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 借一人一笔 窥山河千秋

◎筱囡

2017年,故宫博物院展出了一幅宋代画作《千里江山图》,这幅画是中国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全卷画长11.91米,超过我们所熟知的《清明上河图》。此画是一位名叫王希孟的天才少年,但画作完成后,他便再无音信,只留下题款中的寥寥几笔——“希孟年十八”,给后人留下无限遐想,《只此青绿》的故事就由此而来。

2021年,《只此青绿》舞蹈诗剧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三年后,由舞剧改编的同名电影登陆大银幕,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填补了这位天才少年的人生一隅,让希孟(张翰饰)有机会带着他的心血之作走向更多观众。

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

想要为一个考据甚少的画师树碑立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是如何完成这幅画作的?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呕心沥血?创既需要利用零星资料展开想象,又不能偏离所处时代,于是便有了“展卷人”(谢素豪饰)这一角色。从现代回望北宋,两个时空双线并行,展卷人通过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的视角,引领观众一点点体味希孟的内心,最终借由绚烂的青绿色彩达成两个时代创心灵上的交汇。

相比于舞剧版本,电影《只此青绿》对原有的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进行删改扩充,增加的初见、听雨、青绿、苦思四个篇章更便于观众理解故事走向和人物情感。此外,电影采取零对白的形式呈现,用字幕表达每个人物的心声,降低了此前舞剧较高的欣赏门槛,让更多观众可以感受到古典美学的魅力。

《只此青绿》的编剧徐珺蕊提到,《千里江山图》的价值就在于它与我们相隔900多年,经历了无数的偶然,才成就了相遇这一刻的必然。在影片末尾的“入画”一篇,画师、工匠、文博专家、编导、演员、幕后工,和每一个银幕前的观众共同成为青绿千载的见证,正应了片中所言: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

以镜头入画,一眼千年

与舞剧唯一的观众视角不同,电影版《只此青绿》在镜头运用方面有很多尝试和巧思,美术设计也更加精细。“问篆”一篇中,先用一组动态的特写镜头展示篆刻人(刘沛然等饰)刻印时的动作,随后用一个大全景结合特效,将画面拉至俯视视角,使篆刻人所在的整个建筑群形成静态的篆书“希孟”二字,这种跳跃式的镜头组接方式让画面极具冲击力,写意与写实的交融皆在动静变化之间。“唱丝”一篇则多用中景和全景来表现织绢人(吴宇婷等饰)剥丝、纺丝、织造的过程,其中一个长镜头几乎复刻了南宋高宗时期的《蚕织图》。

除此之外,《只此青绿》对舞蹈部分的呈现也十分精彩,用近景和特写捕捉动作细节,用全景拍摄群舞的整体画面。故事中情绪激昂的部分,如“问篆”“寻石”“淬墨”三篇,利用倾斜、旋转等特殊景别和运镜来表达。写意较多的部分,如“青绿”“入画”两篇,用特效辅助画面,舞者的裙裾在地面上留下青绿墨痕,让已在画中静待千年的色彩瞬间活了起来。此外,高速摄影进一步保留了舞者的姿态和动作细节。可以说,电影版《只此青绿》充分利用银幕镜头的特性,帮助观众更好地欣赏、理解舞蹈,也让整个故事有了更强的沉浸感。

美术方面,电影用特效配合实景来中和舞剧的“大写意”,将舞台上需要演员和观众共同想象的部分用具体的画面呈现出来,比如磨石人(刘洋饰)在峭壁寻石的惊险,制笔人(王晶饰)在茅屋工作时的专注,制墨人(戴可伟等饰)淬墨时挥汗如雨的景象……画面中诸多细微之处让《千里江山图》背后的时代更加真实可感,这是与观众对望时的一眼千年。

栩栩如生,让国宝活起来

“让国宝活起来”是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开播以来的口号,《千里江山图》正是节目第一季第一期第一件登场的国宝,节目中的前世和今生两个故事为画作赋予新的生命。而电影《只此青绿》通过同样严谨的多方考据,“复活”了《千里江山图》及其背后的时代样貌,让一幅栩栩如生的北宋人文图景跃然于银幕之上。

