优惠和减负政策,组织饭店参加以厦门文化和旅游局“春暖花开 康来厦门”、“全福游、有全福”等系列营销活动,协同各酒店与携程、飞猪、美团等平台和渠道的直播带货等,协同餐饮同业公会争取厦门市政府的3000万贴补等。 “2021年的疫情更加严峻,公职人员、学生等全体寒假/春节就地过年,50人以上规模的会议会展和用餐严加管控,厦门2021年马拉松临时停赛等,将对第一季度酒店行业影响很大,尤其是失去尾牙和春节的两个生意市场。 ”中国国宾馆协会副主席、厦门旅游协会饭店分会会长、厦门海悦山庄酒店总经理陈淑婷认为,随着生活、工作和旅游次序逐渐恢复常态,以及疫情管控常态化,2021下半年应该会探底回暖,拭目以待。 东莞市中国珠江三角洲东岸中心城市,目前挂牌的高星级旅游饭店26家,其中五星级14家、四星级12家,四星以上星级酒店数量在全省排第三位;民营企业为主体,单体酒店居多,有少量国内外品牌企业。 疫情对东莞酒店业的影响总体上与全国是一样的,但2020年下半年起迅速好转,这得益于东莞制造业的迅速恢复对酒店需求的拉升。 其中,最严重的打击还是年终限制聚会的规定使得宴会和会议市场受到严重打击,住房也受到拖累,协会在此过程中始终与企业站在一起,发挥协会在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桥梁作用;收集企业的情况和诉求为企业争取政策扶持,同时以论坛、座谈会等方式加强行业交流,促进行业发展。 东莞市旅游协会秘书长黄旭日在采访时表示,“后疫情时代东莞的酒店业将产生分化,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制造业转型成功的大背景下,一部分商务型酒店将逆势增长,另一部分设备老化、人力资源不足的酒店将举步维艰;总体上看品牌集团在东莞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全国酒店业经营业绩下滑严重,随着疫情有效控制,下半年全国酒店业从低谷逐步恢复。 从2020年第三季度各地区星级酒店经营情况看,共有13个地区营收超10亿元;收入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广东39.05亿元;浙江32.6亿元排名第二;江苏省398家星级酒店32.22亿元排名第三。 “近五年来,江苏星级酒店整体数量呈现下降趋势。 尽管根据文旅部数据显示,江苏省星级酒店平均房价343.28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5.17元;平均出租率51.0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02%;2020年第三季度南京星级饭店总营收9.81亿元——餐饮收入占比34.23%,客房收入占比32.69%;平均房价421.36元;平均出租率62.8%,但疫情对酒店经营产生了很大影响。 ”南京市旅游饭店协会会长、南京金陵饭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狄嘉指出,酒店行业在疫情前已经处于下行周期尾声,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大批酒店因短期现金流问题而退出市场,加速行业供给出清,单体酒店出清速度进一步加快;酒店业头部企业在逆势中实施品牌扩张,将加速行业向龙头企业集中发展,酒店由于有商旅的刚性需求,预计2021年行业现金流会有一定改善,疫情结束后将会迎来恢复与反弹。 南京市旅游饭店协会会长、南京金陵饭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狄嘉分析指出:自去年12月中旬以来,全国性疫情大范围反弹,从多点散布到聚焦性爆发,给国内经济和社会生活再次带来严重影响,更是给酒店行业造成了极大冲击;各地区域性疫情的爆发,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减少流动、减少人群聚集的强制性防控措施,导致酒店行业重新进入萧条,江苏省高端酒店再次陷入经营低谷,客情锐减、出租率大幅下跌、平均房价持续走低,大型会议、宴会、婚宴、聚餐全部取消,企业经营业绩下滑明显;同时,受疫情影响,原材料大幅涨价、酒店经营成本增加,而企业响应政府号召鼓励员工原地过年,又增加了用工成本;境外疫情泛滥失控、境内疫情肆虐蔓延的不可控性,各地政府采取严格防控封锁政策以及新冠疫情处于长期常态化的复杂形势,给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了严重影响,这些都将使2021年中国酒店业承受了严峻考验。 总而言之,中国经济的地域性特征鲜明地影响和塑造中国酒店业早期市场布局,很长一段时间里,每个区域总会那么一两个品牌是“占山为王,雄踞一方”;地方经济的特色也总会让区域酒店在品牌塑造和产品设计时散发着不同的文化气息和独特风味甚至独特的商业模式;疫情虽然重创了酒店行业,尽管一些区域酒店在疫情中倒下,但依然有一些展现出了超强的韧性、甚至逆势勃发。 竞合之间:区域酒店经历了什么变化?