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博物馆的第一件展品! 博物馆建筑设计多重要

神工意匠,也是文化景观。

一座好的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流量。2006年,贝聿铭大师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本馆)正式对外开放,时尚又不失典雅别致的设计,让它瞬间成为博物馆界的顶流。

那么,如何让博物馆的外观既有美感,又很有空间设计感?博物馆馆长和建筑设计师之间是双向奔赴还是相互对抗和博弈?10月17日,一场名为“秦淮意匠——博物馆建筑设计与展览策划”的高端对话活动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举行。现场,来自博物馆界的馆长们和为博物馆设计的建筑设计师们进行了分享和对谈。

龚良:好的博物馆,建筑本身是展品

作为热门场馆,南博的建筑本身也是网红打卡点。南京博物院的老大殿是仿辽式建筑,而特展馆则像一个玉琮。

“好的博物馆,建筑是它的第一件展品。”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如是说。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改造、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建设,都是龚良亲手主抓的。

如何让建筑本身成为展品?博物馆馆长们是如何思考的?现场,龚良给出了答案。他以“当我是博物馆建设的甲方——建筑空间与展览特色的叠加”为题,回顾了南博二期工程改造、中运博的“生长”经历。他说,“当我有幸成为博物馆建设(改造)的甲方,我考虑最多的一定是建筑空间与展览特色的叠加,是神工意匠,也是文化景观。”

龚良说,好的博物馆有三个特征:一定是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最好的自己;一定是空间、美感、故事的最佳的集合;一定是服务设施优良、文化环境浓厚的最优的服务。

南博二期工程于2004年立项,当时还没有特展馆,要如何进行改造,对建筑设计有什么要求?龚良展示了当年自己的思考,包括整体感、参观路线、公共空间等。其中有:符合公众第一,最短距离、最优线路、最大容量(内涵)、最佳休闲的参观线路,符合南京气候条件的水、外墙及庭园封闭……这些都展现了一个博物馆馆长从受众、环境气候、展陈空间等各方面的深思熟虑。

他说:“南京博物院的二期工程和中运博新建,从展览定位、内容逻辑序列到建筑空间、展览特色要求,我们与博物馆设计团队密切配合,从建筑形式与地域文明、空间序列与内容逻辑、展厅要求与展览视觉等方面,都有了较好的互补,成了公众喜爱的博物馆。”

陈瑞近:贝聿铭让苏博成了顶流

苏州博物馆也是网红博物馆,尤其是本馆更是一票难求。

苏州博物馆之所以这么火,和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有关。“苏州博物馆是一个建筑的魔术。我可能在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博物馆时间太长了,导致我去其他博物馆不太适应。他设计非常精细,每一条缝都是对齐的,不管是门的缝,墙的缝,还是家具的缝都是对齐的,你可能不会刻意找它,但是你在空间里面会感到特别舒服。”苏州博物馆党总支书记、馆长谢晓婷说。

当年,贝聿铭大师在设计苏博本馆时有什么故事?论坛上,苏州市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陈瑞近展示了贝聿铭大师的一封亲笔信。上面写道:“蒙苏州市邀请设计苏州博物馆至今已近两年。苏州古城人文历史悠久,而苏州博物馆新馆地处古城之中,将是展现苏州人文历史的重要公共建筑。如何使建筑周边的古城风貌协调?如何将二十一世纪的建筑与2500年的文明结合?这些是我考虑最多的问题,这不仅对苏州,且对中国建筑发展都有现实意义。”

陈瑞近介绍,贝聿铭大师在设计苏博本馆时考察了苏博的库房,考虑了周边环境,以及创新问题。当时一些大胆的设想,如今看来都是神来之笔。比如苏博的瓦,并不是用的青砖小瓦,苏博内部空间每走一步都是景。他说,“2006年苏博新馆也就是现在的本馆建成开放,这让过去没什么名气的博物馆一下成了顶流。非常多的观众是冲着建筑本身而去的。”

