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经济数据三季报持续发布 释放了哪些信号?一文了解)
10月13日,多项第三季度经济数据发布。这些数据释放了怎样的信号?一起来了解。
多领域销售收入增长 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国家税务总局10月13日公布的税收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多领域销售收入稳步增长,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全国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6%。其中,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5.3%,特别是计算机通信设备、仪器仪表等先进制造业发展向好,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两新”政策成效持续显现
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全国企业采购机械设备金额同比增长6.5%,其中9月份同比增长5%,较8月份增速提高2.4个百分点。
电视机等家用视听设备零售、冰箱等日用家电零售同比分别增长10.2%和6.5%;家具零售、卫生洁具零售增速均超过10个百分点。
更绿色更低碳 清洁能源产业较快增长
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4%。新能源、节能等绿色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20%左右,太阳能、水力、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产业均保持较快增长。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 魏琪嘉:宏观经济在保持稳健运行的同时,也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步伐在加快,新质生产力也在加快的形成,保持了良好的势头。
前三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保持温和上涨
国家统计局10月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3%,保持温和上涨,其中,服务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0.8%,是影响CPI上涨的主要因素。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分析预测处处长 张学武:从服务价格看,随着国内需求恢复,居民餐饮、旅游、家庭服务等价格不同程度上涨,带动前三季度服务价格整体有所上涨。
一揽子增量政策将加快推出并落地见效
专家表示,展望后期,随着存量政策有效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快推出并落地见效,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将持续增强。
国是论坛 | 十问十答:看懂中国经济,这些重点必须关注!
中国经济三季报显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 经济数据下滑的原因主要源自供应冲击和内部需求低迷,单季度增速仅为4.9%,需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应对措施。 面对外贸增长挑战,原材料价格的暴涨和海运成本的高企成为阻碍,部分企业减少订单,市场需求有下行态势。 然而,外贸经营环境在高开放水平下持续改善,民营企业在外贸中占主导,进出口规模和市场份额创历史新高。 为提升消费动力,需做好疫情防控,同时多措并举,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 房地产数据回落对经济影响几何?调控政策集中趋严导致购房需求降温,银行执行“三线四档”规定导致开发商融资困难,资金链整体收紧。 然而,央行释放稳地产预期信号,房地产政策冲击阶段可能已过去。 CPI同比涨幅连续四个月下降,主要与供给保障能力提高和猪周期变化有关。 关注消费品供给保障,警惕工业消费品价格涨幅提高,以及PPI向CPI的传导迹象。 未来,需从供给侧发力,确保供应链产业链顺畅,保障需求供给能力。 提高居民收入的途径包括发展经济和调整分配,向居民倾斜。 关注农民群体的财产性收入,促进收入平衡。 限电对工业生产产生明显影响,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受到限产通知。 工业领域限电限产将持续至四季度,影响工业产值。 信贷社融放缓,四季度降准的可能性需视专项债提速情况而定。 下一阶段,政策需做好跨周期调节,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应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能源供给偏紧、电力供应不足、原材料价格上涨、中小企业复苏波动、房地产市场风险上升等多重冲击,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
中国经济一季报出炉,这份成绩单中释放了哪些信息?
这份成绩单释放了三点信号。
一、我国不会下调5.5%的增长目标。
中国经济一季报交出了一份精彩的财报,同比增长了4.8%,而且国民生产总值又创新高,达到了27万亿人民币,这是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向上向好发展的表现,体现了我国经济的持续性健康发展,因此国家统计局表示我国不会下调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5.5%的目标,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再加上我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对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刺激金融贷款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力度,我国经济全年增长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二、我国将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一季报数据后,也透露了一个积极的信号,我国将着手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这是从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设施建设着手建立的市场,将补全我国各地市基础设施不足导致市场活力不够的问题,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将以物流为依托,基础设施为主体,发挥区域协同优势,进一步做大我国的市场经济,破除地方保护政策,进一步加大开放,形成更加高效,更加强大的市场,让我国的经济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三、我国经济仍面临挑战
当前在国际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仍能持续性健康发展,这一成果的取得来之不易,但是我国经济仍面临挑战,比如疫情频发导致企业间接性停工停产,还有每年上千万的大学生面临就业,社会面就业压力增大,房地产行业仍面临挑战,这都是影响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难题,因此如何妥善处理以上问题,关系到我国接下来的经济走势,我国的经济仍面临挑战。
