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五彩花觚 一笔一划皆是匠心

“‘宝贝’晚安”

本期 AI创作

“中华器灵” 是她

花影下,她微微闭眼,

一群彩蝶在她身边盘旋。

阳光洒在脸上,

暖暖的,她笑了,

像花开得正灿烂。

微风拂过,轻轻柔柔,

时间仿佛停在这一瞬间。

她,由清五彩花蝶花觚幻化而来。

清五彩花蝶花觚

三彩鱼形壶,辽,高15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7厘米。

该花觚为清代民窑五彩器,上部为大撇口,长颈,中腰微凸,下部为喇叭状高足。胎釉结合紧密,器型敦厚庄重。颈部绘画繁密的山石、花蝶图案,笔法细腻,生动逼真;口部白釉素地无纹饰;中腹及高足部分以白地为主,绘以少量花卉、秀石,众花枝叶茁壮,摇曳生姿,阵阵花香引来翩翩的蜂蝶,其生动之笔有如神助。该件器物纹饰安排新颖,上部花卉繁密的构图与中下部疏郎的格局形成鲜明对比,使全器显得疏繁有致,浑然天成;觚底足圈露胎,底部中心为双蓝圈,内绘一个灵芝图案。从此器的造型、彩釉及底款等分析,应为康熙年间所制五彩器。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AI 角色创作 | 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

