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致力于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没有变,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没有变,坚定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立场没有变,赓续中美人民传统友谊的愿望没有变
习近平主席近日在秘鲁首都利马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这是中美元首时隔一年再次会晤,也是美国总统选举后两国元首首次互动,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双方回顾过去四年中美关系走过的历程,并从中总结经验启示,围绕在美国政府过渡期推进对话合作、妥善管控分歧,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建设性的沟通,为中美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
过去4年,中美关系虽然历经跌宕起伏,但在两国元首领航把舵下,开展了对话和合作,总体实现了稳定。习近平主席就中美关系发展阐明战略性、方向性、指导性意见,提出两国应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明确中方在台湾问题、民主人权、道路制度、发展权利上的4条红线,建议双方共同树立正确认知、有效管控分歧、推进互利合作、承担大国责任、促进人文交流,让中美关系这座大厦既有穹顶,又有基座和支柱。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双方共同为中美关系这座大厦添砖加瓦。
战略认知是中美关系中根本的、管总的问题。“修昔底德陷阱”不是历史的宿命,“新冷战”打不得也打不赢,对华遏制不明智、不可取,更不会得逞。如果两国做伙伴,求同存异,中美关系就能够取得长足发展。如果把对方当对手,恶性竞争,中美关系就会遭遇波折甚至倒退。中美两个大国交往,任何一方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对方,也不能从所谓“实力地位”出发压制对方,更不能为保持本国的领先地位而剥夺对方正当发展权利。中美是两个大国,难免有些矛盾分歧,但不能损害彼此核心利益,更不能搞冲突对抗。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双边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恪守。
中美利益深度交融,合作空间无限广阔。算经济账,中美贸易额超过6600亿美元,7万多家在华美企年利润达500亿美元;算就业账,仅对华出口就支撑美国93万个就业岗位,中国投资也拉动了美国就业;算民生账,中国商品不仅丰富了美国消费者选择,还降低了生活成本。麦当劳过去一年在华新增门店占全球约六成,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去年交付占其全球产能一半的电动汽车,星巴克仅在上海就有1000多家门店……中美互利合作的故事充分说明,在当前形势下,中美两国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多了。中美双方应该始终着眼两国人民福祉,不断拉长合作清单,做大合作蛋糕,实现合作共赢。
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既关乎两国人民,也关乎人类前途命运,这是双方的共识。当今世界动荡不安、冲突频发,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美双方应该计天下利,时刻考量人类前途命运,为世界和平担当,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为世界团结发挥积极作用。大国竞争不应是时代底色,团结协作才能共克时艰。“脱钩断链”不是解决之道,互利合作才能共同发展。“小院高墙”不是大国作为,开放共享才能造福人类。只有展现大国格局、拿出大国担当、发挥大国作用,才是对历史、对人民、对世界负责,才能赢得世界尊重。
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方致力于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没有变,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没有变,坚定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立场没有变,赓续中美人民传统友谊的愿望没有变。“四个没有变”充分表明中方对美国的政策一以贯之,愿意同美国新政府继续保持沟通、拓展合作、管控分歧,努力实现中美关系保持稳定,造福两国、惠及世界。让中美关系实现平稳过渡,需要双方秉持已经达成的指导原则,即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保持沟通、防止冲突、恪守《联合国宪章》,在有共同利益的领域开展合作,负责任管控双边关系中的竞争因素。
当前,中美关系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两国人民对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有期待,国际社会对中美关系稳定发展也有期待。希望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继续探寻两个大国正确相处之道,实现中美两国在这个星球上长期和平共存,多为世界注入确定性、提供正能量。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20日 03 版)
八一七公报的历史意义
八一七公报的历史意义:解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的公报
《八一七公报》的签署虽然历经波折,但却显示出我们在台湾问题上的坚定立场,也为今后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可遵循的依据。 多年来的事实证明,在台湾问题得到较好处理时,中美关系发展就比较顺利;反之,两国关系就波折迭起,麻烦不断。
在台湾问题上,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立场是非常坚定的,任何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的企图都是中国人民不能容忍的。
《八一七公报》解决了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诸多分歧,成为涉及此类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由此可见,《八一七公报》在中美关系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这份公报是解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的公报,但它的意义和作用不仅限于此。 公报说,美国政府“无意侵犯,无意干涉,无意执行”;这三个“无意”都是较之《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更为明确的承诺。
