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殷切期盼的“国之大者”。教育系统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日前,教育部新媒体矩阵推出“奋进在教育强国大路上——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专栏,展示教育系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
今天,“奋进在教育强国大路上——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专栏之“我与教育强国共成长”系列,一起听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钟义信的故事——
他是北邮钟义信,他说:“新时代的教育工,一定不能拘泥于定式,要敢想敢做,注入创新血液,才能保持教育的活力。”“作为一名党员无论何时都要有使命感,人退休了只是岗位发生了变化,但是使命还在继续,还要奋勇向前,要一如既往地贡献我这一点点微薄的力量。”如今,已经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对教书育人热忱满满、对科学研究心存热爱……
1940年2月,钟义信出生在江西赣南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大学期间,他将全部业余时间用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为日后学术创新和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北京邮电大学首批研究生,钟义信师从著名教授周炯槃先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踏上了“学会信息科技,报效国家社会”的人生征途,在北邮的教育战线上奋斗至今,生动诠释了“我与教育强国共成长”的拼搏历程。
钟义信,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长期从事通信理论、信息论、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知识理论、信息经济学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泰斗人物。
潜心耕耘育桃李
前瞻性创设信息学科新专业
他是坚守三尺讲台的“大先生”
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从教四十余年来
钟义信始终坚守教学一线
从事信息论、信息科学
和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
他坚持立德树人
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理念
创新性的人才培养途径
和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
他瞄准国家战略需求
多次前瞻性提出
开设信息学科新专业的建议
为我国信息科技领域
培养了大批人才
为国谋划勇担当
推动信息技术领域新变革
他是信息科学领域的“冲锋者”
曾获 “全国优秀科技工”称号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
钟义信心怀家国、潜心奋斗
以一名科技工敏锐的
目光和深邃的思考
大力推动信息领域技术变革
他积极建言献策
促成我国“卫星通信”事业起步
曾任“国家863计划”
通信主题首席专家
出版多部学术专著
为我国“信息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跨越时代铸匠心
潜心钻研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他退而不休,秉承“五老”精神
曾获北京教育系统
关心下一代工作“最美五老”称号
钟义信常说:
要“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
创新到老,超越到老,贡献到老”
耄耋之年的他
坚持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研究
与同行探讨学术问题、笔耕不辍
撰写科普专著
《范式革命:通用智能的必由之路》
领衔12册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材
普及专业知识、传播教育理念
分享人生阅历、展现师者风采
“作为一名党员无论何时
都要有使命感”
“一朝入党 一生为党”
他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
自己的铮铮誓言
引领国际信息科学与
人工智能研究新范式
投身人工智能领域科普教育
坚守一线讲台
在教育的舞台上
继续奏响育人最强音
耄耋之年,初心弥坚
苍苍白发,昭昭赤心
爱党报国的强大信念
是钟义信教授
“攀登”不止的不竭动力
也是代代北邮人
接续奋斗的精神之源
写袁隆平院士的优秀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写袁隆平院士的优秀作文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写袁隆平院士的优秀作文1
袁隆平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间,实现了千百年来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愿望,攻克了曾经绊倒半个地球的难题,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 袁老如同夜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照亮了后来者继续前行的路,他给世人留下的不仅是丰富的食粮,还有无尽的精神财富。
我们纪念袁隆平,是缅怀他仰望星空的精神。 袁老的两个梦想耳熟能详。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想试验田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保障国家和世界的粮食安全。
耄耋之年,袁隆平又提出研发“海水稻”的宏大构想。袁老说,“海水稻”研发成功以后,在我国内陆和咸水湖周边进行产业化推广潜力巨大,如果可以推广两亿亩,亩产200—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两亿人!
梦想总是属于敢想敢为的先行者——2020年,袁隆平团队在十地启动“海水稻”万亩种植示范,10万亩“海水稻”平均亩产稳定超过400公斤。中国人再次牢牢端稳了饭碗!
