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博物馆讲述吴越国 国宝级秘色瓷领衔

吴越遗珍,千秋风华。澎湃新闻获悉,10月,杭州又新增一处重磅文化地标,筹备已久的吴越文化博物馆于10月1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与姊妹馆临安博物馆有所不同,吴越文化博物馆是全国首个吴越国国史专题博物馆,重磅展品之密集,专业藏品之丰富,汇聚了吴越文化最精华的内容。这座博物馆不仅有国宝级文物坐镇,如钱镠生母墓出土的秘色瓷褐彩云纹熏炉、秘色瓷褐彩云纹油灯等,且近半数展品为首次展出。

一个博物馆讲述一部吴越国史

吴越文化博物馆位于临安博物馆主体展馆北侧,占地面积约6220平方米。从博物馆大门进入,沿着路标左转上坡,就能见到这座新的吴越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俯视图

据了解,博物馆对外展出的350件(套)馆藏中,有150件一级文物,其中大部分都是首次亮相。它们系统展示着吴越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以及发展成就,让人充分认识吴越国在五代十国乱世延续中华文明的独特作用,弘扬了钱氏纳土归宋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览现场

都说吴越国“三代五王”,吴越文化博物馆分为三层两大部分。馆内的三层空间,以“百年有待——吴越国历史揽胜”和“一脉风华——吴越国文物观止”两条叙事主线,从吴越国历史、钱氏家训、珍贵文物等多个角度,全方位阐释吴越国时期繁盛的城市建设、发达的手工艺、灿烂的海洋贸易文明以及泽被后世的文化传承等。

吴越文化博物馆参观流线

主题上,第一部分“百年有待——吴越国历史揽胜”,全景式呈现吴越国保境安民的历史成就和文化特质,突出吴越国纳土归宋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像馆藏的白瓷“官”款银釦执壶,就是吴越国“善事中国”的最好证明。

展览现场

第二部分“一脉风华——吴越国文物观止”,通过瓷器、金银器、玉器、漆器、水晶、玻璃、丝织品等精品文物的组合重点呈现,诠释吴越国在五代十国乱世中对延续中华文明作出的独特贡献。

从银盒中发现的丝带残片极为珍贵,证明了吴越国发达的丝织业,也告诉后人“我且闭关而修蚕织”。

展览现场

“吴越国在历史中只有短短一瞬,但纳土归宋的政权平稳过渡,让这些文物得以完整保存下来,也让吴越文化得以在浙江久久回响。”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主任、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展示中心主任黎毓馨评价说。

展览现场

逛完吴越文化博物馆,如同读完一本有关吴越文化的百科全书。讲解员也说,由于博物馆展厅大,藏品多,哪怕只是简单“走马观花”,都要逛上近一个小时。如果放慢脚步,聆听讲解或仔细观摩,参观者恐怕会需要更久的时间。

国宝级文物坐镇,半数藏品首次展出

“秘色瓷”是本次展览着重阐述的文物品类,秘色瓷指越窑生产的高级青瓷,发端于中晚唐,繁盛于吴越国时期,不仅代表了当时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也反映了吴越国社会的多方面信息。

“吴越文化博物馆拥有6200平方米的展陈面积,‘吴越千秋——五代十国时期的东南乐土’展览是系统展出秘色瓷精品的专题陈列,包含了大量一级文物。”临安博物馆馆长鲍伟华说。

秘色瓷发端于中晚唐,繁盛于吴越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制瓷工艺的一座丰碑。“秘色瓷的重要性之于吴越国,就像瓷器与浙江的关系,举足轻重,影响深远。”黎毓馨说,秘色瓷不仅代表了当时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也反映了吴越国社会的多方面信息,以秘色瓷为代表的越窑青瓷,是吴越国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亦漂洋过海,成为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在世界广泛传播。

