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情谊更长 澜沧水长

“咒水一喝、誓言一出,天地明鉴!我们26个民族的代表剽了牛、喝了咒水、发了誓言,从此就是一家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艰难险阻,永不反悔。这是我们十二版纳走向新生活的民族历史,绵延不绝的澜沧江水就是历史的见证!”

舞台灯光骤亮,面对“民族团结誓词碑”,各民族代表庄严地举杯共饮咒水,立下一心一德、团结到底跟党走的誓言。伴随着古老悠远的歌谣,伴随着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民族史诗话剧《澜沧水长》迎来最激动人心的一幕。

动人呈现民族团结珍贵画卷

民族史诗话剧、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澜沧水长》由云南省话剧院制作出品,该剧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生动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边疆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在解放军民族工作队帮助下,立下“民族团结誓词碑”的重要历史性事件。

70多年前的澜沧江畔,解放军民族工作队肩负着团结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使命,深入边疆民族山寨,以心换心、真诚感召,引领各民族消除隔阂、增进团结,克服重重困难和干扰,组织各族代表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召开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各族代表庄严立碑盟誓,从此一心一德、团结到底跟党走,翻开了边疆民族地区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新篇章。该剧情节扣人心弦、人物塑造生动,让观众身临其境走近那段难忘岁月,真切感受民族工作的艰辛历程、民族团结的弥足珍贵。

“创作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为何众多的少数民族能够和平相处?新中国成立后的云南边疆可以说是祖国边防线上最稳定的一块土地,为何这里的各族群众能够始终团结一心跟党走?”云南省话剧院院长马捷说,主创团队通过长期深入的采风调研了解到,当时的解放军民族工作队无惧困难与危险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最终赢得了边疆少数民族的信任,共同立下这块厚重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希望大家能从剧中得到启发,更加深刻地感受今天的和平幸福来之不易,更加珍惜美好生活,团结一心携手奋进。”马捷说。

齐心构筑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史书上的一页是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在澜沧江畔发生,历经岁月沉淀,悄然流进了云岭大地4673万各族儿女的心里。一部《澜沧水长》话剧,演不尽民族团结情谊,绘不完各族群众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幸福画卷。

“大河水从哪里来?大河水流到哪里去?”剧中的反复吟唱令人印象深刻,很多观众看完后在社交媒体平台留言,“把我看哭了”“鼓掌手都鼓麻了”。一部主旋律民族史诗话剧,如何打动人心?《澜沧水长》话剧给出了答案,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这是云南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做大量“润物细无声”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云南省实施“红旗飘飘”工程,引导各族群众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实施“枝繁干壮”工程,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文化观;实施“普法强基补短板”工程,引导各族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实施“石榴红”工程,引导各族群众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实施“幸福花开”工程,引导各族群众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高质量发展上来;实施“润土培根”工程,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澜沧水长,民族团结情谊更长。我们要把这部话剧带到更多的地方,让全国的各族朋友都能够走进剧场,感受民族团结进步的力量。”谈起未来的演出计划,《澜沧水长》执行导演常浩信心满满。一部《澜沧水长》话剧,镌刻了云岭大地上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瞬间,坚定了云岭各族儿女团结一心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的信念和决心,是云岭各族儿女牢记嘱托,赓续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齐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的真实写照。

共同翻开民族团结进步发展新篇章

“我是第二次观看《澜沧水长》,每次看到剽牛、饮咒水、盟誓的一幕,总忍不住热泪盈眶。现在的我们难以想象当年的民族工作任务之艰难,通过这部话剧,我们重温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云南地区各民族代表共同立下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过程,这是一出典型的少数民族题材戏剧,用诗化的舞台语汇和民族的仪式感表达民族的生命底蕴、历史情感、道路选择,这部戏不仅是对云南边疆各民族团结奋斗历程的艺术再现,更是对新时代民族团结精神的深情礼赞。”观众何文华说。

话剧《澜沧水长》自2022年首演以来,已在北京、上海等地巡演40余场,吸引数万观众,受到广泛好评。10月10日至13日,该剧在昆明连续上演,再掀观演热潮。观众们纷纷表示,通过该剧更加深入了解到民族团结誓词碑背后的动人故事,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感受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幸福美好的大家庭。要领会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深刻内涵,传承好誓词碑光荣传统,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矢志不渝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团结一心、感恩奋进,共建美好家园。(记者 侯婷婷 黄世俊)


