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偷干了件大事。
| 周永亮 | 靖宇
外界对理想汽车的认知,似乎存在不少误解。
在众多新兴汽车品牌中,理想汽车常常被指责「没有技术」,甚至有些声音将其产品贬低为「工业废品」。尤其在智能座舱方面,外界对其印象似乎仅限于冰箱、彩电和大沙发等元素。
这种误解看似有其道理。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被认为是车圈最优秀的产品经理,他敏锐地洞察了多孩家庭的需求,并针对这一细分市场提供了更好的用车体验。
在这过程中,理想汽车的宣传策略长久以来是将技术细节置于幕后,更注重于展示产品的使用体验,比如宽敞的空间、舒适的配置以及影音娱乐等功能,而相对少提及自主研发技术。这些在无形中造成了外界对理想汽车的认知偏差。
尽管理想汽车率先推出了冰箱、彩电和大沙发等配置,但理想汽车深信,真正能够提升智能座舱体验的,将是他们自研的大模型——Mind GPT。理想汽车在 2023 年一季度开始了这一项目,成为全球首个自研大模型上车的汽车企业。
理想汽车 AI 首席科学家兼智能座舱 AI 负责人陈伟 | 图片来源:理想汽车
在广州车展开始前,极客公园在北京望京的理想汽车办公室,采访了理想汽车的 AI 首席科学家兼智能座舱 AI 负责人陈伟。他分享了大模型在汽车中的应用及人机交互助手-理想同学的未来展望。
目前,理想汽车已成为新能源车企中的交付领跑者,但其战略目标远不止于此。陈伟表示,理想不仅仅是一家车企,更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智能汽车连接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他们希望把身处数字世界的理想同学打造成未来的智能体。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增强用户的能力;其次成为用户的得力助手;最后成为能陪伴用户的家人。当然,这个三个阶段不是泾渭分明,是会相互交叉的。
对于未来,理想设定了一个宏伟的目标: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他们的智能电动车不仅会成为最早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还将构建物理世界中的 AI 生态系统。如今,理想汽车正稳步朝着这一目标迈进。
理想不仅是一家车企,
更是一家人工智能企业
Q:外界对理想智能座舱的发展历程了解不多, 你 能先介绍下吗?
陈伟 :理想智能座舱的 AI 交互技术经历了三代发展。最早,我们主要依赖供应商技术,但三年前开始自主研发,逐步建立了基于视听融合的多模态交互技术,实现了从语音交互到智能认知的全栈闭环。2023 年初,我们启动了大模型的研发,年底成功将其应用在车载系统中。
在大模型出现前,语音交互主要是命令式或任务型的,行业竞争更多集中在语音识别的速度、执行的准确性和响应效率上。然而,提升家庭用户体验始终是我们的目标。我们专注于「全家人」的用车场景,打造「三维空间交互」的智能座舱。这一座舱不仅是生活和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间」,也是一个高性能运算平台,搭载了丰富的传感器和强大的本地算力,为创新功能奠定了基础。
例如,我们在座舱中实现了「无音区」技术,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区域,而是基于空间坐标定位和跟踪声源。此外,我们开发了「方言自由说」功能,现已支持 9 种方言,便于不同用户群体使用。我们还添加了隔空触控和手势识别,结合语音指令,进一步降低用户的交互成本。
在研发理想同学的技术时,我们始终专注于让人机交互更自然、高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强大而超出预期的智能体验。
Q:理想在研发自研大模型时主要考虑了哪些因素?
陈伟: 在研发大模型之前,车内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车控、媒体、导航等任务型对话,且感知技术趋于成熟,但认知能力仍然不足,尤其在复杂任务理解、知识问答、开放式对话上存在局限,这也制约了理想同学的产品力。
我们在 2022 年便开始推动预训练语言模型技术,逐步提升理想同学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而 2023 年初,随着 ChatGPT 的发布,我们更加坚定大模型是突破认知能力的关键。因此,决定启动 Mind GPT 的全栈研发,以期推动理想同学的体验跨越式提升。
当时,开源生态刚刚起步,业界对大模型的理解也较为模糊。为加快进展,我们投入大量资源从大模型基座开始探索大模型「无人区」技术。研发初期,我们专注于车内高频使用场景,打造理想同学在大模型时代的新角色,包括用车助手、娱乐助手、出行助手和百科老师,力求让大模型表现出色,并能实现无感知的能力升级,同时与原有的任务型对话无缝融合,从而提升理想同学的智能化水平。
Q:在大模型与传统对话系统的融合中遇到了哪些挑战?