在这里观众能看到吴越国王钱镠生母水邱氏墓出土的秘色瓷褐彩云纹熏炉、秘色瓷褐彩云纹油灯和秘色瓷褐彩云纹盖罂等3件国家一级文物被单独放置于一间独立空间。

吴越国王钱镠生母水邱氏墓出土的秘色瓷褐彩云纹熏炉、秘色瓷褐彩云纹油灯和秘色瓷褐彩云纹盖罂三件国家一级文物。

这些从钱镠母亲水丘氏墓出土的文物与众不同,是钱镠“孝道”的直接体现。

秘色瓷褐彩云纹盖罂,1980年临安市锦城街道西墅村水邱氏墓出土

秘色瓷褐彩云纹盖罂,1980年临安市锦城街道西墅村水邱氏墓出土

秘色瓷褐彩云纹油灯,1980年临安市锦城街道西墅村水丘氏墓出土

在这里,摆放着刻有“千秋万岁富贵团圆”,颇有“网红气质”的白玉挂饰。

刻花玻璃盘

在这里,还能见到犹如现代工艺品的刻花玻璃盘,是吴越国与海外国家进行海洋交流的有力证明。

展览现场

一条线路串起吴越文化景点

除了吴越文化博物馆,周边还有一条线路串联起净土寺遗址、功臣寺遗址、功臣塔等景点,一起跟着打卡

感受积淀千年的吴越文化。

示意图

具体游玩路线:临安博物馆→休闲区→穿越吴越故事廊道→净土寺遗址→打卡水流瀑布→几何书店→功臣寺遗址 →婆留井→功臣塔→曲桥。

临安博物馆

锦溪之畔,功臣山下。一座线面结合的江南建筑,木质长廊与石砌、夯土外墙融于山水之中,盘卧在功臣山下,这就是临安博物馆。它坚持建筑与山水相融的理念,是浙江博物馆界“天花板”级别的存在。

净土寺遗址

历史上,净土寺由吴越国时期的净度塔院与光孝明因寺在北宋合并改额而来,是吴越国作为“东南佛国”的重要见证。通过“吴越多圣地”净土寺遗址主题展可深刻领会吴越佛教兴盛背后宏大的历史篇章。

几何书店

几何书店·吴越文化公园店是第一座与历史遗址亲密衔接的书店。以吴越文化为灵感,并将历史文化与功臣山及周边自然生态环境作交融,构建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公共文化空间,嫁接起各种泛文化生态领域。

功臣寺遗址

功臣寺遗址位于功臣山南麓,遗址呈廊院式平面布局,强调中轴对称,整组建筑至少由三进建筑组成。它是江南地区首次发现的较为完整的唐五代时期建筑遗址,它的发现以实物遗存的方式印证了史料中关于钱镠的记载,对研究吴越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式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功臣塔

功臣山是临安城中之山,与北面太庙山遥相呼应。山巅矗立着千年古塔,是临安城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功臣塔因山而得名,由吴越国王钱镠所建,为四面五层砖木混合楼阁式塔。建筑风格沿袭唐代方塔遗制,为研究晚唐五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是中国古代造塔技术的杰出代表。


