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 台积电业绩大超预期 道指再创收盘新高

台积电

道指再创收盘新高

台积电业绩大超预期,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

美国9月份零售销售增长 0.4%

美股三大指数周四收盘涨跌不一,道指再创盘中与收盘历史新高。美国9月零售销售数据略超预期,显示消费仍然强劲,支撑了经济,并强化了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的预期。

截至收盘,道指上涨161.35点,涨幅为0.37%,报43239.05点;纳斯达克指数上涨6.53点,涨幅为0.04%,报18373.61点;标普500指数下跌1.00点,跌幅为0.02%,报5841.47点。盘中,道指最高升至43289.76点,标普500指数最高升至5878.46点,双双创下盘中历史新高。

台积电第三财季的业绩和第四财季的业绩指引均超出市场预期,股价收涨9.8%,创下历史新高。具体来看,台积电第三财季净利润为3253亿新台币,同比增长54%,市场此前预期为2993亿新台币;营业收入为7597亿新台币,同比增长39%,市场预期为7510亿新台币。

英伟达紧随台积电股价上扬,并创下历史新高。Pepperstone集团策略师布朗(Michael Brown)表示,台积电的强劲业绩缓解了阿斯麦疲弱业绩带来的市场担忧,进一步提升了对芯片行业的乐观看法。他指出,尤其是发达市场央行正在快速放宽政策限制,风险前景非常积极。

Vital Knowledge创始人亚当·克里萨富利(Adam Crisafulli)指出,本周公布的企业财报,尤其是大型金融公司,显示市场环境理想,企业盈利增长具有韧性,通胀压力正在消退,经济逐步恢复正常化。他认为,这对维持股市水平尤为重要,并推动了周期性价值板块的上涨。尽管科技板块表现低迷,其他板块表现强劲。

经济数据方面,美国上周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意外下降,此前一周由于飓风“海伦”影响,美国东南部各州的申领人数大幅增加。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截至10月12日当周,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减少了19000人,降至241000人。而在截至10月5日当周,持续申领失业救济人数增加至187万人,创下自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另一份数据显示,美国9月零售销售超预期,多个零售类别均实现广泛增长,表明强劲的消费者支出继续为经济提供动力。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零售销售额环比增长0.4%,高于8月的0.1%增幅。扣除汽车和加油站的销售额,零售销售增长0.7%。

9月零售销售数据超出预期,支持了经济在第三季度保持强劲增长的观点。尽管经济复苏的迹象不会阻止美联储下个月再次降息,但进一步强化了降息25个基点的预期。

高盛预测美联储将连续六次降息,每次降息25个基点。该行周三表示,预计美联储将在2024年11月至2025年6月期间的每次会议上降息25个基点,最终利率区间将在3.25%至3.5%。

根据芝商所的美联储观察工具,市场目前预计美联储下次会议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92.1%,维持利率不变的可能性为7.9%。

大宗商品市场方面,市场继续关注中东局势发展,国际油价17日上涨。截至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11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28美分,报每桶70.67美元,涨幅为0.40%。


谁是美股熔断的幕后推手?

美股多次熔断,如果有先知先觉者事先在高位做空,瞬间就能成为人生赢家。谁有实力成为暴跌的推手呢?

美股是谁在做庄

美国三大养老金机构是美股的天然庄家,正是这三大巨无霸,才实现了美股的长期稳定,所以每次美股出现风吹草动,美国政界人士就要出来喊话,因为事关全美人民的福利,所以喊话是绝对的“政治正确”。

美股关系到全美人民的福祉,大肆做空美股就是做空全美的福利,那么有人敢逆龙麟太岁爷头上动土的吗?

从道理说,只要有利润,就会有人垂涎,那种禁止做空,在投资人眼里就只是道德绑架,不值一提,但是真正有能力做空美股的却是少有。

做空是一种能力

做空是一种能力,不是有钱就能做空,在股市里跌宕起伏多年的你懂的,只有真正的高高手才能做空,而高高手通常是跟随趋势,而如果要做局,就意味着要扭转趋势,逆转趋势不但是比登天还难,而且由于做空必须通过期货实现,一旦做反,付出的代价是破产。 所以高高手都是跟随趋势,没有人会傻到去冒着破产的风险去做局,因为跟随趋势就已经能赚到盆满钵满。

不相信阴谋论是一种智慧,能做局做空美股的人,能把世界90%的财富席卷于手中。

巴菲特看空不做空

巴菲特这次再次为人所称道,在美股高位放空了大量筹码,保持有近2000亿美元现金在手。 要知道当时美股可是形势一片大好,美股当时已经实现突破,即将一马平川的走出大牛市。 而巴菲特却选择了坚定的看空,实在是高。

巴菲特看空的逻辑, 天下会会天下 认为,应该是当时世界主要股指都已经步入熊市,美股不可能独善其身。

巴菲特为什么看空不做空,主要是因为首先巴菲特从来不用期指来赚钱和规避风险,其次,用期指做空风险非常大,大到会血本无归的地步,不符合巴菲特的理念。

连巴菲特都不敢做空,那么做空美股的是什么人?

