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妮编者的话:“要让非遗的发展有动力,就得让它跟文化产业结合起来。”“泰山皮影戏”第六代传承人范正安对《环球时报》记者感慨道。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简称“非博会”)在山东济南举办,主题展参展的211项非遗代表性项目、10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全面展现了中国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来的非遗保护成果。时尚的非遗周边产品、新颖的体验方式及非遗保护传承的新举措、新思路,不仅让观众们体验了一场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的“深度游”,更让人感叹,在融入现代生活的过程中,非遗正在“潮”起来。
格萨尔传承人图登达杰表演格萨尔史诗说唱。
非遗传承人胡苏芬展示融合安亭药斑布的皮具。
“泰山皮影戏”传承人范正安表演绝活“十不闲”。
嘴里唱着词曲、两脚操控锣鼓、手上耍着皮影。一位白发老人在“非博会”上表演泰山皮影戏“武松打虎”,浑身是戏。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不住叫好。这位身怀绝技的表演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泰山皮影戏”的第六代传承人范正安。他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泰山皮影戏可称为一个人的“独角戏”,古老绝活“十不闲”是泰山皮影戏最大的特色:一个人要操作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木鱼、竹板、鸳鸯板八样乐器,再加上操纵皮影和演唱,一个人当十个人用。范正安8岁与皮影戏结缘,如今,已届耄耋之年的他仍活跃在一线,每月都得表演几场。“多演一场就能让泰山皮影戏得到更多传播,尤其让年轻人感兴趣”。不过,如今的泰山皮影戏不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范正安表示,借着国家非遗保护的“春风”,他近年来开门收徒,成立演出团队和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研究院中有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研发新产品和新剧目,承接皮影肖像定制服务,还接受个人、企业剧目定制等。“自己造血,才能养活自己,发展自己。”范正安说。在济南皮影展台,皮影玩偶、皮制耳环、联名巧克力等新颖时尚的周边产品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把玩。济南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80后”李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1955年,济南皮影戏第二代传承人曾在北京为国家领导人演出。“现在已经过了皮影戏的黄金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皮影艺术,需要更多年轻人一起探索”。2018年李娟成立国内第一支皮影“女团”,带领团队创作了绘本系列、童话系列、国潮风系列、汉字系列、红色故事系列等50余部皮影新戏,研发出200多款皮影周边产品,并为政府、企业录制皮影宣传片、小故事,通过线上广泛传播,深受年轻人喜欢。年画还有什么用?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佛山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钟萍终于想出了答案——年画的美好寓意是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最佳连接点。于是,近几年,一批既新潮又传统的“解忧年画”火出了圈:“脱单神器”“行桃花运”的喜神年画,“儿女双全”的送子娘娘年画等,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木版年画最好的‘博物馆’一定是在每个人的家里,在每个家庭期盼美好生活的愿景中,它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刘钟萍说。在安亭药斑布的展台上,药斑布与皮具、干花、棉麻等不同材质跨界融合,制成皮包、旗袍、零钱包、公仔玩具、香囊等时尚单品,颇具国际大牌风范。安亭药斑布已有800多年历史,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西方面料进入中国,药斑布逐渐被人淡忘。2009年安亭药斑布印染技艺被列入上海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药斑布的‘药’,是指染色原料蓼蓝草,俗称板蓝根;‘斑’是指漏版刻印后形成的花纹。一件药斑布作品问世前,至少要经过10多道工序”。该技艺传承人胡苏芬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不少人的印象里,药斑布就是祥林嫂那个年代的人穿的,但我想让它变得时髦起来,把非遗和当下时尚元素进行结合、解构再重构,才能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让安亭药斑布从保护性传承向生产性传承发展。”本届非博会上,非遗不仅可观可感,还以新技术打开新玩法。观众通过互动展示设备体验川剧变脸;用电子笔体验景泰蓝传统制作技艺。在互动体验项目“纸鸢漫游”中,观众拉动虚拟风筝线便能享受放风筝的乐趣。在“太极拳交互体验区”,观众可跟着虚拟人学打太极拳。在高校非遗产品展区,展出了各地高校学生的非遗作品。如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展区展示了该校毕业生、苗族蜡染技艺台江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唐启凤的作品。自2015年入选首批研培计划以来,该学院近十年培养出大批学生,其中九成专注于非遗保护传承。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交流分享会上,多位业界人士分享了非遗与景区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例如,今年6月,江西省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旅游区保留最完整、最古老、最大的柴窑徐家窑复烧点火。每月开窑成为景区一项固定的文化活动,相关陶瓷产品受到热捧,带给游客更丰富的旅游体验。今年十一长假期间,河北唐山宴饮食文化博物馆门前连续多日排起了长队。