企业的发展壮大总是在竞合环境中滚动向前的。 所谓竞合即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状态。 与竞争对手合作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莫过于节省成本、避免重复劳动,其通常有两种原因:其一,假如某个项目规模过于庞大,或者风险太高,令一家公司难以掌控,合作也许是唯一的选择;其二,合作一方擅长项目需要的A技能,另一方擅长B技能,双方可以实现互补,或者,即使只有一方擅长A,另一方并不擅长B,以合理的价格共享A技能仍然对双方都有益。 商业领域的竞合现象已经普遍存在,例如苹果与三星、DHL和UPS、福特与通用汽车、谷歌与雅虎等竞争对手之间都开展了合作。 那么,这些年来,在竞合之间,区域酒店经历了什么变化呢?其一,在规模化与资本化的运作之下,被头部企业整合、而且是跨区域地整合。 典型代表如锦江、首旅,它们壮大都离不开这种模式。 目前,国内四大酒店集团占据连锁酒店行业47.24%的市场份额,其中TOP3达到40.76%,垄断地位优势凸显。 南京金陵饭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南京市旅游饭店协会会长狄嘉认为,在这种垄断竞争格局下,无论会员资源、物业获取、资金支撑、品牌识别度认可度,还是加盟商资源,前几大龙头竞争优势已非常明显,尤其是经济型酒店龙头在中低端领域继续占据相对优势,中端酒店的不少品牌已被经济型酒店龙头布局或收购;但对比全国所有酒店设施,国内酒店龙头前四强占比仅11.2%,国内酒店品牌连锁化和集中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其二,同区域内的整合重组与资源共享,尤其是由国企改革主导的重组。 典型案例如浙旅投酒店集团。 该集团的成立是浙旅投集团着眼于酒店板块的整合发展需要,贯彻落实浙江省省委、省政府和省国资委关于打造“省级旅游产业投融资主平台”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整合重组后集团旗下涵盖雷迪森、蝶来、梅苑以及浙勤自营酒店的13个品牌161家酒店、着重打造集团化发展规模和区域标杆产品,这对提升壮大集团公司酒店核心业务规模和在全国的品牌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三,扎根并深耕区域市场,长成身怀绝技的小而强。 典型代表如柏高。 柏高创立于2007年,定位中档连锁酒店市场,以“城央、商务、雅致”为产品理念,致力打造商务文化酒店领导品牌,目前旗下拥有“柏高·风”、 “柏高·雅” 、“柏高·颂” 、“骑士物语”四大子品牌,多年来公司立足于广州、布局粤港澳大湾区,虽尚未踏出广东省但管理分店已超过30家。 柏高酒店集团总裁王松志的原则就是“先做好自己,也拥抱每一次机会”—— 柏高依然会坚持重质不重量,注重精细化运营,不管是直营、合营,还是加盟店,均采用同一标准,开一家做好一家,给合作伙伴、投资人带来稳健的收益”,希望到2027年时,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做到100家且每一家都能盈利的酒店。 从长远来看,在竞合之间,区域酒店会被连锁巨头或者资本收购掉吗?多位协会领导对此均持否定态度。 “收购的可能性不大,品牌集团与单体酒店的合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东莞市旅游协会秘书长黄旭日分析到,一方面酒店品牌集团一般都是轻资产战略,另一方面东莞酒店物业的价值不断攀升,所以最佳的途径是品牌连锁、合作共赢。 “从厦门城市的产业布局,国际酒店品牌进入厦门依然方兴未艾,但2020、2021两年酒店的经营受影响面不言而喻,但从进入困境并关闭的酒店仅有三家。 过去的一年,厦门依然保持较好的经济活力,2020年GDP达5.7%,人均消费支出减少1.7%,个人不认为厦门酒店会被连锁酒店或资本收购的可能性大。 ”厦门市旅游协会饭店分会会长陈淑婷认为,房地产经济降温,势必会影响到新建项目新五星级酒店的项目驱动,未来五年,更多的应该是原有新建酒店项目的落地。 “对于具有一定品牌优势、国资控股背景的酒店集团被连锁巨头或资本并购的可能性较低,但是国资酒店集团对于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治理结构、提升市场化机制、激发企业活力和发展动力的需求正在不断加强,2021年酒店行业大整合,国有资本也会多措并举、积极行动。 ”在南京市旅游饭店协会会长、南京金陵饭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狄嘉看来,目前受境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境内疫情持续反复的背景下,酒店行业供给端整合加速,行业龙头势必通过进一步并购整合、做大规模,实现强者恒强;同时,酒店与OTA相互渗透程度将不断增强,但OTA一般以战略投资为主,目的在于增强平台吸引力,对线下酒店连锁巨头可形成的影响不大。 “品牌加速增长时代,头部企业渐行渐远,已经很难超越,市场空间被挤占,区域酒店品牌很难独善其身。 ” 古井酒店发展股份公司市场推广部何柏树认为,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合纵联盟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 云南云之尚酒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锁江超表示,若2021年为酒店业整合大年,集团会采取合纵联盟,品牌平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创新,在新的竞争中以新的运营模式占据一席之地。 曙光酒店集团总裁程浩感慨道:2021有机遇,也充满挑战,作为浙江的旅游企业,积极发扬“浙商精神”,以千言万语的情商、千山万水的格局、千方百计的智慧、千辛万苦的毅力,以创业者的姿态,把握机会,脚踏实地、稳步向前。 “后疫情时代酒店业发展趋势表现为,国内优质酒店品牌化和集中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酒店供给结构向中高端酒店品牌倾斜趋势明显;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速和资产证券化进程加快。 ”南京市旅游饭店协会会长、南京金陵饭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狄嘉强调酒店企业要学会如何应对新冠疫情的挑战并实现逆势突围,比如,加快品牌发展,加速规模突破;整合行业资源,引进社会资本;捕捉创造机遇,充分释放产能;加大信息技术投入,赋能高质量发展。 前行的路,风景多变,竞合多变,区域酒店的生存之道也是多变的。 攻守有道:区域酒店如何“就地”崛起?当我们把目光停留在一线城市,花精力研究北上广深里高光酒店品牌和企业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会很容易忽略掉那些在区域市场里闷声赚钱的“隐形冠军”。 换句话说,有些品牌在二、三线城市起家,通过直营或加盟的模式,在区域市场形成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悄悄地把钱赚了;一线品牌与它们同区域竞争,有时候就是“强龙不压地头蛇”的局面;有些从二三四线城市发家的品牌成功逆袭,把品牌门店开开遍全国各地。 古井酒店发展股份公司市场推广部何柏树总结出了区域酒店发展的“四优四困”。 所谓“四优”,即:政策优势——“十四五”规划大力推动三四线城市的发展,利好下沉市场酒店投资,而区域品牌对区域范围内的市场更熟悉;地缘优势——区域酒店品牌在区域市场内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很多市场甚至是碾压一线品牌,比如城市之家酒店在安徽亳州、滁州等市场,这是市场精耕细作的结果;费用优势——区域酒店品牌在加盟费用及投资费用方面比一线品牌酒店要明显节省很多,很多人将这种优势粗暴理解成“一分钱一分货”,其实这是误区,因为区域酒店品牌,不仅相较于一线品牌在运营、服务、人工、差旅等方面更有成本优势,而且区域品牌比一线品牌有更大的品牌溢价空间;私域优势——对于三四线市场酒店而言,大范围跨区域的客户消费还是少数,主要的客源还是以本地客源为主,酒店潜心抓好私域流量运营,生意就有保障。 所谓“四困”,即;品牌知名度不高,影响投资信心;会员基数不够大,影响投资决策;营销思维比较差,营销措施单一;设计能力比较弱,设计人才不足。 “当前阶段,各地区都出现国际品牌、国内一线品牌、区域品牌和单体酒店等不同品类共同存在的现象。 相比其他品类而言,尤其表现在‘走出去’的发展过程中,区域酒店品牌确实存在企业规模不够大、品牌知名度不够高等问题,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溢价能力不高、品牌竞争力不强的现状。 ”曙光酒店集团总裁程浩认为,区域酒店企业应不好高骛远、不盲目扩张,发挥管理半径优势、管理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重视每一个项目机会,扎扎实实做好运营,深耕区域市场,形成地区影响力,争取同城发展机会。 对于区域酒店来说,“就地”崛起也并非无计可施:其一,精于地域文化。 常言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地域文化是区域酒店的先天财富。 90后创业者——广东君汇酒店管理集团喜悦门酒店品牌创始人、董事总经理徐毅能,从瑞士攻读酒店管理专业学成回国后,秉承着“Less is more”的原则,以岭南水乡浓厚的文化底蕴为灵感创立“喜悦门”酒店品牌——酒店的空间设计上运用了岭南特色、陶艺艺术、 铁艺画作等元素,以手艺人独有的美学思维融入到酒店的每个空间和角落;酒店每个设计细节向旅途者分享了独有的岭南水乡记忆、直连旅途者的内心世界,回归简单宁静的喜悦,经历4年多的市场验证,喜悦门俘获了一大批厚爱喜悦门产品的用户,独有的产品设计成为其中闪耀的亮点。 “看似似曾相识,却又惊喜发现融合的现代感”是徐毅能眼中真正的传承与创新的融合。 其二,善于社区关系。 响应“就地过年”政策倡议,2021年春节假日经济呈现出新特征——以网上零售、社区团购、周边游等为为代表居家经济,而最能体现社区关怀就是“酒店年夜饭”。 年夜饭是中国人春节里最温暖的仪式感,在2021年酒店年夜饭新吃法就是“一键直达送到家”——半成品的地域特色菜/年夜饭熟食只需要简单加热即可食用,从“到店聚餐”变成了“一键下单,外卖到家”——尤其让留在城市过年的打工人多了春节的幸福感。 事实上,酒店一直都是与周边环境的“友邻”、为社区生活提供便利与时尚,近些年来酒店也越来越自我开放、融入社区,比如,成为社区潮流生活聚集地的酒店大堂,健身房、洗衣房、共享厨房等共享生活空间,未来可以预见,那些“睦邻友好”型的本地酒店,势必能够赢占本地市场。 其三,立于商业模式。 近些年来,不得不说,酒店业的商业模式正在被互联网、生态商业等等多种趋势裹挟着发展与创新,甚至我们可以酒店企业创业,与其实说在打造一个住宿产品,不如说是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的解决方案。 如果从“解决方案”的视角来看酒店业,或许那些因地制宜的商业模式尝试与创新在未来会成长为创业黑马。 昆明摩尔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冲发现昆明作为典型的旅游中转城市——本地娱乐消费能力强,酒店数量很多,高端和低端的酒店相对比较成熟,价格竞争激烈,未来更多需要考虑市场细分,例如低端略提升或高端略下沉或中端偏特色的内容型/设计型酒店可能会更有机会些,于是将自己的创业定位在专注于单体酒店升级改造,项目要求财务测算36个月内回本,其首个项目昆明摩尔酒店翠湖店是昆明市东风西路原地勘院招待所,进行硬件提升及增加,电梯目前运营良好,回本周期预计30个月,“未来主要是以常规单体酒店的改造提升为主线,兼顾特色民宿、电竞酒店业态的开发,以自营或合作运营的方式来推进业务;昆明是主战场,但目前开发的目标不局限于昆明,比较关注还有长沙、上海等城市”。 和王冲一样在区域市场创业的云南云之尚酒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锁江超,已经将其独具优势的分时酒店住宿模式推向市场、并在区域内形成一定的优势,未来希图壮大成为一家跨品牌合作的平台型科技公司。 正如媒体观察分析所言,“在很多区域城市中,还有非常多潜在营收规模较大的品牌正在快速增长,在起步阶段没有过多的关注和光环,反而容易在野生的环境下成长;眼光身段放下来更加接地气点,才能发现更多机会和项目”,有时候“土”就是核心竞争力。 展望未来如何看待区域酒店的成长空间?尽管近些年来以锦江、华住、首旅以及国际酒店集团为代表的头部酒店集团通过规模化发展对中国酒店市场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中国酒店业整体连锁化仅在20%左右。 以中高端酒店为例,迈点研究院《50个城市中高端酒店市场白皮书》报告显示,2019年50个城市中高端酒店平均品牌化程度为34.48%——从各区域品牌化水平来看,品牌化程度前三地区分别为华东、华中、华南,分别为40.11%、39.23%、34.69%。 西南地区尽管近几年不断有中高端品牌酒店入驻,但基于其已存在的大量中高端单体酒店,品牌化水平相比其他地区仍最低。 从行业视角来看,品牌连锁化是未来的方向,但这不一定就意味着区域酒店一定会被头部企业收入囊中,依靠自身特色定位和商业模式创新,它依然可以在区域市场风生水起、甚至复制到全国全世界,从而做强做大。 必须要先强调的是,2020年,中国经济在新冠疫情冲击下逆势转正,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同样,全面回升也成为了2020年区域经济的主趋势。 区域市场未来的成长性清晰可见:人口消费潜力——住建部《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统计梳理了27个省会城市的城区总人口,有9个省会城区人口超过500万人大关,其中广州超过1000万人、为超大城市,另外8个为特大城市,此外还有10个城市处于I型大城市行列,消费潜力巨大;商业市场潜力——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684个设市城市,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中国拥有4个一线城市,4个一线城市面积相加总和约.91平方千米,仅占全国陆地面积约0.336%,数据背后看到“一线城市只是偌大商业市场很小的一部分,除了一线之外,中国酒店市场规模巨大、潜力巨大,前景不可限量”。 