秘色瓷的定义

秘色瓷简介古代名窑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精品。 简称“秘瓷”。 所谓秘色,据宋人解释是: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故名。 如赵麟在《候鲭录》中说: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立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谓之秘色。 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 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 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 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 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越窑青瓷精品之一。 “秘色”一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可见“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似应指稀见的颜色,是当时赞誉越窑瓷器釉色之美而演变成越窑釉色的专有名称。 据文献记载,相传五代时吴越国王钱缪命令烧造瓷器专供钱氏宫廷所用,并入贡中原朝廷,庶民不得使用,故称越窑瓷为“秘色瓷”。 周辉《清波杂志》云:“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 对此,赵麟《候鲭录》、赵彦卫《云麓漫钞》、曾梃的《高斋漫录》以及嘉泰《会稽志》等书都提出异议,认为“秘色”唐代已有而非始于吴越钱氏。 关于“秘色”究竟指何种颜色,以前人们对此众说纷纭。 一九八七年四月陕西省考古工在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6件越窑青瓷器,在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帐上,这批瓷器的确记载为“瓷秘色”,从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秘色瓷”。 这批“秘色瓷”除两件为青黄色外,其余釉面青碧,晶莹润泽,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绿。 法门寺“秘色瓷”的出土,解决了陶瓷界长期以来议论不休的问题,同时有力地说明了“秘色瓷”晚唐时开始烧造,五代时达到高峰。 质地和色泽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 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 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 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 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秘色瓷在法门寺地宫未开启之前的今人眼里,一直是个谜。 人们只是从记载中知道它是皇家专用之物,由“越窑”特别烧制,从配方、制坯、上釉到烧造整个工艺都是秘不外传的,其色彩只能从唐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描写中去想象。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瓷碗、瓷盘、瓷碟,从“地宫宝物帐碑文”中得知,原来它们就是“秘色瓷”!这些秘色瓷色泽绿黄,晶莹润泽,尤其是其中两个银棱秘色瓷碗,高7厘米,口径23.7厘米,碗口为五瓣葵花形,斜壁,平底,内土黄色釉,外黑色漆皮,贴金双鸟和银白团花五朵,非常精美。 这才让今人一睹秘色瓷的风采。 地宫中发现的13件宫廷专用瓷——秘色瓷,是世界上发现有碑文记载证实的最早、最精美的宫廷瓷器。 这些秘色瓷器的发现在我国陶瓷史考古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为鉴定秘色瓷的时代和特点提供了标准器。 经过专家多年考证,和有损与无损X光谱测试后,证实了秘色瓷在胎底,胎釉和烧制工艺上与青瓷完全不同。 秘色瓷的历史通常所说的越窑泛指东汉至宋一脉相承的青瓷体系,窑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虞、余姚、绍兴、宁波等地,这里原系古越族人居信地,东周时为越国政治中心,唐时称越州,越窑因此得名。 唐代中朝,余姚县上林湖窑产品因质地超众被朝廷录为贡瓷,并置官监烧。 此后,品质愈发日莹的越窑备受文人雅土推崇,有“类玉”、“类冰”及“千峰翠色”的赞誉。 晚唐起,越瓷中的贡品又得了一个千古绝唱的“秘色瓷”称谓。 越窑品种十分丰富,有碗、壶、瓶、罐、盒、罂和雕塑等。 同类器皿又有多种制式。 以碗为例,分圆口、花口。 圆口碗以斜壁呈45度的浅身敞口多见,据考证,当时主要用于喝茶,所以也叫茶盏。 花口碗则有四瓣、六瓣等。 上博展厅的晚唐越窑海棠式大碗就是花口碗中的佼佼者,因为器大规整,釉色青黄和造型酷似四瓣海棠花而显名贵。 壶又是一种特色器,形状分盘口、直口、喇叭口,壶身有圆腹、瓜楞形腹、椭圆形腹等。 唐代执壶最明显的特点是短直流、小曲柄、体态饱满。 晚唐至五代,流与柄相对加长放大,腹体喜作成瓜果形。 宋时则形体轻盈秀长,尤其流和柄,几乎高于壶口。 细辨这一时期的碗、壶、水盂等造型变化,可发现一些小规律:花口或瓜楞体呈四瓣通常为唐,五瓣系唐末五代,六瓣属宋;直、短流的壶为唐,曲流或长曲流为五代或宋;平底足器物的年代相对较早,玉璧形底足多数属唐中晚期之物,唐末五代出现了玉环形浅圈足,宋代圈足相对见高见窄。 另外,由于叠烧法世袭沿用,鼎盛时期的部分越窑产品依然在器内可见到支烧痕,比如上博晚唐越窑海棠式花口大碗的碗内心就有支钉痕16个。 这说明,唐末五代的越窑叠烧器皿未必都属粗瓷,收集时当多一份细心。 本段秘色瓷发现过程晚唐五代的越窑有一种秘色瓷。 