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准备 预计今冬明春供暖季能源供需总体平衡 有基础 有保障

(原标题:有基础、有准备、有保障 预计今冬明春供暖季能源供需总体平衡)

国家发展改革委:预计今冬明春供暖季能源供需总体平衡

央视网消息:1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11月份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今冬明春供暖季能源供需总体平衡,资源供应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相关负责人介绍,供暖季意味着季节性用能高峰期的到来,已经提前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有基础、有准备、有保障 预计今冬明春供暖季能源供需总体平衡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李超表示,截至目前,储备方面,全国统调电厂存煤保持在2亿吨以上、平均可用超过30天,地下储气库提前完成注气任务、实现满库入冬;生产供应方面,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31.6亿千瓦,10月份以来煤炭、天然气持续稳产增产;此外,其他环节各项工作也都做了充足的准备,为今冬保暖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

有基础、有准备、有保障 预计今冬明春供暖季能源供需总体平衡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千方百计抓好民生等关键领域的用能保障,抓好尖峰时段、极端天气等关键时段的用能保障。


为什么是五年发展规划 有什么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 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建议》稿进行多次讨论,听取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并就《建议》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重大问题作了重要指示。 《建议》稿还广泛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和十六大代表的意见,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 《建议》形成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比较好地集中了各方面的智能。 这个《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以后,将由国务院据以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明年春天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 现在,我受中央政治局的委托,对《建议》作如下几点说明。 一、关于“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依据和前提。 《建议》指出,“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个判断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新世纪的头五年,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是不平凡的五年,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五年。 我国摆脱了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成功地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经济社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预计,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5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长8.8%;财政收入将达3万亿元左右,比2000年的亿元增长1.3倍。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 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有了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对外贸易上了一个大台阶,预计2005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亿美元,比2000年的4743亿美元增长1.9倍多。 预计五年累计利用外资2700亿美元。 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生活进一步改善。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五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思想,这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的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建议》全面分析了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今后一段时期,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们有利。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这些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加快发展自己,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国内有利条件也很多。 我们有十三亿多人口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有丰富的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资源,有明显改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科技教育基础,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还有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 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今后五年我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也面临着不少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 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趋于强化。 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和就业的压力加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突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比较多。 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识,高度重视这些矛盾和问题,做好克服各种困难和应对风险的充分准备。 总之,我们一定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加倍努力做好工作,迎接新的挑战、新的任务,使我们国家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继续向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逐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富裕。 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和光荣使命。 二、关于“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根据党的十六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议》明确提出了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这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这次《建议》最鲜明的特点。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并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为此,《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这“六个必须”,体现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需要全面、辩证地认识和深刻理解。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要始终把握好的重大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 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缓解就业的巨大压力和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没有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是做不到的。 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努力促进发展。 同时,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 如果忽视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盲目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这种经济发展是不能持续的,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 我们要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妥善解决可能妨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种问题。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要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这是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 着力解决好经济结构问题,才能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就业,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要坚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实现较快发展。 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要切实抓好的关键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此要有强烈的紧迫感。 要从推动科技进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是要坚持实现的根本目的。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宗旨的本质要求。 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 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搞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要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 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增长、资源环境、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 这里主要就两个重要目标作一点说明。 一是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这比中央以前提出的十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要求更高了一些。 这是综合考虑“十五”期间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五年发展的各方面条件提出的,这个目标是积极稳妥的。 二是提出“十一五”期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这是针对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重的问题而提出的,突出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近几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各个方面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还很大,通过努力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三、关于“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 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主要是考虑:一方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方面: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 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和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必须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艰巨和长期的任务,各地要制定科学规划,注重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防止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扎实稳步地推进。 (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十一五”期间,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 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 主要通过市场作用和必要的宏观引导,进一步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推动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作用,避免低水平重复生产和建设。 三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需要强调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还会加大,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更高。 保护资源和环境,是难度很大而又必须切实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总体战略部署。 《建议》从各地区的实际出发,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促进协调发展的要求,明确了各区域的发展导向和总体思路。 还着重在三个方面提出了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的途径。 一是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包括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 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 根据各个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 三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重视发挥城市群的集聚效应。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 这给各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点:一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要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 三要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四要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五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是需要特别强调的问题。 保护知识产权,对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减少与国外的知识产权纠纷。 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学技术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 要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增强科技竞争力。 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和信息等关键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要着眼长远,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在一些前沿高科技战略领域超前部署,培育新兴产业。 实现科技发展的目标,必须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各种科技资源的潜力。 从根本上说,加快科技发展,全面推动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要加快教育结构调整,着力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五)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 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 要实现新阶段的发展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建议》把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放在重要位置,特别强调要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这是因为,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同时,要搞好“五个统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都要靠深化改革。 因此,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建议》对“十一五”时期深化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 这里就几个问题作点说明。 第一,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 重点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目前,各级政府仍然管了许多不应该管又管不好的事,而不少应该由政府管理的事却没有管好,一些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管理方式落后、办事效率不高。 只有坚决实行政企分开,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也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才能集中精力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也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 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坚决把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中介组织和市场,同时把该管的事切实管好,并要适应新的情况,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强管理。 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 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特别要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全社会投资活动的引导、调控和监管。 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能分工。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第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然需要加大力度,继续推进。 要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 建立健全各类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制度。 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 同时,认真贯彻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为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第三,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要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能源资源、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出发,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 完善增值税制度,实现增值税转型。 调整和完善资源税。 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这是关系改革和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稳定与安全。 要继续推进国有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 在深化改革中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目前我国已进入加入世贸组织的后过渡期,对外开放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 在纺织品贸易、知识产权、能源资源等方面,新的矛盾和问题还会继续出现。 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既符合我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 一是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实现进出口的基本平衡。 二是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 三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 要进一步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 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特别要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 就业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是我们要长期面对的突出难题。 未来一个时期,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就业矛盾相当突出。 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要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 同时,要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要努力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 鉴于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建议》高度重视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问题。 明确提出了逐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则和政策,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 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 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 对农村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费,认真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众的子女就学困难问题。 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现象。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要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政策。 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 要努力创造更多更好适应广大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 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要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服务能力。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 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重大,必须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工作。 要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 同时,要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市场监管,保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建议》专门阐述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 四、关于“十一五”时期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重大关系 “十一五”时期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有许多“两难”的棘手问题需要解决。 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要把握全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特别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重大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 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国内储蓄率也较高,这就决定了我们需要也有可能主要依靠国内需求推动发展。 既要继续扩大投资需求,保持固定资产投资以合理的规模和速度增长,更要注重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同时,要继续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国外需求。 要把扩大国内需求和合理利用国外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是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的情况下,必须自觉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增进经济社会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 同时,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引导和保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任何国家都有宏观调控,我国是一个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又处于经济社会迅速变化的时期,搞好宏观调控尤为重要。 要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改善宏观调控方式,以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 三是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我们国家大,各地情况不同,发展很不平衡。 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是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的问题。 中央在制定方针政策时,要考虑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也要照顾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利益,区别对待。 地方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做好工作,但必须维护和服从中央的统一领导,自觉顾全大局,这是贯彻全国“一盘棋”的要求。 要坚决克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 只有把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都发挥好,才?/ca>参考资料: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

