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展”在山东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不仅是对全国综合材料绘画艺术探索与创新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阅,更是对新时代美术创作精神风貌的生动展现。
尽显综合材料绘画之美
本次展览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5340件综合材料绘画作品,经过严格的评选,最终有220件作品脱颖而出,其中24件作品更是被选为进京作品。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马锋辉在展览开幕时表示,近五年来,综合材料绘画的创作空间与表现手法取得了不断的拓展和丰富。这些作品打破了传统绘画的单边媒介局限,融合了多种艺术语言和媒介,融入了多种材料与元素,展现了综合材料绘画的独特魅力。
马锋辉表示,展出的220件综合材料绘画作品,既是对近五年来综合材料绘画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广大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家辛勤耕耘、不懈探索的智慧结晶。一方面,展出作品以自然环境、生态为主题,追求传统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努力表现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蓬勃生机,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展出作品体现了艺术家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通过多样的材料发挥其艺术作品的特色特征和特点,展示了艺术与社会、历史、自然、人文之间的紧密联系,营造了或厚重深沉或清新抒情或抽象写意的不同意境,凸显了综合材料绘画在色调、材质、肌理等艺术语言上的视觉表现张力,为拓展其艺术形式与语言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
综合材料绘画是用于界定现代绘画中那些非传统材料的绘画作品的,它不拘泥于传统的颜料和画布,而是广泛吸纳各种材料,通过材料的组合与运用来创造独特的艺术效果。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艺委会主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综合材料绘画以绘画为立足点,但又不局限于传统的绘画材料,而是巧妙地将多种不同材质交融互渗,结合艺术家的独特创意,用绘画的语言将其渗透和融入多种媒材之中,使得画面形成了非常强烈的感染力。
朱尽晖注意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关注社会、关注人、关注我们生存的空间,同时也关注科技的进步以及传统文化。他认为,这些作品既是全国艺术发展的体现,也是艺术家多年来历练的成果。这种呈现方式丰富了综合材料绘画这样一门独特的艺术的题材、类别、风格和审美。
突破传统,探索无限可能
突破传统绘画材料的局限,将多种不同物质属性和明显审美特征差异的材料综合运用在绘画创作中是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综合材料在展览中所呈现出来的广度、深度和温度,让我们发现综合材料绘画的无限可能性。”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织成员秘书长王平表示,综合材料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将身边各种各样的材料综合运用在一起,以表达画家的思想,甚至给人一种“生活即艺术”的感觉。观众在观看综合材料展览时,往往会被展厅中的作品所感动,因为很多习以为常的材料,如篱笆、钢筋,甚至生活中的废品,在艺术家手中都能变成艺术品。这种艺术材料的应用非常重要,它让艺术家有更多可能性的材料选择,也让观众在走进展厅时感受到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因为这些熟悉的材料在艺术家手下变成了艺术表达的介质。他还指出,以前人们可能觉得综合材料带有实验性,吸收了很多西方艺术的语言,肯定会受到其艺术思想的影响。但是,在这个展览中,我们看到这些材质也能够表现新时代的生活,既有宏大的家国叙事,也有表现百姓烟火人生的小题材。这种多样性不仅丰富了综合材料绘画的表现力,也使其更加贴近生活和时代。
综合材料绘画的概念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早在1908年,西方就出现了综合材料绘画的雏形,以毕加索和布拉克为代表的立体派画家通过拼贴等手法将多种材料引入绘画创作。在中国,综合材料绘画的探索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它首先在一些艺术院校得到重视和推广。2009年,综合材料绘画被确立为单独画种,被纳入全国美展,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艺委会副主任陈焰在采访中表示,材料媒介在艺术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它能够将寻常物品转化为艺术的造型手段和理念表达的媒介;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从文化的渊源中挖掘素材,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将寻常元素转变为具有观念、思想的艺术作品。这种转变与时代、社会、科技的进步以及我们日常生活的变化息息相关。在陈焰看来,这个展览呈现出了一种发展的态势,从专业学科的角度来看,综合材料绘画并非仅仅是一个画种的定义,而是一种观念和绘画的姿态。材料绘画的核心是绘画,但其媒介决定了它的多元和开放性。从创作角度来看,综合材料绘画是一个非常开放且多元的专业学科,在教学中特别受年轻人的欢迎。因为它能够连接过去、面对当下,并与未来进行对接,这在展览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为艺术创新提供持续动力
