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出现了“减持潮”的说法,通过公告检索对比,并未发现市场出现“减持潮”迹象。数据显示,10月9日晚间、10日晚间、11日晚间,沪深两市分别披露股东减持计划9单、7单、7单,数量较此前的平均值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
同时,不少说法中对于“减持数量”的口径计算,混淆了减持计划公告和减持结果公告,放大了减持的负面效应。据接近监管层相关人士指出,减持计划披露整体平稳,较往年同期有明显减少,上市公司股东规范、理性、有序减持的生态逐步形成,与之对应的是,上市公司回购、大股东增持数量大幅增加,特别是一批龙头、权重股公司回购增持,彰显对市场中长期前景的信心。
真相一:市场未出现“减持潮”
近期市场波动较大,一些上市公司和减持有关的公告引发了“减持潮”的说法。统计数据显示,9月24日至10月11日共9个交易日,沪深上市公司共披露股东减持计划157单,平均每个交易日约17单;整个9月共19个交易日,沪深两市共披露股东减持计划229单,平均每日约12单,未见实质增多。
就近看10月9日晚间、10日晚间、11日晚间,沪深两市分别披露股东减持计划9单、7单、7单,数量也处于较低水平。
可以看出,相比5000多家上市公司的总规模,披露减持公司的绝对数量占比依然极小,同时,近期A股减持数量并未明显偏离历史正常水平。
真相二:减持计划和减持结果两类公告不可混为一谈
当前市场感受减持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混淆了减持计划公告和减持结果公告。减持结果公告是前期减持计划实施情况的事后反映,意味着已经减持完毕或者期限届满,不会再影响下一阶段股价和市场走势。如果将两类公告混为一谈,容易放大减持的负面效应,给投资者造成误导。
以10月9日晚间为例,实际上沪深交易所披露了9单减持计划,更多的上市公司发布的是减持结果。但在一些说法中,这一统计口径成为了“50家上市公司发布减持计划”,成几何倍地放大了有减持计划的上市公司规模。
因此,投资者在查阅上市公司公告时,应当注意区分减持计划和减持结果,准确理解不同类型减持公告的信号意义。
真相三:去年8月以来减持计划披露数量明显缩减
去年8月以来,证监会不断优化减持规则,从严格限制破发破净、现金分红不达标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减持股份,到鼓励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他股东承诺不减持股份或者延长股份锁定期,监管部门把减持与股价表现、分红情况进一步挂钩。尤其是今年新“国九条”发布以来,证监会进一步完善减持新规,要求协议转让的受让方锁定六个月,封堵绕道减持的漏洞,从严打击违规减持行为态势逐步形成。
在此背景下,股东减持计划披露数量明显缩减。与之对应的是,上市公司回购、大股东增持数量大幅增加,特别是一批龙头、权重股公司回购增持,彰显对市场中长期前景的信心。统计显示,2024年年初至今,沪深两市共披露重要股东增持计划617单,同比增加428单,合计金额上限449亿元,同比增加268亿元。
据接近监管层相关人士指出,证监会下一步将持续强化对股东减持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从严惩处违规减持行为,坚决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充分保障投资者利益。
责编:陈丽湘
校对:赵燕
股东减持股份意味着什么
股东减持就是指持股比例较高的股东,包括大股东卖出手中股票,降低持股比例就称之为减持,这种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中小散户减仓。 \x0d\大股东减持具有以下方面的意义:\x0d\第一:大股东以及重要股东减持上市公司股票,公司缺钱用用减持来补漏洞,还有一方面就是对公司的未来不看好的可能性。 \x0d\第二:在牛市暴涨的情况下,重要股东减持,意味着公司股价已经被高估,出现了泡沫。 \x0d\第三:就是大股东以及重要股东以及公司高管减持,是纯粹的套现,按照人家的话来讲,创业这么多年了,拿点钱出来花很正常,这句话好像我记得是某个传媒公司的老总说的,这种类型的减持,只要公司是属于朝阳产业,那么即使有波动那也是短暂的,对于长期的走势影响不大。