中国极度缺水的地方有哪些?(介绍)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面临形势的分析报告 壹)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增加。 目前全国 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而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目前的供水已经到了最严峻时刻。 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到2030 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立方米降至1700至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节约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稀缺意识已刻不容缓,大家得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 此外,我国水资源开发中还存在着其他问题: (1) 洪水灾害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存在潜在威胁 (92) 水分利用效率不高 (3) 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 2003年,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其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淮河流域仍有一半的支流水质污染严重,海河、辽河生态用水严重缺乏,其中内蒙古的西辽河已连续五年断流。 太湖、巢湖、滇池均为劣五类水质,总氮和总磷等有机物污染严重。 以黄河为例,工业污染是黄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73%,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15亿元至156亿元。 同时,令人担忧的是,沿黄地区许多农田被迫用污水灌溉,给区域内居民健康带来危害。 据初步测算,区域内每年人体健康损失达22亿至27亿元。 黄河水污染同时还带来水资源价值损失、城镇供水损失,并增加了处理污水的市政额外投资,每年总损失近60亿元。 地球上的水虽然看上去很多,然而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并不多。 据专家估计,地球上的13.86亿立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中,其中 96.7%的水集中在海洋里,目前还无法利用。 而大陆上所有淡水资源总储量只占地球上的水量的3.3%,这3.3%里的85%集中在南极和格陵兰地区的冰盖和高山渺无人烟的冰川中,在现阶段内也难以利用。 地球上实际上能为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河流径流和地下淡水。 地下水占地球淡水总量的22.6%,为8600万亿吨,但一半的地下水资源处于800米以下的深度,难以开采,而且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诸多问题。 河流和湖泊占地球淡水总量的0.6%,为 230万亿吨,是陆地上的植物、动物和人类获得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可是由于水体污染,这一部分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又在急剧减少。 大气中水蒸气量为地球淡水总量的0.03%,为13万亿吨,它以降雨的形式为陆地补充淡水。 目前能够为人类开采利用的河流径流和地下淡水一般只能达到40%。 我国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2万亿m3,除通过土壤水直接利用于天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外,可通过水循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 2.8万亿m3,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 按1997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总量为2200m3, 人均占有量仅有世界平均数的¼,居世界第121位 ,被列为世界上12个贫水国之一。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从1980年到1999年,我国社会经济总用水量增加了约四分之一,从4437亿立方米增加到 5591亿立方米。 其中农业用水占70%,工业用水占20%,生活用水占10.1%。 新世纪面临的重大水问题 当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但人均淡水资源却是贫国。 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以及人均和亩均的水资源数量极为有限,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地区分布差异性极大,这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基本特点。 目前水资源短缺问题己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但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有限的,从目前现状来看,就全国而言,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只有2200 立方米,从地区来看,水资源总量的81%集中分布于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其中40%以上又集中于西南五省区,这是先天决定的水情。 从人均占有量来看,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南方最高和北方最低可以相差十倍,西部比东部可以高达五、六百倍。 这是我国北方属于资源型缺水的根本原因,南方地区水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由于水体污染,水质型缺水也相当严重。 目前全国性的干旱缺水越来越严重,尤其北方地区发生水危机已不是危言耸听。 (一) 主要灾情 进入90年代,中国水旱灾害和水污染频繁发生,水多、水少、水脏与水环境恶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1)洪涝灾害:累计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1.1万亿元,约相当于同期财政收入的1/5。 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的年份有1994年(1797亿元)、1995年(1653亿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的年份有1996年(2208亿元)、1998年(2684亿元)。 世界银行曾测算,中国每年洪涝灾害损失100多亿美元。 (2)干旱灾害:由于供水不足每年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正常年份和较旱年份,粮食减产在100~250亿kg(正常年份,如1996年减产100亿kg,较旱年份,如1994年、1995年减产粮食250亿kg),但遇到严重干旱年份粮食减产曾高达近500亿kg(如1997年,北方一些地区干旱持续时间长达100多天,黄河下游发生了有史以来,断流天数、断流河长均创历史记录。 这一年因旱粮食减产476亿kg,对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是新个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年份)。 世界银行曾测算,中国每年干旱缺水造成的损失约为350亿美元。 (3)水环境:一是水土流失,区域性、局部性的治理成效较大,但面上的水土流失治理进程缓慢,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还很严重,特别是开发建设项目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急剧增加。 全国平均每年因开发建设活动等人为新增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每年堆积的废弃土石约30亿吨,其中20%流入江河,直接影响防洪保安。 二是水体污染严重,由于工业废污水排放量的急剧增长,并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里,导致了以淮河、太湖污染为代表的水环境恶化。 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环境报告测算,中国仅水和大气造成的污染,年损失为540亿美元,占中国年GDP的8%。 