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烂漫时 质朴真挚的人性光辉

教育 方琼 张桂梅

◎李愚

不久前完结的《山花烂漫时》以豆瓣评分9.4分的佳绩,刷新近年来国产剧的评分纪录,也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记。这部剧以“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为原型,讲述她创办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艰辛历程,以及这一过程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与无私奉献精神。

凭借人物塑造的生动性、叙事上的创新性以及主题表达的深刻性,《山花烂漫时》在众多主旋律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国产剧的一座新高峰。

人物塑造的生动从“神”到“人”的蜕变

在《山花烂漫时》中,张桂梅的形象被塑造得生动且真实,她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而是有血有肉、充满人情味的“人”。

剧中多次展现张桂梅校长乐观而幽默的一面。例如,在剧中,张桂梅骑摩托车去寻找辍学学生的情节中,好友方琼突然肚子痛需要使用路边的简易茅坑。急性子的张桂梅等不及方琼,直接骑上摩托车继续赶路。这一幕既表现了她的急切心情,也带有一丝幽默感。尽管方琼无奈地称她为“疯婆子”,但张桂梅不拘小节的性格反而让人感到亲切。

张桂梅在面对阻碍山区女孩受教育的各种困难时,经常表现出强烈的愤怒和坚定的决心。剧中有一场张桂梅与媒婆当面吵架的戏,她为了劝回即将辍学嫁人的学生谷雨,不惜与媒婆针锋相对,骂得对方哑口无言。这场戏展现了张桂梅对学生深沉的爱,也让观众看到了她泼辣、直接的一面。

虽然张桂梅总是以坚强的形象示人,但在面对重重困难时,她也有过脆弱和无助的时刻。例如,当她为了筹措资金四处奔波却屡屡碰壁时,内心的焦虑和疲惫溢于言表。特别是在深夜独自一人思考问题时,她的眼神里充满忧虑和不安……这些脆弱的瞬间,使得张桂梅的形象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情。

张桂梅与学生们之间的互动,也是剧集的一大亮点。在与学生们的日常相处中,张桂梅展现出她细腻的一面。她会亲自为学生们打饭,关心她们的饮食健康;会在学生们遇到学习困难时,耐心地进行辅导和鼓励;更会在学生们迷茫和挣扎时,给予她们方向和力量……与学生间紧密相连的关系,加深了观众对于张桂梅个人魅力的认识,也凸显出教育工肩负的重大责任: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塑造灵魂。

通过上述种种情感细节,《山花烂漫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有崇高理想又有平凡情感的张桂梅形象。她不是遥不可及的英雄,而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普通人。观众在跟随剧情的过程中,不仅被张桂梅的伟大事迹所感动,更被她身上那份质朴真挚的人性光辉所触动。

演员宋佳以精湛的演技,将张桂梅的坚韧与温柔、执着与幽默展现得淋漓尽致。宋佳不仅在外形上力求还原,更在神态、语气乃至细微动作上下足功夫。她的表演真实自然,让观众仿佛亲眼见到那位在大山里默默耕耘的“燃灯校长”,领悟到那份纯粹而伟大的教育情怀。

叙事上的创新女高的故事为何好看

《山花烂漫时》在叙事上进行大胆的创新与尝试,使得华坪女高的故事不仅具有强烈的真实性,还充满戏剧性与观赏性。这种叙事上的创新,是该剧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剧集开篇以张桂梅寻找即将辍学的女孩谷雨为切入点,迅速将观众带入情境,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随着剧情的推进,《山花烂漫时》通过一系列紧张刺激的情节,逐步展开女高的创办历程。

质朴真挚的人性光辉 质朴真挚的人性光辉

为了筹集建校资金,张桂梅四处奔走,甚至在飞机上遇到当地企业家后,立即抓住机会介绍自己的办学理念,并恳求对方给予支持。尽管多次碰壁,但她从未放弃希望,最终成功争取到了赞助。

在争取女高用地的过程中,张桂梅多次深夜拜访教育局局长周善群,甚至在没有听完对方解释的情况下就直接离开。这种行为虽然显得有些冲动,但正是这种不妥协的态度,让她能够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坚持到底。经过不懈努力,女高最终获得了政府的支持,解决了用地问题。

为了招到合适的老师,张桂梅想尽办法,包括“连哄带骗”让县教育局局长到昆明坐镇,又想尽办法为老师谋取工资福利。最终,在她的努力下,勉强招满了12名编制教师,确保了学校的正常运转。

面对家长对女高教育的怀疑和抵触,张桂梅一家一家上门劝说,耐心解释教育的重要性。她用自己的真诚和决心打动了许多家长,使得越来越多的女孩重返校园……这些情节反映了创办女高的艰难险阻,也有“打怪升级”般的戏剧爽感。

在紧张的剧情中,《山花烂漫时》还穿插了一系列温馨感人的场景。例如,在一次筹款失败后,张桂梅回到学校,看到学生们在操场上快乐地玩耍,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一刻,她暂时忘记了所有的困难,享受着与学生们在一起的简单幸福。这样的场景不仅缓解了剧情的紧张气氛,使得节奏张弛有度,也让观众感受到女高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与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山花烂漫时》在叙事风格上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庄重与严肃,而是融入许多幽默风趣的元素来增强剧情的观赏性。例如,在剧中有多场张桂梅与基层干部们之间的互动情节。由于性格差异和观念不同,他们之间常常发生一些有趣的争执与误会。比如当周善群和马永强私下讨论是否批准女高用地时,张桂梅突然出现并打趣道:“又搁这儿咒我呢?”

然而,在争执与误会之后,他们总是能够找到共同的目标并携手合作。这些情节不仅展现人物之间的个性差异与相互理解,也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乐趣与欢笑。

主题表达的深刻揭示教育的意义

《山花烂漫时》在主题表达上具有深刻的内涵。该剧不仅仅关注于山区女孩受教育的问题,还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群像,深入挖掘了教育对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山花烂漫时

在个人层面,《山花烂漫时》展现了教育如何改变命运的力量。剧中,许多女孩因为贫困而面临辍学,甚至被家庭安排早早结婚。张桂梅的努力不仅让她们重返校园,更重要的是赋予了她们知识与自信,帮助她们摆脱了既定的人生轨迹。

比如谷雨原本因为家庭贫困而被迫辍学嫁人,但在张桂梅的帮助下得以进入华坪女高学习。经过三年的努力,她不仅考上理想的大学,还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育改写了她的命运,也让更多像她一样的女孩看到了希望与未来。

在社会层面上,剧集揭示出教育能够打破贫困代际传递循环,促进实现性别平等。在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的山区,张桂梅所倡导的“不让一个女孩掉队”的理念显得尤为珍贵。她不仅改变了当地家长对于女性教育的看法,也让社会各界开始重视起这一群体的需求。正如剧中所展现的那样,当越来越多的女孩接受良好教育并走出大山时,整个山区的文化氛围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这无疑是对传统偏见最有力的挑战。

《山花烂漫时》还探讨了教育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在欠发达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往往十分稀缺。正是由于有像张桂梅这样无私奉献的教育工存在,才使得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进而激发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一批批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他们将带着从学校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回馈家乡,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张桂梅及其团队所做的工作不仅是对当下一代负责,更是在为未来播种希望。

《山花烂漫时》以生动的人物塑造、创新的叙事方式以及深刻的主题表达,成为近年来国产电视剧主旋律作品的巅峰之作。《山花烂漫时》也是一部具有启示性和教育意义的现实主义佳作,它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力量、女性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同时它也揭示了个人奋斗与社会进步之间的紧密联系,鼓励观众在面对挑战时不放弃希望,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教学智慧彰显在细节中——张齐华教学案例集