做空美股的是趋势投资者,他们是美股熔断的幕后推手,当疫情来临并在全世界扩散后,他们开始做空,然后等待墙倒众人推。 在突发性事件的情况下,是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就可以实现的。

不要相信沙特的小萨勒曼能左右局势

85后的沙特王储小萨勒曼被阴谋论者描述成美股熔断的幕后推手,这位年轻的大爷只是搅局者,不是做局者,他成功地推动了全世界向新能源的迈进。 而最大的受害者是他们自己,石油贵族们将慢慢退出 历史 舞台。 典型的不作不死,这样的智商硬要把他描述成做局者,我也是醉了。

美联储

如果非要找一个担责者,那么 美股本身高估值是主因,疫情躺枪催化剂,美当局需要为美股熔断付主要责任,美联储负次要责任。

美股自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美阴差阳错开启了“页岩气”革命,正是因为“页岩气”使得美股在危机之后迅速暴涨,一点没有在次贷危机中“元气大伤”的样子。

一边感谢“页岩气”革命,使美股走出颓势,走向“牛市”;一边得“怪罪”页岩气革命,从一定角度来说,页岩气革命之后将美股推向了不该有的高度,一度涨到多点,严重与美股实际估值不匹配,下跌是早晚的事,只差一个“导火索”。

而疫情爆发就是这个“导火索”“催化剂”,疫情突然的爆发引爆美投资者恐慌情绪,投资信心剧增,大量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从股市抛售撤资,既造成美股资金不足,又造成美元流动性不足。

美联储自2008年次贷危机以后的11年里,采取各种宽松化货币政策扶持美股不跌,因为美联储很清楚美股是美民众投资的主要场所,也是世界游资、华尔街金融大亨“捞金”的场所, 美股不能倒,美股倒了意味着“富人”的财富将大量缩水;美股倒了势必将利空传导到美线下实体经济,到时候势必出现企业倒闭潮、职工失业潮。

因此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有点过了,本来应该调控美股,却变成一味推高美股。

显然,美当局要为美股暴跌负主要责任。 11年里,美当局以默许的态度允许美联储“硬扶”美股。 疫情开始出现扩散迹象后,又错误的选择了“放弃疫情防控、全力保证美股”的错误政策,消极防疫,以美民众的生命权、 健康 权换取美股不倒。

结果美当局没想到的是,最终还是算计失败,既没保证美股不倒,又错过了疫情防控的最佳时期,可谓“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此,美当局必须负主要责任。

美股的暴跌是趋势,政策并不能永远保证美股处于“高位”,此次疫情催化之下美股瞬间崩塌也说明美股的脆弱,是基础薄弱的空中楼阁。

美联储11年的宽松政策是对美股极度不自信的表现,美当局以“”缓抗疫、保经济”的消极抗疫政策更是对美经济不自信的表现。

对于股票交易,我是信奉“阴谋论的”,所以这个话题很对我的胃口:)

其实就两个, 一是美国经济基本面已经难以支撑股价继续暴涨。 美股本轮大牛市,是以美国经济基本面不断走强为基础的,道琼斯工业指数从6000点开始,一路涨到点,差不多刚好5倍,但是美国企业的业绩增长是受到技术条件和经济规律本身制约的,不可能一直跟上股价上涨的脚步,美股的牛市都十年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股市越涨,与实体经济的背离就越大,也就是说泡沫也就会越大,而泡沫越大,破裂的风险就越大,只是缺少刺破泡沫的那根“针”而已。 二是新冠疫情爆发情况超预期。 可以说,病毒就是那根刺破美股泡沫的“针”,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疫情变成了全世界大流行,超出了市场预期。 二层是白宫一开始对疫情的预估及准备不足,导致美国新冠疫情爆发超预期,从而对美国经济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投资者出于避险的需要,本能抛售股票,引发大跌。

华尔街是最大的嫌疑人。 海外疫情爆发后,欧洲股市是率先暴跌的,华尔街不可能会对此无动于衷的。 看过华尔街之狼1和2、大空头等电影的朋友想必会对华尔街操纵市场谋利的情节心有余悸,但同样也不会怀疑华尔街对资本市场的专业和嗅觉。 在疫情已经对亚洲和欧洲经济和资本市场造成很大冲击的情况下,华尔街不可能不研究和判断美国的疫情及其影响。 再有,美股这次暴跌,跌幅之大、跌速之快也是前所未有的,短短两周内,就有4次熔断,不断刷新美股的 历史 ,如果没有做空势力在背后推波助澜,会跌这么狠吗?那么谁最有可能做到这一切,当然是华尔街,而且这个其实并不难调查,估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甚至都已经开启了相关调查工作。

其他势力,但具体是谁不好说,或许是“市场合力”吧。 美股对于美国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家庭资产的40%以上都在资本市场中,特朗普也是一直对任期内股市的不断上涨沾沾自喜,这下好了,他任期内道琼斯工业指数大概涨了点,这一次全给跌完了,还倒扣了不少点。 美国的经济霸权,全世界很多国家都不爽,特朗普任期内更是变本加厉,先是宣称美国优先,搞贸易保护,到处跟人家起冲突。 海湾国家长年缴纳保护费,美国经济一疲弱,就搞量化宽松,薅全世界的羊毛,作为全球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借外债也是最多的,美国人工作谈不上多勤奋,但是日子却过得很舒心惬意,生活用品价格低廉,油价和水一样便宜。 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用特朗普政府对新冠疫情认知和准备不足的机会,抓住美股在 历史 高位,泡沫大、风险大的良机,又选择原油作为突破口,一举将美股拉了下来,节奏把握的这么准,实在是太厉害了。

但是,美股的暴跌只之会对美国经济造成短暂冲击,如果不能继续大跌,从而进一步引发美国企业债危机的话,对美国股市而言,反而是好事,等于是给他们排了估值高风险的雷,但事情会这么简单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2020年3月份,美国证券交易所出现了四五次股市熔断。 这些股市的熔断现象之中,做空或者做多的幕后推手,未必是某个人或某个机构,可能是华尔街以及全球部分金融寡头解体行为。

而且每一次垄断幕后推手,不一定是同一批人。 比如说美国媒体近期曝光出美国共和党参议员,在新关疫情没有在美国发酵的背景下,就开始大量抛售股票了。 这就是属于严重的金融内幕交易,美国证监部门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

