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
北京市文物局日前发布通知,明确本市将以区为基本单元建设县域文物主题游径,串联各级各类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激活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据《北京日报》报道,本市部分低级别文物保护现状并不乐观,产权复杂、资金短缺、不文明行为频发等都导致这些文物现状欠佳。
我国是文物大国,古建筑数量众多,这些古建筑存在年代久远,本就脆弱不堪,容易发生火灾,容易被盗贼盯上,大量散落民间的古建筑更是缺乏专人看护,而既有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完全顾及这些数量庞大、散落各处的古建筑。
我国76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文物建筑有40万余处,其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低级别文物建筑占95%以上。
低级别文物,不等于低价值,也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低级别文物,同样是在保护文化的根和魂。
平心而论,低级别文物毕竟与高级别文物不同,保护方法也必然有所区别。但现实是,对低级别文物的保护很多时候成了“低保护”“零保护”,低级别文物遭遇普遍的保护困境,处于保护盲区。
保护经费不足、产权问题复杂,这是低级别文物普遍面临的问题。在个别城市,低级别文物维保资金需五六亿,实际投入却只有一两千万。一些低级别文物,产权归还属于个人,也给文物保护带来了困难。另外,文物保护队伍不强、活化利用程度不高等,都影响着对低级别文物的保护。
低级别文物不能总处于保护盲区。对此,一方面需要各地加强重视程度、提升保护力度,要摸清低级别文物的底数,要划拨专项资金进行保护。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认养”。山西省早在2017年,就在全省范围内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认养”。
要激发社会力量的参与热情,但也不能对认养者一味“袒护”,要避免“文物认养”对文物带来“经营式”破坏。在对文物进行修复时,要尽可能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还可考虑吸引志愿者、文物爱好者等热心人士参与低级别文物的管理维护。
保护低级别文物,要善于进行多元保护与开发,还要调动原始户主与居户自发保护开发的积极性。地方政府、文保部门要担好自身职责,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守好文物保护的红线。
不能把低级别文物不当文物,任何文物都要得到有力保护与呵护。不断提高对低级别文物的保护能力与水平,方能让低级别文物避免成为文物保护的“洼地”。
供图/视觉中国
风雨飘摇的青岛近代建筑:年久失修、人为破坏严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牛其昌7月24日下午,一场突如其来的短时强降雨来袭,青岛市区包括山东路在内的多个路段积水严重,交通一时间陷入瘫痪,部分地铁站甚至被雨水倒灌。 这个号称坐拥德国人设计的“最牛”下水道,被外界视为“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显然没能经受住这次考验。 而这样的窘境对于岛城人来说似乎早已习惯。 “其实德国人当年在青岛建设的下水道整体面积并不大,主要集中在原市政府,也就是现在栈桥和中山路一带,这一带下水最快,几乎从来不淹;而香港路、五四广场,还有东边和北边的下水道都是后来建的,那活儿根本没法跟德国人的比,所以一下雨就容易淹。 ”行进在拥堵不堪的积水路面,青岛的哥一边抱怨一边感叹,德国人作为青岛曾经的“好老师”,一些先进的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却没有被本地人传承下来。 历史上,青岛曾经历过一次德占、两次日占时期,然而也正是这段屈辱的殖民统治让原本只有寥寥数百渔民的青岛开始活跃在世界舞台。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充满异国风情的青岛被誉为东亚最完美之商埠——“东方的布莱顿”。 然而在历经近百年的时代变迁后,青岛的近代殖民建筑不仅面临年久失修的风险,甚至还有人为破坏的威胁。 近日多位青岛文史界学者在媒体平台上爆料,位于青岛馆陶路12号的原朝鲜银行青岛支行旧址门前的两根罗马柱被人为拆除,施工方正是长期在此办公的中国工商银行青岛市北第二支行。 朝鲜银行青岛支行旧址,缺失罗马柱的位置已被编织布围起,但被拆除的罗马柱尚没有被恢复原貌。 摄影:牛其昌25日,界面新闻记者来到现场发现,缺失罗马柱的位置已被编织布围起,看上去像是正在施工装修纳渗纳的样子,但被拆除的罗马柱尚没有被恢复原貌。 建筑一旁的多块铭牌上写着,“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青岛馆陶路近代建筑朝鲜银行青岛支行旧址”“(中国)道路交通博物馆风景区——1910朝鲜银行青岛支店旧址”等字样,在布满近代殖民建筑的馆陶路上,似乎在提醒着过往的游客,这座近代老建筑曾经历过的时代变迁。 资料显示,朝鲜银行青岛支行旧址是由日本建筑师三井幸次郎设计,1932年5月10日竣工,解放后该建筑被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办公地点;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这里成为工商银行青岛市分行的一个营业网点。 在未经相关部门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朝鲜银行青岛支行旧址进行破坏性拆除,工商银行此举不仅让很多市民感到痛心,也引发了公众对于近代殖民建筑保护情况的担忧。 