我们纪念袁隆平,是缅怀他脚踏实地的品格。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把自己在一生浸润在稻田里。 他坚信:“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 ”他立下收徒“土味门规”——“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 袁隆平曾说:“我会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 隐没于乡间水田的袁老,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为“禾下乘凉梦”和“覆盖全球梦”奔忙,还在努力带给中国和世界惊喜。 多一些脚踏实地的科学家,多一些锲而不舍的追梦者,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就会孕育出更多希望。
我们纪念袁隆平,是对英雄的呼唤和尊重。 国士无双,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国民英雄,在他的心里,国家利益重,科学事业重,名利却最轻。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特等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世人也给了袁隆平的荣誉和礼赞。
时代需要榜样,时代呼唤英雄。 英雄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引领时代的方向,他们的精神影响着后来人,是为祖国乃至全人类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展现出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音。 我们看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精神的追求和内心的富足。 全社会对抗疫英雄的爱戴,对航空专家的敬仰,从国家层面对袁隆平、钟南山一个个国民英雄的崇高礼遇,也在向社会昭示:人生价值的实现,靠的是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精神。
我们纪念袁隆平,也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一次反思。 你我都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渺小的存在,我们大多不会成为袁隆平那样的国民英雄,甚至我们也成不了整天操心经济走势的商业大佬,也不是时时关心国家大事的政界领导,但我们每个奋斗的个体,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我们可以像袁隆平那样,做一个对自己有要求,坚定目标就能够坚持下去的人。 那么我们便是自己的英雄——愿你我既能做那个为英雄鼓掌的人,也能成为那个被鼓掌的人。
最后借用钟南山团队的悼文,向袁老致敬,也向每一个坚持梦想的人致敬:感念我们在这个时空相遇的每分每秒,我们的星空因为有了每个不同的你而璀璨。
写袁隆平院士的优秀作文2
2021年5月22日1:07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了,是的这位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的伟大科学家永远的离开我们了,今天就让我来说说袁隆平爷爷生前的事情吧。
说起袁隆平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赫赫有名的'杂交水稻之父',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作为农民兄弟眼中的“米菩萨”,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唯一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可为大公之位,可他却谦虚的说道:“人民科学家我谈不上,我只能是一名科技工,如果要说是什么家,我觉得农学家最合适”!
他希望“禾下乘凉梦”梦想成真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一样大,然后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爱提问,好自由的城市学生自立农家耕农业,5月10日在陇南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袁隆平爷爷说:“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健康,精神,感情都需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因此作为一个科研工,不仅要知识多,而且要人品好,不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只有这样才配当一个科研工,也才能当好一个科研工。”
1943年袁隆平转学到博学中学期间吃的是杂粮饭,点的是桐油灯,一两个星期才打一次“牙祭”,但学习还是很有规律的,每天早上6:00起,养成了他干净利落遵守时间的作风。
1947年湖北省举行游泳比赛,袁隆平爷爷因为个头小没被选上,他很不服气,就跟上了别人的自行车进了赛场,体育老师发现后勉强让他上去,没想到竟获得了汉口赛区男子100米和400米第1名,其它人都落选了。 还有很多很多他坚持不懈,努力向上的事迹,百折不挠,勇于博击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
袁隆平爷爷我们会永远记着你,记着您的丰功伟绩,记着您对祖国的贡献,向您学习为祖国做贡献。
写袁隆平院士的优秀作文3
所有最普通的中国人,都知道袁隆平。 袁隆平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而在许多人的心里,他更是一种精神的化身。 在共和国的脊梁人物中,袁隆平是极具标志性的存在,是中国数十亿人深情爱戴的“国民英雄”。 袁隆平的去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他日夜操劳在杂交水稻科学研究一线,只为14亿中国人有饭吃。 在普通中国人的认识中,“袁隆平”三个字是一个充满意义和情感的象征,象征着一个国家的人民从饥饿走向温饱,从贫穷走向富强,从赶上时代走向引领时代。 从“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到今天“天问一号”跨越行星际,共和国的科学家们向真理之路不断探寻,靠着自力更生、顽强执着和大胆设想、认真求证,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 ”这是袁隆平的话。 袁老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他的一生都在追梦,在大地上追梦。 袁老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科研工作不只是仰望星空般高深莫测,还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人类福祉的使命追求。 杂交稻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是对真理的渴望和向往,是对中国人民的负责。 袁老用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真理,他的“实验室”就是国民经济主战场,他的科研目标很纯粹,就是解决吃饭问题。
