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轩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已分6批将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保护名录,推动16个省份将5028个村落列入省级保护名录,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等传统建筑55.6万栋,传承发展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5965项。住建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已形成从国家到省、市、县四级联动保护体系,下一步各地要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推动将传统村落纳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自然朴实的农业景观、耕读传家的家风家训、邻里守望的乡风民俗……这些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汇聚在传统村落里。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散落在广袤大地上的传统村落,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见证了华夏文明的辉煌与变迁。保护传统村落,就是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
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记忆,是活着的文物、有生命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质量解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必答题,把散落在中华大地的传统村落打造成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留住一方乡愁村韵,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截至目前,我国共有815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并实施了挂牌保护,传承发展5965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传统村落凝结着珍贵的记忆,不仅是珍贵的文化资产,更是村民的精神寄托。传统村落在一代代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承载起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深挖乡村文化遗产的价值,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新征程上,我国将持续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组织开展中国传统村落调查评估,完善法规政策标准,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各地各部门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突出特色,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坚持村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助力,保护好传统村落中各类文化遗产之“形”,守住传统村落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魂”,不断增强传统村落的生命力和创新活力。
保护传统村落,留住悠悠乡愁。悠悠乡愁唤醒的是文化自信,也是沉甸甸的责任。保护利用传统村落是守护中华农耕文明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客观需要。进一步增强保护好利用好传统村落的责任感、使命感,以敬畏之心对待、用实际行动呵护这些凝结了无数代人智慧的瑰宝,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加速跑”,就能让传统村落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
传统村落属于传统文化的什么形式
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后聚集地。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着独特鲜明的农村特色,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我国为什么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
我国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保护传统村落,可以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 2、促进旅游业发展: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价值,可以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维护生态环境:传统村落多位于山区和水乡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通过保护传统村落,可以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 4、城乡一体化发展:传统村落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保护传统村落,可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5、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传统村落是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生活改善的重要基础,通过保护传统村落,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化保护传统村落要求
传统村落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防止千篇一律;坚持规划先行,禁止无序建设;坚持保护优先,禁止过度开发;坚持民生为本,反对形式主义;坚持精工细作,严防粗制滥造;坚持民主决策,避免大包大揽。 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 但是,近一个时期以来,传统村落遭到破坏的状况日益严峻,加强传统村落保护迫在眉睫。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精神,遵循科学规划、整体保护、传承发展、注重民生、稳步推进、重在管理的方针,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防止千篇一律;坚持规划先行,禁止无序建设;坚持保护优先,禁止过度开发;坚持民生为本,反对形式主义;坚持精工细作,严防粗制滥造;坚持民主决策,避免大包大揽。 (三)主要目标。 通过中央、地方、村民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用3年时间,使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以下简称中国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具备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基本的防灾安全保障、基本的保护管理机制,逐步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综合能力。 二、主要任务(一)保护文化遗产。 保护村落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 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重点修复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区。 保护古路桥涵垣、古井塘树藤等历史环境要素。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二)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 整治和完善村内道路、供水、废品和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 完善消防、防灾避险等必要的安全设施。 整治文化遗产周边、公共场地、河塘沟渠等公共环境。 (三)合理利用文化遗产。 挖掘社会、情感价值,延续和拓展使用功能。 挖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开展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 挖掘经济价值,发展传统特色产业和旅游。 (四)建立保护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落实责任义务,制定保护发展规划,出台支持政策,鼓励村民和公众参与,建立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实施预警和退出机制。 