中美八一七公报内容简介:
美国政府承诺:售台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武器的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直至最后的解决。
同一天,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指出,美国本应完全停止向台出售武器,由于考虑到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中国政府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同意分步骤予以解决。
只有彻底解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才能排除发展两国关系中的障碍。 美国承诺经过一段时间最后解决这一问题,其含义是指美售台武器经过一段时间就必须完全停止。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百科-八一七公报
解决仁爱礁问题有何难点
解决仁爱礁问题以下难点:
1、涉及到中菲双边关系中的“岛礁声索争议”问题
这个原则的坚持,加上特别是菲律宾内外的各种渲染炒作,以及舆论操作等,就使得这个问题成为了一个很敏感的政治性争议。 即使是中菲关系比较好的时候,也很难真正“一步到位”地彻底解决。
2、涉及到了南海地区有油气资源
这就使得各方既难割舍但又希望开发获利,就成为一种复杂的经济和物质利益问题。 希望获利就有争斗,但合作开发又需要双方在政治上达成一些共识谅解。
3、深刻的大国博弈背景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几乎所有的领土纠纷,都和当时中国国力衰弱,列强或直接或以代理人方式与中国挑起领土纠纷有关。 从今天看,重点是中美之间,当然也包括欧洲日本等与中国之间的相处之道,如果仅仅是中菲之间,问题比较简单,易于解决,但是有了大国博弈的背景,就使得问题复杂化、国际化,这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事实。
仁爱礁问题目前具有这样几个性质:
1、长期性
它是一个长期形成的问题,至少从菲军舰“坐滩”开始已经有24年,所以可能不会马上得到妥善解决,但至少是可以搁置,可以通过相互谅解、长期磨合来妥善解决的问题。
2、复杂性
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双边主权关系等,还涉及到当地资源的占有和开发等经济物质利益,同时也涉及到背后的大国博弈。 特别是美国近日强势介入菲律宾、扩建基地等。 这种复杂性,就使得问题很难用简单方式予以解决。
3、可控性
历史实践证明这个地区形势是可控的,今后也并没有发生冲突的必然性和紧迫感。 这次事发之后,马科斯总统也明确说,虽然要继续维护菲律宾的主权,但是也需要继续和中方保持沟通和交流,以便有一个定论性的共识。
中方对于仁爱礁问题,更是一直采取了和菲律宾和平谅解协商的方式,比如个别渔民在岛礁附近休息,中方也并未采取什么拦阻行动,可见双方都还是有分寸的。
虽然由于菲律宾国内政局变动,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纠纷,美国等大国在背后插手,或刻意炒作渲染,也会造成事态的复杂性等。 但总的来看,这样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中国和菲律宾双边协商,管控分歧,避免冲突。
军事理论论文
新的世纪即将到来,在祈祷和平的新千年钟声敲响之前,冷静地观察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审慎地预期周边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在未来一个时段内维护地区和平,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态。 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顾国际舆论的反对发展核武器;美国在亚洲地区继续推行军事同盟政策,而且试图建立可能破坏地区军事力量平衡的TMD系统;亚洲国家出现了军备竞赛的苗头;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对一些国家正在构成严重挑战;等等。 在意识到这些对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观察周边国际力量关系的分布情况,观察各国对国家利益的确认与实现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以此对下一世纪的周边环境作出判断。 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之一是,在中国周边地区正在形成一种多极的力量结构。 这不是世界性的多极化趋势的产物,它只是一种地区性的结构。 日本由于经济陷于停滞与低速发展,它与亚洲其他力量的差距在缩小。 在此同时,日本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作用的意愿更强烈了。 俄罗斯的经济经过严重的衰退后已经稳定下来,加上普金的当选,它的综合力量进入了恢复期。 东盟的一体化进程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没有受到根本的打击,东盟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合作仍在加强与扩大。 印度的经济状况因新经济的出现而得到改进,拥有核武器使它的军事威慑力在继续增加,印度在亚洲扮演大国角色的愿望已明显增强。 中国的综合国力在继续增加,它在地区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有所加强。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一地位支撑了美国在亚洲的优势地位。 但美国是一个非亚洲国家,而且力量分散于全球,它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受到这两个因素限制。 由中国、日本、美国、俄国、东盟及印度这六种力量构成的多级结构将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结构。 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任何一极,在这一地区都不可能单独取得优势。 在多极均势结构中,结盟关系的变化及向两极化的发展是造成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在可以预期的未来,美日同盟关系仍会保持稳定,但是其作用一是会受到中俄战略关系的制约,二是不会得到东盟和印度的无条件支持,没有什么利益会促使印度和东盟放弃他们长期遵循的独立与中立的对外政策,卷入美国同中俄的对抗中去。 