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武瑛港 北京报道
11月19日,一位强生内部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强生中国已经开始新一轮裁员调整,主要是外科部门。
“目前外科业务受到的市场冲击比较大,其实不只是企业,医院临床端也受到了一些影响。”
另一位强生前员工同样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最近强生内部确实在裁员。“强生从去年开始就不太行了,主要因为集采,去年我也就离职了。”
记者向强生外科相关负责人核实该信息,该负责人表示“不方便作出回应”。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本次强生中国裁员规模为20%,主要为外科部门,涉及架构调整,波及面更广,赔偿按年限有划分,最多N+3。
新一轮的裁员自上周开启,波及多个业务单元。而且有强生前员工表示,其实陆陆续续一直在裁员,只是未对外公告。中国区的裁员属于强生全球裁员的一部分。
外科超声刀:“神话不再”
据报道,本次调整过后,自2025年1月1日起,强生中国的外科事业部将重组为由微创与能量外科事业部、伤口闭合事业部、生物外科事业部、外科全产品拓展事业部(即广域市场事业部)、战略市场部、机器人与数字化六大部门组成。
强生本次外科部门的裁员和调整或许并不意外。
一位医疗器械业内人士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强生本一轮裁员其实很正常,比如其超声刀业务从十多年前占据95%市场份额,到现在跌到了不足30%,还在继续下滑。
据了解,强生(爱惜康)的超声刀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90%。
有数据显示,在全球超声刀市场中,强生市占率最高,在美国地区市占率为92%,欧洲地区市占率为94%,日本地区市占率为83%,在中国的市占率为93%。
这一产品也曾驱动强生业绩快速增长,根据年报信息和相关报道,强生依托超声刀产品,其外科手术业务营收从2004年的28.54亿美元增长到了2019年的95.01亿美元。
而且强生的超声刀产品一直被认为是行业“金标准”,市场上中绝大部分产品都是基于这套金标准进行模仿和创新。
但是集采之后,强生的超声刀市场份额开始明显下降。
2021年,广东等16省完成超声刀头集采,覆盖全部市场主流产品,其中广东省平均降70.11%。
甚至有企业的超声刀价格降幅达93%,从7730元降到545元;属于高端需求的7mm、5mm的超声刀均价从5734降到1800元,降幅达68.6%。
国产企业也正是从这段时期开始快速抢占市场。
根据医装数胜数据,按数量统计,2024年强生超声刀头市场份额下滑到了30%左右,相比之下,迈瑞医疗超声刀头市场份额出现大幅度上涨。
例如2024年上半年,从国内三级医院采购超声止血刀的情况来看,迈瑞医疗市场份额占比34.26%,而强生为20.24%。
除了超声刀,强生的手术机器人业务似乎也正在遭遇挑战。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强生正在进入手术机器人市场,有不少投入,推出了数款机器人,但是做得似乎不是很出彩。
2023年第六届进博会期间,强生宣布MONARCH成为中国境内首个获批的经自然腔道诊疗机器人。
但是据报道,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外科MONARCH事业部高级总监陈晓明已宣布离职。MONARCH手术机器人产品在入院等流程方面仍面临挑战,至今尚未获得有效的推广。
而且强生还因为MONARCH而面临着巨额赔偿的风险。
2019年2月,强生以34亿美元收购了手术机器人公司Auris Health,获得其明星产品MONARCH手术机器人。
然而2024年9月4日,据报道,美国特拉华州法院裁定强生公司因违反与AurisHealth签订的收购协议,需向AurisHealth股东支付超过10亿美元的赔偿金。
巨轮的“调头”
其实强生的业务和人员调整一直在进行。
早在2021年,强生就开启了三大业务的拆分重组之路——制药与医疗器械业务合并,消费者保健业务独立,计划分别成立两家上市公司。
2023年8月,强生大幅减持旗下消费品企业Kenvue,开始剥离,2024年5月,Kenvue再次发布公告称,强生将出售剩余的股份,清空所持Kenvue股票。
随着消费者保健业务分拆的完成,强生公司认为自己迈入了“新时代”,医疗科技和创新制药成为其两大业务,其中医疗科技专注领域包括外科、心脑血管、骨科和眼健康。
期间随之而来的是杨森的“消失”和中国掌门人的“离去”。