大股东减持对股价有什么影响
股东减持对第二天股市影响一般是坏消息。
由于大小非持有的股份几乎为零成本,而流通股的二级市场价格已炒到很高,一旦股市逆转,大小非们便会不择手段止盈。 因此,在新的政策和措施出台之前,中小散户应研究大小非减持的新特点,在反弹中进行如下操作。
扩展资料:
上市公司减持即减仓是指卖掉一部分的股票,从中赢取利润。 一般来说,大股东以及重要股东减持上市公司股票的行为从这几个角度来理解。
一方面可能是公司由于缺钱用减持来补漏洞,或是有对公司的未来不看好的可能性进行减持,这种情况属于较麻烦的,对普通散户来说是不好的信号;另一方面是,在牛市大涨的情况下,重要股东却进行减持,那么散户们也要关注了,因为这可能是公司股价已经被高估,出现了泡沫情况,进行及时退市。
还有种情况就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重要股票持有人以及公司高管进行纯粹的套现行为,正常情况下,长期影响不大,但是这种情况短期可能影响价格波动。
股票减持是好还是坏
大股东减持对股票产生两个不利的影响
一是稀释了二级市场的资金总量,因为大股东们减持1%,往往也会带来数千万元甚至数亿元的资金流出证券市场,尤其是那些从财务投资角度减持筹码的大股东们更是如此。 一旦大股东们的减持行为具有持续性,那么,将抑制A股市场的牛市氛围,降温A股市场。 二是从产业资本的角度提醒金融资本,因为连控股股东都开始减持,那么,作为金融资本的中小投资者为何还要苦苦支撑呢?所以,大股东们的减持相当于提供了一个估值新标尺。
当然,减持也有两个积极的影响。 一是盘活了A股市场的筹码,提升了A股市场的筹码流动性。 毕竟部分大股东的减持并非是因为股价严重高估,而是控股股东为财务问题而做出的减持动作。 二是大股东们的减持筹码一旦被市场所消纳,且股价再度积极走高,那么极有可能强化A股市场的牛市氛围,就如同前期的中信证券、苏宁电器等个股在限售流通股解禁后的持续减持声中一路上涨一样。
操作上要区别对待
一方面要考虑到减持的确对股价有一定的压力,尤其是一些基本面一般的个股,大股东们的减持极有可能改变股价的短线运行趋势。 但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减持并非是个股股价趋势的唯一可变因素,只要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在积极改善,未来的动态市盈率仍然处于合理估值范围内,那么就没有必要担心大股东、小非们的减持。
减持股票对股价的影响
股票减持通常是一件坏事。 股票减持意味着股东出售股票。 如果减持数量较多,短期内会压制股价,使股价下跌,但对中长期股价影响不大。 股价的中长期走势仍与公司基本面有关。 如果减持幅度不大,则对股价影响不大。
大手交易:大手交易减持是指减持股份的股东就减持相关事宜提前与买方沟通,约定交易日期,通过大宗交易平台申报交易,完成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交易;集中竞价:集中减持是指在交易期间通过二级市场竞价减持股东持股。 与普通投资者正常的股票买卖方式一样,集中降价容易造成股票的短期价格波动;议价转让:议价转让是指减持方与买方约定的交易价格。 一般以前几个交易日的均价作为参考,最终成交价一般都会对公司股价产生一定的影响。
1、股票减持是好是坏,取决于减持的背景。
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般来说,股东不会大量减持股份。 如果减持超过1%的股本,是非常危险的。 如此大量的股份是不好的。 一般而言,减持次数较少,多为股东个人行为。 如果多个股东相继减持,可能是因为公司股价处于高位或经营状况出现问题,这种情况很糟糕。 股东减持是指包括大股东在内的高持股比例的股东出售其股份。 降低持股比例称为减持。 这种行为对股价的影响远大于中小散户。
