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董鑫
10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政知见(微信ID:bqzhengzhiju)注意到,在发布会上,住建部部长倪虹谈到了多个与普通市民密切相关的房子问题。
四个关键词值得关注。
图为住建部部长倪虹
住房限购
特大城市会放开所有购房限制吗?
倪虹表示,在系列政策作用下,经过三年的调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开始筑底。
近期相关政策发布以来,政策效果已经开始显现,房地产开发投资、新建商品房销售等主要指标降幅继续收窄,特别是9月底以来,一手房的看房量、到访量、签约量明显增加,二手房的交易量持续上升,市场出现了积极变化。
倪虹介绍,四个一线城市在9月底调整了住房限购措施。其中,北京、上海是“放宽了限购的条件”,广州是“全面取消”,深圳是“部分区域取消”。这充分体现了各城市因城施策、自主决策、一城一策。
图为地方上的商品房小区 网络图
一些数据显示,国庆黄金周期间一线城市的看房人数和房屋销售大幅增长,但一些小城市在国庆期间住房销售情况仍没有太大起色。
路透社记者在提问中说,这种人们涌向大城市购房的楼市的“虹吸效应”是否会对房地产稳定带来影响?
倪虹回应,从规律上看,“虹吸效应”是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从影响上看,“虹吸效应”有利有弊,在不同城市和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虹吸效应”会产生不同影响。
在城镇化进程中,中国政府注重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房地产市场因城施策,也是防止房地产领域“虹吸效应”负面作用的一种制度安排。
“10月份的数据,会是一个积极乐观的结果。我们对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充满信心。”倪虹说。
住房保障
450万新市民、青年人年底住进保障性住房
对于一些新市民、青年人来说,买房往往面临比较大的经济压力。
倪虹在回应政知君提问时说,解决群众住房问题,国家大的政策是一手抓保障,一手抓市场。以政府为主,保障群众基本住房需求,通过市场来满足群众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其中保障群众基本住房需求有租赁和购买两种方式。
关于租赁的方式,对于新市民、青年人,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公租房,以“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等方式,让新市民、青年人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对于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施公租房保障,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公租房保障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实物租赁,一种是货币化补贴。
关于购买的方式,就是有一定经济能力,虽然暂时买商品房有困难,但是可以购买保障性住房,主要是以需定建、以需定购。
同时,考虑新形势变化,为适应生育二孩及以上家庭的需要,住建部还要求和支持地方结合实际,适度增加保障性住房的面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现场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已建设筹集了保障性住房148万套(间),到年底可以让450万新市民、青年人住进保障性住房。
倪虹表示,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青年人有希望,这个城市就有希望;青年人有未来,这个城市就一定有未来。解决好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问题,让他们能够在城市安居乐业,是城市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他强调,各城市政府在结合当地实际优化完善房地产政策的同时,一定要加大保障力度,兜牢住房保障这个底线。住建部将和有关部门一道,指导各地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筹集、供给,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旧房改造
货币化安置让群众直接搬新居
随着城市发展进程,新房子会变成老房子,有的老房子会变成危房。
倪虹介绍,根据统计,仅在全国35个大城市,需要改造的城中村就有170万套。住建部将通过货币化安置的方式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改造。
这100万套主要针对群众改造意愿比较迫切、安全隐患比较突出,安置方案做得比较扎实的项目,同时要避免新增地方债务风险。
货币化安置也可以更好地满足群众自主选择房型、地点等要求,群众还可以直接搬入新居,不需要像之前建设安置房等待十几个月的过渡期。
主要政策支持包括五项:
一是重点支持地级以上城市。
二是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给予专项借款。
三是允许地方发行政府专项债。
四是给予税费优惠。
五是商业银行根据项目评估还可以发放商业贷款。
“各地还可以结合城市更新,进一步谋划选择条件成熟的项目,提前实施。只要前期工作做得好,我们还可以在100万套基础上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倪虹说。
倪虹强调,我国住房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功能、质量都有了新期待。
“好房子”应该绿色、低碳、智能、安全。各地首先要把保障性住房建设成“好房子”,同时还要下力气,结合城市更新,想办法把老房子也能改造成“好房子”。
保交房
让广大购房人早日拿到房子
今年5月17日,国务院部署打好保交房攻坚战,到10月17日,也就是发布会召开当日,攻坚战刚好满5个月。
在“保交房”过程中,住建部与金融监管、发改、财政、自然资源、审计、公安、法院、银行等部门和单位一起,一手抓“白名单”,解决好项目建设资金问题,一手抓建设交付进度,“一楼一策”,分类推进。