2023年9月14日,强生宣布更新品牌,旗下医疗科技和制药两大业务将整合至强生(Johnson & Johnson)名下,其中制药部门杨森将更名为强生创新制药。
2024年4月,强生历史上首位出身于本土的中国区主席宋为群,向强生递交了辞呈,3个月后,周敏涛担任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总裁,数月后,强生中国开始新一轮调整。
从业绩来看,强生的调整似乎出现了一定成效。
2023财年,强生首次以专注于医疗科技和制药两大业务的企业对外披露业绩——总销售额852亿美元,同比增长6.5%。
其中创新制药部门销售额547.6亿美元,同比增长4.2%,医疗科技部门销售额304亿美元,同比增长10.8%。
相比之下,强生2022年总营收949.43亿美元,同比增长1.3%。
虽然增速有所提升,但上述两年的利润却一直在下滑——2022年强生净利润179.41亿美元,下降14.1%;2023年净利润133亿美元,下降18.6%。
而且到2024年,收入增长的压力似乎又回来了,而且利润下滑幅度加大。
根据强生发布的2024年Q3财报,前三财季累计收入663.01亿美元,同比增长3.98%,累计净利润106.35亿美元,同比减少65.81%。
而且伴随着业务调整,裁员也不可避免。
据不完全统计,自2022年中期以来,强生在全球范围内的裁员行动已至少涉及1000名员工。
其中根据美国新泽西州WARN通知档案,强生计划在新泽西州的新布仑兹维克市削减231名员工,该地正是强生总部所在地。
虽然这一通知档案并未公布具体涉及业务,但是根据2024年9月相关报道,强生正在逐步关闭其制药部门的心血管和代谢部门。
该部门的核心产品为抗凝药物拜瑞妥(利伐沙班),由强生与拜耳合作开发,曾经是世界上最畅销药物之一,但是2020年利伐沙班原研化合物专利到期。
另外从骨科业务来看,2023财年,强生启动了骨科业务的重组计划,将通过退出某些市场、产品线和分销网络安排来精简业务。
在国内脊柱、关节、创伤和运动医学被集采全覆盖之下,强生的国内骨科业务似乎也面临困境。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生的骨科业务也艰难,很多省份的代理商都不做强生的产品了,赚不到多少钱,没多大利润。
“集采、DRG/DIP、国产竞争加剧以及医疗反腐等均是背后的原因。”
但在调整的同时,还应看到强生也在大手笔进行收购和布局,主要在心血管介入领域。
2024年4月,强生以约131亿美元收购冠状动脉血管内碎石术(IVL)公司Shockwave,成为2024年以来外资医疗器械企业总金额最高的并购。
到10月,强生宣布完成对V-Wave的收购——一家为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开发治疗方案的企业,收购总额或达17亿美元。
又来一波大裁员硅谷到底怎么了
硅谷的裁员潮似乎并未止息,2024年新年伊始,新一轮裁员行动又席卷而来。 老牌电商巨头eBay和LinkedIn、瞻博网络等纷纷宣布裁员,显示出科技行业在经历了去年的大规模裁员后,仍在进行内部调整。 eBay的裁员比例高达9%,LinkedIn则连续第三次裁员,而瞻博网络的全球裁员规模也达到了440人。 尽管硅谷的科技巨头如谷歌、微软和亚马逊也未能幸免,谷歌对多个业务部门进行了裁员,微软的游戏部门裁员1900人,亚马逊则对Prime Video和Twitch等部门进行了瘦身。 这些公司的裁员决策,无论规模还是频率,都显示出对当前经济环境的应对策略——在经济放缓和通货膨胀压力下,公司倾向于优化成本结构,以实现更为稳健的增长。 然而,尽管近期公布的财报显示这些公司业绩尚佳,如eBay营收增长、LinkedIn营收突破150亿美元,但裁员背后的核心原因仍然是控制成本、调整战略方向。 硅谷公司在招聘高峰期过度扩张后,如今正在重新评估人力资源配置,确保在关键领域进行投资,如AI技术。 尽管AI带来了部分岗位的动荡,但目前AI直接导致的大规模失业并不多,更多的裁员是出于企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通货膨胀的回落也意味着公司难以通过提高价格来抵消成本压力,裁员成为更为直接的应对策略。 这场持续的裁员潮对硅谷的企业文化和人才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曾经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和安全感受到挑战。 谷歌等公司曾被视为理想的工作场所,但现在员工们对裁员邮件的反应显示了对公司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甚至引发了工会的抗议活动。 总的来说,硅谷的裁员潮并非简单的经济衰退所致,而是企业战略调整和应对经济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对硅谷的行业生态和公司文化带来了深刻的转变。
