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小市妹
过去两年,一支庞大的外资军团横空出世,无论A股是涨还是跌,都始终无比坚定的做多,到今天已经成为市场上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它,就是来自中东的主权财富基金。
【越跌越买】
根据全球主权财富基金数据平台Global SWF的统计数据,2023年,仅巴林、科威特、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等海合会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就在中国进行了总计23亿美元的直接投资与收购,而在2022年,该一数字仅为1亿美元。
进入2024年,中东资本依然顶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下行压力越跌越买。有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东公司在大中华区的交易额已经达到90亿美元。
这还不算旗下机构的对华投资。
比如,去年阿布扎比投资局旗下的投资机构CYVN Holdings前后两次以现金形式向蔚来进行战略投资,总计高达33亿美元;再比如,去年3月沙特阿美已与荣盛石化签署最终协议,以246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荣盛石化10%的股权,今年5月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旗下子公司埃耐特向联想集团提供了20亿美元无息可换股债券投资等等。
粗略算下来, 中东资本自2023年以来已经在中国砸下了几百亿美元。
而这,似乎只是个开始。
今年5月20日,证监会主席吴清会见沙特财政大臣杰德安,敲定中沙资本市场合作等议题。6月2日,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梁凤仪又与沙特资本市场管理局主席和沙特证交所集团高层人员会面,商讨香港与沙特的金融合作。
仅仅过了几个月时间,便先后有实质性的重磅举措落地。
8月1日,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在官网发布消息,已经与6家中国金融机构签署总额高达500亿美元的谅解备忘录,以便双方在资本流动方面进一步扩大合作。
10月30日,中东首只投资中国港股ETF——Albilad CSOP MSCI Hong Kong China ETF在沙特交易所上市,此前彭博消息称该ETF预计发行规模4亿美元左右,但最终募集资金超过100亿港元,认购热度远超预期。
以中东资本的实力和胃口,接下来做出多大动作都不足为奇。
中东地区目前共有20只主权财富基金,资产总规模为4.9万亿美元,占全球主权财富基金总管理规模的40%以上,其中海合会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的体量高达4.5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30万亿)。截至到2023年底,中东在全球管理规模前10的主权财富基金中独占5个席位,还有2只位列第11和12位,分别为穆巴达拉投资公司(Mubadala)和阿布扎比控股公司(ADQ)。
▲图源:清科研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东资本虽然很有钱,却绝不是人们口中“人傻钱多”的土豪。甚至恰恰相反,其择时和择股能力丝毫不逊色于内资。
【豪而不土】
从历史上看,中东资本一直有明确的投资目标和投资风格,其中能源和科技是其在A股市场上的首选。
兴业证券此前做过统计,2010年至2019年这十年,阿布扎比投资局(ADIA)共投资过115家A股上市公司,涵盖医药生物、有色金属、建筑装饰、化工、采掘、机械设备。
2019年,中东主权财富基金开始着手在国内布局半导体及电子设备,先后投资了包括中芯国际、华虹公司、海光信息等在内的一批明星公司。2021-2023年,生物技术和医疗健康成为中东主权财富基金新的关注重点,被投企业包括海森生物、泰邦生物、维泰瑞隆、翼思生物与创胜集团等。
到2024年,随着国内商业地产持续下探和出清,中东主权财富基金又果断加大了对这一领域的投资,阿布扎比投资局旗下全资子公司Platinum Peony和穆巴达拉投资公司超百亿注资大连新达盟,Multi Gold强势拿下中国奥园控制权。
复盘过去几年这一系列操作,很多都可圈可点,甚至是精准抄底。
比如2019年投资半导体,随后就赶上A股芯片行情,估值水平大幅提升;再比如2024年入局房地产,几乎也是赶在国内地产政策大转向的前夜。截至今年三季度,阿布达比投资局重仓持有(出现在前十大流通股名单中)24家A股公司,其中也不乏紫金矿业、同花顺等牛股。
▲图片截取自wind
站在宏观发展的大视角下,中东资本继续下注中国是不可阻挡的大势所趋。
一方面,中国有先进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而中东有雄厚的资本,两者天然就有双向奔赴的内驱动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全面铺开,双方的耦合关系势必会更加紧密,扩大资本投资是题中应有之义。
2021年,阿布扎比投资局在北京成立了办事处,并组建北京投资团队。2023年9月,穆巴达拉投资公司在北京设立办公室。2024年7月,沙特公共投资基金总裁访问中国时提出计划于今年四季度或明年一季度在北京设立办事处。
开放的大门一旦打开就只会越开越大,现在诸多中东国家已经明确表态要长期加仓中国。 以沙特为例,在公共投资基金(PIF)2030年的发展目标里将海外投资占比调整为50%,而海外投资部分中20%要投向中国。 这个资金体量,可以说相当可观。
中东资本大概率会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新的做多中国的外部力量,这对于当下的A股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研究这个群体的投资偏好也越来越有现实意义,说不定未来的某一天,就会突然冒出一个中东概念股。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券商股满仓了应该怎么办?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满仓券商股的你应该是在被套之中,假如追高接盘的你可能还被套得不轻。
目前A股市场共有48只券商股,其市盈率、市净率参差不齐,有的次新券商股由于流通盘较小,估值偏高,正在走估值回归之路。
AH券商股,其A股股价溢价率普遍过高,有的是H股股价的几倍,建议你有时间去看看AH券商股的比价。
券商股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走下坡路了,有多少大V在券商股股价处于高位时喋喋不休地推荐买入券商股,这些满仓高位接盘券商股的小散们要解套可能要经历较长时间的阵痛和煎熬。
券商股在A股全市场实施注册制时极有可能还有一波行情,到时出现滞涨,不管盈亏如何都要全身而退,不能有半点的患得患失。
事实就是地说,A股券商股估值同H股券商股、美股券商股比较有的高估,中信证券这次增持的不是A股而是H股,这在一定程度上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请满仓券商股的友友们细品。
牛市买券商,但现在真的是牛市吗?