倪虹总结说,目前看,保交房攻坚战各地推进有力,已经交付了246万套,给购房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对市场预期也带来了明显改变。相信一定能打赢这场保交房攻坚战,让广大购房人早日拿到房子。
他还指出,对于房地产企业、建筑企业而言,今后的发展拼的是高质量、新科技、好服务,谁能抓住机遇转型发展,谁能为群众建设“好房子”、提供好服务,谁就能有市场、谁就能有发展、谁就能有未来。
五大关键词,读懂今年房地产政策和市场信号
住房问题与每个老百姓密切相关,房地产的政策和市场走向也是每年两会上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证券时报记者梳理了两会期间房地产相关政策的表述,包括政府工作报告、行业主管及监管部门的官方表态,从中提炼出房地产调控政策、房地产金融政策、房地产税立法、新型城镇化、房地产市场形势等五大关键词,围绕这五大关键词,帮你分析今年房地产政策和市场信号。
房地产调控政策:坚持“房住不炒”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当前房地产市场已经整体降温,去年底出现部分城市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微调,被部分人士解读为调控或松绑的信号,因此,今年的调控政策走向备受关注。
对于房地产调控政策,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是:“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落实城市主体责任,改革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镇棚户区改造,保障困难群体基本居住需求。 ”
由于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房地产的表述与往年相比字数少了,措词也较平和不少,特别是没提“房住不炒”、“调控”、“房价”等关键词,被不少人解读为今年调控政策或将宽松的信号,甚至被部分房地产中介和楼盘销售用作吸引购房人买房的宣传标语。
不过,住建部部长王蒙徽在两会最后一场“部长通道”压轴出场时,在被问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没再强调‘房住不炒’,这是否意味着房地产行业的监管有所调整了”时,他明确表示:今年要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工作方案,具体要做到五个“坚持”。 第一,坚持“房住不炒”定位。 第二,坚持完善住房的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 第三,坚持落实城市主体责任。 因城施策、分类指导,要不断完善市场监测预警和考核评价机制,特别是要把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责任落到实处。 第四,坚持调结构、转方式,特别是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重点解决新市民的住房问题。 第五,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防止大起大落。
王蒙徽对于今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做出了更细化的表述,而其中,“房住不炒”、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防止大起大落等关键词再次被提及,相当于间接否认了“行业监管有所调整”。
业内人士认为,这个表述跟去年12月底住建部的年度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口径一致,意味着房地产行业管理者并不希望楼市过快放松,还是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个大的方针目前基本没变。 未来楼市政策将依然打击投资投机,保护真实居住,即使有部分城市政策继续调整,但地方主体责任要求房地产市场平稳的大原则不变,防止房价大起大落。
房地产金融政策:总方针不变 严控高杠杆房企和投资投机性住房贷款
在今年1月央行全面降准后,业内普遍预期,流动性的宽松对渴求资金的地产行业将带来重大利好,一方面房企的资金压力有望缓解,另一方面房贷利率有望降低。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房企融资计划密集发布,部分城市有银行下调首套房贷利率,甚至下调首套房贷首付比例,再次引发市场对房地产金融信贷政策放松的预期。 因此,今年的房地产金融信贷政策备受关注。
对此,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明确表示,下一阶段房地产金融政策总的方针不会有改变。 他还表示,结构性去杠杆就是要把企业的杠杆率降下来,同时稳住居民部门的杠杆率。 因为最近几年居民家庭的杠杆率上升速度较快,这部分杠杆多涉及个人住房贷款,这可能与居民买房、炒房有关。 政府部门则是要控制好隐性债务的增量、化解存量。
对于房地产贷款规模是否会有所限制,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表示,在房地产贷款领域,监管同样抱着区别对待的态度,以风险为准,该支持的支持。 加强房地产贷款的监测,那些资质不好的、高杠杆的房地产企业,贷款要控制;加强对投机性房地产贷款的严格控制,也要防止通过影子银行渠道的进入房地产,要保证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继续保障住房贷款的基本需要,也要对带有投资、投机性按揭贷款严格控制,房地产金融是防范风险的重点领域。
3月13日,银保监会下发《关于2019年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其中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小微企业贷款资金流向的监测,做好贷中贷后检查,确保贷款资金真正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防止小微企业贷款资金被挪用至政府平台、房地产等调控领域形成新风险隐患。