民族团结一家亲小诗歌

56个档友者民族,56朵花,56个民族是一家。 民族告瞎团结一家亲。 满汉行薯壮回是兄弟。

关于民族团结的诗歌

1.《民族团结》

长城万里

彩绸舞荡

那是中华民族腾飞翱翔

黄河滔滔

唢呐声响

那是中华儿女心花怒放

泰山巍峨

锣鼓咚呛

那是中华民族崛起雄壮

长江滚滚

纵情歌唱

那是中华儿女欢聚一堂

中华吉祥

天地喜洋洋

一天更比一天好

特色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华吉祥

人心暖洋洋

一年更比一年强

构建和谐万众齐欢畅

2.《家·团结·奋进》

凛冽的北风雪

拼命死打折

拼命的撕打着

红柳 丛中

一对金山雀的巢

摇摆着

五只小嘴

在向天张着

刚丰羽的身躯急剧地抖消正烂动

枝叶很脆弱

经不起风打

逐渐的被风雪吹去

两只山雀忙碌与风雪中

用不懈的劳动来

补填自然的恶劣

小鸟们没有过分的慌张

因为父母依旧站立在

摇摆不停的红柳上

五只小嘴在向天张着

指向一个共同的地方

哪儿

只有一个追求

团结奋进

3.《民族团结之歌》

五十六朵鲜花共栽一个盆,

五十六棵翠竹共连一条根。

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

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花似锦。

五十六窑砖瓦筑成一栋房,

五十六车矿石炼成一炉钢。

五十清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

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

4.《七绝·题民族团结柱》

根根相望敬如宾,

连起长龙连拿漏起心。

各个族人都盼望,

团结才有太平音。

5.《团结抗日赞歌》

弟兄不和外人欺

血和泪的教训

军阀分割

连年混战

国家虚弱,人民疾苦

这时,在我们的东面,

有一个鬼脸探出偷窥

趁虚侵入

肆意残虐践踏,烧杀抢

四万万同胞愤怒了

用言行谴责

用身体抵挡

用大刀反抗

在那国家危难之时,

有一个身影站出来高呼

到北方,打鬼子

我们伟大的共产党,

不计前嫌,

一切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西安事变

迫使蒋家王朝

国共合作,团结抗日

平型关一战,干净漂亮

八路军威名远扬

台儿庄血战

日军遭受重创

百团大战

小鬼子怕了,

垒起碉堡,

围起铁丝网

纯粹象一群牲口在圈养,

瞧你熊样

小鬼子,滚吧

等待你的是自取灭亡

历史上没有一个侵略者有好下场

三江并流饮食文化

在丽江的历史文化中,三叠水是一种独特的饮食艺术,象征着纳西族深厚的传统待客之道。 当年徐霞客的来访,就见证了这一传统佳肴的隆重接待。 三叠水并非简单的菜肴叠加,而是纳西族根据季节、气候和节日精心安伍游排的宴席,每一道菜都承载着特定的寓意和讲究。

它不仅仅是美食的展示,更是对自然、健康的尊重。 例如,春天的菜肴轻盈,夏天则腔差销清凉解暑,秋天的菜品则注重滋补,红白喜事的菜肴各有特色。 每一道菜都精心搭配,体现出纳西族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和对客人的尊重。 传统三叠水与24节气紧密相连,选用无公害的农家蔬菜和自养的猪肉,确保食材的绿色与健康,反映了纳西族追求生态和实用的饮食理念。

在三叠水的仪式中,四次庆首上菜,如同三步曲,寓意着春、夏、秋、冬的轮回和甜蜜生活。 第一叠甜品如蜂蜜蒸白芨,象征着四季的甜美;第二叠的大拼盘和四中盘,象征民族团结与和睦;第三叠扣碗和热菜,寓意四季平安与热闹。 每一道菜都融入了自然的馈赠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纳西饮食文化中的三叠水,不仅是一种饮食艺术,更是一种待人接物的态度,通过调节气氛,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传递出纳西族的热情好客和对健康的追求。 这种饮食文化不仅讲究节俭,还注重营养与平衡,让客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体验到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扩展资料

三江并流指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怒江、金沙江(长江上游)和澜沧江(湄公河上游)这三条大江在中国云南省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穿过横断山脉高大的云岭、怒山、高黎贡山中幽深的峡谷,并行奔流数百千米而不交汇的自然奇观。 是中国境内面积最大的世界遗产地。

活力四射 绘说现代化丨流动中国
奶类品种多 看看哪种更适合孩子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