诺华将开启大裁员,全球范围内裁约8000人
诺华将开启大裁员,全球范围内裁约8000人
诺华将开启大裁员,全球范围内裁约8000人,诺华一位发言人表示,诺华计划裁员多达8000人,约占公司员工总数的7%,诺华将开启大裁员,全球范围内裁约8000人。
诺华将开启大裁员,全球范围内裁约8000人1
随着对通胀的担忧加剧和世界经济信心减弱,特斯拉()、诺华制药()以及零售商3B家居()的高管纷纷提出削减支出或裁员,而其他公司则搁置项目或交易。
全球制造业增长正在放缓,因为俄乌破坏了供应链,并使几十年来新高的通胀继续上升,而美国衰退的风险不断增加,对全球经济构成了新的威胁。 现在有更多的公司正在提前采取行动,帮助自己度过任何低迷时期,这预示着下个月大量财报出炉时,可能会出现更大规模的裁员。
National Securities首席市场策略师Art Hogan称“企业目前最担心的是经济会放缓多少,以及能否避免衰退。 市场一直被对美联储抑制通胀引发衰退的担忧所挟持。 这些担忧是今年大部分时间的首要和中心问题。 ”
智通财经曾报道,3B家居周三表示,3B家居()公布了营收和利润均不及市场预期的第一季度业绩。 该公司Q1营收为14.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9.5亿美元下降25%,低于市场预期的15.1亿美元。 同时,该公司还宣布将更换首席执行官Mark Tritton,作为领导层调整的一部分。
3B家居该公司临时首席执行官Sue Gove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该季度客户情绪发生了剧烈变化,压力大幅增加。 这包括急剧的通货膨胀。 作为回应,3B家居表示将削减约25%的资本支出,并暂停改造和开设新店的计划。
其他公司则搁置扩张计划或裁员。
韩国电池制造商LG能源是特斯拉等美国汽车制造商的主要供应商,由于是“前所未有”的经济形势,该公司正在重新考虑三个月前公布的一项投资13亿美元的亚利桑那州工厂的计划。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此前曾表示,他觉得经济形势“非常糟糕”,该公司已经关闭了加州办事处,并解雇了自动驾驶团队约200名员工。 马斯克曾表示,公司需要裁员约10%。
诺华制药周二表示,由于对肿瘤学业务和非肿瘤学业务进行精简,此前宣布的重组计划可能导致裁员8000人,约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7.4%。
随着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公司发现很难将不断上升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Equiti Capital首席宏观经济学家Stuart Cole表示:“对大多数公司来说,它们必须自己消化大量价格上涨,这意味着只能在其他方面削减成本。”
相比之下,Cheerios生产商General Mills首席执行官周三告诉投资者,价格上涨促使更多消费者放弃外出就餐,而是居家用餐。
市场的不确定性也导致越来越多的业务暂停。
周二,沃尔格林博姿联盟()搁置了出售其英国零售连锁药店的计划,原因是全球金融市场的状况意味着潜在买家难以借到足够的资金。
Morningstar分析师Julie Utterback表示:“并购活动往往在稳定或上升的市场中进行,因此今年迄今为止我们所经历的这种波动可能会对这些并购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欧洲最大的在线订餐公司Just Eat 的股价周三创下历史新低,这家亏损公司能否成功出售其在美国的Grubhub业务,以及在没有额外融资的情况下能否实现盈利都受到了双重质疑。
在此之前,贝伦贝格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首次给予Just Eat 评级定为“卖出”。 分析师们质疑,该公司能否像在2021年6月完成的全股票收购中那样,以58亿美元的价格出售Grubhub。
诺华将开启大裁员,全球范围内裁约8000人2
美东时间6月28日,据外媒报道,诺华一位发言人表示,诺华计划裁员多达8000人,约占公司员工总数的7%,其中包括在瑞士的多达1400个职位,希望到2024年至少节省10亿美元。
靴子落地
诺华裁员多达8000人