继往开来,东莞市旅游协会秘书长黄旭日就表示,东莞酒店业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2006年中国旅游饭店协会在东莞举办20周年年会期间国内学者总结了东莞酒店业发展模式为“东莞现象”——东莞酒店业创造的客房、餐饮、会议和娱乐配套平衡发展的模式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尽管2014年东莞“太子事件”对酒店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东莞的制造业也面临转型升级,目前来看东莞的制造业转型十分成功,酒店业仍在分化转型的过程中;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东莞市政府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双重助推下,酒店业总体发展趋势是向好的。 厦门市旅游协会饭店分会会长陈淑婷表示,厦门正成为越来越多国际知名酒店品牌的兵家必争之地,而随着越来越多国际知名酒店的落户和开业, 中外饭店竞争和融合进一步加速,厦门市酒店业的国际化水平大大提升,有效促进了城市酒店业整体档次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也为厦门的旅游升级转型,从传统的观光旅游模式向“观光、休闲、度假”三位一体的新型旅游模式转变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基础。 东莞和厦门,只是“一线城市”之外的冰山一角。 总而言之,城市经济格局再现大变局,随之而来的酒店业格局也会发生大变化,酒店业此时不下沉更待何时?曙光酒店集团成立于2008年,起源于2000年开业的浙江台州温岭国际大酒店,多年来深耕于中国经济活跃的长三角,伴随着中国高铁经济的飞速发展,积极布局全国,把京沪、沪汉蓉、沪深高铁沿线作为快速发展的集中区域。 曙光酒店集团总裁程浩表示,集团旗下拥有曙光铂尊酒店、曙光国际大酒店、曙光薇酒店三个品牌,自营、控股、委托管理酒店近30家、客房数近5000间。 四川禅驿酒店管理公司成立于2015年,集酒店投资运营、文创文博研发展销、文化交流活动策划运营为一体,四川第一家荣获全球奢华精品酒店组织授权品牌,国家文化旅游部标杆主题文化酒店。 禅驿酒店集团总经理刘容在采访中表示,集团加入文旅产业园、响应乡村振兴等国家政策,快速发展不断壮大,扎根四川布局全国。 “寒舍做的项目基本是综合的文旅项目,集住宿、娱乐、商业为体的乡村综合体,对于疫情后的市场,我们一直抱有非常乐观的态度,因为乡村越来越成为一种刚需,人们对于乡村的向往是不断增加的,乡村、民宿、乡情、乡韵,越来越有吸引。 ”寒舍集团总裁董艳丰表示,未来第一步会选择上市;退一步坚持品牌独立性,一直保持国内领先的文旅规划运营方。 在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市场之外,作为连接企业和政府的桥梁,各地旅游饭店业协会,也在积极关注政府减税、信贷、补贴等政策扶持情况,主动与政府主管部门沟通协调,为酒店行业争取财税、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 “希望酒店业同仁认真研究、精准对接,用好用足政府、协会的支持政策;苦练内功、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夯实人才基础,提升企业治理能力和应对危机水平。 通过抢占先机、化危为机,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变化,研发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丰富营销方法和策略,形成更具市场竞争力的酒店产品和服务,推动后疫情时代的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南京市旅游饭店协会会长、南京金陵饭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狄嘉表示,酒店人要以相对稳健的心态、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2021年的复杂形势和不确定性,高度关注市场趋势、开拓思维理念、修炼酒店内功、抓住疫情后的新机遇,“我们相信在疫情危机和行业洗牌后能够稳健生存、游刃有余的企业中一定会诞生出伟大的品牌和行业翘楚”!乘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东风,拥抱区域市场,精选细分品类, 区域型酒店企业/品牌C位出道,指日可待。
2020第十七届畜牧饲料科技与经济高层论坛
