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社论 又一波基建投资热潮要兴起了吗?从市场预期来看是这样的。相关的基建公司和市场分析机构相信,一旦期望中的财政刺激政策落地,作为稳经济的重要抓手,一批重大项目尤其是“铁公基”将陆续上马。
这样的判断不是没有根据。9月26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对发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做出了安排,提前下达1000亿中央预算内投资和1000亿“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同时决定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研究扩大支持范围和用作资本金的领域。
如果说基建投资会再次充任经济“稳定器”,恐怕也不让人感到意外,尽管对于财政资金的投向仍有很多讨论。一些学者希望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民生,而非重走大基建之路。在他们看来,各地方基建可投的空间已经不是很大。
即使如此,从全国多省发布的信息来看,重大项目也呈现出“压茬”推进的态势。一些省份密集召开会议,部署重点项目的包装储备,努力争取更多份额、更大支持;一系列大工程大项目也赶在年内开工,以期冲刺四季度的经济数据。心急的专家甚至建言,以时不我待的推进力度,尽快把资金砸下去,以提振信心。
我们理解,这种紧迫感的背后,是对经济持续下行的担心。学者和官员们希望以大级别的刺激政策,扭转市场预期,进而稳住经济。不过我们认为,仅以投资刺激而论,越是这样的时候,越不能乱了章法,更不能为了快而越过项目论证程序,甚至有意降低标准和门槛。
最近热议的乌海市客运枢纽站给我们提了个醒。这个位于内蒙古乌海市、总投资2.15亿元的客运枢纽站,规划中是一个集旅客候车、售票、安检、办公等为一体的综合大楼,但自2020年底建成交付后,除了在疫情期间临时改建为方舱之外,至今未发挥过设计用途。
这一项目的谋划大约始于2012年,2014年设计方案批复,2018年主体工程完工,2020年底建成交付。如今的结果显然不是做决策时想要。
现实中,一个大型基建项目从谋划到落地建成,一般要经历七八年乃至十年左右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须深入论证当地的经济体量、人口增量、产业配套等因素,着眼长远,让项目经得起时间和经济周期的考验。如果缺乏了这关键一环,今天热热闹闹挥锹填土,不仅为他日的财政挖了坑,更浪费了纳税人的钱。
这些年,一些地方超前建设的客运站、尚未启用的高铁站、车流量稀少的高速公路……无一不在提示我们这样的投资风险。用这样的风险换取一时好看的经济数据,是否真的值得?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和带动民间投资,地方政府有过多轮大举投资“铁公基”的经历。平心而论,大部分项目以交通便利度和效率的提升,极大地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城市的发展,但也有很多基建项目沦为鸡肋:投资效益不高,项目常年空置或达不到设计要求,反而被巨额的运营成本拖累,造成了财政资金的错配和浪费。
2020年以来,以5G基站建设、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基建”也加入到了基建投资行列,基建投资的可选项扩容了。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结构和环境的深刻变化,相当一部分城市基建处于饱和状态,一些中西部城市人口加速流出,基础设施的使用率也在降低,这提醒我们在项目规划设计时,一定要做好论证和预估。
尤其要注意的是,一些城市规划的地铁、高速公路和机场项目,因为收益率覆盖不了债务本息,在项目审批时曾被搁置和否决,而在新的基建投资热潮来临时,不可让这些先天不足的项目借机重新上车。
政府投资在方向上的正确,并不代表项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就有了背书。说到底,改善基础设施是为了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助推经济发展,并不是为了把经济数据搞上去。
谁能告诉我叶圣陶,肖复兴的资料?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 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笔名叶圣陶、斯提等。 江苏苏州人。 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 早年当小学教师,并参加新潮社和文学研究会。 1923年起开始从事出版工作,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笔阵》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活动。 1946年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 1949年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著有小说《隔膜》、《线下》、《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生平简历1894年,叶圣陶出生于苏州吴县。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员。 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开始链芦灶文言小说创作。 191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尚公学校国文教员,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后应聘到吴县角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加入了北京大学的新潮社,开始白话文学的创作。 1921年,与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文学为人生”。 1923年,进入商务印书馆从事出版工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 1930年,转入开明书店,主办《中学生》杂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 抗战期间,他前往四川继续主持开明书店工作,同时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 1946年,回到上海后,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及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 1949年,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 后任全国文联委员。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中棚扮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进中央主席。 教育和新闻思想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和新闻出版思想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教是为了不教 文学为人生 易读性 文学作品叶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1914年开始创作文言小说,1918年开始发表白话文作品。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和儿童文学作品。 