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11月17日,一场名为“寻梦复源·艺科融汇——作品重生的历程”的展览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举办,展出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戴泽、朱乃正五位杰出艺术家的经典作品29件,以艺术家的视角展现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与世界的沟通与融合,以及对西方艺术的理解与实践。
展览挑选艺术家临摹西方经典油画的作品,从艺术品科学检测及修复的视角,对作品进行深度的研究和解析。展览打破传统绘画呈现模式,以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研究成果,向观众呈现艺术作品重生的历程。
其中,徐悲鸿的绘画作品融汇中西,人物造型写实,充满力量与奋进精神;刘海粟的作品线条刚硬,用色大胆,气魄雄厚;林风眠的绘画风格典雅中带有悲凉,给人以永恒的思考;戴泽的作品造型严谨朴实,追求色彩与光感,充满生活气息;朱乃正的作品则以其深厚的写实功底和对色彩的细腻把握而著称。这些艺术家用画笔描绘了一个充满创造力与激情的艺术时代,他们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
徐悲鸿《孙佩苍夫人与女儿画像》。
刘海粟《太湖渔舟》。
在艺术遗产保护的广袤领域中,油画修复始终占据着关键位置。这些作品在岁月的侵蚀和环境的影响下,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损坏和老化。为此,本次展览特别展示了戴泽临摹《齐格蒙特钟》局部和朱乃正临柯罗《海边的村庄》两件作品的修复成果。这些修复工作融合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精湛的传统技艺,通过高分辨显微设备、多光谱分析技术等手段,精准判断病害类型与程度,确定颜料的原始配方,为修复材料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修复理念上,修复师们注重整体性和可逆性,不再仅仅着眼于局部修复,而是从油画作品的整体风格和创作背景综合考量,制定合适的修复方案。修复后的油画作品重焕光彩,让观众能够再次领略大师们的艺术风采,传承他们的创新精神。
展讯——
“寻梦复源·艺科融汇——作品重生的历程”
时间:9月29日—11月17日
地点: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戴银欢
求达芬奇的所有油画作品,以及相关的书籍,对达芬奇的解读比较经典权威的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 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 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 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基督受洗(15世纪)▪受胎告知(15世纪)▪吉内薇拉·班琪(15世纪)▪柏诺瓦的圣母(15世纪)▪三博士来朝(15世纪)▪抱银貂的女子▪音乐家肖像▪哺乳圣母(15世纪)▪纺车边的圣母▪蒙娜丽莎(16世纪)▪岩间圣母(15世纪)▪岩间圣母(16世纪)▪莉妲和天鹅(16世纪)▪圣母子与圣安妮(16世纪)▪施洗者圣约翰(16世纪)▪拈花圣母(15世纪)▪圣母子与圣安妮、施洗者圣约翰(15世纪-16世纪)壁画▪最后的晚餐(15世纪)创作历程介绍早期创作当他在的作坊学艺时,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才。 约1470年他在协助韦罗基奥绘制《基督受洗》时,虽然只画了一位跪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态、表情和柔和的色调,已明显地超过了韦罗基奥。 据传,韦罗基奥为此不再作画。 现存他最早的作品《受胎告知》是达·芬奇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一件作品。 