这座可以“吃”的博物馆,不仅有150余种唐山风味特色小吃,还有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各色美食,打造“非遗+美食”“非遗+节庆”等系列非遗旅游体验项目。保护非遗文化生态链“非遗是活态的文化,是一个生命体,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绝不只是文物式地抢救和文献式地留存,更需要形成再生产、再创造、再传播、再交流”。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在非博会上表示,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人类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我国加入《公约》这20年,全面构建起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体系,为世界贡献出“中国方案”。潘鲁生认为,非遗保护传承的“中国实践”有3个主要特色。第一,把握“活态”本质,做到以人为本。关注传承主体,重视教育等系统保护传承。第二,关注“生态”构成和整体性保护,建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使传统文化的乡村母体得到振兴发展,城乡社区的文化联系加强。第三,坚定“文化自信”,全民参与。20年来,中国的非遗保护,从国家主导推动,实施行政资源配置,提供系统的政策、制度、资金和人力支持,进一步向广泛的社会参与拓展,形成文化创造力。“西藏的爱马仕”。在泽当毛哗叽手工编织非遗工坊展台,藏族姑娘次珍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很多顾客这样形容该工坊的产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泽当毛哗叽编织技艺,相传是唐朝文成公主把汉族的纺织工艺融入藏族传统氆氇纺织技术中派生出来的。展台上的包包、围巾等融合了时尚设计与非遗技艺。2019年,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设立了泽当毛哗叽手工编织非遗工坊,进行编织技能培训和产品生产。2023年该工坊总产值达860万元,不仅推动了非遗技艺的传承,还带动当地80人就业,助力人均年收入增收3.2万元。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展台上,具有浓郁新疆刺绣风格的帽子、耳机、项链等格外讨喜。据工作人员介绍,2016年全国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新疆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成立。目前,工作站已开发了798种哈密刺绣新产品,参加工作站研培的绣娘达5611人次。“工作站+高校+刺绣传承人”协调联动机制,则将订单制作与旅游产品售卖相结合。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中国在非遗保护领域的一大创举。河南省平顶山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发展中心保护部副部长王菁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成立于2017年,区域范围包括宝丰县全境,对说唱文化生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区域内既有清凉寺汝官窑遗址、香山观音大士塔及其碑刻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有马街书会、宝丰魔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马街书会是历史悠久的民间曲艺盛会,已有近千年历史。“文化生态保护区在保护地方性文化生态系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无论是说唱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还是受众,都是说唱文化生态链条的一环。”王菁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是格萨尔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在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区展台,格萨尔传承人图登达杰在表演格萨尔史诗说唱时,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格萨尔》英雄史诗逾2000多万字,熔铸了神话、传统民歌、格言俚语等,全面反映了藏族等民族的历史、宗教、文化。2009年格萨(斯)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数字传播成为其破圈的突破口。成立于2012年的青海省果洛州格萨尔博物馆是果洛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程之一。博物馆负责人琼茨对《环球时报》记者介绍,为开辟格萨尔文化传承发展新路径,该博物馆正在联合多家公司开发格萨尔文化数字博物馆,主要聚焦几大功能板块:格萨尔博物馆数字孪生云平台、格萨尔文化数字资产交易平台、格萨尔数字光影秀等,以实现格萨尔文化IP数字内容的生产、创作、推广、展示、交易等功能,让格萨尔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在数字化时代焕发新的光彩。潘鲁生建议,未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突出几个重点。一是把握“时代性”。同当代最新的科技成就相结合,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融入新赛道、新学科,实现属于新时代的非遗传承与创新体系。二是突出“生活性”。文化资源的创新发展必须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生活特点和习惯相适应。三是激发“驱动性”。进一步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乡村振兴、社区发展、青年成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持续积累文化共识与发展动能。