上述官方表态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今年房地产金融政策总的方针不变,会根据风险区别对待,那些资质不好、负债率高的房企融资以及投资投机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要严控,但是对于优质房企融资和基本住房需求贷款仍会支持和满足。 不过,那些期望流向小微企业的“水”能分流到房地产领域的想法恐怕要落空了。
房地产税立法:稳步推进 目前正在抓紧完善法律草案
房地产税与每个人利益相关,房地产税的每一次官方表态都能拨动人们敏感的神经,不过房地产税“喊”了多年一直没有进展,也成为悬在人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直到去年9月房地产税被正式列入全国人大五年立法规划中,才有了实质进展。 因此,房地产税的最新进展情况也备受关注。
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是,“健全地方税体系,稳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 这个表述与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只一词之差,由“稳妥”改成了“稳步”,但其实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而在3月8日的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召开期间,传出了“今年要制定房地产税法”的消息,被不少人误解为房地产税今年就要出台,随后香港内房股闻声大跌。
实际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的原话是:“集中力量落实好党中央确定的重大立法事项,包括审议民法典,制定刑法修正案(十一)、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房地产税法、出口管制法、社区矫正法、军民融合发展法、退役军人保障法、政务处分法,修改证券法、现役军官法、兵役法、人民武装警察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生物安全法、长江保护法等立法调研、起草,都要加紧工作,确保如期完成。 ”他只是说今年是制定多个法的立法调研、起草工作,房地产税法只是其中之一,这也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稳步推进”的工作步骤之一。
随后的3月9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乌日图给出了房地产税的明确进展:“按照中央要求,房地产税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预算工作委员会和财政部共同组织起草,目前相关部门正在抓紧完善法律草案、重大问题的论证等方面工作,在条件成熟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
同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俊臣也表示:“按照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现在有关方面正在研究起草房地产税法草案,相关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从最新表述来看,房地产税法草案可能已经形成文本,在内部征求意见后,目前仍存在一些重要分歧和问题,需要多次论证并达成共识后再修改完善,而何时提交初审还会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谨慎行事,之后还要公开征求社会意见、进行再次审议等,最终待审议通过、立法完成后,各地还要制定实施细则进一步落地执行。 可见,距离真正落地实施还有距离。
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 城镇化速度仍会加快
在因城施策、分类调控的影响下,全国房地产市场整体降温,部分房企对于行业未来市场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不过也有部分房企认为,中国的城镇化没有结束,房地产市场仍有发展空间。
对于新型城镇化,政府工作报告也有明确表述:“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 抓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 城镇老旧小区量大面广,要大力进行改造提升,更新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支持加装电梯,健全便民市场、便利店、步行街、停车场、无障碍通道等生活服务设施。 ”
业内人士认为,报告连续多年强调“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但缺乏具体措施,这次明确提出“坚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印证了都市圈发展的逻辑。 这意味着,未来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将吸引更多的产业和人口,而除中心城市及其都市圈以外的城镇未来发展或更加渺茫,城市城镇两极分化格局难以避免。 而对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多个部委官员也明确表现出乐观预期。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中国新型城镇化正在加快发展。 现在全国有600多座城市,400多座是大中城市,其他是小城市。 去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有近1400万人从农村转入城镇,不仅增加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也会释放巨大的衣食住行等消费需求,同时为补齐发展短板,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快城区老旧小区改造等等,都将进一步释放巨大的潜在市场。 ”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也表示:“2018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分别比上一年提升了1.06、1.02个百分点,已经非常接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的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的目标。 未来两年,中国城镇化速度依然会加快。 ”