01、大会背景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之年,全球大国博弈、纷争四起、硝烟弥漫,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微观环境剧变。 中央政府“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主导格局将对国民经济各领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我国畜牧养殖业出现了百年不遇的新情况新挑战、加之新冠疫情颠覆了我们对一切固有常识和惯例的认知、一切都要再思考再谋划、重划起跑线。 如何洞察剧变的环境和把握大势?我们必须聚一起研讨、理清脉络;总结过去的2020、展望2021。 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
为此,“第十七届畜牧饲料 科技 与经济高层论坛”将在2020年12月12-14日如期举行,聚政、产、学、研各界精英共商推动畜牧饲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大计。 届时,大会还将发布2020中国畜牧饲料行业年度“十大饲料无抗替抗技术创新企业、十大数字化领跑企业、十大生态型赋能平台企业、十大生物饲料领军企业”,树榜样、立标杆、指方向,为即将进入的智能、高质量商业时代注入新的理念和动力。
02、大会主题
2020危机育新机变局开新局——后疫情时代的畜牧水产饲料产业新格局新战略
03、高层论坛平台价值
全球视野、基于市场、权威嘉宾、权威报告、价值论坛、务实氛围、产业战略、企业战略、年度总结、趋势预报、定位高端、 科技 经济、跨界对接、深度融合、标杆推树、创新驱动、品牌打造、创新生态、模式推广、强国强企。
服务真正有需求的人;
服务致力推动企业和产业发展有影响力的人。
04、大会组织
(一)主办单位
畜牧饲料 科技 与经济高层论坛组委会
北京生物饲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二)大会联席主席
蔡辉益研究员:中国畜牧饲料 科技 与经济高层论坛创始人、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副会长、饲料经济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秦英林:河南牧原集团董事长、中国畜牧业协会副会长、猪业分会执行会长
陈丹:粤港澳大湾区产融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广东恒兴集团董事长
陶一山:唐人神集团董事长、中国畜牧业协会副会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
吴龙:正大康地集团总裁
刘锋:深圳金新农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三)联合主办
河南牧原股份有限公司
粤港澳大湾区产融投资有限公司
唐人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正大康地集团
深圳金新农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
(四)协办单位
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饲料经济专业委员会
广东省饲料工业协会
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五)特约合作伙伴
爱猪网
(六)承办单位
北京同开来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七)颁奖盛典承办单位
正大康地集团
(八)战略合作伙伴
挑战集团
丰尚农牧装备有限公司
建明(中国) 科技 有限公司
(九)战略协办企业
天津瑞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礼蓝(上海)动物保健有限公司
麦汇信息 科技 有限公司
北京纷扬 科技 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菲迪饲料 科技 有限公司
鑫百勤专用车辆有限公司
美国达农威公司
上海睿畜 科技
(十)协办企业
美国大豆出口协会
三仪集团
邀请中……
05、大会主要内容
第一版块
全球与中国经济宏观形势
第一部分 大会主旨报告
热点报告1.2021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及中国经济对农牧业影响
确认嘉宾:吴晓求教授 著名金融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教授
热点报告2. 未来五年中国畜牧饲料产业重点政策趋势
在邀嘉宾:杨振海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
热点报告3.“猪业沸腾后”中国养猪业发展变局
确认嘉宾:秦英林 河南牧原集团董事长、中国畜牧业协会副会长
热点报告4.如何高效低成本构建强势品牌
确认嘉宾:路长全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 切割营销理论创始人
热点报告5. 黄金般的养猪大战何时回归常理、新局何在?