在美国股市第一次下跌熔断中出逃的机构资金,无疑是先知先觉的机构投资者,还有少数国际证券投资高手。 第二次垄断的股票抛售者,未必属于做空的幕后推手;他们很可能仅仅是进行股票减仓操作策略。 以后几次美国股市的下跌熔断,属于投资者在恐慌万分的情况下的股市踩踏行为。

美国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全球最大的证券市场,囊括世界各国的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 与内地股市所不同的是,美国股市具有做空机制。 假如机构投资者预先购买了空单,可以对冲股市下跌的风险,减少减少投资损失。

虽然美国股市今年三月份的四次下跌熔断,创出世界证券史上的奇迹。 但是华尔街的金融投资机构,未必有百分之四十的损失。 因为他们大概率动用了股指期货的空单,来为股市下跌的。 保驾护航。 甚至不排除某些投资性很强的金融机构,比如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等等;他们是不会放过证券市场做空机会的。 而且索罗斯和罗杰斯等金融大鳄,本身就是股指期货的高手,在做空证券市场上无人可及。

最近在内地的自媒体上,又有股评家在讥笑巴菲特抄底美国股市被套牢。 然而 历史 证明,每一次内地股评家讥笑巴菲特的时候,过不久就被现实啪啪打脸。 因为巴菲特的股神是名副其实的,他是人间的股神,而不是神坛上的故事。

众所周知,这一次美国股市大幅下挫中巴菲特持有很多现金,至于巴菲特有没有做空美国股市无人知晓。 但是等到潮水退尽之后,大家会发现巴菲特还是股神,这就是巴菲特兼备“ 入世”和“出世”的双重能力了。

根据我们这些草根的信息来源,是无法得知美国股市有金融机构在翻江倒海;作为普通散户,我们唯有当韭菜的命。 不懂装懂,随意发表证券评论,最终会闹出笑话的。

在过去一段时间美股持续熔断了好几次,这种非理性下跌并非是人为刻意制造的,多少跟美股的交易机制有一定关系。

一是美国采取的量化交易比例相对较大,所以你从美股的走势上会看到很多的跳空缺口,这就是说交易通常会出现极端化的走势,由机器根据消息面判断,从而采取的机械式的有点极端化的看多和看空,那么体现出来的是多空双方的走势通常很容易被放大化,这是一种模式。

二是美股的杠杆比例比较高,在美国的市场融资的利率是非常低的,所以会吸引大量的人采取杠杆交易,要知道这是个双刃剑,上涨时候涨幅能够翻倍的向上,杀跌的时候同样会表现出非理性的一面,就跟2015年我们A股的走势一样,从5000点快速下来的那段行情,杠杆的在市场表现比较平和的时候没事,如果遇到利空消息,资金会疯狂的出逃,这样导致价格出现暴跌的概率非常高。

综合看待这次美股熔断的幕后其实没啥黑手,是遇到了重大的突发疫情事件,资金恐慌情绪达到了极点,而成倍的卖出造成的大幅度下跌,是杠杆和量化交易的制度欠缺带来的灾难,就想这两天时间美股的反弹幅度就达到了17%,道理基本都是相通的。

从2月12日,道琼斯指数摸高.57之后,开启了疯狂的下跌模式,截止美股当地时间3月20收盘,道琼斯指数累计下跌了34.51%,纳斯达克2月19日见顶之后累计下跌29.32%,同期标准普尔500累计下跌31.16%。

美股次轮暴跌根本原因是,2008年之后美国QE政策货币廉价、利率不断降低、举国举债,导致经济体空心化。 而与此同步的是美股被流动无限吹大,在美股泡沫越来越大的过程中,企业举债回购火上浇油,从而导致了美国股市十年长牛走势。

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现在到了还债的时刻。

直接原因来看,溯源认为:

疫情是导火索,原油价格大幅下跌是帮凶,总统先生的代言人,华尔街是幕后推手。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对未来美国经济肯定会产生负面影响,按照最新桥水基金达里奥的预估,疫情对全球产生约12万亿美元损失,于美国大约损失4万亿美元。 2019年美国GDP为21.34万亿美元,其影响20%不到,这些担心导致了华尔街抛售。 但理性的说,这不至于让美股2000+只股票市值腰斩,明显反应过度。

这个反应过度就是叠加原油价格暴跌,虽然美国页岩油在美国的GDP中占比仅仅1%,但是这给全球投资者传递了更加恐慌的情绪,乌合之众的人类于是想着现金为王。

这不?流动性挤兑就顺势出现。

在疫情点火,油价助跌的情况下,总统先生不断呼吁美联储降息,释放流动性。

于是美联储在顶不住压力的情况下,连续祭出大招。 例如:美联储3月3日第一次降息50个基点,随后降息100个基点,同时叠加回购,万亿刺激计划,重启商业票据融资便利,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便利等等。

而上述所有过程和事件的发生,都是发生在华尔街每一次熔断之后,换言之,即华尔街狠狠砸熔断股指,倒闭美联储不断释放流动性 。

所以,结论是美股暴跌,华尔街是幕后推手!

美股熔断间接原因是疫情,直接原因还是美国自己,我们分两部分说,来解说这次美股的最后推手是谁?