袁老是共和国最不平凡的农民。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个曾经历过旧中国贫穷落后年代的人,内心烈的愿望是用自己的科研,播下改变中国的种子。 这位老人也是最伟大的农民,他留给青年人的话是: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 他躬身力行,在农田里做实验,90岁高龄的时候还在坚持做科研,实现“高产更高产”。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他心头的重中之重,他要解决的不只是当代人的吃饭问题,他想永远解决中国人的饭碗问题。
今天的中国,一项项代表着人类科技前沿的成果频频凝聚全球关注的目光。 我们深知,没有科技自立自强,在国际竞争中腰杆子就不硬,正如“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让中国人民的腰杆子挺起来。 今天一位科学巨擘走了,但他的精神还在,还在深深濡染着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 我们必将其代代传承。
写袁隆平院士的优秀作文4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人。 大学学农的袁隆平因亲身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饥荒,让他不满足于在农业学校当了一名教师,于是转向研究杂交水稻。 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平将“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个人梦想与“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几十年来他披星戴月,寒来暑往,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产量增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荣膺“国家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等多项国家顶尖荣誉。
按理说,袁隆平专注水稻研究已几十年,早已功成名就,荣誉无数,完全可以光荣退休,安享余年,享受天伦之乐。 然而,他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为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 这让我又想起2008年,当时已近七十岁的袁隆平在回应有关他落选中科院院士话题时曾说过一句话:“我没当上院士,还是说明我水平不够,所以我今后还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 但是有一点,我努力并不是为了当院士,当时我的态度是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
这些年来,袁隆平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 即使耄耋之年,他依然选择坚守在农业科研一线,每天戴着一顶草帽,卷着两只裤腿,在烈日下、在稻田里不分日夜地忙碌着,继续为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梦想不懈奋斗、辛勤耕耘。 这些年来袁隆平以解决世界的粮食问题为己任,在不断追求的路上,服务了百姓,也成就了自己。 可以说,袁隆平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不仅向世人诠释了一个农民科学家对粮食问题的理解,而且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更用其自身的实践,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不断的追求。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想要仰望星空,灿烂的星河也确实令人向往,但若不脚踏实地,锲而不舍,怎么能到达那些看似不可攀的高处呢?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始终坚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精神,并融于岗位、融于日常,以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敬业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担当,答好人生每一道考卷,走好自己事业追梦路。
写袁隆平院士的优秀作文5
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 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本职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 并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甘于奉献,振兴我国电力环保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三要学习袁隆平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 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课题的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
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得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实现。 从这点上,我想作为一名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更应该需具备这种精神,团结协作,承上启下,倾听大家的呼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 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务员,围绕公司整体和部门全局决策,加强协调,开拓创新,全力以赴为工程项目服好务。 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以树环保产业龙头形象。