早在今年4月,诺华首席执行官Vas Narasimhan宣布将对多个业务部门进行整合,以精简架构,促进增长和节约成本,并暗示将对其全球部分员工进行裁员。
具体而言,诺华将引入新的组织结构和运营模式,整合制药和肿瘤业务部门为一个创新药物部门;合并策略、研发投资组合战略和商务拓展三个部门,创建一个新的战略与增长业务部;最后合并技术运营部门和客户及技术解决方案部门,创建一个新的运营部门。
新模式将帮助诺华更加关注和致力于其心血管、血液学、实体瘤、免疫学和神经科学等核心治疗领域。
不过当时Vas Narasimhan未能给出裁员具体人数,此番猜测终于落地,裁员高达8000人。
与此同时,诺华部分高管也未能幸免于难。 最新消息显示,客户与技术解决方案总裁Robert Weltevreden和诺华肿瘤学负责人Susanne Schaffert均已离职,Shreeram Aradhye接替John Tsai担任首席医疗官。
此外,诺华最近聘请了前伯恩斯坦分析师罗尼·加尔 (Ronny Gal) 作为其首席战略和增长官来领导并购。 首席执行官Vas Narasimhan表示,该公司正在寻求价值约20亿美元或以下的交易。
药企裁员屡屡上演
泡沫终有破灭?
近年来,药企框架大幅调整、裁员屡见不鲜。 2022年,受行业震荡等多因素影响,不少知名跨国药企亦减员消息不断,其中不乏包括一些高管。
尤其是欧美生物技术公司掀起一轮裁员潮,甚至有数家公司直接选择关门大吉,更有上市公司直接宣布退市,投资者的血汗钱瞬间打了水漂。
除诺华外,默克计划解雇一批Acceleron员工,或将影响143人;吉利德将解雇前免疫医学总部的114名员工;新西兰制药公司宣布裁减90%的美国员工;蓝鸟生物计划裁员30%……
诺华将开启大裁员,全球范围内裁约8000人3
据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报道,瑞士制药巨头诺华表示,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减多达8000个工作岗位,包括在瑞士的1400个岗位,这是之前披露的重组计划的一部分,旨在节省约10亿美元的成本。
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些削减将影响到诺华全球7.4%的工作岗位和瑞士12%的员工。 诺华在全球拥有约名员工,在瑞士拥有名员工。 从裁员比例来看,瑞士的员工被“优化”数量将超过10%。 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说,新的结构将“加速增长,增强后备渠道和提高生产力”。
诺华此次组织调整的核心是整合制药和肿瘤两大业务部门,合并为统一的“创新药物部”。 全球划分为美国和国际两大独立的商业区域,新的两大部门独立运营、独立核算,全面负责所有治疗领域。
随之,诺华也确定了创新药物国际各区域负责人,并进行了相应的组织任命。 其中包括,诺华制药(中国)总裁张颖被任命为创新药物中国总裁兼董事总经理,自6月1日起生效。
目前,尚不得知这次裁员计划是否会波及诺华中国。
另据一家外媒报道,一位发言人说,该公司在之前宣布的结构性改革方面“正在取得良好进展”,并且已经完成了全球大多数领导团队的招聘。 4 月下旬,诺华表示将聘请长期分析师Ronny Gal担任其首席战略和增长官。
传京东开启大裁员,裁员工牌堆满一大箱
传京东开启大裁员,裁员工牌堆满一大箱
传京东开启大裁员,裁员工牌堆满一大箱,据媒体报道,京东内部高层人士透露,目前京东裁员确已启动,涉及京东零售、京东国际、京喜等多个业务部门,传京东开启大裁员,裁员工牌堆满一大箱。
传京东开启大裁员,裁员工牌堆满一大箱1
据中国基金报报道,互联网大厂的“裁员潮”愈演愈烈。 近日,社交平台上一份致京东员工的“毕业须知”引起热议。 有多名认证为京东员工的网友发声,京东多条业务线正在裁员,并分享被裁经历。
而据网传的一份文档显示,此次裁员覆盖业务线较广,京喜、京东国际、京东零售、京东物流、京东科技等多个板块的多个事业部都设置了裁员比例,多数在 10%~30 之间,其中京喜广东战区裁员比例更是高达 100%。
另据界面新闻报道,不少员工自 3 月 21 日后陆续被部门领导与 HR 约谈,被要求于 3 月 31 日离职。 由于未能做到提前 30 天通知,京东给出了“N+1”的赔偿方案。
据九派新闻报道,有人提及这份名为“毕业须知”的离职指引,其实一直都存在,并不是这次裁员潮才出现,以前离职的同事都会收到。 只不过,这次裁员,被裁员工怨气比较大。
对此,京东方面相关人士称,此轮裁员只是业务板块的正常优化,京东主体业务依然健康发展。 对于网传的文档,该相关人士称,尚未看到,不便回应。
传京东开启大裁员,裁员工牌堆满一大箱2
在年报公布后没多久,东哥还是对自己的兄弟下手了!