陈惠芳 张齐华,男,1976年6月生,江苏海门人。 1997年任教于海门市实验小学,2004年调入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工作,任教科室主任。 一直致力于数学课堂文化的探索与实践,参与数学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工作。 先后获南通市骨干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等称号。 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在被要求用一句话来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时,他只说了5个字,“成功在细节”。 成功的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对细节的正确把握,是一堂课出彩的关键。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张齐华老师将教材(图略)中的等分线作了隐藏处理,先出示第一条,告诉学生把一张纸条全部涂色,可以用数“1”来表示,请学生估计一下,现在涂色部分是几分之一。 学生有的猜1/3, 有的猜1/2。 课件验证后得出涂色部分是1/3。 教师继续出示第三张纸条,同样请学生估计。 许多学生一下子就估计出是1/6,老师让学生交流是怎么估的,有没有什么窍门。 原来学生用第三张与第二张纸条的1/3进行比较,发现这次涂色部分只有它的一半,所以确定用1/6来表示。 教师随即总结说:“瞧,借助观察和比较进行估计,这是多好的思考策略呀!”这个小小的一个细节却有思想在其中。 然而,精彩的还不仅仅停留于此,接下去,张老师凭借这张小纸条做大文章,让学生观察这里的涂色部分和对应的数,并谈谈发现。 学生有的发现了同样一张纸条,它的1/3要比1/6大;1里面有3个1/3,1里面有6个1/6;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涂色的一份也就越小……学生唧唧喳喳,思维异常活跃。 这是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从预设教案到动态生成,从学生估计意识的培养,到数学思维策略的综合训练,再到极限思想的有机渗透,朴素的内容承载着丰厚的数学内涵,一切精彩源于老师关注细节。 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笔者还发现在教学《交换律》一课时,张老师勇做教材的创造者,而不是消费者。 张老师先讲了一个“朝三暮四”的故事,接着问学生想说些什么。 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板书:3+4=4+3。 师:观察这一等式,你有什么发现?生1:我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教师板书这句话)师:其他同学呢?(见没有补充)老师的发现和他很相似,但略有不同。 (教师随即出示:交换3和4的位置和不变)比较我们俩给出的结论,你想说些什么?生2:我觉得您(老师)给出的结论只代表了一个特例,但他(生1)给出的结论能代表许多情况。 生3:我也同意他(生2)的观点,但我觉得单就黑板上的这一个式子,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好像不太好。 万一其他两个数相加的时候,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等呢!我还是觉得您的观点更准确、更科学一些。 师:的确,仅凭一个特例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的结论,似乎草率了点。 但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教师随即将生1给出的结论中的“。 ”改为“?”)。 既然是猜想,那么我们还得——生:验证……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曹一鸣先生在评课时认为:从整节课看,“加法结合律”只是一个触点,“减法中是否也会有交换律?”“乘法、除法中呢?”等新问题,则是原有触点中诞生的一个个新的生长点。 统整到一起时,作为某一特定运算的“交换律知识”被弱化了,而“交换律”本身、“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猜想-实验-验证”的思考路线、由“此知”及“彼知”的数学联想等却一一获得凸显,成为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更高的数学课堂追求。 当我们在课堂上欣赏孩子沉思时的宁静、疑惑时的迷茫、顿悟时的愉悦、争辩时的激越,聆听时的惊讶、论证时的流畅,成功后的欢畅时……一个享受思辨的课堂,皆因张老师对细节的关注而精彩纷呈。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还发现课堂上密切关注学习动态、对学生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张老师引领学生进入思考境界的法宝。 在学生写36约数的练习中,他有意选择了两份不同的作品进行讲评:36的约数:1、2、3、4、6、9、12、18、36。 36的约数:1、36,2、18,3、12,4、9,6。 他首先让两个孩子分别介绍自己寻找约数的方法:第一个孩子说采用的“逐一法”,第二个孩子采用的是“配对法,两个两个找”。 张老师不动声色,让其他同学比较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很多孩子自然认为“配对法”好,一一寻找,不易丢失答案。 张老师并不满足于这样的“异口同声”,立即反问:“难道第一种方法没有值得肯定的吗?”这幽默一问,化解了第一个孩子的窘境。 孩子们静心思考,独立反省,终获顿悟。 最后,他追问那个采用“逐一法”的孩子:“如果继续让你找因数,你打算采用哪一种方法?”在这个教学细节中,张老师将“比较”方法演绎得淋漓尽致:第一层次的比较,学生学会了不同方法之间获得“最优化”的思想;第二个层次比较,学会了“辩证分析”的思想,看问题不能简单化;第三个层次的比较,获得了“欣赏借鉴”的思想,只有放大别人的优点,才能共享智慧之果。 三次“比较”,不仅仅是一种数学方法的传授,更是一种思想价值的渗透。 用一颗灵动的心去感应,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捕捉,用“蹲下身,走进去”的育人情怀引领学生触摸数学的精彩,贵在于细微处着笔墨。 张老师对教材的深加工,对文本的精加工,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 -----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15日第5版 张齐华教学艺术系列(二) 评价的智慧:如芬芳的野花一路绽放 陈惠芳 “听张齐华的课很舒服、很轻松、很悦耳,很自在……”这是老师们的共识,而这又或许与张老师丰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语言功底,尤其是他那清新自然、精炼洒脱的评价语有关。 细数他的数学课堂,我们能听到: 当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时,张老师没有忽略前一位学生的心理感受,而是面带微笑着对他说:“有人挑战你了,高兴吗?”“高兴!”学生自信地回答。 当出示了练习题时,张老师会伴着温暖的眼光问:“同学们,有困难吗?那么,谁先来说?”在展示学生作品时,张老师会用关注的目光问:“你想给这份作业提点什么?”“还有什么需要补充吗,对于他的方法想不想说点什么?”然后转身告诉其他学生,没有必要迷信别人。 当觉得没有其他答案时,张老师会提醒大家:“没有不同想法也可以大声说出来。 ”他的话语不由得让人感到温馨。 我们还欣赏到这样一组镜头: 师:瞧!刚才的一折,一撕,还真创造出了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 说实话,数学呀,有时就这么简单。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大家对轴对称图形并不陌生,在我们认识的平面图形中,应该也有一些轴对称图形。 (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习题,让学生判断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师:练习之前,我要给你们一些忠告,有时候,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眼睛,看上去像轴对称图形的也许不是,看上去不像的也许偏偏却是。 (教师让学生根据经验大胆猜想,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说一说,也可以结合手中的学具,6人小组合作,一起折折,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对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引起了争论。 ) 生1: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沿着高把它剪下来,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 生2: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不能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它不是。 师:(特意走过去,跟生2握着手)我跟你握手不是我赞成你的说法,而是感谢你为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想想,要是我们的课堂只有一种声音,那该多单调啊! (在学生再次进行操作实践后,第一个学生改变了自己的看法,知道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的退让我们更接近真理! (在接下去的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都说实践出真知。 数学讲究的是深究,就这5个图形,难道你们就不想深入研究说点什么?这个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但是…… 此时无声胜有声。 充满智慧的评价一下子扣紧了学生的心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盯着那5个图形,继续找呀,辩呀,老师精彩的旁白无疑成了学生思维的推进器。 他的评价语极富哲理。 学生在探讨9个珠子组成的两位数能被9整除时,马上误以为8也有这样的规律。 “真是这样吗?”张老师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当学生发现8个珠子不行,7个珠子也不行的时候,又产生了“其他都不行”的错误想法。 张老师接口说:“可别盲目地否定一切。 ”寥寥数语,张弛有度。 在“圆的认识”一课中,有学生交流画圆经验时说:“我们组在绳子的一端系上一块橡皮,抓住绳子的另一端一甩,也同样出现了一个圆。 ”对于这样的意外生成,张老师评价说:“尽管这一方法没有能在白纸上最终‘画’出一个圆,但他们的创造仍然是十分美妙,不是吗?”课堂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源于学生内心的一种欣赏与激励,一种接纳与认可,是一种真情流淌。 张老师的语言富有磁力,常常是“未成曲调先有情”,蕴含着无限的意趣。 如“省略号来得太迟”、“边做作业边思考,再作出决策”、“不要忙于下结论”,他时刻召唤学生积极地思考。 一位学生在写36的因数时,漏掉了2。 面对学生的错误,张老师幽默地说道:“看了以后,你想说点什么吗?”“听听他是怎么找的。 ”“有很多人一个也没漏掉,相信他们一定有窍门,一起看看吧!”……一句句简短的心灵对话,一个个与学生心灵交汇的眼神动作,无不渗透着关爱。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有人说,语言的舒展即是思想的流畅,语言的优美源于思想的精致,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智慧之花。 课堂上,常听到张老师不失时机的赞美:“非常善于联想!”“很不错!”“哎呀,真了不起!”“太棒了!”不经意的一句评价语,一句鼓励话,他娓娓道来,或幽默、或诙谐、或深情、或睿智,总能将学生的学习情绪调适到最佳状态,使之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心理倾向。 他那流转自如的教学语言,亦诗亦歌亦画的教学韵味,用渲染创设美好的意境,用真情激起心灵的震撼,用启迪拨开重重的迷惑,用诱导触发深远的思考,使课堂时时弥漫着与生命萌发相通的浓郁的人文气息。 他用真情言说引发学生的真知灼见,他用自信从容催发学生的创新火花,他用诗情解读引领学生走向数学学习的美妙境界,课堂上时时有“倾听幼竹拔节声”的情景图。 这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课堂评价,诠释着师生新角色,灵动演绎着课堂。 分享他的课堂,我们分明感到在教育生命的跋涉中,智慧如芬芳的野花,在课堂里一路绽放,每踏出坚实的一步,便会看到山花烂漫…… -----该文刊于《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29日第5版 张齐华教学艺术系列(三)用情境营造情趣盎然的教学磁场陈惠芳 张齐华老师善于在数学课堂上设置一些情境,将教育、教学内容镶嵌在一个多姿多彩的生活大背景中。 