对此,工商银行青岛市洞没分行办公室负责人向界面新闻记者证实了上述消息,称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下一步将尽快配合相关文物保护部门进行修复工作。 而对于拆除罗马柱的具体原因以及相关责任人的追责等问题,该负责人并不愿多说。 青岛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文物处负责人则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目前事件正在调查中,尚未调查清楚,等结案之后将会向社会公示,下一步将根据文物局的审批方案进行修复。 据悉,在相关部门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被拆除的罗马立柱、柱头和柱础已经找到并追回,青岛市文物局将邀请文物专家研究制定修复方案,按照有关法规审批后,尽快进行原貌复原。 “朝鲜银行旧址的破坏只是冰山一角,以德日建筑为主,青岛很多近代文物保护单位尽管外观保留了原貌,但在内部结构、建筑细节等方面却遭到了严重破坏。 ”长期致力于青岛近代殖民建筑研究的学者孟祥斌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青岛近年来破坏近代建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是业主擅自改建,有的是过劳性使用,有的甚至是修缮性伤害,即不按照建筑原貌胡乱进行维修。 据了解,目前青岛近代老建筑在维修前举行听证会的多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对于被列入省、市级文物保护的德式建筑,很少甚至没有举行过公开的听证会。 除了像天主教堂等受到高度关注的“公众”建筑能享受一砖一瓦原貌恢复的待遇外,大多建筑都不过是仿照原建筑总体结构恢复而已。 诸如很多被用来当作办公楼或居民楼的近代建筑,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内部原有装饰结构大多被现代化物品所替代。 一旦需要维修,往往不会组织专家、市民召开听证会,各分管单位或个人便擅自进行维修。 界面新闻记者在朝鲜银行青岛支行旧址内发现,建筑内部已然很难看到近代建筑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与普通银行网点无异的窗口大厅。 从事青岛德式建筑资料收集研究多年的专家袁宾久表示,“有次我看到负责维修的工人将老瓦片从一个简易滑梯滑到地面,很多瓦都碰坏扔掉了。 施工人员缺乏文物保护的意喊辩识,或扔或损毁了许多有文物价值的东西,很令人可惜。 而且,现在很多建筑只是恢复了外部整体结构,像一些铁艺、花纹等装饰性物品都被磨平或拆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分为三级,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对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应当报登记的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根据艺术性、历史价值、建筑体量等不同因素的综合判定,近代建筑总会被分出个三六九等,文保建筑同样也是分级别的,类似于一个金字塔结构。 就目前来看,青岛一些省级文保单位的保护情况都不乐观,更不要提更低级别的了。 ”孟祥斌坦言,倘若一座近代建筑没被列入文保单位范畴,只要得到房管部门的批准,甚至可以被当做普通建筑立马拆掉。 据孟祥斌介绍,单纯从数量上来看,青岛市没有被列入文保单位的近代建筑约占近代建筑总数的6-7成,不过相比完整的街区,这些建筑单体多半价值不高,主要以民居为主。 但也有很多近代建筑目前连市级文保都算不上,主要原因不是价值不够,而是产权单位不愿意,一旦被戴上“紧箍咒”,想要私自“处理”自家的房子就会变得很麻烦。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设区的市、自治州和县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 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予以登记并公布;对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应当报登记的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根据2015年底国务院法制办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二十一条规定,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不得擅自迁移、拆除;因建设工程需要必须迁移、拆除的,应当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而上述关于“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相关规定则被去掉,这就意味着没有被列入文保单位范畴的近代建筑将不再受法律保护。 青岛市文物局文物处相关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要想将一些近代建筑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般需要先向区县级政府部门征求意见,有时还会发动街道办事处对产权人做工作。 毕竟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入户”,如果产权人不配合,文保工作将会很难开展,而现有的法律法规对此缺乏强制力。 孟祥斌表示,很多近代建筑的产权非常复杂,除政府部门外,有的归国有企业所有,有的是居民住房,有的则是部队军产。 