最后还要学习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他谦逊豁达,不以自居;他作风纯朴,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 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优秀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报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 袁隆平院士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深深地激励了我,作为普通的企业员工,我们的名声不算显赫、我们的地位不算尊贵、我们的收入不算丰厚,但是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却是极为崇高的,我要尽自己全力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可以说,袁隆平院士的这种精神不仅鼓舞了我们,更净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贯彻各级领导的工作布署,积极开展部门各项工作,认真学习节能环保专业新技术和新知识,努力掌握全球环保领域的新动向,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和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环保设备质量,做到建一个项目,树一座丰碑。 同时更好地组织部门员工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开展好员工的文体活动,关心员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从各方面以袁隆平院士的先进事迹为榜样和标准来不断鞭策并提高自己,以争取更大的进步。
2020致敬钟南山的作文素材3篇
2020致敬钟南山的作文素材3篇钟南山,他以其战士的勇敢无畏、学者的铮铮风骨和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挺身而出,冒死犯险,力挽狂澜。而今,奋斗的交响曲从未停止,却愈加浑厚、幽远……
我敬佩的人有很多,这次武汉疫情蔓延,我敬佩那些奋战在防疫前线的工作人员,我更敬佩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
在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人们恐慌之际,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来到前线,他无愧中国呼吸系统传染病防治的领军人物,不顾自身的生命危险治疗重病人与死神夺生命,2003年,钟南山被广州市赋予“抗非英雄”的荣誉称号。
17年后的今天,武汉疫情蔓延,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钟南山老院士提出建议,不要去武汉,但是18日晚,84岁的他还是义无反顾的挂帅出征,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寻找战胜病毒的抗体,正在疫情最危急的时刻,钟南山院士成为了人民的主心骨,有了他就有了战胜病毒的信念,您就是人们心中的英雄,您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博士的担当,我向您致敬!您就是我最敬佩的人。
通过这次武汉的疫情,我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知识的必要性,从现在起,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以便将来有用武之地。
最后我相信钟南山院士和科学家一定能研制出抗病毒的抗体,战胜冠状病毒,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在千万网友“云监工”注视下,2月2日上午,火神山医院举行交付仪式,明日即可收治病人;与此同时,雷神山医院也将于2月5日建成。至此,“三山”终齐聚,为共克难关又添了几分信心——近半个月以来,钟南山院士几次关键现身,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军心”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无比特殊而且艰难的春节,没有走亲访友,也没有外出游玩,大部分人都很听劝地“宅着”,因为提建议的,是他。 甚至于整个假期,“钟南山”三个字频频登上热搜,人们希望更多地知道,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他作何判断,又有何建议。
其实,刚开始我对于“钟南山”这三个字并不熟悉,但随着这次疫情的爆发,我渐渐认识这位伟大的人物。
17年前“非典”一役,敢医敢言让钟南山家喻户晓,也赢得了广泛的公众信任。 而自那以后,但凡有急性传染病,广东省公布的防控组名单大多由他“挂帅”。 即使年过八旬,也并不妨碍他走上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这一次,没有例外。 连日来,疫情防控工作牵动人心,每个人都拿着“标尺”在测量。 有质疑少数领导干部失职不作为的,有批评捐赠物资发放不及时的,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感慨,幸好1月20日这天,钟南山院士“叫醒”了大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当晚,身着格子衬衫的钟南山出现在央视《新闻1+1》视频连线中,肯定了“有人传人”现象,证实有医务人员感染,坦言现在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还很不够,同时提醒大众戴口罩有用,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 十多分钟问答,丝毫不带虚的。 事后不少朋友表示,直到此时才意识到疫情已然升级,应该提高警惕,而钟院士竟然已经是84岁高龄,视频中完全看不出来。 直面疫情、关键发声,17年过去,还得是他。 有媒体评价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1月18日,从深圳抢救完相关病例回到广州,接到通知连忙赶往武汉,1月19日,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晚上从武汉飞往北京,1月20日,列席国务院常务会,就如何遏制疫情扩散等提出具体建议。
这位84岁的老人真的很拼,为人民、为祖国、为自己肩上的责任。 他尊重事实甚于尊重权威的求实精神,鞠躬尽瘁的敬业奉献精神,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博爱精神深深的打动着我们。 在疫情严峻的形势下他来抵达武汉。 有人他称为“逆行者”致以崇高的敬意,而他只说自己是一个医生!
在这个灰色寂静的假期,这位老人,他像一座灯塔照耀着万千人民的心,也照进了我的心灵深处,使我内心燃起勤奋努力、永不退缩、敢于攀登的火焰!
我敬佩那面对元朝高官诱惑仍誓死不降的文天祥,我敬佩那面对弹尽粮绝仍坚持抗日的杨靖宇,我敬佩那面对凶恶的反动派仍宁死不屈的夏明翰……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都值得我们敬佩。 可我心中的英雄,还有奋战在防疫第一线的钟南山院士。
钟南山,一位84岁的耄耋老人, 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 而且是当之无愧中国呼吸系统传染病防治的领军人物。
17年前,非典型肺炎疫情爆发,面对未知的病毒,人们坠入恐慌,钟南山院士冷静、无畏,以医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不顾自身生命危险救治危重病人,与死神争夺生命——老人,变成了战士。 有人评价说:“抗击非典如果没有钟南山院士,结果可能就不会是这样。 ” 2003年,钟南山被广州市授予“抗非英雄”荣誉称号。
17年后,84岁的钟南山院士依然在感动所有中国人。 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现时,他依然奋战在和病毒较量的第一线,寻找战胜病毒的良药。 现在,在肺炎的情况危急时刻,钟南山院士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 有了他,就有了战胜的信念。 您就是我们心中的定海神针!