从前人们提到它,都沿用宋代文献,说这种瓷器是五代十国时位于杭州的钱氏吴越国专为宫廷烧造的,臣庶不得使用。 至于它的釉色,也像它的名字一样,秘而不宣,后人只有从诗文里领略它非同一般的风姿。 唐人陆龟蒙吟咏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五代人徐夤赞叹曰: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诗歌、文献的描写越是优美,越引得人们去考证、猜想,以致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说法。 而秘色瓷究竟秘在何处,知道的人却越来越少,也就越发加剧了这种瓷器的神秘感。 1987年,随着陕西扶风法门寺宝塔的轰然倒塌,塔基下的地宫暴露出来,一批稀世之宝的出土轰动了世界,其中有令佛教徒顶礼膜拜的佛骨舍利,有唐懿宗供奉给法门寺的大量金银器、瓷器、玻璃器、丝织品,尤其重要的是,同时还出土了记录所有器物的物帐碑,让文物考古专家明明白白地知道了出土物的名称。 物帐碑上瓷秘色三个字,叫古陶瓷专家眼前一亮。 这几件瓷器,有八棱瓶和圆口、花瓣形口的碗、盘等,共同的特点是造型精巧端庄,胎壁薄而均匀,特别是湖水般淡黄绿色的瓷釉,玲珑得像冰,剔透得如玉,匀净幽雅得令人陶醉。 秘色瓷神秘的面纱终于被撩开了。 专家们恍然大悟:秘色瓷我们并不陌生,它原来就是越窑青瓷中的极品,只是从前相见而不相识罢了。 那种八棱瓶,陕西的唐墓里出土过,故宫的学者在越窑的遗址采集到过;杭州的吴越国钱氏墓群,出土的秘色瓷更丰富,更精美,釉色更青幽。 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还有一件盘子贴着金银箔的装饰,行话叫做金银平托。 在古代,金和玉被看作最高级的材质,把瓷器烧成玉色,又在上面加饰金银,这种器物的地位可想而知。 秘色瓷之所以被抬到一个神秘的地位,主要是技术上难度极高。 青瓷的釉色如何,除了釉料配方,几乎全靠窑炉火候的把握。 不同的火候、气氛,釉色可以相去很远。 要想使釉色青翠、匀净,而且稳定地烧出同样的釉色,那种高难技术一定是秘不示人的。 秘色瓷在晚唐时期烧制成功,不久之后,五代钱氏吴越国就把烧造秘色瓷的窑口划归官办,命它专烧贡瓷,的确是臣庶不得使用,它当然远离百姓,高高在上了。 至于它的名称,偏偏不明说是青瓷,也不像宋代那样,取些豆青、梅子青一类形象的叫法,却用了一个秘字,着实逗弄得后人伤了一千年的脑筋。 而细想想,这个秘字又包含了多少实的与虚的内容。 这样极富深意的名称,恐怕只有浸泡在诗歌的海洋里的聪明的唐代人才琢磨得出吧?本段流散物的启示八棱短颈瓶是笔者幸获的一件五代末越窑产品。 本文的这件八梭短颈瓶失盖,高14.3厘米。 此瓶除足端无釉露出致密的浅色灰胎外,通体满釉,釉面晶亮莹澈,色泽青绿温润。 上林湖产品代表了越窑工艺的最高水平。 本段法门寺秘色瓷已见天日的地宫14件秘色瓷是唐代懿宗皇帝奉献绘佛祖的珍贵物品,其中的八棱长颈瓶和二件银棱碗显然是具有典型意味的秘色瓷,而且堪当标准器。 八棱长颈瓶陈放于地宫后室第四道门内侧的门坎上,当时,“瓶内装有佛教五彩宝珠29颗,口上置一颗大的水晶宝珠覆盖”。 据法门寺博物馆韩金科馆长考证,“这件瓶子在佛教密宗拜佛的曼茶罗坛场中是有特殊用途的”。 因而决定了它不能与别的秘色瓷放在一起,故没有被纳入地宫《衣物账》内。 但从其青釉比13件秘色圆器要明亮,玻化程度更好来看,上博研究员陆明华认为“法门寺八棱瓶是所有秘色瓷中最精彩也是最具典型性的作品之一,造型规整,釉色清亮,其制作达到了唐代青瓷的最高水平”。 另13件置于地宫中室并用纸包在一起的青瓷被《衣物账》注明为:“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碟)子共六枚”。 遗憾的是,法门寺佛门魂宝自亮相后,代表越窑最高成就的秘色瓷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特别二口银棱碗,其泛黄的釉色,让行家里手皱眉摇头沮丧无比。 可是,用心细想觉得并无此种可能性。 其一,被今人视为越窑正宗呈色的青绿色、湖绿色,从两晋起已为数不少,唐代就更普遍了。 “以次充好”的尴尬没有可能。 其二,法门寺地宫系李唐皇室供养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圣地,自咸通十五年(874年)封闭后再未开启过。 据记载,地宫内绝大多数珍宝属懿、僖二宗供奉,许多器件乃系皇帝随身携带的心爱物,并刻有僖宗当太子前的名谓。 很难想象,为几件秘色瓷,父子二人要在佛祖面前以次充好。 其三,色彩喜恶多与个人美学理念与素养有关,各种釉色各领风骚,不惟讨得历代帝王关爱。 因而,现代的“烧造不足”和“釉面偏黄”之说,尽管在测试手段上不可否认是科学和进步的,于色彩认同上很可能属一种自以为是的一厢情愿。 唐代,重豪华,嗜金银,人所共知。 以重彩装扮供奉物,作为皇家,实在太自然了。 有关秘色瓷始烧年代,以前有二种说法。 一为五代之说。 这一观点,依据宋人赵德麟《侯鲭录》及曾《南斋漫录》的“吴越秘色窑,越州烧进,为贡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解释,长期以来被明清两代专家学者普遍认同并成为陶瓷学界主流。 至1982年,新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仍以该观点为说,是因为五代的钱氏朝廷向后唐、后晋和辽、宋王朝进贡的越瓷均实地反映在《十国春秋》、《吴越备史》、《宋史》、《宋两朝供奉录》等文献内,这为史证。 尔后,“近二十年来,这类越窑青瓷在考古发展掘中也出土过不少,吴越国都城杭州和钱氏故乡临安先后发掘了钱氏家族和重臣的墓七座,其中有杭州市效玉皇山麓钱元灌墓、施家山钱元灌次妃吴汉月墓、临安县功臣山钱元玩墓等,出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秘色瓷器“(《中国陶瓷史》),这为实证。 故“五代始烧秘色瓷”之说在法门寺发掘前,基本上令当今陶瓷学界深信不疑。 一为晚唐之说。 由于此说历来缺乏较明确的历史背景和强有力的发掘实证,持这一观点者主要以晚唐诗人陆龟蒙和徐寅在篇名中有“秘色”一词固守陈地。 该观点虽不乏飘渺,却亦先知先觉。 及法门寺地宫藏物发现,“秘色瓷始烧于晚唐”之说终在1995年初于上海举行的《越窑•秘色瓷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被众专家学者基本赞同。