| 陈佳丽

点个“在看”,共同关注~


五彩瓷的历史溯源

彩绘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源远流长。 五彩瓷的出现是在继承和发展汉族传统彩绘瓷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北宋时期,北方著名瓷窑磁州窑所烧造的白底黑彩、白釉红绿彩、白釉绿彩等品种,无疑是明清五彩瓷器的先声。 天时五彩瓷器成熟于明代,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所促成的必然结果。 “天时”是指明代全国几大著名的瓷窑,均出现衰落的趋势,尽管还有不少地区在生产各类陶瓷,但无论从产品的质量还是数量以及产品的多样性方面,均无法和景德镇烧造的青花瓷、釉里红瓷及釉上彩绘瓷媲美。 如浙江龙泉窑仍继续烧造青瓷,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器虽然仍为人们所钟爱,但在陶瓷的胎釉和制作工艺方面却无法和景德镇的瓷器相抗衡。 至明代中期,景德镇的瓷器几乎占据了当时全国的大多数市场。 大量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景德镇陶瓷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 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繁荣的瓷器生产中心。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 ”当时景德镇瓷窑遍地,一派生机。 明万历时王世懋在《二酉委谭》中记录了景德镇当时的繁荣景象,“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寝。 戏呼之曰四时雷电镇”。 地利景德镇具有极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这是形成瓷业中心的重要因素。 景德镇四面环山,从祁门的大洪山向西贯穿江西的昌江流经景德镇。 景德镇位于昌江中下游,距上游祁门140公里,距下游的波阳(曾名鄱阳)90公里。 在景德镇附近有东河、南河与西河三条支流。 东河源于浮梁东乡的东源山,仝长60公里,流经出产瓷原料和燃料的瑶里、界首、高砂、王港、鹅湖等地,于浮梁旧城注入昌江。 南河发源于婺源西南山中,全长45公里,流经盛产瓷土原料和燃料的浮梁南乡之程村、东流、湘河、湖田等地。 西河发源于安徽至德县,全长约50公里,经浮梁北乡的祁门、港口、大洲、三龙等瓷料和燃料产地。 昌江各支流流经的地方,多为陶瓷原料和燃料产地,在历史上对景德镇的瓷业发展至关重要,是景德镇制瓷原料、燃料供给和陶瓷产品对外运输的重要通道。 这可以说是“地利”。 人和所谓“人和”,是指由于明代全国许多名窑逐渐衰落和北方的战乱以及各种原因,各地身怀技艺的制瓷工匠汇集景德镇;外来人才和当地工匠的融合,迅速地推动了景德镇制瓷技艺的新发展,形成了“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局面。 如此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构筑了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基础。 明代洪武年间,朝廷在景德镇设置了御窑厂。 御窑厂平时有饶州府的官吏管理,每逢大量烧造时,朝廷便派宦官至景德镇督陶。 御窑厂烧造的陶瓷数量很大,不惜人力、物力,追求“至精至美之瓷”。 《明史》记载:“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 ”御窑厂所用的工匠技艺熟练而高超,并且“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 因此,御窑厂的制作均非常精致,不惜耗时费力,精美的五彩瓷由此产生便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明代五彩瓷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大阶段:洪武、永乐为初创期,宣德至正德为发展期,嘉靖、万历为成熟期。 洪武至永乐时期明早期釉上五彩瓷器传世品不多见,因为当时景德镇延续元代制瓷主流产品青花、釉里红的生产。 然而从所见到的为数不多的洪武釉上红彩可以判定,洪武时期的红彩瓷器已为“五彩”瓷的蓬勃发展造声蓄势,可以说洪武釉上红彩已拉开了明代五彩瓷辉煌的序幕。 洪武时期的五彩瓷器很少见,主要原因是洪武朝御窑厂设置较晚,当时所造瓷器应为民窑所烧。 1964年在南京明故宫遗址所发现的洪武时期釉上红彩龙纹残片(图2),“盘壁表里各画五爪红龙两条及云彩两朵”。 其构图动感十分强烈,笔意潇洒劲利,龙纹图案空间安排疏密得当,云朵画法也生动活泼,充满意味;胎壁匀称,轻且薄,对光透映,里外龙纹叠合为一,表现了明初高超精致的制作水准。 器物虽小,但图案纹样布局合理,是明初釉上彩制作成就的展现。 特别要指出的是,用红彩描绘精细的龙纹、云纹等图案,只是明初才出现于景德镇。 另外,明洪武《五彩束莲纹玉壶春瓶》,也具有鲜明的承上启下的印迹。 它在造型上缺少明代中期的隽永秀美而显得比较粗犷,在尺度、比例上一些细节处不够严谨,装饰上还留有元代的多层装饰的遗韵,莲纹画得粗放活泼,但从整体看已和元代造型有很大的区别。 关于永乐时的釉上彩瓷,过去未曾发现过釉上五彩,只有釉上红彩,如御窑厂遗址出土的明永乐《红彩龙凤纹墩式碗》、《红彩云龙直口碗》。 1986年,冯先铭先生曾在景德镇“见到一些新发现的永乐彩瓷,这批瓷中有白地釉上红彩、青花红彩、白地孔雀绿彩、白地刻填酱彩、白地刻填酱彩加绿彩、黄地绿彩等。 冯先生认为,这些彩瓷品种的发现,说明了明后期的多数彩瓷在永乐时期已经开创。 宣德至正德时期宣德窑生产的瓷器品种之多是空前的,单纯的釉上彩有釉上红彩和五彩。 有文献记载:“彩瓷始自宣德。 ”但从近年考古发现,洪武时已有红彩出现。 然而宣德时所烧红彩,较之洪武红彩更加鲜艳,并且色调有浓重和浅淡之分。 “宣窑五彩深厚堆垛”,也许就是指这种色调浓重的红彩。 河北安次县曾出土明宣德《红彩缠枝八吉祥三足炉》,其红彩色呈黑紫,深暗凝厚,表面无光,纹样线条粗犷。 宣德时红彩是釉上红彩和五彩的开端,为后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宣德以后,明代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共28年。 这一时段,在陶瓷史上称为“空白期”,在传世作品和非景德镇地区的考古发掘中从未见过一件可以确认为这三朝的官窑瓷器。 《明史》记载,英宗于宣德十年正月即位,曾一度减免征役、造作。 御窑厂亦曾停烧。 《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三年,“命都察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处货卖及馈送官员之家。 违者正犯处死,全家谪戍口外”。 正统十二年,“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 命都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赀,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 景泰五年,“减饶州岁造瓷器三之一”。 天顺三年,“光禄寺奏请于江西饶州府烧造瓷器共十三万三千有余。 工部以饶州民艰难,奏减八万,从之”。 从这些文献来看,正统时期对景德镇烧造瓷器有严格的限制,其他两朝也在减免瓷器的烧造。 这些举措,对景德镇陶瓷在这三朝期间的发展必定产生影响。 近年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不少学者加强了对明代这三朝的研究,推断这时期陶瓷发展大概有几种状况:其一,宣德末年留有未完成的瓷器在三朝完工而仍书宣德款或不落,这一推断来自于成化早期官款器的胎、釉的情况及彩绘图案和宣德官窑并无太大区别。 