陈伟 :在开发 Mind GPT 时,我们投入大量精力解决了任务型对话系统与大模型能力的融合问题。许多车企的大模型系统需要特定指令才能启用,导致原有功能失效。而我们的目标是让理想同学在智能化提升的同时,保留用户熟悉的交互体验,让用户在自然中感受到功能进步。
此外,随着大模型的对话能力提升,理想同学在用户对话中可能会插话干扰。因此,我们设计了多模态用户意图判定算法,让理想同学能够精准识别是否在与他交流,从而实现「随叫随到」却不打扰用户的体验。
大模型在信息准确性和时效性上存在「幻觉」问题。为此,我们设计 Mind GPT 具备连接知识库及互联网的能力,以确保用户获取的信息准确且及时。这也是我们在优化模型体验时着重突破的方向。通过不断探索用户场景,我们在大模型研发的过程中,也在持续扩展其应用深度和广度。
理想 Mind GPT 的技术架构 | 图片来源:理想同学
Q:Mind GPT 经过了从 1.0 到 3.0 的迭代,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关键技术突破?
陈伟 :Mind GPT 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1.0 大语言模型: 聚焦大语言模型能力的打造,在模型效果及推理效率找到最优解,实现理想同学认知能力的跃迁,这个阶段重在语言理解、生成、知识问答等能力
2.0 语言智能体: 聚焦大语言模型应用能力的打造,核心是构建围绕 Mind GPT 的智能体技术及工程体系,理想同学光有一个聪明的大脑是不够的,他的规划、记忆、工具、行动的能力都要足够的好,才能具备自主性,解决更多复杂问题。
3.0 多模态智能体: 聚焦多模态的智能体能力打造,核心是构建融合感知和认知的多模态端到端模型的能力,将人机交互感知和认知的级联系统升级到单一端到端模型,在交互延迟极大降低的同时,多模态数据的融合训练能够进一步提升模型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实现模型能力显著提升。
Q:最近,理想汽车连续发布三篇人工智能顶会论文,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些论文的内容吗?
陈伟: 这三篇论文主要聚焦于提升大模型的感知能力、解决人类-物体交互(HOI)检测中的长尾问题,以及应对大模型的「幻觉」问题,为理想汽车的多模态、端到端智能体构建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第一篇论文 (文章尾部参考文献处有详细介绍)探讨了如何有效将多模态信息与大语言模型(LLM)融合。当前大多数多模态模型将不同模态的内容对齐到语言模型的语义空间,以便利用其强大能力。然而,传统模态连接器往往无法针对特定任务提取所需的模态信息。为此,论文提出了 Q-MoE(高效的混合专家模态连接器),通过引入文本信息的监督,使多模态信息提取更具针对性。Q-MoE 采用创新的模型结构和混合专家路由策略,在跨模态多任务学习中的性能显著超过现有连接器。
第二篇论文 提出了 KG-Adapter,这一技术将知识图谱(KG)整合进大语言模型,以应对模型「幻觉」问题。尽管大模型在很多任务中表现优异,但往往缺乏准确的专业知识和最新信息。KG-Adapter 基于高效微调(PEFT)方法,将知识图谱的结构信息直接整合到语言模型中,实现了端到端的知识推理。实验表明,即使只训练少量参数,KG-Adapter 在多任务和多个数据集上超越了之前的模型,显著提升了知识准确性。
第三篇论文 针对 HOI 检测的长尾问题,提出了「双先验增强解码网络」方法。这种双先验解码网络结合了多模态大模型的交互理解能力和检测模型的局部特征定位能力,大幅提高了模型在长尾类别上的识别精度,性能提升超过 6 个百分点。
Q:理想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精力自研大模型,很多车企其实利用现有的大模型产品?
陈伟: 从战略上来看,理想公司的目标是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而大模型技术是 AI 的核心能力,关系到智能化产品体验的关键。自研大模型能帮助我们在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上更具主动性和优势。
从产品的角度看,理想同学旨在超越用户期望,提供创新和高效的智能体验。自 2022 年以来,大模型和智能体技术迅速发展,但也充满了技术挑战和不确定性。要在这些前沿领域持续提升产品力,就需要突破技术壁垒,并保持快速迭代的能力。
理想公司从战略上选择自研大模型,目的在于打造自主可控的全链路技术体系,以更高效、深度的产研协同推动体验创新。通过自有大模型「Mind GPT」,我们能够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实现快速迭代,确保理想同学在智能体验上的持续领先。
Q:目前理想自研的大模型规模有多大?
陈伟: Mind GPT 目前主要分为 Ultra、Pro 和 Nano 三个级别,其中 Ultra 千亿级、Pro 百亿级、Nano 十亿级,覆盖了端到云、简单到复杂的大模型需求
Q:目前大模型的迭代速度非常快,理想自研的大模型如何跟上这个速度?