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展在山东举办,不仅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的大平台,体现了山东文艺事业蓬勃发展和文艺创作的日益繁荣,也为进一步探索综合材料绘画与中国传统文化根脉关联提供了契机。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徐青峰表示,本次展览的一个重大亮点是非绘画材料的介入,例如灯光的运用。他看到,这届展览中有五六件作品都将灯光的亮度影射到了作品的内部,通过灯光的光亮折射出来的投影来展示作品,这是以前的综合材料展览所没有的。徐青峰同样强调了材料的多样性,展览中可以看到蜡、稻草等各种生活中随手可得的材料被作为绘画材料使用。他认为,这样的展览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家,而不仅仅是那些拿毛笔或油画笔的人。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艺术的可能性,也拉近了艺术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徐青峰特别强调,“综合材料的展览给我们的一个新的启示是,一定要来看原作。因为综合材料的绘画,如果不见到原作,只是看到图片的话,是无法感受到它是通过什么材料来实现的”。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李济民介绍在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展已经举办了三届,分别是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承担了重要的历史使命,第十四届进入新的起点,新的使命也即将开始。这种新的使命跟社会经济发展也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它是对当下人们新的生活、新的生态、新的认知、新的审美的集体反映。总体来看,入选本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展的作品,尽管抽象语言比较多,但它反映了当下人对生活、对未来的思考。中国艺术家如何运用艺术语言跟国际对话、跟世界对话,综合材料绘画作出了很好的回答。
随着时代的发展,综合材料绘画的创作趋向越来越多样化。艺术家们不断探索新的材料和技术手段,将综合材料绘画与当代艺术、科技、文化等领域进行深度融合。这种创作趋向不仅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也推动了艺术观念的更新和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综合材料绘画将继续保持其活力和创造力,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刘晶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安亚静
二审 | 贺玮
三审 | 马子雷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郭云龙画家
郭云龙画家,1973年出生于艺术的沃土之中,其求学之路始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班,师从国画大家龙瑞先生,奠定了深厚的艺术根基。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一员,致力于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郭云龙的作品不仅在技艺上精进,更在内涵上追求深远。 多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美展,其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与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广泛赞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04年全国中国画展”中,郭云龙的作品荣获优秀奖,展示了他在艺术道路上的非凡成就。
此外,郭云龙的艺术成果也得到了国内外权威机构的认可,荣获了文化部“中国国际科技文化成果博览会书画展”金奖。 这不仅是对郭云龙艺术实力的肯定,更是对其艺术追求的高度赞扬。
在艺术的舞台上,郭云龙的作品不仅在专业期刊如《中国文化报》、《美术报》等媒体上多次亮相,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广大读者的目光。 他的艺术作品,如同一扇窗,让人们窥见了艺术世界的无限可能。