房地产市场形势: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防止大起大落
今年2月,受春节假期及三四线城市返乡置业退潮影响,重点城市成交环比腰斩,同比也下降3成,降温明显。
不过,春节后个别城市楼市成交有回温苗头,个别楼盘开盘再现千人抢房现象,还有个别楼盘释放出要涨价的信息……被部分人误认为是楼市回暖的信号。 因此,除了政策走向,房地产市场走势也备受关注。
对于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形势,住建部部长王蒙徽在两会最后一场“部长通道”压轴出场时表示:“去年以来,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市场预期也发生了积极变化。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住房的成交面积增速放缓;二是住房的成交价格总体平稳;三是住房预期,也就是市场预期逐渐趋于理性。 ”
对于今年的市场走势,特别是房价走势,王蒙徽虽然没有直说,但是在他提出的今年要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工作方案具体要做到五个“坚持”中,他强调了:“要不断完善市场监测预警和考核评价机制,特别是要把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责任落到实处”、“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防止大起大落”。 这意味着,今年的房地产市场仍以“稳”为主,地价、房价、预期都要“稳”,房价稳则意味着不能大起大落,不能大涨大跌。 有业内人士也认为,春节后个别市场回温难改总体市场下行调整的大趋势,未来一二线城市有望低位企稳,部分三四线城市将面临一定去化压力。
央行、住建部、财政部等部门晒2021民生清单,分别事关什么?
近日,国家发改委、央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等部门相继召开年终工作会议,多个部门的领导也纷纷公开表态。 2021年这些部门将重点关注什么?它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从这些部门的声明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一些信号。 2021年,房屋租赁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许多相关部委对此也给予了关注。 大力发展租赁住房,解决大城市突出的住房问题。 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会议提出,要加强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快补齐租赁住房短板,解决新市民、年轻人特别是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的住房问题。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继哲近日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要继续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重点放在大城市。 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落实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支持政策体系。
除了加大供给和资金支持外,整顿和规范成为今年租赁市场的关键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孟辉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推动《住房租赁条例》的出台,加快完善长期租赁政策。 整顿和规范租赁市场秩序,加强对高投入低产出、长收短付的整治,违规建立资金池,防范雷人风险。 要减轻租赁住房的税收负担,合理调节租金水平。 租赁市场已成为政策重点,霹雳二房东租赁有望受到有力监管。 目前租赁市场最大的问题是,一些城市的二房东租赁模式正在跑路和爆发。 对于市场而言,未来仍会有大量的出租屋,租售并举是一种趋势。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目前,中国有近3亿人领取养老金,医疗保险覆盖13亿多人。 他们最关心的是老人有保障,病人有医疗保障。 从各部委的表态来看,2021年,民生保障将继续加强,社会保障水平将稳步提高。 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提出,要全力以赴、量力而行,加强民生基本保障。 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2021年,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全国社保基金管理等,让老人有安全感;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强应对突发重大传染病的能力,使病有医向更高水平发展等。
抓好粮油肉蛋菜等农产品,确保供应和价格稳定。 2020年,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后,一度进入价格通道。 不过,近期猪肉价格出现反弹,蔬菜价格也出现上涨。 据商务部统计,2020年12月28日至2021年1月3日,我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比前一周上涨2.4%。 30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为每公斤5.65元,上涨6.4%。 肉价稳步上涨。 猪肉批发价每公斤45.58元,上涨3.7%,牛肉批发价0.2%,羊肉批发价基本持平。
央行、住建部最新定调,2022年楼市关键词:稳!