陈伟: 目前大模型技术迭代的很快,我们也在持续跟进并识别可行的技术,快速应用到 Mind GPT 研发中,同时结合我们的业务场景,我们有自己的研发节奏和主线,在模型层面,从 Mind GPT 2.0 开始我们已经切换到 MOE 架构,以此进行模型结构的创新和改进,大模型能力会放在多模态、知识增强、逻辑推理上,最近发表的论文也介绍了我们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
此外,我们认为理想同学智能化水平的提升,除了在大模型能力上持续突破之外,智能体的规划、记忆、工具、行动等技术的全面升级,才能构建自主性更强的组合智能,这个方向我们也在重点研究,研究进展也会陆续通过产品和论文的方式对外发布。
汽车的最终形态是智能体
Q:理想同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陈伟: 我们认为理想同学的进化会分为三个阶段,增强人的能力,变成用户的助手,成为用户的家人。成为用户的家人会是理想同学的终极目标,对应到研发要做的工作,要实现理想同学多模态智能体的全面突破,可以参考 OpenAI 对智能的分级标准,需要做到从 L1 的 chatbot 到 L2 Reasoner,再到 L3 Agent 的技术演进。
理想同学不仅想做出行、用车、娱乐助手,还想做百科老师 | 图片来源:理想同学
Q:如何具体理解理想同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陈伟: 这三个阶段体现了我们不断满足并超越用户需求的愿景。
第一阶段:增强用户能力 在初期,我们希望理想同学帮助用户更便捷地用车。通过视觉和语音等多模态感知能力,实现自然高效的人机交互。例如,用户可以自由使用方言或简单指令,理想同学通过大模型 Mind GPT 理解和执行车控、导航等任务,提升语音指令执行的准确性。比如,用户可以简单说一句「我上车开空调播放音乐,下车都关掉」,理想同学会根据情境自动拆解任务,感知到上车后启动空调和音乐,下车后自动关闭。这种便捷的功能让用车体验更轻松高效。
第二阶段:成为用户的助手 在 Mind GPT 的支持下,理想同学进化为用户的全能助手——包括用车助手、出行助手、娱乐助手和百科老师。作为用车助手,它能回答关于车辆操作、状态查询、故障排除等问题;出行助手则可以为家庭旅游规划路线,推荐餐饮娱乐,讲解沿途文化;娱乐助手能联网查询时事热点、明星动态,播放家庭喜爱的音乐和影视;百科老师则涵盖广泛的知识,从儿童的十万个为什么,到成人关注的科技资讯,理想同学在持续成长的知识储备下,为家庭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第三阶段:成为用户的家人 随着理想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与用户的信任关系逐步加深,我们希望进一步建立情感连接,最终成为家庭的数字成员。这个过程需要从信任到情感,再到身份认同的长期构建。例如,通过声纹识别,理想同学已能识别每位家庭成员;随着 Mind GPT 的记忆功能升级,我们不断加强理想同学的个性化服务能力。在 24 年的多次 OTA 更新中,理想同学更能基于对每位家庭成员的理解,主动提供个性化推荐。这是我们坚定发展的方向,希望理想同学获得更多家庭的认可与喜爱。
Q:目前整个行业,在大模型落地智能座舱方面的进展如何?
陈伟: 2023 年我们 Mind GPT 行业首发之后,2024 年行业很多公司都陆续推出了接入大模型的语音助手,行业智能座舱智能化水平整体在快速提升,大模型也成为了重要的卖点。对我们而言,我们唯一关注的是基于 Mind GPT 的理想同学是否在真正解决用户问题,是否持续做到超越用户需求,是否在技术和体验上是行业引领的,做好自己最重要。
Q:各家车企都在加速大模型的落地,那理想如何打造差异化呢?
陈伟 :我们的差异化聚焦于技术创新,这能够直接推动产品领先。我对差异化的理解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 ,对于行业内类似的功能,我们的技术和体验必须显著超越。现在大模型的应用已经将 AI 助手从单一领域扩展到多元领域,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技术突破,将体验从「可用」提升到「好用」。
例如,在推出 Mind GPT 前,很多公司选择简单地将大模型加入现有的任务型对话系统,以快速上线,但这种方式使用时会有割裂感。我们认为用户应该感受到的是 AI 助手变得更聪明了,而不是需要操作切换。因此,我们选择了更难但正确的路线——将大模型融入对话系统,让「理想同学」一次升级,更加智能。不需要切换操作的情况下,技能从几十个快速增加到上千个。
第二层面 ,快速跟进前沿技术并转化为产品。大模型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去年大模型发布后,我们判断「智能体」将是关键技术,因此大力推进相关研发。
随着 Mind GPT 2.0 上线,理想同学在大模型和智能体两方面都得到了升级,Benchmark 测试中的理解、生成、知识问答等能力提升了 50% 以上,而推理成本没有增加。同时,我们在智能体的规划、记忆、工具使用和行动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被迅速转化为理想同学的功能,这带来了更强的复杂问题规划和外部工具连接能力,显著提升了多轮会话的成功率。
理想同学会成为人机交互的主要入口 | 图片来源:理想同学
AI 时代,
语言团队变化最大
Q:大模型和端到端技术的到来,对组织架构有何影响?
