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前三季度批发和零售业发展总体向好 多数业态保持增长)
央视网消息: 记者从商务部了解到,今年1至9月,中国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9.4万亿元,同比增长5.4%,批发和零售业发展总体向好。
1—9月,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9.4万亿元,同比增长5.4%,占GDP比重为9.87%,批零市场运行平稳,多数业态保持增长。从批发业看,1—9月,商务部重点联系商品市场成交额同比增长6.8%,其中生产资料类、工业消费品类市场成交额同比分别增长12.5%、7.5%。从零售业看,1—9月,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便利店、专业店、超市零售额保持增长态势,同比分别增长4.7%、4.0%、2.4%。
商务部重点监测的全国50个步行街、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14.5%,城市商圈客流稳步增长。便民生活圈建设持续推进,商务部公布第四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地区,将全国试点地区扩围至210个,开展首批15个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
此外,全国家电以旧换新数据平台显示,截至目前,家电以旧换新申请和购买人数已分别突破2000万和1000万,家电以旧换新销售持续走高。2024“老字号嘉年华”持续推进,已举办特色活动301场,带动线上线下销售额167.3亿元。1—9月,主要电商平台中华老字号店铺数量超57000家,销售额达630.5亿元,超过2023年全年水平。
香港的知识
香港经济概况 --------------------------------------------------------------------------------2004年09月27日 16:07 新浪财经 香港经济的发展历程 在香港经济发展的历史中,经历了两次经济转型。 1950年以前香港经济主要以转口贸易为主。 从50年代起香港开始工业化,到1970年,工业出口占总出口的81%,标志著香港已从单纯的转口港转变为工业化城市,实现了香港经济的第一次转型。 70年代初,香港推行经济多元化方针,香港金融、房地产、贸易、旅游业迅速发展,特别是从80年代始,内地因素成为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香港的制造业大部分转移到内地,各类服务业得到全面高速发展,实现了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第二次经济转型。 今天的香港已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的国际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 2000年,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达到亿港元,贸易总额达到亿港元,是世界第十大贸易实体,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10万箱,居世界第一位;有154家银行机腹,拥有外资银行数量居世界第三位;2000年末香港股市总市值达亿港元,居世界第九位;外汇市场每日成交额达790亿美元,居世界第七位;2000年末外汇储备高达1075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香港经济发展的优势 香港的优势在于其属国际化的城市,拥有便利的营商环境、完备的法律体制、自由贸易政策和资讯流通、公平开放的竞争,以及金融网络、通讯基建网络等便利因素。 此外,香港拥有庞大的财政储备和外汇储备、自由兑换的稳定货币、以及低税率的简明税制等优势条件,使得香港发展成为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地区旁拦漏之一。 香港的经济结构 随著香港制造业向内地转移,规模不断扩大,香港的公司逐步演变成负责集资、采购、设计、推销、货物中转的生产控制中心和服务中心,香港服务业逐渐由为本地制造业服务转而为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服务。 服务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80年的67%上升至1999年的85.4%。 香港的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对外贸易、饮食及酒店业、运输及衡悉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地产业,以及法律财会等专业服务行业。 在各服务行业中,金融保险、地产和商用服务业所占比重最大,占当地生产总值的26%;其次是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占34%;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占20%;而运输仓储及通讯业则占9%。 香港的制造业以中小企业为住,素以灵活应变见称。 制造业目前仍以纺织业和制衣业为主,其它还包括玩具业和电子业、印刷和出版业、机械、金属制造、塑胶以及珠宝钟表等行业。 制造业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率1999年为5.7%。 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经济联系 70年代末,内地改革开放,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两地经济合作逐渐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目前香港绝大部分制造业都已转入内地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香港的服务业则为两地间的投资和贸易活动提供各项服务,迅速增长。 大量的内地企业来香港上市筹资,促进了香港金融证券业的发展。 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香港的转口贸易主要围绕内地进行,20年来,香港对外贸易额成倍增长。 同样,多年来,香港充当了内地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的重要对外窗口和中介,对改革开放以来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长期以来,两地经济在相互促进中得到了共同发展。 随著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阻止,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进行西部大开发,将给香港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其桥头堡的作用会更加重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和信息中心的地位会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两地经济一体化趋势会不断加强。 香港经济形势 2000年,香港经济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本地生产总值增长10.5%,是1987年以来的最高增长率。 金融市场总体平稳,政府财政状况稳健,进出口贸易增长强劲,航运业表现优异,旅游业畅旺,失业率下降,通缩明显收窄,表明香港整体经济已经恢复正常。 展望2001年,香港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 由于运烂经济总量已经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加上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因素,因而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放缓。 2000年香港经济形势 2000年,香港经济承接上年复苏势头,实现高速增长,整体经济基本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活动已经恢复正常。 