让我们向这位老人致敬,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致敬!
钟南山南主要事迹概括
1. 钟南山院士简介和事迹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被誉为我国呼吸系统传染病防治的领军人物。 他在非典型肺炎疫情爆发时,勇敢地站在了战疫的第一线,成为了抗击非典的功臣。 17年后,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他再次挺身而出,发挥专业优势,为抗击疫情提供指导。 2. 改写后的内容灯塔老人钟南山在千万网友云监工注视下,火神山医院于2月2日举行交付仪式,雷神山医院也将于2月5日建成。 至此,三山终齐聚,共克难关。 近半个月以来,钟南山院士几次关键现身,稳定了军心。 无疑,这是一个特殊且艰难的春节,没有走亲访友,也没有外出游玩,大部分人都很听劝地宅着,因为提建议的,是他。 甚至于整个假期,钟南山三个字频频登上热搜,人们希望更多地知道,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他作何判断,又有何建议。 其实,刚开始我对于钟南山这三个字并不熟悉,但随着这次疫情的爆发,我渐渐认识这位伟大的人物。 17年前非典一役,敢医敢言让钟南山家喻户晓,也赢得了广泛的公众信任。 而自那以后,但凡有急性传染病,广东省公布的防控组名单大多由他挂帅。 即使年过八旬,也并不妨碍他走上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这一次,没有例外。 连日来,疫情防控工作牵动人心,每个人都拿着标尺在测量。 有质疑少数领导干部失职不作为的,有批评捐赠物资发放不及时的,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感慨辩卖,幸好1月20日这天,钟南山院士叫醒了大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当晚,身着格子衬衫的钟南山出现在央视《新闻1+1》视频连线中,肯定了有人传人现象,证实有医务人员感染,坦言现在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还很不够,同时提醒大众戴口罩有用,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 十多分钟问答,丝毫不带虚的。 事后不少朋友表示,直到此时才意识到疫情已然升级,应该提高警惕,而钟院士竟然已经是84岁高龄,视频中完全看不出来。 直面疫情、关键发声,17年过去,还得是他。 有媒体评价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1月18日,从深圳抢救完相关病例回到广州,接到通知连忙赶往武汉,1月19日,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晚上从武汉飞往北京,1月20日,列席国务院常务会,就如何遏制疫情扩散等提出具体建议。 这位84岁的老人真的很拼,为人民、为祖国、为自己肩上的责任。 他尊重事实甚于尊重的求实精神,鞠躬尽瘁的敬业奉献精神,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博爱精神深深的打动着我们。 在疫情严峻的形势下他抵达武汉。 有人称他为逆行者致以崇高的敬意,而他只说自己是一个医生!在这个灰色寂静的假期,这位老人,他像一座灯塔照耀着万千人民的心,也照进了我的心灵深处,使我内心燃起勤奋努力、永不退缩、敢于攀登的火焰!十七年前的非典,横行霸道,傲慢不羁地走遍全国。 你可曾想过,你带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你可知你的肆意妄为,令多少人惴惴不安?尽管这样,却依然有人不畏不惧,挺身而出。 “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短短十二字,落地有声,铿锵有力。 十七年前,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站了出来。 从非典出现到消失的一年时间里,他始终战斗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 他将自己的安危置外,不顾风险地救治病人、寻找治疗的方法。 在上级说非典型肺炎的病原是衣原体时,说非典得到控制时,他顶住压力,说了真话。 他说:“非典的元凶不是衣原体,而是病毒!”“我们顶多叫遏制,不叫控制!连医护人员的防护都没有到位!”两句话,犹如平地惊雷,响得叫人害怕。 非典消失后,他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和荣誉。 他却重归于寂静。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如今,新型冠状肺炎的疫情蔓延至全国,来势汹汹。 耄耋之年的他不得不再一次出山抗击疫情。 他告诫我们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在说这句话的两天前悄悄地去了武汉。 