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新能源车产销量将超 万辆 1200 行业预计中国 2024

IT之家 11 月 18 日消息,据央视新闻 11 月 17 日报道,在 2024 广州国际车展上,中国贸促会汽车行业分会副会长赵扬表示,今年,国家、省、市等各级财政都安排了专项补贴资金,推动以旧换新。与此同时,车企纷纷推出多种购车优惠活动。此外,金融机构也推出了专属金融惠民服务方案,持续为汽车产业供需两端同步释放市场活力, 行业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超过 1200 万辆

11 月 14 日,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了 1000 万辆,同时也是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度达产 1000 万辆的国家。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3 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纳入统计体系的第一年,而当年的产量仅有 1.8 万辆。IT之家查询公开资料获悉,我国新能源汽车2018 年的年产量就已经达到百万量级,再到 2022 年年产量升至五百万辆以上。


【汽车人】2024首周下跌,港股汽车板块踏上挑战之路

2024年首周,港股汽车板块下跌,今年如果成交量再减,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文 /《汽车人》张恒

2024年开年,全球股市均大幅走低。

第一周(2024年1日-7日),港股共四个交易日,恒生指数下跌3.00%,国企指数下跌2.80%,恒生科技指数下跌4.57%。

原因在于:美联储的鹰派纪要曝光,美元利率峰值时间不但可能超预期,且不排除进一步加息的可能性。 这直接导致了纳斯达克指数高位崩盘,也令港股遭受到了巨大冲击。

2024开年遭普跌

板块方面,传统能源和银行股涨幅居前;AI、新能源汽车、科技、生物医药等板块跌幅居前。

汽车板块本周下跌5.13%,基本吞掉了2023年最后一周的涨幅,周成交额152亿港元,为过去13周的次低。 乘用车企全部收跌,无一幸免,其中新势力跌幅居前。

跌幅靠前个股有:蔚来周跌13.18%、理想汽车周跌8.29%、长城汽车周跌7.69%、北京汽车周跌7.46%、零跑汽车周跌7.14%、小鹏汽车周跌7.05%。

商用车企表现较好,潍柴动力周涨4.55%,中国重汽以0.00%的变动收平。

消息面上,全球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市场排名第二的速腾聚创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募资9.85亿港元,成为激光雷达上市公司第一股。 在IPO前,速腾聚创获得菜鸟、昆仲资本、中国移动等机构的多轮融资,同时得到吉利、北汽、广汽和比亚迪等汽车公司的投资。

本周,多家汽车品牌公布了2023年全年销量,除比亚迪超额完成300万辆销售目标外,其它车企也纷纷刷新记录。

长安汽车2023全年销量超过255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超47万辆,自主品牌海外销超过23万辆。 广汽传祺2023全年销量40.65万辆,同比增长12.1%;MPV系列成为销量龙头,全年累销16.41万辆,同比增长59%。

随着车企销量创新高,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稳步增长,出口也创下新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3全年汽车产销约300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900万辆,汽车出口接近500万辆。

然而,这并未能在股市上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方面,受金融环境制约,恒生指数经历超过30个月的调整周期,成为港股近15年来最漫长的调整,汽车板块的表现则是“矮子里拔将军”;另一方面,资本普遍对2024年国内汽车市场的内卷表达担忧——尽管销量创新高,但盈利预期并不乐观。

回望2023汽车股

受全球资本流动、美国银行危机,以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港股主要指数在2023年普遍下跌。

具体而言,恒生指数从2023年开年的点下跌至年末的点,累计下跌13.69%;恒生科技指数下跌8.83%,至3764点;国企指数下跌13.97%,至5768点。

自2018年触及历史高位点以来,恒指除2019年有所上涨外,已经连续4年下跌(2020年-2023年),近五年累计跌幅约为49%。

2023年,传统能源板块成为全年表现最佳的行业,涨幅为19.8%;而房地产和建筑行业则为最差,下跌30.9%。 港股汽车板块表现较好,累计上涨8.81%,但这是因为2022年大跌49.80%。

成交量方面,恒指2023年全年成交额为25.487万亿港元,连续三年下滑。 相较之下,A股2023年全年两市成交额为211.6万亿人民币。

2021年-2023年,汽车板块的成交额分别为2021年1.81万亿港元、2022年1.36万亿港元和2023年1.17万亿港元(不包括小米集团),同比分别下降24.8%和13.97%。