首先是企业,大家都知道美国企业喜欢回购,美国企业每年资金没地方投,所以索性每年拿去回购股权,虽然把股权稀释掉,但是资金也没了,换来的是股价的上涨。

本来银行愿意给你加杠杆,企业运营都很正常,但是今年疫情恰恰把贷款掐断,银行今年不提供现金流了,那各个企业就不好过了,况且疫情导致各个企业无法复工,导致企业难上加难,不得已,只能卖股换现,所以大量股东抛盘,这是第一个熔断的起因

再者,美国居民,美国不像中国会把钱存银行,不确切统计,美国每个家庭会有20%的存款会买ETF,所以每年都会源源不断的资金涌入美国股市。那今年有了第一个熔断,老百姓肯定着急了,辛辛苦苦存的钱一夜之间缩水,所以这就有了第二个,第三个熔断,属于恐慌性抛盘

最后,我们再看看谁在推动这一波危机,说到的还是美国政局,为何,大家都知道美国就喜欢发国难财,世界越乱它越高兴,美国自己也意识到股市目前泡沫有点不堪重负,如果不自己刺破,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只涨不跌的,涨得高跌起来也狠,所以特朗普要蹭今年选举搞一波,如果老特能平息这场风波,不就自然深得人心,所以最终还是政坛的一场阴谋

谁是美股熔断的幕后推手?

海外疫情扩散,叠加原油大跌打击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使本来已经十分脆弱的情绪濒临崩溃,再加上指数化基金与程序化交易助推,造成流动性踩踏。

美国时间3月9日美股开盘暴跌,标普500指数触发第一层熔断机制。 这是 历史 上的第二次熔断。 仅两个交易日,3月12日美股开盘6分钟,三大股指集体跌幅超过了9%,再次触发熔断机制;3月16日美股开盘15分钟,道琼斯指数跌幅达到7%,罕见再度引发熔断。 3月18日美股再度上演接力赛。 标普500指数再度触发熔断。 至此,美国 历史 上共发生5次熔断,其中四次集中发生在最近的9个交易日内。

2020年3月9日-3月19日,注定将被载入美国股票证券交易市场的史册。 在这期间,道指期货又多次触发向上的熔断机制,暴涨暴跌成了美股的明显特征。

1、高频程序化交易惹的祸

高频交易是指从那些人们无法利用的极为短暂的市场变化中寻求获利的程序化交易。 高频程序化交易速度究竟有多快?眨眼的速度约为300到400毫米,而高频交易比眨眼的速度还要快。 高频交易有着速度和技术的颠覆性优势,凭借几毫秒的交易时间差,就足以引领整个金融市场。 在每次美股的剧烈波动中,高频程序化交易都会造成较大影响。

尽管高频程序化交易一直处于争议的漩涡中,但是其已经成为美国最重要的交易方式之一。 在2010年,就有报道指出,高频交易的成交量现在约占美国股票市场成交量的70%。 这意味着,如果没有了高频交易美股的交易量将减少70%。

“高频交易有着不同的策略。 它会加速市场的暴涨暴跌,但是也在提供流动性,有时可以创造出惊人的利润。 2015年,外资伊世顿公司利用证券期货市场的波动,利用高频交易获利高达20多亿。 但其并非稳赚不赔。 2012年,从事高频交易的美国骑士资本因工程师失误,造成1小时内巨亏4.6亿美元。

美股暴跌的直接导火索为疫情的持续扩散以及油价暴跌。 但是,高频程序化交易也被认为是美股熔断的最大推手。 事实上,每当市场上暴跌,程序化交易就会引来很多争议。

程序化交易到底对熔断负有多大责任?业内人士出现了分歧。 当很多资金要利用相同的机会而高速发出指令的时候,融资出现挤兑、纠枉过正的情况,可能会造成快涨快跌,或加剧涨跌。 “但是美股熔断,本身是投资者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导致的,与程序化交易关系并不大。 ”

高频交易提供了大量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是双向的,既可以提供流动性也可以买断流动性。 高频交易到底是否助涨助跌,主要取决于所采用的交易策略。 “比如,在提供流动性时程序化交易起到了阻止暴涨暴跌的作用。 ”“但是,当行情剧烈波动时,大部分的高频交易都是在拿走流动性,确实会助长暴涨暴跌。 ”每次熔断发生时,高频交易都加速了市场的暴跌。

如果市场持续下跌,程序化交易会利用速度的优势抢在投资者吃掉价格高的买盘,让投资者的价格成交到更低的价格。 投资者产生恐慌情绪,就会形成大量抛盘,在这样单边情形下,程序化交易会加速下跌。

2、有人受损也有人逆势赚钱

全球股市的暴跌,让无数投资者损失惨重,反过来说却也是千载难逢的赚钱机会。 “交易的频次达到了平时的10倍以上。 而赚取的金额可能远不止10倍,主要取决于交易金额。 ”

高频交易的盈利逻辑是无论上涨还是下跌,只要有交易就能赚钱。 它十分依赖市场的波动性,当市场剧烈波动时,交易更为频繁,高频交易也更为赚钱。 Wind数据显示,3月9日,道琼斯指数的振幅达到了8.16,3月12日振幅为9.64,3月16日振幅更是达到了12.44%。

“市场波动剧烈,交易机会多,不计价格买入和卖出的投资者就会更多,这种价差波动率就会更大。 而在普通行情下,每天捕捉到不计价格卖出的大户可能只有两三次。 但是,一次熔断行情可能有100次。 熔断时候的交易量是平时的10倍。 ”所以,高频交易的利润来源就是通过吃利差,赚取中间价格。

简言之,高频交易可以同时向市场提供买价和卖价,并利用电脑速度提前收益各方的交易价格,利用其中的价差来高频次交易赚取利润。

高频交易赚取的利润是惊人的。 2015年,伊顿公司短时间就实现了20亿元的盈利。 目前,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等欧美国际金融巨头都大比例地使用了高频程序化交易。 它拥有惊人的赚钱能力,但它从来都不是只赚不赔。

“策略判断失误、硬件系统的故障、极端行情等、程序开发的小错误以及小数点错误等,任何一个意外,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高频程序化交易对每个细节要求都极为严格。

典型例子在2012年,从事高频交易且在华尔街名声显赫的美国骑士资本由于工程师的更新代码疏忽,造成公司在一个小时内巨亏4.6亿美元,导致骑士资本陷入经营危机,最终无奈被其他公司收购。 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亦是由于程序化交易操作失误所导致。