除了有一点自由构思外,这幅画的场景都是达·芬奇遵循一般的透视画法来构思的。 后来位于欧利维特峰的圣巴托罗梅欧修道院还订购了这幅作品,稍后创作的《吉内薇拉·班琪》,一反15世纪艺术追求线条分明的传统,以逆光夕照的色调渲染他所倡导的透视效果。 1481年创作的《博士来拜》(又译《三王来拜》)是标志其艺术风格达到成熟期的作品。 该画虽由于他动身去米兰而没有完成,但从原稿上可看出其构图和形象塑造所显示的艺术创新,大大超越了他的老师和同辈:由圣母婴孩和三位博士所形成的三角形稳定构图,按精确的透视法画的建筑遗迹和奔腾飞跃的马群等背景,说明他已不再从叙事的角度简单地罗列有关人物,而是对传统的题材进行彻底的改造。 他所采用的色调幽暗的画法,使人物形象从阴影中突出,突破了传统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预示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盛期创作1482年达·芬奇来到米兰,应圣弗朗切斯教堂的邀请绘制祭坛画《岩间圣母》。 这幅
《圣母子与圣安妮、施洗者圣约翰》
[3]画现藏于卢浮宫。《最后的晚餐》是他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这幅表现基督被捕前和门徒最后会餐诀别场面的湿壁画,绘制在米兰格雷契修道院饭厅的墙壁上。它巧妙的构图和独具匠心的布局,使画面上的厅堂与生活中的饭厅建筑结构紧密联结在一起,使观者感觉画中的情景似乎就发生在眼前。在人物布局上,一反平列于饭桌的形式,将基督独立于画面中央,其他门徒通过各自不同的表情和手势,分别表现出惊恐、愤怒、怀疑、剖白和慌张的情绪。这种典型性格的描绘,突出了绘画的主题,它与构图的统一效果互为补充,堪称美术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作。1500年达·芬奇回到佛罗伦萨,随着共和国制度的恢复,文化气氛一度活跃,画坛上也先后出现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杰出人物。达·芬奇开始为兰则塔大教堂的主祭坛创作《圣母子与圣安娜、圣约翰》,他向市民展出的一幅经过精心构思的《圣母子与圣安娜、圣约翰》素描草图,立即引起轰动,其构图原理和画法对艺术界有极大影响,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人也从中得到启发。1503年他一面着手为市政厅绘制壁画《安吉里之战》,一面创作《蒙娜丽莎》和《圣母子与圣安娜、圣约翰》(后成为《圣母子与圣安娜》),这两幅画和《施洗者圣约翰》一起成为他极为珍爱的作品,始终带在身边,晚年移居法国也不离左右,最后遗存巴黎。1499年为躲避战乱,达·芬奇在曼图亚和威尼斯等地旅游并进行一些科学研究。1500年达·芬奇回到佛罗伦萨并开始创作《蒙娜丽莎》。这之后达·芬奇再去米兰,并继续服务于米兰宫廷。1513年移居罗马,罗马对于达·芬奇来说并不是很讨人喜欢的地方。他在那里做了短暂的停留,见到了米开朗基罗和其他当时在罗马的艺术家,但并没有显露他任何的艺术天才。他在那里基本上是研究一些类似于魔法的小把戏,以至于罗马人当他是巫师一类的人物。1515年达·芬奇移居法国,最后定居昂布瓦斯。巨人长眠达·芬奇晚年被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邀入法国,弗朗索瓦一世给予了他至高的接待,将其安最后的归宿克鲁克斯庄园(4张)置于昂布瓦斯城堡中的克鲁克斯庄园,并时不时地去请教。1519年5月2日,年事已高的达·芬奇因病逝世了,据说他是在赶来的弗朗索瓦一世怀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最钟爱的学生弗朗西斯科·梅尔兹(达·芬奇临终前将所有绘画作品和大量手稿都托付给了他)说:“达·芬奇的死,对每一个人都是损失,造物主无力再造出一个像他这样的天才了。”“上天有时将美丽、优雅、才能赋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为无不超群绝伦,显出他的天才来自上苍而非人间之力。列昂纳多正是如此。他的优雅与优美无与伦比,他的才智之高可使一切难题迎刃而解。”