说实话,我非常不看好目前的券商行情。
大家都知道,券商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券商经纪业务,其次是两融业务(融资融券)和投资业务(资管业务),部分券商有财富管理业务等其他业务(比如发行承销等)。
而绝大多数的业务本身,和行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行情越好,券商本身的业绩会越好。
所以每当牛市来临,券商股总会行情率先出现一轮行情。
但2019年初-2021年,这一场结构性牛市的背后,券商的行情却跌宕起伏,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大的行情。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一轮“牛市”,由于是结构分化的,市场总体的成交量并没有很大的突破,甚至可以说并不匹配总体的行情。
券商的总体收入,也完全没有随着行情的延续而出现大幅度的增长。
我们看看券商龙头,中信证券。
2019年的业绩,营收增长16%,净利润增长35%。
2020年营收增长26%,净利润增长23%。
其实这个业绩增长是远低于预期的。
如果我们对比2014-2015年牛市。
2014年的业绩,营收增长81%,净利润增长83%。
2015年的业绩,营收增长92%,净利润增长108%。
虽说19-21年的结构牛市,远比14-15年行情力度弱,但是从2440到3730,涨幅也超过了40%。
资金对于券商股的“嫌弃”,是赤裸裸的写在脸上的,所以整个券商并没有任何系统性的行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资金对于券商的抛弃,代表了市场对于券商整个板块的预期。
那么为什么说券商股很难有大的行情。
第一,注册制并没有全线启动的时间表。
注册制本身,对于券商来说,是一个利好,但很明显,全面推行注册制,还是有待一个更合适的时间。
这说明了几点。
一是目前整个市场缺钱,流动性并不好,所以不敢大批量上IPO。
二是注册制企业本身,或多或少有些问题,之前大面积撤回IPO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是市场不会有好的行情配合,支撑注册制的全面铺开。
第二,市场成交量低迷。
市场出现了罕见的成交量低迷,最近几日,两市6000-7000亿的成交量,完全不匹配3500点左右的点位,更不像是牛市中的格局。
要知道,成交量低迷代表市场活跃度较低,行情并不理想,券商业务发展也就不容乐观。
第三,股权质押业务可能是雷区。
这个其实是券商最大的一个隐患,大量的股权质押业务。
截至目前,有近40%的公司,股票价位低于2019年初最低点2440点。
也就是说,有40%的股票,在这轮行情中并没有上涨,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做了股权质押。
如果整个市场无法企稳,带来新一轮的杀跌,可能会引发很大一部分股权质押的爆雷,导致质押爆仓风险。
这等于是给券商本身,埋下了一个重大的隐患。
第四,散户扎堆券商。
散户多的股票不容易涨,这是大逻辑。
现在散户对于券商的想法是不涨不卖,所以即便价格一路下滑,想入场的资金也没有捞到太多的筹码。
这种情况下,即便券商的PE PB都在合理区间,也很难给券商带来太大的行情,因为散户抛压太大。
第五,不希望有疯牛行情。
这一条也很重要,代表了上面的意思。
我们都知道,券商如果整个板块,出现了连续上涨的情况,会大大的带动市场氛围,指数很容易创出新高。
而目前的市场环境,并不适合出现任何疯牛行情。
大白马还有很大的估值压力需要消化,如果指数还在券商的带动下,强行往上拉,风险其实是很大的。
以上几点,都决定了券商短期内,可能很难出现像样的行情。
其实,从总的券商板块的成交量上来看,资金也没有大量进入这个板块的意图,确实很难有大的板块行情出现。
其实,从券商本身来看,也出现了一定的分化。
互联网券商巨头东方财富的走势,一直都是明显好于整个券商行业的预期。
营收多元化,加上互联网的红利,造就了东方财富如今的市场地位和公司业绩。
券商作为金融三驾马车中,最灵活的一驾,也是有着许多的机会。
券商的重组合并预期,也是整个券商板块的重大机会之一。
中信系,中信证券,中信建投。
汇金系,申万宏源,中国银河,中金公司。
同一个派系下的重组并购预期,说来难也难,说来容易也容易。
当时南车北车的合并,引发的行情有目共睹,所以券商之间的重组并购,机会很多。
但要切实推进落地合并,本身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和券商内部集团的主导,毕竟作为券商公司本身,并不一定愿意主动的去被并购。
从地域上分,上海系,浙江系,安徽系,北京系,江苏系,广东系,也都存在着合并的预期。
只不过最终券商合并会走出什么样的情况,目前仍然犹未可知。
最后就是券商的多元化业务转型机会。
很多的券商已经下设财富子公司,做起了财富业务。
当然,券商的财富业务,并不像那些所谓的财富公司,存在爆雷风险,大多是以资管产品,私募产品,结构化产品,保险产品为主。
这一块业务,理论上受到行情影响冲击不会太大,未来可能会是主要营收之一。
随着券商的多元化,以及市场佣金的透明化,依靠券商经纪业务来支撑券商的业绩已经不再现实,而两融业务本身,在降杠杆的大环境下,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券商未来的主要生存模式,其实已经相对比较清晰。
可以参考券商巨头中信证券最近两年的主要方向,扩容加并购业务,进行资源和同业整合,成了主要的发展方向。
率先通过资本的力量,把自己打造成航母,让自己更有战斗力的券商公司,在未来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首先,满仓券商即便被套,也不要太紧张。
券商本身是一个周期行业,并不是一个朝阳或者夕阳行业,不会出现纯单边的行情。
跌多了会涨,涨多了会跌。
股民甚至都不用担心任何一家券商因为经营不善倒闭,毕竟能开券商的集团,本身就有强大的实力。
券商的牌照和银行保险一样难拿。
券商虽说也会有业绩分化的出现,但总体行情走势,相对比较同步,至少在大趋势上相对同步。
A股市场,每隔2-3年就会有一轮小牛市,每7-8年,就会有一轮像样的大牛市,券商本身一定是有机会的。
只不过如果已经满仓,还是相对比较被动的,相当于靠天吃饭,赌有没有行情了。
先看一下自己持有的券商,到底经营情况如何,目前的估值是否合理。
所谓的经营情况,主要看业务营收是否稳定,行情对于营收的影响。
所谓的估值合理,指的是行业估值是否合理,公司的估值和行业估值是否匹配。
如果这两项都满足,可以安心持股,等待春暖花开,如果不满足,那么该考虑一下是否继续满仓持有了。
所有的周期股,尽量不要在某一时间满仓操作,最好的办法是在估值相对偏低的时间段内,分批入场。
券商这类行业周期股,还要适当的参考市净率,并且对于预期市盈率有一定的估计,不能完全参考当下的市盈率。
对待周期股,如果没有在好的时间点入市,那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几个月,甚至几年,要有持久战的准备。
最后,投资不靠猜想。
很多人买券商,给的理由是券商没涨过,券商要护盘,券商要带领大盘创新高。
你可以有这样的预期,但这些并不构成券商上涨的根本动力。
一只股票没有涨过就一定要涨吗?
周期就一定要在逆境中爆发吗?
为什么今年有色类的周期股就出现了一轮行情,但是券商没有,原因是本身的并没有券商业绩大增的预期,仅此而已。
人都是主观的,当主观觉得某个行业好的时候,会不停给自己行业出现上涨的理由。
但如果不能客观的分析市场,看清市场,那最终的结果,就只能去和时间做朋友,等待寒冬过后的春暖花开了。
券商股满仓了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重点搞清楚为什么是券商股,为什么要满仓,有的人可能因为做不好券商股而对券商股有些偏见,实际上只要你分析得当,按照自己的模式这个时候仓位也该满上了,那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其实券商这个板块也是蛮不错的一个板块,比如基本面情况,从经济发展情况、资本市场状况就能折射出来,虽然不及那些小盘股来得受主力资金青睐,但也是很具题材炒作特色的。
牛市的带头大哥如果牛市来了,券商股一般都会率先启动,满仓了券商股的话就能掘出这波牛市的第一桶金了,而且后面随着股市的火爆还会反复出机会,整体空间上也是非常的不错。
大跌时的强心剂当市场因为大跌导致投资者信心不足,状态低迷的时候,都需要一些权重来护盘,两桶油撑指数带来的效果是很明显,但是老股民应该都对后面的结果深有体会。 所以,护盘首当其冲的就是金融股了,银行、保险、券商三剑客,券商股上涨的作用又是其中最突出的。
证券市场的任何变化都与券商这个行业密切相关,所以,伴随着关于证券市场消息的出现,券商股的活跃度也是比较高的。 如果时机判断合适,满仓券商股并不是坏事,把握不是很大的话还是要多在仓位配比上多下功夫。
那么这次满仓券商股还会有机会吗?回答是肯定有,股票跌了是机会,券商股下跌后,只要出现了足够的价值洼地,散户被折磨的割肉出局,证券股的风口到来,到时候就会止跌出现新一轮上涨。 既然选择了满仓券商股,就要坚守初心,只要大市行情在,相信券商股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出了中信证券研报事件这个幺蛾子,大盘跌是肯定的,早盘低开幅度也不算小,原以为大盘不会杀尾盘的,牛市里很忌讳这个,结果还是杀了下尾盘,收在3000下方!或许游资主力认为还是3000下方安全,免得总有人神经过敏!