在认识“长方体”一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作为一个知识点,教师一般都直接告诉学生。 然而,张齐华老师教学时却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景:如果将长方体12条棱擦掉1条,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如果擦掉2条、3条甚至更多条呢?试一试,看至少留下几条棱,才能确保想象出长方体的大小?当学生在经历尝试、探索、操作、优化等数学活动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长、宽、高三条棱时,规定性的数学常识“长、宽、高”在这一刻被“活化”了。 张齐华老师认为,像这样的“头脑创造”可以还原数学概念的内在生命力,相对于概念的授受而言,其文化价值更大。 这种基于问题研究而设计的有趣的教学情境,由一个问题逐步引发新问题的产生,学生始终围绕问题去研究,从而实现思维的攀升。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寻找的是途径,感悟的是规律,掌握的是方法而不仅仅是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对后续学习无疑很有价值。 张齐华老师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情境应该能激发学生乐于参与、关注和活动的“情”,并引导学生浸润于探索、思维和发现之“境”,它固然需要以具体的场景作背景、载体,然而,场景的呈现能否有效唤起学生的认识不平衡感、问题意识以及认知冲突,场景本身是否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探究、思考中来等问题还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基于这样的数学思考,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张老师出示了自己1周岁时直立的照片。 他让学生猜照片上的孩子是谁?一位学生激动地说:“我觉得是张老师。 ” 师:真有眼力!这是1周岁时的我。 仔细观察。 (动画展示:身高约是头高的4倍) 师:发现了吗,1周岁婴儿,头的高度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 生:1/4。 师:长大后,情况又会怎样呢? 教师出示现在自己的直立照片,并动画展示:头高约是身高的1/7。 师:现在,头的高度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 生:1/7。 师:其实,不同的年龄阶段,相应的分数也不一样。 同学们今年10岁左右,那么,一个10岁左右的儿童,他的头高又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呢?想知道吗? 生:(激动地)想! 教师随即邀请一个学生上台,其他同学一起现场估计。 学生有猜头的高度约是身高的1/5,有的认为是1/6,有的说比较接近1/7。 张老师告诉大家:估计时出现误差很正常。 至于10岁左右儿童头的高度究竟大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呢,课后同学们不妨去查一查资料。 那位学生回到了座位上,其余孩子仍兴趣盎然,面露喜色。 我想此时由一张照片创设猜想分数的教学情境,其“醉翁之意不在酒”。 题材的新颖、活泼且不说,关键是学生在看一看、比一比、估一估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加深了对分数的认识。 这一引入,有机拓展了学生的认识视野,使他们真切感受到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切实体验到学习分数的价值。 在“因数与倍数”新课导入部分,张老师创设了操作情境,巧用模型来建构知识,揭示概念内涵;“交换律”课始又创设了故事情境,为新课学习搭建思考平台;“简单统计”中,创设让学生现场调查的情境,增进学生对统计方法及价值的理解;教学“认识整万数”时,又从拨数游戏开始,在拨数过程中,唤起了学生对计数器、计数单位、数位等相关经验的回忆。 诚然,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而在张老师的数学课堂中,不管是赏心悦目、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还是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操作情境,每节课的设计都基于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努力挖掘生活实际中可能出现的新鲜的活动内容,以情境为亮点,以情感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以生活世界为源泉,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广阔的生活背景下,融入到生命成长的舞台里。 张老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已打通了学科课堂的堡垒,以各学科的整合来制造课堂的热能效应,拓展了学习活动的外延,将学习活动立体化,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积累文化,积淀人文精神。 他以问题带动和砥砺学生思辨的深入,以课堂上师生对话实现智慧的碰撞和经验的共享,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引导猜测,或激发疑虑……从而使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趋于丰富、完整、准确和深刻,以此来打造充满活力、情趣盎然的教学磁场。 ------该文已经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07年7月6日第6版 张齐华教学艺术系列(四) 一路诗意地追寻数学文化 陈惠芳 提起张齐华,便不能不提到数学文化。 张齐华常常思考,数学究竟能否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使其变得更有力量和精神涵养?数学学习,对于学生的生命和精神成长能给予怎样的影响和润泽。 于是,他把教学看作生命中的一部分,课堂上,为孩子搭建了一个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动手折折、剪剪、拼拼,小组说说、议议,让孩子在体验的过程中去经历审美、想象,去感悟数学的自然美。 这样的师生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显,教学过程变成了一种分享理解的过程,课堂里时时闪动着师生生命的灵光。 在“圆的认识”一课,他借助大自然中美妙的水纹、向日葵、光环、电磁波以及人类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领域中美轮美奂的圆的介入,充分展示圆的美丽和内蕴的文化气息。 “轴对称图形”一课,又从剪纸中的对称、建筑物中的对称、著名标志中的对称、桂林山水中的对称现象来展示轴对称图形的美妙。 或许刚开始理解的数学文化之美,更多依赖数学以外的一些东西,依托媒体的精彩展示,把自然、科学、社会、文化等加以整合,而在“因数和倍数”一课的诸多环节,却折射出张老师对于数学文化的深度思考与文化张力的高度关注。 我们不妨做个镜头回放: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有价值!的确,100以内的自然数中,60不算大,但它的因数却最多。 正是60的这一特点,使它在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出示资料:我们都知道,1小时=60分,1分=60秒。 然而,史学家通过考证却发现,时间的进率之所以定为60,是因为“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60的因数最多,共有12个”。 据说,这样就可以使许多有关时间的运算变得十分简便。 ) 师:怎么样,没想到时、分、秒之间的进率定为60竟和我们数学中因数的个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的奇妙有时真是让人难以置信!其实,作为数论的一个小分支,因数和倍数领域中类似美妙的数学现象比比皆是。 这里,老师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个特别的数,那就是6。 想知道为什么吗? 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吧!第一,写下6所有的因数;第二,除去6本身,将剩下的因数相加。 你发现了什么? 生:(惊讶地)结果还是等于6。 师:正因为这样的数很特别,所以数学家们将具有这一特点的数称之为完美数。 6就是第一个完美数。 千万别小看这些数,因为,它们非常罕见。 想知道第二个完美数是多少吗? 生:想! 师:透露一下,比20大,比30小。 组内分工合作,看看哪一小组最先找出第二个完美数!学生分组合作,很快,几个小组都找出了第二个完美数28,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师:其实,人们对于数探索的兴趣是永无止境的,找到了第二个完美数,人们就开始寻找第三个、第四个……就这样,一个又一个新的完美数被不断发现。 这时,课件配乐依次呈现:496,8128,,…… 不难发现,在引领孩子寻找“完美数”的过程中,完美数之少,凸显数学家求索之路的艰辛,这无疑是对数学精神的引领。 接着,在古罗马建筑宏伟壮丽中,张老师告诉孩子,这座建筑之所以历经千年沧桑,因为里面隐藏着倍数和因数的秘密。 伴随着一首首优美和谐的旋律缓缓流淌,张老师又提醒孩子,音符之间的和谐源自于倍数和因数的关系,这不就是数学的魅力展示吗!可以想像,丰富的数学猜想,希腊建筑、音乐、完美数的神奇美感,孩子们发自内心地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神奇力量,在对完美数的惊讶中,为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兴奋不已时,爱祖国、爱科学、爱数学的种子已悄然萌发,这不正是数学的力量吗? 至此,我还忆起“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尾张老师给大家带来那则有趣的广告。 男孩冬冬将蛋糕平均分成4份后,却发现一共有8个小伙伴,灵机一动,他从中间横着切了一刀,将蛋糕平均分成8份,正在这时,第9个男孩出现了。 怎么办呢?冬冬又将自己分得的一份分成2份,将1份送给了他……小小的一个广告,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内涵及浓浓的人文关怀,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巩固了分数的认识,还唤醒了学生心灵深处的那份爱心,那份纯真,那份友谊,那份责任。 学生不仅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一种高尚的品德,一个美好的心灵。 这种文化代表着学生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经验,显示着学生特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这也许就是张老师所说的“臻善,享受数学给予的精神力量”吧! 在张齐华老师的讲座《从朴素走向深刻》一文中,我还知道“简单统计”中,如何渗透统计思想;“找规律”中,如何从变中求同,上升为“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确定位置”中坐标思想如何落实,尤其是那个不规则图形钢琴背面的面积计算---化曲为直,其间所渗透的微积分思想…… 张齐华老师以一种古典、审美的情怀,关注学生数学思考的提升、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关注数学精神品质的有机渗透,不仅丰富了数学文化的内涵,更为今后开展数学文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开掘出新的思路,展现新的契机,描摹新的未来。 如今,在他的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触觉到数学的源头、数学的历史、数学的精神乃至数学的力量,似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再是一两页薄薄的教材,而是一幅源远流长的数学画卷。 数学从表面上看是枯燥无味的,然而却有着一种隐蔽的、深邃的美,一种感性与理融的美,数学美是数学科学本质力量的感性与理性的呈现,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通过人的数学思维结构的呈现,是一种真实意义上的美,是一种彰显人文精神的科学美。 “我喜欢旅行,因为旅行见证着一种姿态,一种不断行走、不断思索的姿态。 在数学教育的旅途中,我甘愿做一个行者。 “这是张齐华老师的肺腑之言,我深信,对于数学文化,张齐华老师还会添加诸多新的“精神元素”;对于数学教育,在他精心演绎的智慧课堂里,一定会更加充满生命的活力,弥漫诗意的人性光辉,更加灵动与飘逸。 ——该文已经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14日第6版