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传记作家瓦萨里对达·芬奇的溢美之词。本段人物成就科学成就最初,人们学习科学知识也只是学习像《圣经》一样的亚里士多德理论,只相信文字记载。达·芬奇反对经院哲学家们把过去的教义和言论作为知识基础,他鼓励人们向大自然学习,到自然界中寻求知识和真理。他认为知识起源于实践,应该从实践出发,通过实践去探索科学的奥秘。他说“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实践应以好的理论为基础”。达·芬奇提出并掌握了这种先进的科学方法,采用这种科学方法去进行科学研究,在自然科学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这一方法,后来得到了伽利略的发展,并由英国哲学家培根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最基本方法。达·芬奇坚信科学,他对宗教感到厌恶,抨击天主教那些掌权的为“一个贩卖欺骗与谎言者”。他说:“真理只有一个,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学之中。”达·芬奇的实验工作方法为后来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爱因斯坦等人的发明创造开辟了新的道路。天文方面达·芬奇对传统的“地球中心说”持否定的观点。他认为地球不是太阳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一颗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太阳本身是不运动的。达·芬奇还认为月亮自身并不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辉。他的这些观点的提出早于哥白尼的“日心说”,甚至在当时,达·芬奇就可能在幻想利用太阳能了。物理方面达·芬奇重新发现了液体压力的概念,提出了连通器原理。他指出:达·芬奇留给后世的文明理论遗产(图)(3张)在连通器内,同一液体的液面高度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液面高度不同,液体的高度与密度成反比。15世纪,他最早开始了物体之间的摩擦学理论的研究。他发现了惯性原理,后来为伽利略的实验所证明。他认为一个抛射体最初是沿倾斜的直线上升,在引力和冲力的混合作用下作曲线位移,最后冲力耗尽,在引力的作用下作垂直下落运动。还预示了物质的原子原理,形象生动的描述了原子能的威力:“那东西将从地底下爆起,使人在无声的气息中突然死去,城堡也遭到彻底毁坏,看起来在空中似乎有强大的破坏力。”医学方面达·芬奇在生理解剖学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认为是近代生理解剖学的达·芬奇生理解剖图(14张)始祖。他掌握了人体解剖知识,从解剖学入手,研究了人体各部分的构造。他最先采用蜡来表现人脑的内部结构,也是设想用玻璃和陶瓷制作心脏和眼睛的第一人。他发现了血液的功能,认为血液对人体起着新陈代谢的作用,并认为了血液是不断循环的。他说血液不断的改造全身,把养料带到身体需要的各个部分,再把体内的废物带走。达·芬奇研究过心脏,他发现心脏有四个腔,并画出了心脏瓣膜。他认为老年人死因之一是动脉硬化,而产生动脉硬化的原因是缺乏运动。后来,英国科学家哈维证实和发展了达·芬奇这些生理解剖学的成果。古生物先锋虽然他已经逝世了将近500年,但我们还记得在这个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他的兴趣之一是化石的研究。在新的期刊论文Palaios,安德烈Baucon表明他是一个有“体化石研究的先驱,”或曾经生物遗骸,与“遗迹化石,如脚印”。《马》
[4]痴迷机械对机械世界痴迷不已。水下呼吸装置、拉动装置、发条传动装置、滚珠装置、反向螺旋、差动螺旋、风速计和陀螺仪……达·芬奇将他无数的奇思妙想呈现在世人面前。故事的开头不得不说起达·芬奇初到佛罗伦萨学画的经历。事实上,这段经历开启了艺术家达·芬奇的大门,也开启了科学家达机械设计(达芬奇)