这就表明,水环境质量在继续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 以上这三大灾害合计年均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占全国年GDP的15%左右。 从这三大灾害损失来看,进入21世纪这三大灾害,水资源源的短缺和水环境恶化将上升为主要矛盾。 (二)主要矛盾 1. 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 五十年来,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到21%。 特别是近20年来,由于供水能力增长缓慢,1978~1998年全国供水能力年增长率约为1%左右,而同期国民经济以8~12%的高速度增长,同期人口又增加了约2.5亿,更加剧了缺水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降雨与径流关系,产流与汇流条件都在发生变化,有些江河的天然来水量己呈现衰减的趋势。 黄河下游频频发生断流、海河成为季节性河流,以及内陆河部分河流干枯,2000年发生的旱灾,经济损失严重,充分暴露了我国城市供水系统和农村抗旱能力的脆弱性,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集中表现。 目前,全国每年缺水量近400亿m3,其中,农业每年缺水300多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达4亿多亩,年均减产粮食200多亿公斤;城市、工业年缺水60亿立方米,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300多亿元;农村还有2400多万人饮水困难;在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其中100多座严重缺水。 天津市由于连续四年遭受华北干旱影响,为天津供水的潘家口水库水位已接近死库容,于桥水库已无水可供,直接威胁到天津市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尽管采取一系列限制用水措施,但今冬明春用水水源仍难以保证。 为此,国务院批准了水利部制定的“引黄济津”应急输水工程的实施方案。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生活质量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进一步减少,而用水量却进一步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缺水已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首要制约因素。 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 2.水已成为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严重问题 全国现有土壤侵蚀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其中水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88万平方公里,其中黄河中上游和长江上游地区,以及海河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我国每年平均损失耕地100多万亩,流失土壤50多亿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河湖泥沙淤积,加剧了洪、旱和风沙灾害。 我国自然生态脆弱,加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水体污染。 全国地下水由于长期超采,又不能得到回补,目前年超采量达80多亿立方米,已形成了56个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导致部分地区地面沉降、海水入侵。 部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导致下游河道断流、河湖萎缩,下游有些尾闾与湖泊消亡,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胡杨林大面积枯死;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沙尘暴发生频率增加;此外,有些灌区和绿洲,由于大水漫灌、排水不畅,导致严重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地质量下降,农业生产能力衰减。 1999年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606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7%,生活污水占33%。 根据1999年水质监测资料,对全国11.36万公里河长进行评价的结果,Ⅰ、‖类水河长只占30%,Ⅲ类水以上的河长占70%(其中Ⅰ类水河长占 5.5%,‖类水河长占24.5%,Ⅲ类水河长占32.4%,Ⅳ类水河长占12..6%,Ⅴ类水河长占7.8%,劣Ⅴ类水河长占17.2%)。 b)十大挑战 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要研究下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采取有力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 ”水利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水利建设作为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来抓。 (一)人口增长出现峰值,人均水资源量降到低谷。 我们面临的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如果2030年人口增长达到峰值总人口就达到16亿,人均占有水资源将下降到1750立方米。 人口的增长不仅增加对水的需求,而且增加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对水的有效利用会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未来50年中国人口的增长是对水资源和水环境最大的挑战,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最大的挑战。 (二)水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开发利用更加艰难。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专家们根据国际上评估的标准认为,中国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大约为 -亿立方米,1997年,我国年总用水量达到了5623亿立方米。 按照21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初步估计,我国未来水需求将达到7500-8000亿立方米,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500-2200亿立方米的供水能力。 鉴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可经济开发的水源不仅受到区域性的限制,而且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中国未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更加艰难,供需矛盾将会更加尖锐。 (三)经济快速增长相应废污水排放量将急剧增长。 未来50年,这种发展趋势对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挑战。 基于目前废污水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偏低的现状,如果未来50年工业用水成倍增加、城市化水平成倍上升、小城镇快速发展,废污水的排放量将会数倍、甚至十几倍的增加,势必加剧水环境的恶化。 因此,中国将面临解决水资源短缺和废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的巨大压力。 (四)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矛盾更加尖锐,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可能更加严重。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沙化、海平面升高、资源匮乏等将造成一系列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降水、水资源和地区性的分配,以及可利用量势必会带来影响,尤其是北方地区将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因此,可以预见未来50年内,水旱灾害防治任务更加繁重,尤其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会更加尖锐。 (五)北方地区缺水形势严峻,黄河及其以北地区河道断流情况加剧。 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是随着人口、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步加剧的。 黄河断流、天津城市用水告急就是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集中表现。 黄河断流的原因虽然有许多因素,但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导致用水量急剧增加,管理不善和用水浪费造成的,还包括区外引水等因素。 专家们分析认为,在未来10-30年内,黄河每年将缺水40-150亿m3,如果未来50年,黄河流域干旱频率增高,黄河中下游泥沙淤积量增加,有可能加重水资源短缺和治黄的难度。 黄河以北紧邻的海河流域,尤其是京、津两大城市早在70年代、80年代就出现用水危机。 进入21世纪如果北方缺水不能未雨绸缪,我国北方地区缺水问题将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六)粮食增长主要在北方,产粮区与水资源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尖锐。 在中国历史上水利与经济区的形成和转移密切相关,盛唐时期生主要经济区在北方,当时水利设施的数量的比重占全国41%,到宋朝主要经济区转移南方,北方水利建设被忽视,这时水利设施的数量只占7%,到清朝北方又成为政治经济中心,水利设施的数量又上升到占全国49%。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粮食生产主要在南方,曾形成“南粮北运”格局。 然而,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降,水利建设力度减小,粮食增长主要转移到北方,产粮区与水资源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尖锐,导致北方旱灾更加严重。 在1985年以前,中国长江以以南地区的粮食生产总量占全国粮食生产总量的比重略高于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7.1—57.8%,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7.2—61.5%,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前期,南方粮食在低消费水平下,自给有余,余粮调给北方,1953—1959年年均南方净调给北方粮食332.97万吨,1960—1969 年年均净调给北方粮食174.54万吨,1970—1975年均净调给北方粮食192.82万吨,从而形成“南粮北调”的格局。 由于经济发展,南方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农田水利建设比北方明显减缓。 1998年南方地区有效灌溉面积万亩,比1980年只增加1679万亩,仅增加了4.9%,其中,东南沿海地区还减少了912万亩,减少了12.4%。 而北方地区有效灌溉面积由万亩增加到万亩,增加9575万亩,增加了30.9%,其中,东北地区有效灌溉面积由3242万亩增加到6533万亩,增加3291万亩,增加了一倍多。 蒙宁新区和华北地区灌溉面积也有很大的增加。 随着南方农田水利建设的减缓,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粮食增产在全国的贡献率大幅度减少。 表8—17中列出了南北方1985年前后在我国粮食总产增产中贡献率的变化。 1952—1985年我国粮食增产量中,南方占61.4%,北方占38.4%。 1985年以后,粮食生产地区格局发生了巨大逆转,北方地区的粮食生产的增量比重已上升到69.4%,其中华北地区占25%,而南方粮食生产增量却下降为30.6%。 全国粮食总产量中,北方地区由1985年占40.7%上升到48.4%,南方地区由59.3%下降到51.6%。 人均拥有粮食,北方由表1985年的349公斤增加到1998年的484公斤,增加了38.7%;而南方地区由372公斤只增加到377公斤,几乎没有增加。 随着南方粮食生产的减缓,导致了南方粮食总量不足。 根据国家计划委员会农村经济司、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研究,1978—1990年平均南方粮食自给率100%以上,1991—1994年平均粮食自给率下降至95.2%,1997年南方粮食自给再下降到95.9%,每年需要从北方调运粮食1400万吨以上。 粮食产销地区格局逆转为“北粮南运”,这种格局的急剧变化,对未来50年粮食生产总量的增长将产生严重的影响。 目前,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己十分尖锐,如果未来年粮食生产总量的格局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么,未来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更加尖锐。 (七)水利工程将进入百年期,巩固改造任务繁重。 我国水利设施目前面临着两大威胁:一是现有水利基础设施面临着萎缩衰老的“危机”,二是工程保安、维修、更新、配套任务大,这是历史遗留下的问题。 到21 世纪中叶这些水利基础设施将逐步进入百年期。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当时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按经济规律、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不够,设计标准普遍偏低,再加上重骨干、轻配套,重建设、轻管理。 因此,许多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差、尾工大、设备老化失修、管理水平低,运行状态不良,至今没有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 如果未来50年,现有水利基础设施不能巩固、提高和充分发挥效益,那么现有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很可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 因此,随着水利基础设施逐步进入百年期,巩固改造任务愈加繁重。 (八)科技含量和管理素质低,提高科技和管理水平任务艰巨。 从目前来看,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因此,未来水利基础设施效益和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都取决于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水利领域,目前水利科技贡献率只有32%左右,水的有效利用和节水技术的应用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上,重建设、轻管理,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因此,进入21世纪,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利科技水平和管理人员素质的任务十分迫切,也十分艰巨。 (九)水价过低,建立水市场经济体制任重道远。 目前水价格偏低不利于节水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于各方面资金投入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来。 国内外经验表明,提高供水价格,可以促进节约用水和延长工程使用年限。 因此,制定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政策,对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至关重要。 30多年来,国家发布的收取水费和水价改革的文件,至今未能完全到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缺乏对水的认识,更缺乏水是商品的意识。 加上农业一直是用水大户,它更难靠市场经济来调节。 因此,从总体来看,水市场体制的建立任务十分艰巨。 (十)管理体制分割,影响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实践表明,水利涉及到农业、工业、水运交通、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的健康水平等等;水资源利用涉及到防洪、排涝、灌溉、水电、供水等等;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 但是长期以来,无论是思想认识上、还是经济体制上,水利只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直没有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对待。 目前水资源分地区、分部门的管理体制,既不利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多龙管水”的时代应当尽快结束