其二,政治的不安定,宫廷内乱以及社会经济的衰退,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其三,上层统治者在兴趣爱好方面的转向,也可能是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 景泰年间特别流行一种铜胎掐丝珐琅器,这种工艺历史已很久远,但在明景泰年间制作最精,最为著名,后世便以“景泰蓝”来称谓这种铜胎掐丝珐琅器。 综其所述,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在官窑瓷器的烧造方面,的确存在停滞的现象,但从其他资料来看,民窑烧造的瓷器从未间断过。 1988年,景德镇在明御窑厂遗址西侧,发现了明正统官窑堆积层。 这一发现将随着研究的深入使人们认识更多的问题。 明成化朝共23年历史,但在景德镇烧造的宫廷用瓷器的数量却很大。 《明史·食货志》云:“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 ”明人王士性《广志绎》记述:“本朝以宣、成二窑为佳。 宣窑以青花胜,成窑用色浅淡,颇成画意,故宣不及成。 ”《博物要览》记述:“成窑上品,无过五彩。 ”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两方面的情况,一是成化时御用瓷器烧造数量很大,二是五彩瓷的质量愈加精美。 但是成化窑瓷器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斗彩。 关于斗彩将另篇叙述。 为研究之方便,我们根据约定俗成,将以青花色作为一种颜色用于陶瓷装饰中的作品称为五彩瓷。 成化时的五彩,己相当成熟。 英国达维德基金会所藏的明成化《五彩莲池禽戏纹盘》,内外两面都用红色的颜料画轮廓,没有用青花勾线,而盘面图案中的莲纹采用色泽明艳的进口青料。 图案以鸳鸯莲纹为主,构图精巧活泼,彩绘技巧纯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画面中使用了不少黄彩,主要图案以黄彩打底,上面再以红色渲染,使色彩更显浓艳厚实。 这件彩瓷证实了明代彩瓷所谓“黄上红”的彩绘技法,开创于成化,非始于嘉靖。 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明弘治朝的彩瓷基本是成化风格的延续,其中最有特色的品种是刻花填彩。 刻花填彩的制作方法是在胎上先刻出所需图案纹样,上透明釉时将刻好的图案留出,将其用高温烧成后再在白釉露胎的瓷器上施彩并用低温烧烤即可。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明弘治款《五彩云龙纹盘》便是典型一例,龙纹在釉下胎上刻成,釉上用孔雀绿、矾红、黄等色彩绘,它标志着釉上五彩的制作已进入成熟时期。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另一件黄地绿彩器《娇黄地堆花绿彩赶珠龙高足碗》,侈口窄唇,深碗壁,高圈足;碗外壁堆饰双龙戏珠,间饰云纹;内壁光洁无饰,薄胎黄釉,花纹以绿彩填饰。 碗心有“弘治年制”四字篆书款,加填绿彩。 这些白地绿彩、黄地绿彩为弘治时最主要的品种。 明正德时烧造的彩瓷,其造型、装饰除继承前代传统外,还在创新中确立了正德朝独特的风格。 正德五彩是在白釉器上直接另绘五彩纹饰,这种工艺,采用较广。 正德白釉五彩器制作精细,使用较多的是红、绿、黄三彩,绿色多为翠绿和孔雀绿,绿色浅且闪黄。 有些器物重用黄绿彩,红彩做点缀,或以套色来烘托纹饰,增加装饰画面生动活泼之感。 正德五彩瓷的装饰,除传统的花鸟和穿花龙、翼龙纹饰外,还以阿拉伯文或伊斯兰图案为纹样作装饰,成为正德五彩瓷又一鲜明特征。 嘉靖至万历时期明代五彩瓷器经过数朝的发展,到嘉靖、万历时已是相当成熟,质量和数量蔚然可观,开创了五彩瓷制作的新局面,在陶瓷史上做出了杰出贡献。 嘉靖朝瓷器生产量在明朝最多,由于采用“官搭民烧”的做法,出现了官窑民窑竞烧的局面。 同时瓷器的对外输出也极大地刺激和促进了陶瓷品种的创新。 《景德镇陶录》记载:“制作益考,无物不有。 ”嘉靖釉上五彩以红、绿、黄、紫、孔雀蓝、黑彩描画图案,其中红、绿、黄为三主色,亦有金彩等多种色彩的五彩器。 嘉靖《五彩云鹤纹罐》,造型圆浑饱满,纹饰粗犷豪放,通体以青花加红、绿、黄三色彩绘;黄鹤均先以红彩勾画轮廓线,再填以黄彩,杂宝及朵花点缀其间,主题纹饰上下分别绘变形莲瓣纹及蕉叶纹,整个画面热烈而不浮躁,非常典型地显示了嘉靖五彩的特点。 嘉靖五彩瓷器的装饰内容丰富,有以龙凤为主体并配以水波、祥云纹的图案,也有以花卉、禽鸟为主题的图案,还有以婴戏或人物故事为题材的图案。 《五彩天马纹盖罐》造型端庄,胎坚釉润,主体纹饰绘四匹天马,形象夸张简练,极富动态,其他配衬纹饰有彩云、海水纹,整个画面不使用青花,属纯正釉上五彩作品。 在国内外许多博物馆中,嘉靖五彩瓷传世品很多,其中大器较多,如大罐、大缸、大盘等。 嘉靖五彩器,多数有六字青花楷书款。 明代万历窑的五彩瓷仍以前代风格为主体,没有新的创造。 万历时五彩的装饰改变了前代构图清新疏朗的风格,以图案纹样满密为胜,特别是采用镂空工艺。 装饰的内容仍以龙凤花草为主,并有婴戏、八仙、百鹿等图案。 也有用雕塑手法来表现的,并带有道教色彩。 另有以吉祥内容为题材的,如福、禄、寿这些祝福的吉语用得较多,更显出了平民化、市俗化的意味。 《博物要览》载;“漏空花纹,填以五彩,华若云锦。 ”以镂空工艺和五彩相结合的装饰方法,是五彩瓷在明代出现的新品种。 万历款《五彩镂空云凤纹瓶》是典型的镂空五彩装饰。 该器运用镂雕与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手法,纹样繁密,多而不乱,镂雕工艺与施彩搭配得巧妙无比,色彩热烈,红、黄、绿、青花等诸多色彩把整个器物烘托得艳丽华美。 嘉靖、万历五彩器的共同特点,即装饰繁密、色彩绚丽,制作工艺和造型大同小异,因此常被归于一类器物。 但嘉靖五彩多用孔雀绿彩,而万历五彩则不然,这是两朝五彩瓷之间的重要区别。 明代的五彩瓷博取中国陶瓷艺术近千年的精华,从初创到发展以至成熟,从洪武、永乐到嘉靖、万历,无论是五彩瓷的颜料,还是彩绘工艺、烧成工艺都已达到历史上的高峰阶段,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万历青花瓷器特点:1、万历瓷器,一般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变形不规;2、青花瓷器釉色:早期浑重艳丽,兰中泛紫。 中期兰中闪灰,发色渐浅。 晚期兰色灰暗,多有晕散;3、装饰工艺技法,有镂雕、镂空、开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现类似铁线描的绘画。 此时绘画风格,繁缚麻密,主题不清,具有粗矿的民间艺术色彩。 晚期画面不考究,布局繁乱,比例失当;4、大器多粗砂底,也有个别平底或浅宽圈足,底部落款处常略微凹陷,并于中心施釉如脐。 盘碗之类,足径较阔,底部多施釉,无釉的砂底,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与火石红色,官窑圈足多处理为滚圃,民窑则多斜削,并出现了通常认为是康熙时才有的那种斜削式拱壁底;万历青花瓷器鉴赏和收藏 万历朝官窑瓷器生产从未间断,传世品很多。 其官窑青花瓷器可分前后两期:前期作品承袭嘉靖风格,后期作品下启康熙风格。 万历朝时烧造瓷器数量很多,大器型所占比例大,大罐、大缸、大觚、大瓶、大盘、绣墩等很多,小器型如盘、碗、笔杆、文具等也一应俱全。 万历官窑青花小件瓷器的胎子相当精细致密,大器稍差,釉子光润肥厚,足内施亮青釉。 万历早期使用回青,青花颜色艳丽泛紫,中晚期使用国产青料“无名异”和元子等,呈蓝中泛灰的色调。 万历时期的纹饰繁密,稍显凌乱,但也有疏朗清秀的,还有的在青花瓷上镂空纹饰,别具一格。 这一时期的大器很多,一般都有接胎痕迹,底足无釉。 小件瓷器常见有各式盒子、笔杆、笔山、盘、碗、香薰、炉、莲瓣形洗、烛台、各式托座、执壶、盆、璧瓶等,有的修胎较精细,有的则稍粗。 盒类瓷器多变形,不平整,撇口碗的口沿有极小的凸起边,盘塌底严重,碗、盘足内有跳刀痕和火石红色。 