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宿舍,半夜时分,一男生爬起来,敲开对面宿舍的门,强行把另一个男生推醒:“怀民,我是苏轼,请随我起舞弄清影……”如今这类演绎在大学生群体走红,“苏轼爱熬夜,怀民亦未寝”成为热梗。欢乐之余,好奇的小伙伴可能会问:怀民是谁?他跟苏轼有什么关系呢?
关于百度百科也错了
大伙肯定知道的是,以上演绎和热梗脱胎于苏轼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翻成大白话就是说,公元1083年农历十月十二那天晚上,苏轼脱了衣服要睡,看见月光透过窗户,兴致来了,要出门赏月,但一个人赏月又太寂寞,就去承天寺找张怀民。刚好张怀民也没睡,于是被苏轼叫出来,俩人在院子里一起散步。
《记承天寺夜游》已经选入语文课本,苏轼更是光耀千古,然而张怀民却默默无闻,如果不是有苏轼名篇传世,咱们现代人几乎不会注意到他。事实上,即使“张怀民”这个名字借助苏轼文章流传了下来,我们对相关信息也知之甚少,因为《宋史》里没有他的传记,《宋会要辑稿》里也没有他的资料,关于他的历史传说更是完全看不到。
苏轼名头太大,学术界研究苏轼生平与交游的课题非常之多,包括苏轼的门生、子孙、亲戚、同僚、仇敌,种种关系网络也已经被考证出来,可惜其中不包括张怀民。百度百科说,张怀民字梦得,又字偓佺(wòquán),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被贬黄州。如今这条百科正在被短视频平台上各路历史博主引用,连一些以“苏轼黄州交游考”为主题的学术论文也照引不误,但搞笑的是,这里不仅把张怀民的名和字搞反了,还把张怀民被贬黄州的年份搞错了。
咱们先从古代文学常识出发,分析一下张怀民的名字。古代中国重视名讳,文人之间相互称呼,通常称字、称号,不会称名,如果苏轼在文章、信札、诗词里直呼一个人的大名,那几乎就是对别人的蔑视和侮辱。
比如说苏轼本人,他的任何一个朋友都不会直呼“苏轼”,而是会称呼“子瞻”(苏轼的字)、“东坡”(苏轼的号),或者子瞻先生、东坡先生、东坡居士。晚辈提到苏轼时,则会称呼坡翁、坡公、九二丈(苏轼在眉山老家同辈兄弟当中排行第九十二)。张怀民是苏轼的朋友,与苏轼同辈,既然苏轼在《承天寺夜游》里以“张怀民”相称,那么“怀民”就不太可能是张怀民的大名,更有可能是他的字,或者他的号。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是写给张怀民的
仔细查阅苏轼文集,苏轼不仅在《承天寺夜游》提到张怀民,还在一首词和一篇短文里提到了这个人。那首词是《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
卫霍元勋后,韦平外族贤。
吹笙只合在缑山。
闲驾?鸾归去、趁新年。
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天。
他时一醉画堂前。
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
词意大致是夸张怀民出身名门,人品清高,来到黄州隐居,在长江岸边盖了一座小阁,腊月初八那天请苏轼喝酒,烧起炭炉,焚起香炉,外面很冷,屋内很暖,他年入朝为官,设宴庆祝,不要忘了如今在黄州江边一起喝酒的老朋友。
短文则出自《东坡志林》第九卷,题为《赌书字》:
张怀民与张昌言围棋,赌仆书字一纸,胜者得此,负者,出钱五百足作饭会,以饭仆。社鬼听之,若不赛者俾坠其师,无克复国。
张怀民和张昌言比赛围棋,用苏轼的一幅书法做奖品,谁赢就归谁,输家要拿出五百文铜钱组局,请苏轼吃一顿。比赛之前,苏轼让他们在土地神面前发誓,必须遵守规则,要是输家不请客,就让土地神予以惩罚。
这篇短文没有留下年月日的题款,但前面那首《南歌子》是有题款的,写于元丰六年腊八,也就是1083年十二月初八。换句话说,苏轼先在1083年十月十二那天夜里去承天寺找张怀民赏月,然后在同一年的腊月初八那天去张怀民的小阁里喝酒。
再往前追溯,在1083年农历闰六月,苏轼还写过一首《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这首词比较长,不抄录全文,结尾有名句:“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词是写给张偓佺的,张偓佺是谁呢?就是张怀民。
不仅苏轼跟张怀民有来往,苏轼的弟弟苏辙同样如此。1083年农历十一月初一,苏辙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全文更长,这里只摘录最重要的一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河北清河县张君张梦得被贬齐安(黄州古地名),在住所西南建造亭子,面朝长江,我哥苏子瞻为其取名“快哉亭”。
综上所述,张偓佺是张怀民,张梦得也是张怀民,那么张怀民究竟叫什么名字呢?我们必须结合北宋史料来解决这个问题。
谁是张怀民?其实他叫张偓佺
北宋官员司马光编撰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写到五代十国就戛然而止,没有记载北宋的历史。到了南宋,另一位史学家李焘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将北宋时期每一年每一月甚至每一天的朝廷大事都收入其中。
在《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农历十一月初一,大臣在朝堂上讨论地方政务,提到“江宁府签书判官张偓佺违法事”。按宋朝制度,臣子在皇帝面前谈论其他官员,必须直呼官员大名,不能用字或号代替,所以“张偓佺”应该是张怀民的大名,而“怀民”和“梦得”只能是他的字或号。百度百科说张怀民字偓佺,实际上应该是张偓佺字怀民,或者字梦得。
古人通常在举行成年礼时被长辈取字,后来又可以自己改字。例如苏轼的爱徒秦观,原本取字“太虚”,后来又改字“少游”;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原本取字“坦夫”,后来又改字“幼安”。由此推想,张偓佺原本字怀民,后来改字梦得;或者原本字梦得,后来改字怀民;又或者字梦得,号怀民;再或者字怀民,号梦得。这四种情况都是有可能的。但不管哪种情况,张怀民都不可能是大名,张偓佺才是大名。