2、主要股东和重要股东减持上市公司股份。
公司缺钱,用减持填补漏洞。 另一方面,对公司的未来并不乐观。 在牛市热潮中,重要股东的减持意味着公司股价被高估,存在泡沫。 大股东、重要股东、公司高管减持纯属套现。 也有人说,创业这么多年,花一些钱是正常的。 这句话好像是某传媒公司的老板说的。 只要公司属于朝阳行业,即使有波动,也是短暂的,对长期走势影响不大。
3、大股东减持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首先,提现。 有的股东觉得自己已经赚够了钱,不想努力了。 他们准备提早退休,拿着钱离开。 此外,由于公司经营需要资金,短期内可能因各种原因无法融资。 大股东只能减持自己的股份,在套现后投入公司经营。 此时,即使股价处于低位,大股东也可能被迫减持。 根据《证券法》关于减持大股东持股的规定,大股东减持公司股份应当提前公告,并有期限。 大股东在股价低位时宣布减持计划。 目前,股价处于低位。 或许是大股东提前宣布,为以后几个月的减持和套现做准备。 或许未来几个月会开始一波拉升潮。 正如大股东提前公布了减持方案,高位套现可以在股价上调后顺利进行。 该股有潜在利空消息。 大股东在上市公司利空消息传出前减仓套现,以免利空消息传出后造成更大的市值损失。 目前,该股在二级市场处于低位。
如果大股东减持的股份很大,那么对股价的冲击就很大。 比如有些大股东“清仓式”减持,有些大股东减持比例占到流动市值的三分之一,必然会带来明显的资金压力;反之,如果大股东减持规模比较小,实际只需要几个交易日就能消化,则影响较小。
如果大股东减持时,上市公司本身估值比较低,业绩发展良好,市场的乐观预期会冲淡减持的负面影响;反之,本身业绩就不好,还有各类债务缠身等麻烦的上市公司,减持就会加剧负面冲击。
股价是指股票的交易价格,与股票的价值是相对的概念。 股票价格的真实含义是企业资产的价值。 而股价的价值就等于每股收益乘以市盈率。
人们常说,股票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 也就是说股价变动不仅随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能预示经济周期的变化。
实证研究显示,股价的波动超前于经济波动。 往往在经济还没有走出谷底时,股价已经开始回升,这主要是由于投资者对经济周期的一致判断所引起的。 我们通常称股市是虚拟经济,称与之相对的现实经济为实物经济,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如影随形”,彼此都能对对方有所反映。
由于受资源约束、人们预期和外部因素影响,经济运行不会是一直处于均衡状态。 经常出现的情况是经济处于不均衡状态。 相应地,股市也具有上下波动运行的特点。
当社会需求随着人口增加、消费增加等因素而不断上升的时候,产品价格、工人工资、资本所有者的投资冲动都会增加,连带出现的情况是投资需求增加,市场资金价格(即利率)上涨。 工资的增加又使得个人消费再度增加。
企业投资的增加和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使实物经济质量不断提高,企业效益不断上升,经济发展得到进一步刺激。 当经济上升到一定程度时,社会消费增长速度开始放缓,产品供过于求,企业开始缩小生产规模,社会上对资金需求减少,产品价格回落,经济进入低迷状态。
当实物经济按照上述周期在运行时,以证券市场表示的虚拟经济也处干周期运行之中,只是证券市场运行周期比实物经济周期更为提前。
从2007年至今中国A股不断下跌的原因综合分析?(最高分再追加50分)