现场,谢晓婷介绍,从2006年至今,苏博本馆举办了93场展览。她说:“每一次都是在和贝聿铭大师进行对话。”

陈立:共生让博物馆更美好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

金黄色的外墙,看起来四四方方,进去又别有洞天。国庆假期,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客流创新高。这次论坛由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主办,该馆馆长王文溪介绍,大报恩寺遗址是中国古代规模最高、规格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古代寺庙的遗址。她说:“我想600年前,可能郑和在这里也召开这样的创意讨论会。事实上,我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博物馆和建筑设计师如何在空间、整体布局上融合共生?因为我们马上要开建二期工程。”

那么,建筑设计师们是如何考虑博物馆建筑的融合共生的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若本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李立从设计视角,分享了自己对博物馆不断演进迭代的观察心得。

从2009年的洛阳博物馆,到2019年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再到2022年的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这10多年间,李立参与了洛阳三座风格不同的博物馆设计工作,从中清晰地洞察到三代博物馆的迭代发展与层层递进。比如: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在设计时,采用了大量夯土与铜作为建筑材料,以此彰显二里头文化深邃的内涵。他们将夯土结构与展陈巧妙融合,成功实现了在展厅引入自然光的美好设想。此外,屋顶平台部分将广袤无垠的大遗址作为展陈的最后一个环节,使大遗址成为展陈的终极展品。

开馆即网红的上海博物馆东馆也是李立团队设计的。他说,秉持将博物馆塑造为“城市文化客厅”的理念,更加注重观众的参观感受。除了向观众开放以往内部进行陶瓷、青铜器等文物修复的空间之外,还特别提到了厕所的人性化设计。“上博女卫生间和男卫生间的比例达到了3:1。此外,我们还在厕所外打造了综合服务区,设有寄存区与休息区,即便厕所排队,观众也能在此稍作休憩。”

李立认为,博物馆设计,真正的共生意味着建筑设计与展陈艺术并非相互对立,而是利益共同体。只有当二者真正达成共生状态时,博物馆才有可能为广大观众创造出连续且美好的体验。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胡玉梅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供图)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第三章 建筑设计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详细规定了各个功能区域的配置和要求。 首先,一般规定中强调博物馆应包括藏品库区、陈列区、技术及办公用房和观众服务设施。 观众服务设施需提供售票、存物、纪念品销售、餐饮、休息和卫生设施,藏品运送通道需考虑防阶和温湿度控制,藏品库房和陈列室在地下室需有防潮防水措施并配备通风设备,且给排水管道应避免布置在藏品库房上方。 藏品库区是核心区域,需包含藏品库房、缓冲间、暂存库房、鉴赏室等,对于敏感藏品,应设有缓冲间以调节温湿度。 大型和中型馆的藏品库房面积需足够大,且藏品分间存储、大件藏品应放在底层。 藏品库房设计需考虑通风、防火和防盗,净高和窗地面积比有严格限制。 陈列区则由陈列室、美术制作室、警卫室等组成,陈列室应布局合理,保证展品的展示效果和观众的参观体验。 陈列室面积、跨度、柱距、净高等都有具体规定,同时对光照、噪音控制和厕所配置有详细说明。 技术及办公用房包括鉴定编目室、摄影室等,大型馆需设有专门的实验室和熏蒸室,位置需便于藏品操作。 各用房的光线要求充足且柔和,符合专业工作需要。 整体上,博物馆建筑设计注重实用性和保护性,同时兼顾观众的舒适体验和操作人员的工作需求。 每一部分的设计都紧密围绕藏品保护和展览展示的目标展开。

博物馆设计调研报告

【 #报告#导语】调研报告是整个调查工作,包括计划、实施、收集、整理等一系列过程的总结,是调查研究人员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也是客户需要的最重要的书面结果之一。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博物馆设计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篇一】博物馆设计调研报告

