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来自千年后的答案 此水何当澄 诗话黄河

编者按:黄河,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为她写下绝美诗句。一首首诗词如黄河之水,从历史中流淌而来,生生不息。大众日报·大众新闻携手沿黄省级党媒以及山东16市党媒发起全媒体联动采访活动,循着古诗词中的黄河意境,行走于现代黄河之畔,带您一起去感受“跨越时空”的黄河之美。

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一直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1500多年前,南北朝诗人范云曾在《渡黄河》诗中感叹,“河流迅且浊”“此水何当澄”。

1500多年后的今天,黄河澄清了吗?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镇的黄河湾,寻找一份来自千年后的答案。

东坝头是九曲黄河最后一个大拐弯处,河水流向在这里由南北急转为东西,向前奔腾而去,呈“U”字形。因地势险要,这里素有“豆腐腰”之称。近代史上,这里曾经常出现决口。如今,“豆腐腰”越来越坚固,黄河年年安澜。曾经风沙肆虐的黄河两岸如今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位于兰考段的黄河最后一道湾。陈颖波 摄

10月21日,记者来到这里,眼前的黄河宽阔浩荡。站在黄河大堤上极目远眺,芳草萋萋,郁郁苍苍,壮阔的黄河景色尽收眼底。

如今,黄河水是否还像范云描述的那般“浊”而不“澄”呢?远远望去,奔流向前的黄河水依然呈黄色,记者靠近岸边,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打上了一瓶黄河水。此时,瓶内的黄河水为浅黄色,静置约半小时,颜色相对之前变浅,瓶底仅出现了极少量的泥沙。

据了解,黄河水“黄”的原因主要是泥沙入水,而黄河泥沙的九成来自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随着近些年来一系列治理措施与生态建设工程的开展,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也得到了有效控制,由此进入黄河的泥沙量显著减少。

2023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显示,当年,黄河干流潼关水文站控制断面,平均含沙量3.53千克/立方米,与多年平均值(1952-2020年)相比减少了87%。2023年输沙量9530万吨,与多年平均值(1952-2020年)9.21亿吨相比,减少90%,与近10年平均值1.61亿吨相比,减少41%。

遇上汛期,黄河中上游高含沙来水怎么办?小浪底水库便是调控黄河水沙的一张“王牌”。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与济源市之间的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关键控制性工程,除了防洪、调节水量外,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调沙减淤。为了应对黄河中上游高含沙来水,每年小浪底都会开启泄洪,4个泄流孔洞携带着大量泥沙喷涌而出。在调水调沙的过程中,大量的泥沙被送入大海,避免了库区和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

来自河南省政府新闻办10月1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的消息,自2002年黄河开展调水调沙以来,下游河道累计“清洗”泥沙超21亿立方米,过流能力达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截至2024年汛前,小浪底水库累计排沙29.2亿吨,水库淤积减少,水库拦沙使用时间延长;同时向河口三角洲生态补水,为湿地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提供水资源保障。

大众新闻记者 刘笑笑 张焕辰

临沂日报记者 胡得理

日照日报记者 陈堉榛

河南日报记者 龚砚庆 赵一帆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晓静

统筹 王建

策划 娄和军

旺达与巨像 19周年 官方感谢支持 新作制作中
必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金砖合作 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