除了此前提及的《蚕织图》,“唱丝”一篇中织绢人的妆容也以刘宗古《瑶台步月图》为依据画“三白妆”,大家劳作时的服饰造型参考刘松年《撵茶图》中的襻膊,姿态中尽显宋代美学。更加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习笔”一篇中翰林院内群像,率先登场的众女官,造型源自《宋仁宗慈圣光献曹皇后像》。十五岁的希孟和翰林院的学子们皆着粉衣、簪粉花,这样的打扮在宋代盛行,男子簪花甚至发展成一种官场礼仪制度。镜头跟随希孟的脚步在院内穿行,学子们的神态和动作给“宋代四雅”增添了一丝俏皮,群舞场面中的少年气息扑面而来,堪称影片中的一段华彩。

回到片名《只此青绿》,结尾“入画”一篇的震撼无须多言,青绿作为片中的意象人物,其群像的扮演者多为女性,而女性表现出的山水色彩,无论是动态的舞蹈,还是静态的造型,都兼具柔美与坚韧、温和与锋利,用极具包容性的姿态静待古今来客。

比较遗憾的是,电影没有还原舞剧中展卷人、青绿、希孟三人同场望月的画面,改为用镜头进行分割,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两个时空经由青绿形成共振的冲击力。展卷人也由于镜头的组接逻辑,无法像舞剧那样出现在每一个场景中,这就让他与希孟之间的联结若有似无,一部分两人共舞的画面也显得动力不足。

不过,作为一部对舞蹈艺术影视化的探索之作,《只此青绿》在保留舞剧精髓的前提下,利用电影手法对原作进行补充和深化,电影这一形式也比舞剧更容易被观众看到。无论是对画作本身,还是对其背后的历史,抑或是对文博工作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期待《只此青绿》能走到更远的地方,将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更多观众。


《只此青绿》创作灵感来自《千里江山图》

1月31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虎年春晚。 舞者以绚烂之身,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将中国古典式传奇娓娓道来。 许多网友刷屏直呼:“美哭了!太震撼!” 《只此青绿》编导周莉亚、韩真介绍,创作灵感来源于《千里江山图》。 何为“青绿”? 《只此青绿》于2021年8月首演,由中国舞坛“双子星”周莉亚、韩真担任总编导。 当时,编导韩真介绍,《只此青绿》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由北宋画家王希孟在18岁时用半年时间画成。 不同于黑白色调的水墨画,该画因用石青石绿色的矿物质颜料绘成而得名,绚丽的青绿色调交织描绘着千里江山的锦绣恢弘。 这也是《只此青绿》中“青绿”的来源。 周莉亚、韩真介绍,整个舞蹈诗剧以“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篇章为纲目,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 从去年8月份以来,《只此青绿》已在全国18个城市巡演50多场。 创排用时近1年8个月 总编导周莉亚、韩真透露,为创作《只此青绿》,编导们先是研究《千里江山图》,后又几乎看遍宋代的诗词、绘画,用时近1年8个月才将《只此青绿》搬上舞台。 创作过程中,文化和 旅游 部非遗司邀请与剧目相关的制作技艺,包括国画颜料、徽墨、宣笔、双林绫绢等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仇庆年、汪爱军、张文年、郑小华等人走进排练厅,为演员进行非遗工艺指导。 演员们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体验制作技艺,剧中的技艺展示虽然经过了艺术化的处理,但却不失学术和专业性。 在此期间,《只此青绿》团队多次与故宫博物院专家座谈交流。 更难能可贵的是,从首演到巡演,创作团队一直收集观众反馈,进行修改和调整。 周莉亚说:“《只此青绿》没有最终的版本,只有最好的版本。 ” 舞者造型模拟山峦 当得知节目突然要从剧场去春晚演出时,编导周莉亚直言“压力非常大”。 由于时间限制,虎年春晚上展示的是《只此青绿》的一段群舞。 韩真表示,虎年春晚里的片段是将《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设色抽离出来,抽象成一位女性人物形象。 这一段群舞是在表达群山层峦叠嶂的概念。 对于《只此青绿》中的部分造型和动作,两位编导进行了解析。 编导韩真介绍,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舞者的头饰像是《千里江山图》中的山石;女主青绿的扮演者孟庆旸,开篇第一个造型双袖下垂,像是山的纹理,也可以想象成山间瀑布;舞者们集体慢慢转身时,仿佛看到一座山峰迎面而来;当她们缓慢出脚重心下移,仿佛山峦在动;当舞者们呈现不同造型和体态变化时,是在模拟山峦的层峦叠嶂。 对于央视春晚所选取的片段,央视春晚副总导演邹为介绍,在诗剧的选段中,把8分钟压缩到6分钟,并结合春晚舞台视觉效果进行改编,为观众呈上视觉盛宴的同时,让观众了解《千里江山图》,展现出作品追寻中华文明根脉的意义。 统筹/刘江华