陈伟: 大模型时代的到来正在重塑研发模式,导致组织架构发生显著变化。
在小模型时代,研发组织通常是基于专业技术方向设计的,例如语音、语言和视觉等。不同技术方向的模型选型各异,研发方案往往是多个小模型与业务逻辑相结合的级联系统,各个方向之间的差异性较大,因此,各个技术方向独立进行研发、评估和上线。
而在大模型时代,多个研发团队需要共同支撑 Mind GPT 这样单一的大模型的研发和交付。研发方案从级联系统升级为端到端的系统,研发团队不再按照技术方向进行组织,而是根据大模型的研发环节来划分。这包括 Mind GPT 的大模型预训练、后训练、智能体技术、评估和对齐等方向,从而重新设计研发组织架构。
Q:理想同学在车内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吗?
陈伟 :会越来越大,大模型时代智能座舱的人机交互形态会从触控式交互走向对话式交互,理想同学会成为人机交互的主要入口,我们已有的车机应用会原子化、平台化,支撑理想同学具备更强的跨应用、高集成度的能力。
Q:多模态智能体目前发展到了哪个阶段?未来还有哪些挑战?
陈伟 :我们的多模态智能体正在从 Mind GPT 2.0 语言智能体向 Mind GPT 3.0 多模态智能体演进,目前行业研发的重点还是以多模态端到端大模型为主,多模态智能体的研究还较为早期。
我觉得多模态智能体的突破取决于三件事:1. 大模型逻辑推理能力的突破 2. 多模态特别是语音、视觉和语言的对齐 3. 工具类生态的建设。
Q:最后一个问题,外界对理想最大的误解是什么?你们会如何回应?
陈伟 :其实谈不上误解,我们更希望通过产品与用户直接对话。因为关于理想座舱 AI 和自研技术的对外介绍较少,大家对理想同学的技术进展和现状可能了解得并不充分。未来,我们会加强与行业和用户的沟通,增进大家对理想同学技术实力的了解。
在技术研发上,我们始终围绕「Mind GPT」大模型,致力于打造多模态智能体的全栈自研技术。通过规模化的创新与突破,我们希望理想同学不仅是用户的助手,更成为陪伴他们成长的家人。这种陪伴和成长,是我们研发团队最大的成就与自豪。
参考文献:
1、理想汽车 Mind GPT 论文《Q-MoE: Connector for MLLMs with Text-Driven Routing》被多媒体领域国际顶级会议 ACM MM 2024 录用。
2、理想论文《KG- Adapter:Enabling Knowledge Graph Integration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 through Parameter-Efficient Fine-Tuning》,被 ACL(计算语言学协会年会,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2024 收录。
3、理想论文《Dual-prior Augmented Decoding Network for Long Tail Distribution in HOI Detection》,被 AAAI(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即人工智能促进协会)收录。
极客一问
你如何看待理想汽车
比尔·盖茨:别说睡眠不重要,睡眠可以预防老年痴呆。
点赞关注 极客公园视频号
不是理想MEGA买不起,而是小鹏X9更有性价比?
直至写文章的这一刻,对于理想MEGA,我都没法拍着胸脯下一个定论。
相比起催着某某兑现承诺进行闭眼一跳的“吃瓜群众”,咱这绝对算是良心的。 至少不蹭无底线的热点,只在当下理性地聊一聊理想MEGA。 至于标题,用的也是问号结尾。
自小我们所接受的市场规律便是“一分价钱一分货”,敢定60万的预售价,理想自然有自己的考量和底气。 而其它产品的定价,必然也是“皮裤套毛裤,必定有缘故”。 今天就是想通过两款新产品的对比,看看理想MEGA的60万都花在哪了?而预售价38.80万元的小鹏X9机会何在?