像今天证券日报说的那样,中信推出个股卖出评级报告没毛病,但问题是中信平时推出的卖出评级报告多吗?券商研究员一般都是卖方研究员,基本都是写增持和买入研报为主,卖出评级这种找骂的事一般没人愿意干,毕竟A股不能做空。如果平时很少推出做空报告,为什么这个关键点出?你让股民怎么去做空?根本没做空机制啊!还有,在中国人保连续涨停前,那么多没有业绩的废品股比如市北高新东方通信德新交运等等涨停板数量不比中国人保少,为何偏偏出中国人保的卖出评级报告?
所以我不能不想到选择性执法这个词,一个小区好多家违建,怎么就只拆某一家?关键是资本市场高度敏感,连新任易主席回答有关股市上涨问题都高度谨慎,只说市场问题交给市场。中信作为国字号大券商,不懂得股市的敏感性吗?
一个中信的个股研报就能终结这次超级局部牛市,你信吗?一波波澜壮阔的局部牛市行情在利空打击下就能以一根大阴线行成顶部,你信吗?我不知道答案,还得问国字号的中信专家们!
首先分析一下当前券商板块所处的阶段
自从2020年7月份开始调整以来,截止到目前,券商板块已经连续调整了9个月,由去年7月份的最高点1827.84点回调到当前的1330.34点(2021年4月20日),整个板块回调幅度达到27%。 无论是从调整的时间,还是从调整的幅度当前都是比较充分的。
其次从券商板块的技术层面分析来看 ,当前整个券商板块月线级别各条短、中、长期均线逐渐趋于粘合,周线级别K线在120周大级别均线处得到支撑,日线级别券商板块日K线也处于阶段性低位并且有企稳迹象,所以从技术层面分析来看, 当前券商板块即使还没有见底,但是下跌的空间有限。
最后再分析一下当前A股所处的阶段
“牛市买券商”。 当前A股由2019年1月份的最低点2440点开始上涨以来,到2021年4月份的3472点,已经累计上涨了1032点,涨幅达到42%,从理论上来说已经进入了技术性牛市,当前A股正处于牛市中的第二浪尾部,未来仍有较大的上涨空间,券商股仍然可以凭借牛市中交易量获得高额的收益,所以券商股后面还会上涨。
综上所述,如果你券商股满仓了,千万不要着急,要多点耐心等待券商板块的春天到来。
首先说一下,股票为何不可满仓操作。 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大多没有专业水平,在专业水平的投资者手中,一般在趋势形成的牛市中,高手也不可超过9成仓位,在震荡市中不超过5成仓位,在筑底形成确认前,不超过3成仓位,这个是有科学道理的。 趋势形成,牛市中,我们手上要有1成仓位应付突发事件,市场总不缺机会,这1成仓位是用来纠错的。 在震荡市中,我们五成仓位可以拿出来2成做波段操作,3成的仓位做底仓,这样进可攻,退可守。 在底部区域未形成之前,保留3成仓位,在底部区域确认后,我们逐步加仓,这个是“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的好时候,手中有足够的子弹,可以收放自如。
其次,说一下当前市场运行的情况。 个人对这里并不看好短期趋势,长期向上的慢牛判断还是没有改变。 认为这里底部区域确认的概率较大,但是想一步到位的反转向上的概率较小,从3731.69点,调整到3328.31点,空间幅度已经足够大,时间已经超过了第一个13天的变盘点。 接下来,本周会有两到三天的上涨,然后还是要回踩确认底部。
第一种,你满仓持股赚钱。 这种操作是非常简单和舒服的,那就是择机高抛,降低自己的仓位到五成以下。 如果你实在舍不得,可以把仓位控制在五成仓或六成左右,让自己手中持有足够的资金,等待调整的结束,在调整后期,底部确认,我们再提升到八成,九成仓位。
第二种,你满仓浅套。 也就是说你满仓持股券商,目前处于成本区或者是微套状态,比如被套5%以内,建议你逢高减仓或者是止损。 恰好本周末外围市场收盘较好,消息面整体利于股市。 对于券商股会形成一定的刺激,如果券商股周一有所表现,你很有可能解套,一定要逢高把仓位降下来,出售五成到七成的仓位,手上留有底仓3成左右。
综上,个人认为,目前大盘走到了底部确认区域,至于后市怎么走,还待交给市场,我们只有充分尊重市场,随时调整自己的交易策略,才能利于不败之地。 任何的反常行为都是非常危险的,一定要把仓位降下来。 但如果你认为这里是牛市或者你认为股指能够走到4000点,那么咱俩的根本观点就不一样了,那你就自行选择策略。 有自己的操作策略,并且能够坚持,在股市中一定是最好的操作策略,操作手法。
券商股的投资要从:1、牛熊市趋势;2、执行投资的方式方法;3、是否可分散投资。 这三点只要捋顺了,也就能更好的投资于券商股。 那么,如果券商股满仓了应该怎么办呢?