《从2007年至今中国A股不断下跌的原因综合分析》概述:我国A股市场投机气氛很浓,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中多数人是价值投资,是看重股票的内在价值而持有股票,而我国多数人持有股票是为了涨高后卖出,这样很容易出现追涨杀跌现象,导致了暴涨暴跌,这样不利于培育一个成熟的市场。 第一部:A股08回顾:08年度沪深A股演绎出本轮牛市以来的“五宗最大”,而这十宗大最的背后,更多是投资者对昨日大盘的恐惧和后市的担忧。 本报疏理出十宗最,以供投资者准确把握后市脉搏。 一、最大跌幅--单日跌点数354.69 昨天,在逢低抄底盘积极介入下,沪深两市一度仅下跌2.67%、1.39%,成功收回部分失地。 但由于恐慌情绪已形成,更多卖盘借机乘势出逃,导致股指持续单边下跌,最多时重挫了401.37点、1411.78点,跌幅达8.17%、8.2%,跌幅之大当居中国股市跌幅前列,而若以下跌点数看,则创出了中国股市历史上最大单日下跌点数354.69点。 二、最大恐惧--约千只个股跌停 去年“2·27”暴跌时,沪深股市按跌幅算,创出1997年2月18日以来最大跌幅纪录,下跌个股约800只,但这只是小巫。 统计显示,昨天,沪深两市盘中约千只个股跌停(不含ST股),市场惨状超过“2·27”。 至收盘,两市A股仅24只上涨,其余全部下跌,跌停个股约830只,若算上120只达跌幅限制的ST股,跌停股票近1000只,市场的恐怖情绪由此可见一斑。 三、最大危险--距年线仅百余点 沪市除年线外所有技术支撑全部被击穿,市场人气被前所未有重挫。 数据显示,昨天沪市一度疯狂跌至4511.95点,暴跌超过401点,距离年线4403.98点仅百余点,为此轮牛市以来距离年线的一次下跌,熊市是否正在逼近?抑或未来的牛市之路将怎样继续,正在考验包括管理层在内的市场各方的智慧和信心。 四、最大损量--市值蒸发逾2万亿此次大跌,缘起中国平安(80.47,0.92,1.16%,吧)的“圈钱”计划,不啻为压倒牛市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对市场造成的市值损失数倍于1600亿元,真可谓得不偿失。 统计显示,昨日沪深两市总市值为.84亿元,比周一大幅蒸发.42亿元,若与上周五两市市值.59亿元相比,急速减少了.75亿元,超过平安1600亿元“圈钱”计划的24倍。 五、最大受伤--两行业指数跌停 国债指数逆市飘红,涨0.03%,企债指数(112.640,-0.03,-0.02%,吧)跌0.08%,受伤也不重,其余各类指数平均跌幅高达7.48%。 其中,食品指数、农林指数跌幅最小,下跌了3.13%、4.03%;但建筑指数、纺织指数、地产指数、金融指数大跌9.89%~8.63%不等,而传播指数和采掘指数竟然跌停,受伤最重。 第二部:A股牛熊市的情况简介:一、A股从开市最初的不足100点,到历史最高点6124点,上涨了60多倍,历时17年之久,这其中给他多人留下了太多的回忆,也造就了一批金融巨子,成就了一国霸业!二、这期间也就是从2005年6月6号到2007年10月16号,股指更是从998涨到6124,28个月多10天的时间(算上节假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金融奇迹!个股更是创下百倍涨幅的记录!这我不知道说它是壮观还是说它是悲哀好! 三、活得潇洒,死得悲壮从去年10月创出最高点6124点以后一路狂泻,在今年连续跌破被管理层视为政策底的4000点和被机构投资者视为市场底的3500点,最低探出3078点,跌幅达到了惊人的50%多,而这只用了仅仅6个月的时间! 四、曾经的深发展在苦海中挺身而出,书写A股传奇,今天,中石油鲜花丛中高调登场,但是不得不受命扮演引领A股走向价值回归的角色,成为一代枭雄! 如今,面对股指被腰斩75%,一批股票的价格跌破了净资产以及A股的金融板块面临和H股的全面倒挂局面,我们面对的只是一个现实罢了! 第三部: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投资也讲究个前车之鉴 一、论政策中国股票市场一直以来想摆脱政策市这个帽子,这也就有了2005年大刀阔斧的股份制改革!然而令管理层所始料不及的是当初的股改计划成了今天的拖累,当初想摆脱政策,让市场自己主导发展成了市场越来越离不开政策的尴尬局面! 不管管理层会不会这样做,我们最少可以判断,中国股票市场还是离不开政策,这不是市场自身发展的错误,而是体制的问题! 政策救市!,遏制大小非解禁!,限制再融资!成为今天股民的救命稻草! 现在政府会不会站出来采取措施我们不得而之,但是事实需要政府站出来!2005年6月6号到2007年10月16号,过度的潇洒让中国股市价值严重透支,2007年10月到如今,中石油的大牌表演让市场吃不销,扭曲的心理,失常的表演,要想继续生存,必须重新布局! 