2023年,南向资金净买入规模大约3188.4亿港元,较2022年(3863亿港元)同比下滑17.46%。 然而,南向资金并不倾向于汽车板块,买入榜排名前十的行业没有汽车股。 相反,前十大汽车个股,比亚迪股份、吉利汽车、理想汽车和小米集团等均在卖出榜单之中。

此外,港股公司回购创下历史新高。 2023年,有199家公司回购股份,总额达1263.26亿港元,较2022年的1049亿港元增加20%。 这是第三年回购增加,2021年、2022年、2023年的回购额分别为381亿港元、1049亿港元、1263亿港元。

港股回购之最是腾讯控股,2023年回购了494.33亿港元;友邦保险和汇丰控股分别以284.09亿港元和214.76亿港元排名第二和第三;长城汽车和长实集团分别以21.98亿港元和19.69亿港元排名第四和第五。 此外,回购额超过10亿港元的公司还包括中国石化、小米集团、快手、东风集团等。

从时间线看,2023年上半年,美国地区银行危机和美联储利率前景的不确定性,影响了港股的信心;下半年,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速的担忧,加剧了市场的下跌。

汽车板块则有些不同。 由于港股汽车板块市值前四的车企(比亚迪股份、理想汽车、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占据了整个板块的大半江山,尤其是前两家的占比近半,该板块的走势很大程度上受这四家头部车企的影响。

1月份汽车板块大涨17.65%,2月份受价格影响下跌13.59%,3月份反弹7.09%,4月和5月分别下跌6.55%和6.78%。

6月和7月由于车市销量回暖,分别上涨了16.47%和17.83%,7月份汽车板块的涨势达到了全年的顶峰。 8月-11月由于整体环境偏弱,连跌了四个月。 12月微幅反弹了0.71%。 2023年全年汽车板块累计上涨8.81%。

以下是一些汽车板块中涨跌居前的公司及其年涨跌幅:

理想汽车是推动汽车板块上涨的主要推动力。 尽管行业竞争激烈,但其在财务和市场方面表现稳健,较高的单车均价和稳健的市场增速,使得投资者对其有较高的预期。

比亚迪股份虽然遭到巴菲特的抛售,但全年仍以涨幅收尾。 作为自主品牌的领导者,其12月销量超过30万辆,占据了新能源市场的三分之一,完成了全年目标。

吉利和长城在自主品牌中表现出色,前者是少数完成全年目标的车企,而后者在新能源领域后发而先至。 但与头部车企相比,这两家车企未能引起大机构的关注。

作为新势力中的技术派,小鹏和零跑吸引了大量跨国投资,销量维持在2万辆左右,股价表现积极。

蔚来作为新势力中的龙头,由于12月未推出新车且避免价格战,销量为1.8万辆。 尽管如此,蔚来融资能力独特,中东资本战略投资使其仍有一定资源。

小米汽车虽未正式交付,但市场预期小米将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创新与活力,小米集团的股价在年底持续上涨。

华晨中国涨幅靠前的主要原因是华晨宝马仍然是“现金牛”。 一旦公司完成重组,剥离坏资产,许多投资者认为凭借宝马的利润和分红,该股仍具不俗价值。

2023年商用车行业摆脱熊市,步入增长周期的转折年。 潍柴动力和中国重汽等头部商用车企业业务明显发展,尤其是清洁能源(天燃气动力)重卡和发动机销量暴增,海外市场也增势良好。

恒大汽车、五菱汽车和车市科技因股价不足1港元,被戏称为“仙股”。 由于正规金融机构不交易此类股票,导致成交量极低,甚至可能无人问津。 这是港股的独特现象,也是香港股市的问题。

2024流动匮乏仍是难题

放眼2024,港股的调整之路仍然存在困难。

自1992年至今,恒生指数经历9次大幅调整,平均每次调整244个交易日,平均跌幅达43.75%。 然而,2021年以来的下调,规模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PE的估值创下近五年来的低点。 这也意味着,港股呈现出了显著折价。 以价值来看,是最有性价比的市场,也是南向资金源源不断抄底的主因。 但它的问题同样一目了然。

第一,流动性问题难以改善。

美联储年初的鹰派纪要,意味着高利率和美元的流出仍会在相当的时间内影响着香港股市。

本轮港股的持续低迷,同时伴随着流动性的不断降低。 而流动性匮乏导致的问题之一就是个股的分化。

港股成交量仅为A股的十分之一左右,使得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更愿意选择流动性充裕的股票进行交易。 这就导致了两极分化,如比亚迪股份和理想汽车的日成交额可达10亿港元左右,而车市科技在202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成交额仅为3904港元,相当于一台PS5的售价。