好词好句好段摘抄

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诺贝尔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 ——米歇潘 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 ——爱默生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罗曼·罗兰 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泰戈尔 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 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 ——小塞涅卡 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 ——塞涅卡 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 ——伯 克 寿命的缩短与思想的虚耗成正比。 ——达尔文 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 ——谚 语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 ——库尔茨 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们如能正确地运用它,一次足矣。 ——英国谚语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吕凯特 在我心目中,生命不仅是肉体的东西,精神东西也是有生命的,是更需要珍惜的,生命并不在于长短,行尸走肉地延长生命,不如有真挚追求、哪怕是短暂的生命 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法)巴尔扎克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中国俗语 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中)冯玉祥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 ——(日)松下幸之助 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 ——(英)毛姆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中国谚语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苏)高尔基 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 ——(俄)列夫.托尔斯泰 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 ——(美)马克.吐温 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 ——(美)富兰克林 一个人严守诺言,比守卫他的财产更重要。 ——(法)莫里哀 对自己真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英)莎士比亚 信用难得易失。 费10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会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 ——(日)池田大作 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而且要出自内心的真诚。 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 ——(中)三毛 信用就像一面镜子,只要有了裂缝就不能像原来那样连成一片。 ——(瑞士)阿米尔 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英)莎士比亚 守信用胜过有名气。 ——(美)罗斯福 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德)康德 失掉信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死了。 ——(英)哈伯特 好词:含苞 含蕾 瑰丽 秀丽 美丽 艳丽 幽香 芳香 清香 暗香 素雅 斑斓 迷人 醉人 浓郁 展开 盛开 娇嫩 怒放 含苞待放 色香双绝 国色天香 艳丽动人 百花凋谢 绚丽多彩 妩媚动人 花团锦簇 花香鸟语 异香扑鼻 随风摇曳 淡雅清新 争奇斗艳 花色迷人 白花盛开 蓓蕾初开 花影摇曳 凌霜傲雪 姹紫嫣红 繁花似锦 好句: ●朵朵牡丹昂首怒放,显示自己的绚丽多姿,随风翩翩起舞。 ●牡丹的颜色多得不可胜数:白、黄、粉红、紫、黑、蓝、绿,比朝霞、云霓的色彩还要丰富。 ●红色的梅花似一堆红红的火,赐予人一种生命力,一种爆发力。 ●芍药花开了,粉红的花瓣儿映红了小姑娘的脸,映红了火热的农家生活。 ●在那翠绿的荷叶丛中,一枝枝亭亭玉立的荷花,像一个个披着轻纱在湖上沐浴的仙子,含笑伫立,娇羞欲语。 潮汛 海涛 海啸 海浪 巨浪 恶浪 碧绿 海峡 海湾 海滨 海岛 海滩 沙滩 海潮 白浪如山 白浪滔滔 白浪滔天 百川归海 奔腾不息 奔腾呼啸 奔腾咆哮 碧波荡漾 碧波万顷 一望无垠 碧海青天 碧江盈盈 碧蓝如茵 苍茫大海 汪洋大海 海天相接 海水连天 海天一色 波浪滔天 ● 湖是活的,层层鳞浪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伴着我的心,在追逐,再嬉戏。 ● 湖水在枯草丛里微微低语,远处不时传来一两只小鸭的扑翅声,使月夜的湖面更显得孤寂和冷清。 ● 数叶白帆,在这水天一色金光闪闪的海面上,就像几片雪白的羽毛似的,轻悠悠地漂动着,漂动着。 ● 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子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 ● 湖是硬的,像一块无瑕的翡翠闪烁着美丽的光泽。 ● 湖是静的,宛如明镜一般,清晰地映出蓝的天,白的云,红的花,绿的树。 ● 湖上泛着一片青烟似的薄雾,远望微山,只隐约辨出灰色的山影。 ● 浪花是海上的奇景,可她更像一位舞蹈家,她能使人抛开烦恼,尽情地欣赏。 ● 海水那么蓝,使人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蓝宝石的颜色又太深,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摹。 ● 阳光照在波光细细的湖面上,像给水面铺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碎银,又像被揉皱了的绿缎。 眼睛 ● 凤眼 媚眼 杏眼 斜眼 美目 俊目 秀目 朗目 星眸 失望 慈祥 敏锐 呆滞 凝视 眺望 慧眼 秋波 明亮 温柔 赞许 狡诈 专注 深邃 浑浊 关切 坚定 ● 肿泡眼 老花眼 金鱼眼 蛤蟆眼 细眯眼 眯缝眼 斜视眼 斗鸡眼 青光眼 杏儿眼 丹凤眼 水汪汪 圆溜溜 滴溜溜 古碌碌 直勾勾 ● 双目似箭 双目传神 两眼如灯 两眼发呆 两眼放光 睛若秋波 眼若流星 眸清似水 凤眼流盼 碧眼盈波 眼睛贼亮 眼花缭乱 侧目而视 顾盼生神 睡眼惺忪 贼眉鼠眼 浓眉打眼 柳眉杏眼 龙眉凤眼 慈眉笑眼 横眉冷眼 金刚怒目 獐头鼠目 老眼昏花 慈眉秀目 秀目黛眉 眉蔬目朗 明眸秀眉 火眼金睛 黑亮亮的 水晶晶的 水灵灵的 水汪汪的 圆溜溜的 滴溜溜的 乌溜溜的 盈盈秋水 清澈明亮 乌黑有神 深沉睿智 深不可测 深邃犀利 目光深邃 头发 ● 鬓角 卷发 银发 鹤发 刘海 辫子 发辫 乌黑 乌亮 整齐 凌乱 蓬松 脏乱 细柔 粗硬 竖直 ● 披肩发 羊角辫 蝴蝶髻 学生发 刘海儿 刺猬头 ● 白发如银 白发斑斑 鹤发童颜 长辫垂胸 乌黑油亮 云鬓高耸 乌发如云 两鬓苍苍 白发如霜 留着背头 蓄着分头 剪着平头 自然卷发 滑腻柔软 油亮光洁 蓬蓬松松 刘海齐眉 稀稀疏疏 嘴巴 ● 红唇 朱唇 干裂 红润 苍白 鲜嫩 湿润 ● 血盆大口 樱桃小嘴 棱角分明 四方阔口 嘴大唇厚 唇如胭脂 唇红如血 朱唇皓齿 唇焦口燥 瘪嘴薄唇 唇方口正 脸庞 ● 白净 红润 苍白 灰白 清瘦 憔悴 俏丽 端庄 秀丽 文静 英俊 严峻 动人 妩媚 可爱 慈祥 羞红 面孔 玉面 蜡黄 ● 红扑扑 胖乎乎 粉嘟嘟 黑黝黝 鸭蛋脸 枣红脸 粉红脸 瓜子脸 冬瓜脸 猴子脸 古铜面 苹果脸 娃娃脸 ● 脸色如蜡 面若鹅卵 面若银盘 面如土色 面红耳赤 面不改色 面容俊俏 面容憔悴 面容刚毅 面目可憎 面如满月 面白如玉 平头正脸 脸庞清秀 脸色红润 脸色白皙 面白唇红 面如晚霞 面似红火 满脸皱纹 满脸雀斑 满面春风 满面红光 满面笑容 粉红含春 笑脸相迎 皮泡脸肿 青面獠牙 两颊绯红 颧骨高耸 黑里透红 涂脂抹粉 酒窝迷人 笑厣动人 轮廓分明 面面相觑 油头粉面 方面大耳 广额方颐 气色红润 容光焕发 酒窝深陷 白净柔嫩 春风满面 神采飞扬 神采奕奕 喜笑颜开 和颜悦色 喜形于色 面黄肌瘦 愁云满面 面如银盘 阔脸暴腮 两腮圆润 面容丰腴 满脸横肉 皱纹纵横 皱纹密布 刻满皱纹 饱经风霜 满目清秀 杏脸桃腮 体形 ● 苗条 丰满 丰腴 魁梧 结实 强壮 匀称 标致 精悍 短小 粗实 粗犷 笨重 消瘦 细挑 富态 富相 臃肿 干瘪 丽质 黑瘦 彪壮 强健 刚健 单薄 憔悴 纤弱 ● 虎背熊腰 阔背圆腰 虎背龙腰 熊腰虎背 蜂腰龙背 腰圆背厚 虎体熊腰 高大魁伟 彪焊体壮 结实匀称 修长挺拔 矮小精悍 钢筋铁骨 秀美标致 轻盈窈窕 老态龙钟 弱不禁风 身躯凛凛 身高马大 体壮力大 体壮如牛 身形纤弱 身粗似瓮 体态轻盈 体健筋强 高头大马 五大三粗 短小精悍 英姿飒爽 气宇轩昂 肥头大耳 肥头胖脑 体态丰盈 枯瘦身材 身段窈窕 体态婀娜 身姿矫健 袅袅娜娜 神态 ● 激动 喜悦 感激 欣慰 欢喜 欣喜 得意 惊讶 安详 坦然 腼腆 害羞 冷漠 冷淡 慈祥 妩媚 愤怒 失神 发呆 悲哀 愧疚 懊恼 阴险 狡黠 慌乱 恐惧 绝望 ● 冷冰冰 羞答答 气呼呼 笑盈盈 乐呵呵 兴冲冲 喜洋洋 怒冲冲 笑眯眯 ● 悠然自得 笑逐言开 满面春风 谈笑风声 义愤填膺 气势汹汹 失魂落魄 神气十足 垂头丧气 气急败坏 愁眉苦脸 没精打采 若无其事 神采奕奕 神态自若 从容不迫 共 4 条 花卉的好词好句 好词:含苞 含蕾 瑰丽 秀丽 美丽 艳丽 幽香 芳香 清香 暗香 素雅 斑斓 迷人 醉人 浓郁 展开 盛开 吐蕊 娇嫩 怒放 含苞待放 色香双绝 国色天香 艳丽动人 百花凋谢 绚丽多彩 妩媚动人 花团锦簇 花香鸟语 异香扑鼻 随风摇曳 淡雅清新 争奇斗艳 花色迷人 白花盛开 蓓蕾初开 花影摇曳 凌霜傲雪 姹紫嫣红 繁花似锦萧萧落叶,秋风飒爽,落叶纷飞春困,秋乏,夏打墩,冬天则冬眠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无人帮你,是公正的命运。 没有人该为你做什么,因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得为自己负责。 ●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有些动物主要是皮值钱,譬如狐狸;有些动物主要是肉值钱,譬如牛;有些动物主要是骨头值钱,譬如人。 ●虚心的人用文凭来鞭策自己,心虚的人用文凭来炫耀自己。 ●在工作中,是英雄的表现出来了,是人才的体现出来了,是蠢材的显现出来了。 (一)惜时,读书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乐府诗集 《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满江红》等闲:轻易。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清/钱鹤鸿《明日歌》 蹉跎:时间白白过去。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唐/王贞白《白鹿洞二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学而不厌,诲人不卷。 ——《论语 述而》 诲:教导。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宋/赵恒《劝学文》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集》 (二) 写作 艺术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耽:沈迷。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唐/ 贾岛《题李凝幽居》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 杜甫《寄李白二十韵》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唐/白居易《琵琶行》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 赵翼《论诗绝句》 风骚:泛指卓越的作品。 (三) 山川 景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唐/杜牧《山行》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 别枝:斜出的小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唐/李白《望天门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山居秋螟》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将进河》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四) 四时 花木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钱唐湖春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玉楼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志南《绝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清明》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宋/陆游《马上作》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唐湖春行》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茂盛的样子。