面对着巨幅亏损和经济寒潮,京东这次裁员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只能感慨,互联网经济的“黄金时代”已经被结束,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网传裁员比例接近20% 京喜或成裁员重点部门
据多家媒体报道,近日京东启动了新一轮裁员,京东已经是互联网巨头中最后一批裁员的企业,但是依然未能避免。
网传京东裁员详细清单:
近日,在多个职场类社交软件上,ID带有“京东员工”标识的一大波用户“积极发言”这也间接做实了传闻。
据媒体报道,京东内部高层人士透露,目前京东裁员确已启动,涉及京东零售、京东国际、京喜等多个业务部门,目前人力资源(简称“HR”)在约谈各个业务部门负责人,并给出明确的裁员比例,要求各负责人尽快“动手”终止与下属员工的劳动合同,2022年3月31日为此轮离职的deadline(最后期限)。
对于网传的“裁员比例高达50%”的说法,多个业务部门负责人称,不实!比如20个人的部门,裁员人数为4人,比例差不多在20%左右。 赔偿比例初步设定为N+1(N指的是每工作1年支付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多年经验且不愿具名的的京东集团HR人士向《花儿街财经》透露,实际上,京东每年都有优化计划(裁员计划)。 只不过今年裁员比例高了些,和大环境有关。
京喜事业群成为重灾区,京喜事业群的裁员比例或在10-15%,甚至更多。 36氪获悉,截至目前京喜事业群的员工总数在4000左右,照此换算,此轮京喜事业群的人员优化规模或在400-600人。
京东员工席卷各大职场平台
有京东员工在某职场平台晒出,京东给到的离职须知命名为毕业须知,开头的第一句这样写到
“亲爱的京东人,毕业快乐!恭喜您从京东顺利毕业!感谢一路相伴!”
京东想给自己和裁掉的员工留下了起码的体面,但是这样的文字游戏显然并不被买单。
在阿里巴巴二十周年庆的时候,马云在离任前曾提到过,他说,“希望30年后,阿里每年能向社会推荐输出至少1000名10年以上的阿里人,参与社会建设。”
在很多人还在为马云的高风亮节鼓掌时候,突然有人反应过来,这不就是裁员嘛?
有意思的是,互联网巨头们作为新经济的代表,偶尔还会创造“新文学”,来看看这些互联网大佬对裁员的`不同描述:
华为:放弃平庸员工。
腾讯:结构性优化。
网络:鼓励狼性,淘汰小资。
蔚来:局部优化,提高运营效率。
科大讯飞:提前吃饭的员工需要被优化。
京东:淘汰掉因身体原因不能拼搏的员工。
马云:未来阿里巴巴每年将向社会输出1000名在阿里工作10年以上的人才!