本地生产总值增长强劲 2000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以现价计算为 亿港元,以1990年固定价格计算为8937 亿港元。 与亚洲金融危机前的1997年比较,分别减少522亿港元和增加647亿港元。 香港经济第一季度增长14.1%,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增幅均为10.8%,第四季度增长6.8%。 全年经济实质增长10.5%,是1987年以来的最大增长幅度。 从形成本地生产总值的各个组成部分看,消费、投资和对外贸易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消费需求回升力度加大。 2000年,政府消费实质增长2.1%,私人消费实质增长5.4%。 私人消费增加较多,主要是经济明显好转及失业率下降,消费者信心增强。 同时,旅游业兴旺,也刺激了消费需求的上涨。 投资止跌回升。 2000年,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为3278亿港元,增长8.8% ,在1999年下降17.4%的基础上止跌回升。 其中私人投资增长12.7%。 私人投资回升,主要是企业赢利增加和营商前景看好,机器和设备购置增加较多。 对外贸易增长强劲。 2000年,香港对外贸易在外部需求增加的带动下出现强劲增长。 有形贸易方面,全年进出口总额为亿港元,增长17.8%。 整体出口亿港元,增长16.6%;进口亿港元,增长19%。 ?统计,香港对主要贸易伙伴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的货物出口分别增长14%、15%、23%、17%和19%。 内地是香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达亿港元,增长18.9%。 无形贸易方面,服务输入为1855亿港元,服务输出达3340亿港元,盈余1485亿港元。 抵消有形贸易赤字后,综合盈余632亿港元。 政府财政稳健 香港的财政年度为当年4月1日到次年3月31日。 1999/2000年度,财政收入2329亿港元,支出2230亿港元,赤字99亿港元,财政储备4443亿港元。 2000/2001年度,财政预算收入2442亿港元,预算支出2504亿港元,预算赤字62亿港元。 由于外汇基金及卖地收益减少、地铁上市集资额低于预期等因素,预计财政赤字将扩大到114亿港元。 为了刺激经济、巩固经济复苏成果,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政策。 例如∶拨专款支持多项培训和再培训计划,提升市民就业能力;调低股票交易印花税10%,维持金融市场的吸引力,提高香港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延长柴油税减税期限,降低税负;将豁免电动汽车首次登记税期限再延长三年等。 积极的财政政策为香港经济全面复苏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虽然出现少量财政赤字,但政府财政状况总体看是稳健的。 金融市场基本稳定 2000年,香港金融市场基本稳定,主要表现在∶ 联系汇率机制运行正常。 市场港元对美元的即期汇率从1月份的7.778微升到12月份的7.798。 全年港元汇率紧贴美元的走势,对所有主要货币均增强。 受美国加息的推动,银行公会三次加息0.75个百分点。 为了降低货币结算风险,启动了美元结算系统,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 银行业经营稳健。 至2000年末,银行业总资产为亿港元,轻微下降1.9%;银行存款为亿港元,增长9.6%;但银行贷款亿港元,下降12.5%,已连续26个月下跌。 银行贷款下降,主要是在经济转型时期,地产市场不活跃,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明,银行贷款较为谨慎所致。 银行的资产质量有所好转,呆坏帐比例趋于下降,第一季度为9.3%,到四季度已降至7.3%。 主要银行的盈利水平普遍良好,增长幅度均在20%左右。 股市运行基本正常。 2000年,香港股市虽出现较大起伏,但运行基本正常。 在香港经济向好、外部经济增长、预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美国股市下挫、本地利率较高、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等因素交叉影响下,恒生指数呈波浪走向,在点至点区间波动。 3月28日 升到点的历史最高点。 其后因美国加息、美股下调的影响,恒生指数反复下挫,5月26日,跌至当年最低点。 虽然夏季出现反弹,但在国际原油价格飙升、美股再次暴跌等因素影响下,恒生指数再告下跌,年末收市报点,下降11%。 但股市总市值达亿港元,增长2.7%;全年总成交额亿港元,增长63.2%;日均成交额127亿港元,增长65.4%。 股市集资功能进一步增强。 2000年,上市公司在香港股市集资总额达4483亿港元,其中香港中资企业集资2909亿港元,内地国有企业集资518亿港元。 债券市场发展健康。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香港的债券市场呈现出发展趋势,2000年债券发行量达4556亿港元,比上年增加391亿港元,增长9%。 通缩压力减缓 自1998年12月以来,综合消费物价指数持续25个月下跌。 但在2000年跌幅呈逐月收窄趋势,1月份跌幅为5.3%,12月份跌幅收窄至1.8%。 全年跌幅为3.7%,虽然通缩状况难以改变,但跌幅已比上年缩小。 失业率逐步下降 2000年,香港的失业率虽然较高,但有所缓和。 1月份,失业率由上年6.2%的高位下降到5.7%,以后逐月降低,12月份为4.5%,失业人数由年初的20.9丌人减少到15.1丌人,各主要服务行业就业人数均明显上升。 香港的失业人群,集中在建造业和制造业,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由传统制造业向以资讯科技产业转型,传统行业中不断有劳动人口被淘汰出来。 主要行业发展健康 2000年,香港主要行业的表现良好,发展健康。 房地产业 2000年香港房地产业继续调整。 前七个月楼宇买卖价格平稳,但成交合约宗数和金额持续下降;八月份以后,市场状况有所改善,楼宇买卖价格轻微回升,成交合约宗数和金额增加。 全年楼宇买卖合约宗数和金额分别为宗和2225亿港元,下降12.9%和13.3%。 旅游业 2000年,香港旅游业再创佳绩。 访港旅客人次创历史新高,达1306丌人次,增长15.3%,高于10.8%的世界平均水平;旅游收益在持续三年下降后出现增长,达615亿港元,增长16%,高出世界平均增幅9个百分点。 根?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以旅客人数计算,香港全球排名14位,在亚洲仅次于内地。 零售业 2000年,香港零售业转好,量值齐升。 ?统计,全年零售业总销售价值达1867亿港元,增长3.8%,销货数量则上升8.1%。 零售业在经济复苏和旅游业增长的带动下,几乎所有主要零售类别商品的零售量均告上升,升幅较大的类别依次是汽车及汽车零件、其他耐用消费品、家具及固定装置、鞋类及有关制品和服装。 航运业 在香港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的带动下,香港航运业表现优异,国际航运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在港注册的船舶总种位达到1071丌种的历史新高,显示投资者对香港充满信心。 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近1810丌标准箱,增长11.7%。 航空客、货运量均创新记录,其中,货运量为224丌公种,居全球第一,增长13.5%;客运量为2300丌人次,增长8%。 建诛业 2000年,香港主要承建商完成的工程名义总值为1218亿港元,下降3.6%。 主要是一些大型住宅楼宇发展项目已经完成,新的项目工程进度仍然缓慢。 其中,公营地盘完成工程比较稳定,私人地盘完成工程下降幅度较大。 建诛市场仍未走出困境。 电讯业 2000年,香港电讯业日新月异。 在有线电话服务方面,固定电话线数达390丌条,增长3%;其中,商业用户增加5%,住宅用户增加1%。 人均电话密度约为每100人拥有58条电话线,是亚洲电话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 图文传真线有40多丌条,增长5%,占商业电话线的23%。 随著香港大力发展资讯科技,互联网用户大增,使用量达11亿分钟,增长1%。 无线电话服务方面,用户数量为520丌,增长31%;流动电话渗透率达77%,为全球最高地区之一。 