·芬奇的大门。1460年达·芬奇随父亲来到佛罗伦萨,开始了他的学徒生涯,同时开始学画。学画的达·芬奇参与安装佛罗伦萨圣母玛丽亚大教堂穹顶灯塔上的巨型铜球,由此接触并感受到了各式各样机械系统的神奇。佛罗伦萨圣母玛丽亚大教堂是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达·芬奇在安装穹顶灯塔上的巨型铜球时,亲眼目睹了三速提升机等机械装置的效率,深感其中的神奇。由此,布鲁内莱斯基的机械系统设计理念对达·芬奇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一批锡耶纳工程师对达·芬奇的科学世界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锡耶纳的工程师们设计了一种外形像船的河道淤泥挖掘机,用来清除浅水口的沙砾和淤泥,还有一种能够提高装载量又加快行驶速度的桨叶船。这些锡耶纳工程师的发明,让达·芬奇对机械的魔力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从此,达·芬奇对机械世界痴迷不已。密码筒看过《达·芬奇密码》的人大概都知道达·芬奇密码筒。而事实上在当时的社会,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文件的保密工作。达·芬奇设计的这种密码筒造型古典,内涵着文艺复兴特质,设计优雅,符合达·芬奇的睿智风格。按照故事情节,密码筒里藏匿着关于郇山隐修会乃至整个基督教最大秘密的莎草纸。达·芬奇设计的密码筒内有一个装着醋液的容器,如果强行砸烂密码筒,醋液就会流出溶解莎草纸。要打开密码筒,必须解开一个5位数的密码,密码筒上有5个转盘,每个转盘上都有26个字母,可能作为密码的排列组合多达种。机器人研究设计出初级机器人。最为奇妙的是,达·芬奇还设计了一套方法以做心脏修复手术。达芬奇的一些科研成果(5张)达·芬奇曾称自己没有受过书本教育,大自然才是他真正的老师。为了认识自然,认识自己,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不遗余力地探索着。为了认识人类自身,达·芬奇亲自解剖了几十具尸体,对人体骨骼、肌肉、关节以及内脏器官进行了精确了解和绘制。令人惊讶的是,当年达·芬奇连人体循环系统工作机理的概念都没有。更为神奇的是,2005年一名英国外科医生还利用达·芬奇设计的方法做心脏修复手术。不过,解剖学的研究在当时并没有给达·芬奇带来声誉,而是遭到了无数的诽谤。不过,就是有了对人体的这种深入了解,达·芬奇才在手稿中绘制了西方文明世界的第一款人形机器人。达·芬奇赋予了这个机器人木头、皮革和金属的外壳,而如何让机器人动起来,才是让达·芬奇大伤脑筋的。他想到了用下部的齿轮作为驱动装置,由此通过两个机械杆的齿轮再与胸部的一个圆盘齿轮咬合,机器人的胳膊就可以挥舞,可以坐或者站立。更绝的是,再通过一个传动杆与头部相连,头部就可以转动甚至开合下颌。而一旦配备了自动鼓装置后,这个机器人甚至还可以发出声音。原来,5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机器人的雏形。汽车研究点燃现代汽车发明灵感之火。达·芬奇长达1万多页的手稿(现存约6000多页)至今仍在影响科学研究,他就是一位现代世界的预言家,而他的手稿也被称为一部15世纪科学技术真正的百科全书。很早,达·芬奇就对当时的四轮马车不满。在他的科学世界中,早就有了汽车的影子。事实上,点燃现代汽车发明灵感之火的正是这辆“达·芬奇汽车”。既然是汽车就要考虑动力问题,达·芬奇在汽车中部安装了两根弹簧以解决这个问题。人力转动车的后轮使得各个齿轮相互咬合,弹簧绷紧就产生了力,再通过杠杆作用将力传递到轮子上。那么怎么控制车速呢?达·芬奇也想到了。他在车身上安装了一个圆盘装置,圆盘表面设置了很多方形的木块,和每个轮子连接的铁杆的另一端与圆盘相接,这就是用于控制车速的装置。圆盘上放置的木块数量越多,与铁杆之间的摩擦就会越大,阻力也越大,轮子的运转速度越慢,行驶的距离越长。当然,达·芬奇也想到了刹车装置。位于齿轮之间有一个木块,拉动绳索将木块卡在齿轮之间,车就可以停止。不过,这辆汽车不能载人,因为仅靠弹簧的动力根本无法行驶很长的距离。同时,达·芬奇还将弹簧巧妙地运用在了钟表设计上。后来大型钟表采用的原理,就是出自达·芬奇的设想。只是在这个设想中,弹簧的弹力被物体的重力所代替,物体向下的重力通过众多齿轮咬合作用被均匀传递,钟表便得以保持匀速运动。