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出行冲击港股IPO 续命 三年亏掉70亿 等着上市

文|翠鸟资本

“汽车狂人”李书福的新能源帝国,或再添一猛将。

近日,背靠吉利集团的网约车平台曹操出行,再次更新招股书,向港交所IPO发起了最后的冲刺。如果顺利上市,这将会是李书福的第10个IPO。

曹操出行,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武侠气息,似乎暗示着吉利要在出行领域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但据其招股书披露,曹操出行在2021-2023年期间,累计亏损近70亿元,至今未盈利。这一数字不仅揭示了公司在盈利能力上的严重不足,也给其上市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曹操出行的压力,不仅在于亏损,还面临合规问题。海量罚单成为曹操出行的常态无疑又给本就艰难的IPO之路泼一盆冷水。

如今,同行中嘀嗒出行和如祺出行,早已经分别在今年6月、7月相继上市,落后一步的曹操出行,是否能够借IPO拯救危局?

三年巨亏70亿

曹操出行为吉利集团孵化,主要采用B2C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为吉利集团消化库存车,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出行服务水平。

然而,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曹操出行经营业绩却陷入了“营收增长,净利为负”的窘境。

招股书显示,自2021-2023年,曹操出行的营收虽然持续增长,分别达到71.53亿元、76.31亿元和106.68亿元,但其亏损额却令人咋舌,其年度亏损分别为30.07亿元、20.07亿元、19.81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近70亿元。

究其原因,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网约车平台陷入同质化竞争,企业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近些年曹操出行为了吸引用户,只能不断加大补贴力度,导致其营销支出不断攀升,拖压了盈利。

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曹操出行销售成本分别为88.99亿元、79.70亿元、100.52亿元,占同期收入的比例高达124.4%、104.4%和94.2%,3年累计达269.31亿元。其中,高额的销售成本便是源自庞大的司机队伍。

与此同时,随着网约车行业监管趋严,网约车行业的司机、服务、车型的管理走向规范化,也成为大势所趋。而随着滴滴等头部网约车平台转型为聚合平台,聚合平台的模式也逐渐成为主流。

此背景下,曹操出行同样选择抱紧聚合出行的平台的大腿,并实现了不菲的增长。2021-2023年,曹操出行自聚合平台收到订单的GTV分别为39亿元、44亿元和89亿元,分别占到同期总GTV的43.8%、49.9%和73.2%。

但是,聚合出行平台的流量也是需要付费的。

招股书中,曹操出行称,主要是由于向第三方聚合平台支付的佣金,由2022年的3.22亿元增加107.4%至2023年的6.67亿元。其中坦言道:“依赖第三方聚合平台处理大量订单”。

俗话说:成也萧何败萧何。

网约车聚合平台的出现,让曹操出行“吃到了”订单层面的红利。但如果曹操出行与第三方聚合平台的合作中断,会不会造成可服务的订单数量出现大幅减少?曹操出行能否及时找到替代的聚合平台避免经营受到影响呢?

另一方面,重资产运营也拉垮了曹操出行的盈利能力。

相较于嘀嗒的C2C模式、滴滴的S2B2C模式,曹操出行具有更强的平台掌控能力,同时定制车配备腰托、座椅加热、座椅通风等功能,可以让服务质量有更高优势,但平台定制车辆意味着平台需要同时承担车辆定制成本、保险维修成本、折旧成本等等。

截至2023年末,曹操出行拥有一支约3.1万辆定制车的车队,成为网约车平台中最大的定制车车队,但这种重资产模式也让其面临着运营成本高企。

招股书显示,2023年曹操出行非流动资产中自有车辆价值累计达24.69亿元,较2021年的21.66亿元增长了3亿元。

此外,报告期内曹操出行就采购汽车向吉利集团及相关方支付的购买金额分别为2.56亿、13.23亿及17.7亿元,三年合计约33亿元。

定制车差异化路线使得曹操出行在车辆方面的成本支出大增,进而导致其整体毛利率很低,2023年刚录得正毛利率5.8%。

在亏损与重资产的双重压力下,曹操出行的资金链也日趋紧张。

截至今年2月末,其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8.99亿元,同期短期借款高达51.76亿元,资金缺口为42.77亿元。更为紧迫的是,曹操出行还面临着三笔近7亿元的债务急需偿还,其中最近一笔的还款期仅剩3个月。

