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张艺谋就执导电影《三体》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团队中的AI小组已经组建,AI将帮上大忙。
张艺谋导演组建AI小组的目的,是为了创新视听表达。这显然也是大势所趋。目前,AI到底会如何影响文艺领域的生态?AI创作与评论是否涉及版权问题,又应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艺术家、评论家以及AI研究者虽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但事实上已经或多或少地与AI展开“合作”。
“2/3是负面评价”
张艺谋执导电影《三体》的消息传出后,引发了不少质疑声。他坦陈:“我们搜集了各大网站的数十万条评论,其中2/3是负面评价。”
那些质疑者的最大担心是张艺谋在科幻领域算一个“外行”。对此,张艺谋并不否认:“通过学习和提高,自己变成一个更彻底的‘科幻迷’,争取成为‘内行’。”
在访谈中,张艺谋表示,科幻电影离不开震撼的视觉呈现,当前的难点是找到一名出色的特效总监,虽然特效总监尚未选定,但有关设计工作已在创新开展。组成AI小组就是其中重要工作内容。“目前已精选10多个‘90后’精英组成AI小组,将运用‘中国制造’的新科技、新观念开展创作。”
张艺谋说:“这个过程,AI能帮上大忙。”
AI到底能帮多大的忙?我们不妨听听AI自己的看法。
比如,在电影剪辑方面,AI能够提供怎样的帮助?
文小言(原文心一言)回答,目前至少可以完成以下工作:自动剪辑片段、场景识别与分类、情感与内容匹配、素材整理、自动化处理、创意支持、语音识别等。就自动剪辑而言,可以通过AI分析视频内容,自动找到最佳剪辑点并裁剪视频片段。
它还概括:“这些任务的实现,得益于AI的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核心技术,这些技术共同作用于电影剪辑流程,极大地提升了剪辑的效率和质量。”
通义(原通义千问)则认为,在电影剪辑与后期制作方面:“AI可以辅助剪辑工作,自动识别并选取最佳的拍摄片段,提高剪辑效率;在智能修复和色彩调整方面,AI算法能够修复旧画面或调整颜色,以达到导演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在音频处理方面,AI可以根据电影类型和风格自动匹配合适的音乐和音效。”
AI确确实实能帮上大忙!难怪像张艺谋这样的大导演都积极拥抱AI。
“人工智能生成的东西迟早会超越人类”
将来,AI在文艺领域的作用能达到何种水平?
10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文艺评论这十年”研讨会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所长、作曲系教授徐之彤在阐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对于创作和评论的影响时认为,必须直面AI介入音乐创作、评论,及在AI与大数据算法辅助下生成的音乐与技术评价。
徐之彤说:“AI是音乐创非常便捷的助手和工具,它能够在人声采集、器乐音色等方面给创极大的帮助。随着训练与技术的不断升级,它的弱点会逐渐改善。针对AI创作而言,与AI对话者的高度,决定了AI作品的高度。”
那么,AI艺术作品会不会超越对话者的高度?很多艺术家是持肯定态度的。
作为国内知名的一位新媒体艺术家与设计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顾群业一直密切关注人工智能艺术,积极探索和应用人工智能从事设计与艺术创作,对人工智能应用于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有独到见解。
“人是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工智能。”顾群业认为:“人工智能每一刻都在学习新东西,都表现出新的能力。”
AI未来会成长为什么模样?他分析,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从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角度来分析,世界是一个整体。现在我们很多人受西方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思想的影响,看问题总是分你我、高下、对错。习惯性地把人与机器区分开来,认为人天然优越于机器,人有灵性,机器没有灵性,因此机器生产的东西就不如人类生产的东西。其实,人工智能生产与人类生产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可以理解为人与机器互为工具、互相成就。
顾群业说:“人工智能与人是平等的,或者说本来就是一回事。从技术发展的长远视角看,人工智能生成的东西不仅具备艺术属性,而且迟早会超越人类。就像我们喂养孩子一样,孩子终会长大,而且青出于蓝而必胜于蓝。”
将来,人工智能会不会产生自主意识呢?这其实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焦点之一。
基于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顾群业是持肯定态度的,至于AI多久后会产生自主意识,则可能很快,也可能很漫长。
他表示:“现阶段人工智能还不能摆脱人类的意志,人工智能本身尚不具有主体性。”
更重要的是伦理问题
关于AI创作或评论的版权问题,因此也就成了一个关注的热点。
AI自己也认为,在艺术作品创作方面确实引发了版权问题。
这些问题当然可以通过规则制定、合同约定以及一些技术措施加以解决。通义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在AI日益融入文艺创作的过程中,确保版权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对于保护创利益、促进文化多样性以及维护公平竞争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
AI给出的回答还是原则性的。在这方面,专家们的观点是怎样的呢?