此外,乐器、闹钟、自行车、照相机、温度计、烤肉机、纺织机、起重机、挖掘机……达·芬奇曾有过无数的发明设计,而这些发明设计在当时如果发表足足可以让我们的世界科学文明进程提前100年。[5]建筑成就在建筑方面,达·芬奇也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他设计过桥梁、教堂、城市街道和城市建筑。在城市街道设计中,他将车马道和人行道分开。设计城市建筑时,具体规定了房屋的高度和街道的宽度。米兰的护城河就是他设计和监工建造而成的。1502年达芬奇离开桑蒂西马·阿努佳塔后,就曾在声名狼藉的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之子凯撒·波吉亚手下担任过军事建筑师及工程师。军事成就达·芬奇的研究和发明还涉及到了军事领域。他发明了簧轮枪、子母弹、三管大炮、坦克车达芬奇的军事设计(20张)、浮动雪鞋、潜水服及潜水艇、双层船壳战舰、滑翔机、扑翼飞机和直升机、旋转浮桥等等。2008年4月26日,在瑞士西部城市帕耶讷,36岁的瑞士人奥利维耶·维耶提-特帕使用由达·芬奇设计的金字塔型降落伞从距地面600米高的直升机上成功跳下。水利方面达·芬奇对水利学的研究比意大利的学者克斯铁列早一个世纪。为了排除泥沙,他作了疏通亚诺河的施工计划。他设计并亲自主持修建了米兰至帕维亚的运河灌溉工程。由他经手建造的一些水库、水闸、拦水坝便利了农田灌溉,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些水利设施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地质方面达·芬奇根据高山上有海中动物化石的事实推断出地壳有过变动,指出地球上洪水的痕迹是海陆变迁的证明,这个思想与300年后赫顿在地质学方面的发现颇为近似。并且在麦哲伦环球航行之前,他就计算出地球的直径为7000余英里。艺术成就说到艺术创作,在文艺复兴时期当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成就最高。他们的艺达芬奇在各个领域的绘画作品与手稿(16张)术成就达到了西方造型艺术继古希腊之后的第二次高峰,仅绘画而言,则达到了欧洲的第一次高峰。其中尤以达·芬奇最为突出,恩格斯称他是巨人中的巨人。在艺术创作方面,达·芬奇解决了造型艺术三个领域——建筑、雕刻、绘画中的重大问题:1、解决了纪念性中央圆屋顶建筑物设计和理想城市的规划问题;2、解决了15世纪以来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骑马纪念碑雕像的问题;3、解决了当时绘画中两个重要领域——纪念性壁画和祭坛画的问题。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像镜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还以思考指导创作,从自然界中观察和选择美的部分加以表现。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这三幅作品是达·芬奇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蒙娜丽莎》的原型是威尼斯公爵夫人,当时威尼斯公爵请达·芬奇为其夫人画一幅肖像,而当这幅画作完成之后,达·芬奇因为太喜欢这幅画,不舍得交工,就连夜打包,和仆人一起逃跑了。蒙娜丽莎的右手更被称为“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手”。《最后的晚餐》绘制在米兰格雷契修道院饭厅的墙壁上。达·芬奇一改前人绘制“最后晚餐”围桌而座的布局,让所有人物坐成一排面向观众,而耶稣基督坐在最中间。嘉德香港2018春拍推出“与大师对话”之颜文梁
人们对艺术的爱好,多随心境转移。 艺术家则应潇洒自在,心境旷达,不追求名利,不徒作皱眉忧态无论环境为何,我力主带有乐观色彩的作品。
颜文梁
颜文梁为二十世纪中国第一批留欧学习西画的艺术家,更是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先锋。 作为苏州美院的第一任校长,颜文梁与彼时的北平艺专校长徐悲鸿、上海美院校长刘海粟及杭州艺专校长林风眠齐名,被画家庞薰琹誉为八级风都吹不倒的民国四大校长,可谓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史的重要奠基人。