《春宴琐谭》: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 《倪焕之》:长篇小说 《隔膜》:小说集 《火灾》:小说集《苏州园林》:散文尤其是《牛郎织女》:神话报章杂志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主笔或: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 《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 童话作品 叶圣陶曾写过以下童话:《稻草人》《旅行家》《小白船》《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皇帝的新衣》《玫瑰和金鱼》《月亮姑娘的亲事》《含羞草》《快乐的人》《芳儿的梦》等等叶圣陶纪念馆角直镇的叶圣陶公园叶圣陶纪念馆位于苏州吴中区角直保圣寺西园,这里是他1917年到1922年任教过的县立第五高等小学原址。 (1894~1988) 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 原名绍钩,字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 江苏苏州人。 1907年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1911年毕业后任10年小学教师。 1914年开始发表了10余篇文言小说,1919年加入新潮社,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 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哗锋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 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 “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 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 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 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 《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 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 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 1923年起从事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 他还出版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作品赏析叶圣陶 稻草人 田野里白天的风景和情形,有诗人把它写成美妙的诗,有画家把它画成生动的画。 到了夜间,诗人喝了酒,有些醉了;画家呢,正在抱着精致的乐器低低地唱:都没有工夫到田野里来。 那么,还有谁把田野里夜间的风景和情形告诉人们呢?有,还有,就是稻草人。 基督教里的人说,人是上帝亲手造的。 且不问这句话对不对,咱们可以套一句说,稻草人是农人亲手造的。 他的骨架子是竹园里的细竹枝,他的肌肉、皮肤是隔年的黄稻草。 破竹篮子、残荷叶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脸平板板的,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 他的手没有手指,却拿着一把破扇子——其实也不能算拿,不过用线拴住扇柄,挂在手上罢了。 他的骨架子长得很,脚底下还有一段,农人把这一段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他就整天整夜站在那里了。 稻草人非常尽责任。 要是拿牛跟他比,牛比他懒怠多了,有时躺在地上,抬起头看天。 要是拿狗跟他比,狗比他顽皮多了,有时到处乱跑,累得主人四处去找寻。 他从来不嫌烦,像牛那样躺着看天;也从来不贪玩,像狗那样到处乱跑。 他安安静静地看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赶走那些飞来的小雀,他们是来吃新结的稻穗的。 他不吃饭,也不睡觉,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这是当然的,田野里夜间的风景和情形,只有稻草人知道得最清楚,也知道得最多。 他知道露水怎么样凝在草叶上,露水的味道怎么样香甜;他知道星星怎么样眨眼,月亮怎么样笑;他知道夜间的田野怎么样沉静,花草树木怎么样酣睡;他知道小虫们怎么样你找我、我找你,蝴蝶们怎么样恋爱,总之,夜间的一切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以下就讲讲稻草人在夜间遇见的几件事儿。 一个满天星斗的夜里,他看守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 新出的稻穗一个挨一个,星光射在上面,有些发亮,像顶着一层水珠,有一点儿风,就沙拉沙拉地响。 稻草人看着,心里很高兴。 他想,今年的收成一定可以使他的主人——一位可怜的老太太——笑一笑了。 她以前哪里笑过呢?八九年前,她的丈夫死了。 她想起来就哭,眼睛到现在还红着;而且成了毛病,动不动就流泪。 她只有一个儿子,娘儿两个费苦力种这块田,足足有三年,才勉强把她丈夫的丧葬费还清。 没想到儿子紧接着得了白喉,也死了。 她当时昏过去了,后来就落了个心痛的毛病,常常犯。 这回只剩她一个人了,老了,没有气力,还得用力耕种,又挨了三年,总算把儿子的丧葬费也还清了。 可是接着两年闹水,稻子都淹了,不是烂了就是发了芽。 她的眼泪流得更多了,眼睛受了伤,看东西模糊,稍微远一点儿就看不见。 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桔子,哪里会露出笑容来呢!可是今年的稻子长得好,很壮实,雨水又不多,像是能丰收似的。 所以稻草人替她高兴:想到收割的那一天,她看见收下的稻穗又大又饱满,这都是她自己的,总算没有白受累,脸上的皱纹一定会散开,露出安慰的满意的笑容吧。 如果真有这一笑,在稻草人看来,那就比星星月亮的笑更可爱,更可珍贵,因为他爱他的主人。 稻草人正在想的时候,一个小蛾飞来,是灰褐色的小蛾。 他立刻认出那小蛾是稻子的仇敌,也就是主人的仇敌。 从他的职务想,从他对主人的感情想,都必须把那小蛾赶跑了才是。 于是他手里的扇子摇动起来。 可是扇子的风很有限,不能够教小蛾害怕。 那小蛾飞了一会儿,落在一片稻叶上,简直像不觉得稻草人在那里驱逐他似的。 稻草人见小蛾落下了,心里非常着急。 可是他的身子跟树木一样,定在泥土里,想往前移动半步也做不到;扇子尽管摇动,那小蛾却依旧稳稳地歇着。 他想到将来田里的情形,想到主人的眼泪和干瘪的脸,又想到主人的命运,心里就像刀割一样。 但是那小蛾是歇定了,不管怎么赶,他就是不动。 星星结队归去,一切夜景都隐没的时候,那小蛾才飞走了。 稻草人仔细看那片稻叶,果然,叶尖卷起来了,上面留着好些小蛾下的子。 这使稻草人感到无限惊恐,心想祸事真个来了,越怕越躲不过。 可怜的主人,她有的不过是两只模糊的眼睛;要告诉她,使她及早看见小蛾下的子,才有挽救呢。 他这么想着,扇子摇得更勤了。 扇子常常碰在身体上,发出啪啪的声音。 他不会叫喊,这是唯一的警告主人的法子了。 老妇人到田里来了。 她弯着腰,看看田里的水正合适,不必再从河里车水进来。 又看看她手种的稻子,全很壮实;摸摸稻穗,沉甸甸的。 再看看那稻草人,帽子依旧戴得很正;扇子依旧拿在手里,摇动着,发出啪啪的声音;并且依旧站得很好,直挺挺的,位置没有动,样子也跟以前一模一样。 她看一切事情都很好,就走上田岸,预备回家去搓草绳。 稻草人看见主人就要走了,急得不得了,连忙摇动扇子,想靠着这急迫的声音把主人留住。 这声音里仿佛说:“我的主人,你不要去呀!你不要以为田里的一切事情都很好,天大的祸事已经在田里留下根苗了。 一旦发作起来,就要不可收拾,那时候,你就要流干了眼泪,揉碎了心;趁着现在赶早扑灭,还来得及。 这儿,就在这一棵上,你看这棵稻子的叶尖呀!”他靠着扇子的声音反覆地警告;可是老妇人哪里懂得,一步一步地走远了。 他急得要命,还在使劲摇动扇子,直到主人的背影都望不见了,他才知道警告是无效了。 除了稻草人以外,没有一个人为稻子发愁。 他恨不得一下子跳过去,把那灾害的根苗扑灭了;又恨不得托风带个信,叫主人快快来铲除灾害。 他的身体本来很瘦弱,现在怀着愁闷,更显得憔悴了,连站直的劲儿也不再有,只是斜着肩,弯着腰,好像害了病似的。 