可以说A股市场没有实质性利好的话,再完全靠市场自救是不可能有反弹的,有利好才能有希望!但是不是有利好就一定有希望! 如果是出台比如说降低或者是单边收取印花税那么:A股市场希望依旧不大,反弹以后回落会更大!造成的将是更大的痛苦!管理层扇自己耳光也就会更响!(毕竟当初调整印花税是想要做到合理,是想要稳定市场,那么现在再次改变还起不了实质性的作用,这不是瞎折腾吗!) 改革是要有时间的,A股市场改革也是这样,不可能一两个政策就能搞定,金融改革的风险是巨大的,中国股票市场要做到健康的发展,那么必须要摆脱政策市!以前的措施也许不完善,那么现在必须要折机修正,补充!个人认为详细的改革计划不如完善的法律法规有用,首先完善法规再健全体制才是正确和有效的途径! 关注政策动态,把握经济脉搏,当前就是个完善法规以及出台体制的绝佳世纪,也许管理层已经做好准备了,我们也就拭目以待、翘首以盼了! 二、看经济看经济,我们要从国内国际2个方面来看,因为以往我们只看国内不看国外,现在吃到亏怕了,(你不怕吗?我怕了哦,呵呵!)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怕了: 从6124到,大家都没从自身找什么原因,都说原因是受美国次贷危机以及美国经济发展影响!哎呀!这个事情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发生在美国的事情使得中国A股暴跌40%,这还能不关注吗?事实上,大家也都了解:无论是美国次债还是国际经济都不过是管理层的遮羞布罢了。 次债危机爆发在美国,但是道指最多跌了17%,美国股市连熊市的边都没有沾上就开始回升,在越来越多的投行开始乐观的预期美股走牛之际,还能把A股的暴跌归罪于次债影响吗? 现在是全球性经济,我们不能忽视国际经济的发展动态,现在美国经济放缓导致全球经济放缓是事实,这也势必会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外贸出口以及相关的上市公司的业绩.汇率的变动无疑也会对相关的板块和个股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但是也不至于全部是负面影响呀! 目前,国内经济发展势头还是不错的,但是高通货膨胀问题被提上第一高度,这也是目前左右国家货币政策的关键!抑制高通货膨胀是现实的而且是有必要的,但是这必然要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对股市造成更大的冲击,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采取双向措施:即在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出台利好稳定股市!当然这要从国家金融安全和长期发展来制定措施,不能为稳定而稳定! 关注经济发展,把握股市脉搏!是作为一个投资者的必修课! 三、判形势当前,政策面一片空白,处在名副其实的真空状态!已知的还是利空股市的信息:25号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那么后市的形势将如何呢?首先,我个人还是认为现在不是没消息,是有消息还没公布出台,而且是利好消息,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几天政策面会有动作,大家可以及时关注! 其次,个人认为,技术面上有很强的支撑,(做股票还是要看技术面的),2000整数点不是说破就破的了的,哪怕实在要到1800甚至1200点,但A股不会停止在那里的,还有辉煌的那一天。 最后,如果管理层再次不作为(我想有自己的原因)或者没有拿出实质性的东西,那么,反弹以后还是下跌,底部在那?不明确!也不敢想象!当然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是这样的结果,但是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即使有实质性可行的方案,个人认为,阶段性高点也回是3000左右,所以,投资者要审时度势,正确操作,见好就收! 