获赞3亿,一夜爆红的《只此青绿》,领舞到底有啥来头?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这是虎年春晚《只此青绿》舞蹈节目的宣传片评语。

铮铮弦音起,少女婀娜袅袅的身段悠悠起舞,却又不乏凌岩嶂泉飞云来下,动静间施,仿佛流动起伏入梦的华夏旷野河山。

领舞在画中缓慢前行,开启一幕幕扉页,仿佛《千里江山图》中那只肆意遨游的小舟,画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其中经典动作“青绿腰”随之在网络爆火,掀起多个平台模仿热度。 领舞孟庆旸也以“楚楚动人孟庆旸”的词条被广大网友带着大名夸上了热搜。

获赞3亿,这支舞蹈究竟有何魔力能在万众瞩目的春晚屏幕脱颖而出?领舞小姐姐是什么样的来头让路人为之原地圈粉?

孟庆旸是河南周口市人,出生于1992年的春天,从小就很有舞蹈天赋,父亲也支持她热爱舞蹈的梦想,花费重金报名当地最好的舞蹈机构,让她接受最好的教育。

9岁那年,她不满足于现状,主动向父母提出想要远赴北京读更为专业的舞蹈学校,这需要她独自到异乡生活,母亲很是不舍,但看到她坚定的决心,父母最后还是了支持她的想法。

或许追求艺术的道路是孤单而又漫长的,但小孟庆旸也一直被暖暖的亲情包围着。

2006年,孟庆旸14岁,她凭借舞蹈作品《敦煌乐鼓》获得第八届“桃李杯”舞蹈大赛优秀表演奖。 两年后,她不负众望顺利考入北京舞蹈学院。

可这条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北舞是中国排名第一的舞蹈学院,到处卧虎藏龙,每个人都是从千千万万舞蹈生里精挑细选出来的。 原本天之骄子的她在老师眼里是那么的不起眼,她被同学们挤到教室的最后排。

她不甘人下,将老师讲解的要点不停练习,天黑了都不曾停下,有次半夜保安大爷巡楼,以为教室没人了,差点把她锁进教室里。

2012年,优秀的她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被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相中,成为一位职业舞者。

她的努力没有白费,金子总会发光,她迅速坐稳了东方演艺领衔主演的位置。

参加了朝鲜第29届“四月之春”友谊艺术节,表演独舞作品《春江花月夜》,并获得个人银奖,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

她从来都把舞蹈视为自己的唯一选择,要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只此青绿》在网络爆红时,30岁的孟庆旸其实已经第三次登上春晚了,作为领舞的她一直不忘初心,坚定自己对舞台的热爱,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

2015年,第一次接到上央视春晚通知的孟庆旸,十分兴奋,但是却在接下来的节目彩排中不幸受伤,上天给她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韧带拉伤这个病其实没什么,运动员和舞者都经常遇到,需要静养休息,医生却特意叮嘱不能再剧烈活动,不然会对韧带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要知道,多少舞者都是因为韧带问题被迫永远走下舞台,周围人都劝她放弃,连父母都不同意她继续上台。

可为了能参加央视春晚,她毅然决然做出了出院参加央视春晚的节目彩排的决定,强忍着苦痛,她偷偷给自己做了封闭治疗,希望可以强撑到舞台结束。

她不负众望在春晚多次彩排和严格审查中优秀地完成了自己舞蹈动作,没让任何人看出来她带病上阵。

她如愿参加了201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丝路霓裳》和《大地春晖》两个舞蹈节目,并同时在两个节目中担任领舞挑大梁,出色完成任务。

但舞台结束后,她足足在床上躺了两个月,封闭治疗对她的身体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后来提起这件事时,她平淡地说道:“ 对于舞者来说,舞台就是生命,放弃舞台是做不到的。”

2021年春晚,这是孟庆旸第二次登上春晚舞台并作为领舞表演了舞蹈节目《茉莉》。 这段舞蹈得到牛年春晚收视桂冠,此时的她已经十分瞩目,很多人也向她抛出橄榄枝,不过她没有追求世故人情,反而更专心追求舞台。

《只此青绿》在北京站演出期间,孟庆旸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能跳舞,我真的太幸福了,站在舞台的那一刻,忍不住想哈哈大笑。”