2000年香港经济增长强劲,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是经济结构性调整任重道远。 创新科技产业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尚需要时日。 二是失业率仍然较高,通货紧缩依然存在,经济发展的内力还不足。 此外,2000年香港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在基数较低、并主要依靠外部需求带动取得的。 就经济总量而言,还刚刚达到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因而经济强劲增长是伴随著经济结构调整的恢复性增长。 2001年香港经济展望 世界经济环境 2001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幅减缓。 美国经济在持续10年高速增长后,已开始放缓。 2000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低于第二季度5.6%的增长幅度,第四季度更跌落至1.1%。 2001年1月份,制造业活动状况指数为41.2%,降至10年来的最低点;企业盈利警告不断,企业破产和倒闭现象增多;2月份,消费者意见指数为87.6%,是7年来最低点。 但由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仍保持增长,美联储在1月份和3月份三次调减利率,布什政府又将采取减税政策刺激经济,因而美国经济前景仍不明朗。 欧洲经济发展势头趋于好转。 由于欧洲经济对美国的依赖较少,受美国经济的拖累不大。 随著主要国家减税及就业状况明显改善,欧元回稳资本流入增加,石油价格下降、通胀压力减缓并得到控制等有利因素的推动,消费和投资出现了良性循环。 欧盟委员会预测,欧洲经济将增长3.2%。 日本经济复苏放缓。 日本经济在经历10年经济衰退后,2000年首两季出现复苏迹象。 但是,第三季度,经济重新调头向下出现负增长。 2001年1月份又出现4年来首次贸易赤字。 显示日本经济复苏阻力较大。 同时,日本政局不稳和巨额企业坏帐无法消除,也将阻碍经济增长。 目前,日本经济正处于复苏和衰退的十字路口,前景还不明朗。 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2000年普遍走出了金融危机的低谷,逐渐复苏。 但由于受美国经济放缓的影响,菲律宾、印尼等国政局不稳,经济增长速度将明显放缓,对香港的需求减少。 中国内地将继续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将使企业充满活力;西部大开发和加入世贸组织将带来无限商机。 虽然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将可能会放缓,但是,内地经济仍将保持7%左右的高速增长。 内地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将为香港带来多方面好处,是保证香港经济稳定增长的最大动力。 全球贸易环境 总体看,2001年世界贸易环境将逊于上年,全球贸易增长趋缓。 主要是因为美国经济放缓,日本经济停滞不前,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减速,消费需求相对减少。 作为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内地也难以保持2000年的贸易增长速度。 但是,欧洲经济向好,内地经济持续增长,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等,将使内地对外贸易保持较高水平,这有利于香港对外贸易保持稳定增长。 国际金融市场 2001年,国际金融市场存在动荡因素。 股市方面,随著经济明显放缓,美国股市将持续调整。 如果下调幅度过大,可能引发全球大部分股市剧烈动荡,香港股市也不能幸免。 汇率方面,由于美国新政府仍然维持强美元政策,美元汇价基本稳定;欧元区经济好转,欧元将回归高位;日元受日本经济拖累,将在低位徘徊。 由于港元实行联系汇率,汇率走势与2000年相若。 利率方面,由于经济放缓,美国将进入减息周期,香港将会追随美国减息。 总之,由于内地以及与香港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美国、欧洲等地经济保持增长,会相应带动香港出口贸易、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增长。 本地因素 香港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将会好于去年,并呈现健康稳定的成长。 联系汇率制度下,在美联储三次降低利率后,香港高利率压力开始减缓,有利于经济的增长。 内地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外资流入香港。 在特区政府一系列稳定楼市政策出台后,消费者信心增强,楼市已渐趋活跃,逐步显现复苏迹象。 随著香港经济的稳定增长,就业状况有望持续改善,通缩会逐步消失,消费物价将温和回升。 伴随著企业效益的好转,已冻结2年的薪金开始解冻,大企业普遍加薪,将有效刺激内部消费需求。 在上述一系列内外部有利因素的促进下,香港经济将出现稳定增长。 经济增长趋势预测 本地生产总值 2001年的经济在上年基数较高和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下,增长将放缓。 由于内部因素好转,如果外部因素不出现重大变化,香港经济会出现4%左右稳定增长。 金融市场 由于美国股市不稳,2001年香港股市可能会出现较大的波动,但总体发展应该保持正常。 香港的债券市场将继续健康发展,并保持稳定。 利率在美国减息的带动下,可望继续下降约1个百分点。 汇率可望保持稳定。 物价 随著经济持续好转,消费者信心增强,物价将止跌回稳,并出现小幅增长。 失业率 随著经济稳定增长和政府再培训计划的实施,失业率将趋稳。 主要行业 房地产业将趋于稳定,并有一定程度回升;旅游业在香港和内地双方共同推动下,将会保持增长;零售业随著经济稳定发展,会出现温和增长;航运业受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不会有大的增加;建诛业在建诛工程没有明显增加、建诛市场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不会有大的起色。 香港对外贸易形势 由于世界经济贸易增速加快,香港内外部经济环境显著改善,香港对外贸易在1999年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2000年出现多年来少有的高增长态势,成为2000年香港经济强劲增长的主要动力。 2001年香港对外贸易将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长幅度将会减低。 2000年香港对外贸易增长强劲 商品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 2000年,香港对外贸易总额为亿港元,增长17.8%,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97年增长5.2%。 其中出口亿港元,增长16.6%;进口亿港元,增长19%。 2000年香港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是进口、转口和港产品出口全面大幅增长,基本上都是过去七年来的最高增幅,说明已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进入实质性增长。 特别是港产品出口一改过去4年大幅滑落的局面,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转口贸易增长强劲 香港的整体出口由转口和港产品出口两部分组成,其中转口额约占88.5%,港产品出口占11.5%。 转口贸易主要是将中国内地商品转口至世界各国和将世界各国商品转入内地。 由于外部市场环境改善和中国内地经济、进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2000年香港转口贸易强劲增长,总额达亿港元,增长18.1%,这是自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幅,比1999年增幅高出16.4个百分点。 转口贸易额占香港整体出口额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由1999年的87.4%上升到2000年的88.5%。 