而一旦房屋被列入市级文保范围,产权人对其进行拆除、改建、买卖等行为就会受到限制,需要向文保部门提前报批,因而产权方往往不希望自家建筑被列为文保单位,这也为近代建筑的失修和破坏埋下了一定隐患。 对此,青岛市今年编制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划定了28平方公里历史城区和13片历史文化街区,为历史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发展提供法定依据。 此举的意义在于,历史文化街区内没有被列入三级文保范围的近代建筑同样受政府保护,不过在法律效力方面显然不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青岛市每年还会定期组织德国专家一起探讨历史城区的保护问题。 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现为青岛邮电博物馆。 摄影:牛其昌德国骄傲警察署旧址,现为青岛市公安局。 摄影:牛其昌资料显示,在青岛市28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范围内,完整的保留了大量的欧式、日式、里院式建筑。 1994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青岛市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点历史风貌保护城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历史优秀建筑131处,历史风貌城区内重点名人故居85处,其中仅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德国建筑群便有多达25处建筑。 正如老青岛人常说的,这里的每一栋建筑都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名人轶事,每一条老街都有它鲜为人知的城市记忆。 而如今随着历经百年风霜的近代老建筑进入集中修复期,在城市追求简约和现代的理念下,不少老建筑的原貌已经很难再现。 文物保护部门权责混乱、监管不力等问题日益凸显,同样给近代建筑的保护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 “青岛市近代建筑保护的主管部门涉及文物局、规划局,有时旅游局也参与进来主要负责宣传推广,而近代建筑集中的市南区和市北区也都有各自专门的文保开发利用机制。 但就日常的管理维护来说,除了少部分被专门用于展览的建筑外,其他基本上由利用企业甚至居住的个人负责。 ”孟祥斌表示。 据了解,2009年5月,始建于1905年的青岛地标性建筑百年望火楼险遭拆除,在市民的强烈呼吁和有关媒体的报道下最终得以保全。 后来有关部门澄清只是部分拆除,为了进行全面修缮。 2013年,据《半岛都市报》报道,由于平日无人维护,望火楼周围已是废品遍地,翻窗进去里面也全是厚厚的尘土和废弃物。 青岛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对此表示,望火楼并不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而不归市文物局管。 坐落在山坡上的百年望火楼。 摄影:牛其昌在诸如朝鲜银行旧址被破坏的事件发生之后,作为监管部门也只能“后知后觉”。 据了解,文物保护监察工作主要实行属地化管理,即由各区县监管部门按季度汇总报告,市监管部门也会每周对重点文保单位进行抽查。 除了定期巡查之外,只能靠群众举报和监控设备来发现问题。 青岛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文物处负责人表示,“青岛全市有上千个文物保护监察点位,仅八大关一带就有300多个。 而执法队伍毕竟人员有限,条件好一点的文保单位可以装监控,剩下大部分出了问题则只能靠群众举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整改。 ”有数据显示,目前岛城留存的百余个德式建筑仅占德国建造时总数量的1/3,其余200多个德式老建筑因社会发展和其他原因陆续被拆除,而留存下来的许多建筑,也因维修不精细没有达到原来的样貌。 如今作为岛城独一无二的靓丽风景线,这些近代建筑遗迹的却又一次面临存亡的考验。
国家文物局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有哪些益处?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在我国各地文物建筑也是十分广泛。 不同地区对于文物的保护也各不相同,为了能够让社会力量参与进文物的保护中来,国家文物局也颁布了有关法令法规,来确立文物建筑各名录的相关制度,让社会力量参与进文物的保护。 社会力量参与文物的保护中谨肢还是有很多闭晌李好处的,下面就和小编轿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首先,我国不可移动文物有40万余处,尚未公布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等低级别的文物更是占总文物的95%以上。 而这类文物不仅数量多,其分布广泛,管理难度也很大,因此将社会力量投入文物的保护中,不仅可以分散当地政府的精力,加强基层文物的保护管理。 此外有些文物建筑由于长期没有受到看管,因此社会力量则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入日常的维修保养,对一些面临坍塌或者消失的文物可以进行修缮工作。