一、先分析券商股处于牛熊阶段的走势特征。券商股在股市中的位置很是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呢?1、是证券的承销者,也就是说大部分利润来自于股市的承销、佣金、策略、方案之类的服务;2、是股市的参与者,本身也是上市公司。
因为这种特殊性,券商股的走势特征很是明显。 明显在哪里呢?明显在股市的牛熊阶段中。 在牛市行情的初期,券商股的走势具有先导性。 何为先导性?就是在牛市初期,券商板块会先进行大幅的上涨。
从逻辑的角度讲,个人认为:1、熊市的下跌幅度较大;2、相对震荡区间的时间过长;3、跌不动,有反弹的需求;4、机构投资者的催化,市场的估值达到低点,最为利好的板块之一就有券商板块。
牛市初期上涨以后,并不是在整段牛市期间出现上涨,而是会出现“修整”。 当到了牛市中后段主升浪的时候,券商板块又能够随着股市的上涨而上涨。 从逻辑的角度讲:1、股市的行情很好,催化了证券板块;2、大量的新股民入市,增加了券商的业绩收入;3、市场整体投资氛围高胀;4、对于牛市券商板块的预期。
也就是说,券商股在牛市中有两波行情,一波在开始,一波在尾端。
那么,熊市行情、震荡市行情呢?券商股的表现又是不一样。 从几次熊市券商股的表现来看,可以用一个字形容“惨”。 不管是下跌的幅度还是下跌的速度,都是“惨”。 所以,在牛市的顶部额外要注意券商板块。 从逻辑的角度讲:1、牛市的估值过高,需要修复;2、熊市的卖出氛围;3、券商板块的业绩,没有办法支撑。
在震荡市呢?震荡市的券商股,走势震荡幅度并不是很大,从阶段上看就是相对底部的横盘震荡。
现在,满仓了券商股,就需要分析现阶段股市行情处于的是哪个阶段。 如果处于牛市的初期,那么券商股的机遇性就比较大;如果处于牛市的中期,虽然说券商股的机遇性不是很大,但也不至于有很大的风险;如果处于牛市的尾段呢?券商股也具有机会。
当然,如果处于熊市、震荡市就需要规避风险了。
二、券商股投资的执行方式是否正确。从个人的角度看,正确执行券商股投资的方式则为,震荡市定投,牛市翻涨以后清盘,空仓于熊市。为什么?
上述中我们讲到了股市牛熊各个阶段券商股的走势特征,在震荡市中呈现的是相对底部的横盘震荡,振幅并不大。 在这个阶段进行定投是具有优势的,因为一直可以在底部进行吸筹,并且时间足够长。
那么到了牛市呢?这时候就需要注意未来的熊市,所以在牛市翻涨的过程中就需要将手中的筹码系数出清,避免未来大幅下跌造成亏损。
三、已投资部分是否能分散式投资。现在满仓持有券商股,并不能有效的分散风险。 很多投资者认为来回交易一家上市公司股票即可。 虽然从理论的角度讲,是适合的,但要是长期持股的情况,分散投资3家左右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股票,更为合适。 一则是规避券商股可能在熊市到来时的大幅下跌;二则是规避市场、行业性分析;三则是规避个股风险。
总结:券商股满仓的情况下需要对现阶段的股市行情进行分析,对券商板块的走势特征进行总结,然后制定相对应正确的执行策略,最合适的方式还是分散式投资。
记得在14年的时候,网络上流传一位大神,此人在14年年中加杠杆满仓券商,11月券商正式启动,由此短时间内身价达数千万,15年初清仓离开股市,实现财务自由,过起闲云野鹤的生活。
在那时满仓券商,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事之一,然而如果在15年熊市开启时满仓券商,可能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所以问题的根源不在仓位,而在选时,进一步说就是对大势的判断,赶上牛市,满仓券商又何妨,至于其中原因,还得先从券商的行业特点谈起。
行业特点相比较同属金融的保险银行, 券商的周期性非常强 。 与市场牛熊高度相关,道理也简单,目前券商的经纪业务仍然占主营收入的大头,同时券商自营、资产管理业务又与大势息息相关,所以市场好坏对公司业绩影响很大。
以中信证券为例,经纪业务和证券投资业务收入占比最高,对净利润的贡献也最高,均超过50%。
对市场来说, 券商对牛市最敏感,往往充当趋势开启的排头兵 。 这点市场高度认可,比如14年7月底开启的牛市,率先启动的就是券商,当时券商一路猛涨,且不分大小,所以如果满仓券商,躺着也能赚钱。
从 历史 走势来看, 券商板块往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起涨的时候,往往整个板块集体上涨,甚至集体涨停,18年10月至今,板块涨幅超过5%有十余次。 当然,每一次板块上涨,并不都是牛市开启,更多是指数突破重要关口,券商股助力完成,起着权重搭台的作用。
比如最近券商集体上涨,在指数冲关3000点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成功突破之后,整个板块开始震荡,使命完成。
这两年券商还起着“护盘”作用。 每当指数跌到关键位置,拉券商起到护盘的作用,所以这一年多以来,做券商实际上不亏。 以龙头中信证券为例,18年指数下跌25.48%,中信下跌5.3%;19年指数上涨19.495,中信证券上涨43.34%。
券商的炒作逻辑券商的一般逻辑是小盘次新 ,比如最近的南京证券,次新小盘券商相比中信证券,涨幅会大很多,这是券商的一般逻辑。
券商的牛市逻辑则是大小一起抓 。 14年的中信证券即是行业龙头,也是市场龙头,大牛市的逻辑有一些变化,大资金进场,能提供足够流动性,还有价值洼地的股票就是大券商,在当时中信不仅估值低,而且流动性好,想要的货都能买得到。
综合起来看,券商的炒作,不管是一般逻辑还是大牛市逻辑,小盘次新总不会吃亏。
当下的券商如果是当下,券商能满仓吗?其中的关键假设,又回到前面所说的,到没到关键关口?具不具备牛市条件?
先说关键性关口,当下3000点的突破任务已经完成,券商开始进入休整,如果指数在这附近震荡或下跌,券商基本没什么事了,以前的波段性行情都是这样走的。
往上看,3000点之后的下一关键关口是3050点,这是自今年5月指数调整以来,区间震荡的上轨,突破这个关键点位,才有可能看到券商再次加速,也才敢去谈论是否具备牛市的条件。
从大环境看,国际贸易缓和,监管层推进中长线资金入市,金融开放外资持续买买买,金融衍生品多元化,增厚券商业绩...这些条件有助于市场走慢牛,综合起来,3000点的券商可以尝试,赢面更大。
总结最后总结一下, 券商满仓与否,重点不在仓位,而在于选时、选势。 当突破关键关口时,大势扭转时以及跌破心里预期关口的护盘效应,都会给券商板块带来机会。 选股来说,市场更偏好次新小盘,但要真到牛市,并不区分大小,至于能不能满仓,全凭个人的风格了。
不过还是要提醒大家一句,无论何时都不要忘记,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的道理。
我没有券商股,但我给持有券商股的人打气,只要你有耐心,最终的胜利肯定属于你的!