中国是本地区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与和平的对外政策,中国将会对这一结构的稳定作出贡献。 这一多极结构的稳定性还在于即使是超级大国的美国也不能改变它。 美国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可以维持这一相对稳定的结构,但它要改变这一结构的话,如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其代价之大将是它无法承受的,而且还将远远超过其所得的收获。 美国在亚洲地区将继续谋求“领导”地位,但如果它要建立单极霸权的话,它必然会受到其他力量联合的或各自的抵抗。 应当指出,中国周边的多极均势的稳定性会受到次区域力量和力量关系的影响。 例如,南、北朝鲜是东北亚次区域平衡的重要力量;巴基斯坦和泰国是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力量;印尼和越南在东南亚地区可能发挥重大作用;哈萨克斯坦和阿富汗可能在中亚地区发挥重要影响。 这些力量不仅在次地区的平衡中有重要作用,并且对中国等大国构成复杂的牵制,从而影响亚洲多极结构的稳定。 这些情况表明,均势本身并不能防止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国际环境的另一新变化是,国际多边体制将成为维护周边和平与稳定的重要途径。 多极结构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周边环境会平安无事。 霸权主义国家谋求单方面经济和政治利益的行为,各极之间无序竞争都会对中国的周边安全造成严重损害。 此外,构成其他无序因素的可能有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和军备竞赛,可能有非国家行为者的跨边境的恐怖主义与分裂主义活动,也可能是一些国家因贫困或其他原因产生的大量难民。 这些无序竞争如不能被阻止和及时控制,中国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是难以维持的。 亚洲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程度正在不断加深,东亚国家的对外贸易有三分之二是在区域内完成的。 这种共有的利益是推动它们在下一世纪进行合作的基本动力。 信息与交通领域的技术革命正在消除亚洲各国间地理上的隔阂,为它们的相互沟通和加强信行提供了手段。 亚洲各国还有着反对外来干涉、维护独立自主的历史传统,它们珍视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 这种文化上的多元主义倾向是它们相互谅解和相互妥协的基础。 因此,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周边各国将更努力地谋求合作,利用国际体制(即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来共同地维持和平、稳定和发展的环境。 除了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外,在中国和周边国家有着以下一些较重要的国际多边体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地区论坛、东盟后部长级会议、东盟加中日韩会议、朝鲜问题四方会谈、“上海五国”机制、欧亚首脑会议,等等。 这些国际多边体制包含不同的成员,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功能,有不同的优先处理的问题,其产生的决定或共识有不同的约束力,但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推动着相关国家认识他们共有的利益,并通过合作互谅互让来共同获益。 在经济和社会领域方面,这些机制已经在起非常积极的作用。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正在推动贸易自由化,这一进程使亚洲各国的经济合作得到了显著加强。 今年5月初,在泰国清迈召开的东盟与中、日、韩财政部长会议上,各方一致同意建立一个亚洲货币保护机制,以避免再次发生造成严重冲击的金融危机。 这表明亚洲国家已将它们的合作从贸易领域扩大到了金融与货币领域。 在安全方面,由于亚洲各国的共同努力,联合国在柬埔寨的维和行动取得了显著成功。 同时,一些国际多边体制已经在加强相互信任措施、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活动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今年4月,“上海五国”的国防部长进行了会晤,部长们决定要采取集体行动,防止国际恐怖主义、好战的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对五国边境地区的威胁。 进入新世纪后,只要各国都能将和平共处作为合作的基本原则,放弃冷战思维,国际多边体制就能够在解决领土争端、控制军备竞赛、建立区域性集体安全机制、防止武器扩散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在新世纪的初期,东盟地区论坛可能发展成为东亚地区的多边安全合作体制。 在中亚地区,“上海五国”机制经过扩展,也可能发挥类似功能。 但一个能涵盖东亚、南亚和中亚所有国家的多边体制暂时还没有可能性。 在中国周边存在着一些地区安全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克什米尔问题、朝鲜半岛问题、阿富汗内战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着国际因素卷入的背景。 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好就可能酿成重大冲突,对中国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但是,如何发挥国际多边体制作用,寻求最终解决或者缓解其紧张程度,现在还没有得到有关国家的充分重视。 例如印度一直拒绝国际组织调解克什米尔冲突,这不仅长期拖延了这一问题的解决,而且已经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在印巴两国都拥有核武器以后,冲突的延续将具有更大的危险性。 中国和其他国家应当向印巴两国进一步施加影响,促使他们通过调解来求得双方可接受的解决,并意识到任何强加于人的想法都是行不通的。 这也应成为下一世纪亚太地区解决国际安全问题的一条基本规范。 可以预计,通过国际体制进行国际合作将是下一世纪国际关系的重要表现方式,但是还存在如何主导国际体制的问题。 中国是亚洲地区的主要大国,中国可以,而且也应当在国际体制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只要是坚持尊重主权、国家平等、互利互惠、不干涉内政等国际体制的基本原则,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体制活动不仅会受到多数周边国家的积极评价,而且还会产生良性的互动作用。 