铜行业专题报告:供需紧平衡,宏观环境决定铜价上涨高度

获取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铜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大致分为采选、冶炼、加工和终端需求。 原矿经过开采 和选矿成为铜精矿,铜精矿冶炼成为金属铜,铜冶炼分为火法和湿法两种,火 法冶炼是主要的炼铜工艺,2019 年全球火法铜产量占总产量 85%。 铜具有良 好的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可加工成各类杆、管、板带和箔,广泛应用于 电力、建筑、 汽车 、家电和机械等领域。 废铜是铜供应的重要一环,既可以在 火法炼铜的吹炼环节加入,起到降温、增产的作用,也可以在加工环节用于制 杆,降低成本。 根据国际铜研究小组(ICSG)测算,铜消费中 33%来自再生铜。

全球铜矿资源比较丰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数据显示,2019 年全球铜 储量(经济可采储量)8.7 亿吨,资源储量达 56 亿吨,近 10 年以来全球铜可 采年限始终维持在 40 年左右。 另外铜资源储量较为集中,尤其是环太平洋成矿 域(重点为南美安第斯成矿带),其中南美的智利、秘鲁储量分别为 2 亿吨、0.87 亿吨,分别占全球储量 23%、10%,2019 年两个国家铜矿产量分别占全球 27% 和 12%。

我国铜精矿对外依存度高

我国铜储量仅占全球 3%,铜精矿年产量占全球 8%,然而我国铜粗炼产能占全 球 42%,精炼产能占全球 38%,铜消费量占全球 47%。 铜精矿产量和冶炼产 能、消费能力极度不匹配,决定了我国需要大量进口铜精矿来补充产消缺口。 由于国内近几年冶炼产能快速扩张,冶炼增速超过国内精矿产量增速,导致国 内精矿产消缺口逐年扩大。

据统计全球可供贸易铜精矿约 50%流向中国。 我国的铜精矿来源国主要是南美 的智利、秘鲁、蒙古等国,其中南美洲的智利和秘鲁两国占我国铜精矿总进口 量 62%,因此两国疫情往往备受关注。

矿山企业资本开支下滑

虽然全球铜资源储量丰富,但铜矿增产依赖于铜矿企业持续的资本开支和勘探 支出,而矿山企业的资本开支受铜价影响,具有较强的周期性。 过去 20 年有两 轮明显的铜矿开发投资热潮,第一轮是在 2004 年前后,驱动是中国工业化和 城镇化进程加速增加铜需求,导致铜价在 2004-2006 年走出一轮大牛市,刺激 矿山企业增加资本开支和勘探投入;第二轮出现在 2010 年前后,驱动是各国 为摆脱金融危机推出经济刺激政策,尤其是中国“四万亿”计划增加铜需求, 铜价在 2009-2011 年再次走出一轮单边牛市,矿山勘探开发投资达到 历史 高位。 2011 年之后,中国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全球铜需求增速也出现放缓,铜价持续阴跌到 2016 年才触底,在此期间铜矿山勘探开发投入大幅下滑

一般而言,铜矿山从勘探开发到产出矿石有 5 年左右滞后期,2008 年之前铜勘 探投入增加,对应铜矿产量增速在 2013 年达到顶点;2012 年前后铜勘探投入 高峰,对应铜矿产量增速在 2016 年前后达到顶点。 从铜矿产量绝对值来看, 上一轮铜矿开发热潮的顶点是在 2013 年左右,对应铜矿产量在 2018 年达到高 点。 自 2012 年之后,铜价单边下行持续了 4 年,铜矿勘探开发投入也陷入低 迷期,导致铜矿产量增速在过去 2017-2019 年持续下滑。 虽然 2017 年以来随 着铜价反弹,矿山企业资本开支增加,但增量并不明显,未来几年铜矿产量增 量将持续受低资本开支影响。 尤其是 2020 年上半年疫情对铜市场造成严重冲 击,标普发布的《2020 全球勘探趋势报告》预计今年铜勘探支出将减少约 40%。

精矿明后年预期增量大但不确定性高

根据机构统计的未来铜矿主要项目,未来 2 年铜矿增产主要集中在南美的智利、 秘鲁,非洲刚果金,以及亚洲的印尼。 今年新冠疫情爆发后,3 月份各国均宣 布进入紧急状态,并多次延长紧急状态,南美洲主要产铜国受影响较为严重。

根据 Wood Mackenzie 统计,仅上半年受疫情影响铜矿减量至少 49 万吨,其 中智利、秘鲁两个主要产铜国就占 61%。 上半年因疫情造成的矿山干扰率为 2.3%,其他原因造成的干扰率为 0.8%,如果按 历史 平均干扰率 5%计算,则仅 剩 1.9%的干扰率空间。 由于疫情没能得到有效控制,8 月份以来国外二次疫情 爆发,秘鲁、智利相继宣布进入新一轮国家紧急状态,可能导致在产项目和新投项目持续受到影响,矿山干扰率可能进一步增加,超过 历史 平均干扰率,并 影响今后两年的矿山投产进度。

2020-2022 年新增产量主要集中在智利和秘鲁,另外印尼的 PT Freeport 项目 正处于地上转地下开采阶段,预计 2022 年完全转为地下开采,未来两年增量 较大;另外紫金矿业位于非洲刚果(金)的卡莫阿项目以及塞尔维亚的 Timok 项目均有望在 2021 年实现首期建成投产。

全球铜精矿供需平衡

如果按 5%的 历史 平均干扰率计算,机构预计今年精矿供需紧平衡,明后两年平 衡或小幅过剩。 如果疫情导致今年干扰率超过 5%,则今年精矿缺口会扩大,同 时影响新建或扩建项目进度,明后两年精矿供应可能持续紧张。