本次对比基本围绕彩电冰箱(智能化)、大沙发(舒适度)以及续航能力等三大方面出发。
智能化对比
先来看理想MEGA的智能化。
整体设计上,理想MEGA的内饰延续了家族一贯的风格。 驾驶座前方的液晶仪表为一块4.82英寸的小尺寸仪表,释放了主驾驶视野的同时,也兼顾到传统的驾驶习惯。
尽管许多人提到理想车内的屏幕太多,尤其是副驾驶娱乐屏的加入,对眼睛的保护并不算友好。 但理想MEGA依旧坚持如此设计,一方面是对全车每一个座位都应该有智能化体验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源自对于屏幕的自信。 毕竟来自三星的第四代OLED屏幕的色彩饱和度、清晰度以及防蓝光效果都是业内有口皆碑的。
参考理想L9,据目前可查的消息,其搭配的车机系统已升级到OTA 4.6版,从目前的用户反馈来看,该系统的流畅度、UI页面设计以及功能等表现还是不错的。 整套车机系统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在乎每一处的用户细节体验,并且支持5G网络也让OTA、娱乐互联更为便捷。
具体来看,理想MEGA将搭载最新的高通骁龙8295芯片,处理器的算力、速度等方面都有更优异的表现,也意味着未来能有更出色的车机体验。
辅助驾驶层面,理想一直坚持自研的道路,早早便发布了部分高速、高架的辅助驾驶路段。 理想AD Pro上便可通过地平线征程5的128TOPS算力和高精地图,以及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实现高速智能辅助驾驶。 而理想AD Max则加入了1个激光雷达,实现更好的感知能力。 通过双英伟达Orin-X高达508TOPS的算力,实现高速、城区等更多环境下的辅助驾驶。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理想也在致力于让辅助驾驶系统摆脱高精地图,但目前落实的城市不多。 或许理想MEGA上有了足够的数据支撑、强大的算力,能实现在更多环境中使用辅助驾驶系统。
再看小鹏X9的智能化,与理想MEGA一样,座舱也是坚持自家一贯的设计风格。 一块镶嵌式的10.25英寸全液晶仪表让显示内容更全面,14.96英寸的中控屏采用悬浮式设计。 在网络上曝光的实拍中,小鹏X9并未搭配副驾驶娱乐屏幕,反倒是采用了更大的后排娱乐屏尺寸。 21.4英寸的屏幕早已不能用“平板”来描述,更像是将“家庭电视”搬到了车内。 虽然官方并未公布其屏幕相关信息,但从其主打家庭场景的定位来看,对于孩子、老人应该有比较友好的表现。
相比理想,小鹏“智能化高”的标签一直被人称赞。 对于两个品牌的车机系统,笔者都曾短暂体验过。 负责任地说,二者都是基于互联网思维打造的车机系统,能够快速上手,也有足够多的功能和简单的操作逻辑,流畅度也能媲美许多智能手机。 目前,小鹏的Xmart OS也已更新至4.40版本,体验是妥妥的行业领先水准。 在有了高通骁龙8295芯片加持后,小鹏X9引入了自研XGPT灵犀大模型并接入语音系统,将大模型发挥在语音交互上,进一步提升AI小P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
小鹏的“智能化高”其实更多指智能驾驶辅助,作为行业内较早确定方向且持续不断深耕的新势力品牌,小鹏从最初的NGP不断更新到后面的XNGP,再到高调表示要对高精地图的依赖度进行降低。 可以说在智能驾驶辅助方面,小鹏一直走在前列,城市智驾开通数量一直处在行业前列,同时不少地区已摆脱对高精地图的依赖。
在今年的小鹏1024科技日上,官方不仅表示小鹏XNGP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已经覆盖全国37%的道路,还带来了终极智能辅助架构——XBrain。 XBrain是小鹏在实践过程中,愈发形成像人类大脑一样,从感知到理解到认知的清晰脉络。 XBrain由深度视觉神经网络XNet 2.0和基于神经网络的规控XPlanner等模块构成。
诞生于该架构的辅助驾驶系统,也意味着具备更强大的感知能力、更迅速和精准的判断能力等。 小鹏X9或许将是首款搭载该架构的车型,即便没有,它也将配备小鹏最为前沿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就智能化而言,小鹏、理想都是当下炙手可热的新势力车企,瞄准的便是传统车企在智能化上的准备不足。 因此两家都格外卖力,也走在了行业前沿,如果一定要选个优胜者,小鹏对于智驾的坚持投入可以为小鹏X9赢得先机。
舒适度对比
再来看舒适度,“如何将舒适的大沙发搬上车”一直是衡量一台MPV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之一。
虽然目前理想MEGA的座椅布局并未被公布,但从已曝光的官图来看,二排同样有两个独立座椅的设定。 参考理想L9,推测理想MEGA在座椅功能上也将有不俗的表现。 零重力、老板座、小憩模式等等功能或都会配备,甚至已曝光的主驾14点式座椅按摩也将出现在理想MEGA之上。
尽管网络上出现了关于理想MEGA座椅正在调整的言论,但也局限于座椅调节按钮的盲操等部分,具体落地时,根据理想的一贯坚持,大概率会让人满意。 此外,理想MEGA的空调系统相比理想L9将新增一组新风系统,让温控更精准,同时风向让乘坐者更能接受。 参考理想L9,理想MEGA或将搭载一个容积为8.8L的冰箱。
从目前的已知信息来看,小鹏X9的第二排提供了宽、窄两种座椅可选。 窄座椅更多在意家庭的便捷性,180mm的中央过道能让第三排更便捷进出。 而高配的宽座椅在舒适度上更为讲究,不仅配备零重力模式,还能实现大多数商务MPV都强调的腿托延长、座垫抬升、靠背放倒等功能。 为了让乘客方便进出第三排座椅,小鹏X9还特意设置了二排侧面带一键电动前移和背面带二排一键电动复位的功能。
小鹏X9第二排座椅的舒适度可通过带触控反馈的车内内板集成屏幕或者两个座椅的中央扶手的内侧按钮来调节,颇有几分成熟MPV的味道。
此外,小鹏X9还配备容积为10L的魔方智控冰箱,不仅支持0℃-50℃的温度调节,还支持语音控制,同时配备X Free breath微气候新风系统,让车内达到无感调温的效果。
所以在这轮舒适度的比拼中,首先可以确定的是两款车在硬件上均实现满配,双腔智能空气悬架+CDC的组合让车内更为舒适。 同时,利用极大的“得房率”和高车身,两款车也在空间上大作文章,不仅第二排有足够的舒适度,还保证第三排也能舒适乘坐和进出。
有必要提到的是,小鹏X9还配备了后轮转向系统,虽然能带来更好的驾控,但也意味着后排空间会受到压缩,似乎不太符合它“家用”的人设。 同时,一体式前后铝压铸的设定让小鹏X9拥有超高的安全性。
理想MEGA则一直在强调空间、配置,虽然官方并未透露具体信息,但根据理想L系列对家庭用户细致入微的照顾,想必表现也不会差。 同时,理想也考虑到高重心的MPV更容易发生翻滚事故,为了提升理想MEGA的安全性,还贴心地配备了“远端安全气囊”,以防止前排人员互相发生碰撞,并提供瞬间点爆安全气囊检测。
续航能力对比
相比驾控,用户对于MPV,更多在意能否在续航能力上实现突破。 事实上,《买车大师》对于续航能力的理解不止是满电能跑多远,还有充电能有多快,充电方不方便等问题,这些实际更能代表纯电动车的续航能力。
<p class=ql-冰箱彩电大沙发,“理想”化的内饰到底理不理想?