急需现金流之际,或许正是曹操出行选择IPO的原因所在。

合规问题突出

对于曹操出行冲击IPO,在盈利能力之外,还有一种担忧,那就是在网约车行业的监管政策不断收紧之时,曹操出行还面临着合规问题。

近年来,“人无资格车无证”,对于曹操出行来说绝非个别现象。

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曹操出行分别有23.09万辆、21.62万辆、30.73万辆汽车接受了曹操出行品牌的订单,其中5.31万辆、3.42万辆、4.82万辆汽车尚未取得运输证,分别占车辆总数的23%、15.8%及15.7%。

同期,分别有23万名、21.35万名及30.51万名司机接受了曹操出行品牌的订单,其中6.21万名、3.84万名及4.79万名司机尚未取得网约车驾驶许可证,分别占司机总数的27%、18%及15.7%。

另外,曹操出行的消费者投诉,也是悬在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今年5月底,一位女乘客通过聚合出行平台打车回家,接单方为曹操出行。

这位女乘客途中睡着,醒来后发现司机在后座亲吻她,当即报警,同时向平台发起投诉,该事件也因为媒体报道而受到广泛关注。

据了解,最终曹操出行对该司机进行了封号处理。但值得注意的是,警方在调查过程中表示,由于司机上后座前就已结束了行程订单,行程录音也随之结束,所以行程结束后司机有无叫醒行为没有录音佐证,小区监控也拍不到司机在车内的行为,需要调取行车记录仪作为证据。 但经后续沟通,平台方对她表示,该车是加盟车,即社会车辆,没有行车记录仪。曹操出行司机是否猥亵,因为各种原因难以取证。

由此也暴露出,曹操出行在监管司机行为等过程中,或许存在明显漏洞。

据交通运输部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统计,截至2024年上半年,曹操出行的订单合规率为85.2%,在前十大网约车平台中排名倒数第三。具体来看,曹操出行的车辆合规率为91.3%,司机合规率为89.3%。这意味着,每10辆曹操网约车中就有一辆属于违规运营。

网约车公司合规性是企业盈利的关键之一。曹操出行也在招股书中坦诚称,如果平台司机或车辆未能获得并保持提供网约车服务所需的执照或许可证,其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可能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平台可能会受到行政处罚,包括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或可能责令暂停、终止或大幅削减运营。

如果曹操出行的网约车合规问题无法彻底解决,那么,大概率会严重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水平。

名不副实的“行业前三”

作为吉利集团孵化的企业,曹操出行专注定制车及车服解决方案。按总交易价值(GTV)计算,2021-2023年曹操出行位居国内网约车平台前三名。

但尴尬的是,这个第三名的含金量并不高。

以2023年为例,滴滴总营收1924亿元,曹操出行的收入仅为滴滴的5.5%;滴滴净利润5.4亿元,曹操出行则亏损19.81亿元。

很明显,曹操出行与滴滴的体量还差得很远。

如今,网约车行业在经过初期的野蛮生长后,正面临着增长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市场增速放缓,用户规模趋于饱和。另一方面,行业内以滴滴为主的一超多强格局已经形成,新进入者难以撼动现有壁垒。

在由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网约车的“下半场”,想要讲出新的资本故事,曹操出行把目光投向了有无限可能的赛道——Robotaxi。

汽车咨询服务机构IHS预测,到2030年中国共享出行市场规模将达2.25万亿元,其中Robotaxi占比将达60%,规模将达1.3万亿元。

曹操出行在招股书中表示,一部分募资用于投资自动驾驶,将与吉利集团合作部署前装量产的L4级自动驾驶车辆,且正与业务合作伙伴启动无人出租车计划。

此前,曹操出行CEO龚昕透露了曹操出行未来五年的Robotaxi战略规划:两年内推出完全定制化Robotaxi车型;同时,结合9年来积累的出行运营经验,曹操出行将构建覆盖全场景的自动化运营系统,应用将于2025年上线,2026年正式开放。

押注Robotaxi求突破未来固然很美好,但从Robotaxi起步相对较早的海外市场来看,Robotaxi在落地问题中也面临着大量新问题需持续解决。而且,随着L3级别以上的高阶自动驾驶汽车上路,曹操出行还将面临更多竞争对手。这些不确定因素,都将为其布局增添变数。