精矿短缺最直接体现为精矿加工费(TC/RC)持续走低。 TC 是粗炼费,代表 从铜精矿经过熔炼、吹炼和精炼加工成阳极铜的费用。 RC 是精炼费,代表从阳 极铜经电解精炼产出阴极铜的费用。 自 2019 年以来矿山劳资纠纷频繁、部分 大型矿山地上转地下开采损失部分产量,导致精矿供应紧张,加上中国铜冶炼 产能扩张高峰,反映在加工费上则是 2019 年以来 TC 持续走低,2020 年铜精 矿长单 TC 仅 62 美元/吨。 2020 年 6 月中国铜原料联合谈判小组敲定的三季度 TC/RC 地板价为 53 美元/吨及 5.3 美分/磅,是近年来的最低价,现货 TC 也跌 至 50 美元/吨以下,直接反映了当前铜精矿供应紧张的局面。

铜价具有明显的成本支撑

铜矿品位长期下降趋势导致采选成本上升。 观察全球 22 家铜矿生产企业矿石品 位,近 20 年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品位下降一方面导致矿石采选成本近年来处于 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影响矿石产出。

分析过去 20 年铜价运行区间,在大多数时间,铜价运行在 90%成本分位线之 上,铜矿 90%成本分位线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只有全球宏观经济遭受大的冲 击时,铜价才会跌破 90%分位线,在 75%成本分位线获得支撑,如 2001 年、 2008 年和 2015 年。 根据机构统计今年一季度全球铜矿山 90%、75%和 50% 成本分位线分别为 5157 美元/吨、4209 美元/吨、3327 美元/吨,上半年铜价最 低点出现在 3 月 19 日,最低下行到 4371 美元/吨,跌破 90%成本分位线并在 75%成本分位线附近获得支撑。

铜矿成本中 30-40%是能源成本,主要是柴油。 上半年油价大跌也导致矿山成本 线下移,随着 4 月底以来原油价格触底反弹,矿山成本也随之反弹。

废铜供应受到多因素抑制

疫情影响废旧金属回收。 废旧金属回收利用是所有金属供应的重要一环,基本 金属当中除了锌之外,其余品种的废旧金属均占其总供应量 30%以上。 铜精炼 环节加入的废铜占冶炼铜总量的 15%,再考虑到加工环节加入的废铜,废铜在 精炼和加工环节用量占铜总供应量达 32%,废铜供应量大小直接影响供需平衡。 今年国内疫情爆发以来,各地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废铜的回收、拆解活动停 顿了 2 个月左右,造成废铜供应紧张,据 SMM 统计 2-3 月份废铜单月减量至 少在 3-4 万吨,导致精废价差一度收窄甚至倒挂。

疫情同样影响国外废铜回收,表现在今年 5-6 月份进口废铜扣减降至 24 美分/ 磅。 虽然目前国内精废价差和进口废铜扣减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但国外二次 疫情开始蔓延,废铜回收再受抑制,可能再次影响我国废铜进口。

废铜进口政策收紧。 进口废铜是国内铜原料的重要补充,据 SMM 测算 2019 年 国内回收旧废铜 90 万吨左右,同期进口废铜 133 万金属吨。 自 2019 年下半年 开始,“废六类”从非限制类目录调入限制类目录后,进口铜废碎料需批文,批 文数量受严格控制,导致进口废铜量锐减。 今年 1-7 月份我国进口废铜 41 万金 属吨,比去年同期下降约 49%。 今年 7 月 1 日起执行的《再生黄铜原料》和《再 生铜原料》标准目的是将废铜的固体废物属性转为产品属性,但迟迟未出台实 施细则,而 2021 年开始我国将全面禁止固体废物进口。 今年 9 月 1 日起执行 新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后,大部分外籍船公司担心新政策可能带来 的风险,不接受承运固废业务,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废铜进口。

前期国内废铜供应稍显宽松的原因是近几个月铜价上涨,精废价差扩大刺激了 国内废铜供应,但废铜进口缩量后,国内废铜不具有持续的供应能力,表现在 两个方面:一是精废价差已经大幅收窄,近期铜价出现明显调整,但废铜价格 坚挺,精废价差已经从 7 月高点 2500 元/吨以上收窄到 9 月底 1000 元/吨左右; 二是废铜票点上涨,9 月下旬废铜票点从 6 月份 6%上涨到 6.5%,反映了带票 废铜供给紧缺。 废铜票点的提高和精废价差收窄,使得精铜替代废铜经济性显 现,有望促进精铜消费。

综上,铜精矿预期增量较前两年有所增加,但疫情导致今年矿山资本开支大幅 削减、矿山干扰率上升,新增或扩产项目集中在疫情严重的南美地区,项目进 度存在不确定性。 另一大原料来源废铜,其回收体系容易受疫情影响,国内废 铜进口处于政策转换的调整期,同样存在不确定性。 总体来看铜原料供应并不宽松且充满变数。

全球铜冶炼产能过剩,增量主要来自我国

全球铜冶炼产能相对过剩,2017 年之前精炼开工率保持在 75%左右,近几年 全球铜消费增速下滑,但全球尤其是中国的冶炼产能扩产速度并未放缓,导致 冶炼开工率下滑,目前在 70%左右。 这也导致冶炼企业对精矿的需求相对过大, 采购竞争激烈,加工费谈判过程中处于劣势。 总体来看,铜冶炼产能长期过剩, 粗炼产能和精炼产能都不是瓶颈,TC/RC 会维持在偏低的水平。