顺便说一下,“偓佺”这个名字看起来很怪异,但它在宋朝很流行,宋太宗时有个大儒叫崔偓佺,宋仁宗时有个武官叫李偓佺,宋徽宗时还有个乐官叫许偓佺。当时人们之所以会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宋朝道教盛行,而道教传说里有一个神仙就叫偓佺,生活在尧舜时期,据说寿命高达三千岁。
说到这里,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一个矛盾之处:前面不是说除了朝堂之上,古代文人朋友之间都是称字称号不称名吗?为什么苏轼那首赠给张怀民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是直呼张怀民的大名张偓佺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如今我们看到的苏轼诗词文集,超过一半是在他死后由子孙和门生结集的,很多诗词和书信原本并没有标题,是后人加的标题或者副标题,未必会使用苏轼自己的口吻。换言之,“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并不是苏轼写的,是编撰苏轼文集的人写的。
动用公款建庙被罢职贬谪至黄州
我们把张怀民的大名梳理清楚了,下面再看看张怀民的生平和人品。
查《续资治通鉴长编》,张怀民原本在江宁府(今南京市)做签书判官,简称签判,相当于市政府副秘书长,这种官职通常由科举考试中年纪较轻的高等进士担任,苏轼年轻时也当过。
公元1078年,因为变法一再受阻,非常愤懑,主动申请下野,去江宁府养老,将部分住所改成寺院。当时江宁签判张偓佺(即张怀民)为了讨好王安石,“妄用公使钱修造……拆镇淮桥,修精义堂,及不造监司商量公事,而数至王安石之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4)张怀民私自动用公款,拆掉一座桥,修了一座庙,还不跟上司商量,几次三番去拜访王安石。
拜访王安石并非罪过,但当时朝中许多官员反对王安石变法,等到王安石下野,一些官员便污蔑王安石谋反,吓得王安石赶紧写奏章向宋神宗解释冤屈。宋神宗信任王安石,不予追究,而张怀民这种小官的前程就保不住了。宋神宗下旨,让江东提刑王安上查办此案。王安上是王安石的弟弟,查出张怀民确实动用公款拆桥建庙,确实违反了朝廷制度,于是将其罢职流放,贬谪到了黄州。
南宋前期有一本野史《元祐补录》问世,还提到张怀民的另一宗罪状,说张怀民贪淫好色,曾经强娶民女为妾。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元祐补录》这本书是王安石政敌王萃的儿子王铚编撰而成,凡是追随过王安石的官员统统被栽赃陷害,连《梦溪笔谈》的沈括也没能幸免。王铚说沈括是小人,妒忌苏轼才华,用文字狱陷害苏轼,而南宋史学家李焘编写《续资治通鉴长编》时,发现王铚所说的时间根本对不上。
张怀民1078年被贬黄州,而苏轼1079年陷入乌台诗案,1080年被贬黄州,两人都在黄州城南居住,由此成为好友。苏轼刚到黄州时不事生产,又是在道观修炼,又是去江边游玩,渐渐囊中羞涩。到1081年,苏轼不得不请黄州官员马梦得(字正卿,苏轼信札里经常提到这个人)帮忙,在黄州城南申请到一块废弃营地,开荒种田,自号东坡。
1082年,苏轼在几位朋友资助下,在东坡旁边盖了五间房,取名“雪堂”。1083年,也就是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那年,苏轼去黄州城南几十里外购买田地,计划在黄州定居。同样是1083年,张怀民在黄州江边建造亭子,苏轼为其命名快哉亭。
说到亭子,现代人一般认为就是几根柱子撑起一个屋顶,四面没有墙。但在古人心目中,亭子是可以有墙壁的,还有门有窗。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写道:“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可见张怀民这座亭子有门有窗,可以住人,几乎就是一栋小别墅。遥想当年,苏轼受张怀民邀请,来到刚刚装修好的快哉亭,推开窗户看江景,撂下帘子喝小酒,想必很惬意,很幸福。
快哉亭至少在1083年闰六月之前建成,而在那年十月十二的晚上,苏轼又去承天寺找张怀民,说明张怀民从快哉亭搬到了承天寺。他为啥搬家呢?或许是因为深秋到了,天气凉了,江边的亭子容易受风吧。
文并供图/李开周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以下是我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写作背景,欢迎参考阅读!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析
整体赏析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 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 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 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 接着,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 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 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 “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 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 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清。
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闲适的心境。 (庭中夜色)