如今的博物馆已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社会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并广泛的深入到现代生活中。与其他建筑不同,博物馆建筑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设计他的时候,既要考虑功能的复杂性,但更重要的是要宣扬他所呼唤的独创性,换句话说,他是一类有灵魂有主题有概念的建筑。

我们主要调研了三个博物馆,一个是苏州博物馆,一个是去上海实习时参观的上海博物馆,还有一个就是长沙的简牍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所处位置独特,他紧邻拙政园还和忠王府相通,所以在建筑形式上采用中国建筑传统的风格,与拙政园、忠王府保持一致。 这样一来,不仅对古建筑起到保护和尊重的作用,使苏州博物馆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还提升了苏州博物馆自身的文化气氛。 苏州博物馆的功能分区十分明确,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肌理都恰到好处。

博物馆的采光是设计博物馆的时候一个要重点考虑的方面。 因为博物馆内所展出的物品大多数都不能受阳光的直射,而且产生的眩光也会让欣赏展品的游客感到不适。 苏州博物馆大量的运用了自然的阳光,充分考虑自然采光。 玻璃屋顶与实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 金属遮阳片在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如果说苏州博物馆是与环境相融与自然相融的建筑,那么上海博物馆则是独树一帜的。 其建筑总面积平方米,地上五层,地下二层,建筑高度29.5米。 象征“天圆地方”的圆形放射与方形基座构成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整个建筑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融为一体。 ‘天圆地方’象征着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展示了一种天地均衡之美,上下五千年时空循环升华之力。 ‘天圆地方’组合,创造了圆形放射与方形基座和谐交融的新颖造型,带来了特有的空间轮廓,使整栋建筑能从城市众多建筑中脱颖而出,给人以回眸历史、追寻文化的联想,引发人们对形象与技术碰撞后产生的建筑文化魅力的关注、憧憬。

上海博物馆内部有一个非常大的圆形中庭,上部是圆形的大天窗,可以确保中庭的采光,也同样符合“天圆地方”中“天圆”这一设计概念。 楼梯和扶梯分别位于中庭的两侧,展厅围绕着这个中庭布置,交通流线简单明确,游客能很轻松的并且不落下的看完每一个展馆。 展厅的内部流线设计的比较曲折,能较大程度的提高展厅的利用率,在空间的布置上也注意疏密的变化,展示形式也多种多样,根据展示品种类的不同,还变换着展厅的主色调,烘托不一样的气氛,时刻给人一种新鲜感。

和苏州博物馆不同,为了保护文物不被阳光直射,上海博物馆中的展厅大部分采用的是人工照明。 并且根据展出的物品不同还采用了不同的光源。 例如雕塑展厅的光源偏暖,给人一种神秘感;青铜展区的光源偏冷,烘托一种庄严肃穆感;在书画展区,采用的的光源较暗,并且带有感应装置,有人在的时候才会自动开启,开启一段时间又自动关闭,这样是为了限度减少文物被光照射的时间,从而达到保护文物的效果。

不同的展馆颜色基调不同,表现的气氛也会不一样,例如红色为底色渲染出一种神秘感,而青色为底色则显得庄重。 同样是博物馆,一个低调一个张扬,但是他们都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色彩,都运用了许多民族的传统的元素在建筑上。 相比于前两者,长沙简牍博物馆从外部造型上看则比较现代,但简介而不失庄重。

【篇二】博物馆设计调研报告

在郑州市农业路中段,据有关数据显示,该馆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展馆面积3万余平方米,有19个展厅,是一座现代化博物馆。院区中央为主展馆、东西两侧配厅及文物仓库楼,四隅分布着电教楼、临展楼、办公楼和培训楼等,整体布局结构严谨,取九鼎定中原之寓意,建筑形式新颖别致,气势雄浑,充分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特色。整个院区绿草成茵,环境幽雅,馆中有园,园中有馆,展厅内部陈列精致,文物荟萃。