郭云龙的创作之路,是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是对美的永恒探索。 他不仅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一员,更是中国艺术界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为中国的艺术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扩展资料王冠安个人成就
王冠是一位在美术和书法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艺术家。 他的创作涵盖了篆、隶、行、草等多种书体,巧妙融合了多种碑帖的精华。 在深厚的传统功底之上,他凭借丰富的美学修养和精湛的造型技巧,不断追求创新,探索书法艺术的无限可能,从而塑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广受大众喜爱和好评,不仅多次参与各类展览和出版,还荣幸地被刻碑立于多个知名碑林,如河南宋陵、河川丝路碑林、河南翰林等,甚至远播至北京圆明园、黄帝陵和洛阳等地,成为传世之作。 王冠的艺术成就被广泛认可和记录,他的名字和作品已被收录于《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当代名家大典》和《中外文学艺术名人肖像集》等权威辞书之中。 他的艺术成果更为突出,出版了《王冠书画艺术》专集,展示了其深厚的艺术造诣。 在国家艺术舞台上,他曾连续当选为全国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文代会代表,并担任全国美展第四、第五、第六届评委的重要角色,体现了他在艺术领域的卓越贡献和影响力。
深入探索马西光老师的人物画艺术
马西光艺术简介
马西光,1932年出生于山西省临猗县,祖籍山东。 1948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部学习,1957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深造,作品以人物画见常。
他在高原生活了近四十个春秋,他熟悉高原,热爱高原。 他创作的高原人物画展现出浓郁的西部风采,独特的渗透技法,动态的艺术构图,浓郁的诗情画意,蕴含着高原粗旷、奔放的激情,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 现为青海省优秀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美协青海分会荣誉主席。 曾任玄圃画院副院长,青海省政协常务委员,青海美协副主席。
他的作品曾参加1964、1972、1979、1985年度全国美展,国画《瀚海晓月》获建国三十周年全国大展三等奖,《琴声悠悠》获97首届欧洲中国艺术大展金奖。 1999年入选中国美协,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国画五十家。 2001年《月韵》入选百年大展。 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授予其优秀人民艺术家称号,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收藏单位收藏。 出版有《马西光画集》、《写意人物画琐谈》,并成功地在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举办画展,被誉为高原画派拓荒者、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画家。
《共舞和谐》cm 2011年
豪放强劲 秀逸妩媚
读马西光高原吉祥人物画
贾德江
当代著名人物画家马西光以他的高原人物画享誉画坛.他的艺术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浓郁的边塞诗风、意味深长的东方文化神韵和蓬勃向上的人生情怀。 他笔下的少数民族人物以及牦牛、骆驼、驴、马等动物形象。 远离了悲凉、苦涩、舒缓、浑厚的情调,吟唱这块粗旷、豪放又充满雄风的土地和赞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 他在青海高原生活了近40个春秋,西北高原特有的人情风物、陶瓷故乡深厚的文化传统,培养了他的艺术。 他熟悉这里的土地,热爱这里的人民,他的生命与情怀,他的艺术之根已经深固地扎在高原上,因此他才能从那里汲取到不尽的灵感之源,塑造出众多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性、生机勃勃的人物,成为西北高原上独特美的发现者,创造出高原画派豪放强劲而有秀逸妩媚的画风。
《雪域驰骋》cm 2005年
马西光的学养深厚。 既有扎实的造型能力又有传统的笔墨功夫,同时善于吸取了西方绘画的有益营养,为我所用。 在他近年创作的人物画中,他从形体结构出发,以墨的团块来结构体积。 不是对象的自然模仿,而是在研究对象的动态规律,掌握对象形体结构规律以及人物的个性特征的基础上,经过大胆的取舍,有目的地强化或弱化处理,以洗练的笔墨在高度概括中来表现人物的形、神、情、意。 他笔下的形象是不似之似的,和生活中的原形有一定的差距。 但又是生活中呼之欲出的人物。
《雪原奔犁》cm 1998年
马西光不但在人物造型上追求意象造型方法,而且在画西北牦牛和其他对象时也在探索这种方法。 马西光笔下的牦牛堪称一绝。 他不但把握住了牦牛形体运动的特点,而且表现了牦牛的气质和奔突不羁的强悍的牛性。 尤为称道的是,他把原始洞穴壁画,汉代画像和古代雕刻中的造型方法融会于自己的造型之中,在技法上又把泼墨、拓印与勾线相结合,在墨沉淋漓之中见出斑斓与古厚。 由他创造的这种拓墨皴法,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绘画语言。
《高原节日》cm 2007年