徐之彤认为,AI助力产业升级的同时也带来知识产权与版权等问题。国家网信办9月14日发出一份征求意见稿,旨在规范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标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随着AI技术不断升级,它的未来是未知数,但重要的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待。保护原创性、保护创的权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顾群业认为,这涉及对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思考。他表示,相较于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伦理问题。就人工智能艺术而言,其带来的问题非常多,比如人工智能艺术品的版权、法律地位等。
他说:“我追踪过一起关于人工智能作品版权纷争的案例。2023年,一位李先生使用开源软件Stable Diffusion生成了一张图片,发布在他的小红书个人账户上。一位刘女士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里使用了这张图片,并截去了李先生的署名水印。她认为这张图片是人工智能生成的,并非李先生的创作。李先生以刘女士盗用其作品并侵犯作品传播权为名,起诉到北京互联网法院。法院判决刘女士侵权、李先生胜诉。法院认为李先生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图片,具有‘智力成果’‘独创性’等要件,受到著作权法保护。这个案例就否认了人工智能的‘主体性’。法院认为图片虽是人工智能生成,但需要创作人输入提示词、对图片进行选择等,是在人主导下的一种智力活动,因此著作权属于人而不是人工智能。”
顾群业表示,我们总是强调自己的主体性和主导地位,看得透彻一点,根本没有这个必要。人类终究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是从积极的角度(还是人本的立场),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人工智能在利用人类不断进化自身的同时,人类也在借助人工智能实现对自身的超越。
(大众新闻记者 吕晗)
为什么中国无法大规模拍出像国外那样的科幻片大片?
随谨厅着我们慢慢的长大,我们也对许多电视电影有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国内拍的电影越来越没办法满足我们观看电视的需求,许多人就去观看国外的电影,就会发现我们国家电影有一个弊轮兆端,为什么中国没有办法大规模拍出像国外那样的科幻大片?
第一,一部好的电影的制作应该放在电影的本身,编剧或者是导演的身上,这样才能够让一部剧看起来更生动,我们国家现在是演员大于导演大于编剧,所以,一些电视剧电影制作剧情的不精良,只拿明星来博观众的眼球。
第二,我国科幻类型的电影非常少,所以,关于科幻类型的电影,我国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在拍摄的时候,会非常的困难,这需要导演演员和后期付出非常大的努力。 美国现在是一个拍科幻电影的大国,而且,他们国家的科幻电影体系比较腊晌租完备,她们就可以大规模的拍出科幻的电影。
第三,就是我们国家对于科幻类型电影的需求不高,所以,科幻类型的电影没有危机感,有要求有期待才能够进步,因为我们的观众一直沉迷于对小鲜肉的喜欢,所以,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明星拍的电影,不管剧情多不好,都会看下去,这也间接的降低了导演或者编剧对于剧情的制作,所以,我们看到的电影就没有让我们惊艳的感觉。 现在我们国家的电影制作正在一步步向前发展,希望我国的电影制作能够越来越好。
中国为什么不拍一部完全中国制造的科幻大片?
与欧美、日本等科幻工业成熟国家相比,中国科幻土壤尚薄,虽然前有刘慈欣的《三体》一举拿下局尺雨果奖,后有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在大众舆论中引发热议,但桐斗高科幻文化在中国仍然相对小众,而缺少类型化产品的中国电影产业,销迹对于科幻题材则一直抱有期望。 在一切都从零开始的背景下,中国科幻电影的从业者们现在在做什么?他们面临怎样的困境?又如何去解决问题?涵盖了IP开发、制片、导演这几个科幻电影产业链上的核心领域,所以不大好制造。
有什么能在你心中封神的国产科幻电影推荐?
迄今为睁兄裂止我心目中的科幻电影天花板的只有《流浪星球》了,特效和技术都悉闭尘正不是国内其它科幻片能比的。算是国产科幻片的一座里程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