▲ 1930年的颜文梁(右)与刘海粟(中)在意大利
综观颜文梁一生创作,见其对油画的深度研究及独树一帜的内涵。 如艺评家尚辉即认为颜文梁是近现代中国少数深得印象派精髓,又蕴含以库尔贝为代表的欧洲写实主义素养的油画家,而在具体的艺术语言上都更接近中国画家所具有的那种气质与禀赋。 这是颜文梁既区别于又相同于其他中国西画先驱者地方。
▲ 颜文梁《厨房》色粉画 48.564cm,1920年作(版权所有)
1928年,为亲炙西方艺术的灵光,时任苏州美术学院院长的颜文梁在好友徐悲鸿的鼓励下赴法留学,在巴黎期间,其作品《厨房》曾荣获法国春季沙龙展荣誉奖,奠定了他的地位。 之后,颜文梁将所认同的西方美学之精髓加入个人化的思考,化为创作。
是次春拍,我们很荣幸呈现其珍稀大尺幅动物主题创作《奔马》及其风景画经典《幽林》。 两件作品来源清晰,流传有序,时隔二十载现身拍场,意义非凡,为广大藏家提供购藏良机。
颜文梁珍稀动物主题
巨作《奔马》
Lot 27 颜文梁(1893-1988) 奔马 油彩 画布 l 1979年作 l 6091.5 cm
估价:HK$ 3,200,0004,500,000
展览
1979 年,全国艺坛大师动物画展,上海动物园展厅(前上海西郊公园),上海
上海佛教协会副会长郭大栋旧藏
1999年6月,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拍品编号37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生前唯一公开展示,
最大尺幅珍罕动物主题创作
颜文梁的创作以风景画为主,《奔马》为其极为珍稀,难得一见之动物主题作品,综观其毕生创作,该主题作品仅有三幅:一幅以群鸡为题材,以及含本件在内,两幅以描绘群马之作。 而论作品的尺幅,也是其创作中难能可贵的大作。 纵观艺术家一生作品,如此大尺幅的创作不超过二十件,大画展现了艺术家创作的气魄及投入的心力,而当中《奔马》即为可遇而不可求的重要作品。
▲ 颜文梁《群鸡》油彩画布 6091 cm,亚洲重要私人收藏(版权所有)
而若探究艺术家为什么以马为主题?我们可回溯到自1957年开始的中国政治运动风暴。 在当时官方对美术进行高压监控,致使油画的传统题材样式,如肖像、风景、静物和人体受到绝对的限制,深入生活成为统一的创作主题,在这特殊的年代里,颜文梁并未放弃对自身艺术的磨练,以扎实的写实功力深入工厂及农村,精心的表现新生活的风景,创作了众多美术馆典藏之作:如《船厂》系列。 而动物题材,则为颜文梁该时期唯一的个性化绝响,珍贵纪录了动荡年代中,艺术家屈指可数展露个人情感之作,却因对意识形态大清洗的本能恐惧,鲜少亮相于众而常不为人所知。
▲ 1979年刘海粟夫妇于全国艺坛大师动物画展展览现场,左一为组织者、颜文梁学生李蔷生,右墙上挂的,即为是次上拍的《奔马》
据考据,该系列作品仅于1979年文革结束不久后,由颜文梁学生李蔷生组织策划,特为刚历经浩劫的沪上艺术大家颜文梁、刘海粟、朱屺瞻、谢稚柳、唐云、程十发等举办的全国艺坛大师动物画展中公开展示,是次上拍的《奔马》即在当时首度现身大众面前,作品由颜文梁亲自挑选参展,足见其代表性。
▲ 李蔷生在老师颜文梁家中鉴赏其大尺幅油画名作《百花争艳》6993cm 1965年作
《奔马》创作历时多年,约莫初创于60年代,且因政治、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而中断作画,直至1979年展览前,方补笔落款完成,可谓探究颜文梁艺术风格、人生经历的关键之作,在见证时代动荡、社会变迁的同时,更鲜活纪录了艺术家对艺术之美不懈求真的试炼,为一代大师风骨之最佳写照。
学生好友郭大栋旧藏
《奔马》原为上海纺织工业局总工程师、上海佛教协会副会长郭大栋旧藏。 郭大栋年轻时就喜好艺术,有中国字画、名家印鉴等众多收藏。 1979年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实,上海佛教协会恢复活动,郭大栋与后来同为佛教协会副会长的胡建宁一起,奔走主持古旧寺庙的修复工作。 胡建宁年轻时于九华画室,师从颜文梁习画六年,投身佛教事业后,仍与老师密切往来。 在好友胡建宁的引荐下,郭大栋有幸获藏《奔马》巨作。 作品来源清晰、详实可考,且在过去逾二十年未曾现身市埸,此番亮相,势必将再次成为众人关注之焦点!