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
便转入议论。 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细化赏析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 “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 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 四字写出了的喜悦和兴奋。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与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于是便想到了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是感慨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二是表现了安闲自适的心境,三是透露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 “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文章写作特点
1.信笔疏意,随物赋形。
2.描写月色,如诗如画。
3.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心境
虽然自己有欣赏美景的乐趣,但是并不得意。 将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句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
写月突出其明,写境突出其静,写影突出其形,写人突出其闲,写情突出其空。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的特殊心境,领悟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的特殊心境,领悟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 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 2、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检测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 念无与乐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户:(门) (4)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 怀民亦未寝:(睡) (6)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检测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通过刚才的检测,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我们举行朗读比赛。 (生准备)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根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 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 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面对所见夜景,苏轼生发了怎样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他的这种感慨的?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抓住“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句分析)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改一改,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改了之后的句子和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 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改了之后当然不好。 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笔下文字的注脚,文笔自是高出一筹。 “水中”紧承上句,接着又设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来喻陆上树木“竹柏影”,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似一幅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图画。 而改了之后,就没有了原句的新意,也不够生动形象。 (3)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 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理解“闲人”: 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 它包含着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 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 (四)探究“文人心境” 结合本文及以下材料,请你探究一下什么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心境”。 材料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 (五)师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 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板书设计: 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 记承天寺夜游 闲 苏轼 ↓ 乐观积极、坦荡豁达、心无尘俗的旷达胸襟