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坐:因为。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落花。 (五)志向 节操 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将相本无帅,男儿当自强。 ——宋/汪洙《神童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战国/楚/屈原《离骚》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焕《登鹳鹊楼》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咏石灰》 浑: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绝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明/王骥德《韩夫人题红记》有心人:指有坚定志向的人 。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元/虞韶《日记故事》 (六) 才貌 情思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 《水调歌头》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唐/李白《秋浦歌》 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 ——唐/李白《静夜思》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投得三春牟。 ——唐/孟郊《游子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杜甫《春望》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唐/李商隐《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缝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渭城曲》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宋/苏轼《水调歌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象东流。 ——五代/南唐/李煜《虞美人》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 / 王风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寓《竹枝词》 晴:与“情”谐音双关。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 (七)人事 感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酒缝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元/高则诚《琵琶记》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唐/刘禹锡《陋室铭》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缝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琵琶行〉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唐/白居易〈琵琶行〉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宋/苏轼〈水调歌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不知明镜里,何处是秋霜。 ——唐/李白《秋浦歌》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李商隐《乐游原》 自古红颜多薄命。 ——明/吴承恩《西游记》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宋/杨万里《竹枝词》 (八)事理 认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元/无名氏诗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魏/曹 植《七步诗》 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长江滚滚流。 ——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国亭有怀》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孟浩然《春晓》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德泽:恩惠。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宋/欧阳修《醉翁亭》 (九) 德 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 《岳阳楼记》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 梁意王下》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孟子 告子下》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明/王骥德《韩夫人题红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吴趼人《痛史》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史记 陈涉世家》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 耿 传》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表情描写——喜 好词: 嫣然一笑 欣喜若狂 喜上眉梢 笑逐眼开 沾沾自喜 喜形于色 满面春风 眉飞色舞 喜出望外 欢呼雀跃 和颜悦色 春风得意 笑容可掬 仰天大笑 洋洋得意 好句: 此时妹妹的脸上也乐开了花,她亲昵地依偎在老师地身旁,就好似躺在妈妈的怀抱里。 星期天的早上,我像一只快乐的小鸟,跟着爷爷,连蹦带跳地来到橘园里。 一股凉爽的秋风迎面吹来,我顿时感到心旷神怡,刚才登山的疲劳立刻飞到了九霄云外 这是萧散看到的一则好词好句集,也发上来。 中国传统文化名言警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不学上几句,可就白瞎了恁么多的老祖宗的人了。 爱 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明 志 1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持 节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桓宽《盐铁论•地广》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赐萧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气歌》 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于谦《无题》 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郑燮(xiè)《题画•竹石》 自 强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宪问》 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孟子•告子下》 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 ——《荀子•修身》 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商君书•画策》 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 ——李咸用《送人》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乌江》 5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朱熹《答巩仲至》 诚 信 52.修辞立其诚。 ——《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5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鱼父》 54.失信不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55.轻诺必寡信。 ——《老子》第63章 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5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59.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60.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果:果断 61.一诺千金。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知 耻 62.记己有耻。 ——《论语•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6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孟子•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 他。 6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 知羞耻啊! 66.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 6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 ——杨雄《法言•君子》 68.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耻。 ——吕坤《呻吟语•治道》 70.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龚自珍《明良论二》 改 过 7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 ——《周易•益•象》 72.改过不吝。 ——《尚书•仲虺(huǐ)之诰》 7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尚书•伊训》 7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7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7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 列传》 7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白居易《与元九书》 78.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李觏《易论第九》 79.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陆九渊《与傅全美》 8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8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守仁《改过》 82.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 ——薛瑄《读书录》卷十 83.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 ——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8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增广贤文》 厚 仁 85.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么爱人,怎么恨人。 86.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 87.仁者寿。 ——《论语•雍也》 88.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