万历官窑青花款多六宇双行楷书,笔锋有力劲秀,也有较粗扩的。 万历民窑青花瓷器胎子洁白,有粗有细,同是碗、盘,也有厚薄之分。 釉子白中闪青、光润。 青花颜色有浓艳闪紫的,也有蓝中泛灰的。 绘画比较潦草。 常见纹饰有狮球、婴戏、高士、人物故事、山石花果、鹊桃、石榴、荷塘游鸭、鸣凤、进宝图、蕉石玉兔、达摩、魁星、布袋和尚、仙翁、螃蟹、团螭、梅花、向日葵、山水等。 仙翁的脑门很高,像冬瓜;螭虎、狮子的头很圆,稀疏的长发后飘;小孩儿的头大,后脑勺大,和身体不成比例。 此时瓷器上绘的山水风景画面,绝大多数是背景,作为主题纹饰出现则主要在天启。 万历青花民窑款有年号款,也有古语款、赞颂款、图记款等。 如福、寿、金玉满堂、玉堂佳器、“富贵佳器”等。 景德镇的瓷业,发展到清代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清代陶瓷之所以能使人为之倾心和陶醉,一是体现了制作工艺的精致细腻,不少作品有一种高雅的格调和雍容华贵的风姿;二是有一种一般民窑无法比拟的优越感,带有强烈的贵族化意味。 就五彩瓷来说,华贵深凝是它的总体面貌。 康熙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康熙时的五彩瓷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彩瓷。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明代五彩,如不使用釉下青花,实际上就是釉上红彩、绿彩、黄彩等;而康熙五彩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形成了红、绿、黄、黑、赭、蓝等多种颜色的搭配和运用。 由于有了深色调的蓝和黑,使得康熙五彩的色彩对比更加和谐、沉稳。 康熙时蓝彩烧成后的色调,其深艳程度超过了青花,而黑彩又有黑漆般光泽。 康熙五彩所用的颜色比明代大大增多,因此康熙五彩比明代单纯釉上五彩更显得娇艳动人。 康熙五彩瓷光艳照人,很重要一点是在烧成上。 釉上彩是在彩炉中低温烧成的,火候的把握十分重要,温度过高,有些釉上颜色会流动或损失,炉温太低则彩料的光泽不足。 康熙五彩一般都色彩鲜艳,光泽明亮。 这说明康熙时烧造彩瓷的工艺已十分成熟。 《饮流斋说瓷》记载:“清代彩瓷变化繁迹,几乎不可方物,康熙硬彩、雍正软彩。 硬彩者,谓彩色甚浓,釉傅其上,微微凸起也。 ”“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 ”康熙五彩瓷,绘画工致精丽,生动传神,改变了明代嘉靖、万历时只重色彩而不讲究造型的粗率画风。 其施彩较明代均匀,勾勒轮廓所用线条以焦墨为料,笔锋劲挺有力,后用油墨彩料,笔触圆润柔和。 “康熙彩画手精妙,官窑人物以耕织图为最佳,其余龙凤、番莲之属,规矩准绳,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货之奇诡者。 盖客货所画多系怪兽老树,用笔敢于恣肆。 ”《陶雅》中对康熙民窑五彩瓷器的评价是客观的。 康熙民窑五彩器的纹饰,由于不像官窑那样受束缚,题材丰富多样,除了花卉、梅鹊、古装仕女以外,还有戏曲人物等。 在描绘各种形象时,勾画的线条简练有力,在乎涂各种彩色后,给人一种明朗感。 当后人以雍正粉彩与其比较时,雍正粉彩显得细腻而柔软,康熙五彩则显得劲利而结实,因此被称为“硬彩”,也被称为“古彩”。 《陶雅》载:“康窑蓝绿皆浓厚,故曰硬彩。 雍窑则浅淡而美观,有粉故也,其无粉者亦羼以他之淡汁,在诸色中推为妙品康熙中期的瓷器彩绘深受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刘沣源、及“四王”的影响,构图舒展,意境深远。 瓷器装饰方面的内容有一部分贴近社会生活,或警世寓意,或祈福求寿。 如康熙三十年之后,朝廷广开科举,弘扬汉文化。 瓷器装饰上书写诗文词赋,有“独占鳌头”、“米芾拜石”等内容的画面,便是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另外,五彩器中还有描写战争的场面,如俗称“刀马人”的戏剧故事和清装人物骑射的图案。 这与当时康熙帝吸取明亡教训,告诫子孙要发扬骑射的满族传统,倡导习文尚武的政治背景有关。 康熙《五彩水浒人物故事图盘》以《水浒》中三位绿林豪杰为题材,构图疏密得当,三个人物描绘得十分生动,人物表情刻画人微,所有人物采用纤细而劲挺的线条勾勒,彩绘技巧十分精湛。 人物脸部不上彩,整个画面用彩沉稳,彩色丰富而不浮躁,其中黑色深浓如墨,蓝色清亮,红色如枣皮,亮而不浮,黄色老成,几种色彩搭配和谐,十分完美,充分体现了康熙五彩的特征,是五彩艺术精品。 康熙五彩由于色彩丰富,红彩比明代五彩用得少,因此,画面色彩沉稳、热烈而不浮躁是其鲜明特色。 康熙五彩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从陶瓷艺术基本要素——造型与装饰方面分析,有几点十分突出。 造型方面康熙五彩选择的瓷料精细,拉坯修坯端正细微,一丝不苟,坯体接口不留痕迹,这一点和明代不同;瓷胎是经过精心修坯的,但造型气势不失,仍留有古拙、凝重、质朴的感觉,这一点与清后期造型过于雕琢、轻薄之风亦不相同。 康熙时无论官窑还是民窑,瓷器造型都很规矩严谨、古朴端庄,这和原料制备、制坯成型等工艺技巧的纯熟密不可分。 康熙五彩瓷造型品种很多,大的造型所占比例也多,如尊、觚、鱼缸等都超过前代。 康熙时造型新颖,许多器物开陶瓷造型之先河,反映了制坯技术的精熟。 如观音尊、棒槌瓶、玉兰花觚、葫芦瓶等,造型饱满、挺拔,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装饰方面,康熙五彩的装饰突出了瓷绘艺术的特征,更加强调艺术感觉,少了一些市俗气,多了一些书卷气,或者说更接近了绘画艺术,但又不是模仿绘画,仍保持了鲜明的瓷绘语言。 可以说,明清绘画对康熙陶瓷装饰影响是巨大的,在瓷器装饰的构图上吸收了中国画的一些章法,从表现技巧上看,无论是勾线填彩形式的,还是没骨小写意形式的,都可以感受到中国画的影响。 特别值得一书的是,康熙五彩已打破了前代五彩勾线平涂的模式,并吸收了西洋绘画的透视表现方法,在色彩处理上也注意了深浅、明暗,使画面具有层次感、立体感,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陶雅》云:“康熙五彩能力最大,纵横变化层出而未穷也。 ”其“人物衣褶最为生动,树则老千槎芽,花则风枝婀娜”。 这些评论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康熙五彩装饰的艺术特征。 康熙五彩以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独步于中国陶瓷艺术殿堂,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雍正时期雍正五彩和盛极一时的康熙五彩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一是数量减少,二是在色彩上改变过去以浓艳为主的特点,趋于淡雅,图案装饰也从繁复变为疏朗,笔意由遒劲趋向纤弱。 这种变化是两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粉彩已成为当时的主流产品,它的制作方法、审美取向势必影响五彩,雍正五彩在绘制工艺上就结合了粉彩中多层次的技法,从而取得清新静谧的效果;二是雍正五彩在彩绘颜料方面仍以红、黄、蓝、绿、紫、黑、金等色为主,但彩绘效果已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雍正以后,五彩瓷逐渐被新的彩瓷品种所替代。 从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清代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瓷业的发展同其他经济、文化事业一样,随同国势之日衰,逐渐走下坡路。 这正如《陶雅》所载:“中叶以后,深厚固不如康熙,美丽也不及雍正。 惟以不惜工本之故,犹足以容与中流。 嘉、道以降,画工彩料直愈趋愈下……”清末五彩已不再风骚独领。