机构投资者青睐的股票将享有流动性溢价,如比亚迪以及新势力车企。 而缺乏流动性支持的股票,尤其是国有车企的股价则持续低迷。

行业领导地位、科技创新标签,以及股权结构,是决定股票进入机构投资者名单的关键因素。

新势力车企如蔚来、理想汽车、小鹏汽车、零跑汽车等,之所以受到机构投资者青睐,更先进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尽管这些新势力车企的销量和业绩不及传统车企,但凭借充足的交易量和大股东的灵活交易策略,使它们的市值远超传统车企。

传统车企也都看在眼里,希望能通过新能源业务或全新品牌在香港独立上市,使股权结构更加现代化。 然而,投资者能否接纳这样的变革,仍需进一步观察。

第二,影响港股走势有变量。

一是美元涨跌周期;二是中国经济增速预期;三是国际形势。 目前,前两者已在港股充分反映悲观预期,后者则较难预测。

多数金融机构预计,外部因素对港股的影响将有望改善。 香港作为离岸金融市场,其流动性和投资风险偏好受全球宏观环境影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港股有着重要影响。 虽然近期美联储鹰派势头再起,但美元触顶已是不争的事实。 美元必然在2024年发生转折,剩下只是时间的预期问题。

此外,随着南向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港股,以及人民币柜台交易的开启,令人民币资本在港股市场持股市值不断增长,话语权逐步增强。

因此,多数机构看好2024年港股表现。

国信证券预测,2024年恒生指数将在点至点之间波动,并维持超配评级。 银河证券认为,如果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缓解、中美关系改善,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升温,将有助于推动估值较低的港股反弹,特别是先前外资流出较大的行业。 平安证券建议关注科技创新、景气修复和高股息三个方向,认为它们具备潜在的投资吸引力。 中金公司建议继续采用哑铃型配置策略,关注稳定现金流、高端科技升级和出海等主线。

虽然对未来市场的预测难度较大,但相较于2023年,2024年市场预期已经降低,从逻辑和概率上看,2024年的情景大概率会更好。 从经济内生情况来看,2024年有底部筑稳和修复的可能性,估值、筹码结构等方面较过去几年有所好转,为市场带来更多机会。

2023年的港股汽车板块,新旧势力车企的角力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 新势力车企凭借技术创新和资本青睐迅速崛起,而传统车企的新能源业务后来居上,也希望能将其独立上市,这或将成为2024年港股市场的一大看点。

第三,AI赋能智能汽车产业,带动港股的发展。

投资者当前非常关注AI赋能其它产业共同催生的创新性机遇,智能汽车产业最有希望拔得头筹。 自动驾驶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终于在2023年走向了大模型时代,其中ChatGPT的问世成为自动驾驶技术变革的重要变量。 马斯克在近期表示,相比车企,<a href=htt

2024车市还要继续“卷”?

尽管过去的2023年,从下半年开始,国内汽车市场迎来了一波消费复苏,但由于接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市场处在一个萎靡不振的动荡期,所以即便是回暖,大多数经销商距离主机厂的考核目标也未能完成。 调查数据显示,仅有37.4%的经销商完成全年任务,有39.4%的经销商任务完成率在70%-90%,仍有23.2%的经销商任务完成率不足70%,甚至出现大批关店、品牌退市等现象。 在降价潮愈演愈烈的2023年,内卷、价格战、亏损、新能源冲击、活下去等关键词也成为汽车经销商的年度写照。 不过,既然存在就要继续坚持下去寻求一线生机,对于刚刚开启的2024,各家车企已经开始利用空窗期来抢占先机了。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年销破300万

这其中,最大的赢家,毫无疑问是比亚迪,无论怎么辩驳,毕竟数据摆在那里,2023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302.4万辆,累计同比增加61.86%,公司成为2023年中国及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细分来看,12月王朝+海洋销量32.3万辆,同比+40.7%,环比+11.5%,全年累计287.7万辆,同比+55.3%;12月腾势销量1.2万辆,同比+98.8%,环比+0.7%,全年累计12.8万辆,同比+1203.1%;12月仰望销量1593辆,环比+290.4%,方程豹销量5086辆,环比+712.5%,新品牌销量攀升较快。 遍布大街的秦PLUS和宋PLUS如今已经成为细分市场绝对的王者。