《童年》摘抄

18、当枯黄的秋叶随风摇曳时,深秋飘然而立校外,月光下,父亲的影子拉得很长,硕大的风衣将瘦骨嶙峋的父亲裹了进去,我心头一阵酸楚。 19、人世间的真情就像一张大网,时刻温暖着人的心扉,就如妈妈的爱一样,永无止境。 20、岁月,是一首诗,一首蕴含丰富哲理的诗,岁月是一峰骆驼,驮着无数人的梦想。 21、船的命运在于漂泊;帆的命运在于追风逐浪;人生的命运在于把握,把握信人生,方能青春无愧。 22、往事如歌,在人生的旅途中,尽管有过坎坷,有过遗憾,却没有失去青春的美丽。 相信自己,希望总是有的,让我们记住那句话:错过了太阳,我不哭泣,否则,我将错过月亮和星辰。 23、假如生活中你失败了,请不要将忧伤的泪水写在脸上。 失败也是一种收获,生活中最得要的是有一份十足的勇气和一个创业的胆量。 24、曾经以为,一次无奈的哭泣,便函是人世间所有的沧桑;一个小小的挫折,便函是人生所有的失败。 是十四岁告诉我…… 25、月光清幽。 淅沥的雨滴打在茅屋上,昏黄的灯光下,母亲密密地缝着游子的夹衣,忽然,一阵冷风挤进茅屋的窗隙,母亲似乎着凉,带着浓浓的倦意咳嗽了几声。 我梦中惊醒,怔怔地看着灯下年迈的母亲…… 26、夜晚,春风柔和地吹着。 我托着下巴,坐在落英缤纷的台阶上,脑海里又浮现出一件难忘的事。 《童年》与其续篇《在人间》、《我的大学》共同构成了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是首篇。 在这部小说中,描写的是10岁以前的童年时代的生活。 记叙了主人公成长、生活的历程,描写了那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 阿廖沙四岁时,父亲就死了,于是跟着外祖父、外祖母过着贫寒、艰苦的生活。 外祖父有着矛盾复杂的性格,他的内心有善良的一面,但贪婪金钱腐蚀了他的灵魂。 在这冷冰冰的世界里,只有外祖母庇护、关心着他,给予他无限的温情和钟爱,并对他进行了有益的教导。 作品提要 阿廖沙(即童年高尔基)很小的时候,父亲得病死了,母亲带着他回到外公外婆家。 阿廖沙母亲的到来引起了大舅米哈伊尔与小舅雅科夫的争斗,他们怕母亲来讨要嫁妆,闹着分家,一家人打成一团。 阿廖沙初步认识到外公家弥漫着的相互仇恨的气氛。 大舅捉弄老裁缝格里戈里,让侄子把烧得滚烫的顶针放在格里戈里手边,不料却被外公无意中戴上,外公把孙子抽了一顿。 阿廖沙因为把桌布放到染桶里也被外公狠狠打了一顿,打的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幸灾乐祸,连母亲也因害怕外公而不敢阻止他,只有外婆一人护着阿廖沙。 打过阿廖沙后,外公来看他,给他讲起自己年轻时候在伏尔加河畔当纤夫时的情景,阿廖沙觉得外公像一朵云彩似的迅速地长大,由一个干瘦的小老头变成童话中的大力士。 挨打之后,阿廖沙结识了小伙子茨冈,他成了阿廖沙最好的朋友,每次阿廖沙挨打时,他总把胳膊伸出去帮他挡着。 每逢礼拜六,他带着阿廖沙做各种各样的游戏。 他擅长跳舞,幻想着有一副好嗓子。 阿廖沙非常爱他,但他却被两个舅舅强迫着扛承重的橡木十字架去坟地,中间绊倒后,被十字架压在下面,因失血过多死掉了。 茨冈死后,阿廖沙更加依恋外婆。 睡觉前,给外婆开玩笑,外婆给他讲上帝与小鬼的故事。 外婆是阿廖沙最喜欢的人。 “外婆到来之前,我仿佛在昏睡,仿佛躲在黑暗中。 她的出现唤醒了我,使我见到了光明,她把我周围的一切联结起来,把这一切编织成色彩缤纷的花边图案。 她很快就成了我终生的朋友,成了我最贴心的人。 她最理解我,也是我最珍贵的人,这是因为她对世界充满了无私的爱。 这种爱使我感到充实,使我在艰难的岁月里充满了坚强的力量。 ”外婆知道的故事、诗歌、传说、童话多得不计其数,阿廖沙听的入了迷。 一天晚上,家里突然失了火,家里人惊慌失措,外婆却非常勇敢,用一只空袋子蒙着头,身上批着马被,毫不畏惧地冲进火里,从里面抱出一只水桶大的盛满硫酸盐的瓶子,又镇定地指挥别人灭火。 大火后,又忍着巨痛去接生孩子。 一开春,舅舅们就分了家,外公为自己买了一所新房,阿廖沙仍跟着外公外婆住。 这是一段节奏平缓的日子,阿廖沙接触的人只有外公外婆。 外婆向他讲述自己的身世。 外婆也是孤儿,母亲一贫如洗,而且是个残废,为了生活,外婆跟随母亲四处流浪、乞讨,后来靠外婆织花边维持生活。 外公也讲起小时侯与法国兵相处的事情。 这段时间外公开始教阿廖沙识字。 外公老病复发,动手打了外婆,阿廖沙感到无法忍受。 宁静的日子很快被打破,两个舅舅为了分外公家产,联合起来到外公外婆家闹事,尤其是大舅米哈伊尔,喝醉酒就闹事,整夜在房子周围转来转去,带来帮手把马林果丛和酸栗树统统拔掉,捣毁浴室,砸坏玻璃。 一次拿粗大的木根砸门,外公集合了两个房客及酒店老板的妻子对付他。 为帮儿子,外婆的胳膊被舅舅打断,阿廖沙无比仇恨舅舅。 接下来又是一段单调的日子,外婆每天祈祷,外公也每天祈祷。 阿廖沙认为外婆的上帝仁慈、有同情心,外公的上帝却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望而生畏。 阿廖沙喜欢外婆的上帝,讨厌外公的上帝,故意抓住外公祈祷时的失误捉弄他。 这时期阿廖沙经常同街上的孩子打架,因为这些孩子做出的恶作剧令他无法容忍。 这时,为外公干了一辈子活的老匠人格里戈里因双目失明被舅舅解雇,沦落为乞丐,阿廖沙为此感到难堪。 外公突然卖掉原有房子在别处买了房子。 在这里阿廖沙结识了许多人。 有外号为“好事儿”的房客,有伪装成马车夫抢劫教堂的的彼得伯伯,有奥甫相尼科家的三个孩子。 阿廖沙与他们都建立了友谊,但同“好事儿”的关系最为密切。 “好事儿”是一个整天忙着做实验的药剂师,对人生有透彻的感悟,经常指导阿廖沙观察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教给他人生的道理。 “在我看来院子里平淡无奇没什麽值得留心的东西。 但经他轻轻一推,或者三言两语指点一下,我所看到的一切就不同了,仿佛这些东西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因而给我留下的印象也就特别深。 ”但“好事儿”终因不被周围人理解而被外公赶走,阿廖沙非常生气但毫无办法。 百无聊赖之中,母亲回来了。 在几个城市呆了很长时间又生了一个孩子后,走投无路的她又回到外公家。 她开始教阿廖沙认字,让他背许许多多的诗。 外公强迫母亲改嫁,母亲拼命反抗,外公异常生气,将气愤转嫁到外婆身上,毒打外婆,发针深深地插进外婆头皮。 阿廖沙为外婆报仇,将外公最喜欢的圣徒像剪碎。 阿廖沙被母亲送进了学校,但不久因出水痘被迫休学在家。 因发愁母亲的婚事,外婆开始酗酒并向阿廖沙讲述父亲与母亲的往事。 不久,母亲看上了一个学测量学的学生并坚持要嫁给他。 阿廖沙不喜欢继父与新的祖母,不想让母亲改嫁但毫无办法。 母亲改嫁后,阿廖沙继续与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他开始长大,拥有了自己的自信。 阿廖沙又回到学校,但老师不喜欢他,只有主教赏识他。 他因拿了一卢布买童话书被母亲打了一顿。 继父对母亲很不好,用脚踢她,阿廖沙与继父拼命,又被送回外公家。 外公破产了,阿廖沙与外婆相依为命,通过三年级考试后他不再上学,开始自己养活自己。 他结识了许多伙伴,他们互相帮助,一起捡破烂,扯木材。 八月,母亲去世了,外公说阿廖沙不是奖章,不能老挂在他的脖子上。 于是,阿廖沙便走向人间,外出谋生去了。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描写阿廖沙的童年,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在人间》、《我的大学》主要叙述阿廖沙的青少年经历。 为使读者对阿廖沙的成长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这里简介一下后两部作品的内容。 《在人间》描绘阿廖沙11岁走向社会外出谋生的经历。 他备受生活煎熬,做过各种工役,受尽欺凌、侮辱、愚弄、甚至毒打和陷害,体验了社会生活底层的艰辛,认识到人性的丑恶。 不过,外婆的善良、厨师的正直、玛戈尔皇后的博学,又使他看到生活的光明面。 同文物鉴定人、司炉工、木匠等人的交往也使他感到人性的多面与复杂。 他酷爱书籍,利用一切机会读他所能碰到的书籍,为此吃了种种苦头。 《我的大学》描写他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 他16岁报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 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 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 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 他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 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 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三、思想内容 1914年俄国作家梭罗古勃在《作家日记》中谈到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时写道:“我边读边感到遗憾。 我不由得想起列夫·托尔斯泰那充满芬芳气息的童年。 相反地这里却是打架,斗欧,鞭笞……简直是一种在心理上不可理解的施虐狂。 ”的确,整篇《童年》中所描绘的是一种浓厚的、色彩斑斓的、离奇的难以形容的生活。 那段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端诚实的天才美妙的天才讲出来一个悲惨的童话。 在那种黑暗生活中,残酷的社事情太多了。 小孩子做错了一点事,要脱掉裤子挨打;父子兄弟间为了分家,吵架斗殴,甚至打得头破血流;外祖母毫无过失,也逃不了外祖父的拳打脚踢;米哈伊尔舅舅为了寻开心,用烧红的顶针捉弄老匠人格里戈里;母亲跪在地上请求继父不要在外面鬼混,继父却用他穿着靴子的脚狠狠地踢她的胸部;格里戈里为外公干了一辈子活,当他双目失明,丧失劳动能力时,却被赶出染坊,流浪街头乞食为生;外公不但残酷剥削工人,而且六亲不认,与老伴一起煮茶时,茶叶也要放在手心里细细数过,生怕自己吃了亏。 最后,又把老伴与外孙赶出家门,让她们自谋生路。 但尽管作品中描写了那麽多目不忍睹的惨事与丑事,整部作品仍然象阳光透过云层一样放射出了乐观主义的思想光辉。 主人公阿廖沙没有被艰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压倒,他满怀信心,奋斗拼搏,冲破种种障碍与不幸,不断探索新生活,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带上了积极的色彩。 