高频交易并非是件易事。 高频交易是一个系统的金融工程,需要很多模块与组织的配合。 在网络速度、交易策略、代码架构三个层面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 尤其对速度的要求达到了极致。 因为几毫秒的差距,就使你落后于竞争对手。

从事高频交易,需要巨大的投入,同时对各方面要求很高,尤其是对人才的需求。 但是程序化交易凭借自身的优势,早已在争议中站稳了重要地位。 高频交易早已成为了美股主流的交易方式。

3、ETF和美股暴跌有关

收盘

市场大跌,除了显而易见的危机源头——新冠病毒和油价暴跌外,近些年来种种市场变化也被分析者拿来解释如此迅猛的下跌。 这次美股下跌与2000年以及2008年的下跌不太一样,主要体现在主导机构、主要产品和集中购买的东西不同。

美股从2009年到现在大概涨了11年,在2017年前,美股上涨在很大程度上靠头部企业回购自己的股票得以不断维系,但2017年后主导模式发生了转变,过去风险偏好比较低的机构投资者通过ETF和机器交易大量投资 科技 蓝筹股,巨大外生性冲击导致投资者权益投资出现初始亏损、进而不断进行调整导致了金融市场动荡。

“大量机器交易的标的资产就是ETF。 机器交易同时卖出,容易形成踩踏,算是加剧波动的推手。 ”市场爆跌首先来自于市场流动性和融资流动性之间的负反馈恶性循环。 也就是遭遇损失的投资者在满足保证金过程中,需要抛售持仓。 而这样造成的持续下跌会使得愿意提供流动性的交易对手消失。 “这个过程本身是交易制度和监管制度共同造成的,各种策略的相似和集中性,才是这个过程难以避免的原因。 ”这些策略可以应付合理幅度内的价格波动,但一旦外生因素(例如疫情扩散,石油价格暴跌)导致波动幅度超出范围,就会触发这些策略都做出卖出决定,这样就会造成市场流动性消失,并与融资流动性发生恶性循环。

道指

个人认为,股市要企稳,需要一个预期。

也就是对未来局势转好的希望。

但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的扩散其实还只是刚刚开始,不要说控制,就是整个防疫工作也完全没有半点步入正轨的意思。

也就是说,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根本就是无底深渊,没有任何一点可以寄托的希望。

10号美股的反弹是基于特朗普对市场放出的减税消息,结果第二天这匆忙发出的消息却偃旗息鼓无果而终了,所以没有被证实的利好政策反而激起了市场对白宫紧急救助政策时效性的担忧,进一步放大了利空,导致头一天的涨幅完全被抹去。

而且今年是大选年,股市大跌对民主党来说,其实等于是捡到枪的好机会,所以不管从任何角度考虑,民主党都不太可能对特朗普救市,也相当于自救的经济刺激计划予以配合。

即便基于对未来美国经济走势的担忧,或者防止明年接受一个过烂的摊子,终究民主党还会支持某些政策的推出。

但可以预见到的是,其刺激力度和时效性必定会大打折扣,特朗普想随心所欲,不顾后果,只能是痴心妄想了。

个人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1.疫情扩散。 股市是经济增长的雨晴表,然而疫情的全球蔓延超乎大家的预期,欧洲和美国成为全球疫情蔓延的中心,受疫情蔓延的影响,美国航空业, 旅游 业,餐饮业及线下实体店造成很大冲击,造成许多上市公司业绩下滑,从而造成股市动荡。

2.原油暴跌。 石油输出国组织和其盟国最终未能达成新的深化减产协议,沙特决定增产石油,获取更多的石油市场份额,石油股指期货暴跌,从而促使美股加速熔断。

3.套现需求。 美股经历了十年的长牛,许多投资的收获颇丰获利了结,涨得太多了,本身也有调整的需求。

新浪\搜狐\腾讯\百度目前股票总市值分别是多少,哪个最大

新浪,2705美圆/股,总市值:1510亿美圆;

网络,美圆/股,总市值:4090亿美圆;

搜狐,4176美圆/股,总市值:1620亿美圆;

腾讯,4150港元/股,总市值:9659亿美圆;

新浪\搜狐\网络 可以在新浪财经网页里查询,腾讯麻烦一些,要找出总的股本数目再换算成美圆

把分给我吧,哈哈,谢谢楼主

网络市值有多少?

文 | 西局

特斯拉和蔚来等的下半场,即将遇上意料之外的对手。

年轻人们的钱包正在为苹果的iPhone 12打开时,大概很多人料想不到,可能一年之后,iCar也要来了。

苹果造车的消息,在日前甚嚣尘上。 据报道,苹果首款电动车或将于明年9月问世,比预期的2023年提前至少两年。 报道还称,苹果公司一直在美国加州进行秘密道路测试,其中至少已经有了几十辆Apple Car原型车。

这也意味着,到了明年,特斯拉竞争对手的名单里,即将加上一款Apple Car。 而在推出“划时代”的 科技 产品这块,苹果可是极富经验的。 消息传出,特斯拉的股价应声下跌,一度跌幅超过5%。 而苹果的股价则在12月22日收盘上涨了285%。

但对新能源电动 汽车 的新贵们来说,它们面对的对手可能还有更多。 日前,网络也传出了造车的消息。 12月15日,路透社报道称,网络与吉利 汽车 在内的数家车企进行接洽,商谈组建电动 汽车 合资企业事宜。 几天后的12月18日,有媒体报道,网络或将与威马联手造车,目前双方正在进行商议。

滴滴和比亚迪合作,为网约车量身定制的电动车型“D1”刚刚在上个月正式对外亮相,日前,这款车型已经在长沙交付使用,并开始招募司机。

科技 互联网公司与出行行业之间的关联,之前为外界所熟知的,还大多是它们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上。 但现在,它们已经不甘于只扮演电动车企的技术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而是纷纷传出“下场”的消息,向车企的竞争对手转化。

当年的互联网造车,曾经掀起过一阵热浪。 现在,“新造车时代”则将迎来新的时期。 新的时代是否即将到来?而特斯拉们真的即将和网络滴滴苹果们的电动 汽车 ,一同跑在道路上竞争了吗?

