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王皓润
作为《尘埃落定》之后,阿来突破自我的重要代表作品,《云中记》自2019年首次出版后,广获赞誉。这部作品获得过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多个大项。2024年10月,在《云中记》出版五周年之际,出版方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全新修订版。新书新增阿来后记文章《写出光芒来》。
阿来在分享
近日,一场名为“阿来阅读、创作经验暨《云中记》新版分享会”在四川大学江安图书馆举行。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学者李怡教授的主持下,阿来向青年学子讲述了他创作《云中记》的缘起,自己在这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对语言的追求,并延伸分享对自己创作要求标准等。
《云中记》新版
内心积蓄十年
寻找“颂诗般吟唱”的语言
《云中记》的题材是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但这部小说是阿来2018年创作完成。阿来在后记《写出光芒来》中,解释他为何等到灾后十年才写这部小说,“我亲历了汶川地震,目睹过非常震撼的死亡场面,见证过最绝望最悲痛的时刻,也亲见人类在自救和互救时最悲壮的抗争与最无私的友爱。因此常常产生书写的冲动,但多次抑制这种冲动,是因为我没有找到恰当的语言。为此,还得承受常常袭上心头的负疚之感。”
直到地震十周年那天,“全成都都停下来,防空警报、汽车鸣笛、火车鸣笛、船舶鸣笛。” 那一刻,积累的情感一泻而出,阿来泪流满面,十年来,救灾过程中,灾区重建过程中,他所经历过的那些记忆瞬间复活。他关闭了当时正在写作的一个文档,重建了一个新的文档,开始正式书写这部在他心中驻留已久的小说,就是《云中记》。
阿来找到的这种语言风格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风格?面对川大的大学生,阿来这样阐述道,“这次地震,很多乡镇村庄劫后重生,也有城镇村庄与许多人,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我想写这种消失。我想在写这种消失时,不止是沉湎于凄凉的悲悼,而要写出生命的庄严,写出人类精神的崇高与伟大。在写到一个个肉身的殒灭与毁伤时,要写出情感的深沉与意志的坚强,写到灵魂和精神的方向,这需要一种颂诗式的语调。在至暗时刻,让人性之光,从微弱到强烈,把世界照亮。要写出这种光明,唯一可以仰仗的是语言。语言必须雅正庄重,必须使情感充溢饱满,同时又节制而含蓄,必须使语言在呈现事物的同时,发出声音,如颂诗般吟唱。”
阿来(右)与李怡对谈
读《云中记》
提醒我们看一看周边的大地、山川、河流
阿来从《云中记》的语言风格,继续谈到中国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传统,“《诗经》是六经之一,我们的审美教育、文学教育,是从中国有教育开始就有的,跟哲学的、历史学的、伦理学的是等量齐观的。要找到真正中国的审美风范,必须回到我们强大的传统的散文跟诗歌语言中来。中国语言是审美的语言,叙事背后深藏象声、意蕴、情感。”
大学生举手向阿来提问
阿来还跟同学们分享了新版书封面上“愿你面前的道路是笔直的”这句手写体祝福语的由来。在阿来的家乡阿坝州,人们在路上分别祝福的时候会说一句“愿你面前的道路是笔直的”,意思就是“祝你一切顺利”。在关于如何更好进行文学阅读的建议上,阿来说,最好是先全身心进入文本,先不要用理性过多分析。他在此透露自己创作时会进入一种情景状态,“在文学的世界里,感官全开,没有所谓的逻辑构思,希望尽可能写出浑然天成的境界。”
身为本次活动主持人的李怡告诉大学生们,“《云中记》讲述的是关于生命的故事,也是关于自然的故事,同时也是关于语言和表达的故事。阿来不断告诉我们直面自己,直面生命,直面自然,可能这就是《云中记》要给我们传递的非常重要的信息。希望我们每个人,在忙碌的人生当中,在经营人与人关系的同时,记得回头来看一看我们周边的大地、山川、河流。”
(十月文艺出版社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