新势力2023年成绩单出炉 “理蔚零”表现亮眼

曾经的蔚小理,变成了如今的理蔚零,纵观2023全年,理想汽车、蔚来汽车和零跑汽车摘得全年交付前三名,分别达到了37.6万辆、16.0万辆和14.4万辆,分别同比增长182.2%、30.7%和29.7%。 而曾经的三强小鹏汽车如今掉到了第四的位置、与哪吒汽车和问界汽车分列第4位至第6位,分别实现交付14.2万辆、12.7万辆和9.4万辆,分别同比增长17.3%、-16.2%和23.9%。 在高端市场领域,理想凭借着移动大沙发、全家出行头等舱等噱头成功的从过去的危机中走了出来,打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翻身仗,实属不易。

与此同时,以上数据也意味着,2023年除哪吒汽车外,5家新势力全部实现17%以上的增幅。 相关业内专家表示:“汽车产业竞争格局已经进入深度重塑期,2024年应该是竞争更加激烈、竞争格局更加分化的年份。 ”对于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的必然增长,这种局面到来的会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快,从曾经的抢占市场,到如今的品牌地位之争,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行业分化加剧 各家车企都凭特色出圈

就在造车新势力12月份业绩欣欣向好之际,传统车企孵化的新能源品牌也延续了此前良好走势。 一些率先转型,并且拥有深厚品牌底蕴的品牌,也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寻求着稳中有升的市场打法。

数据显示,广汽埃安2023年12月份销量为4.6万辆,同比增长53%,2023全年累计销量超48万辆,同比增长77%。 按照规划,广汽埃安2023年的销量目标是“保50万辆争60万辆”,若按照50万辆计算,2023年广汽埃安完成率达96%,以目前的车市竞争强度来看,虽然最终未能完成目标,但对比大批品牌亏损、退市、转型失败,这样的成绩依然是值得肯定的。

与埃安不同的是,深蓝汽车凭借着仅仅2款车型,便创下了12月份交付量1.8万辆的全年新高成绩。 深蓝S7的惊艳推出很好的为品牌注入了一阵强心剂。 2023年全年,深蓝汽车累计交付量达13.7万辆。 截至目前,深蓝SL03累计交付量突破10万辆。 相信2024年随着产品类别的逐渐丰富以及两款车型不错的市场认可度,深蓝汽车应该会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向上攀升。

作为吉利汽车的创新先锋,极氪汽车在12月份销售新车1.3万辆,环比增长2.84%,2023年累计交付量达11.9万辆,同比增长65%。 极氪的新增长点在极氪007,该车在2023年12月27日上市。 据官方透露,极氪007从开启预售到正式上市,在40天时间就累计超5万台订单,很显然,更亲民的售价成为了它的制胜法宝。

行业“内卷”下燃油车被迫降价

除新能源车外,传统油车在年底也有降价举动。 面对着新能源车型的强有力出击,如今的燃油车市场已经不再出现品牌“店大欺客”的现象,自降身段降价保销量才是稳住品牌的唯一途径,目前市场上,曾经没有优惠甚至是还要加价提车的车型,如今已经出现降价2W以上的优惠活动,但比较尴尬的是,毕竟曾经自己的光环摆在那里,为了保证销量又不能太大幅度降价来降低车型的“逼格”,所以很多车型出现了停滞不前,甚至是无人问津的境地。

豪华品牌方面,“价格战”下传统燃油车也深受冲击影响。 三年前雷克萨斯有的车型还要加价加到15万元才能落地,现在优惠五六万元都要讨好客户才能换来销量,但从市场的反响来看,多数客户并未表示同情,反而对曾经的加价行为感到反感,并说道,并非不舍得加价来提车,而是它本来就应该是现在的价格,这是被打疼了,怕了,才出此下策的结果。

加速竞争 2024或将迎来销售大年

长期以来,我国汽车年销量在2500万—2900万辆区间徘徊。 因此,业内始终存在着一种声音:国内新车市场发展瓶颈就在2700万辆左右。 在新的发展阶段下,2024年车市将朝何种方向发展?

近年来,随着产品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愈加成熟,以纯电动车型为主的新能源车市场地位快速提升。 截至目前,单月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已达33%,且仍保持较快增速。 可以预见,未来新车市场完成推广目标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能源车市场的强势表现。 业内普遍认为,2024年新能源车年销量将毫无悬念突破千万辆大关,市场渗透率达四成以上。 并且,随着传统燃油和新能源完全交替还需至少十年的前景来看,相对保守的客户将更青睐于混动车型来满足稳定性和经济性两大痛点,所以,2024混动车型的销量也将进一步攀升。

新老能源交替大年,选车究竟是求稳还是抢占先机?