不到几天,在稻田里,蛾下的子变成的肉虫,到处都是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稻草人听见他们咬嚼稻叶的声音,也看见他们越吃越馋的嘴脸。 渐渐地,一大片浓绿的稻全不见了,只剩下光秆儿。 他痛心,不忍再看,想到主人今年的辛苦又只能换来眼泪和叹气,禁不住低头哭了。 这时候天气很凉了,又是在夜间的田野里,冷风吹得稻草人直打哆嗦;只因为他正在哭,没觉得。 忽然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我当是谁呢,原来是你。 ”他吃了一惊,才觉得身上非常冷。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他为了尽责任,而且行动不由自主,虽然冷,也只好站在那里。 他看那个女人,原来是一个渔妇。 田地的前面是一条河,那渔妇的船就停在河边,舱里露出一丝微弱的火光。 她那时正在把撑起的鱼罾放到河底;鱼罾沉下去,她坐在岸上,等过一会儿把它拉起来。 舱里时常传出小孩子咳嗽的声音,又时常传出困乏的、细微的叫妈的声音。 这使她很焦心,她用力拉罾,总像很不顺手,并且几乎回回是空的。 舱里的孩子还在咳嗽还在喊,她就向舱里说:“你好好儿睡吧!等我得着鱼,明天给你煮粥吃。 你老是叫我,叫得我心都乱了,怎么能得着鱼呢!”孩子忍不住,还是喊:“妈呀,把我渴坏了!给我点儿茶喝!”接着又是一阵咳嗽。 “这里哪来的茶!你老实一会儿吧,我的祖宗!”“我渴死了!”孩子竟大声哭起来。 在空旷的夜间的田野里,这哭声显得格外凄惨。 渔妇无可奈何,放下拉罾的绳子,上了船,进了舱,拿起一个碗,从河里舀了一碗水,转身给孩子喝。 孩子一口气把水喝下去,他实在渴极了。 可是碗刚放下,他又咳嗽起来;而且更利害了,后来就只剩下喘气。 渔妇不能多管孩子,又上岸去拉她的罾。 好久好久,舱里没有声音了,她的罾也不知又空了几回,才得着一条鲫鱼,有七八寸长,这是头一次收获,她很小心地把鱼从罾里取出来,放在一个木桶里,接着又把罾放下去。 这个盛鱼的木桶就在稻草人的脚旁边。 这时候稻草人更加伤心了。 他可怜那个病孩子,渴到那样,想一口茶喝都办不到;病到那样,还不能跟母亲一起睡觉。 他又可怜那个渔妇,在这寒冷的深夜里打算明天的粥,所以不得不硬着心肠把生病的孩子扔下不管。 他恨不得自己去作柴,给孩子煮茶喝;恨不得自己去作被褥,给孩子一些温暖;又恨不得夺下小肉虫的赃物,给渔妇煮粥吃。 如果他能走,他一定立刻照着他的心愿做;但是不幸,他的身体跟树木一个样,定在泥土里,连半步也不能动。 他没有法子,越想越伤心,哭得更痛心了。 忽然啪的一声,他吓了一跳,停住哭,看出了什么事情,原来是鲫鱼被扔在木桶里。 木桶里的水很少,鲫鱼躺在桶底上,只有靠下的一面能够沾一些潮润。 鲫鱼很难受,想逃开,就用力向上跳。 跳了好几回,都被高高的桶框挡住,依旧掉在桶底上,身体摔得很疼。 鲫鱼的向上的一只眼睛看见稻草人,就哀求说:“我的朋友,你暂且放下手里的扇子,救救我吧!我离开我的水里的家,就只有死了。 好心的朋友,救救我吧!”听见鲫鱼这样恳切的哀求,稻草人非常心酸;但是他只能用力摇动自己的头。 他的意思是说:“请你原谅我,我是个柔弱无能的人哪!我的心不但愿意救你,并且愿意救那个捕你的妇人和她的孩子,除了你、渔妇和孩子,还有一切受苦受难的。 可是我跟树木一样,定在泥土里,连半步也不能自由移动,我怎么能照我的心愿去做呢!请你原谅我,我是个柔弱无能的人哪!”鲫鱼不懂稻草人的意思,只看见他连连摇头,愤怒就像火一般地烧起来了。 “这又是什么难事!你竟没有一点儿人心,只是摇头!原来我错了,自己的困难,为什么求别人呢!我应该自己干,想法子,不成,也不过一死罢了,这又算得了什么!”鲫鱼大声喊着,又用力向上跳,这回用了十二分力,连尾巴和胸鳍的尖端都挺了起来。 稻草人见鲫鱼误解了他的意思,又没有方法向鲫鱼说明,心里很悲痛,就一面叹气一面哭。 过了一会儿,他抬头看看,渔妇睡着了,一只手还拿着拉罾的绳;这是因为她太累了,虽然想着明天的粥,也终于支持不住了。 桶里的鲫鱼呢?跳跃的声音听不见了,尾巴好像还在断断续续地拨动。 稻草人想,这一夜是许多痛心的事都凑在一块儿了,真是个悲哀的夜!可是看那些吃稻叶的小强盗,他们高兴得很,吃饱了,正在光秆儿上跳舞呢。 稻子的收成算完了,主人的衰老的力量又白费了,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可怜的吗!夜更暗了,连星星都显得无光。 稻草人忽然觉得由侧面田岸上走来一个黑影,近了,仔细一看,原来是个女人,穿着肥大的短袄,头发很乱。 她站住,望望停在河边的渔船;一转身,向着河岸走去;不多几步,又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稻草人觉得很奇怪,就留心看着她。 一种非常悲伤的声音从她的嘴里发出来,微弱,断断续续,只有听惯了夜间一切细小声音的稻草人才听得出。 那声音说:“我不是一条牛,也不是一口猪,怎么能让你随便卖给人家!我要跑,不能等着明天真个被你卖给人家。 你有一点儿钱,不是赌两场输了就是喝几天黄汤花了,管什么用!你为什么一定要逼我?……只有死,除了死没有别的路!死了,到地下找我的孩子去吧!”这些话又哪里成话呢,哭得抽抽嗒嗒的,声音都被搅乱了。 稻草人非常心惊,又是一件惨痛的事情让他遇见了。 她要寻死呢!他着急,想救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 他又摇起扇子来,想叫醒那个沉睡的渔妇。 但是办不到,那渔妇睡得跟死了似的,一动也不动。 他恨自己,不该像树木一样定在泥土里,连半步也不能动。 见死不救不是罪恶吗?自己就正在犯着这种罪恶。 这真是比死还难受的痛苦哇!“天哪,快亮吧!农人们快起来吧!鸟儿快飞去报信吧!风快吹散她寻死的念头吧!”他这样默默地祈祷;可是四围还是黑洞洞的,也没有一丝儿声音。 他心碎了,怕看又不能不看,就胆怯地死盯着站在河边的黑影。 那女人沉默着站了一会儿,身子往前探了几探。 稻草人知道可怕的时候到了,手里的扇子拍得更响。 可是她并没跳,又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又过了好大一会儿,她忽然举起胳膊,身体像倒下一样,向河里窜去。 稻草人看见这样,没等到听见她掉在水里的声音,就昏过去了。 第二天早晨,农人从河岸经过,发现河里有死尸,消息立刻传出去。 左近的男男女女都跑来看。 嘈杂的人声惊醒了酣睡的渔妇,她看那木桶里的鲫鱼,已经僵僵地死了。 她提了木桶走回船舱;生病的孩子醒了,脸显得更瘦了,咳嗽也更加厉害。 那老农妇也随着大家到河边来看;走过自己的稻田,顺便看了一眼。 没想到才几天工夫,完了,稻叶稻穗都没有了,只留下直僵僵的光秆儿。 她急得跺脚,捶胸,放声大哭。 大家跑过来问她劝她,看见稻草人倒在田地中间。 1922年6月7日写毕 。 肖复兴是北京人,于1947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 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 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肖复兴是中国八十年代以来创作较为活跃,收获颇为丰厚的作家之一。 的作品朴实无华,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看上去颇为平常的故事。 而正是在这一系列似乎谁都可能经历过的故事中,写出了他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写出了人的处境,人的精神渴求,写出了社会在其演进发展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肖复兴的散文创作涉猎范围很广,有有关风土人情、自然境界及音乐艺术的记述作品。 在作品中,文笔细腻,意味隽永,写出了水之经典、山之精魂、音乐之永恒,引导读者漫游于自由广阔的艺术天地。 肖复兴,曾经当过十年的记者。 他说:“人其实是很脆弱的,伤怀往事,尤其是蹉跎的青春往事,心里的感受无可言说。 我知道,无论过去是对是错,是可以伤感,还是可以悔恨,都是不可追回的了。 人可以回过头往后看,但路却总是要往前走。 过去的路是一张弓,只能弹射得我们向前飞奔,这就是我们无法逃避又不可选择的命运。 ”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我们曾经相爱》、《早恋》、《青春梦幻曲》,中短篇小说集《四月的归来》、《北大荒奇遇》,报告文学集《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多梦时节——肖复兴报告文学集》等。 报告文学《海河边的一间小屋》、《生当作人杰》分别获全国第二、三届优秀报告文学奖。 他还写过一篇文章,名为<<到天堂的距离>>.