其次,一些地区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的认领和收养,这样做还可以让更多的人积累一些文物保护和修缮的经验,将一些低级别的文物更好的保护起来。 当然社会公益基金、与政府合作、全额资金等方式让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也是非常不错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加旅游文创的收入,维护历史风貌,还可以将文化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这一政策的执行对于文物的保护是有很多好处的,然而相关部门也应加大鼓励和引导。 不仅要建立相关的激励制度,通过运营补贴,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等这样的方式来支持社会力量的参与文物建筑利用与保护的项目和资金支持。 对于一些显有成效的成果,还应加以做好引导和示范工作,促进规模化的实行。 当然还需要将这一措施纳入规范性的重点工作,积极为社会力量的参与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并加大此措施的宣传和引导促进有效模式的推广,增强社会力量的荣誉感和获得感,为全社会都参与进文物的保护中来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福建:养一座古厝 守一方风土
核心提示
在农村租个房子,正成为一种时髦,流行于艺术家、年轻人、数字游民和新中产等人群中。 他们中有的正打造梦想中的家,有的想开个工作室,有的专注于在农村发展商业空间。
这样的趋势,与历史建筑保护的方唯皮向不谋而合。
不久前印发的《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社会力量可以获得文物建筑一定时限的管理使用权,参与文物建筑本体保护修缮、历史风貌维护、旅游文创开发、文化传承发展等。
保护历史建筑,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开放历史建筑“使用”大门的背后,是对资金投入的渴求。 近年来,福建省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力度,率先搭建平台,推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古建筑认养模式,成为创举。
等待“出嫁”的历史建筑
见到陈德明时,他刚刚度过了一个忙碌的国庆节。
两年前,看准了家乡文化旅游的前景,在德化从事陶瓷产业的陈德明,决心回到永春岵山镇拓展自己的事业。
泗州堂,是陈德明在岵山镇茂霞村租下的一座历史建筑。 其由当地政府部门代管并修缮,而后租给陈德明作为陶瓷产品展示空间。 陪伏
“租了5年,年租金1万元出头,一年大概有5万元的运营成本。 ”陈德明坦言,近两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游客量下降,自己便利用古厝的特点,拓展研学、手工体验、餐饮等业态,以维持运营。 今年国庆节期间,他喜迎一拨又一拨游客。
岵山镇,是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一个乡镇拥有4个中国传统村落。 这里吸引了大量历史建筑传承保护的资金和团队,仅2021年,岵山镇就获得历史文化名镇改善提升资金补助900万元。 数据还显示,近年来永春已累计投入8000万元,并累计争取资金补助3800多万元,修缮古厝37万平方米。
古厝修好了,谁来开发利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成为永春瞄准的方向。 大量修缮资金的投入,为历史建筑开发利用打下基础,也吸引了一批像陈德明这样的返乡创客。
“永春共普查出历史建筑1100处,我们先从本地人入手,引导扶持村主干、能人利用历史建筑经营、发展特色业态,包括展馆、农家乐、民宿等,打造示范亮点,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 永春县 住建局二级主任科员黄金仕说。
资金注入后,一栋栋古厝“活”了。 岵山镇和塘溪路沿街14间闲置店铺统一装修风格,掀起当地古建筑修复利用热潮;永春五里街埔头村,废弃古厝被人改建为乡村博物馆,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带动周边群众自筹资金500多万元主动修缮古厝10栋。
无独有偶,2020年, 福州市 闽侯县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历史建筑“活化”,集中推出20多栋古厝吸引社会认养,拥有28处文物点的白沙镇就有4座被列入。
记者在白沙镇林炳村看到,被列入认养名录的李宅,已由开办文旅企业的孔祥锋认养,化身为村民、游客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的教育基地。 目前,林炳村中有古厝改建的游客中心、文化展示馆、党建基地、民宿,也有许多等待或正被改建的古民居。
白沙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余孙淮说:“白沙镇在李宅等地试点历史建筑认养,在吸引社会资本方面初显成效,但仍有许多历史建筑未能成功‘出嫁’,如何有效‘招商引资’,还需要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为古厝和租客双方搭建桥梁
福建省城乡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20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76个列入国家级,全国排名第二;有1193个传统村落,其中494个列入国家级,全国排名第六;有9258栋历史建筑。 这些历史建筑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信息,也延续、传承着福建文化的“根”和“魂”。
然而,历史建筑大多地处偏远山村,如何让它们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吸引社会力量活化利用?