即便是豪华品牌,即便强如BBA,也不可否认的在新能源领域彻底的败给了国产品牌,至少2023年是这样的。 简单来说,硬件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下限,软件则决定了上限。 新能源领域的一些前端品牌,绝大多数都拥有着多年的造车功底,而真正让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拉开差距,并创造全新体验场景的还是软件系统。 智能手机和新能源车将加速融合,形成完善的生态互联,这一点,是燃油豪华品牌所不具备的。

可以预料的是,未来的大出行生态,不会是一种零和博弈,更多是行业内的携手共赢。 对于豪华品牌发展新能源来说,高昂的售价,极低的性价比以及并不专业的新能源技术,成为了其败阵的三大因素。 像文章中提到的埃安来看,品牌并没有急于去推出高端车型去冲击市场,就是因为深刻认识到了品牌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不如走亲民路线稳扎稳打,反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而对于BBA这类品牌来说,不如推出一个全新的子品牌,也走亲民路线,依托着品牌雄厚的造成功底,其效果也远比消耗自家母品牌来强得多。 市场竞争加剧,未来在手机厂商的搅动下,汽车行业2024会走向何处,绝对值得关注。

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续航”

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续航”

6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为更大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会议提出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同时,会议明确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

减免政策行之有效

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自2014年9月起实施,实施后对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前经三次延续将实施至2023年底。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中关村论坛展览(科博会)上,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汽政研”)表示,该政策实施后同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形成合力,大幅降低新能源汽车购置成本,有效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先发优势。

从实施流程来看,免征购置税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品设定技术要求并实施目录管理,满足技术要求的车型经企业申请、主管部门审查进入《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后即可直接免税,实施流程简单。

从实施环节来看,免征购置税政策直接面向消费者,在购置环节即时有效,消费者感知度高,促消费效果明显。 从政策覆盖范围来看,免征购置税政策定位于普惠政策,政策设定的技术要求相对较低。

政策实施以来,进入免征车辆购置税目录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市场占有率总体较高。 根据中汽政研测算,2022年享受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市场占比超过99%,政策受惠面广泛。

从财政投入来看,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享受免征购置税政策的新能源汽车总计约568.1万辆,免税总额合计879亿元,与当年车辆购置税税收收入比值接近1︰3。 据中汽政研测算,预计2023年免税总额将超过1000亿元。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补贴退坡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影响不小,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将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

产业发展仍面临挑战

中汽政研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三大挑战”,需要政策继续发挥引导作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市场发展面临行业盈利承压的挑战。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多数新能源汽车企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中汽政研调研发现,传统车企单车亏损额在1—3万元,新势力企业约为4—12万元。 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尚未形成成本竞争和替代优势。 据中汽政研统计分析,2022年纯电动乘用车整车成本仍较同级别燃油车高约20—30%,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购置成本仍略高于燃油车。

产业发展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战。 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整体市场渗透率超过25%。

但仍存在细分市场、区域市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部分场景、地区尚不具备大规模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条件。 例如,2022年我国乘用车领域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7.8%,而货车领域不足10%;华东地区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国销量的41%,而西北地区、东北地区不足5%。

此外,产业政策也面临国外政策实施或加码的挑战,如美、日加码电动汽车税收优惠支持政策,德国、荷兰明确了税收优惠政策退坡时间等。

“总体来看,本次公布的延续方案既符合国家产业发展目标,也能有效满足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有利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进一步巩固先发优势。 ”中汽政研表示。

巩固和扩大发展优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220万辆,市场占有率达27%;新能源汽车出口34.8万辆,同比增长170%。

会议指出,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动力电池系统、新型底盘架构、智能驾驶体系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统筹国内国际资源开发利用,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构建“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提升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

中汽政研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在部分核心技术、关键矿产资源、电池回收利用、车网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制约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能级提升。

此次会议针对产业面临问题,全面推进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我国产业竞争优势。 对此,中汽政研建议,建立更高层级新能源汽车发展协调机制,推动汽车企业安全管理制度高效落实。 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企业围绕动力电池系统、新型底盘架构、智能驾驶体系等技术方向开展研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

有效提升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鼓励头部企业带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 加大车辆推广应用支持力度,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鼓励换电、燃料电池等示范应用,加强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高质量增长。

马斯克提出火星互联网服务 星链 火星链 建了 还要建
小米手机下次相机版本更新增加水印颜色选项 老机型也会版本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