时评怎么写?
问题一:时评怎么写一、如何学写时评呢? 对热点事件,把自前滚己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那就是时评。 时评是就当前的社会现象进行的评说发言,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有感而发。 时评的在评论事实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应该有一种不说不快、不吐不快的评说冲动,应有一种 在里面。 动笔之前,要学会筛选新闻。 一要“新鲜”。 只有选取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评说,读者才愿意看。 二要有“亮点”。 即所选的新闻要有与众不同之处,或是重大事件,或是稀奇古怪的事,要能吸引人。 三要选自己熟悉的、有话可说的。 新闻包括时政、法律、经济、民生、教育等众多领域,自己熟悉哪类知识,一般就选哪类新闻,这样才有话可说,才能说到点子上。 时评写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提炼观点。 一般有三种思路, 1、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 2、是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 3、是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二、关于怎样写时评,我觉得网上田先生的论述还是颇有参考价值,现摘录如下: 1、观点集中。 时评属于小文章,切忌面面俱到。 选准切入点,深入剖析往往能出奇制胜。 2、题目要能吸引眼球。 没有好标题,文章再好也没人看慧冲余。 如写评价 的文章《岂能用数字比例评价领袖人物》,叫此名时点击量极少,后改为《能用三七开评价 吗》点击量猛增几十倍。 3、选好主题之后一定要多搜索材料。 选用最精的上等原料,吸收最精彩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发挥,自然能胜人一筹。 4、要注意文采。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能用艺术语言表达,就不要用书面语言表达。 要善于化繁为简,用形象比喻解读复杂道理。 这样文章就增加了信息量和可读性。 5、文章一般控制在1000-2000字左右,这适合人的阅读习惯。 行文要注意层次,逻辑关系越鲜明,人们越爱读。 6、如果在网上发贴,没有,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 文章写完后先用文档自动校对,然后仔细阅读两遍。 确实没有错误再发贴不迟。 三、时评的写作格式 时评文章,顾名思义,就是时事评论性的文章,写时评文章,其写作套路可以总结为取材、观点、组织三点。 1、首先是取材,取材是写时评文章的第一步。 取材其实很简单,每天从各个报纸、新闻网站上看看,当天发生了什么重要的或者备受关注的新闻。 然后,分析一下,这些新闻的背后是否有可以挖掘的东西。 比如:最近发生的一些社会性事件有:真假华南虎事件、华为辞职门事件、嫦娥卫星上天事件、色.戒电影等等,还有当地的报纸上刊登的地方性新闻、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类看似正常或本来就不正常的现象。 这些新闻事件和现象背后一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和相关的因素值得去挖掘。 这就是写作的取材。 2、观判亏点集中。 时评属于小文章,切忌面面俱到。 选准切入点,深入剖析往往能出奇制胜。 有了写作材料,然后就需要根据写作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 比如真假华南虎事件就可以来由此拷问社会诚信度问题、从技术或者情感角度去支持某一方、真假华南虎问题带来的社会正面影响、负面影响等等。 从华为辞职门事件可以去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分析中国的钻空子文化、法律的尊严、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支持某一方的观点等等。 这些都是值得思考和分析的话题,也许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新闻会有自己的直观判断,但如果我们去深入思考和分析,并将它写出来,就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积累,长年累月,还会形成一个思想体系。 关于观点,本人的观点是宁愿偏激,拒绝平庸。 一个平庸的观点,人云亦云的观点,是没有太大价值的。 相反,如......>> 问题二:时评怎么写就是对时间的分析和评论,可以加入一点自己的主观意思。 \r\n现在有很多时评内节目。 问题三:怎么写时事评论下面只是我个人的写时评的方法 1 列举时事,将自己搜集到的时事材料(有可能石老师出的题,但是你可以自己查找,丰富材料) 2 针对时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范跑跑的什么什么做法是一种狂妄愚蠢而又对社会道德危害极大的做法等等 3 然后写为什么这个观点会成立。 利用分析,比如假设法,像假如全中国教师都像饭泡泡这样,会怎么怎么样,又比如对比论证,举出与你所要批评或褒扬的人相对的事例,光明对黑暗,黑暗对光明,道德对背德的等等等等,还有因果论证,正是。 。 。 正是。 。 。 。 正是。 。 。 (当然不止这三种手法,不过这三种比较简单易上手) 4 综述自己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支持我的观点等等结尾问题 5 最后加上对社会发出呼吁 问题四:时评怎么写一、如何学写时评呢? 对热点事件,把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那就是时评。 时评是就当前的社会现象进行的评说发言,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有感而发。 时评的在评论事实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应该有一种不说不快、不吐不快的评说冲动,应有一种 在里面。 动笔之前,要学会筛选新闻。 一要“新鲜”。 只有选取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评说,读者才愿意看。 二要有“亮点”。 即所选的新闻要有与众不同之处,或是重大事件,或是稀奇古怪的事,要能吸引人。 三要选自己熟悉的、有话可说的。 新闻包括时政、法律、经济、民生、教育等众多领域,自己熟悉哪类知识,一般就选哪类新闻,这样才有话可说,才能说到点子上。 时评写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提炼观点。 一般有三种思路, 1、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 2、是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 3、是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二、关于怎样写时评,我觉得网上田先生的论述还是颇有参考价值,现摘录如下: 1、观点集中。 时评属于小文章,切忌面面俱到。 选准切入点,深入剖析往往能出奇制胜。 2、题目要能吸引眼球。 没有好标题,文章再好也没人看。 如写评价 的文章《岂能用数字比例评价领袖人物》,叫此名时点击量极少,后改为《能用三七开评价 吗》点击量猛增几十倍。 3、选好主题之后一定要多搜索材料。 选用最精的上等原料,吸收最精彩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发挥,自然能胜人一筹。 4、要注意文采。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能用艺术语言表达,就不要用书面语言表达。 要善于化繁为简,用形象比喻解读复杂道理。 这样文章就增加了信息量和可读性。 5、文章一般控制在1000-2000字左右,这适合人的阅读习惯。 行文要注意层次,逻辑关系越鲜明,人们越爱读。 6、如果在网上发贴,没有,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 文章写完后先用文档自动校对,然后仔细阅读两遍。 确实没有错误再发贴不迟。 三、时评的写作格式 时评文章,顾名思义,就是时事评论性的文章,写时评文章,其写作套路可以总结为取材、观点、组织三点。 1、首先是取材,取材是写时评文章的第一步。 取材其实很简单,每天从各个报纸、新闻网站上看看,当天发生了什么重要的或者备受关注的新闻。 