苏轼与张怀民的关系 苏轼晚年是如何度过的
苏轼(公元1037年―公元1101年)字子瞻或和仲,号东坡居士,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进士及第的苏轼在宋神宗统治时期,曾经在凤翔、杭州等地先后担任过职位,但是在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闹出的“乌台诗案”中,因为被政见不同的官员指责诬陷,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张怀民像
张怀民字梦得,和苏轼是同时期的北宋官员,在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被贬谪到黄州,比苏轼被贬的时间晚了三年,开始的时候居住在承天寺(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南部)之中。 苏轼和张怀民本来就是至交好友,又因为先后被贬到黄州,感情更加真挚深厚起来。
苏轼曾经做过一首《记承天寺夜游》说的就是他和张怀民的事。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就是说苏轼在明月当空的夜晚里思绪万千,突然想起了同在黄州的张怀民,便直接奔承天寺而去。 正好张怀民也没有睡着,两个人便一起在承天寺夜游,一边散步一边观察着夜晚里周边的景色,从诗词歌赋谈到最后的人生理想,苏轼感叹怅然之下作了这首诗,同时也是想表达自己在人生低谷抑郁之时,感叹知音难寻从而也间接的表达了自己心中对社会问题的忧虑、对国家统治者的不满。
而两人遭遇相似处境相同更让苏轼心中升起了惺惺相惜的感觉,变法革新中两人立场是一样的,因为政治原因而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心里的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苏轼好学
《苏轼好学》所介绍的是苏轼的一个小故事,由这个小故事所引申出来的道理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学习。
苏轼图片
苏轼是眉州眉山人,他从前在读《范滂传》时候欣赏范滂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法,对他的人生既羡慕又崇拜,很想成为他那样的人,有着刚毅正直,不为权势所屈服的那种精神,所以一心想要成为那样的人。 于是苏轼便询问他的母亲,问他可不可以成为和范滂一样的人。 他的母亲节也是个博览群书,十分懂的道理的人,听他有这样的想法当然是支持的,便说道,“你若是能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我自然可以成为范母。 ”
这样的说法无异于最好的鼓励,苏轼十分的心驰神往。 后来苏轼博览群书、并且对社会和各种事情都有了自己的认识,并且每天都能写几千字的文章。 更喜欢像贾谊那样伟大的人,这时候他才明白《范滂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不禁心生感叹。 后来当他读到《庄子》这本书的时候,苏轼心中突然霍然开朗,心中想到从前我读书以后心中有许多的想法和感悟都说不出来,不能明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想,直到读到这本书才明白过来,这本书真是深得我心啊!
苏轼作为宋代著名的大文豪、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人生无疑是成功的,虽然其中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曲折和苦楚,可是他的卓越贡献和成就是无法否认的。 而他的成功自然离不开本身先天的天赋和后天自身的勤奋努力,和他的成长环境也是密切相关的。
苏轼晚年
苏轼(公元1037-公元1101年)字子瞻,因为后来曾经在田园间种田所以自己又号称“东坡居士”。 他在诗词、书法、书画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很大的成就,也是北宋时期文学史上成就最高贡献最大的文人代表之一。 苏轼性格生性豁达,为人坦率认真,他用自己的诗词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态度。 但是这样一个著名伟大的文学巨匠他的晚年生活却有了很大的变故。
苏轼雕塑
首先是从煕宁四年(公元1071年)开始,朝堂之上开始发生转变,革新变法让苏轼有些难以接受,他曾经当着众大臣的面谈论革新的不足之处,因为当时他和朝中许多大臣政见不合,苏轼只好请求外放,多次到偏远的地区为官。
后来1080年所发生的“乌台诗案”更成了苏轼人生的转折点,直接被抓进牢狱几次差点丧命,后来还是因为赵匡胤曾经说过不杀贤士这样的话,苏东坡这才逃过一劫。 他被贬到黄州这样的偏远地区,有段时间竟然种田为生。 到了1084年(元丰七年)才离开黄州要到汝州去走马上任,因为路途遥远且手中经费不足,再加上当时他的小儿子又不幸夭折,种种的打击夹杂在一起也让苏轼身心尽疲,他上表请求去常州居住,这才渐渐安稳下来。
苏东坡后来也在官场上多次起起伏伏,他渐渐的对官场和仕途已经心灰意冷,可惜在公元1097年的时候,已经62岁的苏轼再次被贬海南。 直到宋徽宗大赦天下,可苏轼年事已高,终于还是在回归的途中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