如何走向未来,这可能还需要曹操出行好好思考。

※此文为翠鸟资本原创文章,未获授权请勿。


“汽车狂人”李书福即将收获第9家上市公司“曹操”

3年累亏70亿,李书福3万“曹操车队”能否打开港股大门?

| 赵普

| 趣解商业

有“汽车狂人”、“上市大师”之称的李书福,已经投资了8家上市公司,包括吉利汽车()、沃尔沃、极星汽车、亿咖通、钱江摩托()、汉马科技()、路特斯、力帆科技(),但仍未停止IPO的脚步。

近日,孵化于吉利集团的“曹操出行”正式启动IPO。 据港交所披露,曹操出行有限公司已经在4月底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并明确融资资金主要用于未来三年的发展计划。

曹操出行自称是“国内第三大网约车平台”,其在吉利集团内部的定位是布局“新能源汽车共享生态”的战略性投资业务,实控人为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但李书福的这项投资尚未盈利,其2021年-2023年累计亏损约70亿元。

图源:招股书截图

多个数据显示,在互联网巨头介入、网约车司机增加等因素下,国内网约车运力日趋饱和,去年已经有多个城市暂停网约车运营证件审核。 在此背景下,多家主营网约车、顺风车等业务的平台都处于亏损状态;除了曹操出行,之前已经递表港交所的如祺出行、嘀嗒出行,以及已经在香港上市的快狗打车(),均有不同程度亏损。

在“狼多肉少”的网约车市场,曹操出行能走出自己的差异化竞争路线吗?

01.“曹操扩张”:订单依赖聚合平台

曹操出行的上市申请材料显示,这次去香港上市融资,主要为了支持未来的“三年发展计划”,包括升级定制车辆、升级平台技术和投资自动驾驶、扩大城市布局以及提升车辆服务水平。

虽然网约车市场超75%的份额被滴滴占据,但曹操出行认为市场需求仍在增加,尤其是自身独特的定制车服务模式,有望在细分市场进一步提升市占率,从而提升公司规模。

为抢占市场份额,快速增加订单,曹操出行在2023年开始增加与聚合平台服务商的合作,并且很快见效。 曹操出行表示,2023年通过聚合平台收到的网约车订单达到89亿元,占同期总GTV的73.2%,远超2022年的49.9%。

图源:罐头图库

但订单增加的同时,曹操出行支付给聚合平台的费用也同步增加。 2021年-2022年曹操出行只有2家聚合平台服务供应商,其采购金额分别约为2.81亿元和2.77亿元;到了2023年,曹操出行的聚合平台服务商增加到3家,均位列五大供应商,其总采购金额约也增加到6.18亿元,是此前的2.23倍。

同时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如果曹操出行对聚合平台的依赖度越高,自身独立性就会越低,这也意味着曹操出行可能会面临聚合平台变化带来的各种风险。

曹操出行在上市申请材料中也提到,“倘聚合平台行业整合,我们可能因议价能力有限而不得不接受不利条款。 此外,倘我们与第三方聚合平台的合作中断,我们可服务的订单数量可能会大幅减少。 ”

另外,曹操出行把提升车辆司乘舒适度和降低司机用车成本作为提升竞争力的两大措施,其自称在2024年3月被第三方平台评为“服务口碑最佳”的共享出行平台,用户认可度排名第一。

但从用户反馈来看,部分网约车用户在选择网约车时,并不会区分是否为定制车,因车内温度、车内空气等可调节功能均可和司机沟通提供,而等待时长、价格因素往往是最关注的因素。

在高德、美团等打车软件中可看到,曹操出行已加入特价车推荐,但也有3家-8家网约车公司同时在列,竞争不小。

图源:高德地图截图

与此同时,在社交媒体、APP下载区等公众平台,却可以看到和上述“口碑”不一样的点评。

在APP store“曹操出行”APP下载区,可以看到有的新评论偏向负面,比如司机态度差、投诉处理慢、用户界面功能查找难、行程预估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差额较大、优惠卷使用问题等等。