五彩瓷器的清代时期

清初,康熙年间在北京皇城设造办处,归内务府所管。 清代粉彩、五彩瓷器等,均是由景德镇造模拉胚做成半成品,而后送入宫廷造办处由宫廷画师专填彩描摹再次烧造。 由于皇帝的喜爱,很多造办处所产精美瓷器亦有皇帝参与设计。 景德镇的瓷业,发展到清代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清代陶瓷之所以能使人为之倾心和陶醉,一是体现了制作工艺的精致细腻,不少作品有一种高雅的格调和雍容华贵的风姿;二是有一种一般民窑无法比拟的优越感,带有强烈的贵族化意味。 就五彩瓷来说,华贵深凝是它的总体面貌。 康熙时期的五彩瓷 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康熙时的五彩瓷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彩瓷。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明代五彩,如不使用釉下青花,实际上就是釉上红彩、绿彩、黄彩等;而康熙五彩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形成了红、绿、黄、黑、赭、蓝等多种颜色的搭配和运用。 由于有了深色调的蓝和黑,使得康熙五彩的色彩对比更加和谐、沉稳。 康熙时蓝彩烧成后的色调,其深艳程度超过了青花,而黑彩又有黑漆般光泽。 康熙五彩所用的颜色比明代大大增多,因此康熙五彩比明代单纯釉上五彩更显得娇艳动人。 康熙五彩瓷光艳照人,很重要一点是在烧成上。 釉上彩是在彩炉中低温烧成的,火候的把握十分重要,温度过高,有些釉上颜色会流动或损失,炉温太低则彩料的光泽不足。 康熙五彩一般都色彩鲜艳,光泽明亮。 这说明康熙时烧造彩瓷的工艺已十分成熟。 《饮流斋说瓷》记载:“清代彩瓷变化繁迹,几乎不可方物,康熙硬彩、雍正软彩。 硬彩者,谓彩色甚浓,釉傅其上,微微凸起也。 ”“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 ”康熙五彩瓷,绘画工致精丽,生动传神,改变了明代嘉靖、万历时只重色彩而不讲究造型的粗率画风。 其施彩较明代均匀,勾勒轮廓所用线条以焦墨为料,笔锋劲挺有力,后用油墨彩料,笔触圆润柔和。 “康熙彩画手精妙,官窑人物以耕织图为最佳,其余龙凤、番莲之属,规矩准绳,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货之奇诡者。 盖客货所画多系怪兽老树,用笔敢于恣肆。 ”《陶雅》中对康熙民窑五彩瓷器的评价是客观的。 康熙民窑五彩器的纹饰,由于不像官窑那样受束缚,题材丰富多样,除了花卉、梅鹊、古装仕女以外,还有戏曲人物等。 在描绘各种形象时,勾画的线条简练有力,在乎涂各种彩色后,给人一种明朗感。 当后人以雍正粉彩与其比较时,雍正粉彩显得细腻而柔软,康熙五彩则显得劲利而结实,因此被称为“硬彩”,也被称为“古彩”。 《陶雅》载:“康窑蓝绿皆浓厚,故曰硬彩。 雍窑则浅淡而美观,有粉故也,其无粉者亦羼以他之淡汁,在诸色中推为妙品。 康熙中期的瓷器彩绘深受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刘沣源、及“四王”的影响,构图舒展,意境深远。 瓷器装饰方面的内容有一部分贴近社会生活,或警世寓意,或祈福求寿。 如康熙三十年之后,朝廷广开科举,弘扬汉文化。 瓷器装饰上书写诗文词赋,有“独占鳌头”、“米芾拜石”等内容的画面,便是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另外,五彩器中还有描写战争的场面,如俗称“刀马人”的戏剧故事和清装人物骑射的图案。 这与当时康熙帝吸取明亡教训,告诫子孙要发扬骑射的满族传统,倡导习文尚武的政治背景有关。 康熙《五彩水浒人物故事图盘》以《水浒》中三位绿林豪杰为题材,构图疏密得当,三个人物描绘得十分生动,人物表情刻画人微,所有人物采用纤细而劲挺的线条勾勒,彩绘技巧十分精湛。 人物脸部不上彩,整个画面用彩沉稳,彩色丰富而不浮躁,其中黑色深浓如墨,蓝色清亮,红色如枣皮,亮而不浮,黄色老成,几种色彩搭配和谐,十分完美,充分体现了康熙五彩的特征,是五彩艺术精品。 康熙五彩由于色彩丰富,红彩比明代五彩用得少,因此,画面色彩沉稳、热烈而不浮躁是其鲜明特色。 康熙五彩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从陶瓷艺术基本要素——造型与装饰方面分析,有几点十分突出。 造型方面康熙五彩选择的瓷料精细,拉坯修坯端正细微,一丝不苟,坯体接口不留痕迹,这一点和明代不同;瓷胎是经过精心修坯的,但造型气势不失,仍留有古拙、凝重、质朴的感觉,这一点与清后期造型过于雕琢、轻薄之风亦不相同。 康熙时无论官窑还是民窑,瓷器造型都很规矩严谨、古朴端庄,这和原料制备、制坯成型等工艺技巧的纯熟密不可分。 康熙五彩瓷造型品种很多,大的造型所占比例也多,如尊、觚、鱼缸等都超过前代。 康熙时造型新颖,许多器物开陶瓷造型之先河,反映了制坯技术的精熟。 如观音尊、棒槌瓶、玉兰花觚、葫芦瓶等,造型饱满、挺拔,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装饰方面,康熙五彩的装饰突出了瓷绘艺术的特征,更加强调艺术感觉,少了一些市俗气,多了一些书卷气,或者说更接近了绘画艺术,但又不是模仿绘画,仍保持了鲜明的瓷绘语言。 可以说,明清绘画对康熙陶瓷装饰影响是巨大的,在瓷器装饰的构图上吸收了中国画的一些章法,从表现技巧上看,无论是勾线填彩形式的,还是没骨小写意形式的,都可以感受到中国画的影响。 特别值得一书的是,康熙五彩已打破了前代五彩勾线平涂的模式,并吸收了西洋绘画的透视表现方法,在色彩处理上也注意了深浅、明暗,使画面具有层次感、立体感,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陶雅》云:“康熙五彩能力最大,纵横变化层出而未穷也。 ”其“人物衣褶最为生动,树则老千槎芽,花则风枝婀娜”。 这些评论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康熙五彩装饰的艺术特征。 康熙五彩以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独步于中国陶瓷艺术殿堂,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雍正时期的五彩瓷 雍正五彩和盛极一时的康熙五彩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一是数量减少,二是在色彩上改变过去以浓艳为主的特点,趋于淡雅,图案装饰也从繁复变为疏朗,笔意由遒劲趋向纤弱。 这种变化是两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粉彩已成为当时的主流产品,它的制作方法、审美取向势必影响五彩,雍正五彩在绘制工艺上就结合了粉彩中多层次的技法,从而取得清新静谧的效果;二是雍正五彩在彩绘颜料方面仍以红、黄、蓝、绿、紫、黑、金等色为主,但彩绘效果已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雍正以后,五彩瓷逐渐被新的彩瓷品种所替代。 从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清代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瓷业的发展同其他经济、文化事业一样,随同国势之日衰,逐渐走下坡路。 这正如《陶雅》所载:“中叶以后,深厚固不如康熙,美丽也不及雍正。 惟以不惜工本之故,犹足以容与中流。 嘉、道以降,画工彩料直愈趋愈下……”清末五彩已不再风骚独领。