港产品出口止跌回升, 2000年,香港本地产品出口扭转了自1996年以来的下滑局面,全年出口1810亿港元,实现了6.1%的增长,与1999年下降9.5%形成鲜明对比,但数量上仍仅相当于1995年的78%。 香港本地制造业绝大多数已转移到内地,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这种转移还将继续进行,因此,香港本地产品出口下降趋势将会是长期的。 ??港产品的出口结构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成衣、轻工和电子电器产品为主。 其中出口额较大的商品有纺织及成衣866亿港元、电子电器433亿港元、首饰57亿港元、印刷品46亿港元、钟表57亿港元、塑料制品28亿港元,金属制品15亿港元。 增长较快的有金属制品(81.8%)、电动机械(19.9%)、塑料制品(13.9%)。 外发加工贸易快速增长 香港的外发加工业务即港商在内地的加工贸易,是两地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 2000年香港外发加工贸易快速增长,1-9月底,香港输往内地的外发加工估计货值为2052亿港元,比上年增长20.7%,占输往内地总货值的51.7%;由中国内地进口的外发加工制成品估计值为4158亿港元,增长19%,占从内地进口总货值的79.1%。 香港外发加工贸易额占到两地贸易总额的67.6%。 这是多年来香港制造业大量迁移内地的结果。 内地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政策,对香港外发加工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对主要国家地区出口全面增长 中国内地为香港第一大贸易伙伴,两地间的贸易额占香港贸易总额的38.9%。 2000年,香港与内地贸易额达亿港元,增长19%。 其中香港对内地出口5430亿港元,增长20.8%,高于香港整体出口增幅4.2个百分点;自内地进口7150亿港元,增长17.7%。 2000年,香港对亚洲、西欧、北美洲和大洋洲等传统出口市场全面增长。 其中对亚洲出口增长20.4%,西欧增长10.4%,北美洲增长13.8%,大洋洲增长16.6%。 从国别和地区看,香港对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的出口分别增长了23.2%、19.4%、12.7%、13.7%、20.8%和13.4%,增幅比上年均有大幅提高。 进口增长迅猛 2000年,香港实现进口亿港元,增长19%,而1999年则是下降3%。 从地区结构看,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进口货品供应地,占进口总值的43%,其他主要供应地依次为日本、台湾、美国、韩国和新加坡,分别占12%、7.5%、6.8%、4.9%和4.5%。 进口增加的原因主要是转口增长加快和本地经济恢复增长、本地销售扩大。 2001年香港对外贸易将继续增长 香港是国际贸易中心,是中国内地对外贸易的重要桥梁,其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既取决于世界经济贸易的增长,又取决于中国内地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 展望2001年,世界经济将在调整中发展,中国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在这一大环境下,预计香港对外贸易将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世界经济在调整中发展,香港对外贸易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 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强劲带动了全球贸易的增长,是近10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1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回落,但仍会保持在4.2%的较高增长速度,有利于全球贸易的持续增长。 2000年美国经济强劲增长,但第四季度已明显开始放慢。 目前美国通货膨胀率仍被有效地控制,美国大公司并无出现严重亏损,联邦储备局已连续降息,调节宏观经济的利率杠杆正在发挥作用。 一般的估计,美国经济将会实现软著陆,出现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大,下半年有望恢复增长。 美国经济放缓虽对消费开支会有影响,但预计只是消费开支增速减慢,对香港、内地价廉物美商品的进口需求影响较小。 2000年欧盟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欧元区内出口旺盛,内需活跃,长期困扰欧盟的失业率问题逐步得到缓解,?欧盟委员会预测,2000年欧盟经济增长率为3.5%,预计2001年欧盟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但增速略为降低。 2000年日本经济复苏力度逐渐加强,政府的公共支出继续带动经济增长,消费者信心增强,企业收益有所恢复,投资有所增加,经济增长率实现1.5%的正增长。 但日本经济中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2001年只会是一个温和的复苏年份,经济增长率可望维持1%-1.5%。 东亚经济已摆脱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外需旺盛,内需逐渐扩大的带动下,2000年亚洲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长保持良好的势头,韩国、印尼、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的出口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对外贸易呈现大量盈余。 东亚国家经济对出口的依赖性较强,个别国家政局不够稳定。 展望2001年,东亚经济可望继续今年的走势平稳增长,但增速会略为回落。 中国内地经济持续增长,是香港外贸增长的重要保障 2000年,中国内地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一丌亿美元大关,增长8%;进出口首次突破4000亿美元,增长31.5%,其中出口增长27.8%。 2001年是中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将保持7%的增长,对外贸易增幅将有所回落,预计目标为8%。 中国内地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投资和消费的进一步增长。 2001年1月中国内地再次降低进口关税,平均税率从16.4%降至15.3%,同时继续完善各项鼓励出口的措施,有利于内地和香港对外贸易的增长。 随著内地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实施,内地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将给港商带来更多的商机。 香港经济的实质增长,是香港外贸增长的重要内因 香港经济自1999年第二季度开始恢复正增长,2000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更取得10.5%高增长,是自1987年以来的最大增幅。 本地消费开支增长5.4%,投资增长8.8%,通货紧缩遂步好转,综合物价指数降幅明显收窄,失业率亦从1998年的6.3%降至2001年1月的4.3%,这表明香港经济已恢复正常发展。 本地投资、消费趋旺,是香港进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2001年香港经济会继续保持增长,但升幅将放缓。 预计本地生产总值增长4%,出口增长5.5%,香港经济的持续增长,是香港外贸增长的重要内因。 制约香港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不能忽视 世界经济增长中存在著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将直接影响香港对外贸易的发展。 美国经济增长的走势还不明朗;世界石油价格还可能出现较大的波动;局部地区金融领域中的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区域贸易协定带来的贸易分流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扭曲正常贸易,都可能影响香港的贸易增长速度。
当前的就业形势?