透过他在高原风情一系列作品中创造的一个或一组鲜活的形象,似乎可以窥见那里充满诗意和情趣的生活画卷。 画面的全部魅力来自于闪现在对象的表情、动态上那种独特的美丽、纯洁、素朴、真诚的美感。 画家似乎带有某些着意设计、安排的戏剧性效果,使富于形式美感的生活场景的描绘和人物合为一个浑然的整体。 从人物的神情动态扩展到整个画面,增强了作品的整体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驾驭的鸿篇巨制。
《雪域之舞》cm 2007年
整体的恢弘气势、人物的多彩多姿令人赞叹;他信手拈来的人物小品,诗意盎然,笔情墨趣跃然纸上。 他的作品有种反璞归真的野趣和难以明言的精神上的震撼性与穿透力。 他的创作心态是开放的,敢于大胆吸收外国现代艺术中的一些观念、精神、观察与构成方法。 但他又不从外部形式去作机械地模仿。 在他显示着浓厚现代文化意识的作品中。 他不因追求现代性而泯灭了民族性,也不因弘扬了民族性而湮灭了创作个性。
马西光是西北高原传统文化沃土中孕育出来的一朵具有异样香味的奇葩。
《大漠驰骋》cm 2002年
高原画魂
高原画派一代宗师马西光
文/方增先(上海美术馆馆长、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画家)
作为一名生活在当代的艺术家,其成功的重要标志是其所创作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坛就涌进一股春光明媚的现代艺术思潮,多元化的文艺思想深入人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西光先生开始了其著名的衰年变法,他以一种优美奇绝的笔墨、以一种向内心开掘的气魄,直抵西北这片雪域高原的精神层面,当之无愧地成为高原画派一代宗师。
《大漠节日》cm 1998年
西北题材从世纪开始,便成为中国的美术家热衷于表现的一个热门。 马西光的作品以自己独立的艺术面貌与他们区别开来,对中国画的变革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在高原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马西光痴爱高原,他将自己的艺术视界,牢牢定格在西北这片神奇、壮美的大自然之中。 画由心生,从他的许多作品可以感受,当画家与高原相对,他的笔触是何等地跳跃而不安分。 传统的材质似乎无法让这类来自灵魂深处的悸动得到恰如其分的释放,因此画家产生了冲破笔墨束缚,寻找新的表达的强烈渴望。
《高原之舞》136cmx34cm4 2005年
皴法的发明和运用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一大特点,它是历代的画家集体创作,并不断促进着中国画的变革。 清代石涛的皴法鬼斧神工,至今仍为多少画家所推崇,马西光先生的拓墨皴法用以表现高原可谓另辟蹊径,将中国画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所能蔓延的无限可能展露无疑。 而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画面的韵味,表现其人生境界。
他的作品素材采撷于真实的自然,而他的笔触透过了自然,伸向了人物的内心,注重对人物的内心进行开掘,进行诗性的放大。 他着力于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折射出人物曲折幽深的精神世界,表现出人在不同的环境下的不同状态,从而使现实生活得到最大程度的诗意化,哲理化的延伸。 其画外之致、象外之意很是惹人玩味,时而给人一种浮生若梦的幻觉,时而给人一种时光倒置的错觉,只觉得某种气息如影随形,且歌且吟,吸引你去探寻、挖掘。
《知音》cm 1991年
这是马西光作品里非常动人的一点。 他的画很有味道,很有色彩,很有气度,很有分量,文学的通感在他的笔下变得那么可触可感,他让粗狂豪迈的高原,传达出梦一般的神秘、雾一般的迷蒙、月一般的柔美。 在《水乡月夜》里,挑担的女子与身边行走的耗牛,悠悠的踩在独木桥上,完全融化在夜的蔚蓝色光芒之中。 《草原之舞》,那墨团、笔痕的微妙变化,稚拙的人物造型,风中舞动的丝带,犹如一支曼妙的草原舞曲令人遐想;《草原铁流》,浓重的墨块、富有节奏感的线条,又让人顿生信马由缰、策马奔腾的快意。
江南风情 9696cm 2005年
《湖水粼粼》,墨色交织的波光中,白衣女子优美的一个舞蹈姿势,在圣洁的雪域高原上,空灵而无声地绽放出一种迷人的繁盛景象,体现出一种充溢于自然与心灵,时间与空间之间的生命大美。 马西光先生在吸取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感悟天地之造化,极尽技法表现之能事,启示着艺术之道,他敏感而直率的视角似乎能看透事物所蕴藏的全部意义,从而提炼出事物之魂,撼动人心。
一个具有创作精神与力量的艺术家,同时也极有可能使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不安分者,这个不安分者,能透过现象触摸到事物的精神内核和真谛,这也是一个伟大艺术家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对于他们来说,只有更多地关注当下,反映当下;只有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只有融合过去时代的伟大传统,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己良知的作品,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印记,终而成为一个时代的不朽经典。 应该说,这一点在马西光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2010年8月25日
《捻线图》6868cm 1998年
《春意》5648cm 1983年
《云伞图》136cm6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