2020年下半年开始的牛市,证券股不仅没长,而且还在震荡下跌。 按照以往的经验牛市的发动机是证券股,牛市的旗帜也是证券股,而这一波证券股是拖着旗子跟随大盘往前走。 这个极不正常的情况,咎其原因:一,券商股都有商誉问题,目前对商誉减值这个问题比较敏感,很容易使市场处于观望的状态。 二,目前股票质押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仍然处在后期排雷阶段。 质押问题一旦爆发,最受影响的就是证券股。 三,实行注册制以后,虽然IPO发行有所增速,数量增速并不明显,企业上市的速度加快,上市的中间程序比较简单了,券商的服务费用在降低。 在没有增量的情况下,费用的降低直接影响到券商的收益。 四,注册制目前仍然处于 探索 阶段,券商作为中间商,对企业的上市负有几乎完全的责任,在不成熟的前提下,风险不小。 五,中国进一步加大券商市场的改革力度,加大了对外开放程度。 这直接会威胁到很多券商的目前地位和收益。 六,资金目前主要流向于抱团股,而这些抱团股都是大市值的股,对资金的占有量很大,资金无暇顾及到券商股。 这些方面是造成目前券商股持续低迷的主要原因。
但随着全面注册制的改革,券商自己的成熟和发展,券商在开发很多收入来源的项目,辅之市场不再是一九二八这种乱象,券商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在收益稳定增长的情况下,一定会崛起。 券商的收益主要还是来源于市场,目前市场长期在万亿以上的成交量,随着时间的发酵,这些巨大的成交量会给券商带来丰厚的收益。 目前在进行t+0的制度改革,这必然会增加市场的活跃度,增加市场的交易费用,最直接的受益者非券商莫属。
用券商的技术走势来分析也比较精确,拿券商中的龙头股,中信证券来分析。
这是中信证券的周线图,代表中长期趋势。 从形态结构上看,目前仍然处于中长期上升趋势之中,只是目前在这个趋势中的回调阶段,下方的支撑依然比较坚固。 股价因为处在震荡之中,表现出涨涨跌跌并不强势,和外界的一些股票动不动大涨来比较,很是烦人。
你满仓券商股,要多一点耐心,不要此山望那山高,不要受外界的上涨诱惑来干扰,用时间换空间来取得最后的收益。
1.38万亿大象起舞,谁在爆炒招商银行?
| 孙明
招商银行火了!
走过魔幻的2020,进入更加不确定的2021,招商银行在资本市场上却突然“暴动”,股价短短一个月涨幅超去年全年,而如果从去年最低点算起,股价已经接近翻倍。
需要指出的是,招商银行并不是小盘股,其目前市值已经高达1.38万亿元,属于典型的大象起舞。
1.38万亿是什么概念?这样的市值在银行股中仅次于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 如果按证监会的市值算法,招商银行甚至已经超越建设银行,与工行也仅差4个涨停。
但高市值之外还有另一面,招商银行的利润仅是工商银行的三分之一。 而如果以2019年资产规模排名,招行总资产为7.4万亿元,而“宇宙行”则已经突破30万亿元,两者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
但正是这样一个标的,却正在迎来机构及普通投资者的青睐。 最新的机构投资数据显示,持仓招商银行(流通股)的机构高达914家,其中仅基金就有869家,是A股第六大、银行第一大机构重仓股。 而最近更是有重量级投资机构频频调研银行。
这到底意味着什么?谁在爆炒招商银行?为什么会爆炒招商银行?机构选股的思路和逻辑到底在经历怎样的转变?招商银行的泡沫和成色到底几何?银行股的狂欢节已经来临了吗?
要回答这些问题或许需要时间,但不管怎样,招商银行都是一个值得“解剖”的对象。
进入2021年,招商银行大幅逆袭,一个多月就涨超25%,而去年一年也不过涨了20.58%。 这一表现就算是在几大万亿国有行面前也是风光无两——一只万亿“大盘子”股份行活跃性竟然和几个暴涨的城商行不相上下。
也是从去年开始,A股流行各路“茅台”股价比高,眼看唱多银行的声音越来越多,这次没“上车”“银茅”的股民再次陷入了踏空的困扰。
图/视觉中国
但银行股出现“暴动”,等待券商股拉动牛市的投资者有些失望了。 股吧一位拥有多年A股投资经验的散户投资者对AI 财经 社表示:“以前大家都标榜券商是牛市旗手,去年的抱团行情市场这么活跃,券商业务也都体现在财报上了,没想到银行股先起来了。 ”
宏观经济带来的基本面支撑,资金收紧对信贷利率的推升,二级市场风险偏好的降温,互联网金融“抢单”威胁的骤减,疫情冲击与资本让利后财报超预期……市场上对银行股看好的观点,可以总结为“天时地利人和”。 如果抱团资金担忧市场资金面收紧,或将寻找更稳健的投资标的,身处破净大潮的银行股在不少投资者看来是最佳选择。
从银行的走势来看,去年7月和11月各有一次冲高行情,但很快就大幅回调。 招行虽然也是机构抱团的对象,但表现却不佳。 在机构持仓的最顶端,都是贵州茅台、五粮液、中国平安、美的集团、宁德时代、招商银行、中国中免、立讯精密、恒瑞医药这些行业龙头,但招商银行去年只涨了不足21%,是机构持仓TOP10里除中国平安之外表现最差的抱团股。
这次招商银行为什么能成为另一个“天选之子”?有人认为是行情分化,有人认为是高成长的零售赛道优势,也有人认为是财报助推。
不管怎么说,从去年3月19日创下新低到今天,招商银行股价上涨逾80%,同期银行指数涨了不到17%。 这一表现相比厦门银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等城商行必然算不上最疯狂,但作为一只“大盘子(市值)”银行股,翻倍行情并不多见。
招商银行股价飙升的结果,反过来助推其总市值在A股市场不断超越。 2021年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招商银行早盘一度涨超2%,股价触及56.40元/股新高,收盘回落至54.55元/股,目前总市值1.38万亿在整个A股排到第3位,前面的建行和工行已经领先不到5000亿了。 招行赚钱能力虽还远不及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但超越了除此之外所有的国内上市银行,2020年预计盈利超过973亿元。
去年一年,随着公募基金新增规模突破3万亿新高,普通投资者对基金持仓和调仓动作更加关心了。 在最新一季报告中,除了招商银行,基金持仓靠前的银行股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宁波银行持仓基金也分别有585家、414家、329家。 有机构投资者对AI 财经 社表示,机构选择标的不只是看现在赚钱多少,更重要的是未来潜力和护城河。
机构抱团行情中,投资者喜欢把每个行业的抱团龙头称为“XX茅台”,以体现和“股王”贵州茅台一样的不可替代性:高壁垒、高盈利、高成长。 在银行圈,招商银行就是那个“银茅”。
因为零售业务转型成功,招商银行被标榜为“零售之王”。 最近几年,无论业绩还是股价,招商银行都实现了弯道超车,尤其在二级市场,几家万亿规模的国有大行,要么流通比例很小,比如建设银行,1.73万亿总市值只有不到700亿在流通;要么大部分流通股掌握在国资手中,比如工商银行。 而招商银行1.38万亿总市值中,有1.13万亿在外流通,A股前十大股东中除了招商局持股13.04%之外,其余都在10%甚至5%以下。