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导致全国及我市就业形势严峻。 然而,在国家和我市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措施作用下,4月份以来就业需求稳中有升,全年就业形势呈现先抑后扬的态势。 2010年,在国际经济环境有所好转、国内现有政策取向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我国和我市经济有望保持平稳增长态势,这有利于全市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但考虑到劳动力需求形势仍不乐观、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等问题,明年全市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但总体好于今年。 一、2009年北京市就业形势总没神体特点(一)本轮金融危机以来出台的就业促进政策综述去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为应对危机,国家及时出台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逐一公布。 同时,面对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国务院下发《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针对高校袭吵毕业生就业,专门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中,公布20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新举措。 在国内外失业率普遍上升就业压力增大背景下,我市密集出台了“六个一”、“新六条”以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十五条”等政策。 降低企业用工成本,为企业“降压减负”,采取放假怠工、缩短工时、减薪等方式减轻减员压力,提高岗位补贴、社保补贴,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费率。 加强就业培训服务,提高职业技能。 提供研究助理、村官、社区岗位等就业机会,解决大学生就业。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将促进城镇失业人员就业的岗位老扒补贴、社保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向农村延伸,扩大农民转移就业。 (二)2009年就业形势分析在一系列促进就业政策的作用下,伴随经济形势的逐步复苏,全市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1、就业总体呈现稳中趋好的态势。 今年以来,在国家和北京市一系列保增长政策措施作用下,北京市经济于今年年初触底反弹并逐步复苏,各季增长率分别为6.1%、9.4%、12.8%,预计全年增长接近10%。 经济形势趋缓必然会对就业带来直接的影响。 各季度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环比增长由2008年二季度的2%逐季回落到今年一季度的-1.5%,二季度开始小幅反弹,三季度增长达到1.2%。 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自5月份以中雹来持续下降,到9月底达到1.77%,是2006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预计全年控制在1.82%以内,低于年初2.5%的控制目标。 2、各行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较为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均经历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格局的演变过程,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 今年以来,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继续延续这种态势,1-9月,三次产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分别为0.95︰25.4︰73.65和2.4︰22.12︰75.48。 但从产业内部看,各行业增加值增长与就业增长呈现不同特征。 金融、科技研发、教育卫生、文化等行业增加值增长的同时,对就业的需求也在增加;制造业、建筑业、信息服务业、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在没有增加就业的情况下实现了增加值增长;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等行业实现增加值为负或为零,但就业人员保持增长。 进一步分侍禅昌析各行业的结构偏离度,制造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的负向偏离明显,交通运输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的正向偏离明显。 与2008年底相比,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制造业等行业偏离度的下降更为明显,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行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就业的贡献在明显减少。 行业自身特征、外部环境变化及各行业的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决定了不同的偏离方向及程度。 3、区县就业增减分布不均衡。 近年来,按照建设四类功能区的要求,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各区县就业呈不均衡发展态势。 以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来衡量,今年1-9月,总部要素集聚特征明显、劳动力素质较高的区县如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以及经济增长恢复较快、人口管理较好的区县如顺义区,其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全市同期城镇登记失业率;而产业转型地区如房山、门头沟及转移就业压力较大的生态涵养区,登记失业率高于全市水平。 从各区县自身登记失业率的变化来看,同比下降的区县有东城、西城、朝阳、海淀、顺义、丰台、通枯培亏州、门头沟、平谷、密云,同比提高的区县有房山、怀柔、延庆。 4、国有和集体经济就业有所下降,非公有经济就业明显上升。 今年,我市国有和集体经济就业有所下降,而非公有经济就业明显上升。 1-9月,我市国有和集体经济从业人员总数分别为184万人、14.7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减少3.7万人、2553人,非公有经济从业人员为371.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近4.2万人。 表明今年我市出台的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对非公有经济作用比较明显。 二、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一)劳动力需求形势仍不容乐观伴随劳动力供给规模的不断扩大,劳动力需求形势不容乐观。 以全市各行业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来衡量,2009年前两个季度行业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呈明显普遍下降态势,第三季度各行业普遍下降态势虽然得到有效扼制,但部分行业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仍延续大幅下降态势。 其中,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分别为94.9、98.9、92.9、114.6,同比分别下降了27.2、1.4、25.1、35.9个百分点,说明劳动力需求增长乏力的现实仍未有明显改变。 (二)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自2000年以来,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延续一贯的正偏离态势,表明它的劳动力转移压力仍然较大。 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由2004年之前的正值开始呈现负偏离态势,并且绝对值呈逐步增大趋势,反映出自2004年以来北京市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正逐渐增强。 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2000年以来持续为负,但绝对值却呈逐年下降趋势,反映了近年来北京市在发展高端服务业、提高附加值和增强竞争力的同时,创造的就业机会明显减少,而对于吸纳就业较多的低端服务业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与支持。 (三)产业布局调整导致居住人口与就业人口空间布局呈现明显差异近年来,伴随北京市产业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城市居住人口与就业人口的空间布局呈现明显差异。 一方面,居住人口有向郊区转移的趋势,并且居住人口在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一直在缓慢下降;另一方面,由于第三产业向核心区和拓展区的高度集聚,大量非本区居住的就业人口快速涌入,造成城区就业密度迅速上升。 这种居住地与工作地分离的现实,不可避免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加剧城市交通拥挤、增大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难度等。 (四)体制落后及相关政策缺失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北京市自2003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一直保持在20万左右,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诸多,如经济周期波动、就业观念有待改变等,但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体制可能是其根本原因。 无论是招生人数、教育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机制等都缺乏长远规划,造成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另外,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着政策体系不完备、创业环境亟待完善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就业渠道的拓展。 (五)就业培训“重量轻质”,影响培训效果近年来,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不断加强就业培训服务,如推出面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国家“阳光工程”以及面向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培训等。 但是,各项就业培训服务产生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原因在于此类培训服务依旧“重量轻质”,订单式、高端技能式和长期辅导式的培训比较缺乏。 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根据不同类型的劳动者提供相应的培训,以增强就业培训的实用性和层次性。 三、2010年北京市就业形势判断基于对2010年我市就业所面临的环境分析,综合判断,2010年北京市就业形势总体会好于今年,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全国及北京市经济保持稳定回升态势,为就业形势好转创造了良好环境当前,世界经济呈现缓慢复苏态势,作为滞后指标的就业数据也呈现出向好的态势,据IMF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最新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将有望实现3.1%的增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从国内情况看,预计明年我国经济重心逐步由保增长向稳增长、调结构方向转移,继续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主基调,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产业结构,推进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逐步稳定政府投资规模,增强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能力,推动经济由政策性推动向
注册香港公司如何在大陆营销注册香港公司如何在大陆营销产品
注册香港公司后可以直接在内地经营吗?