然后,分析一下,这些新闻的背后是否有可以挖掘的东西。 比如:最近发生的一些社会性事件有:真假华南虎事件、华为辞职门事件、嫦娥卫星上天事件、色.戒电影等等,还有当地的报纸上刊登的地方性新闻、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类看似正常或本来就不正常的现象。 这些新闻事件和现象背后一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和相关的因素值得去挖掘。 这就是写作的取材。 2、观点集中。 时评属于小文章,切忌面面俱到。 选准切入点,深入剖析往往能出奇制胜。 有了写作材料,然后就需要根据写作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 比如真假华南虎事件就可以来由此拷问社会诚信度问题、从技术或者情感角度去支持某一方、真假华南虎问题带来的社会正面影响、负面影响等等。 从华为辞职门事件可以去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分析中国的钻空子文化、法律的尊严、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支持某一方的观点等等。 这些都是值得思考和分析的话题,也许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新闻会有自己的直观判断,但如果我们去深入思考和分析,并将它写出来,就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积累,长年累月,还会形成一个思想体系。 关于观点,本人的观点是宁愿偏激,拒绝平庸。 一个平庸的观点,人云亦云的观点,是没有太大价值的。 相反,如......>> 问题五:新闻评论怎么写我们需要找到新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写,比如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等等,还有人的品质就行。 问题六:怎么写时事评论下面只是我个人的写时评的方法 1 列举时事,将自己搜集到的时事材料(有可能石老师出的题,但是你可以自己查找,丰富材料) 2 针对时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范跑跑的什么什么做法是一种狂妄愚蠢而又对社会道德危害极大的做法等等 3 然后写为什么这个观点会成立。 利用分析,比如假设法,像假如全中国教师都像饭泡泡这样,会怎么怎么样,又比如对比论证,举出与你所要批评或褒扬的人相对的事例,光明对黑暗,黑暗对光明,道德对背德的等等等等,还有因果论证,正是。 。 。 正是。 。 。 。 正是。 。 。 (当然不止这三种手法,不过这三种比较简单易上手) 4 综述自己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支持我的观点等等结尾问题 5 最后加上对社会发出呼吁 问题七:社会新闻评论怎么写要快新闻评论 1.新闻评论的概念 新闻评论,是新闻机构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一实一虚,如同鸟之双翼,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它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以与新闻结缘为前提,举凡各类具有新闻价值的论说文,不拘长短,不论署名与否,均可称为新闻评论. 2.新闻评论的特点 (1)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3.新闻评论的种类 目前,我国对新闻评论的分类,有这样几种情况: (1)按评论对象的内容分类,有政治评论、军事评论、经济评论、社会评论、文教评论、国际评论. (2)按评论的性质功用分类,有解说型评论、鼓舞型评论、批评型评论、论战型评论等. (3)按评论写作论述的角度分类,有立论性评论、驳论性评论、阐述性评论、解释性评论、提示性评论. (4)按评论的形式分类,有社论、部文章、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编者按、思想评论、专栏评论、新闻述评、论文、漫谈、专论、杂感等. 4.新闻评论的写作 第一,要注重针对性.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人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 第二,论点要新鲜.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纸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新闻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至关重要. 第四,说理要有深度.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 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读者爱看. 问题八:时事评论怎么写?时评写作的基本要求应该有这样几条: 第一条是时效性。 时效是对整个新闻传播来说的。 从新闻评论的传播来看,时评的时效性要求应该更高、更严一些,毋宁说常常是了苛求的程度。 例如嘉兴日报对其开创的“嘉兴时评”的要求是在新闻一线“第一时间发表评论”。 {4}新华社的许多“新华时评”也大都是随新闻事件或新闻报道而随时播发的,有的甚至还会早于新闻报道播发,以抢占舆论引导的制高点。 总之,就是要求能及时、随时、即时发表评论。 第二条是针对性。 就是所论何来?是冲着什么来的?是否有的放矢的问题。 新华社对“新华时评”的要求是“缘事而发”“抓住新闻事件,紧扣时代脉搏”“针对性强”。 人民日报对“人民时评”的追求是“紧密关注事实”“让评论与新闻如影随形”,都是说的时评要见事见物,不能无的放矢、无病 ,放空枪、打乱炮。 第三条是战斗性。 这是时评从一产生就与生俱来的传统,它来自于报纸设立的监督 的功能,来自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报刊论战的特色,甚至来自于时评初创时曾经有过的别名“短批评”(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的《苏报》)和“批评”(1907年4月2日创刊于上海的《神州日报》)等。 就是说时评因为本质上含有的批评甚至批判的意味和功能在里面,就总是免不了要批评、批判甚至骂人的。 骂什么人?当然是一骂贪渎腐败者,二骂为富不仁者。 正是时评的战斗性要求,才使得它可以体现出“尖锐泼辣”的特点。 第四条是简捷性。 因为时评的特点有“简洁明快、短小精悍”,是匕首和投枪似的文体,又由于时评对时效性的苛刻要求,是短兵相接的快速肉搏,所以不能也无法走“漫长”的路线,只能要求以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尽可能深刻的思想,传达成熟的意见,传播正确的观点。 这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是要见一点枕戈待旦、倚马可待的真功夫的。 这里,要做到简短、简洁,才可能获得便捷的效果。 而不是短而无物,短而无效。 讲求的是如同郑板桥说的“删繁就简三秋树”似的简约便捷。 像1907年1月18日《时报》为美国公使向清 要求招收华工去美洲巴拿马开掘运河的事件配发的一篇时评: 巴拿马河工不可往,往者非病即死。 美人招巴拿马河工尤不可往,往者非病死即受虐。 此其理由,国人知之, 知之。 然而美公使仍向 请求不已,何也?必 未尝拒之也。 固尝闻议拒矣,然而奸民辈能立合同,回国招工,何也?必 拒之而未尝决绝也。 谓 不知而 岂真聋聩?谓 不理,而 竟无心肝?无以名之,名之曰:非真爱民。 固吾不责奸民,而惟责 。 总共一百来字,却写得环环相扣、层层逼进,自问自答、有声有色,一气呵成、直击要害。 读来只觉虎虎有生气,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这样的抨击评议,即令今天看来也是让人振聋发聩、醍醐灌顶的。 在这四条基本要求之外,在具体的写作中还须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自圆其说。 言之有理,我们说写作时评要“以道理为准绳”,就是要敢于并善于亮明你的观点,说出你的道理。 并且要说得有道理,才能以理服人,这叫做“有理走遍天下”。 言之有据,就是时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中的“论据”,是“以事实为依据”“事实胜于雄辩”的要求和过程,是使时评写得有理有据、不容置辩、令人信服的必然要求。 言之有序,是指行文的秩序,是起、承、转、合的规范与要求。 就是说话要有章有法,讲究规矩,符合逻辑。 