孟庆旸的一夜爆红,看似幸运,实则为多年以来无数个日夜努力的必然。

连人民网微博也发文称赞《只此青绿》每一帧都是水墨画,号召大家收藏壁纸。

归来后用半年时间画出此画,以极其珍贵的矿物颜料石青、石绿上色,颜色鲜艳千年不衰,笔触细腻画风鲜明,以宏伟浩渺的江河和层峦叠嶂的意象展现江南山水。

古画名声在外,孟庆旸刚刚接触时,觉得自己的压力很大,从业多年,从未接触过如此虚无飘渺的感觉,觉得自己的水平还离应有的成果得很远。

孟庆旸说:“这种纯意向的人物,是我在那么多年的舞台生涯中第一次遇到。”

想要演好这一类舞蹈,必须理解和塑造好写意人物,从节奏律动开始感受,感受几千年的 历史 厚重,并且开发出自己的肢体进行配合。

这对于严于律己的孟庆旸来说,完全是一个新的挑战,所以她才会说困难。

孟庆旸作为“青绿”这个重要的领舞角色,所肩负的责任也更重大,舞美设计的重心也更趋向于她,镁光灯打在脸上的时候,需要怎样的感情处理,举手投足间的收放,都需要一一考虑。

而那一幕刷爆全网的“青绿腰”,对核心的要求更大,不同于古典中国舞的柔软对称,这个动作十分凌厉傲然,也十分考验控制力。

为了最佳的节目效果,也为了那么多观众的期待。 孟庆旸一次次不遗余力地完成这个动作,从未失误。

2022年,此时《只此青绿》已经成为今年的爆款舞蹈诗剧,这个剧目从第一场演出开始就一票难求,在半年时间里,她们舞团共同巡演50多场全部爆满。

那是怎样如金如玉的人,手中绘出这样的卷,那是怎样韧如水的人,身下扬起这样的舞。

孟庆旸想起自己前半生的经历,想起那个幼时苦练童子功的她,想起那个天才王希孟,是挥洒流动的傲然水墨,是沉淀飘逸的妙色舞姿,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旷古的共鸣。

风悠悠,白云袅袅,山色苍茫玉树在,只留青绿落人间。

虎年春晚《只此青绿》再现中国色彩经典 ————青绿色彩赏析

虎年春晚的视觉盛宴:《只此青绿》展现中国色彩的诗意魅力

在虎年春晚的舞台上,舞蹈《只此青绿》如同一道璀璨的光华,以《千里江山图》的故事为引,将观众带入一场跨越千年的视觉盛宴。 舞者们身姿曼妙,如同画卷中流动的诗篇,用绚烂的“青绿”色彩,细腻勾勒出一幅幅如梦如幻的山河画卷,将中国古典艺术的传奇故事娓娓道来,令人惊叹不已。

《千里江山图》作为中国艺术瑰宝,北宋王希孟的18岁杰作,以其独特的石青石绿色调闻名于世。 这幅画卷以青绿色调交织,展现出千里江山的壮丽与繁华,那种深邃的青绿,既含蓝的深沉,又有绿的生机,犹如中国传统色彩中“五正色”之一的青色,寓意着生命与东方的韵律。

“舞绘”《千里江山图》,舞者们身着由植物染料精心染制的服饰,色彩渐变,从佛青到豆绿,与画作中用矿物颜料绘出的石青、石绿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和谐统一。 静止的画与流动的舞姿相互映衬,如同历史与现代的对话,让观众在动与静中品味到中国传统美学的韵味。

春晚幕后,主创团队的严谨态度令人赞叹。 服装设计、篆刻工艺、制笔制墨等细节都经过故宫专家的严格把关,音乐则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五声音阶与现代旋律,形成独特的美感。 这样的匠心独运,无疑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深度的文化体验空间。

《只此青绿》的成功,不仅仅是一次视觉的冲击,更是对千年文化积淀的传承与创新。 它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美的共鸣,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魅力。 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永恒的。

正如染匠黄荣华所言,这是一场“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艺术之旅,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融合得恰到好处。 《只此青绿》的成功,无疑是中华文化在当代舞台上的一个生动写照,它用艺术的语言,诉说着中国色彩的经典与永恒。

这不仅是春晚的精彩瞬间,也是对世界艺术舞台的一次深度探索,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可能。 让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艺术佳作,继续照亮世界,传承并发扬光大我们的文化瑰宝。

守住传统村落承载的中华文化之 魂
得做好他可能走上不同道路的准备 国米关注小马尔蒂尼 安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