香港公司不能直接在内地经营。如果香港公司想回内地做生意,可以透过三个途径:
在内地设立办事处
香港公司授权内地公司。
成立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
根据实际情况,其权限也不同,分别适应不同的场景:
1.在内地设立办事处
办公室只能用于业务联系、市场调研、产品推广等。 ,并且不能与客户发生直接的买卖关系,不能进行单独的税务登记。
主要适用于香港公司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市场调研、产品推广和与内地客户接触的情况。
2.香港公司授权内地公司。
授权常见,主要是通过品牌授权来间接达到在内地经营的目的。 简单来说,香港公司授权内地公司经营、生产、销售产品等。
3.建立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
这种方式的程序比较复杂,需要先经过香港公司的公证,再向内地经营场所的外经贸委申请项目审批。 经核准后,可以到内地经营场所的工商局进行备案。
办理成功后,可以正常进行业务操作。
新奇有效的营销方法?
一、需求创造原则需求创造原则是支撑市场营销的诸原则中的核心原则。 该原则认为,需求并非固定或有一定限度,而可以通过企业的努力去扩大和创造。 例如,美国摩托车市场就是日本本田创造的。 当时,美国摩托车市场只有年销售量6万台的规模,而且都癖好大型摩托车。 60年代本田及其50cc超小型摩托车进军美国市场,并建议美国普通家庭生活中使用摩托车,但美国市场上并没有显现出对它的需求。 经过一段时间努力,终于打开了美国摩托车市场的大门,创造了年销售量高达100万台以上的需求。 1、需求创造原则要求企业明确需求的可创造性。 其一,需求具有多样性、发展性和层次性等特点。 它会随社会和科技进步以及经济发展而变化。 其二,有些需求实际存在,但却没被企业发现或者企业对其不予关注。 这往往是因为这些企业根本不考虑有这样的需答困穗求尺宴存在,也不去进行调查分析,而一味地“坚信企业自己的想法,固执己见”,或者“构思僵化”等所致。 其三,连顾客自己也不知道是否存在的需求,即浴在需求。 要靠企业去挖掘,去诱导。 例如,日本一家巧克力公司利用日本追求西方生活的心理,通过一切宣传手段,培养日本青年人过“情人节”的习惯。 宣布在情人节期间购买巧克力可半价优惠,还为此开发出种精美的巧克力。 通过努力,最后终于达到了目的,在日本形成了过情人节,并赠送巧克力的风尚,该公司也成了日本最大的巧克力公司。 2、需求创造原则要求企业懂得如何创造需求,即发现、创造、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现在最重要的是,企业必须提供顾客认为最有价值的利益,即真正解决顾客问题和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化妆品为顾客提清卜供的利益是“美“。 如果企业站在顾客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把“售货处”当作“购货处”甚至“使顾客心情舒畅的场所”来对待,那么就一定能创造并获得更多的需求。 二、目标诉求原则营销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大量营销,即大量生产和销售单一产品;
二是多品种营销,即生产和销售两种以上不同规格、式样、花色的产品,但没有针对性,只是给顾客提供了几种选择;三是目标营销,即针对自己所选定的目标市场开展营销。 这就要求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都必须与目标市场相适应,以目标市场的需求为其产品的诉求点,以目标人群为其诉求对象,制定目标人群能接受的价格,开拓最能接近目标人群的渠道,采用目标人群普遍欢迎的促销方式和广告媒体。 香港牛奶公司“高钙牛奶”诉求“高钙”,诉求对象为年龄在25—40岁的、受过教育的、有较高收入的女性。 其理由是:第一,“高钙”能预防骨质疏松症,而在香港,有骨质疏松症隐患的人以25—40岁的女性居多;第二,“高钙牛奶”在香港是一种全新产品。 “高钙牛奶”由于诉求明确,结果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消费牛奶市场上远远甩开竞争对手,占到市场份额的56%,而牛奶公司在整个乳品市场的份额也由54%升至70%。 三、非价格竞争原则企业间竞争大致可分为两类: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 价格竞争是通过降价来使顾客花更少的钱却得到同样满足的一种竞争。 如果在产品、服务等其他方面几乎相同的情况下,往往容易陷入价格竞争,使企业成为“无利益的繁忙”。 只要对近几年我国市场上价格大战稍加回顾就会一目了然。 价格竞争用来评价价值的尺度是大家都知道的价格,所以价格的决定就显得非常重要。 非价格竞争,就是为顾客提供更好、更有特色,或者更能适合各自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一种竞争。 非价格竞争,对顾客和企业都有利。 第一,产品和消费者需求都存在差异性;第二,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价格需求关系,一些体现身份地位的产品非高价卖不出。 如汽车就有两种职能;“身份象征”的社会职能和作为运输工具的物理职能。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30年代推出价格为7000美元的卡迪拉克新车而一举获得巨大成功。 卡迪拉克的顾客不是购买运输工具,而是购买地位和身份。 第三,运用价格以外的竞争手段,如产品的品种、质量、性能、专利、品牌、款式、特色、包装、保证、服务、形象、各种促销活动等来唤起顾客的购买欲望,并使其购买产品,从而达到战胜竞争对手的目的。 四、流通网络化原则流通网络是在从上游的制造商到下游的消费者的路径过程中,制造商与流通业者、消费者在连接点的有机联系,形成网络系统,积极开展相互间的协作。 企业不仅要制造或采购适合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还要构筑起能顺利、及时将其转移给顾客的流通渠道,否则无法产生销售,实现交换。 另外,从维持产品和服务价值的角度来讲,其关键是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将其优秀价值向市场和顾客进行说明、说服和推荐。 因此,必须建立起制造商、流通业者和消费者或用户间的有机网络,构筑起完备的流通系统,运用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积极有效地开展与市场的沟通活动。 在一定意义上讲,流通网络的形成是保证大量销售的重要依据。 日本的大量生产时代,一些综合性家电企业,为了保证大量销售,建立起了系列批发商和系列零售商。 如松下公司的系列零售店仅国内就多达个,从而实现了其家用电器像自来水一样流入各家庭的梦想。 五、企业主体性原则市场营销总是站在以企业为主体的角度来考虑企业主体原则。 该原则认为,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决不会像自然流水一样地流通,而要求企业有意图、有计划地开展市场营销活动。 也就是说,这些业务的关系者涉及到制造业者、批发业者和零售业者等流通的各个阶段,希望处在各个阶段的企业都能开展各自的市场营销活动。 换言之,流通过程中的企业都必须积极主动地分别开展对应市场的活动,即市场营销活动。 六、科学认识市场原则在市场营销中市场和顾客是出发点。 