记者了解到,熟人介绍、口口相传的传统方式,并不能有效链接社会需求。 瞄准信息不对称痛点,北上广深以及杭州成都等城市都逐渐出现了专门租农房古厝的中介平台。
“传统村落建筑海峡租养平台”则是福建省创新探索的模式。 2020年芦山携1月,由省住建厅会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发建设的租养平台上线,目前,这个历史活化利用平台已上线10个地市182个传统村落的448栋房屋。
由村委收储并发布,与意向租养人洽谈;租养人长期承租并斥资修缮、使用,获取收益;承租期满后,修缮后的建筑归还给产权人。 这是该租养平台推出的历史建筑认养模式。
“打造这个平台,我们坚持公益初心,为双方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免去不必要的后顾之忧。 ”该租养平台负责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伟英介绍,“我们不允许个人上传房源,必须经村委或镇政府把握,同时引入法律团队、规划建筑团队等资源,为租养各个环节提供全面保障。 ”
王伟英介绍,每个租养人在顺利认养房屋后,同时会收到一份“古厝修缮手册”,手册在建筑内部改造和建筑风貌等方面对修缮人进行指导,帮助其既延续建筑传统韵味,又植入现代功能。
一头挖掘可供认养的历史建筑,另一头连接起寻找房源的人,租养平台为社会资本反哺乡村搭建了一座桥梁。
打开“传统村落建筑海峡租养平台”,在房源列表中选择 泉州市 永春县,进入眼帘的,是10余栋等待认养的古厝。 “我们共上传了28栋历史建筑,目前已有15栋找到了‘主人’,单栋租金在5000元至元之间。 ”黄金仕介绍。
福安市 潭头镇渔溪洋村,于今年7月在“传统村落建筑海峡租养平台”上传了一批历史建筑,其中一栋闲置小学被看中,租养人陈先生经过与村委反复磋商,双方于9月完成认养手续,10月份就动工建成了一座古色古香的根雕奇石馆。
“我一直想选个合适的地方开展馆,苦于找不到房源。 当时在租养平台上反复挑选,看中了这套面积大、环境好、租金也不高的房子,谈下来也非常满意。 这个村子的游客比较多,未来会有不错的收益。 ”陈先生说。
“客家土楼、沿海石头厝、闽南红砖古厝,我们正推动更多历史建筑上线。 ”王伟英表示,历史建筑租养是统筹人居环境改善、传统建筑保护、社会资源调配等各方面细节的系统性工作,租养平台上线两年多以来,不仅让租养人成功认养到心仪房源,同时宣传推广了福建的传统村落。
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
政策鼓励、平台助力,似乎打开了历史建筑认养的大门。 但真正实现“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的目标,未来的路还很长。
“我国有文物建筑40万余处,其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低级别文物建筑占95%以上。 ”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部分文物建筑由于投入不足,长期无人看管,面临坍塌和消失的危险。 因此,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等待认养的历史建筑中,有已经由政府部门修缮完毕的,也有需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修缮的,以低租金甚至零租金进行招商招租。
如何让社会资本愿意投、留得住,还能赚到钱?除了情怀,地方政府的要素保障必不可少。 记者了解到,福建省正涌现出一批可供借鉴的模式。
将历史建筑作为招商项目重点推介,是泉州的创举。 泉州市住建局村镇建设科科长李溢海告诉记者:“我们整理了11个传统村落,将村里的历史建筑作为局里招商项目,印制成册,前后共开了5次线下展示会及对接会进行重点推介。 ”
永春县湖洋镇溪西村就是11个传统村落之一。 溪西村保留着从宋朝至今各式各样的闽南官式大厝,拥有130多栋历史建筑。 目前,溪西已成立运营公司,谋划了研学旅游、农业观光和康养民宿等一系列建设运营项目。 招商负责人黄宗祥说:“对乡建乡创团队,我们采用以修代租的方式进行招商招租,并视项目情况进行优惠洽谈。 ”
这样的方式,成为政策鼓励的方向。 《意见》明确,各地可通过投资补助、运营补贴、资本金注入等方式,对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给予引导资金和项目支持;对社会力量参与成效显著、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可通过文物保护基金等给予必要的奖励。
因地制宜,引资发展“古厝经济”,也成为福建省亮点。 永春县岵山镇和林村35号历史建筑,由省花协副会长郑泽新认养,并创新将其打造为花卉产业园区办公场所。 郑泽新表示,在和林村打造的海峡花卉文旅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5亿元,目前已入驻苏州花园集、福建一枝园艺等8家企业。 “我们会根据古厝的特点,为入驻企业打造花卉直播展示等场景,开发古厝功能,探索古厝经济。 ”郑泽新说。
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福建省省级财政累计投入历史文化保护资金16亿元,带动各地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据不完全统计,保护资金累计投入400多个亿,涌现出屏南龙潭、连城培田、福安廉村、尤溪桂峰等一批保护利用典型。
“出台政策、投入资金、搭建平台、广泛宣传,为的是破解历史建筑保护资金筹措难题。 ”省住建厅风貌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福建民间经济活跃,社会资本实力雄厚,对历史文化保护很关注、很热心,全省还有数以万计的老建筑需要保护,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吸引社会力量更多参与。 我们在与时间赛跑,要有高度的紧迫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