清朝小磁缸有什么图型

清代青花瓷 清王朝统一后,采取了一些开明措施,如减免一些赋税,对部分手工工匠废弃匠籍制等,使制瓷业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除了原有的品种外,清代还创烧了许多新品种。 但入清后,秀丽淡雅的青花瓷器仍是瓷器生产中最主要的产品。 顺治青花 顺冶时的瓷器胎子坚硬细密,釉面青白厚亮,有的有尘雾状黑点。 立器胎体厚重,底足多细砂平底,有的有细密的旋削痕,器足向内斜削;圆器胎体轻薄、滑润,底足修成滚圆的泥鳅背,比较高深,儿乎没有塌底现象;有的大盘是双圈足或宽圈足。 一般器物都有酱口,无论圆器立器,底足都露较高的无釉边。 顺冶时纹饰一般很粗犷,满绘器物。 有几种纹饰是顺冶时所独有的,如常见于炉、罐上的非常粗犷的云龙,龙粗大威武,只露出头、身、尾等几截,其余部分被斑片状云遮挡,好似凶猛的恶龙从浓黑滚滚的云中腾跃而出,其身忽隐忽现。 这时也会有崇祯朝式的勾勒轮廓,涂青花留白形成的括号云,常见于花觚、罐之上的芭蕉瑞兽,独角兽等;绘于盘、碗之上的人物故事,人物多居干庭院或室内,有一定的情节。 这几种纹饰一般都画得很满,很粗犷,青花没有层次。 除这些本朝特有纹饰以外,常见纹饰还有玉兰怪石、缠枝牡丹、雉鸡牡丹、四季花、山茶花、童子骑麒麟、八仙、布袋和尚、云鹤、博古等。 顺冶朝时带官窑款的瓷器很少,有双圈六字两行大清顺治年制款及四字两行顺冶年制款,字体工整。 民窑供器多署干支款,一般生活用器多无款,有的署玉堂佳器款。 清代康熙青花 康熙青花瓷在清代是最名贵,最精美的,素有青花五彩之美誉。 康熙皇帝当政61年,是历代皇帝中当政最长的一个,康熙十九年(1680)和四十四年(1705),先后派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贴式车尔德,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官窑生产。 臧窑为康熙早期代表,郎窑则代表康熙晚期水平。 康熙青花瓷与明代最大的区别是以民窑青花为主流,这是因官搭民烧成为定制,刺激了民窑的发展。 康熙早期青花主要指康熙二十年(1681)以前的产品,造型及画风尚有明末遗风,器口施酱黄釉的也常见,青花呈色深沉、灰暗。 康熙二十年(1681)以后青花色泽开始出现浓淡深浅的变化,且呈色稳定,逐步向高峰期那种标准的翠蓝色过渡。 早期青花书帝号年款的较少,尤其是前十年,常见者多为干支款或书前朝 大明年制款,也有署斋堂款的。 釉面多为青白色。 康熙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1681一1706)之间的产品,其特点是青花呈色青翠,十分雅洁,且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最多层次变化可达数十层。 绘画技法则借鉴中国纸绢水墨画分水皴染和西洋画技法,使画面富有立体感,粗犷的纹饰,已达历代青花之冠,并成为后代的楷模。 底款书本朝款识在中期成为定制,凡署大清康熙年制者,多数均为中期以后产品。 但青花呈色青翠明亮的,很少书本朝款,多书成化、嘉靖款识或各种图记及斋堂款。 釉面多为粉白色和浆白色。 康熙晚期青花则指康熙四十年(1701)以后的产品。 其青花呈色由中期的青翠色向浅淡灰暗过渡,有的似呈色不稳,出现晕散现象,类似雍正初年产品。 表面釉色与雍正时完全一样,均为青白釉。 清代雍正青花 雍正朝的官窑青花,早期接近康熙时的瓷器,部分瓷器色调艳丽明快。 中期具有本朝特点,青花色调灰暗,一部分仿宣德青花类瓷器有晕散,纹饰上有人工点出的小黑色斑点(永乐、宣德两朝青花上的黑色斑点是自然形成的),没有金属光泽,也不沉入胎体;一部分仿嘉靖、万历的青花瓷深蓝色艳,呈色稳定;还有一部分仿成化时的青花瓷,颜色淡雅闪灰。 雍正官窑青花瓷器的胎子坚致洁白,非常细润,胎体轻薄,修胎非常规整,造型俊秀,在清代瓷器中是很突出的。 其釉子光润,仿永乐、成化时的瓷器釉面洁白,仿宣德时的瓷器呈橘皮釉面闪青(但这时的棕眼气泡此宜德时的要小),仿嘉靖、万历瓷的釉面则是亮青釉。 此时青花纹饰的总风格是清秀雅致,常用的皮球花、过枝花(从器外壁起画,经过口沿,延续到器内壁,也叫过墙花)、过墙龙、八桃、蝠桃(取福寿意)等纹饰是这一时期开始或流行的。 这时的山石用披麻皴技法,形成一层层的苔点,所绘人物从康熙时的大人小景变成小人大景,人物只居于景中一角。 文字中用梵文装饰,有时用排列整齐的瘦体梵文满饰器面,亦是此时独有。 总体看,雍正青花构图疏朗,简洁明快,人物面目洁秀,花卉则细腻纤巧。 雍正青花瓷器造型很多,除仿永乐、宣德等前朝的器型,还有一些具有本朝风格的器型,这时盘、碗的口面、底足都比较大(在清代一朝中,只有雍正、道光时的盘和碗有这一特点)。 雍正青花瓷无论什么器型,线条都非常柔美、秀丽,比例协调,恰如其分,是清代造型设计最完美的瓷器。 雍正青花官窑瓷器的款,字体基本一样,应是一人所写,楷款、篆款全有,字体洁秀规矩,六字二行、三行款都有。 双圈画得很规矩,几乎看不出起落笔。 清代乾隆青花 乾隆青花呈色稳定,早期与雍正时无甚区别,常有晕散出廓的现象,中期则形成正蓝呈色明快的风格,晚期则呈色略显青灰。 民窑中落斋堂款的,无论工艺或青花呈色,均可与官窑比美。 乾隆青花瓷质早期与雍正基本一样,胎质洁白细润,晚期略显逊色,官窑与民窑无多大区别。 釉面仍以青白色为主,匀净光润,也有呈粉白色的釉面,民窑中多见。 微度的波浪釉偶有出现。 浆胎青花康、雍、乾三朝均有。 浆胎是指明、清两代用瓷土淘洗后的细泥浆制成的胎体轻薄、色如米浆的一种瓷胎。 康、雍、乾浆胎青花自成一体。 康熙时胎体微泛土黄色,釉面多为粉白或浆白色,有细碎纹片,纹饰较一般青花细腻,底款多?quot;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或秋叶等图记款识。 雍正、乾隆时浆胎青花胎釉与康熙无大差别,少数有釉面不太平整的,青花纹饰则渐趋规矩图案化。 清晚期多仿康熙浆胎青花,但胎质粗松,呈灰白色,釉面多有杂质斑点,似感硬度不如真物而欠莹润。 乾隆青花纹饰题材丰富多彩,传统的人物、动物、植物均有,古祥图案到此时已规范化和普遍化,福、禄、寿寓意画及多子、登科、见喜等祈求美好愿望的心理,完全融于各种寓意的图案中,成为以后各代工匠创作的楷模。 其他赞颂和粉饰太平的纹饰,如歌舞升平、安居乐业、人寿年丰等,则是乾隆统治60年的必然产物。 因乾隆喜欢作诗,不少瓷器上也有他的诗作。 但以青花书诗者较少,多是釉上彩作品。 清代嘉庆青花 嘉庆朝的青花颜色,大多深蓝,也有浅谈闪灰或稍微鲜亮点的,比较稳定,不晕散,但细看青花纹饰不像前朝的青花有下沉感,而是飘在釉面上。 有的纹饰相当精细,基本和乾隆朝差不多,不看款识,不易区分。 嘉庆时流行的纹饰有夔凤、婴戏等,其他常见纹饰还有云龙、龙凤、团凤、松鹿、锦鸡牡丹、山水、八仙、仕女、人物、花卉、花鸟、三友、缨络、鱼藻、博古、暗八仙、福禄寿等。 嘉庆青花胎子白细、坚致,后期略粗,釉面光润闪青,渐稀薄,大器、粗器有荞麦地及波浪釉现象。 嘉庆官窑瓷器出现帽筒,流行成套餐具、盘、碗、汤盆、温锅、盖碗、茶具、罐、炉、五供、马蹄形杯、格盘、水仙盆、赏瓶等。 民窑青花瓷胎釉略粗,釉面青白稀薄;器型稍粗笨,多大瓶、大罐、盘、碗、小罐、笔筒、小瓶、格盘、四节盒、水仙盒等。 纹饰多绘缠枝牡丹或缠枝莲,中写喜宇或寿字,还有山水、人物、花卉、博古、蟠螭等。 款识多篆书,有的略规整,有的极草,有半边宇或识不出来的款识。 清代道光青花 道光朝的青花比嘉庆青花瓷又差了一截,早期和嘉庆朝的差不太多,有一部分稍精细一点。 道光瓷的总特点是器型粗笨,青花颜色部分淡雅,部分深蓝,呈色较稳定,浮在釉面上。 淡描勾莲纹饰比较常见,线条纤细浅淡。 瓶、罐等大器上多加喜字,而盘、碗,水仙盆等一般无喜字。 常见纹饰还有缠枝莲、鸳鸯荷莲、菊花、石榴、佛手、三果、石兰、山水风景、婴戏、仕女、八仙、云龙、夔凤、花鸟、鱼藻、博古、八宝、瓜蝶等。 