但并不能因为作为这种出发点的市场和顾客发生着较大变化而受其影响,而必须正确地掌握现场、现实和现物的实际情况。 为此,必须坚决克服那种单凭感觉和经验的自我本位主义、主观主义,要充分运用市场分桥、消费者行为分析、竞争分析、顾客满意度调查、各种实验、试销等科学的分析技术,正确地把握市场和顾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另外,企业之间,围绕所限定的买卖活动展开激烈的竞争,这不仅要求企业付出极大的努力,而且还必须积极探索合理的竞争机制,采取适当的竞争对应措施。 七、全面营销原则近几年来,我国出现消费疲软,进入了“不好卖”的时代,造成了价值3万多亿元的产品积压。 然而在这“不好卖”的时代里却有不少制造商连续推出走俏产品,也有一些大型零售商销售势头强劲,生意兴隆。 从这“好卖”和“不好卖”的产品中得出一条规律:在社会和市场成熟化、消费需求多样化的时代,好卖的产品不是以制造商和卖主的立场开发和采购的产品,而是应该从消费者和用户的立场开发、制造或采购产品。 因此,企业需要建立起一种全面营销体制,如同斯坦福大学教授理查德·P·巴戈茨所指出,现代市场营销具备一种统括职能。 即由原来与生产、财务、人事、研发等职能平行转变为将其统括起来及时有效应付激变环境的最重要的职能。 1、市场营销的概念和策赂广泛渗透到各部门,即从董事会到工厂的生产线;广泛深入人心,即从经营者到一般从业人员。 换言之,全面营销也就是全公司营销,全体员工营销。 2、企业所有部门都必须树立起市场营销观念,服从市场营销,服务于市场营销。 3、公司以市场(顾客)为导向,根据市场营销的需要来确定企业的职能部门及其人员配置,分配经营资源,决定企业总体发展方向。 4、实行职能重点转移,制造商要由“销售已经开发、生产的产品,转向开发、生产好卖的产品”;流通业者要由原来“销售已采购的产品转变为采购畅销的产品”。 5、企业要克服自以为是的观点,不要认为自己的产品是好东西,就一定会人见人爱;要知道人家凭什么非得爱你,非得买你的产品不可,你的产品究竟能给消费者和用户带来什么好处,具备什么样的特色,是否能比其他产品更好地满足其需求,等等6、全面运用营销手段。 (1)即要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又不能是简单相加,而应有机结合,相互协调,如不同的产品,制定不同的价格,选择不同的渠道,采取不同的促销方式;(2)营销手段的组合并非静态不变,应设动态把握,适时调整,如产品生命周期所处阶段变化时,其他营销手段也随之改变。 八、推拉结台原则各种促销措施归结起来不外乎推进策略和拉引策略。 推进策略,是指制造商派推销人员作用于批发商,促进产品交易,批发商再向零售商推销产品,零售商再向消费者推销产品,这样,从上游到下游,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信息传递和沟通,并转移其产品。 拉引策略,是指制造商直接作用于消费者,唤起消费者的兴趣和购买欲望,引导消费者到商店寻购其产品,零售商再向批发商,批发商再向制造商寻问或订购产品。 1、推进策略必须说服流通业者,调动流通业者的积极性,所以人员推销的沟通形式最受重视,其次是营业推广,这包括对流通业者的推销活动和销售店支援活等。 相反,拉引策略面对消费者,向消费者传递信息,唤起消费者的兴趣和欲望,为此,需要打广告,搞公共关系,进行消费者教育,或者直接邮寄广告等。 2、最现实且最有效的做法,并不是其中哪一个,而应该是前拉后推,推拉结合。 这对消费者和中间商都非常重要。 不过也有几个因素必须予以考虑。 第一,根据产品特性,其侧重点要有所不同。 第二,在顾客心理过程中不同阶段,要区别运用推拉策略。 第三,推拉必须有机配合,协调启动。 一是要把握好时机;二是要使拉引可涉及的范围与流通业者的覆盖面基本吻合。 3、在推进流程中,信息的传递和沟通不能是单纯的接力式,制造商应该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向批发商,接着要配合和协助批发商向零售商,再配合零售商向消费者推进。 例如,向终端提供宣传手册、展示牌、招贴、灯箱、POP等,进行硬包装,营造引导购买的氛围,同时进行软包装;搞好与店铺的关系,培训、激励营业员,甚至派推销员到终端直接向消费者推销产品。 九、社会员任原则当今时代,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因此,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要被社会所接受,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 1、保护消费者。 企业要按法律要求保护消费者及其利益,并使其享受应该享有的权利2、顾客满意(CS)。 要改革职工意识,以顾客为中心推进经营活动。 如果顾客不满意就不会再购买,或者不再光顾。 市场营销活动的最终日的就是要使顾客满意。 3、保护地球环境。 近年来,绿色营销、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绿色消费者等词语象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 企业必须面对并适应这种“绿色”趋势。 4、消费需求与社会的协调。 (1)既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又要符合道德规范,符合消费者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 如吸烟,虽然有很大的需求,但它无论对吸烟者本人还是对其他人都会造成危害。 (2)要正确处理消费者欲望、企业利润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统筹兼顾。 (3)要考虑企业发展和社会的协调。 (4)要考虑目的性结果与伴随性结果的一致性或者预防伴随性结果的负面影响。 如特殊钢厂,其目的是为顾客制造高性能的金属,但它却在实现其目的的同时,产生出噪音,放射出热量,排放烟雾和有害气体等。 十、创新原则市场营销要运用动态的观点坚持不断创新。 1、开拓新市场,创造新需求,发现新的市场营销机会。 2、开发新产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更新换代加快,要求企业不断地开发新产品。 3、新价格的确定。 包含三个意思:(1)要求企业不断改进工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适应市场上的价格变化;(2)根据产品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和竞争者价格策略及时做出反映,调整产品价格策略;(3)价格的决定要贯穿一个观念,即:产品要在自由竞争市场上接受消费者冷酷的挑选。 产品的成本与消费者没有多大关系,主要看其产品对消费者是否有价值,有多大的价值。 4、改革流通渠道,导入新的渠道模式。 最近我国流通业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导入了不少新的业态,如邮购、电视购物、直销、超级市场、折扣商店、平价商店、专门商店、便利商店、仓储商店、量贩店等。 尤其成为热门话题的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这是在今后必定大力发展的新的渠道模式。 5、开发新的促销方式或在现有方式上增加新的内涵。 据有关报道,5年后,美国的网络广告将超过电视广告。
离岸公司是怎么操作的,为什么要注册离岸公司?