图源:APP store截图

而在司机端,也有部分曹操出行的司机吐槽每公里费用太低。 有司机在“曹操出行”官方抖音的评论区晒单称,曹操出行一单38公里的订单,平均算下来只有“1块多1公里”。

图源:抖音截图

另外据“趣解商业”了解,曹操出行推出的品牌旗下首款定制车“曹操60”在北京的租车价格最低为5500元/月。 有网约车司机表示,在北京做网约车平均一小时流水在50元上下,这是算上补贴的价格;按此计算,如果在北京租“曹操60”跑网约车的话,每天至少要跑4~5个小时才可以收回租金成本,而要想提高净收入,一天至少要跑8个小时。 而在一线城市以外,网约车司机的平均流水相对要更少。

此外,曹操出行和很多同行一样,都面临人车不合规的问题。 截至2023年12月,曹操出行有约4.82万辆汽车尚未取车辆营运证案,占车辆总数的15.7%;同时,有约4.79万名司机尚未取得网约车驾驶许可证。

据天眼查显示,曹操出行依托的杭州优行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接到行政处罚达47次,自2020年至今累计行政处罚175次,罚金约177.87万元;其中很多处罚是因为司机或车辆没有取得相关运营资质。

图源:天眼查截图

02.3年亏70亿,李书福赔了吗?

客观的说,部分乘客和司机对曹操出行的不满并不等于事实的全部,毕竟投资人是否认可才是曹操出行IPO的最关键因素。

而要让投资人认可,最关键的则是公司是否有持续造血或融资的功能。 可惜的是,曹操出行过去3年都处于亏损之中,自我造血能力目前还差点。

上市申请材料显示,2021年-2023年,曹操出行的营收分别约为71.53亿元、76.31亿元、106.68亿元,年度亏损分别约为30.07亿元、20.07亿元、19.81亿元。 以此计算,曹操出行3年亏损约70亿元。

图源:招股书截图

香港汇生国际资本有限公司总裁黄立冲分析称,在2023年疫情解除的背景下,曹操出行营收大幅增加,但亏损没有明显改善,这是出乎预料的。 “一般公司上市前都要想办法减少亏损,我们首先会看的是亏损减少有多少,有没有带来一些我们叫做‘曙光性的指标’,但曹操出行的申请材料中并没有显示出来。 ”

拆分来看,虽然曹操出行2023年收入106.68亿元,同比增加39.8%, 但很多成本、开支也在增加。

其中,曹操出行2023年销售成本约101亿元,比2022年多了约21亿元,同比增加26.1%,主要是司机收入和补贴由63亿元增加到81亿元。

此外,曹操出行2023年的销售和营销开支约为8.36亿元,同比增加30.8%;一般及行政开支达到12亿元,相比2022年的7.44亿元增加了4.56亿元,涨幅高达61.9%;研发开支约3.4亿元,同比增加50.7%。

以上四项费用合计约124.76亿元,已经超过曹操出行当年营收。

值得注意的是, 2023年,曹操出行在对研发人员、一般及行政人员的开支费用中包含了较大额度的股份酬金支出,其合计金额约9.17亿元,而2022年则约为3.35亿元,同比大幅增加173.73%。

“网约车行业的垄断性比较明显,我认为最终可能只有一家公司能有盈利能力,而曹操出行的市场份额比较小,未来盈利压力较大。 ”黄立冲表示,曹操出行的市占率很小,无法达到规模效应。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按GTV计算,2023年网约车市场90.6%的份额由5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占据,其中排名第一的公司占据了75.5%的市场份额。

图源:招股书截图

据“趣解商业”了解,该排名中位列第一和第二的公司分别是滴滴出行和T3出行,曹操出行位居第三,但T3出行和曹操出行的GTV规模分别仅有约158亿元和122亿元,和滴滴出行1924亿元的规模相比,还不到十分之一。

虽然目前发展规模有限,但还是有股东愿意投资支撑曹操出行。 上市申请材料中显示,曹操出行的主体杭州优行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杭州优行”)共有9大股东,其实控人是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这9大股东合计的注册资金约4.79亿元,其中李书福通过浙江济底科技有限公司和吉利集团认购注册资金约4.02亿元。

此外,曹操出行官网显示,其在2018年、2021年分别完成A轮和B轮融资,融资额分别为10亿元和38亿元。

03.“负资产”上市

除了盈利能力,曹操出行的资产负债能力也是关键指标。

曹操出行表示,自己与其他网约车平台的最大区别,是在24个城市拥有由3.1万辆定制车组成的全国最大的自有车队,主要车型为吉利“曹操60”和“枫叶80v”,二者均为可换电纯电动汽车。