就在12月22日,马斯克亲自爆料说,当年在特斯拉Model 3项目的“至暗时刻”,他曾经找过库克,想讨论下苹果收购特斯拉的可能性,作价仅仅是600亿美元,也就是特斯拉如今市值的十分之一。 但库克干脆就没有答应和他见面,连给个后脑勺的机会都不肯奉上。

不知道马斯克的爆料是为了暗示下库克没有眼光,还是惋惜两家公司当初失之交臂,但这也侧面显示出,苹果在造车这件事上早已在下功夫。

马斯克所说的“至暗时刻”,大约发生在2017-2018年左右,Model 3的产能爬坡,马斯克还曾经在媒体上一度落泪。 苹果并没有对外界猜测的“Apple Car”发表相关的时间表。 但种种信息都已显示,苹果的 汽车 可能真的已经在路上。

而就在2018年7月,根据《华尔街见闻》报道,一名已离职的苹果工程师在机场被捕,他的笔记本电脑上下载了苹果无人驾驶车辆的电路板设计图,正准备离开美国,加入一家无人驾驶创业公司。

这一事件出人意料地将苹果的自动驾驶 汽车 项目曝光在世人面前。 根据当时的法院公布文件显示,苹果的135万名员工中,从事自动驾驶 汽车 研发的人数已经达到5000人,占比达37%。

事实上,苹果的造车计划“泰坦(Titan)”从2014年左右就开始启动了。 也许苹果习惯了像推出iPhone一样,出手就搞出一款轰动业界的产品这样的感觉,因此,它对于自己在搞“车”的事,一直是保密的,直到2016年底,才公开承认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并且对美国交通监管部门发函,请他们不要限制自动驾驶 汽车 的测试。

苹果最初曾经想过,秉承“软硬件一体化”的一贯策略,设计独立的车型。 据《纽约时代》之前的报道,苹果在库布迪诺园区附近建设了研发实验室,包括机械加工厂和电池试验室。

在2017年,苹果的无人车在路测时被人拍到了照片。 那是一辆2015年款雷克萨斯RX SUX,头顶一个巨大的激光雷达和传感器的集成套件,和苹果一贯的设计美学相比,简直是个叛徒。 而且,从商业化角度来看,也是相当简单粗暴。

造车并没有想象中简单,仅仅是设计和制造一个零部件都问题多多。 更何况,苹果并没有这方面相关的积累。 2016年,苹果的泰坦项目在是坚持造整车和重点做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歧,项目一度搁浅。 此后,苹果 汽车 项目的倾向也似乎偏重于自动驾驶技术的方向。

苹果没有收购特斯拉,但是在2018年开始,苹果召回了特斯拉的Doug Field,收购了吴恩达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Driveai。 并且在电池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道指再创收盘新高

科技 公司对于造车的热情,早已有之。 但现在它正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针对“百威”携手造车的消息,网络表示“不作评论”。 但在消息传出后,网络仍然经历了股价的持续上涨。 美东时间12月16日,网络股价盘中涨幅超7%,一度突破200美元。 至美东时间12月22日收盘,网络股价仍然保持在191美元的高位,总市值超过652亿美元。 而网络市值上一次达到600亿美元的时候,还是2019年4月12日,陆奇离职的前夕。

在11月,滴滴为网约车定制的电动车型“D1”正式对外亮相。 这款车型是滴滴和比亚迪联合打造, 在车辆的外观设计、内部空间、以及网约车专属配置部分,都进行了针对性的优化设计与定制。 日前,这款车型在长沙率先交付使用,开始招募司机。 据报道,长沙投放的第一批D1车型大概有700辆左右,月租金在4200-4400元之间,租车时还需缴纳1万元押金。

11月26日,由阿里和上汽集团、浦东新区联合打造的百亿元级“巨无霸”项目——智能纯电 汽车 项目“智己 汽车 ”启动。 12月17日,智己 汽车 的核心团队“智己青年公社”对外曝光。

除此之外,华为和长安 汽车 的合作,同样也已经非常深入。 华为、长安 汽车 和宁德时代也宣布,联合打造新的高端 汽车 品牌。 正如华为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所说,毕竟智能 汽车 ,也就是“手机+四个轮子”。

现在,没有被传出过“造车”消息的 科技 公司,似乎已经不配被称为巨头了。 刚刚踏入千亿美金市值的小米,日前就被传出将和比亚迪联合出品“年轻人的第一辆 汽车 ”,虽然紧接着就被小米辟谣,但“ 科技 互联网公司+车”,似乎也赋予了市场新的想象力。

新能源 汽车 的牛市,正方兴未艾。 以特斯拉、蔚来 汽车 、小鹏 汽车 、理想 汽车 等为代表的新造车公司,虽然在生产能力和盈利能力方面,还仍然无法和老牌车企比肩,但是今年以来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却异常优秀,特斯拉的市值更是一度跃居车企榜首。

但现在,特斯拉们撞到了意想不到的对手。“新造车势力”的第二波可能要来了吗?