这也意味着,除了机构不断加仓,普通投资者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越来越多的散户也耐不住性子加入进来。 截至去年三季度末,招商银行股东户数已经达到41.78万户,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万多。
“银行股的低估值是A股出了名的,但没想到逆袭发生在疫情之后,”一位股民在投资交流群中向群友质疑,“疫情的影响这么快就过去了?”但也有投资者在群里表示已经毫不犹豫卖掉白酒买了银行。
市场对银行的“好感”可能源于疫情冲击后期与初期的鲜明对比。 在疫情冲击经济、金融让利实体、地产调控这些压力之下,整个银行板块的估值在去年降到了 历史 低点。 但从财报数据来看,大部分银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有了转好的迹象。 到了12月,一位叫李录的投资人彻底引爆了二级市场。
图/视觉中国
李录被称为最接近巴菲特的华人,管理着巴菲特好友查理·芒格的家族资产,因为向巴菲特引荐比亚迪股票“一战成名”。 就在去年12月,李录旗下的喜马拉雅资本突然对邮储银行的港股股票动手,而且一出手就是43亿港元,之后继续加仓买到“举牌”(目前持股5.49%)。 随后港股、A股银行板块异动不断。
早在11月,李录还调研了平安银行。 巧合的是,最近无锡银行公布的机构调研接待记录里也出现了李录,同时参与调研的还有中信建投、国盛金融、汇添富基金、华泰保兴基金、长江养老,这些都是国内知名的买方和卖方机构,一举一动牵动着“韭菜”的心。
再拉长时间线,AI 财经 社发现,最近半年宁波银行、苏州银行、上海银行都有机构“拜访”,而且都是景林、高毅、睿远、摩根士丹利、景顺长城、交银施罗德、高瓴等大牌机构,其中宁波银行被多家机构反复调研。 细数最近半年的股价表现,这几家银行都排在前列。
李录建仓邮储银行可能只是这次的一个导火索。 虽然疫情肆虐,但去年大部分银行还是延续了之前近3年的不良率下行周期,资产质量比疫情之前还要好,这个问题让很多人搞不明白。 但奈何眼前利好不断,不少散户投资者也跟着机构一起买买买。
从目前公布2020年年报和业绩预报的18家上市银行来看,在大规模核销不良贷款之后,行业普遍实现了不良贷款率的下降,盈利也大部分实现了正增长。 想想上半年“资本让利实体1.5万亿”的要求,这些表现已经超出了市场预期。
国内的宏观经济持续转好,对银行来说也是好事儿,这是银行基本面的主要支撑。 另一方面,虽然央行表态货币政策不会“转急弯”,但资金收紧的预期逐渐形成,很多人更加认定这是利空高位抱团股、利好低估值业绩稳定的银行股。 不少炒股群里因此开始人心惶惶,眼看手里的白酒、新能源等抱团股逐渐分化、“溃散”,而已经涨到2500多块一股的真茅台又买不起,有人不想再错过“赚钱的机会”,短短一周就买了4只银行股。
“我买的偏金融的基金都不知不觉20个点了。 ”有人在群里晒出的8月买入的某银行ETF收益率已经达到18.34%,虽然还远低于同期沪深300指数超过40%的增幅,但还是在2月加仓了这只基金。 2月5日,连续多日大涨的银行板块再次“爆发”掀起涨停潮,无锡银行冲击涨停,有散户投资者在群里分析:“无锡那个是赌博性质的,昨天追完就给套了,谁知道今天会涨停。 ”同一天,招商银行股价也创出新高,有自称炒股20多年的股民表示:“现在啥也不买,就买银行,去年买的招行已经赚一倍了。 ”
银行的狂欢节来了吗?
上一次银行股“暴动”还是在蚂蚁集团IPO被喊停之后。 蚂蚁最大的利润来源于支付宝这个月活超过7亿人的平台,在第三方移动支付中市占率达到55%。 另外,还有超过1.2万亿的余额宝,2.1 万亿(截至去年6月底)撮合贷款中有1.73 万亿是个人消费贷款(主要通过花呗、借呗与金融机构合作发放),4217 亿元是小微贷款,前者在中国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中占到21.5%,流量的威力可想而知。
虽然蚂蚁不断和传统金融机构合作,但左手紧握银行、保险、保险经纪、公募、基金销售、私募、保理、小贷8类牌照,右手则是巨大流量,“交易生金融”的模式催生了风险,也动了别人的“奶酪”。 蚂蚁事件之后,监管出台了一系列互联网金融监管新规,有网友评论:银行苦“蚂蚁”久矣。
图/视觉中国
但现在的银行真的像资本市场所反映的那样光鲜亮丽吗?
“胡扯!”对于资金收紧推高信贷利率,进而利好银行的说法,一位资深银行研究员不以为然,“银行目前的利好是已经发生的,就是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宽松(滞后效应)。 (反而)隐忧就是M1增速在放缓,宏观经济增速放缓。 ”
他认为,当前银行类似于2018年底M1攀升、2019年春节后大涨的行情,如果接下来货币快速回落,银行股的上涨空间可能就会受限。
而最需要搞清楚的问题是,银行真的已经走出疫情阴霾了吗?
从财报数据来看,大部分银行受疫情的影响从去年半年报开始明显体现出来,出现了净利润增速由正转负的情况。 当时有消息称,部分银行收到了监管部门口头指导,要求适当调节上半年净利润增速。 有分析称,这对不良低、拨备高的银行影响更小,调节空间更大,但反之可能波动明显。
2月2日,平安银行作为第一家披露年报的上市银行交出了一份表面亮眼的成绩单,高管在业绩会上高调宣布了空前规模的909.36亿不良资产核销,这一不良资产核销规模比2019年增加了425亿元。 进一步剖析该不良资产核销情况发现,其中贷款只占了593.6亿元,其余300多亿都是投资资产。 而在696.11亿元信用减值计提中,只有431.48亿元属于贷款减值损失计提,近265亿元是投资资产计提,同期拨备覆盖率环比降低了16.89%。 这也意味着在减值准备消耗更多的情况下,释放拨备可能为平安提供了更大的利润调节空间。
“反正(疫情)对贷款业务影响很大,去年我们都在加班做车贷还款延期,”一位在山东省某地级县的银行员工直言贷款不好做,“我们主要做大车贷款,去年上半年车都没法跑(业务),没钱咋还款。 ”但这一影响,暂时还没体现出来。
不同性质的银行处境差异很大。 “让利1.5万亿”的要求刚出来的时候,有传言称银行圈尤其几家国有银行要通过“降薪”来压低成本,最后被辟谣。 王伟任职于农业发展银行一家地方支行,感受恰恰相反:“因为我们是政策性银行,主要还是完成政策性任务。 待遇没有下降,完成任务反而还有好处。 ”疫情初期,王伟所在的银行响应政策扶持与疫情防控相关的产业,其中为一家生产无纺布(口罩原材料)的纺织企业以年利率2%提供了1000万元贷款,成本比该行一般企业贷款低了约3.8个百分点。
“我们也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弥补冲击,但是没有降薪这回事,员工收入没有太大影响。 ”建设银行某地方支行副行长也对AI 财经 社表示,即使是让利他们也会选择优质客户,主要通过提供优惠利率来支持企业,这样银行反而能受益。 中国农业银行某地方分行一位员工也表示:“去年贷款增长比较多。 疫情一来很多人不敢投资,存款有剩余了,另一方面企业缺钱贷款需求也明显增加,银行会响应政策减费降本贷款给它们。 ”
银行主要有两种让利渠道,一是对净息差的挤压,二是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 国泰君安银行团队测算,净息差每收窄5bp,相当于让利0.12万亿元;银行通过核销减记,核销前不良率每上升5bp,相当于让利0.06万亿元。