要论车圈第一“爽文”男主,非李想莫属。
做增程,理想被包括但不限于业内专家、车企高管等一堆人嘲笑“脱裤子放屁”。
可是现在呢?理想销量大好,不仅夺得新势力销冠,市值还曾超过长城成为国内第二大车企。 友商们也不得不纷纷效仿,接连推出增程车型。
做“冰箱彩电大沙发”,理想依旧被嘲笑没有技术含量,空有个花架子。
可是现在呢?不管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都已将这一套搬进车里,并且越做越豪华,越做价格越低。
不难发现,“冰箱彩电大沙发”逐渐成为高端车型的标配。
比如冰箱,小鹏X9、腾势D9等车型,不仅给到了,还在卷容量、温度、电动开闭、前后移动等。
再比如彩电,现在没有块副驾驶屏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高端车,就连奔驰、保时捷等传统豪车品牌都开始跟进。 此外,二排娱乐屏也成为内卷的对象,不仅小鹏X9、问界M9等纷纷上车,就连国产新宝马5系后排都新增了31英寸大屏。
并且厂商们还在不断卷数量,已经有多款车型支持外接平板,比如问界M9全车满配的话,屏幕数量高达10块。
最后再来看“大沙发”,以往燃油车时代,座椅主要强调材质、柔软度等。 但是理想不只在材质上下手,采用NAPPA皮,更是给到了前/后排座椅通风/加热/按摩功能,而且还搭载了“女王座驾”这样一键躺平的功能。
虽然“冰箱彩电大沙发”在早期并不被业内看好,但是耐不住消费者喜欢啊。 本着打不过就加入的原则,跟进的车企越来越多,现在甚至在十几万的平价车型上也能看到。
比如哪吒L,已经打出“十几万就能拥有冰箱彩电大沙发”的口号,买15.99万元的310 闪充红衣版就能享受。
而在配置大差不差的情况下,不少车型的内饰设计开始趋同。
除了上文提到的哪吒L外,还有刚刚上市的新一代哈弗H6、东风奕派eπ008,以及才官宣的五菱星光S,都和理想L系列内饰十分相似。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借鉴”会让理想成为原告吗?
在笔者的印象中,汽车设计的“抄袭”事件并不少见,不少车企都陷入过争议,比如长安、智己、法拉第未来都曾表示自己被抄袭。 也有对簿公堂的事情发生,路虎就曾一纸诉状将陆风告上法庭。
不过,似乎只有外观方面的抄袭争议闹得沸沸扬扬,关于内饰设计的讨论相对少一些,不知道理想之后会不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呢?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不少国产车型的外观、内饰都向海外品牌“取经”,现在变为理想等自主品牌引领潮流,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呢?
相较于三电系统,“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技术含量不算高,为何只有从来没造过车的理想做出来了呢?