确认嘉宾:陶一山 唐人神集团董事长、中国畜牧业协会副会长
第二部分: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
一、猪业生态专题论坛
主题论坛:猪产业2020发展成果与2021新局
嘉宾:秦英林 河南牧原集团董事长、林印孙 正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白善霖 正大集团农牧食品企业(中国区)资深副董事长、罗旭芳 温氏集团养猪事业部总裁 、邓成 天邦集团董事长、吴有林 傲农集团董事长、陈俊海 深圳金新农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 总裁 、李守军 天津瑞普集团董事长、何祖训 云南神农集团董事长
二、禽业生态专场
——礼蓝(上海)动物保健有限公司承办
(一)主题报告:中国养禽业未来发展靠什么?
嘉宾:金卫东 辽宁禾丰集团董事长
(二)主题论坛:禽产业2020发展成果与2021新局
嘉宾:谢毅 正大集团农牧食品企业(中国区)资深副董事长、薛廷伍 中牧集团总经理、秦开田 温氏集团副总裁、巩新民 山东益生集团副总裁、安翔 圣农集团副总裁、邱嘉辉 禾丰集团肉禽产业总裁、陆智斌 礼蓝(上海)动物保健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
三、商业饲料专题论坛
——美国大豆出口协会承办
(一)主题报告:
1、商业饲料产业未来生态发展趋势
嘉宾:蔡辉益博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研究员
2、2021年全球大豆市场供求展望
嘉宾:张晓平 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大中华区首席代表
(二) 主题论坛:中国饲料产业未来道路如何选择?
嘉宾:邵来民 正大集团农牧食品企业中国区资深副董事长、贾友刚 新希望六和饲料版块总裁、韩继涛 傲农集团总裁、黄炳亮 蔚蓝集团董事长、杨瑞生 新农集团董事长、钟士强 广东旺大集团董事长、朱锦前 美国康地亚洲副主席、廖 峰 北京大伟嘉集团董事长、张红兵 云南西南集团董事长、韩彦明 美国大豆出口协会主任
四、水产生态专题论坛
(一)主题报告:双疫情下水产业面临的新挑战
嘉宾:陈丹 广东恒兴集团董事长
(二)主题论坛:水产养殖业产业链发展与重点模式
嘉宾:郑石轩 广东粤海集团董事长、易敢峰 神爽水产集团董事长、王平川 深圳澳华集团董事长、刘康 广西百洋农牧集团常务副总裁、杨勇 广东联鲲集团董事长、陈晨曦 广东恒兴集团副总裁
五、产业投资并购与资本运作项目专题论坛
(一)主题报告:资本如何助推产业发展
嘉宾:温鹏程 温氏集团荣誉董事长、温氏投资公司董事长
(二)主题论坛:中国畜牧饲料产业未来投资重点与资本运作并购发展
嘉宾:郑昌幸 幸汇集团董事长、赵亮 温氏投资公司总裁、陶煦 金橡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罗京诗 粤港澳大湾区产融投资基金总经理、黄华栋 傲农集团投资总裁、齐政 北京融拓资本董事长、张佳昱 正大康地大陆资本副总裁、孙金国 天津瑞普投资总经理
六、畜产品生鲜连锁新零售生态专题论坛
——纷享销客承办
(一) 主题报告:
1、引领高端食品品牌——打造基地直供的“优食谷”品牌模式
嘉宾:雷文勇 铁骑力士集团董事长
2、新时代 新营销 新增长
嘉宾:张睿 纷享销客经营副总裁
(二)主题论坛:畜产品终端拉动下的基地直供发展模式
嘉宾:叶剑 正大集团农牧食品企业中国区副董事长、刘怀伟 新希望六和食品控股有限公司总裁、马红刚 北京九州大地集团董事长、李镜聪 温氏集团食品生鲜连锁总经理、许少川 北京物美集团副总裁、张莹 广东天农食品公司董事长、张烜 北京德清源农业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睿 纷享销客经营副总裁、何金明 朱师傅集团总裁
第二版块
科技 创新与客户价值创造
一、无抗 科技 与动物保健专题
——建明(中国) 科技 有限公司承办