根据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的介绍,2020年银保监会通过督促银行减少收费、支持企业重组和债转股等方式,引导银行让利约4200亿元;引导贷款利率下降让利59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发放优惠利率贷款让利460亿元;债券利率下行向债券发行人让利1200亿元;两项直达工具让利3800亿元。 这些数字加在一起与当初让利1.5万亿的计划基本吻合。
“国内发展基本稳定,大中企业还不错,小微企业一部分已洗牌,根据抵质押物比例、处置方式,每个银行的业务不太一样,具体风险也不一样,”关于企业经营不善等带来的潜在不良风险,广发银行北京分行一位负责人对AI 财经 社表示,“风险一般会递延2-3年。”
如果滞后的风险可以在未来2-3年以后再考虑,眼下银行还面临两个难题:资管新规和地产新规。
今年是延期后资管新规整改到期的最后一年,尽管各大银行在加速推进理财子公司建设,增加净值型产品(相对理财产品)比例,但整改压力依然不小。 截至去年年末,我国非保本银行理财产品余额25.86万亿元,其中净值型产品约为17.40万亿元,后者占前者的比例上升至67.29%,但达到这一比例银行已经花了3年时间。
前述广发银行北京分行负责人表示,地产新规对贷款规模、营业收入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比疫情要更直接。 但也有分析表示,2021年大概率是“股市小年、楼市大年”,这对银行来说可能不是坏事。 但近日,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楼市火爆的城市相继出台调控政策,对贷款市场再次形成压制。
估值争议
在招商银行股价迅速飙升的同时,市场对其估值也产生了争议。
“招行、宁波(银行)比较特殊。 ”上述资深银行研究员直言,这类银行并不一定严格遵循流动性规律。
如果从基本面分析,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和宁波银行属于业务资产质量率先改善、零售业务恢复比较快的零售型银行,兴业银行属于受益经济复苏后制造业的银行,二级市场上这几家银行股价表现的确明显好于大部分银行股。
从各行业的“茅台”可以看出,高毛利的重复消耗品更容易获得成长。 招商银行作为国内最大的零售银行,不少招行信用卡持有者对其并不陌生,截至去年6月末,招商银行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达到1.51亿户,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余额8.26万亿元,其中信用卡流通户数6526.73万户,对应9638.73万张行用卡,是国内最大的信用卡发放行。 加上利润增速迅猛,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机构选“茅台”的标准。
截至去年6月末,招商银行零售金融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87.79亿元,占比53.10%,这一比例已经连续出现下滑,零售业务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其中虽然包括宁波银行在内的城商行个人零售业务也发展较快,但在异地存款限制下威胁不大,最大的对手是平安银行。 平安银行主打智能零售,截至去年年末信用卡流通卡量已经达到6425万张,零售客户数也达到1.07亿户,差距逐渐缩小。
在招商银行零售客户中,月日均全折人民币总资产在50万元及以上,以及私人银行即月日均全折人民币总资产在10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客户属于高净值客户,市场争夺激烈,二者在去年上半年末分别有291.79万户和9.1万户,其中私行业务资产规模2.16万亿元。 同期平安银行私行达标客户(近三月任意一月的日均资产超过600万元)超过5万户,近2年年均增长1.37万户,私行资产规模已经突破1万亿元,增速比招行明显更快。
另一个压力来自监管。 “不宜以消费金融扩大消费。 ”2月8日晚间,央行在2020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提到,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并表示部分金融机构忽视了消费金融背后所蕴含的风险,客户资质下沉明显,多头共债和过度授信问题突出。 2020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已显现上升苗头。
在黑猫投诉中可以看到,用户的投诉原因包括协商还款不受理、第三方暴力催收、骚扰家人、恶意降额等等。 AI 财经 社通过财报数据梳理发现,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招商银行信用卡流通卡数分别比上年末增长了34.98%、13.04%、1.14%,信用卡交易额分别为.36 亿元、.15亿元、.57亿元,增速27.74%、14.62%、-0.12%;信用卡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1%、1.35%、1.85%。 去年上半年,招行不良贷款余额增加了30.53亿元,其中主要就来自信用卡不良。
从收入构成来看,招商银行有70%以上收入来自利息收入,手续费和佣金贡献约2成,而在利息收入贡献中,招商银行短期贷款平均收益率大幅高于中长期贷款平均收益率,其中信用卡透支和小微贷款是主要推手。 去年上半年,招商银行公司贷款、零售贷款收益率分别为4.14%、6.10%。 虽然贷款规模仍有较大差距,但去年平安银行两项收益率分别为4.28%、7.23%,都高于招商银行。 对比反应盈利能力的净息差,虽然在疫情影响下行业普遍出现下滑,招商银行去年上半年净利差、净利息收益率分别为2.42%、2.5%,不出意外四季度或还将小幅下滑,而平安银行截至去年年末净息差还能维持在2.53%。
回到资金面,尽管整个银行板块的估值还不算高,但分化已经非常明显,宁波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杭州银行都已经达到估值高位,动态市盈率、市净率都已经超过2015年高点。 在南下资金疯狂涌入港股市场之际,招商银行港股也不断创出新高。 但就在最近股价不断走出新高的时候,“聪明资金”北向资金减持了招商银行1000多万股A股股票。
资金转向背后,高位套现也开始频繁发生。 社保基金最近通过减持5986.7万股中国银行H股套现超过1.59亿港元,宁波银行原始股东之一、资本大佬郑永刚旗下的杉杉股份清仓了宁波银行,第三大股东雅戈尔也在近期大幅减持,套现超过100亿元。
早在去年12月17日,大家人寿就卖出了1930多万股招商银行A股股票,持股数量降至12.32亿股。 自从去年7月安邦重组为大家保险以来,大家保险陆续减持了中国建筑、万科A、欧亚集团、大商股份等股票,但对招商银行的减持还是第一次。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伟为化名)
A股已经创下五年新高,本轮牛市能不能连涨三年呢?