深究原因,或许是因为传统大厂陷入了思维定势。
比如传统燃油品牌觉得发动机、变速器、底盘这三大件技术才是真正的技术,所以它们乐意将更多的成本放在提高热效率、驾驶乐趣等方面。
过渡到电动车时代后,传统大厂的固有思维也觉得三电技术才叫做技术,这种优越感使得它们刚开始对理想这一套不屑一顾。
而新能源时代,汽车更像是一种电子产品,理想这类互联网出身的车企,本身不会被燃油车原有的造车思路禁锢,反倒能真正从用户需求出发,造出更适合当前市场的产品,李想也一跃成为车圈顶级的产品经理。
此外,传统大厂造车还受限于定价和成本。 在燃油车时代,自主品牌基本都走亲民路线,即使进行电动化转型,前期推出的新能源车也都以平价车型为主。
比如,吉利推出的新能源纯电品牌几何,首款车型几何A补贴后指导价为15万-19万元;再比如,长安在2018年前后推出的CS15EV、逸动EV460等车型,补贴后售价也就10万元左右。
而理想一开始就定位豪华智能电动品牌,首款车上市售价就高达32.8万元。 更高的售价也意味着理想能拿出更多的成本去实现更优的舒适性配置。
之后随着传统大厂开启品牌向上,并不断推出售价更高的中高端子品牌,这才让它们有更多可发挥的空间,所以腾势、极氪等“车二代”们也能支持“冰箱彩电大沙发”。
最后,不断趋于同质化的内饰是件好事吗?
还是那句话,在电动车时代,不能戴任何有色眼镜看待任何一个品牌和车型,理想已经证明:好不好,只有消费者说了才算。
500万PK1000万,理想L9与问界M9到底谁更强?
最近,我们老被问到关于问界M9的问题,动不动就是“买这玩意回家有没有牌面?”“能把隔壁家谁谁打趴下吗?”还有人就更直接了,“500万难道不在1000万以内吗?为什么都是50万左右的车,一个是500万以下最好,一个是1000万以下最好,到底谁更好?”
只能说各位看官是真的看热闹不嫌事大,鉴于大家都喜欢看热闹,那咱们既然不能把李想和余承东相约来一场当面锣对面鼓的辩论,那就只能各找一个他们口中的最好来次“正面碰撞”,看看谁真正配得上“最好”。
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来说,理想L9已经上市一段时间了,而问界M9是在有了成功样本后的全新产品,考虑到新势力极快的产品周期,很有可能是会带来惊喜的,就像有些网友说的,“好像每一项都比理想L9强一点,就是奔它来的”。 而反观L9,已经有不错的销量,规模效应决定了它有更大的让利空间,同时在硬件预埋上并不吝啬,智能化目前也并不落后,这么来看,二者的PK还颇有意思。
基本情况对比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现在订AITO问界M9,过年开回家已经没有可能性,根据目前的订单量来看,3月中旬能提上车估计都得祖坟冒青烟。
相比之下还是理想L9提车回家过年还是现实点,目前在官网下订单,自定义配色的车型大概提车时间在2周-4周,快的话在春节前可以完成上牌。 甚至在《买车大师》所在的上海地区部分车型还有现车可选,同时还有不小的现金优惠,上海地区目前含补贴现金优惠高达4.6万元,上外地牌照的话不含补贴为3.6万元。
而目前AITO问界M9仍属于“期货”状态,同时所有的选装件都会增加提车时间,另外AITO问界M9家用充电桩还需要花上8000元,而理想L9则是直接赠送。
表面上,理想L9与AITO问界M9的门槛价格差在4万元上下,但实际上理想L9如果不需要辅助驾驶系统的预埋硬件,可以在40万出头即可带回家,而AITO问界M9则有些特色配置还需要到高配车型才可选装,也意味着它的主销车型并非入门版,同时还有不少选配的空间,二者的价差可能在10万元左右,甚至更多。
急着用车,且预算有限在40万上下的用户,现在可以闭眼入理想L9。 如果不急,那就再等等,3月份理想L9将迎来新款,价格上二者将更接近,更有对比性,同时体验上也将有提升。
有了价格面的认识后再来看二者基本信息的不同。 不得不说网友的观察还是很仔细的,AITO问界M9确实让人觉得是拿着理想L9参数表在造车,两款车尺寸和比例都大差不差,轴距方面问界M9刚好比理想L9多个5mm,长宽也是如此,就是要多一丢丢。 甚至,连电机功率、扭矩、百公里加速也主打一手“就比L9多那么一点点”。
视觉上,两款车都是妥妥的“标准大型SUV”,魁梧身材带来的气场十分庞大,问界M9大出的那一点,不会在视觉上有太大感知,具体还是要看车内空间表现。
另一部分,4.9秒和5.3秒的加速能力上也不会有体感上的差异,毕竟实际用车生活中每一脚都全力加速的用户少之又少。 至于续航嘛,都是车重不轻、风阻不低的大型SUV,电池都是40多千瓦时的版本纯电续航相差不多,问界M9的52kWh版本则长一些,但长那么一点带来的优势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在主流用户的使用场景高频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AITO问界M9最明显的差距在于提供纯电版车型可选,意味着在北京、上海等部分地区仍存在新能源上牌策略的优势。 而目前的理想L9则相对麻烦一些,以上海为例,有且仅有购置税减免的政策,但仍需要拍沪牌额度。