大家都知道近年来,有不少人创业选择去海外注册公司,更有甚者,有不少公司将企业注册地千方百计移至海外,而他们这么做,难道是吃饱了撑的?当然不是。
海外公司注册的优势不言而喻,对于创业者来说有一家海外分公司将为自己的业务开展带来极大的便利,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几乎均在海外注册了离岸公司,所以了解海外公司注册优势相当必要,至少对于企业家们来说非常受用,那么注册海外公司好处有哪些?
第一,可以免去相当一部分税收或者有些地方不要税的,比如:马绍尔,塞舌尔以及开曼、BVI等群岛国家是不用报税和做帐的,同时以外资身份再回国后可以享受各种特权。
其实在海外某些国家注册公司,不一定必须是这个国家的公民,外国人也可以去注册公司。 在这些国家注册公司,不征收通常公司要缴纳的公司营业税,销售税,甚至不缴纳个人收入所得税,仅是缴纳一般营运的手续费而已。
这对于很多大国和中等国家来说是不可能的。 能够到这样的国家注册公司,特别是母公司所在地,其好处不言而喻。 在海外注册公司,再以外资公司的身份回到原来国家,一般都有外资公司的优惠待遇,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一般都给予最初数年的免税、减税或补贴的好处,并常常有某些本国公司所没有的特权。
以海外公司名义进入像中国这样的市场,还有保护自身利益的特殊功能,外资公司在中国的注册和投资股份,在进入和退出、转股等方面都有较为宽松的待遇,这对于需要获利后安全退出的人是很有意义的曲线防御经营。 对于政治不稳或人治多于法制的国家尤需要如此。
第二,海外公司注册费用低,通过代理手续简单,企业及其法人代表可以享受更好的商业服务。
海外公司的法人代表,可以方便来往于国际各国,因为这些注册公司所在地一般都是英美法德系属的国家,持有它们的签证,去大国商旅顺理成章。 并且拥有以上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西方阵营国家,这些国家长期政治稳定,政治中立,司法制度和社会文化,以及金融经济服务体系现代化传统兼具,能够为企业提供完备的金融财政服务。
第三,成立海外公司能享受各种政策优惠,不同行业的企业在国外注册享受的优惠也不同。
这些行业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中间控股公司、金融公司、个人服务公司、雇佣公司等行业。
比如:国际贸易行业,在低税区组建公司的最普遍用途是进行国际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引入海外公司能够获得大幅度减税的机会;
再如:国际投资行业,设立海外公司往往用来掌管对子公司和联合公司、公开上市公司和不上市公司以及合资项目的投资。
在许多情况下,因特殊投资所带来的资本增值可不须交税。 另一方面,利用在同缔约国有双重课税协议的无税或低税司法管辖区注册的公司,可以把股息的预扣税大大降低。
第四,拥有国际品牌商标,提高企业形象。
根据公司产业特性,海外注册公司并对其控股,譬如:涂料业及高科技产品或高单价之商品(如:化妆品、成衣等),国际知名厂商多为美国公司,属相关产业之厂商即可考虑在美国登记设立一家公司后,再以此美国公司之名义授权在香港/大陆/越南(或任何地区)生产。 如此可增加产品行销之附加价值,提升产品形象。
第五,扩大销售渠道,拥有更大的利润空间。
据统计:外国商家直接采购的商品不到3%,绝大部分是通过一家或多家中间商来购买中国产品的;如果你在海外成立公司,你便是厂家或产品的海外总代理,他们更愿意直接与你交易,你的产品可以有更广阔的销售渠道。 如果你可以直接与国外商家交易,减少过多的中间商,你将更有主动权,销售你的产品将会有更大的利润。
第六,人员自由进出,抛离你的对手。
自己的海外公司,你将可以直接派驻你的业务骨干进驻海外,当然公司股东更可以自己自由出入国门,以掌握其多变的海外营销信息,更可以参加当地的短期进修及各类专业展览会以扩展见闻。 你的海外注册公司可以更快、更直接地获取当地的商品、销售信息。 同时,可以更直接与国外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如代理海外产品,OEM,合作合资、专利代理等等。
第七,海外国外公司注册,保密性好、
董事信息保密,一般想查董事的姓名和相关资料是查不到的。
第八、有利于IPO海外融资上市,注册资本不显示,不用验资。
此外,注册海外公司还能使公司的注册资料、经营、财务等相关资料完全保密,并且无需递交周年申报表,无需建立对离岸公司注册地政府的财务帐目等等。
以上是关于海外公司注册的好处和优点,希望能帮到您,其实常见注册的海外离岸性的公司有以下国家,英国,美国,日本,群岛(马绍尔,塞舍尔,开曼,BVI维京群岛),新加坡,加拿大,韩国等比较多,原因很简单,国外条件完松,而且可以避税,如阿里,网络,娃哈哈等知名企业都是在开曼注册的,用海外公司控股国内的公司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当然小企业,比如:做外贸的,想达到这个效果也一样需要可以办理离岸公司和义乌个体户搭配着用——合理避税之秘密,地球人都知道,别告诉我你不知道哦,如果还有不明白的欢迎咨询我。
香港纤寇科技塑身公司在国内是合法营销吗?
您好,在香港注册处网站上并没有查到该公司的信息,判断这个公司是否合法,您可以去实地调查,或者了解多一些该公司的资料。
希望可以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