这也是曹操出行的最大资产;其公开数据显示,曹操出行总资产约50.73亿元,其中自有车辆总值约24.69亿元。

实际上,过去三年中,曹操出行的总资产增加额并不高,三年只增加了约13.16亿元,2022年-2023年的增幅仅约为8.7%。

图源:招股书截图

其中,2022年-2023年,曹操出行的非流动资产“相当稳定”,两年中仅增加了约2000万元,从31.7亿元增长到31.9亿元;其中变化最大的是自有车辆总值增加了3.99亿元。 同时,待投入运营车辆的资产总值减少约2.84亿元,租赁车辆、租赁物业的使用权资产合计减少约1.07亿元。 可见,曹操出行仍在扩大其自有车辆规模。

相比于“稳定”的总资产,曹操出行总负债的“扩张”速度就比较快了。

其2021年-2023年的总负债分别约为74.74亿元、99.65亿元和114.46亿元,2022年和2023年的总负债增幅分别达到33.33%和14.86%。

不难发现,曹操出行2021年-2023年都处于“负资产”状况,并且总资产和总负债之间的差额逐年增加</s

IPO失效后身陷安全风波,嘀嗒出行苦熬网约车混战期

安全问题一直是悬在网约车头顶的一块石头。 这一次它从嘀嗒出行的头顶滚落。 11月16日晚间,嘀嗒乘客崔女士在网络发文称,因嘀嗒出行网约车司机违规跨平台接单,她从“嘀嗒网约车上跳车。 11月18日,嘀嗒出行发给《华夏时报》记者的回应显示,根据平台公约,已对车主账号的行为分进行相应的扣除,在本次事件未处理完成前,暂停该账户的使用。 目前这一事件还未有最终定论。 但它为自今年下半年起,厉兵秣马、高调扩张的网约车企业们提了个醒:无论网约车行业格局如何变化,安全是所有0前面的那个“1。 预付与违规目前嘀嗒和乘客崔女士各自的声明存在一些差别。 对于11月16日的网约车行程,崔女士将之称为拼车乱象,但嘀嗒在声明中表示崔女士乘坐的是顺风车。 对于这二者之间的差别,嘀嗒出行方面人士仅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以官方回复为准。 不过记者在嘀嗒出行APP看到,嘀嗒仅有顺风车和出租车两种运力模式。 而在顺风车模式中,嘀嗒允许乘客拼车,并会在拼单成功后返给乘客一部分资金。 此外,不同于崔女士所称的“跳车这个关键细节,嘀嗒平台给出的回复则称,“据平台回访车主,车主明确表示自己很快就靠边停车了,随后乘客下车,在录音中也可以听到明显的开门和关门声,此间双方还有激烈言辞的对话。 在平台与乘客的不同表述中,关键人物都是晚高峰时段跨平台拼单的网约车司机。 嘀嗒出行公布的时间线显示,崔女士在11月16日下午六点前发布了顺风车行程需求,六点零八分,接单车主表示合拼乘客是其它平台用户,崔女士表示不能接受。 双方发生言语争执,随后车主表示乘客不同意合拼可以下车。 乘客拒绝下车并报警,车主同意。 六点十分,乘客在车上致电嘀嗒客服,表示车主违规多拼,赶自己下车,要求平台核实。 客服确认乘客安全后,表示平台不允许车主跨平台接单。 此后嘀嗒代替乘客报警。 有网约车司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确实有部分司机在多个平台上,同时发布顺风车行程后跨平台接单拼车,“顺风单很便宜,合下来大概一块多一公里。 司机拉一个人就能赚回油钱,拉两个人就赚了。 高峰时候赚得更多。 但他同时也认为,司机跨平台接顺风单并不容易,“不可能另一个乘客就正好在路边等你,多绕几公里路先上来的乘客不会答应。 另外平台都有大数据监测,会发现行程不对。 而对于嘀嗒出行司机的“硬气,这位司机认为这主要源于嘀嗒出行的预付模式,“嘀嗒一般拉的都是大单,至少二三十公里。 不管乘客上不上车,吵架还是投诉,钱都已经到手了。 难以约束的司机目前这场争执中关键的司机还在沉默中。 事实上,顺风车的安全问题此前就已经被外界关注。 而从嘀嗒出行目前公布的惩罚措施来看,在这场争执未有结果前,该车主不能继续在嘀嗒平台拉单,此外还会被扣出行分。 嘀嗒没有公布具体的扣分额度,但《华夏时报》记者看到,嘀嗒司机行为分的初始分数为满分12分,每项违规扣除分数在90天后会自动恢复。 第一次行为分扣至0分以下将被处罚15天封禁,而第二次行为分扣至0分以下,则会被永久封禁。 而在嘀嗒出行列出的一系列违规行为中,与此次纠纷有一定关联度的“言行恶劣严重影响对方出行体验一项,会被扣除六分,违反车主禁止接单15天。 “在合乘期间采取其他手段同时接送其他乘客,则只会被扣除3分,禁止接单3天。 如果考虑到崔女士文中出现的“威胁一词,嘀嗒出行的相关规定是,“涉嫌诈骗,威胁和乘人的人身安全,要被扣除24分,永久封禁。 不过多位网约车司机在被《华夏时报》记者问及扣出行分的严重性时,均认为扣分对司机的影响并不算大。 这或许就是有司机明知道平台不允许跨平台接单,却仍违规操作的原因之一。 另一位网约车司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以他过往的经历来看,平时被扣分平台只是会减少派单,或者“尽派些小单,只有被连续扣分,或者扣至一定分数才会不让出车。 “但能出车后,连续拉几天,拉够单数分就回来了。 在这背后,司机成为各个网约车平台争抢的香饽饽。 毕竟,乘客可以靠引流,但有司机才有运力,有运力才能履约订单。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在滴滴APP今年7月被下架后,美团、曹操。 高德等多个网约车平台都采取了多种激励措施吸引司机入驻。 11月18日,《华夏时报》记者在美团打车司机APP还看到,新司机注册仍可以7天免佣金,此外还有邀请新司机可得奖励等活动。 在大力补贴下,不少司机选择同时加入多个平台。 资本推动下的变局伴随着多个网约车平台对司机的火热招募,资本也成为网约车行业的变局推手。 一个明显的例证是网约车的融资记录在今年下半年被不断打破。 9月上旬,曹操出行宣布完成了38亿元的B轮融资。 这笔融资当时被称为2020年以来网约车企业所获得的国内最大额度单笔融资。 但在10月下旬,T3出行宣布的77亿元的融资,直接将这一纪录翻倍。 不过它们最终还是绕不过跟滴滴的较量。 成立于2014年嘀嗒出行,此前想抢在滴滴之前成为“网约车出行第一股。 不过它的上市之路并不顺畅。 今年4月嘀嗒出行在港股第二次递交招股书,但《华夏时报》记者在披露易看到,目前该文件已在“失效状态,不能查阅。 嘀嗒出行在去年10月第一次赴港递交的招股书,也同样过了6个月的有效期。 11月18日,嘀嗒出行相关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上市申请失效是港股IPO的正常机制,更多的信息暂时不方便置评,一切以官方通知为准。 从今年4月更新后的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嘀嗒出行的盘子并不大。 2020年全年,嘀嗒出行的营业收入从2019年的5.81亿元增加至7.91亿元。 而在90亿元的出行交易总额中,顺风车占据了81亿,占比高达九成。 招股书还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调研报告称,按2019年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嘀嗒出行是中国最大的顺风车平台,占据了66.5%的市场份额。 在盈利方面,嘀嗒出行2019年亏损7.56亿元,2020年亏损21.94亿元。 但经调整后,2019年及2020年嘀嗒出行净利润都超过3亿元。 招股书显示,2020年嘀嗒出行App每月平均活跃用户大约是1530万。 而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滴滴APP去年12月的月活是5575.18万,在它列出的移动出行月活榜单上,当期只有第二名哈_的月活过千万,其他均不及千万。 上述网约车司机也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滴滴APP下架后,感觉订单相比以前有所减少。 但在所有网约车平台中,虽然滴滴扣的最多,但订单也最多。 有互联网行业的业内人士在与《华夏时报》记者交流时认为,未来嘀嗒、首汽、T3出行这些企业还是会在顺风车、专车等单线业务发力。 “未来两到三年,市场还很考验出行企业的盈利能力。 责任:黄兴利:寒丰

利拉德制胜球 雄鹿终结火箭5连胜 字母哥关键封盖
AI创业项目仍在寻找市场的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