高尔基在《童年》中也一再说明:“每当我回忆起俄国令人压抑的龌龊野蛮的生活,我常常问自己:这种丑陋的行为有必要去写吗?我每次都怀着充分的信心回答自己:有必要!因为这就是活生生的丑陋的生活现实,这种现实目前还存在着。 要改变这种现实,要从人们的记忆和心灵中,从我们沉重龌龊的生活中清除它的影响,就必须透彻地了解这种现实。 ”“我描写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丑恶行为,还有一个比较积极的原因:虽然这些丑行令人恶心,使我们感到压抑;虽然它们扼杀了无数美好的灵魂,但俄罗斯人的心灵仍旧是那样健康、年轻,正在克服并且最终能够克服这种丑恶的行为。 ”“我们的生活是非常奇妙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有滋生各种无耻的败类的肥沃的土壤,但这种土壤终究会生长出卓越的、健康而且富有创造性的力量,生长出善良和人道的东西,它们不断激发我们建设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不灭的希望。 ”这一方面表明了高尔基的美学原则:作家不必回避生活中的任何丑事,但目的是为唤醒人们的重视,从而彻底消灭它,并且坚信人类社会有一种真善美的自我调节机制。 另一方面也表明高尔基写童年的悲惨经历,目的不是为了向人显示他是多麽值的同情与可怜,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忆童年生活,而是用自己童年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无论环境多麽恶劣,生活多麽艰难。 总有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只要怀着一颗向上的心,在龌龊的环境下也能培养出健康、正直的心灵。 因此,我们说全书的思想内容表现上是积极向上而非颓废委靡的。 作品主要塑造了两大类人物形象,通过对这两大类人物的叙述表达了对他们的爱憎之情。 两大类人物一类以外公为代表的自私残暴的人,一类是以外婆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 外公是阿廖沙十分讨厌的一个人,对他无论是外貌描写还是内心世界的刻化,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在里面。 他矮小、干瘦,只有外婆的肩膀高,走起路来步子快而细,自私残忍,野蛮粗暴,动辄就打人骂人,哪怕遇上一点不如意的事情也要歇斯底里的发作。 为了维护他那摇摇欲坠的小业主地位和分崩离析的家庭,他残酷的虐待工人伙计,甚至六亲不认,将替他劳动了一辈子的老匠人格里戈里赶出家门,共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伴他也要她自谋生路。 有钱时作威作福,独断专行。 破产后更加贪婪吝啬,品格底下。 物质上破产,精神上也完全垮掉。 尽管在这个市侩气十足的人身上还有一点人性的闪光,如他年轻时候在伏尔加河当纤夫,经历了贫困和沉重的生活,是一个生活的斗士与勇士。 当他给阿廖沙讲到那时的经历时,露出一种真诚而兴奋的表情。 再如他叫阿廖沙识字也体现对阿廖沙的疼爱。 但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他整体人性上的残忍与自私。 对于外公的种种恶劣行为,阿廖沙是非常讨厌的,尤其是外公无故殴打善良的外婆时,他无比愤怒,报复外公。 这种厌恶、愤怒同样也存在于心中,通过对阿廖沙反抗外公的描写表达了对以外公为代表的那一类人的蔑视、厌恶、否定,也表达了对小市民阶层肮脏、龌龊不良品性的否定。 与对外公那类人的厌恶相反,通过对外婆等人的回忆,表达了对以外婆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崇敬之情。 外婆善良慈祥,爱亲人,爱邻居,爱所有的人。 她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 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殴打、儿子的忤逆……都熄灭不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光。 她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与诗意的劳动妇女,她能歌善舞,善于讲形形色色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 她还是一个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 因此,尽管她有对恶势力顺从忍耐,对上帝盲目信仰的缺点,这并不影响她整体人性上的光辉。 与外婆同类的人还有小伙子茨冈与房客“好事儿”。 小伙子茨冈是个弃婴,被外婆收养,长大后就成了外公的雇工,他勤劳能干,力大无穷,虽然被外公与舅舅当成牛马使唤,仍很善良乐观。 相对于小伙子茨冈来说,房客“好事儿”则是一个成年人,对生活有透彻的了解与感悟。 他是祖国无数优秀人物中的一个,见识远大,教阿廖沙用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教他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技巧。 这些人都是阿廖沙所喜欢与崇敬的,他们对阿廖沙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从正面唤起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热烈向往。 这些人都不同程度的向阿廖沙敞开自己的心灵,帮助他了解到在生活中除丑事之外,还存在着健康与富有创造性的东西。 在作品里写道:“在童年,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蜂窝,一些普通、平凡的人们象蜜蜂一样,把自己的知识和关于生活的想法的蜜送到那里,每个人尽自己的力量慷慨大方的充实着我的心灵,这种蜜往往是肮脏而苦涩的,但这一切知识仍然是蜜。 ”因此,高尔基在作品中流露出对这些人的热爱、赞美之情,通过阿廖沙的与他们的交往热情讴歌了他们。 作品通过对阿廖沙童年经历的描写从侧面也暴露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当时的俄国社会处于19世纪70—90年代,正是俄国大革命的前夕,整个社会处于沙皇的统治之,下人民流离失所。 偷窃在村民中已形成一种风气,已经不算是罪恶,而且对于半饥半饱的小市民来说差不多是唯一谋生的手段。 儿童无钱上学,沦落街头,靠捡破烂为生。 从广义上讲,也正是这种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造成了阿廖沙的个人悲剧。 四、艺术特色 高尔基是俄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在创作中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重视描写的真实性与细节的精确性等。 1937年,高尔基在回答列宁格勒作家出版社关于他“利用什么样的材料(自传性的、书本的、观察和记录)”进行创作时说:“我主要用的是自传性的材料,但是我使自己站在事件目击者的立场,而避免作为当事人挺身而出,为的是不要防碍自己作为生活的讲述者。 ”《童年》这部作品就遵循了这样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通过对阿廖沙生活经历的客观描述,一方面写出了阿廖沙性格形成的过程,另一方面广泛地描绘了19世纪70、9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揭露了沙俄专制制度的黑暗与罪恶,反映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和空虚无聊。 全篇特别鲜明地表现了两种力量的冲突:一方面是小市民的黑暗、残忍和野蛮的风习,另一方面是俄国人民优异的精神力量——心灵纯洁,意志坚强,同情弱者,热爱正义,富于幻想,向往光明、幸福与合理的生活,为其实现孜孜不倦地努力。 所有这些内容的表现,都是通过客观的、冷静的现实主义描写、记叙来实现的,书中所描述的是一幅幅逼真的现实生活场景,人物的语言、行动、客观环境都与实际生活相符。 这与他前期的一些浪漫主义作品如《海燕之歌》的创作手法是截然不同的。 《海燕之歌》全篇扬溢着浪漫主义精神,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革命风暴到来前夕革命人民与反动势力英勇搏斗的壮丽图景: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雷声隆隆,愤怒的大海掀起巨浪冲向高空,同他们进行激烈的搏斗;飞翔着的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大声呼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部作品与《童年》不同,没有如实的描写现实生活,而运用象征主义手法,通过对自然现象大气磅礴气势的夸张描写,抒发了强烈的主观感受。 《童年》中高尔基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指导下,还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残酷自私、阴险暴躁的外公、贪图钱财的舅舅、冷漠无情的母亲、善良慈祥的外婆、快乐能干的茨冈、勤劳能干的老匠人格里戈里、快活可爱的保姆叶夫根尼亚。 这些人物的塑造中,外婆、外公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外婆的形象是俄国文学史上最鲜明、最富有诗意的妇女形象之一,她是伟大母亲的象征,也是俄国苦难生活的象征。 她喜欢唱歌、讲故事、跳舞。 她慈爱、善良、刚强,在十分嘈杂和混乱的情况下,也能把人们吸引到她的周围,为艰苦窒息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欢乐的情调。 书中高尔基通过她的外貌描写、语言、行动以及引用大量民间歌谣、童话、故事等各种形式对其形象进行全方面刻画。 高尔基这样描述她的外貌:“外婆讲起话来像唱歌似的,特别动听,她说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温柔、鲜妍、清新,很容易 回答者:222.81.94. 