在市场化经济下,企业雇佣和裁员本就是正常市场化行为,虽然感情上不能接受,但是现实情况就是企业必须为了自己的生存做出调整。
过去这批互联网巨头本人看作是铁饭碗、金饭碗,但是在“寒潮”之下,它们现在也同样难以为继。
从网络上的反馈来看,很多人反感的第一不是裁员本身,而是互联网巨头们的阳奉阴违,即便裁员也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另一方面则是突然的暴力裁员,有的甚至连起码的补助也不想给予,这对于员工而言,尤其是那些迈入中年的员工而言,无疑是“赶尽杀绝”。
传京东开启大裁员,裁员工牌堆满一大箱3
近日,社交平台上一份致京东员工的“毕业须知”引起热议。 有多名认证为京东员工的网友发声,京东多条业务线正在裁员,并分享被裁经历。 “京东裁员讨论互助”,一时间也上升为该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
九派新闻记者注意到,不少员工都在社交平台反映,这一轮的裁员比例较大,且要求被裁员工最迟本月底离职。 而据网传的一份文档显示,此次裁员覆盖业务线较广,京喜、京东国际、京东零售、京东物流、京东科技等多个板块的多个事业部都设置了裁员比例,多数在10%~30之间,其中京喜广东战区裁员比例更是高达100%。
京东方面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此轮裁员只是业务板块的正常优化,京东主体业务依然健康发展。 对于网传的文档,该相关人士称,尚未看到,不便回应。
【1】裁员忽然而至,被裁员工:压力特别大,濒临崩溃
“今天被谈话,7年半,让31号走,赔偿N+1,看了协商离职协议,当场就可签字。 我说需要考虑下。 ”
这是一名京东员工在社交网络的留言,对于忽然而至的裁员,显然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而更多的被裁员工,则表达了被裁后的焦虑:社保缴纳到何时、期权股票能否兑现、年假如何折算……他们当中,有些是干了7年以上的老员工,有些则是刚入职不久的新员工。 一名被裁员工告诉九派新闻记者,“现在压力特别大”“要崩溃”。
据华尔街财经报道,有京东内部高层人士透露,目前裁员确已启动,涉及京东零售、京东国际、京喜等多个业务部门,目前人力资源部门在约谈各个业务部门负责人,并给出明确的裁员比例,要求各负责人尽快“动手”终止与下属员工的劳动合同,3月31日为此轮离职的最后期限。
【2】裁员被美化为“毕业”,网友:说好的“不开除任何一个兄弟”呢
伴随着裁员消息满天飞,京东的一纸“毕业须知”,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热议。
九派新闻记者了解到,这份“毕业须知”,实际上是京东的离职指引。 内容包括离职后社保公积金、人事档案等如何办理,以及申请背景调查、签发离职证明该走什么样的程序等。
对此,不少网友指责京东把裁员美化为“毕业”,颇具讽刺意味。 更是有网友翻出刘强东多年前“不开除任何一个兄弟”的公开表态,认为京东裁员是自打耳光。 甚至有网友指出,京东把裁员美化为“毕业”,和马云的“向社会输送人才”,讽刺性不分伯仲。
记者注意到,有人提及这份名为“毕业须知”的离职指引,其实一直都存在,并不是这次裁员潮才出现,以前离职的同事都会收到。 只不过,这次裁员,被裁员工怨气比较大,“毕业快乐!恭喜您从京东顺利毕业!“的表达就显得比较刺眼。
【3】巨头收缩“止损”,财报:单季亏损52亿,全年净亏损36亿元
3月10日,京东发布2021年及第四季度财报。 营收表现可圈可点,但亏损也很严重。
财报显示,京东2021年全年净收入达到9516亿元,同比增长27.6%。 其中,四季度净收入为2759亿元,同比增长23.0%。
财报也显示,第四季度,京东单季就亏损52亿元,去年同期净利润为243亿元。 四季度的亏损,也导致了京东2021年全年的净亏损达到36亿元。
其中,新业务方面京东四季度在这方面经营亏损32亿元,同比扩大54.6%,环比扩大52%,而整个2021年在这方面已累亏近106亿元。 据中信证券分析,京东新业务亏损的大头就是社区团购京喜拼拼和面对下沉市场的京喜。
而这次“裁员潮”波及人数最多的,也正是京喜这个业务条线。 并且,从裁员覆盖多个业务板块来看,京喜之后,京东其他业务线也正在开始优化。 有业内人士分析,裁员的动作,或意味着京东正在收缩战场。
“京东不追求单一指标的快速增长,而是关注整体业务增长的健康度和可持续性;其次,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日趋成熟,将会摒弃依靠补贴等粗放的流量型增长方式,而进入到精细化运营的阶段,在这样一个新的大环境中,京东的用户增长和运营面对着’长坡厚雪’。 ”财报电话会上,京东集团总裁徐雷曾这样描述京东的战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