智能驾驶对比
智能驾驶能力已经成为各新势力车企直接决定技术高低的重要指标,作为旗舰级SUV,理想L9、问界M9都拿出了品牌当时最为先进的软硬件组合,即使到今天,二者在智能驾驶方面也都处于第一梯队。
由于问界M9推出更晚,也用上了更为先进的硬件布局,以激光雷达为例,理想L9所搭载的禾赛128线激光雷达属于较为早期的产品,比问界M9的192线激光雷达在扫描范围上略逊一筹,而在毫米波雷达方面,问界M9的3颗毫米波雷达也能保证横向更强的感知能力。
实际体验上,前段时间理想刚刚官宣开放高达110城的NOA全场景智能驾驶、全场景辅助驾驶(LCC),还有部分自动泊车(APA),意味短期内将可以实际理想反复优化后的辅助驾驶功能。 反观问界M9,目前是标配高速车道巡航辅助(Highway LCC)、高速智驾领航辅助(Highway NCA)、城区车道巡航辅助(City LCC),但城区车道巡航辅助增强(City LCC PLUS)和城区智驾领航辅助(City NCA)目前是需要花钱额外选装软件,对于用户而言,经济压力再次加大。
值得一提的是,问界M9对于数据、算法有着自己单独系统,能有效摆脱芯片算力的桎梏。
实际体验层面,AITO问界的辅助驾驶系统整体体验十分有灵性,自己的数据库、算法大模型比较齐全,安全感十足,整体策略也更加保守,像老司机;而理想L9由于预埋了足够强大的算力、感知硬件,在之前的高速体验中也有不错的表现。 两者在智能驾驶策略上都是稳态的调度策略,在默认情况下,理想NOA甚至是需要二次转向确认的。
总体而言,无论是问界M9还是理想L9,在辅助驾驶系统层面都对得起自己旗舰的身份,都是自家最先进辅助驾驶能力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理想L9需要Max版本才有激光雷达、Orin-X芯片,Pro版本无激光雷达,仅有一颗算力128TOPS的地平线征程5芯片。
智能座舱对比
智能座舱可谓是问界M9的拿手好戏,有华为Buff加持的它无论是符合用户习惯的UI设计,还是庞大的生态带来的便捷性,都是它的卖点之一。 而理想L9作为“冰箱彩电沙发”的创始车型,自然也是不遑多让。
从硬件上来看,理想L9早早便采取了算力不够、数量来凑的“土豪”布局,两颗8155芯片的加入让它的座舱至今也不落伍,无论是功能还是流畅度都有不错的表现。 同时,硬件上也是全力以赴,分辨率达到3K画质的OLED屏幕搭配全系标配投影系统,目前有较高的认可度。
并且,理想最厉害的还是任务大师、调音大师等软件能力。 前者可以把车变得更加智能,且不同驾驶者有不同的智能模式;而后者可以调出各种风格的音乐体验,还是非常棒的。
问界M9在智能座舱上则有优势,劣势也同样明显,屏幕数量上,正常五块屏的操作,主打一手谁屏多谁智能,同时它的二三排还可以加装华为的MatePad,满配甚至可以达到10块屏,让每个位置都有充足的娱乐系统。
此外,Harmony OS 4.0在UI界面设计,功能配置也达到智能化体验拉满,上手超级快,同时模块化的设计风格也让习惯了移动互联网交互方式的用户可以无缝切换,基本上没有太多学习成本,尤其是对于华为生态用户而言,一切都很熟悉。 但也不可否认,它的4G网络以及LCD屏幕还是略选一筹,投影系统需要选配,且初次体验的时候感受也非常一般,光打开幕布选择投影内容就已经让人觉得繁琐了。
当然了,两款车型整体上智能座舱的表现都还不错,绝对属于行业顶流水平,区别在于会根据不同用户的习惯在上手速度上有所差异。
舒适性与特色配置对比
作为新时代旗舰车型的代表作,一个是500万以下最好,一个是1000万以下最好,自然在传统配置、舒适度直接达到天花板级。
以座椅的配置为例,问界M9和理想L9不仅是舒适性更佳的6座布局,二排座椅加热通风按摩都选择直接拉满,甚至第三排座椅都安排了加热功能。 在空间上,理想L9和问界M9都充分利用大尺寸最大化保证车内空间,超过1000毫米的二排座椅最大腿部空间充分诠释了何为“旗舰”。
不同的是,第三排腿部空间上,问界M9要更胜一筹,主打每个人都能坐的自如,这个也建议各位去实际体验之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此外,悬架上,理想L9和问界M9都有空气悬架+CDC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加持,不同的是,空气悬架采用了闭式结构,以升降速度为代价,带来了稳定性、静谧性更好以及控制精准性的提升等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在随手的储物格空间设计上,问界M9也更符合日常所需。 作为更新的产物,问界M9中高配车型即有电动车门,相比理想L9的全系电吸门,还是更显高级。 问界M9也有劣势的一面,譬如小桌板需要选装,准确说是很多能提升体验的关键功能都需要多花钱解决。
毫无疑问,二者都是新时代汽车的旗舰,只不过考虑更多,面面俱到的理想L9更像是家庭旗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