是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的次序;可以不一定非常讲究,但一定不可以乱来,语无伦次,乱了章法,文则不文,是不能让人信服的。 自圆其说,就是说自己先要能说服自己,要自己先把道理想周全了,想明白......>> 问题九:社会评论文怎么写社会评论,顾名思义,评就是评判是非、真伪、美丑;论就是议论、说理;评论就是以议论、说理为手段,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进行评判和议论。 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基本写法: 先叙材料,后发感想,这是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基本写法,由“引”、“证”、“联”、“结”四步构成。 步 骤 : A)引 :引材料、亮观点 B)议 :发议论 C)联 :联现实 D)结 :做结论 变式写法有两种,每一步的内容与要求与常式写法相同,只是步骤有变化: l、“联”-“引”一“议”一“结”: 2、“引”-“联”一“议”一“结”。 二、内容要求: 社会评论的特点概括起来大致有四点: 1.针对性。 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作为评述对象的社会评论,针对性表现户尤为明显。 它往往是针对某一现象、某一问题或某种思想倾向,有的放矢的发议论、谈看法。 2.时效性。 社会评论是要通过对社会现象和思想动态的分析解剖,帮助人们明辨是非。 因此,及时地发现有代表性的社会动向和思想苗头,抓住时机,并给与正确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 当然,在考试时,考生只需根据所给材料找到材料所隐含的社会现象,并进行分析解剖,给出正确是非判断,就可以了。 3.单一性。 单一性的特点是由针对性与时效性所决定的,即在评述社会现象时,目标比较单纯,重点尤为突出。 社会评论通常是“一事一议”、“一理一评”,针对一件事、一种情况或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 4.大众性。 社会评论要面向广大读者,在论述方式上也要符合大众的口味。 这就要求社会评论一方面要使思想内容与读者接近,评论大家当前关心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在写作形式上要尽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通俗易懂,做到为大众所喜爱。
五代南唐钟隐画画花竹禽鸟以至于的意思
一、道家思想观山水画成为绘画的题材,用绘画的形式将山水,自然,物象,加以美化,艺术化,是受老,庄思想启发而来。 老子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要达到合协一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先天地生”,指宇宙的本源。 是圣人从自然万物中发现总结了道,这叫圣人含道。 圣人之道在物上也有体现,如《老子》第七十八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这是自然现象,但圣人总结出了坚强的物体往往失去了生机,柔弱的物体则充满了生机。 及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的人生道理。 贤者品味由圣人之道所显之物象而得“道”,这叫贤者“味象”,“味象”要“澄怀”,有污浊之心难以体会万象之根本,叫澄怀味象。 “澄怀”是继承了老,庄美学的思想概念,老子提出“涤除玄鉴”回归本然,庄子把它发展成为“心斋”“坐忘”的命题,建立了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 宗炳说的“澄怀”就是老子说的“涤除”,庄子说的“心斋”“坐忘”也就是虚静空明的心境。 宗炳认为“澄怀”是对实现审美观照的必要条件。 “澄怀”才能“味象”,才能在空明虚静的状态中去从自然本体得到审美享受,宗炳把这种哲学思想应用到山水画创作上,提出了“圣人含道映物”,山水以形媚道”的思想。 认为山水所以能吸引圣人游历,是因为它,质而有趣灵,体现精神本体的内在精神。 “媚道”,意为争宠,宗炳把山水拟人化,由于山水因为形美,能和万物“争宠”,圣人之道更集中反映以山水画的形伍扰式体现,道家的思想对山水画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宗炳是山水画的开创者,他在《画山水序》中说到;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赌,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目。 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 他说昆仑山是很大的,而人的瞳子很小,如离山很近作画,则看不到全貌。 退远望去,全山便可纳入视野之中,他在无数次探索中如何把真山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他发明一种透视取景法,就是拿一张透明的生丝片放在眼前,远映你要选取的景色,有点象今天外出写生时以手搭起来或把纸片挖空取景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西洋透视法早一千多年,而中国山水画却始终没有运用这种透视法,并且始终躲避它,反对它。 宗炳的思想在画中的体现是,“竖画三寸,能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能体百里之远。 这不仅是宗炳讲的透视原理及其运用,同时也体现了宗炳看待自然事物的美学思想。 宗炳能在山水中发现其“趣灵”“感神”,是他对自然“澄怀味象”的深刻感悟,使自己的精神融入美的对象中,得到自由解放。 他之能忘掉人世的功名利禄,这是他能澄怀的原因,穗穗也是他能澄怀的结果,这正是出自庄学的熏陶教养。 宗炳寄托于现世的名山胜水,并把它消纳于自己的绘画之中,把庄学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达到一种精神的超越。 中国哲学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皆源于道。 道者,“绳绳不可不名,复归于物,是谓于万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 ”(《老子>十四章》)“道”是个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宇宙本源,(《庄子>有宥》)认为只有通过静观过程才能观照到它。 而美即道,它同样需要审美主体的静心观照才能把握。 静观作为中国美学审美观照的方法,他把人们的审美向度完移至心灵世界之中。 与西方艺术注重感觉经验,把绘画称为“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不同,中国传统美学把一切审美活动都归人静心观照的疆域;(扬雄《法言》)中说;“夫言心声猜橘卜也书心画也。 ”道出了言为心声,画为表意,静观始于审美主体以空诸一切的心境去凝神寂照孤立绝缘的物境,将二者融合而同归于大涤。 因而心灵修养至虚静是审美观照实现的重要前提。 (王原祁《鱼窗漫笔》)如果澡雪未尽,利欲熏心,满腹庆赏爵禄,非誉巧拙,创作时必然“扭捏满复幅,意味索然,便为俗气。 ”清人戴之在(《习苦斋画絮,卷一》)曰;“有意于画,笔墨每去寻画,无意于画,画自来寻笔墨,有意盖不如无意之妙耳。 ”中国山水画是以儒,道,释思想的体现,他不是单纯的画景,而是通过画景创造中国山水文化特有的审美方式,用他去观照自然,感悟生命。 使人从自然宇宙万物的感性直观中获得一种特殊的愉快体验,从而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境界。 二、以墨抒情怀山水画的风格已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无论表现北方山水的雄浑高大或南方山水的秀丽景致,虽表现形式各异,但都采用了笔墨的表现方法,笔墨是山水画的精髓,就好比是音乐的音符,如果没有音符就不会有优美的旋律,没有笔墨就构不成独特的山水文化,所以笔墨是绘画之根。 山水画笔墨的色彩观最早可追朔到老庄思想,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 知其白,守其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黑色是深远,神秘,微妙,难测,丰富的色彩。 山水画是白和黑营造的世界,白不是死的空间,而是创造万物永恒运行着的道,如同庄子说的,“瞻彼阙者,虚室生白”。 这“白”是“道”的吉祥之光,象征着生命的无限延伸。 中国画的空白在意境上并非虚无,而是藏境。 