这将成为中国主动影响周边国际环境的重要手段。 国际体制的意义是重要的,但是它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其有效性也不会在短期内迅速扩大。 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确保周边地区的多极结构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将是维护我国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基本手段。 不断加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体制,中国在下一世纪的全面复兴与强盛是大有希望的。 -周边安全环境这里是指国家周边有无危险和受到威胁的情况及条件。 是一个国家对其周边国家或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对自己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是否构成威胁、有无军事人侵、渗透颠覆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和评估。 它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是制定国防战略的首要依据。 一、我国周边概况和海洋国土观念 (一)周边概况 我国地处亚洲东方,陆地边界线总长2.2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1.8万公里。 我国陆地与15个国家相接壤,与8个国家的大陆架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连接,还与美国等许多国家隔海(洋)相望。 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型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型大国,陆地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300余万平方公里,陆海相连,总面积达1260万平方公里,疆域辽阔,美丽富饶。 旧中国在长期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下,国弱民贫。 从元末明初起,帝国主义先后对我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20余次,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前后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500多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仅1842年、1860年、1895年、1901年,列强四次侵华战争,清政府就割让国土160余万平方公里,赔款7.1亿两白银。 由于外敌人侵,至今我国边界仍遗留很多历史问题,陆地疆界尚有2600公里还没最后划定,隶属我国的海洋国土还有100余万平方公里存在重大争议。 岛屿被侵占,海域被分割,资源遭掠夺的严酷事实依然摆在我们面前。 亚太地区一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上有所发展的同时,国防拨款明显增加,纷纷制定国防发展新战略,武装力量悄然崛起,有的已向世界军事强国迈进,必然对我国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二)海洋国土观念 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南海,不仅拥有内海渤海,而且拥有漫长的海岸和 6500多个岛屿。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海洋国土,除内海,领海,毗连区外,还包括大陆架和经济专属区,共计300余万平方公里。 辽阔的海洋国土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油气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 守护我们的海洋国土,开发利用我们的海洋资源是历史赋于我们的神圣职责和权力。 1996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视察祖国沿海地区时,明确提出我国人民要增强海洋国土意识,这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 我国人民对于祖祖辈辈用汗水和生命开垦和保卫的每一寸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守土意识非常强烈。 而对海洋和海洋权益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对海洋国土的丢失和海洋资源被掠夺,缺少应有的“疼痛感”,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反差相当明显。 海权是国家的一种综合力量,是国家安全的门户,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新中国成立之前100多年我国被侵略和掠夺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海权唇亡而齿寒,国家无安宁可言;海洋及海洋国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与我们中华民族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 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在海洋经济时代,谁拥有海洋,谁能在海洋开发中占有优势,谁就能在世界上取得更多的利益、更大的生存权力。 事实上当今世界为争夺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的斗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早已将目光投向海洋,海洋上的经济争夺,军事斗争已向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要别人的一寸土地、一滴海水,但也决不容许他人侵占我国的滴水、寸土!这就要求我们全国人民强化海洋国土意识,抓住机遇,发展经济,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捍卫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斗争中,掌握主动权,在公正合理的基础上解决与有关国家的争端. 你自己再加点就行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