大多数的博物馆和展览馆常年举行诸如艺术、历史、自然、科学等等属于文化范畴的展览,并且相对长时期稳定。 这一类型的展示与商业展示和专题展示都大相径庭。 与商业和专题展示的区别在于这是一种提倡文化交流和保存艺术珍品的展览空间,并且展览时间较长,甚至是永久的展示。

早期的艺术馆、博物馆等大多沿用传统建筑加以改造,转而对外开放,观众群从贵族雅士慢慢扩大到普通民众。

走进博物馆,当我们要领略艺术的美丽时,往往先被展馆空间所营造的艺术气氛感染,而后才能静心品味单体展品,类似这样的艺术馆不计其数,每一种艺术流派都会有合适的展馆空间。

第一宽敞疏松的平面格局。

文化展示空间的主要表现形式,首先体现在合理的平面功能布局上。 一个井然有序的参观线路会使观众在舒适安逸的心理状态下品位展品。 参观线路有入口开始,保持一定量的交通线路,才用串联式与发散式结合。 展区的排列方式类似于商业展示。 文化展示的展板、展架多数都依靠展馆建筑本身的界面,在结构支撑和构造上相应比较简单。 对于单体的艺术品或文物,根据其身的体量需要有合适的观看距离和范围,它们的陈列不能和商品或其他商业性的产品那样布置得琳琅满目,尤其对于稍大体量的艺术品或文物,应该多留一些空间并给观众以充分的观赏时间。 甚至在展品前有供休息的座椅,让人品味。

第二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恬静的展馆气氛

从整体环境上给人以清净安逸的感觉,因为这类展品多数是艺术品、文物等,展览中心除了突出展示的展品外,尽量避免其他物品的干扰。 只是为了烘托展品,需要精心设计出适宜的展具和陈设,但不能有过多渲染,以免喧宾夺主。

在展馆中为陈列出极具情调的艺术气氛,必须对每一件精美的展品都加以分析。 正是这种艺术品或文物的独立特征,才能使博物馆处处显得精美别致。

第三柔和自然的照明设计

在展示空间里,由于其展品多数都是珍贵的艺术品或文物、标本等有保留价值的东西,所以在关照度上有极其严格的要求,并且许多展品必须提供日光效果的照明才能完全真实的表现,但又要避免直接日光的照射,以防紫外线对其侵害,所以展馆提供柔和自然的照明配置。

第四风格统一的展示空间

博物馆展示在风格上较统一。 因为没有过多的企业和品牌商业形象的干扰,展示空间叫纯粹,而且往往直接利用展馆空间的界面作展示,没有过于复杂的展板、展架等构造,不用额外的刺激观众的视觉与心理,而是强调展品本身的冲击力,简化单一的立体空间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与回味。 在这些展馆中,有的质朴无华,有的冷静深邃。 这些都应是展览建筑空间本身的艺术美感,它们能让观众步入其中并感受到艺术与文化的神圣与魅力,而并非喧宾夺主,华而不实。

【篇三】博物馆设计调研报告

一.博物馆简介

博物馆筹建与1953年,是湖北省的省级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 也是全省考古勘探,发觉和文物保护研究的中心。 目前拥有各类馆藏文物20余万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6件,国家一级文物800余件。 珍贵的有反映湖北地区革命斗争史实的实物和领导人的信札、手稿以及照片、报刊;太平天国的纪年武器和城门石刻;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布告、入城证和一部分文献。 在历史文物方面,最突出的是出土文物,包括石器、陶器、青铜器、漆器等,尤以屈家岭文化、楚国历史和古代乐器等方面的藏品最为典型,其中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和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大型成套编钟极为珍贵,出土以来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珍视。 该馆建馆以来,举办各类陈列展览近百个,主要有《湖北省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展览》、《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陈列》、《湖北战国秦汉漆器展览》、《董必武同志纪念展览》、《新四军第五师革命斗争史展览》等。 其中《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陈列》,陈列了从该墓出土的1万余件文物中挑选的青铜器、漆器、兵器、乐器等精品600件,并吸收了多年来有关曾侯乙墓研究的科学成果,内容丰富,形式设计亦较新颖。 主要出版物有《京山屈家岭》、《云梦睡虎地秦墓》、《随县曾侯乙墓》。