藏,使人由一点而想到更多的物象文化。 清初画家箪重光在《画筌》里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 神无可绘,真景现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齐白石画的虾,没有水草池塘但却令人感到满幅水溢。 如果画上背景,终觉限于一个角度,并把自己缚在一个封闭的角落里,或者感到画蛇添足,而不画背景,则似邀游于画境之中,四面环顾,如饶前后,并令人遐思瞑想,回味无穷。 “黑”,就是在笔墨处下功夫,坚守传神,尽心刻划,很抓笔墨生动的笔情墨韵,使物象与空白之处相映相辅,引起隐喻与联想,加强艺术感受。 “知白守黑”,黑处则是更鲜明集中地表现形象使简约的画面取得丰富的联想。 在笔墨组织上,白就是虚,疏,黑就是实,密,白与黑相互呼应,渗透,使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计白为黑,墨出形,白藏象。 “知白守黑”,立足于黑,还要考虑到白,如恽寿平《南田化跛》所说;“古人用心在无墨处”,正是无墨之处,使画面松灵虚幻,当然,“白”的妙处,还在于“墨”的点醒,经营,才能更佳的艺术效果。 庄子认为:“五色乱目”,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五颜六色的世俗之美,只能刺激感官,非真美。 早期有隐士思想的画家摒去绚丽的“五色”代之而起的是“素朴”的水墨山水画,千余年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优秀传统。 墨,是中国画画家表现客观物象形神和表达主观情思的一种强有力的绘画艺术手段,通过水与墨的巧妙配合,运用正侧,拖逆,提按,顿挫,揉摆,泼墨,破墨,积墨,等不同笔锋,笔法和运墨的变化,可以创造出浓,淡,干,湿,实,虚,等极其丰富,千姿百态,妙不胜言的墨象效果。 墨通过水的调和产生不同的墨象变化,表达出不同感觉情绪内容的墨意之美,使各种不同的墨象重迭交错,组成象交响曲般既有节奏变化,达到墨调的墨律之美。 这种墨的墨意感与墨律美的高度统一形成了“墨韵”。 “墨韵”能够结合“骨法用笔”和其他表现手段,鲜明地表现客观物象的“形神”和表达主观的“情意”这也就是“墨韵”生动。 石涛在作品《丛竹散天芙蓉出水中提到;“墨团团里黑团团,墨黑丛中花叶宽;试看笔从烟里过,波澜转处不需完”。 可以体会到他对水墨淋漓,墨中见笔的理解,同时也蕴涵了艺术对自然情怀。 西方的风景是用黑,白,灰,光影,五大调子来真实再现自然,而中国的山水画是以“气韵生动”为核心,将诗,书,画融为一体来表现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生命节奏。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运墨而五色具”“五色”代替景物的黑,青,赤,黄,白五色,也就是以墨代色之意,还能表现空间远近,明暗阴阳,干燥湿润以至人品,性情等更丰富更复杂的内容。 王维和吴道子也提倡“画道之中水墨为上”,的思想。 在创作上没有受当时彩色绚烂的风气影响,而坚持走舍形悦影。 以墨为主的道路,依据中国宇宙观和道家思想构造一种玄妙的空间意识。 中国画靠笔墨来营造独特的空间意识,这空白有如老庄的,“道”自然“虚无”儒家的“天”。 中国哲学中“虚”“实”是辩证运动的,中国绘画中的白与黑也是对立统一的。 虚中有实,其表现就是计白当黑。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运用不同笔法和墨法产生的各种墨象,可以表达出不同的墨意和墨律,墨意感和墨律美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墨韵”。 故“墨韵”是形式也是内容,它是墨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 “墨韵”是墨本身的形式美的语言和节律,它配合用笔,造型,章法等艺术手段,为创造山水画“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鲜明生动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和意境服务。 山水画色彩的变化,基本上是“一色中之变化”注重单纯,讲究厚薄浓淡的微妙变化,这是由于中国画以墨为特色所决定的。 因为驳杂的色彩和过多的装饰会破坏,防碍墨的表现,而一旦失去墨的作用,整个画面就会散漫分解,作品也就失去了韵味和表达意境的力度。 三、造自然物象中国画家运用毛笔和墨这两种简单的材料把山水文化发展到极为高深的地步,但他却有着和西方不同的观察方式。 它采取的是“立象以尽意”和“观物取象”的方法,在《系词传》有一段话;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言不尽意”是说在思想感情方面的局限性,但立“象”可以尽意,就是说,借助形象,可以充分地表达圣人的意念。 “观物取象”在《系辞传》中是这样说的,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观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观物取象”是圣人根据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观察,创造出来的。 用简单的横线排列出表现宇宙的深奥微妙的道理。 “观”,就是对外界物象的直接观察,直接感受。 “取”,就是在“观”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创造。 “观”和“取”都离不开“象”。 观物的方式也不同,不能固定一个角度,也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孤立的对象,而应该“仰观”“俯察”,既观于大(宏观),既观于小(微观),既观于远,又观于近。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天地之道,“万物之情”。 “观物取象”的命题对于《易》象的来源,产生,方式作了说明。 由于《易》象与审美形象有相通之处,因此这个命题也就接触到了艺术的本源。 中国画家乐于山水之间,却不是带着写生夹,油画箱对自然做一笔一画的模仿,他不关心对象的数理形式,几何比例,色彩光线和物理时空,而是把自己进入宇宙万物之中,去体味道之苍茫,悠悠无限和纯净的自我胸怀。 去感悟心灵的澡雪与美的观照精神,“钟隐卜居闲旷,结茅以养恬和之气,亦为画花竹禽鸟以自娱。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这种独特的审美观照方法,决定了中国画家不是直接向自然索取创作母题,而是在自然中虚静养气,诱发灵感。 一旦静观进入“不知我之为草虫,草虫之为我”(罗大经《鹤林玉露》)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 李日华在(《怀麓堂诗话》)说;“终日处乔松修竹之下,未必能写松与竹”。 这种注重创作精神感受和西方的模仿有本质的不同。 静观的过程是一个物我相交相融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表象不同于西方绘画的典型表现,而是一种沁透画家情感的表象,物我表象。 在情感思维的支配下,物我表象具有提炼,概括的品质。 在客观世界中,抛开一切外在关系而存在的事物,使物我表象达到统一,中国画的抒情写物才能得到显示。 中国画的用笔,各种点线皴法溶解万象超灵虚妙境,融诗心,诗境于画景,成为中国画一大特色。 用毛笔勾的线条及墨色的浓淡直接表达生命的情调,透人物象的核心,其精神简淡幽微,“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方士庶在《无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 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比虚境也。 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比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 中国画靠笔墨的黑白关系营造绝妙之意境。 马远的,《寒江独钓》除一孤舟和老人垂钓外,周围一片空白,但空白并非虚无,而使你感到江水宽阔,烟雾生腾。 中国靠墨营造的物象是开放的,流转的,无限的。 不象西洋画表现的是一个有限的世界,静止的空间,内容被限一框之中,只能成为墙上装饰之物。 油画的色彩在视觉上给观者带来急噪,不安的情绪。 而中国画则以含蓄为美,墨分五彩,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欣赏山水画如同夏日喝到甘露,神清气爽,意韵深远。 山水画体现的是小中见大,以少胜多,几株小树,几棵小草则表现一个独特的世界,方寸之间能感受到宇宙之大,在一景之中能感悟到“一草一天堂”一花一世界“的生命意义。 