牛市中缺乏理性。 即使我们不看好什么标的,往往过两天就被打脸。 但是投资人要记住,投资在于选择,谁都没有能力这个市场4000多只股票都买一点。 我们必须选择相对收益可靠,风险较小的标的公司。 如果你只是想随风飘一把。 一般你就去找新高的股票。 越是在新高附近的股票,在牛市跳得越高。 然后,记住跳车的时候不会有人来提醒你。 你只能凭借一定的感觉。
以前的牛市,涨跌停板制度下,有很多涨停敢死队,一早起来,他们不分析业绩,直接涨停板上面挂单,能成交多少就成交多少。 然后赌第二天连板。 这种玩法,基本也不需要和我们探讨方法,关键是心无牵挂,逃命够狠,买入不纠结。 万一赔本了,不骂娘。
普通投资人,还是要随着大方向,做一些稳健的投资。 一般牛市的市场会有很多浪组成,每一浪的突破,都是一个放量的过程。 当量放大到一定程度,市场短期承接力度不足。 就会回调,回调过程中会缩量。 调到位了,再放量。 放量后,看能不能突破前期高点。 只要站上前期高点以上,那就有一个新高度,循环往复。
而牛市中,每一次突破都是券商股打头阵。 这是牛市风向标。 而券商打高之后,会需要科技股,消费股轮番表现,也有可能是先进制造业。 最后回调的时候,防御性的医药对冲下挫。 但如果券商股起来了,曲高和寡,其他科技股和周期股没有跟上,那么券商股会力有不逮形成阶段性头部。 说白了,券商股是吃牛市交易量的,光券商股自己和自己交易,是不足以推动牛市发展的。 所以每个牛市都要有主力板块。
今日券商指数高涨,“牛市”特征明显
券商指数今天再次拉升,带动大盘上行,2015年牛市特征再现。
近两周资金从上半年涨幅强势的医药生物和食品饮料板块转向前期超跌的非银金融,估值修复或也是市场走强背景
个人投资者情绪高涨,国内流动性宽松环境持续
投资者热情高涨,网络对“牛市”关键词的搜索指数一周内飙升30倍,国内流动性环境的充裕也带来增量资金进场。 近两周以来,公募基金募集份额持续走高,某基金单日完成超700亿份的募集,为市场短期上行提供资金支持。
重申牛市预期,低估值板块将出现轮动,金融股补涨的逻辑:
从成交量来看,牛市已经归来。 股市有句话叫量在价先,自金融地产等权重板块带领上证综指突破3400点, A 股已连续 7 日成交额突破万亿,7 月 9 日两市更 是成交 1.7 亿元,逼近 2015 年牛市高峰值时水平,创出近 5 年新高。 期间非银、有色、 地产、钢铁等前期滞涨低估值的金融地产和周报板块有明显上涨,科技和消费板块也有 脉冲式轮番表现,整体来看,市场表现为低估值蓝筹带动下的牛市回归“普涨行情”。
牛市预期下的投资策略:坚守核心资产应对风格均衡
短期,我们认为后市资金博弈低估值仍可持续,目前仍在扩散途中,但快速拉涨也 将加大波动。 其一,万亿成交额过后,市场往往存在一定惯性,在未有明显利空情况下, 在穿越指数阻力位后,后续上涨有一定空间,但可能存在较大放缓可能;其二,暴涨过 后的金融地产低估值低仓位的相对优势仍存在,只是“性价比”随着暴涨有所弱化,目 前银行 PB 不足 1X,券商 PB 2.3X 较历史中值 2.7X 估值仍有提升空间;其三,2020 年二 季度业绩改善有支撑,中报窗口期业绩“下杀”概率较小,前期市场普遍对经济修复的 预期并没有过于乐观。
中长期,风格演化将呈现“均衡-分化-再均衡”,坚守已有的消费和科技,核心资产仍是必要选择。
一是,消费和科技仍是全年主线,目前宏观经济处于弱复苏,5 月工业企业数据显示需求端并未有明显改善,低估值板块中除券商和保险外,银行、地 产、周期等领域未来景气趋势仍不明朗,因此估值修复到位后,可能重回前期“分化”, 若后续经济复苏趋势得以确认,风格将转向“再均衡”。
二是,从公募机构角度,2010 年以来,风格切换主要集中于消费和成长板块,背后对应着我国由后工业时代向消费为 主、制造业升级的产业格局的转变,历史上公募对金融地产和周期板块超 3 个季度的时 间窗口屈指可数,加仓背景均存在于宏观经济或行业周期的明显复苏,即便是能保持连 续 2 个季度的仓位提升,配置比例提升大多在 5 个百分点左右,跑 α 收益仍需依赖高估 值可被景气度消化的 A 股核心资产。
本轮牛市的宏观背景:
1,海外各国央行在疫情发生后均采取了流动性宽松政策:美联储资产负债规模不断扩张,截至6月30日美联储总资产约 为7.01万亿美元,较2月底扩张约1.7倍,推动了全球资产二季度普涨。 海外市场的宽松流动性以及对下半年全球经济的乐观复苏预期或将持续推动A股上行。
2,信贷带动经济复苏, 6 月社融 3.43 万亿,存量同比增长 12.8%,较前期 12.5%持续放量。 一方面,持续 放量背后对应着逆周期调节发力,企业融资整体需求保持平稳,其中 6 月企业新增中长期贷款达 7348 亿元,明显好于去年同期的 3753 亿元;此外,6 月委贷+信托贷款同比没 有明显收缩,企业债券融资同比改善仍显著。
3,理财产品收益率下行,投资者或逐步提升权益资产配置比重
由于全球及中国的利率环境持续下行、中国资管新规背景下理财产品收益率走低,投资者的投资偏好或发生转变。 随着近期股票市场的走高,预计更多市场资金可能伴随市场趋势转向权益类资产,并提振股票市场的乐观情绪。
4,资本市场开放牛。 A股对外开放的脚步逐渐加速,陆股通市场成交额占全市场的比重近年稳步提升。 对比日本和中国香港市场,海外投资者交易额的占比约占一半,A股市场的外资化程度仍有提升空间。 2014年11月沪港通开启,2016年12月深港通也相继开启。 截至2020年末,沪深港通共包含1378只股票,总市值为56.9万亿人民币,占A股总 市值的88.5%。 2019年,沪深股通的成交额达到9.76万亿人民币,占A股 总成交额的7.7%。
核心蓝筹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短期布局中报行情:从行业来看,中报业绩较好的企业仍主要集中于疫情直接受益的医药、食品、计算 机(软件服务)行业,以及前期订单积压及景气度向上的电子(消费电子、半导体)、电 气设备(风电、光伏)、化工(化学原料)等行业。 整体看,二季度高增长行业与一季 度差别不大,海外疫情的冲击对 A 股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并不明显。
从龙头企业披露的 业绩原因变动来看,二季度虽然受益于国内疫情好转,企业业绩有所改善,但多数公司 也纷纷表现,由于一季度的大幅拖累可能使得 2020 年上半年整体的业绩增速仍面临压力。
仅有少数行业的龙头公司在 2020 年中报窗口能录得正增长。 结合股价表现来看,目前 A 股中报“绩差”公司公布业绩时,当日股价会表现为明 显下跌,“绩优”公司当日股价也会有明显反弹,显示在近期市场对业绩的关注较高。
投资策略:保持牛市思维,不惧波动
短期金融地产的低估值板块存在博弈机会,但中长期仍需坚守核心资产。 大盘指数 过快上涨后,资金驱动将面临中报业绩大考,市场波动加大。 近期市场风险主要关注入 市资金监管和中美关系反复。 6月融仍保持 12.8%的高增速,信贷高增显示短期经济回 升,Q2 企业盈利改善可期,消费和科技板块 2020 年中报业绩增长无压力,但核心 CPI 保持下行,表明下游需求偏弱,中长期来看,受益经济复苏估值修复到位后,后续市场 风格“均衡”仍将转向“分化”,跑α 仍需依赖高估值可被景气度消费的 A股核心资产。
配置建议:博弈补涨,坚守核心资产。 1)低估值但业绩有持续改善空间:券商、保 险;2)低估值且边际需求良好:地产、建材、煤炭、有色、机械;3)“新基建”:5G 基建、云计算、电气设备、新能源汽车;4)可选消费中的汽车、消费电子、家电、影视、 旅游。
总结,A股已经创下五年新高,本轮牛市能不能连涨三年的问题,最终还是要看市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