三、基本要求(一)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 注重村落空间的完整性,保持建筑、村落以及周边环境的整体空间形态和内在关系,避免“插花”混建和新旧村不协调。 注重村落历史的完整性,保护各个时期的历史记忆,防止盲目塑造特定时期的风貌。 注重村落价值的完整性,挖掘和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经济、社会等价值,防止片面追求经济价值。 (二)保持传统村落的真实性。 注重文化遗产存在的真实性,杜绝无中生有、照搬抄袭。 注重文化遗 产形态的真实性,避免填塘、拉直道路等改变历史格局和风貌的行为,禁止没有依据的重建和仿制。 注重文化遗产内涵的真实性,防止一味娱乐化等现象。 注重村民生产生活的真实性,合理控制商业开发面积比例,严禁以保护利用为由将村民全部迁出。 (三)保持传统村落的延续性。 注重经济发展的延续性,提高村民收入,让村民享受现代文明成果,实现安居乐业。 注重传统文化的延续性,传承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传统习俗和传统技艺。 注重生态环境的延续性,尊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严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过度开发。 四、保护措施(一)完善名录。 继续开展补充调查,摸清传统村落底数,抓紧将有重要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做好村落文化遗产详细调查,按照“一村一档”要求建立中国传统村落档案。 统一设置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标志,实行挂牌保护。 (二)制定保护发展规划。 各地要按照《城乡规划法》以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建村〔2013〕130号)抓紧编制和审批传统村落保护发 展规划。 规划审批前应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以下简称四部局)组织的技术审查。 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要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并履行相关程序后纳入保护发展规划。 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要由保护单位制定保护措施,报经评定该项目的文化主管部门同意后,纳入保护发展规 划。 (三)加强建设管理。 规划区内新建、修缮和改造等建设活动,要经乡镇人民政府初审后报县级住房 城乡建设部门同意,并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征得文物行政部门的同意。 严禁拆并中国传统村落。 保护发展规划未经批准前,影响整体风貌和传统建筑的建设活动一律暂停。 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区划内相关建设及文物迁移的,应依法履行报批手续。 传统建筑工匠应持证上岗,修缮文物建筑的应同时取得文 物保护工程施工专业人员资格证书。 (四)加大资金投入。 中央财政考虑传统村落的保护紧迫性、现有条件和规模等差异,在明确各级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统筹农村环境保护、“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及美丽乡村建设、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中央补助地方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专项资金,分年度支持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支持范围包括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示范、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卫生等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环境整治、文物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 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鼓励地方各级财政在中央补助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 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资捐赠、投资、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保护。 探索建立传统建筑认领保护制度。 (五)做好技术指导。 四部局制定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组织保护技术开发研究、示范和技术指南编制工作,组织培训和宣传教育。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文化、文物、财政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四部门)做好本地区 的技术指导工作,成立省级专家组并报四部局备案。 每个中国传统村落要确定一名省级专家组成员,参与村内建设项目决策,现场指导传统建筑保护修缮等。 五、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一)明确责任义务。 四部局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公布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制定保护发展政策和支持措施,组织、指导和监督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文物保护和利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下达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省级四部门负责本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编制本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制定支持措施。 地市级人民政府负责编制本地区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制定支持措施,建立健全项目库。 县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负主要责任,负责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的具体实施。 乡镇人民政府要配备专门工作人员,配合做好监督管理。 村集体要根据保护发展规划,将保护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发挥村民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主体作用。 村两委主要负责人要承担村落保护管理的具体工作,应成为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组主要成员。 传统建筑所有者和使用者应当按规划要求进行维护和修缮。 (二)建立保护管理信息系统。 四部局建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管理信息系统,登记村落各类文化遗产的数量、分布、现状等情况,记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村内基础设施整治等项目的实施情况。 推动建立健全项目库,为传统村落保护项目选择、组织实施、考核验收和监督管理奠定基础。 (三)加强监督检查。 四部局组织保护工作的年度检查和不定期抽查,通报检查结果并抄送省级人民政府。 省级四部门要组织开展本地区的检查,并于每年2月底前将上年度检查报告报送四部局。 四部局将利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和中国传统村落网站公开重要信息,鼓励社会监督。 项目实施主体应公开项目内容、合同和投资额等,保障村民参与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的权利。 (四)建立退出机制。 村落文化遗产发生较严重破坏时,省级四部门应向村落所在县级人民政府提出濒危警示通报。 破坏情况严重并经四部局认定不再符合中国传统村落入选条件的,四部局将该村落从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予以除名并进行通报。 六、中央补助资金申请、核定与拨付中央补助资金申请原则上以地级市为单位。 省级四部门汇总初审后向四部局提供如下申请材料:申请文件、各地级市整体实施方案(编制要求见附件1)、本地区项目需求汇总表(格式见附件2)、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相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有明确要求的,应当同时按照要求另行上报。 2014年申请中央补助的地区,省级四部门应于5月20日前完成报送工作。 四部局根据各地申请材料,研究确定纳入支持的村落范围,结合有关专项资金年度预算安排和项目库的情况,核定各地补助资金额度,并按照原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下达资金。 各地要按照资金原支持方向使用资金,将中央补助资金用好用实用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