中国作为基建和制造业大国,铜消费占全球近 50%,其次是日本、美国、德国 等发达国家。 我国铜消费领域较为集中,大规模电网建设使得电力领域铜消费 占国内铜消费总量近一半;全球范围内铜消费领域分布较为均衡,主要是电力、 建筑、交通等领域。 从铜的最终使用形态来看,主要是利用铜良好的导电性, 电力传导占总量 60%,这也决定了铜在涉及电力的新兴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 景,如新能源 汽车 、光伏、大数据中心等。

分析各国铜消费增速,可以看出以下几点:一是中国铜消费增速近年来有所下 滑,但在各国当中仍居于前列,考虑到中国铜消费占全球近一半,中国始终是 拉动全球铜消费的主要力量之一;二是欧美等发达国家铜消费停滞不前,消费 增速基本在零附近上下波动;三是亚洲的印度及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消费增速 高,是未来全球铜消费的增长点,但现阶段基数偏低,对全球铜消费的拉动有 限,所以近几年中国以外铜消费基本稳定,处于低速增长状态。 因此中国铜消 费是更加重要的变量。

新能源领域成为我国铜消费新增长点

国际铜业协会的一份报告显示,燃油车、混动车、插电混动车、纯电车的单车 用铜量分别为 23kg、39kg、60kg、83kg。 按照我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 划(2021-2035 年)》,到 2025 年新能源 汽车 新车销量占比 25%。 我们以 2019 年为基数,假设到 2025 年 汽车 总产量不变,新能源 汽车 当中纯电动占 82%, 插电占 18%比例不变,可大致推算新能源 汽车 用铜量。

假设新增充电桩与新增新能源 汽车 数量相等,直流公共充电桩、交流公共充电 桩和私人交流充电桩用铜量分别为 60kg、20kg 和 5kg。 假设到 2025 年车桩比 提升到 1:1。 根据上述假设,简单推算出新能源 汽车 和充电桩的用铜量。 从测算 数据可以看出,虽然目前新能源 汽车 领域用铜量相比传统行业偏小,但增速较 快,随着基数增加,未来几年可能成为拉动铜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

铜传统消费领域保持稳定

铜传统消费领域用量大,是决定铜消费量的主要因素。 今年电力电网投资继续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1-7 月电网投资累计完成额 2053 亿元,同比增 1.6%, 今年国家电网计划投资额 4600 亿元,比去年实际完成额增 2.8%,以此推算三、 四季度仍有小幅增长空间。

另外两大消费领域空调和 汽车 需求都表现稳健。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8 月我国汽车 产销分别完成 211.9 万辆和 218.6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6.3%和 11.6%。 汽 车产销量连续 5 个月实现正增长,且销量增速连续 4 个月保持在 10%以上。 产 业在线空调产销数据显示,8 月行业总产量同比 3.32%,总销量同比 2.78%, 销量增长主要靠出口拉动,出口同比增 7.49%。

房地产行业用铜主要集中在竣工端,主要使用装备线缆,用作布电线等动力连 接线。 统计局公布的房屋竣工数据从 2019 年下半年开始温和反弹,今年一季 度受疫情影响同比降幅较大,但随着复工推进逐渐修复。 截至今年 8 月份,房 屋竣工面积累计同比-10.8%,当月同比收窄到-9.8%。 由于过去两年开工面积 和竣工面积之间的剪刀差,我们认为竣工面积增速有望持续反弹,从竣工的领 先指标如电梯产量和玻璃产量也能得到佐证。

房地产用铜的另一个增长点是老旧小区改造。 今年 4 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 今年各地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 3.9 万个,涉及居民近 700 万户,比去年增加 一倍,重点是 2000 年底前建成的住宅区。 7 月份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 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 根据住建部的信息,今年 1-8 月份,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 2.78 万个, 占年度目标任务的 70.7%;涉及居民 539.97 万户,占年度目标任务的 76.4%。 老旧小区改造的重点之一就是供电线路改造,包括架空线缆入地等,有望提振 铜消费。 同时老旧小区改造也带动装修、家电等行业发展,加速家电更新换代。 随着改造项目的开工和推进,对铜消费的拉动效果将逐渐显现。

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复苏利好铜价

铜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决定了铜价与宏观经济走势密切相关,其工业属性决 定了铜价与主要经济体制造业 PMI 走势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当前主要经济体均 处于疫情后的复苏时期,9 月美国和欧元区 Markit 制造业 PMI 分别为 53.5 和53.7,均已连续 3 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且环比 8 月份数据有较大上升,中国制 造业 PMI 指数连续 6 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且新订单分项指数持续向好,说明全 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复苏动力,中短期内将继续拉动铜消费。

综上,铜的传统消费领域如电网、空调、 汽车 等领域年内累计消费增速均已接 近或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四季度电网投资有望进一步释放, 汽车 产销维持增长 势头,地产后周期持续带动家电消费提升,传统消费领域不会有大的滑坡。 由 于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使其在新能源、新基建等新兴领域 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未来有望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根据机构给出的平衡表,明后两年全球精铜过剩量在 30 万吨左右,过剩量占产 量 1%-1.5%,不存在明显的过剩或短缺矛盾。 如果疫情导致的矿山干扰率超预 期,则平衡表会转向平衡或略短缺。 另外该平衡表对明年消费增速预测偏保守, 由于疫情导致今年消费基数低,叠加各国政府释放流动性和财政刺激政策,明 年消费增速大概率高于预期,导致供需紧平衡。 在全球铜显性库存处于 历史 低 位的情况下,铜价会具有较大的弹性。