四、给建议目前,市场也不是完全不能脱离政策自救,只是投资者信心没有恢复,那么这就需要某些东西引导,是机构,政府都无所谓!投资者个人也要提高自己的投资水平,要知道,资本市场是讲究技术和策略的,不是随便就能赚到钱的!这也就需要投资者具备一定的技术分析水平和对信息的提炼用运能力,当然对历史的把握和经验的积累也很重要! 建议一:学好专业技能,最少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术分析!调整心态,注意控制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市场不断活跃,大量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承担能力的新投资者入市,而这些新入市的投资者普遍缺乏投资经验与投资专业知识,投资风险意识不强。 这在以后的市场中也许还会出现,但是我希望我的建议能对你有所帮助,那时候你不在其中! 建议二:不要轻易相信他人,要相信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计划,按计划实行投资策略!要知道,在3500的时候,扬百万也极力倡议投资者满仓杀进过!在3300时,”空姐”左小蕾也唱多过(这有待证实)!结果都错了!每一个成熟的投资者都应该知道投资要自主决策,自担风险自享收益。 建议三:投资者要多了解历史,树立正确的价值投资观点!(投资还是以价值为根据的,虽然目前有些个股有偏离价值迹象,但是最终还是要回归合理价值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是,金融史上最严重的危机就发生在那个夏天之后。 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纽约股市暴跌,指数如同瀑布般飞流直下,据说当天就有11名华尔街知名投资人自杀身亡。 此后,“黑色星期一”和“黑色星期二”接踵而来。 这场史无前例的股市大暴跌从1929年延续到1932年,并成为美国整个30年代大萧条的导火索。 从1929年最高的381点到1932年7月的最低点41点,道琼斯股票指数下跌了89%,(目前A股下跌才50%左右)到1933年7月,美国股票市场上的股票价值只相当于1929年9月的1/6。 数百万投资者的财富被“戮杀”,美国经济陷入长期萧条,这就是偏离价值投资,泡沫破灭的结果!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调整心态.理性对待投资! 结束语:当然,理性的投资是需要有计划的,怎样制定适合你自己的投资计划和投资产品组合是很重要的事;目前,很多投资者都没有科学的投资计划和投资产品组合,知道”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是还是放在一个篮子里了,或许是不知道放哪好,或许是不知道别的地方怎么放,这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了!
如何看待美的董事长方洪波大手笔减持这件事呢?
对外向来低调的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因减持美的股权并套现近14亿元一事,陷入舆论中心。
美的集团出现多笔巨额大宗交易。 深交所官网显示,方洪波通过大宗交易减持美的集团2000万股,成交均价68.12元,减持参考市值达13.62亿元。
美的方面回应称,此次减持系方洪波个人资产配置需要,是方洪波首次减持。 交易受让方以海外投资机构为主,会继续长期持有,且根据法规要求交易后6个月内受让方也不得减持。
尽管美的表示公司未来三季度基本面继续向好,市场对方洪波减持一事仍有质疑。 A股家电板块普跌,而自减持信息公开以来,美的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下跌,美的市值已跌去约300亿元。
正因此,方洪波减持也让国内职业经理人圈层再度被关注——职业经理人究竟能带企业走多远?