二.地理位置与周边环境

博物馆位于风景秀丽的武昌东湖滨,占地6。 5公顷。 四周交通便利,周围建筑迎合了博物馆建筑的外观风格,因此使博物馆显得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 另外,博物馆与湖北省艺术馆相临,与之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三.省博物馆建筑特点

省博物馆总平形式采用了对称的形式,主馆综合馆位于正中,两边楚文化馆与编钟馆相对而建,与主馆形成了一个三面围合的空间,空间与入口处的大型集散广场相连,在空间上形成了一个大于小的对比。 展厅围合的空间形成了一个庭院,庭院中设有水景与有装饰作用的交通坡道,这个坡道以桥的形式形成了一个参观导航枢纽将参观的友人引入各个馆内。 各馆之间既不干扰,有将各馆紧密联系起来。 因此,此博物馆有着浓郁的中国古典建筑的布局特点,但在建筑外观上又符合现代建筑的风格,也体现了展览性建筑的特征。

另外,主馆位与地势较高的平台上,两个小馆地势相对较低。 所以在立面上形成了高低错落。 丰富了人的视觉感受。 博物馆内部平面布局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一面,编钟馆与楚文化馆都有两层,一层入口均是大厅,左右两边分别为出入口,由入口进入展厅,展厅内部均为走廊式。 参观流线简单,便捷。 展柜分布在四周与中心,中间留出走道。 这样的布局正好体现了展览性建筑的内部布局特色。 我各热认为编钟馆是整个博物馆中最有特色的一个,也是处理最恰当的一个展览馆。 编钟体形较大,因此不能与其他文物一同展出。 所以,将编钟展厅布置在最中心的位置,一层与二层连通,这样就给编钟提供了一个大型的空间,游客在一层可以看到编钟的各个面,在二层又可以俯视编钟,这样的处理,将功能与游客的观赏范围融合在一起,恰到好处。

在室内的装饰方面,编钟馆在大厅出采用了比较粗糙的装饰材料烘托出楚韵楚风的文化气息。 而楚文化馆大厅采用了比较光滑的装饰材料,与编钟馆形成强烈的对比。 另外,灯光果在室内装饰方面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两个展馆都采用人工照明,整个展览厅靠展柜中灯光采光,制造了一种独特的气氛,是参观的人在心里上与文物融合在一起,仿佛也走进当时的生活当中。 以往博物馆建筑必须有自然采光,但是省博物馆的人工采光更能体现出这个博物馆建筑所要展现给人们的一种文化气息。 所以,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而选择不同的采光方式来达到不同的效果。

综上所述,省博物馆的建筑特色在我们心里对博物馆建筑有了一个更具体化的体现。 也让我们在其中能吸取其精华部分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创造,与构思,设计出自己心中的完美博物馆。 当代博物馆的发展已经逐渐现代化,但是面对展的内容不同,我们要做的是更好的现博物馆建筑能否能否在迎合当地文化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寻求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所以此的省博物馆参观给我们一个很好的举例,也让以后的博物馆设计有了一个最理想的初步构思与规划。