申遗热潮中,对中国文化传统和民间信仰的冷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滚滚而来的热潮中,我们在追究原因时应该反思:是因为我们离开它太久了,我们太想念它、太需求它了。 我们急需要有一个热烈的环境去讨论、并有责任回答实践中所提出来的诸多问题。 由中国民俗学会与学苑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文化传统与民间信仰第二届海峡两岸民间文化学术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棚燃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说。 民间信仰是文化有机体的重要构成在《中国民间信仰》一书中,民间信仰被定义为宗教,认为是原始宗教的继承者,而现代宗教是原始宗教的改革者,民间信仰的历史更为悠久。 那么,作为继承者,发展到今天,民间信仰自然是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的一种活态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叶涛认为,民间信仰是一种大众文化,作为老百姓为主的文化现象,在当前我们还不能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学理来看待,还需带有策略性的思考。 文化瞎弯传统和民间信仰并不是对立的现象。 民间信仰及其表现于语言的神话、传说和表现于行动的仪式是任何文化传统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东吴大学端木恺讲座教授王秋桂表示,在中国,民间信仰除了承袭远古的巫术信仰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糅合儒、释、道三教的教义。 民间信仰的传统当中链神虚儒、释、道、巫这四类人构成的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有机体。 既然是一个有机体,它就不断发展延续。 民间信仰的研究一直是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多学科关注的重要对象。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地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并出现了诸多成果,尤其在具体的区域性个案上,以及发现田野资料的分析上,比以往更为丰富和有创见。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世瑜提出,中国对民间信仰的学术性的研究,逐步地被导向所谓对策研究和一些商业化的考量。 比如说像现在我们政府在评定一些什么项目,地方上都非常热衷,但背后总是会有一些强烈的商业化的倾向和意图。 关于文化大一统和我们日趋发现的在民间信仰上体现出来的区域差异性、地方多样性所进行的讨论就非常重要。 30年的民间信仰表述路向,正从他人的传统到自我的文化。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丙中分析说,这些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么热,从政府到学界到老百姓。 信仰是一个集体行动,一定要有社会空间和资源。 在这样的过程中,出现了传统复兴、民俗复兴、民间信仰复兴、宗教复兴。 在这样一些事实里,学术界做了一些工作,不管持有怎样的态度,至少把民间信仰等复兴呈现出来了,这是被讨论和被承认的前提。 非遗之后的民间信仰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郑培凯直率地坦承自己对于文化遗产这个词的经常使用表示不满,大多数媒体在运用这个文化遗产的时候,给一般老百姓,或者是一般文化官员的印象,是一个可以利用的。 就像人死了以后的遗产,可以利用它来作为资产这么一个想法。 他多年来一直在呼吁以更为适宜的文化传统替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叫法。 他很担心青春版《牡丹亭》的大制作的后果,会不会使得唱腔方面、身段方面在最精密微妙的一些艺术的展现丧失掉。 而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教授余少华以世纪初香港民间传统音乐为例,说明传统的未必都在民间,也没有必要把传统跟创新对立。 实际上,随着整个经济的腾飞,特别是百年来向西方学习、对自己传统文化进行摈弃的过程当中,已经出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复归。 从国际上看,遗产保护当中所谓民间力量特别强大。 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与博物馆学教授潘守永认为,当前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有四种核心力量,即政府的主导与推动力;学者的学术指导与影响力;遗产传承人/群体(考古遗产的所在地群众,或工业遗产的所有企业)的文化自觉与内省力;体制机制(包括市场、旅游)的创新力。 他说,这四种关系,前三者之间是利益相关群体,相互之间有矛盾存在兴奋点的差异。 处理好这四种力量的协调与平衡,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就能够步入良性轨道而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现在对民间信仰的研究,割裂的现象非常严重,尤其是非遗出现之后,我们把整体的民间信仰的事项割裂开来,是为了使它找到生存空间。 正在对华北地区的民间组织进行调研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叶涛指出,整个民间信仰的研究中,对整体性的要求非常重要,割裂可能会带来整个文化内涵的浅薄化。
新时代大学生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禅乎代大学生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下:
一、重贺滚悉视传统文化节日。
要加强对传统节日和节日习俗,传统节日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比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我们要重视这些节日跟节日文化,使得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弘扬。
二、学校文化渗透性。
大学生要从中华文化核心思想观念中汲取养分。 高校要重视仁爱思想在我国从古至今价值观备亮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大学生常怀关爱之心,践行仁爱之道,自觉维护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要求大学生传承守信思想,保持良好信誉,树立正向的个人形象。
三、增强文化的传承力度。