科技 互联网公司们,已经很久没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产品推出了。

根据今年10月苹果发布的2020财年Q4财报,苹果在第四季度的营收为647亿美元,仅仅比上年同期的640亿美元增长1%;净利润127亿美元,甚至比去年同期的137亿美元还有所下降。 网络的市值除了在2018年10月一度冲破900亿美元大关后,又回落到2019年的超过400亿美元,在2020年也一直没有太大的提升。

它们需要更多的业务方向,来支持未来的发展,以及在资本市场上讲出更为动人的故事。 “ 汽车 ”无疑是其中最好的选择。

智能电动 汽车 在特斯拉的带领之下掀起浪潮,今年12月10日,特斯拉的股价一度上涨到美元,市值接近6200亿美元,成为首个市值超过6000亿美元的车企。

汽车 行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当口。 电动化和网联化在 汽车 行业中的渗透正日益加深。 而资本的认可也表明,这能够获得更高的市值和更大的发展机会。

在未来的物联网时代,车辆也许不再仅仅是代步工具,而是能被赋予更大的含义。 自动驾驶 汽车 ,将和电脑、手机一样,“成为新的终端和管道,成为一个新型的服务平台。 ”智行者 科技 创始人张德兆对燃 财经 说。 当 汽车 向可移动终端转变的过程中, 汽车 制造和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产业链条上也将诞生更多的机会。

汽车 行业也早已被“互联网势力”渗透。 当年的乐视造车,虽然折戟沉沙,董明珠自掏腰包入股的深圳银隆,也最终无果,格力目前仍然在造车路上 探索 ,但是当年的一批互联网人,包括李斌、何小鹏、李想等,在2014年进入造车领域,现在的蔚来 汽车 、小鹏 汽车 和理想 汽车 ,作为特斯拉的“中国学徒”,股价也在今年跟着水涨船高,蔚来 汽车 的市值,也在日前一度超过了宝马。

网络的自动驾驶故事已经讲了很多年。 在今年的网络世界大会上,网络也推出自动驾驶的云代驾,来提振投资者们的兴趣。 而在自动驾驶商业化方面,网络采取的仍然是与传统车企合作的方式。 2018年,网络和金龙客车一起实现无人驾驶小巴车的小规模量产。 2018年,网络和一汽红旗合作,共同打造国内首款L4级自动驾驶量产乘用车,并在2019年小批量下线试运行。

对于造车,李彦宏给出的预测是,未来5年内自动驾驶才能够实现全面商用。 这是个需要人才和技术积累、大量资金的赛道,也要投入较长的时间。 对于“只争朝夕”的 科技 公司们来说,从车企的“软件和技术供应商”的角色,一跃而和车企们同台竞争,无疑更具爆点。

国内各地政府的“十四五”规划中,“智能网联”和“新能源 汽车 ”也成为了热词。 “技术提升推动 汽车 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趋势。 而 科技 公司在智能化和网联方面是具有优势的,它们也有多元化拓展市场的需求。 ”中国 汽车 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颜景辉说。

智能 汽车 产业飞速发展,政府的相关规划也起到了指明方向的意义,那么,资本的跟进,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了。

即使是传统车企,也站在了转型升级的路口,开始着手从技术创新方面,去进行改进和提升。 牵手 科技 互联网公司,在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方面进行研发,早已经是各大车厂的进行时。

“做自动驾驶,对高端研发人才的要求极高。 ”云启资本董事总经理陈昱曾经说,“但是,车厂的薪资体系,未必能承担这部分的投入。 其次, 汽车 工业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一套标准体系,实际上这对技术的快速创新和迭代速度而言,是有影响的,很难快速推出颠覆性的产品。 因此,在自动驾驶方面,它们也更愿意通过公司之间的合作,以及外部投资的方式,以其他公司作为技术提供商,来参与这个行业。 ”

造车,远比手机制造要更加复杂,难度也更大。 在上游的 汽车 制造商们,显然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解决方案提供商们要做下去的前提,也是和车企、零部件厂商、测试机构等,能够紧密合作,达成一个合作的生态。 也因此华为和小米等都表明了态度“不造车”。

和当年乐视等投入巨资烧钱直接造车相比, 科技 巨头们目前显然更为谨慎。

在路透社的报道中曾称,网络打算采用合同代工的模式生产电动 汽车 ,有可能与传统 汽车 制造商成立控股合资公司,网络掌握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设施的相关技术,可为造车提供技术支持。 对造车的传言,网络表示不予评论。

与车企成立合资公司成为了选项之一。 在此之前,也已经有阿里和上汽合作智己 汽车 ,华为和长安 汽车 合作高端电动 汽车 项目在前。

从解决方案提供商切入,联手大型车企,成立合资公司,是软件公司们“做硬件”时常用的方法。

滴滴和比亚迪联合推出的“滴滴D1”,就是当前车型已落地的合作方案。 这款车型由双方联合开发,由比亚迪代工制造,车机系统等则来自于滴滴。 而滴滴也将之做成了一款完全为网约车定制的车型。 和华为一样, 科技 巨头们可以不造车,但造车的,都是它们的代工厂。 这也正逐渐成为它们的稳妥选择。

“ 科技 公司们有多元化拓展市场的需求,也有自身的技术优势。 包括苹果在内,它们如果选择和传统车厂合作,将是条捷径。 ”颜景辉说。

关于苹果造车的具体规划,目前外界仍旧不得而知。 据报道,苹果可能此前也有过代工的想法,它曾与麦格纳就此进行过谈判,但并未进行下去。

但是,苹果 汽车 的消息不断紧锣密鼓地传出,也表示,在未来,类似苹果、滴滴这样的公司 汽车 上路,似乎并不是不可期待的事情了。

12月22日,有报道称,苹果已经向台湾的和大、贸联、富田等 汽车 零部件厂商提出了备货要求,并且需求量巨大,以备苹果明年发布 汽车 的要求。 此外,据外媒报道,苹果的 汽车 上,将配备自研的动力电池技术。 路透社也援引接近苹果的人士消息称,苹果正在研发低成本超长续航的动力电池。 另据Dig Times的报道,苹果在美国的 汽车 生产线正在筹备中,生产计划和产品参数已经初步敲定,并计划和台积电合作开发自动驾驶芯片。