又到了年末总结与展望的关键时刻。 12月27日,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召开,会议在总结2021年财政工作时称,做好房地产税试点准备工作。
同日,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召开,总结2021年,分析当前形势,并部署2022年工作。 房地产方面要求,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此外,12月25日,住建部部长王蒙徽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重点明确了明年重点工作,以及如何促进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四项重点工作。
同时,央行于24日召开第四季度例会,强调“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结合中央政治局会议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房地产行业定调,2022年,政策层面将继续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行业去杠杆节奏将得到适度控制,个人按揭贷款将迎来适度松绑。 关于房地产税方面,2022年初试点城市或将落地房地产税具体的实施细则。 坚持“房住不炒”,“四限”、去杠杆、房产税等长效机制形成闭环,最终实现促进行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01、因城施策促进行业良性循环
宏观环境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 困难和风险挑战仍然存在。
王蒙徽用“稳”字总结明年主要工作核心,2022年,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工具和手段,加强预期引导,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如何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
一是保持调控政策连续性稳定性。
二是增强调控政策协调性精准性。 加强金融、土地、市场监管等调控政策的协同。
三是坚决有力处置个别头部房地产企业房地产项目逾期交付风险。 以“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为首要目标。
四是持续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过去一年,地方调控更加高频化和精准化。 据不完全梳理,截至12月20日,全国73省市政策加码次数多达249次,在房地产史上实属罕见。
从城市的角度来看,深圳、广州政策加码多达20次,深圳重点强化信贷资金管控,广州则侧重分区域精准化调控,上海多管齐下严堵政策监管漏洞,政策加码同样达到13次。 压力城市纷纷出台“限跌令”,同时长春、哈尔滨、南宁等39城通过财税刺激托底楼市。
02、全面去杠杆贯穿全年
央行2022工作会议以及央行2021年第四季度例会均提出,“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
实际上,从12月以来,央行关于房地产行业的表态较为频繁,过去一年,在行业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基于个别大型房企风险暴露,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偏好明显下降,房企境内融资出现了一致性的收缩行为,行业从“控制风险”到“暗藏风险”
随着央行适度“纠偏”,近两个月,房地产企业融资正逐步回暖。 11月金融机构房地产融资环比、同比继续“双升”,此外,据监测,11月100家典型房企的融资总量约为750亿元,环比上升66%,其中发债总额约为294亿元,环比上升111.4%。 房企融资环境略有解冻。
全年来看,企业资金周转压力不断加剧,“促销售、抢回款”已是业内共识。
据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亿元,同比增长7.2%。 其中,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占比分别跌至11.8%和32.4%,较2020年末分别减少2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 反观定金及预收款、个人按揭贷款占比分别升至36.6%和16.2%,较2020年末分别增加2.2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 说明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增长显著受限,定金及预收款、个人按揭贷款渐成房企最为重要的资金渠道来源,企业对销售回款的依赖度持续提升。
据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房地产行业去杠杆渐显成效,房贷管理的“两道红线”由升转降,三季度末分别跌至19.7%和27.1%。
2021年三季度末,全国房地产贷款余额51.4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进一步回落至27.1%,较2020年末再降1.6个百分点。 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7.4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跌至19.7%,较2020年末减少0.3个百分点。
03、房产税扩大试点城市势在必行
在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上对2021年财政工作总结表示: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做好房地产税试点准备工作。
时值年底,房地产税试点将落未落,现已进入实操阶段,距离最终落地仅剩时间问题,预计2022年初试点城市或将落地房地产税具体的实施细则。
区别于2011年上海、重庆试点房产税,政策力度相对温和,未来房产税试点将在拓宽税基、设置免税额度、房屋评估价值和税率超额累进制四个方面体现一定的政策力度。
至于哪些城市会成为房地产税试点,首先2021年被住建部点名约谈的核心城市,以及房价面临较大上涨压力的核心一二线城市或率先落地。
过去形成的“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房地产开发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持续。
2021年,房地产行业去杠杆从“控制风险”到“暗藏风险”,百强规模房企接连出现债务违约问题,甚至出现了暴雷现象。 央行第三季度例会定调“两维护”,政治局会议首提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行业政策风向正在发生微调,但“房住不炒”主基调的政策并未实质转向。
未来,房地产行业还将继续落实去杠杆,倒逼企业降负债、居民降杠杆。 但房地产行业基本面预示着行业仍然大有可为,比如改善性需求一直存在,租赁市场迎来政策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