山水画不是画景,而是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寻求生命内在颐养和灵魂的安顿。 四、气韵和用笔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是谢赫“六法”中的两法,二者联系紧密,气韵需用笔来体现,用笔需气韵来贯通,所表现物象才能生动。 “气韵”在历史发展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献中,“气”之本义概括四种,其一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气,云气也。 象形”。 段玉裁注;“气本云气,引申为凡气之称”。 即指一切气态物质。 其二,《周易,系词上》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韩康伯注;“精气烟蕴聚而成物,聚极则散而游为变也。 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由气聚集而成。 其三,在《管子,内业》;“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古人认为精神是一种特殊之物,把精神称为神气。 其四,魏晋时期把气来品评人的品格,学养。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 文章高低,首要的是气,而气的不同又各因其体。 曹丕这里说的“体”,指文气之本体,所禀之气质。 上述四种含义是紧密相连的,有时是难以截然区分的。 文艺作品之气,关联于神气,神气又关联于元气,元气又关联于宇宙所有之气。 气与“理”与“性”也是密切相关的。 在《易,系词上》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又云;“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理与气,实即一体二称,为宇宙万物之根本。 以世界物质之元而言则标为气,以万物之根本原理而言则称为理。 理即是气,气即是理。 谢赫所谓气韵之气,实际包含理,道,神等意义再内。 谢赫认为,绘画艺术之妙,在于气韵生动,气既代表作品的精神面貌,同时又体现着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韵”,魏晋新造字,始见于晋代吕静所作《韵集》。 北宋许铉校定《说文》时收入《新附》部分。 《说文,新附》云,“韵,和也。 从音,元声。 晋以来,谈论人物多讲究韵,韵在人便是指其言辞答问,动作节奏,音容形貌所呈现的某种风度意态。 后来韵的概念从评论人物引用到评论文艺作品,指作品的风致意味。 谢赫把韵的概念引用到评论绘画方面,指绘画作品的风致意味,即画家通过形象处理,笔法节奏,色墨构置等,使画面上呈现的某种风致律趣和仪表态度。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评陆绥画,“韵致遒劲而飘举,故而风采飘然。 风采飘然主要是评说神韵的,即是风度翩翩而超然洒脱之意。 气和韵关系非常密切,气和韵在绘画中气的意义是关系内在本质方面,韵的意义则趋向于作品外在仪表意趣方面。 没有气,韵就无从着落,富有韵,作品就更为动人。 ”气韵生动”是指绘画作品通过形式结构描写手法所体现内在本质和精神。 五、笔墨的蒙养“蒙养”一词出于《易蒙》一书,蒙以养正,圣功也。 意为,能以蒙昧隐默自养正道,乃成至圣之功。 “蒙养”是本体对自然事物的感悟,用心关爱自然才能赋予天地万物之灵性,对生活的认识要有“内养”情怀,以达到对于自然的领悟进而容入主观趋于升华的过程。 用今天的话说;蒙养意味着把握自然美及其规律加以艺术处理,进而创造以反映画家情思意境的艺术美。 山水画家决不是被动地模仿“万物之具体”而是以造化为我用,借物以写心,也就是把生活,自然,艺术美加以统一,达到掌握艺术创作的主动权。 在艺术创作中,画家要摆正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把握绘画美学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从而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和目的,其过程主要始于画家对自然的审美感受,经过体会自然,培养意象,构成意境,进而创作艺术形象,实现画家的畅神和观者的欣赏双原望。 石涛和荆浩一样认为,山水画家以造化为师,提取山川之“质,实”,故曰“笔非生活不神”,同时,山水画家还须有由不知到知的蒙养亦即艺术概括提炼的功力,方能所领会山川之“华采”,故曰,“笔非蒙养不灵”;而成功的山水画家无有不是,如荆浩所云;“物之实,取其实”,“物之华,取其华”,二者兼备,才是“有笔有墨”才能‘尽其灵而足其神,达到固“华”而“灵”,以质取神。 在山水画的表现上,“笔取气得其阳刚之美,墨取韵得以阴柔之美,所以墨妙的空灵内蕴,需有“蒙养”方得自然之灵气。 山水画发展到清代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山水画从内容到形式已非常完善,是复古,还是创新,石涛为此作了划时代的总结,他认为,艺术就是生活,笔墨是源于生活的感悟,艺术形式并非直接而来,而是“搜尽奇峰打草稿”,“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山川脱胎予也,予脱胎予山川也”。 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于大涤也。 艺术家对生活的“蒙养”,要去除玄鉴才能达到艺术的本然。 山水画不是求“似”而是求“真”,如;郭熙云;“度物象而取其真”真与似相对,真者,气质惧盛,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是事物的本质。 董其昌提出“邱壑内营”,同样是指艺术家用心感悟自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真正实现物象和精神的超越。 绘画止于“形似”作到生活与蒙养两结合,达到“不似之似”的艺术境界。 他总结了“一画之法”这个最高原则,他在《画语》中写到;“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也。 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 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 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 ”“一画论”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层面含义;其一,“一画”首先是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和美学范畴,指宇宙万物和艺术世界的生成,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和法则,一如老子所说;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刀物。 其二,“一画”又是关于艺术法则或创作发法的范畴,指绘画艺术的根本规律和形式法则,即一治万,万法归一,其三,“一画”也常常用来表示更为具体的概念,也就是中国画里一笔一画这个最基本的语言要素,无论精致小品还是鸿篇巨制,未有不始于此的。 这三个层次又是统一不可分割的,笔墨手段是为了创造绘画形象,绘画形象又是为了表达天地万物和主观的思想情感,石涛曰;绘万物自然,吾道一以贯之。 因此石涛的美学根源,是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又一次发挥。 他认为,笔墨之技巧不是来自古人,而是来自山川万物之具体,大自然即是我师,体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笔墨要当随时代。 “蒙养”是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和提炼,画家要深入生活才能感悟到自然之精华,才能领略到笔墨的实质表现。 在居室之中只临摹画谱,是体会不到大山大水之奥妙,更体悟不到山水画中“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艺术境界。 如不深入生活笔墨则会变的干涩乏味,毫无生气,笔墨只有得自然灵气才能显山川之峻秀,林木之活力。 笔墨不仅仅是绘画的表现形式,关键是通过笔墨了解了中国山水文化的发展根源和中国文人的精神气魄。 山水画和中国文化血脉相连,相依为生,中国文化和画山文化会一直延续下去,因为它是展示中国人风骨精神的一种特有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