何享健与方洪波的交接,是国内家族企业将管理权“让渡”于职业经理人的典型案例之一。 家电市场迅速增长,美的也随之一路狂奔。 “上规模”战略让美的拥有超过两万个产品型号。 与之对应的是,美的的组织结构、人员规模显得臃肿,仅美的日用家电事业部即在国内开设了超过60家销售公司。
与庞大规模相悖的是,无论是空调、冰洗、日用家电,美的利润率较海尔、格力等厂商均没有明显优势,甚至处于较低水平。 美的利润增速远低于营收增速。 规模化战略正侵蚀美的的盈利水平。
对于新任主帅来说,缩减营销规模、砍去不必要的产品线是当务之急,但这势必带来阵痛。
另一个不确定性则来自于新帅本人。 方洪波并非管理学出身,亦非公司创业元老。 接班何享健前,这位历史学出身的经理人,曾在美的内部刊物《美的报》、美的空调事业部国内营销公司等部门任职。
尽管修读了MBA、管理过空调事业部,但对于接班一家家族企业的方洪波来说,如何平衡董事会与大股东的关系、能否把握公司战略方向,都是难题。
方洪波接手后,美的关闭了超过10个工业园区和制造基地,砍掉7000个产品型号,将营销体系扁平化,对销售人员乃至管理层进行裁员。
与此同时,方洪波所推进的战略包括全球化、智能制造等。 具体到业务上,更早地发力线上渠道,以及除了空调以外的产品多元化,也成为这些年包括新冠疫情期间,美的逐步胜过老对手格力的重要原因。
在A股俱乐部里,如今市值总额排在美的前面的企业包括“四大行”、“两桶油”、两大保险巨头、贵州茅台等。
未来,美的以及经理人方洪波能否迎来何享健期待的5000亿营收里程碑,亦或下一个市值高位,仍待时间考量。
业绩以外,更重要的是,以方洪波为代表的美的董事会和以何氏家族为代表的大股东之间,达成了某种平衡:大股东较大程度地放权给经理人,后者则对外表现低调,并未强化个人在品牌中的形象,仅称自己为美的“过客”。 这一点与另一头部经理人——快人快语的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截然相反。
这可能是经理人截然不同的个性所致,也可能是因为美的原本的家族企业特质。 “毕竟不是血缘关系,是雇佣关系”,方洪波曾这样描述自己和何享健之间的信任。
如何把握信任的度,是创始人和职业经理人共同的必修课。 据报道,在方洪波上任初期,在面对外界压力时,何享健曾向方表示,“做你想做的”。 方洪波任期内,美的管理层曾出现变动,而这被部分解读为,何享健愿意让方洪波获得更集中的管理权。
不过,美的并非没有隐忧。 以空调为例,国内空调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的阶段,迫使格力推进营销渠道变革,董明珠开始削藩,简化格力多层的渠道商体系,并积极拓展线上。 在美的空调毛利率尚不及格力的情况下,
其他品类上,美的也存在产品差异化不足、品牌优势不明显的问题。 这和美的此前主打中低端产品有关。 平价走量的策略,适合渠道优先的增量市场。 而当家电市场转向存量,用户需求优先更为关键。 按照方洪波的说法,“如何从高端制造转向智造高端”,差异化和高端化是关键。
实际上,国内职业经理人文化较西方起步较晚,职业经理人制尚未在国内传统企业中广泛普及。 不少上市公司仍延续家族企业架构,由家族成员担任管理要职。
对于少数走上台前的职业经理人来说,他(她)们需要对公司内外多方负责。 曾有国内民营企业经理人撰文称,职业经理人要做到“老板(股东)满意、员工满意、社会满意。 ”
获得“好评”绝非易事。 在商场上,职业经理人常因对未来市场机会研判失误、公司业务条线梳理不明晰、只重视短期业绩增长而非长期发展、业绩增速未使股东满意等原因被质疑。
对技术创新不足、市场不够敏感、用户导向不足、渠道转化速度较慢,是联想落后的原因。 在备受争议的手机业务领域,杨元庆曾谈到,“运营商市场的成功让我们有点故步自封。 ”
而如果公司创始人已将企业带到了一定高度,难以超越创始人的成绩也是职业经理人需要面对的难题。 对于万科前董事局主席王石来说,这个难以超越的“创始人”就是他自己。
万科上市前,创始人王石持有万科40%的股权;万科上市时,由于王石放弃了万科的原始股份,使得自己从老板的身份转变为职业经理人。
不过,从王石卸任前万科的业绩表现来看,已过而立之年的万科也未逃出业务趋于保守、内部活力衰减、业绩弹性降低的魔咒。 以2011年至2017年万科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为例,该指标由2.68%下降至0.61%。 尽管万科希望鼓励内部创业,拓展物业、家装、养老等新商业模式,但在净资产收益率承压的情况下,为了保住公司现金流,万科新业务的开展显得有些畏手畏脚。
对于王石本人而言,更多的质疑声源自其对于个人观点、个人生活的大胆表达。 外界多认为,尽管王石自称是“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但在与万科相关的行为处事上,他更多以创始人身份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