在疫情面前,他同十七年前一样,实事求是。 坦然道出这次肺炎会人传人,叮嘱大家出门要戴口罩。 他,犹如在无边阴霾中生出的丝丝光线,驱赶了黑暗。 而人们只要见了“钟南山”三字,便不觉惶恐,只觉心安。 他是“身着白衣,心有缎锦”的白衣天使;是实事求是敢说真话的刚正之人;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无双国士。 他是钟南山院士。 令人更加动容的是,我们中国,有无数个“南山”。 他们在国难面前,在酷暑与严冬中逆着万千车流,毅然选择奔赴最前线。 在那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勇敢交锋,以自己的身躯为大家小家筑起守护的长城。 他们将自己放下,撑起万家团圆,灯火通明。 你听,那一个个热血的心跳,那一次次跳动的脉搏。 你看,他们是无畏的勇士,他们是逆行者。 逆行者,永不被打败。 人的一生是万里山河,来往无数客。 有人给山河添色;有人使日月无光;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 哪怕用微弱光芒,也要把天地开创,这便是中国的脊梁。 愿钟南山院士寿比南山,愿我们可以常见“南山”,愿南山之外更有南山。 2020年1月,湖北武汉遭遇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狠毒袭击。 在众多正在为击灭病毒而奋勇救人的白衣天使中,我特别留意到了一位八十四岁高龄的、头发花白的老者,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钟南山院士。 “新型冠状病毒”有着极强的传染性,染上这种病毒轻则疾病缠身,重则有生命危险。 您临危受命,被国家任命为这场“战疫”的统帅。 在前往武汉时,您接受记者采访时恳切地告诫全国百姓:“没什么事,别去武汉。 ”说完就义无反顾地登上高铁。 您在高铁上靠椅稍作休息的照片让全国人民动容、泪目。 到了武汉后,您多次通过媒体呼吁大家要注意安全,要隔离,自己却不顾个人的安危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去。 如今,被确诊的感染人数和一天比一天增多,这对参与这场战斗的白衣天使们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和威胁。 但您没有退缩,而是拿出了自己的本领和胆魄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您用行动表现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概。 您身上的白袍就是您的战衣,您的智慧就是您的宝剑。 您夜以继日地工作,带领白衣天使们攻坚克难,为人类的健康而鞠躬尽瘁。 在近日的采访,您眼中泛着英雄的泪光说:“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能够过关的。 ”您悬壶济世的情怀又一次让国人泪奔。 钟南山院士,我敬佩您!您不辱使命,带领着浩浩荡荡的医护队伍,一起向祸害人类的“新型冠状病毒”亮出早已磨得锋利的宝剑,为武汉、为祖国、为人类无怨无悔地挥洒着自己的满腔热血。 钟南山院士,我敬佩您!不仅是您,还有像您一样参与“战疫”而逆行奔向最危险战场的千千万万个白衣天使。 您们都是最美的中国人,感恩有您们!我敬佩那面对元朝高官诱惑仍誓死不降的文天祥,我敬佩那面对弹尽粮绝仍坚持抗日的杨靖宇,我敬佩那面对凶恶的反动派仍宁死不屈的夏明翰……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都值得我们敬佩。 可我心中的英雄,还有奋战在防疫第一线的钟南山院士。 钟南山,一位84岁的耄耋老人,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而且是当之无愧中国呼吸系统传染病防治的领军人物。 17年前,非典型肺炎疫情爆发,面对未知的病毒,人们坠入恐慌,钟南山院士冷静、无畏,以医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不顾自身生命危险救治危重病人,与死神争夺生命——老人,变成了战士。 有人评价说:“抗击非典如果没有钟南山院士,结果可能就不会是这样。 ”2003年,钟南山被广州市授予“抗非英雄”荣誉称号。 17年后,84岁的钟南山院士依然在感动所有中国人。 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现时,他依然奋战在和病毒较量的第一线,寻找战胜病毒的良药。 现在,在肺炎的情况危急时刻,钟南山院士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 有了他,就有了战胜的信念。 您就是我们心中的定海神针!让我们向这位老人致敬,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致敬!“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我们从2018年12月19日起开设专栏,刊登部分受表彰人员的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