新时代的大学生使自身志气豪迈、勇于担当,才能积极奋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自身理想充分结合,让传统文化有着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与进步。 让大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投身于弘扬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当中去。
四、多元化的服饰。
民族衣服有宽松大衣版型,马哈鱼皮布料……处处显示出民族服饰与时尚元素的调和之美。 服饰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两个基本要素,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内涵。 让民族服饰潮起来,让时尚扎根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
五、各种形式的活动。
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绚丽多姿、异彩纷呈,让大学生有机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化课程和活动,真正的去接触文化,在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的多样性,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事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活态化传承。
2020四川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时间及内容
这个月13号就是要举办川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活动的时候了,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非常多的活动可以参与,今年也不例外,下面就是关于活动的详细时间及内容介绍。
活动时间
川渝非遗“云相聚”、《蜀风遗韵》非遗精品展演、首届“四川非遗购物节”??6月13日是第十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将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展开一系列的活动。
受疫情影响,所有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将以网络平台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但玩法依旧多样,不仅有“云上·四川非遗影像展”中的川菜,首届“四川非遗购物节”更是汇聚了5000余款四川非遗特色产品共同参与非遗“云消费”,还有川渝非遗“云相聚”大开你的视野。
其中,《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中医药之美主题展》将于6月13日至7月12日在四川省图书馆举办,期间每周还将举办健康系列线上讲座、沙龙,“名中医四川行”活动将组织四川省的中医大咖走进21个市州开展巡诊巡讲巡展,将中医药健康知识带到群众身边。
“云上·四川非遗影像展”,将用“非一般的匠心”“非一般的韵律”“非一般的味道”3个篇章,向广大观众呈现非遗传统技艺精品视频、《蜀风遗韵》非遗精品展演、川菜知识及经典菜品制作教程等精彩内容。
活动内容
今年遗产日活动的重头戏,是四川省在阿里、京东、拼多多、东家、快手、美团、苏宁等10余家电商平台举办首届“四川非遗购物节”,汇聚了全省100余位非遗传承人、139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500余家非遗店铺及相关企业、5000余款四川非遗特色产品共同袭岁参与非遗“云消费”。
淘宝、拼多多将推出四川非遗购物专场,美团将举办非遗美食节活动,携程也将上线“跟着非遗游四川”四川非遗之旅精选产品。
国际非遗博览园的FUNNY·ICH非遗潮集,宽窄巷子的宽窄非遗购物节以及遍布全省文旅特色小镇、景区景点、历史文化街区的非遗购物节线下活动也将陆续精彩呈现。
此外,在“文化和遗产日”期间,全省各地将在线上线下精心组织240余场各具特色、内容丰富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或通过互联网,或深入社区、走近乡村,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带到民众身边,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成都将在街子古镇举办首届成都非遗美食节。 南充、广元、德阳等地将组织各区(县)领导在非遗购物节中为本地非遗产品代言,进行直播带货活动;甘孜州将尘禅枯在成都宽窄巷子举办《雪域匠心》影像展暨非遗手工艺品、文创产品展示、展播、展销,还将开展网络直播带货活动;阿坝州组织全州非遗扶贫工坊负责人进行电商平台展示展销培训,并将在茂县古羌城举办主场展示展演活动。
《向阳纸马舞》展演。 本次活动主题是“非遗传承文明出行健康生活”。 活动现场进行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武江区非遗精品节目、艺术节目展演演出,包括《龙归后坪客家山歌》《采茶戏》《向阳纸马舞》《重阳水口龙舟调》等,将武江区文化遗产和特色艺术节目进行精彩展示,让市民大饱眼福,并让市民充分认识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现场除了设置摊位,展示申报成功的“非遗”项目以及待申报项目外,还举办了“土地里的美食”试吃(展销)会,包括龙归冷水猪肚、桑派洞叶、蜂蜜产品等具有代表性的武江农特产品,受到市民欢迎。 同时,主办单位还以当地非遗资源为主线,将文化、旅游、农业等多元地域优势与旅游推广有机结合,推出武江区精品旅游线路,受到市民青睐并现场进行报名。 据了解,武江区最早的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称“杨越”,历经2200余年发展变迁,积淀下丰富的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 其中,录入不可移动文物168处,流传天鹅坪、天子岭等一批精彩的民间传说,传承了龙舟文化、传统技艺等特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涂氏水车制作技艺、重阳水口龙舟、向阳舞纸马、重阳逗春牛、后坪客家山歌等一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曲江区分会场
2020年广东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曲江分会场暨“全域旅游在行动·曲江人游曲江”宣传活动在马坝人遗址公园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