综上:我国经济走势较好,仍面临挑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哪些信号 0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哪些看点 释放五大信号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和未来宏观政策走向最权威的风向标。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十二五”的收官会议,也料对“十三五”做出部署,因此受到格外关注。 今年的会议哪些看点,或可从近期释放的五大信号中管窥一二。 信号一:“任仲平”的“四个没有变”18日,《人民日报》刊登“任仲平”的署名文章,对当前中国经济的现状及问题进行集中论述。 对于中国政情的观察者来说,“任仲平”三个字的分量不言而喻。 从1993年首次出现开始,每每遇到中国重要的节点时期,“任仲平”都不会缺席。 这次“任仲平”文章全长8000余字,主要论述的是中国的发展方向问题,看似议题宏大,但行文中却加入了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 例如 “任仲平”此番便提出了“四个没有变”,即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这一论调与本月14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的表述基本一致,即“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意味着高层对当前经济态势仍然保持乐观。 这个判断将影响到明年宏观政策的总基调,这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 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政策基调就一直维持在“稳中求进”四字。 本次会议如何定调备受关注。 信号二:朱光耀“赤字可反思调整”11月12日,山西太原银行工作人员展示新版100元人民币。 在确定宏观政策的总基调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下一步便需要决定未来一年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 从2010年开始,中国一直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 但去年,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表述中却加入了新的内容,即“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 如果今年的会议仍然会对“财政+货币”政策作出针对性要求的话,或许会有新意释出。 就财政政策而言,有一个信号不得忽视:今年11月,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公开表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2009年以来最为严峻复杂的形势。 “从金融危机的教训中,需要考虑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是否要做调整,3%的赤字率红线、60%的负债率红线是否可以反思调整”。 中国2015年财政赤字的比例已从2014年的2.1%上调到2.3%,但仍低于3%的国际警戒水平。 此外,14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已经将“企业减负”列为明年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预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或会有更加具体的表述。 同时,在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用逐步递减的情况下,赤字规模的扩大,也将使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性增强。 信号三: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与财政政策相比,货币政策在具体的表述上也有发生变化的可能。 今年以来,央行已先后6次降息降准。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对“国是星期三”表示,去年货币政策“松紧适度”的说法可能会被类似于“更加灵活、更具针对性”等表述代替。 货币政策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影响因素在于美联储加息的“靴子落地”。 专家表示,尽管就中国自身而言,当前经济韧性好、外汇充足、宏观调控工具较多等积极因素与深化改革带来的红利,已经构成了强大且向好的基本面,但美联储加息的“利空落地”,仍然难免造成资本外流压力增大等问题,宏观政策有进行针对性调整的必要。 “考虑到资本流出加快的压力,明年货币政策降息的空间较小,但要保证货币供应的合理增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预计将进一步下降,可能要下调5到7次。 ” 徐洪才说。 信号四:住建部的“去库存方案”14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提出了“化解房地产库存”。 据多家媒体报道,住建部日前召集了地方房管部门研究去库存方案,其中便提到了要促进农民购房、拆迁补偿方式变动以及加强商品房管理等内容。 其中,促进农民购房是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这一政策目前已在业界引发热议,尤其是当前对于农民购房后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并不很健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或许是会议需要考虑的问题。 另一方面,如果房地产去库存与城镇化相结合,那么除了房产调控外,还需要社保、户籍等改革的同步推进,这也有待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进一步统筹。 无论怎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或将有助于改变房地产的低迷状况。 徐洪才对“国是星期三”表示,房产调控将和城市群布局与经济带建设协同进行,预计明年三四线城市将加快去去库存步伐,一线城市的楼市也将回暖。 信号五:“僵尸企业”加快退出如何深化改革仍然是经工会议的一项重点。 在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四大重要领域改革中,国企改革位居首位。 本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开始以分类讨论的办法部署国企的增效升级,即除了进一步加强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强化央企创新力度外,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企业将实行关停并转和剥离重组。 煤炭行业首当其冲。 煤炭工业协会高层目前已表态,正在研究该行业的国企退出机制;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则在本月召开的全国煤炭交易会上表示,目前正在围绕化解产能过剩、推动企业重组等方面,进一步研究完善煤炭脱困的相关措施。 国企改革之所以重要,也与其涉及供给侧的结构调整有关——在过去的一个月里,高层至少五度提及“供给侧改革”,被解读为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议题的“吹风”。 “对于产能过剩行业及能源超标的国企,目前的情况是非公资本不愿意进入,很多企业存在杠杆率居高不下的问题,一些企业甚至处于半停工、停产状态。 如果一刀切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不是向前进而是向后退。 所以从去产能的角度来说,关停并转是一个合理的考虑。 ” 财政部财科所公共资产研究中心主任文宗瑜对“国是星期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