道光青花瓷胎子细密坚致,大件器物胎子厚重,小件盘、碗有的比较薄细,釉子较肥呈粉白色,而大件器物白中泛青,釉面呈微波起伏状,有的是“荞麦地”。 道光间还出现 冬瓜罐,形状像冬瓜,有的带盖。 另外还有花口盘、羔碗、温锅、笔筒、墩式碗、将军罐,赏瓶、盆、洗、灯笼尊、玉壶春瓶、梅瓶、锥把瓶、烛台、鱼缸、花觚等。 道光时的盘、碗和雍正时的一样,口面比较大。 绣墩从道光开始较前代矮、拌,墩面平,有的下凹;墩面中心部位和捉手部镂空钱纹或联钱纹;鼓钉小而密,直到清末都是如此。 一般器物的造型都比较笨拙。 道光青花官窑款一般为六字三行篆书,笔道细而有力,写得很规矩。 这时很盛行堂名款,最著名的是 慎德堂制、退思堂制款。 慎德堂是道光皇帝本人的堂名号,款字用侧锋写出,很规矩。 退思堂款写法和慎德堂一样,也应是官窑瓷。 咸丰·同治青花 咸丰朝青花瓷器颜色深沉稳定,有的略艳,有的黑灰,没有层次,细看像浮在釉面上。 常见纹饰有缠枝莲、松竹梅三友、八宝、云龙、夔凤、八卦、寿星、仕女、婴戏(这时的人物鼻子都高直有钩)、鸳鸯莲花、石榴、兰草、博古、喜字勾莲等。 咸丰朝瓷器小件的胎子轻薄,稍粗松,大件瓷胎厚重、粗松;釉面粉白或泛青,基本都是稀薄的波浪釉。 咸丰瓷主要器型有玉壶春瓶、赏瓶、大或小双耳瓶、方瓶、葫芦瓶、炉、渣斗、觚、盖碗、杯、盘、碗、罐、缸等;民窑常见的有瓶、罐、茶壶、譬具、花盆、四节盒、香炉、各式瓶、印盒、皂盒等。 修胎不精细,口沿较厚,其余地方薄厚不匀。 咸丰青花瓷官窑款以楷书为主,字体柔秀精细,一般没有圈或框。 民窑瓷楷书及篆书款都有,篆书多图章式印款,有的很草率,甚至笔画不全。 同治的青花瓷有的色泽清丽,有的色深发黑,都比较稳定,青花亦都飘浮在釉面上,没有往下沉的感觉。 这时常见的纹饰除传统的龙凤、云鹤、夔凤、缠枝花卉、荷池鸳鸯、八仙、婴戏、仕女、山水、博古外,还有很多吉祥寓意的内容,如五谷丰登、状元及第、寿山福海、麒麟送子、万寿无疆、年年有余等。 同治青花瓷胎子粗松,釉面不平整,署 体和殿 款的瓷器做工较精致,胎子坚密,釉面均匀,代表了同治时的最高制作水平,应属官窑范畴。 同治瓷常见器型有盘、高足盘、碗、缸、玉壶春瓶、罐、赏瓶、花盆等。 民窑还有皂盒、油盒、四节盒、壁瓶、大瓶、文房用具等。 同治青花官窑瓷器的款识多楷书,六宇两行款,写得工整请秀,但不规矩。 四宇两行款写得大而腮,字迹都比较拙。 体和殿款瓷器是慈禧太后专用瓷,款识写得方正严谨。 民窑瓷器篆书图章款较多,宇迹很草。 清康熙釉里红瓷 明代洪武时釉里红瓷器较多,其造型纹饰有元代遗风,颜色浅红浅灰,很少有纯正的。 宣德朝的釉里红烧制极为成功,形成了鲜艳的宝石红色。 因对铜红釉烧造技术掌握较好,所以纹饰浓淡自如。 值得注意的是,宣德釉里红瓷主要采用涂抹法,洪武朝盛行的那种细线描绘图案的釉里红器,并不多见。 常见纹饰有云龙、三鱼、三果。 器型秀美,有高足碗,撇口碗等。 其中釉里红三鱼高足碗,雍正朝仿品很多,其中有一部分直书大清雍正年制官款,也有很大部分书大明宣德年制仿款。 清康熙釉里红仅次于当时的青花瓷,色调艳,纹饰清楚。 有的色较浓重,有的呈粉紫色。 传世的康熙釉里红器,基本上都是官窑器,器型有盘、碗,梅瓶、油锤瓶,大缸,马蹄尊,苹果尊,摇铃尊,洗、金钟杯等。 由于是官窑器,因此其图案也主要是龙纹,兽纹、团龙,团鹤团花、朵花,缠枝莲、三果等。 釉里红器多数有大清康熙年制官款,部分有大明宣德年制等仿明代年号款。 雍正釉里红的呈色技术进一步提高,和青花搭配时可做到运用自如。 常见纹饰有三鱼、三果、五蝠,云鹤,松竹梅,缠枝花,凤穿花、山水人物等。 器型有梅瓶,天球瓶、高足碗、葫芦瓶等。 其釉里红多数烧得十分成功,比康熙时更鲜艳,大多有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 雍正朝除白地釉里红外,也还有青釉釉里红团龙、团凤器。 乾隆釉里红大多红色偏淡,基本上和雍正釉里红色调一致,但雍正时有三鱼盘,碗及三果高足碗等极鲜艳红色的官窑器,乾隆朝则十分鲜艳的极为少见。 常见纹饰有团螭,团夔、折枝花果、云龙,龙凤等。 清中期以后,釉里红瓷施釉稀薄,呈粉红色,釉面常见同时代瓷器上的波浪釉。 器型多见罐、瓶、盒、洗,盘之类明清彩瓷 明清时期彩瓷的种类很多,从烧造工艺上来区分,除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两大类。 釉上彩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 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 ,然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 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混合彩。 青花矾红彩 青花矾红彩始于明初宜德时期,是把釉下青花同釉上红彩(铁红)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经高温、低温两次烧成。 常见图案为海水行龙或海兽,它的做法是先在釉下用青花描绘海水,留出行龙或海兽纹的空白地,高温烧成后再在空白地上用矾红彩补齐图案,然后低温二次烧成。 这类器物造型种类不多,主要有墩式杯和高足杯等清朝斗彩瓷器 据历史文献记载,斗彩始于明宣德,但实物罕见。 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献中也称之为成窑五彩或 青花间装五色。 传世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鸟、人物。 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根据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种,最后人彩炉低温烧成。 按照专家陈万里先生的意见,成化斗彩又可以分为点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几种。 成化斗彩除个别的大碗外,多数造型小巧别致,有盅式杯、鸡缸杯、小把杯等。 还有一种绘有海马或团花的盖罐,底有一青花字。 清朝斗彩瓷器的产量要大于明朝成化时期。 康熙、雍正、乾隆官窑也有不少精品堪与成化斗彩媲美,而且出现了较大的器型。 总的来看,清朝盛世的斗彩瓷器大多数绘画精工,改变了成彩 叶无反侧、四季单衣 的弱点,图案性更强,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飘逸的风采。 康、雍、乾官窑都有一些仿成化斗彩产品,特别是雍正时期己能有把握地仿烧出成化斗彩,但这些仿品大都署本朝年款或不落款,只有少数寄托成化款。 对这些器物要从胎、釉、彩绘等儿个方面仔细辨别。 另外雍正时期还烧成了粉彩斗彩,使斗彩瓷器更加华贵。 乾隆以后,斗彩仍在生产,图案内容多为花草,且多团花,延续了清朝盛世时期的风格,但笔法日渐草率。 五彩瓷 五彩瓷可以分为青花五彩和纯釉上五彩两种。 青花五彩瓷是先在釉下用青花描画出所绘图案的蓝彩部分,罩釉烧成,再在其余部分各按所需绘彩,复入彩炉二次烧成。 目前所见最早的青花五彩瓷是宜德时期的,但很少见,西藏萨迦寺有收藏。 嘉靖、万历时期五彩器物比较多见,而且出现了大的罐、瓶类,胎骨变厚。 与成化彩瓷迎然不同的是,色彩除釉下蓝色外,还有釉上红、绿、黑孔雀蓝、紫、褐、赭等色和金彩。 常见图案内容有莲池鸳鸯、凤穿花、花卉奇石、婴戏、云龙、云凤、云鹤、天马、道教古祥图案等。 嘉靖至明末清初,民窑也大量生产五彩瓷器。 它们的特点是胎质较粗,釉层较厚,有时有失透现象。 常见器型多为碗、盘、瓶、罐,图案内容比官窑丰富,有神兽、色藻纹、莲池水族纹、婴戏、小说故事、花木奇石、人物山水等,回风粗放,生活气息浓郁。 