这些消息也意味着,苹果的电动车供应链体系,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创建之中。

苹果在核心技术方面,也早已进行了准备。

在2019年,苹果已经在 汽车 领域获得了30多个专利。 而截至今年12月,苹果在一年之内,又增加了30多个新的专利。 这些专利覆盖的范围广泛,涉及了自动驾驶、电动 汽车 、AR导航、车载VR、支付、生物识别、智能座舱等各个领域。

这些专利中,也不乏一些颇具创意的想法。 例如, 汽车 上的安全带可以转换为触控板,来操作一些车载功能;前挡风玻璃可以作为一块巨大的屏幕,利用AR技术,显示实时路况等信息,车辆内的乘客也可以通过挡风玻璃观看视频、玩 游戏 、打电话等;在狭窄地段时,车门可以调整为滑动模式等。

尽管造车难度颇大,苹果也错过了2014年新能源造车的窗口,之后的战略还几经反复,但是它作为市值超2万亿美元的巨头,一旦下场,仍然能给整条产业链带来巨大的影响。

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师就在一份报告中称:“从特斯拉的角度来说,苹果这样的 科技 企业,要比传统OEM厂商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在智能电动 汽车 行业里,早已有了互联网资本的渗透。 腾讯是蔚来的大股东之一,小鹏 汽车 从小米那里拿到了4亿美元;在今年6月,美团5亿美元领投了理想 汽车 的D轮融资;蔚来与威马的背后,也都有着网络资本的加持。

也许未必我们能尽快看到这些 科技 公司亲自下场造车,但它们的动向和影响,对于传统车企而言,则是那条搅动水波的“鲶鱼”。

颜景辉也表示,“如果能够进行双方的资源融合与合作,对它们来说既是个挑战,也是个机遇。 ”而合作并不意味着传统车企只是扮演简单的“代工厂”角色,而是双方的互补和促进。

毕竟,一旦苹果进入造车领域,无论它与特斯拉战况如何, 汽车 行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电动化的日程,就必然要进入加速阶段。

最新报道网络市值(2017年8月9日):网络的股价达到了近一年来的最高点,其市值短暂地突破800亿美元,达到亿美元。 截至9日6时,网络的股价为美元,相比于8日上涨了229,涨幅110%。 由于美国纳斯达克整体微跌,网络股价在最终收盘时有所回落,没有继续保持住这800亿的市值,网络目前的市值停留在7956亿美元,与800亿仅不到半步之遥。

中国第一的芯片巨头市值突破2.87万亿,这是哪家公司?

台积电。 他是中国第一芯片巨头,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首屈一指。 根据最新消息,台积电目前市值已经突破亿,净利润更是达到华为的两倍。

美国政府逐步加大对华为的制裁力度,此前只是禁止使用美国设备或技术的芯片代工厂,在没有获得许可的情况下为华为代工芯片,而如今,直接切断了华为向其他芯片设计厂商购买产品的退路。 如此强硬的手段令华为几乎陷入绝境,而失去华为订单的台积电,却并没有因此受到较大影响。 近年来自研芯片业务风生水起的华为,是台积电的重要客户之一。 这让很多消费者认为,受美方限制停止为华为生产芯片的台积电,也会受到一定的损失,但就目前来看,这位中国第一甚至全球第一的芯片代工巨头,依旧过得很滋润。

近段时间,大众对于台积电的关注度明显提高。 一方面,众人对于其今年下半年的5nm芯片十分好奇;另一方面,台积电、华为与美国三者的种种纠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台积电作为中国第一的芯片巨头,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近期,台积电的市值略有波动,截至6月5日收盘,其每股股价已经涨至55.2美元,而其市值更是达到2962.7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亿元。 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工厂,到如今拥有2万亿市值的全球芯片巨头,台积电用了整整33年的时间。 如今,华为、苹果、高通芯片的制成,都有赖于台积电。

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但台积电依旧保持住了增长趋势,在今年第一季度营收的同比增长率为42.02%,增长至3105.97亿元。 台积电7nm与5nm在今年上半年的产能都处于满载状态。 而在近期,台积电下半年的订单也有了着落,其拿下了苹果、高通等多家厂商的5G订单。

众所周知,美国于前段时间再次对华为出手,并规定了120天缓冲期。 缓冲期过后,华为恐无法再与台积电进行合作,这将使台积电出现大量的产能空白。 而在近日,供应链消息称,苹果对A14芯片在今年第四季度的产能进行了追加,如此一来,台积电在该季度将为苹果提供12到13万片的5nm产能。

同时,苹果还希望能拿下华为原本定下的5nm订单。 而在台积电第四季度的7nm芯片方面,苹果也追加7到8万片,主要生产A13与A12两款芯片。 苹果的此举,也是意在华为,希望能依靠iPhone 11与iPhone SE来趁机拿下华为的市场份额。 由此看来,华为的处境愈发不容乐观。

除苹果外,高通、联发科、超微等几大巨头,也向台积电追加了在今年第四季度的7nm订单。 如此一来,台积电在今年第四季度的产能已经可以保证,其在该季度的营收更是值得期待。 在2019年,台积电的营收创新高,达2470亿元。

标普500指数

同时,台积电还立下了要在今年美元营收增长15%到18%美元的营收。 尽管受到了疫情与美国压制的双重影响,但从台积电当前的订单量来看,其达成这一目标的希望还是比较大。

香港券商甩手跑路了... 赢麻了 太疯狂!内地股民炒场外期权
AI或仍是市场最清晰主线之一 大涨近10%!台积电业绩全线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