(一)主题报告:
1、动物营养与无抗 科技 融合发展趋势
嘉宾:江青艳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院长 教授
2、技术创新推动饲料替抗进程
嘉宾:甘智林博士 建明(中国) 科技 公司总裁
(二)主题论坛: 动物保健与无抗 科技 融合发展
嘉宾:洪平 安佑集团董事长、刘方波 山东和美华集团董事长、邵彩梅 禾丰集团副总裁、于娟 山东布恩农牧 科技 集团董事长、付双喜 扬翔集团副总裁、刘春海 北京菲迪饲料 科技 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英杰 上海新农集团技术总监、李勇 中粮集团饲料技术总监
二、智能化养殖 科技 专题
——MTC上海麦汇 科技 集团承办
(一)主题报告:当前中国畜牧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现状
嘉宾:杨彤 MTC农牧行业首席专家
(二)主题论坛:如何通过信息化塑造畜牧饲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嘉宾:雷文勇 铁骑力士集团董事长、梁建疆 泰昆集团董事长、邓猛 金新农集团总经理助理、张雪峰 正大康地集团总裁办主管 佟丹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卢富平MTC麦汇信息董事长
三、客户需求综合解决方案专题论坛
——挑战集团承办
(一)主题报告:
1、价值创造的最佳模式
嘉宾:邹新华 广东播恩集团董事长
2、价值解决方案案例分享
嘉宾:张广民 挑战集团研究院院长
(二)专题论坛:客户需求综合解决方案的量与度
嘉宾:丁云峰 禾丰集团总裁 张璐 通威集团副总裁、穆念旺 亚太中慧集团总裁、施亮广西扬翔集团总裁、刘文革 山西大象集团总裁、常青山 陕西石羊集团总裁、孔路军正邦 科技 技术总监、朱沛霁 立华集团技术总监、张广民 挑战集团研究副总裁院院长
四、发酵与预消化 科技 专题论坛
——美国达农威公司承办
(一)主题报告:
1、原料发酵与预消化 科技 趋势
嘉宾:蒋宗勇 广东农科院原院长、中国动物营养学会理事长、研究员
2、达农威如何通过 科技 创新提升养殖效率
嘉宾:王源麟 美国达农威公司中国区总经理
(二)专题论坛:生物发酵和预消化的饲料创造的价值到底有几何?
嘉宾:钱雪桥 海大集团副总裁、周桂莲 新希望六和研究院院长、谭会泽 温氏股份家禽事业部营养总监、周建川 铁骑力士集团副总裁;江书忠 九鼎集团技术总监 、刘世杰 国家生物饲料开发工程中心副主任、谭建庄 天邦集团总配方师 、王源麟 美国达农威公司中国区总经理、
第三版块:特别活动
(一)高端访问—走进华为(限额30人)
主题:中国畜牧饲料企业与华为共建生态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联合承办企业:
丰尚农牧装备有限公司
(二)阳光会客室—中国畜牧饲料行业青年创业家夜话
联合承办企业:邀请中…….
主题:“青年创业家”接力产业发展之梦
(三)2020畜牧饲料行业年度“十大饲料无抗替抗技术创新企业、十大数字化领跑企业、十大生态型赋能平台企业、十大生物饲料领军企业”评选活动。
选拔评审过程中…….
(四)“正大康地之夜”——2020第十七届中国畜牧饲料 科技 与经济高层论坛颁奖盛典。
(五)优秀企业参观交流——走进金新农
(六)“点点通杯”第五十六届飞迪农牧领袖高尔夫邀请赛(仅限飞迪俱乐部成员)
06、参会对象
1、畜牧、饲料、动保、粮油、食品等行业企业家和创业新星;
2、生产管理、品牌策划、市场营销等大型综合性农牧企业高管;
3、农牧类科研院校主管、科学家,企业技术研发总监、技术服务总监;
4、农业、食品、 健康 领域投资机构负责人;
5、各省市畜牧与饲料管理机构、协会、学会领导人。
限额 500席位,饲料、动保、添加剂、养殖、机械、生鲜食品等领域各前50强企业每家企业限2-3名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