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清君侧,顾名思义,清除皇帝身边的坏人,免得他们蛊惑皇帝做坏事。
问题是皇帝并不这么想,靠皇帝吃饭的人更不这么想,于是所谓的清君侧就成了危及皇权生态圈的不对称战争。
据好事者统计,西汉以降,几千年以来,打着清君侧幌子的反叛不过四例而已,最后成功的也只有明朝燕王朱棣,而且这还得感谢他的老爸朱元璋因担心老部下不好驾驭,绞尽脑汁杀了个干净。饶是如此,朱棣还几次差点输个底掉。
问题是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清君侧的幌子不好打,自有别的漂亮借口,关于这一点例子很多,就不啰嗦了。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想做点大事,舆论准备是必不可少的。至于人们相不相信是另一回事。
一场被刘邦预言的叛乱
话说公元前154年,西汉诸侯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诛晁错
清君侧”之名发动了叛乱。
为了倾全力以求生,毕其功于一役,刘濞发出“战争总动员”:“上至像寡人一样的62岁的老人,下和我幼子同龄的14岁的孩子都要出兵。”
据不完全统计,此役吴国共募集士兵20余万,并派出使者出使闽越、东越要求支援,东越答应出兵。此外,赵王刘遂还秘密派人勾结匈奴出兵。
为了鼓励士兵们奋勇杀敌,财大气粗的吴王发布悬赏令说:“斩捕朝廷大将者,赐金五千金,封万户;列将,三千金,五千户……带兵或者献城投降的,根据不同人数等予以封赏,钱有的是,不够的找我要,绝对不欺骗。”
消息传到京都,朝野震动。尤其是汉军多年不打仗,能否抗击“七国之乱”实在没有多少把握。
好在,景帝的老爹文帝生前曾经嘱咐,万一哪天需要将领,周亚夫是不二人选,景帝把这话牢牢记在了心里。七国反书到达京都后,景帝派出四路大军迎击叛军,其中一路以太尉条侯周亚夫为统帅,迎击最强悍的吴楚军兵。
不得不说,汉文帝“下了一盘很大的棋”,而且是先手棋!
但笔者更佩服的是文帝的老爸——汉高祖刘邦,因为早在几十年前,刘邦就预言了这场叛乱。
时间回溯到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叛乱,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刘邦的二哥刘仲的儿子刘濞当时才20岁,但勇武有力,和刘邦一道打垮了英布。
战乱平息后,刘邦想找一个镇得住场子的人管理吴地和会稽,但自己的孩子还小,于是就任命刘濞为吴王,管辖三郡五十三城。
任命仪式结束后,刘濞前来道谢,刘邦仔细端详了一会,不禁心生悔意,因为他发现刘濞“状有反相”。但此时官印已授出,于是刘邦把刘濞叫到跟前,抚着他的后背告诫说:“汉兴盛50年后东南方向会有造反的,难道是你吗?天下同姓是一家,你千万不要造反。”
被逼出来的“七国之乱”
面对叔叔的谆谆告诫,惶恐不已的刘濞吓得连忙跪倒在地,连称“不敢”。
而且,当时年轻的刘濞压根就没有这种大逆不道的念头,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刘濞压抑了几十年,最后还是走上了造反之路。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一、量变引起质变;
二、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先说“七国之乱”的内因。
简单说来就是刘邦的眼睛很毒,吴王刘濞天生就是一个不安分的主。
刘濞主政吴国不久,刘邦病故,孝惠帝仁和,希望无为而治,吕后则一心提拔娘家人,无力节制诸侯王,于是各诸侯王趁机做大。吴国境内豫章郡有铜矿,刘濞违反朝廷“盐铁专营”禁令,招来天下亡命之徒偷偷开矿铸钱,煮海水为盐,迅速积累了巨额财富,境内居民甚至不纳赋税。
有人说,有钱能解决90%以上的烦恼。这就是为什么七国之乱发生后,刘濞牛气哄哄悬令重赏,且征兵容易的原因。
再说外因:
一是杀子之仇。前文曾经提到,汉景帝当太子时,和进京朝见的吴太子下棋时起了争执,吴太子态度恶劣,被时为皇太子的汉景帝不慎用棋盘砸死。心怀怨恨的刘濞从此称病不朝,叛乱的种子就此埋下。
二是削藩威胁。景帝时,诸侯王实力不断增强,越来越不服中央管束,中央与地方矛盾不断,这让景帝感到了严重威胁。
领导有想法,便有下属给出办法。
所谓的办法就是“削藩”。有这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但表现最为积极的当数天子家令、后来的御史大夫晁错先生。
晁先生早在文帝时就不只一次嚷嚷着拿吴王刘濞开刀,但文帝宽厚,或者说条件还不具备,没有点头。
景帝即位后,晁错再次上书建议削藩,景帝从谏如流。随之,楚王、吴王、赵王和胶西王被以种种理由,缩小了领地,其中吴国一下被削去了“提款机”豫章郡和会稽郡,刘濞疼得差点吐血。
尝到甜头的汉景帝想再接再厉,大干快上,刘濞等人感到了生存威胁。原本就桀骜不驯又国仇家恨集于一身的刘濞终于坐不住了,决定起兵谋反。
谨慎起见,刘濞先做通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胶西王的工作,随后又联合淄川王、济南王等人组成“七国联军”,喊着“请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挑起了造反大旗。
但这场叛乱仅仅三个月时间就被周亚夫等人平定,所有参与谋反的诸侯王几乎无一善终。
而最惨的是为了皇家利益费尽心思的大忠臣晁错先生,被一心平叛保住皇位的汉景帝腰斩东市,想以此换得七国退兵,结果是“很傻很天真”。
令人唏嘘还有平叛功臣周亚夫也未得善终,这是后话。
国学经典欣赏:
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于是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籓臣之礼,称病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称病不朝,验问实不病,诸吴使来,辄系责治之。吴王恐,为谋滋甚。——《史记·吴王濞列传》
点击国学成语故事专栏,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大众新闻记者 武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