贝聿铭:我认为最好的公共项目就是博物馆

建筑大师贝聿铭于美国时间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 在《贝聿铭全集》序言中,贝聿铭回顾了自己的设计生涯,说:我最感兴趣的,一直是公共项目,而我认为最好的公共项目就是博物馆,因为它是一切事物的总结。 卢浮宫关乎建筑,但更是对一个文明的表达。 我的少年时期在中国度过,那个时候我对建筑没有什么概念,认为建筑和工程是一回事,从来没有考虑过设计的问题。 我学习物理和数学,对艺术和历史却没有过多的关注。 后来我逐渐认识到,艺术和历史才是建筑的精髓。 第一个让我考虑建筑学的,是威廉·埃默森(William Emerson)。 那个时候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工程,而麻省理工建筑学院和哈佛大学之间有几个联合项目,因此在格罗皮乌斯(Groupius)来之前,我就对哈佛大学建筑学院有了一些了解。 当时麻省理工学院还沉迷于学院派(Beaux-Arts)风格,我对于格罗皮乌斯和布劳耶(Marcel Breuer)加入哈佛大学很感兴趣,于是便决定到哈佛读研究生。 贝聿铭小时候在狮子林在哈佛大学读研的最后一年,我师从格罗皮乌斯,他允许每个学生自由选择项目主题。 我对他说我想做一个与中国有关的项目,因为我认为历史和建筑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他听完后并没有反对我,只是回答说,“好啊,那你证明给我看看。 ”于是我决定设计一座位于上海的博物馆。 当时所有在建的中国建筑都是新古典主义风格。 而我却认为,中国的展品都不大,因此学院派风格的立柱和山花并不适合。 由于家里一直都有收藏中国艺术品,我对中国艺术也略知一二。 最后后我设计了一个为中国艺术品量身定做的博物馆,这也赢得了格罗皮乌斯的认可。 1946年我在哈佛读研时设计的这个作品,和时隔60年之后的苏州博物馆不无相似之处。 格罗皮乌斯1948年我在哈佛大学教书,而威廉·齐肯多夫(William Zeckendorf)正决定在自己的威奈公司开设建筑部门,他让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列出了一些建筑师,我也在其中,就这样我搬到了纽约开始为他工作。 我们看了各种地产,我也开始逐渐了解了不动产业。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只停留在理论上,直到基普斯湾项目才真正得以建成。 这个项目给了我信心,也让我更加敢于放手设计。 那时候的我,十分欣赏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 Rohe),虽然知之不多,但很有信心,想要超越密斯。 密斯偏爱的“幕墙”是用玻璃和金属覆盖结构骨架的,而我想,如果能把墙面直接变成外立面,这样就可以两步并作一步了。 于是,在基普斯湾项目和后来与齐肯多夫做的低成本住宅里,我都采用了这个方法。 我和齐肯多夫合作了10年,这期间真正的作品不多,但是在整个团队中的工作给我带来了其他年轻建筑师不可能接触到的广阔经验。 我接触到的是大规模的都市设计。 基普斯湾项目之后,我开始感到低成本住宅的局限性,并且想要做些不一样的作品。 第一个机会就是来自丹佛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主任沃尔特·奥尔·罗伯茨(Walter Orr Roberts)请我在博尔德的平顶山上建一个研究中心,我欣然应允。 正是这个项目,让我第一次有机会将建筑视为一种艺术形式。 继罗伯茨博士之后,我的下一个重要客户是杰奎琳·肯尼迪,1964年她在一众建筑师中,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我来负责肯尼迪图书馆。 这个项目的高曝光率一定程度上也帮我得到了国家美术馆东馆的项目。 而后来,正如埃米尔·比亚西尼(Emile Biasini)所说,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ois Mitterrand)总统——另一个我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则是因为我做的国家美术馆东馆,而最终选择我来负责大卢浮宫的设计。 在前进的道路上,一个有远见愿景的人可以及时地助你一臂之力,而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就很幸运地遇见了这样一些贵人。 我最感兴趣的,一直是公共项目,而我认为最好的公共项目就是博物馆,因为它是一切事物的总结。 卢浮宫关乎建筑,但更是对一个文明的表达。 我总能从博物馆的建造中学到很多,如果不学,我就无法设计。 从我在哈佛大学时期师从格罗皮乌斯的第一个项目,到我最近的作品,博物馆一直都是我的主题,不断地提醒着我,艺术、历史和建筑确实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的。

这家风电企业就被处罚70万元 为何还是从轻 氢能业务刚起步
过不了就回去干别的去了 杨政谈体测 顺其自然过了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