截至 9 月中旬,全球铜交易所库存加上中国保税区库存总共 60 万吨左右,处于历史 低点。 其中国内库存稍显宽裕,受进口铜数量偏大以及精废价差扩大之后 废铜替代影响,国内自 7 月开始处于累库状态。 LME 则持续去库,库存降至近 年来的最低水平。 近期虽有交仓,但库存绝对水平仍偏低。 低位的库存,叠加 供需基本平衡的预期,有望继续使铜价保持坚挺。

一般认为铜是对抗通胀最好的基本金属,铜价与通胀有较高的正相关性。 今年 受到疫情的影响,美联储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降低至零的同时也启动新一轮的 QE,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从 2 月底的 2.41 万亿美元攀升至 9 月 11 日超过 7 万亿。 “直升机撒钱”的方式大量增加货币供应,这些货币用来从商业银行手中 购买国债,以充实银行的储备,之后再流入股票等纸质资产,所以在推升美国 股市的同时并没有造成恶性的通货膨胀,但实际上 TIPS 隐含的通胀预期相比 之前已经是有所提升的。 另外 8 月 27 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一场主题讲话中表 示未来美联储将采取“平均通胀目标”政策,将会允许通胀在一定时间内适度 超过 2%。 这被认为是美联储自 2012 年以来对货币政策框架进行的最大一次调 整,表明美联储基准利率位于零附近且不再下调的情况下,淡化对通胀水平的 容忍度,使得实际利率水平继续下降的概率偏大。

从美元指数来看,铜与美元指数有较强的负相关性,近 10 年铜价与美元指数相 关系数为-0.85。 一方面的原因是铜在内的大宗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大都以美元计 价,美元走强则以美元计价的商品偏弱;另外从 2008 年和今年疫情两次危机 来看,美联储为化解危机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流动性,流动性大幅改善对 大宗商品有较强的提振,从而使美元指数与铜价走势显著背离。

紫金矿业()

金、铜、锌是公司核心矿种,公司拥有雄厚的资源基础,半年报数据显示公司 拥有超过 2000 吨黄金、超过 6200 万吨铜和约 1000 万吨锌(铅)资源。 2020 年上半年矿产金产量 20.24 吨,同比增 5.93%;产铜 52.18 万吨,同比增 31.36%; 产锌 26.44 万吨,同比降 10.48%;产银 389.3 吨,同比增 55.33%。 2020 年 为“项目建设年”,未来增量可观。 预计 2020-2022 年矿产金销量分别为 39.80 吨、40.43 吨、43.73 吨,增速分别为 1.5%、1.6%、8.2%;预计 2020-2022 年矿产铜销量分别为 44.7 万吨、54.7 万吨、66.5 万吨,增速分别为 21.1%、 22.4%、21.6%;预计 2020-2022 年矿产锌销量分别为 36.3 万吨、37.8 万吨、 37.8 万吨,增速分别为-2.4%、4.1%、0%。

江西铜业()

国内最大的综合性铜生产企业,公司年产铜精矿含铜超过 20 万吨,阴极铜产量 超过 140 万吨/年,年加工铜产品超过 100 万吨;控股子公司恒邦股份具备年产 黄金 50 吨、白银 700 吨的能力,附产电解铜 25 万吨、硫酸 130 万吨的能力。 公司德兴铜矿是国内最大的露天开采铜矿山,单位现金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贵溪冶炼厂为全球最大的单体冶炼厂,技术领先且具有规模效应。 公司铜精矿 自给率高,成本优势明显。

云南铜业()

公司是国内优质的铜矿企业,铜资源储量丰富,截止 2020 年 6 月底,公司保 有矿石量 11.33 亿吨,铜金属量 475.05 万吨,铜平均品位 0.42%。 公司拥有阴 极铜产能 130 万吨/年,国内三大冶炼基地形成稳定的产业格局,包括:依托云 南省的铜资源优势,形成以西南铜业为主的西南冶炼基地;依托内蒙、外蒙的 铜资源和港口交通枢纽优势,形成以赤峰云铜为主的北方冶炼基地;依托秘鲁 及其他海外铜资源和港口交通枢纽优势,形成以东南铜业为主的华东冶炼基地, 冶炼规模居于国内前列,业绩对铜价有高弹性。 2020 年上半年产品产量再创新 高,自产铜精矿含铜产量 4.87 万吨,同比增 13.65%;阴极铜产量 61.67 万吨, 同比增 34.19%;生产黄金 9400 千克,同比增 70.14%。 公司 2019 年年报当 中制定的全年生产规划是:矿山铜金属产量 8.60 万吨、阴极铜 121 万吨、黄金 10 吨和白银 600 吨。 上半年全部实现“时间过半,产量过半”的目标,其中黄金产量 9.4 吨,几乎在半年时间完成了全年的生产目标。

五矿资源()

公司拥有 Las Bambas、Dugald River 等世界级铜、锌矿山项目。 其中 Las Bambas 是全球前十大铜矿山,拥有 720 万吨铜金属储量,1260 万吨铜金属资 源量,预期矿山年限 18 年,产量指引预计头 10 年将生产 400 万吨铜。 Dugald River 是全球前十大锌矿之一,预计矿山年限 20 年以上,年均处理矿石 170 万 吨。 2020 年上半年公司矿山铜和锌产量分别为 16.89 万吨和 11.31 万吨。

(报告观点属于原,仅供参考。:国信证券,刘孟峦、杨耀洪)

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公开征求意见 南阳市40所学校学费 住宿费标准
快讯!俄国防部 乌军使用6枚美制ATACMS导弹袭击布良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