神形兼备 物景合一
在作画上,颜文梁主张必须先有形式,然后方有精神的表现。 在《奔马》一作,颜文梁观察入微,以其经典的细腻的笔法,明快的用色生动地呈现八匹马不同的姿态。 无论是扬蹄时的风姿,还是休憩时的恬静,从动物的肌肉、神色至飞扬的毛发,皆丝丝入扣。 做此画时艺术家虽已年过七旬,却始终坚持以真为美,在细微之处仍能做到淋漓尽致的描绘,在力求写实之余予人以开阔之感,不由令人联想到文革结束后,艺术家自身若守得云开见青天的心境,及丰沛的创作能量,使作品别具意义。
▲ 《奔马》作品局部
在其所作的《树的透视学》一文中,颜文梁曾对树与草的描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求精准写实地表现树丛的自然状态。 作品在草木的刻划中,即见变化多端,及其细腻的着眼,观者似能感受到风动的痕迹。 而其远景用大笔描绘,细景用小笔,在放松与聚焦、厚涂与薄涂间造就自然的景深,达到物景合一的境界。
擅于自然风景描绘的颜文梁,以油彩层层叠塑造出天上锦簇如花的云朵。 作品令人想起其于30年代游历意大利时所创作的《古迹》。 虽然二件作品题材大相庭径,然而在天空和云彩的处理上,却惊人相似。 作品中,马蹄的阴影倒影在绿草坪上,在自然光的照耀下或深或浅,流溢的光彩好似一曲和谐的乐章,验证了颜文梁在《色彩研究》中所言:任何优美的画图所产生的色彩效果,都是由于色光的复杂而巧妙的配置,以及画上种种颜料互相排列辉映而生的美感。 严谨而极具美感的铺排,使作品无疑见证了其一生对于真实与美的追求。
求几个画家的简介
克雷迪 (1458-1537年)<br> 洛伦佐·迪·克雷迪是 15世纪下半期到16世纪上半期意大利画家,这正是文艺复兴美术进入盛期发展时代。 宗教题材世俗化,人物造型已经解决解剖透视问题。 物象的质感、量感和空间感已经不是画家着力的艺术难题,画家的向光和色彩造型方面探寻,克雷迪的画风正是体现这一时代的特征。 《同圣朱利安和圣尼古拉斯在一起的圣母子》<br> 这是一幅祭坛画,圣徒作为供养人呈对称式分列圣母子两旁,题材和构图皆承继传统,唯人物造型具有个性。 <br> 画中人物形象塑造沉稳、坚实,有雕塑体积感,用笔细腻精到不露笔痕,人们见到的是人,是不同质量感的衣着和大理石,就写实而论已达至高峰。 画家尝以使用自然侧面光源,造成画面上由于光的变化而形成各种微妙的明暗变化层次,尤其是反光和投影的处理,自然恰当而富空间感。 雷斯达尔(1628~1682)Ruisdael,Jacob van荷兰画家。 1628年(一说1629年)生于哈勒姆,1682年3月卒于同地。 艺术上受其叔父雷斯达尔影响。 作品多描绘海洋、平原和农村。 早期创作以凝重见长,写实功力深厚,代表作《林中小屋》表明他是17世纪前期荷兰风景画写实传统的继承者。 之后,其画风越来越洒脱,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使他将对形态、空间和运动的敏锐感受,融于绘画之中,《犹太人公墓》、《麦田》等,表达了他豪迈的气势,是最具戏剧性和诗意的佳作,预示着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风景画的产生。 梅因德尔特·霍贝玛Meindert Hobbema,1638 - 1709 年梅因德尔特·霍贝玛是雷斯达尔的学生,荷兰伟大的现实主义风景画大师之一,与老师齐名于画坛。 霍贝玛的艺术观,偏重于对自然的直接观察和描绘,他的风景画多以树木为主体的艺术形象,常反复描绘相似的景色,用精确的造型语言描绘,而产生逼真的画面境界。 这表现在他的代表作《米德尔哈尔尼斯大道》。 世界100名著名书画家简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