5-10 12:21《童年的朋友》节选自高尔基的《童年》,文章以极其细腻而又饱含神情的笔触描绘了“外祖母”这充满人性光辉的人物形象。 让我们沿着高尔基给我们营造的温暖而又流畅的文字的河流,抓住那些涓涓细流,用心思考,用心感悟,一个充满魅力的“外祖母”便会站在你的面前,对着你微笑…… 当我(高尔基)醒来睁开朦胧的双眼,看到了外祖母正在梳理那一头浓密的头发时,一场对话便开始了。 在外祖母没有听的我的声音时,她的样子很凶,“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儿闪着气愤的光芒”。 当我问到头发为什么这么长的时候,外祖母即刻改换了模样,“还是用昨天那样的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 外祖母总是用这样温暖柔和的腔调对我说话。 把自己的头发长说成是上帝给自己的惩罚,自嘲中满含着幽默,一个多么开朗的人啊。 “你睡吧,还早着,——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多像在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中,一个慈祥老人所说的话呀,可以想象出她脸上洋溢的微笑,可以感受到她轻松和谐的语调。 “我不想睡!”感叹号昭示着我态度的坚决,显现出我在外祖母面前的无拘无束乃至略微的放肆。 对于我这样的言语,外祖母马上表示同意“不想睡就不睡好了。 ”外祖母就是这样尊重我——一个儿童的意愿!她的这样的平常的话,如同那窗外的阳光温暖着我幼小的心灵。 “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声点说!”外祖母问话中隐含着轻轻的责备,但更多的是关爱。 先前我说话时,外祖母并没有让我小声,任凭我喊出那样的话她丝毫没有生气,但现在却让我小声点。 她边说话,边梳头,一边往沙发瞧。 原来沙发上睡着我的妈妈!噢,外祖母原来不想这件事让妈妈知道,不想我受到妈妈的责骂。 外祖母真是我的好朋友啊。 于是我便沉浸在外祖母温柔的话语中,静静地注视着她…… 她微笑时,“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快活地露出雪白的牙齿”有皱纹的面孔“年轻、明朗”,我的外祖母是乐观的、充满朝气的;全黑的衣服遮不住她眼睛里射出发自内心的“永不熄灭、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外祖母又是顽强刚毅的;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却又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我的外祖母是又是可爱的。 在那天醒来的早晨,我就这样静静地注视着我的慈爱的、乐观的、坚毅的外祖母,让她的唱歌似的话语,如鲜花般在我的心底温柔地开放…… 这便是透过高尔基文字的河流,我们所能感知到的温馨的画面。 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如果你愿意静静地用心来阅读,先认读,再细读,必要时再想读(想象着读),那么那些文字的河流便会幻化成鲜明的形象,流到你的心底,在那里发芽,开花…… 童年》读后感 初中时代曾读过一些文学名著,其中有一篇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 高尔基出生在俄国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一个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岁走向社会,饱尝了人生的辛酸。 而《童年》正是根据他童年的生活而写成的,可以说是自传体小说,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小说中的主人公同样是三岁丧父,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 外祖父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濒临破产。 而两个舅舅也是同样的粗暴、自私的市侩,甚至他们的儿女也沿袭着这样的风气。 阿廖沙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饱受虐待:外祖父经常痛打外祖母及孩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们,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了一场。 在这样的环境下阿廖沙幼小的心灵能不觉得恐慌和不安吗?!所以这本书都会令我们每一个人感到不快和压抑,这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恻隐之心。 处在这样丑陋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担心阿廖沙的心灵会不会也被玷污?但幸好这世界也不完全是丑陋不堪的一面,身边还会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们给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属于光明的。 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窝中去了。 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蔼、最有人性的形象,她总是用她的温存给予阿廖沙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的种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种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发芽了,长成了参天大树,有了羽翼的保护,阿廖沙的世界就不会再任凭风吹雨打了。 祖母抚慰了他心灵上的创伤,而真正教他做一个正直的人的是老长工格里戈里。 当然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也同样教会了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但他却被两个舅舅给害死了,然而我觉得与其说是被他们害死的,还不如说是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所吞噬的。 高尔基正是以他无产阶级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作为一代新人从觉醒到成长的艰难历程。 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写到:“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 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黑暗的另一面,还有一种叫做光明的东西在那隐隐发光。 只要还对光明充满希望,那么这一点点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无限大,直至洒到每一处阴暗的角落。 我想这大概就是高尔基想要表达的另一个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题--批判俄国几世纪以来形成的小市民习气,痛斥小市民的卑鄙灵魂。 让这种卑鄙灵魂消失,正是无产阶级努力的方向,直至今天还在继续…… 而我所要说的就是不要对任何不堪的现实失去信心,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你想想,黑暗过去,黎明的曙光总会到来。 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的光明定会到来。 《童年》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它给我的感触颇深. 马克西姆·高尔基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木工家庭中.在残暴的沙皇统治时期,高尔基吃尽了苦头:幼年丧父,却又受尽外祖父的虐待.他周围的人都是那么的自私,贪婪,充满了仇恨…… 高尔基的童年是那么的悲惨,和他比起来,我可是幸福多了. 我出生在一个依山傍水的美好的地方,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亲人亲切无比的疼爱,伙伴们天真无邪的友爱,使欢乐的音符时时洒落在我的身边.在竹林里嬉戏,去山上采蘑菇,入溪水抓螃蟹,追蝴蝶,闻花香,追蚱蜢,我的童年就是这样无忧无虑开始的. 拎着个大篮子跌跌撞撞地跟在表姐身后捡麦子,大篮子却总是撞到我的脚后跟.两条小辫儿上下欢快地跳动着,白蝴蝶在身边快乐地翩翩飞舞.湛蓝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微风挑逗着衣襟,篮中的麦穗已有大半.童年的美好时光也就是在欢欣愉悦的劳动中度过的. 走进了书香四溢的校园,也成了一个莘莘学子.充实的一天就在这琅琅的读书声中开始了.老师热心地传授我们知识,同学们互相探讨,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接受春风雨露的滋润--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茁壮成长.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我结束了快乐的童年,开始走向成熟. 我生活在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这里没有抽人的鞭子,没有殴打的拳脚,没有仇恨,没有贪婪,没有乖戾,更没有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这里的人是善良,纯洁,乐观的,因而我的童年是充满了幸福和快乐的

廖三宁终于回暖!控球提升 后续亚预赛又要爆 与沈梓捷完美搭配
景无情不发 这版 白蛇传 情无景不生 更具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