但色彩不如官窑齐全,主要是红、绿、蓝、黄 4种颜色,尤以红、绿色为多,有些器物还没有釉下青花。 日本仿制了不少晚明五彩瓷器,有些在图案、画凤上很相似。 但日本瓷胎釉过细,与明末胎釉,特别是民窑瓷器胎釉显然有别.素三彩 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干此三色,但不用红色。 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巳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 因色彩中没有红彩,故名 素三彩 。 此品种创烧始见于明代成化朝。 但是它与成化斗彩一佯,不但不见干明清文献记载,早期也不见专门论述。 从目前的资料看,景德镇素三彩的烧制当以明代成化制品为早,正德时的最好,其釉面亮青肥腴,彩料细润,色泽浓艳厚实,纹饰洒脱自然,有明一代,十分突出。 清代康熙朝的素三彩器极负盛名,对成化、正德两朝的三彩瓷和嘉靖、万历色地重叠工艺多有继承,还烧成了釉上蓝地素三彩和墨地素三彩。 此外还发明出在素胎上刻划出纹饰轮线,绘以图画,涂以釉彩,其工艺标新立异,品种丰富多样,质朴雅洁,黄色地、紫色地、米色地、虎皮釉等反复交替使用,变化莫测而颇具匠心。 明清素三彩的区别在于:明代三彩瓷高温烧胎前,在需画纹饰的地方暗刻纹饰并不涂釉,其余地涂釉后高温烧出白瓷,在无釉的地方彩绘纹饰,低温第二次烧成;而清代的素三彩一般先刻暗纹,全器罩白釉后高温烧成,彩绘纹饰后低温再烧。 此外,康熙时还有少量作品是在高温烧好的素白胎(有的先刻暗纹)上涂低温并回彩,再低温烧,因为是以低温釉为地,白釉极薄,牙黄色,没有高温釉肥润似玉的效果。 另外,和五彩斗彩一样,清代的素三彩彩色比明代丰富得多,出现釉上蓝、水绿、淡黄等色,色彩多但纹饰淡雅、疏朗、清秀,即使纹饰繁密,亦布局合理得当,边饰讲究,绘画精细,和明代的相比有天壤之别。 素三彩器在康、雍之前较多,以后各朝少有烧造,清末民国多有仿制,终无法与真品相媲美。 与五彩瓷相比,素三彩瓷略少红颜,但工艺讲究,色彩搭配沉静雅素,既不失富丽之态,又更显成熟稳重之气。 康熙·雍正粉彩 粉彩始创于康熙,极盛于雍正。 康熙晚期在珐琅彩瓷制作的基础上景德镇窑开始烧制粉彩瓷,但制作较粗,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粉彩点染,其他纹饰仍沿用五彩的制作。 目前主要发现有两个品种: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绿、黄、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红(金红)彩。 到了雍正朝,无论在造型、怡釉和彩绘方面,粉彩瓷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细,色彩柔和,皴染层次多。 大多数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绘纹饰。 以花蝶图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极为普遍。 人物故事图,在粉彩中也比较多。 此外,粉彩瓷中谐音的 蝠(福)、鹿(禄)图案十分多见。 当时突出的是所谓 过枝技法。 雍正早期有康熙五彩风格,粉彩纹饰多绘团花、团蝶、八桃蝙蝠(喻意多福多寿)、过枝花卉、水仙灵芝、仕女、麻姑献寿、婴戏等。 纹饰明显疏朗、规整。 如粉彩过枝桃蝠盘,从盘外壁开始绘桃枝叶及桃,通过盘口过到盘心接绘桃枝叶及蝙蝠,雍正时期一般绘8个桃,乾隆时多绘9个,有雍八乾九之说。 雍正朝画的蝙蝠翅膀顶端下弯有钩,钩中有一点,嘴上有毛(但不绝对)。 仕女幼童人物较小,面目清秀,或有疏简的山石树木等背景,或留较多的空白。 这时和康熙朝一样,较多地使用金?quot;,精细之作还在纹饰上方用墨彩行书题相应的诗词歌赋,并绘红色迎首或压角章,显露出当时社会文人的儒雅之风。 一般民窑多在碗、盘、炉、罐、盘口瓶、小瓶上绘粉彩纹饰。 雍正粉彩官窑器多数有 大清雍正年制 两行六字楷书款。 民窑精品有私家堂名款,也有图案标记,以器底绘青花笔、锭和如意,谐音必定如意等为突出。 乾隆粉彩 粉彩是乾隆朝瓷器中所占此重较大的品种之一,在雍正瓷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 乾隆粉彩中的一部分继承了雍正时期在肥润的白釉上绘疏朗艳丽纹饰的特点,如常见的折枝花卉盘、碗、小瓶、面盆、人物笔筒和大件器物鹿头尊等。 鹿头尊是乾隆时常见品种。 其口直,口以下渐大,垂腹收底,圈足。 尊的上半部饰两个搂雕的夔凤耳、蟠螭耳或鹿头耳,因器型像倒过来的牛头或鹿头而得名。 鹿头尊多在白地上绘青山绿水、树木,山水间及丛林里有很多头梅花鹿或奔跑或立,或回首或低头,颜色鲜亮,层次清晰,布局疏密有致。 这类瓷也有叫百鹿尊的。 乾隆朝的这一品种流传下来的巳经很少了,大多是光绪朝仿的,层次不清,颜色暗谈。 乾隆朝除了白地绘份彩外,还有色地粉彩或色地开光中绘粉彩等品种。 乾隆朝粉彩的创新品种是在黄、绿、红、粉、蓝等色地上用极细的工具轧出缠枝忍冬或缠枝蔓草等延绵不断的纹饰,且多和开光一起使用,人称轧道开光。 这一工艺的出现,将粉彩推上了更加富丽繁缛的顶峰,一直延续到民国。 另外,乾隆朝还有部分在粉彩瓷器的内壁及底足内施绿彩,俗称绿里绿底,一直流行到清末、民国。 乾隆朝的绿里绿底极浅淡,迎光侧看釉面有极细小的皱纹,像微风吹过平静的湖面而形成的细波。 绿彩附着在白釉上非常紧密,几乎没有爆釉现象。 乾隆朝粉彩的常见纹饰有山水、婴戏、九桃、瓜蝶、百鹿、花鸟、仕女、百花 (亦称 百花不露地) 、八仙、云蝠、福寿、缠枝花、皮球花、花蝶等。 除了常见的器型以外,新颖造型还有贲巴壶、交泰瓶、转颈瓶。 款识有青花、红彩、金彩等种类。 嘉庆·道光粉彩 总的来说,嘉庆朝粉彩的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官窑器中的粉彩开光器为多见;二是继承乾隆制作的压凤尾纹(即轧道工艺)粉彩仍属多见;三 是万花堆、百花图画面的器物十分突出;四是在碗类器上也出现了山川风景画;五是碗、盘之类器物的图案以花卉、花果为多,特别突出的是过枝癞瓜的图案,象征着瓜瓞绵绵的吉祥之意。 道光朝彩瓷,除了白地粉彩器外,所见有各种色地开光粉彩,而且往往和描金工艺结合。 器物除瓶、罐及少量文房用具外,大量的是碗盘等日用器皿,图案以荷花、癞瓜和婴戏图、清装仕女以及各种花蝶虫草为突出。 亦常见 吉庆有余、麻姑献寿、太平有象等吉祥题材,其中凡属慎德堂制、懈竹主人造及种德堂制款的粉彩器,大多都比较精致。 道光朝粉彩瓷类同于嘉庆朝,只是绘瓜蝶、草虫纹饰的略精。 署慎德堂款的粉彩器是道光皇帝的私人堂款,相当于官窑器,其工艺精湛,主要器型有瓶、罐、花盆、盘、碗、灯笼尊、盖碗等。 官釉是清雍正时唐英仿明代官釉新发明的品种,分为鳝鱼黄、皮绿和黄斑点3种,现习称茶叶末釉 。 此外尚有蟹甲青釉一种,此种釉色呈深青绿色,类螃蟹壳色,故而得名。 铁锈花釉和仿古玉釉是清雍正时新创的釉色品种,它们都是铁结晶釉。 乾隆时铁锈花釉曾盛行一时。 两种釉多为官窑所产,多有篆刻阴文本朝款,乾隆以后两种釉色均较少见。 雍正时出现、乾隆时盛行的仿石,仿木,仿漆器,仿青铜器、仿金银器等的各种釉,均是低温釉,与其说是釉,不如说是彩。 总的特点是制作上精要细作,全是官窑所产,或刻款,或描金款,没有青花款。 鉴定这类瓷器,一是要记住它们全是低温釉;二是仔细辨认款识特征,字体均有时代特征,或写年制,或写仿古。

乐在其中 以独特视角描绘对生活的所思所想 她们
跳舞的妈妈 新潮·每日一读丨汪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