秘色瓷的发现过程

晚唐五代的越窑有一种秘色瓷。 从前人们提到它,都沿用宋代文献,说这种瓷器是五代十国时位于杭州的钱氏吴越国专为宫廷烧造的,臣庶不得使用。 至于它的釉色,也像它的名字一样,秘而不宣,后人只有从诗文里领略它非同一般的风姿。 唐人陆龟蒙吟咏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五代人徐夤赞叹曰: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诗歌、文献的描写越是优美,越引得人们去考证、猜想,以致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说法。 而秘色瓷究竟秘在何处,知道的人却越来越少,也就越发加剧了这种瓷器的神秘感。 1987年,随着陕西扶风法门寺宝塔的轰然倒塌,塔基下的地宫暴露出来,一批稀世之宝的出土轰动了世界,其中有令佛教徒顶礼膜拜的佛骨舍利,有唐懿宗供奉给法门寺的大量金银器、瓷器、玻璃器、丝织品,尤其重要的是,同时还出土了记录所有器物的物帐碑,让文物考古专家明明白白地知道了出土物的名称。 物帐碑上瓷秘色三个字,叫古陶瓷专家眼前一亮。 这几件瓷器,有八棱瓶和圆口、花瓣形口的碗、盘等,共同的特点是造型精巧端庄,胎壁薄而均匀,特别是湖水般淡黄绿色的瓷釉,玲珑得像冰,剔透得如玉,匀净幽雅得令人陶醉。 秘色瓷神秘的面纱终于被撩开了。 专家们恍然大悟:秘色瓷我们并不陌生,它原来就是越窑青瓷中的极品,只是从前相见而不相识罢了。 那种八棱瓶,陕西的唐墓里出土过,故宫的学者在越窑的遗址采集到过;杭州的吴越国钱氏墓群,出土的秘色瓷更丰富,更精美,釉色更青幽。 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还有一件盘子贴着金银箔的装饰,行话叫做金银平托。 在古代,金和玉被看作最高级的材质,把瓷器烧成玉色,又在上面加饰金银,这种器物的地位可想而知。

秘色瓷的评价

秘色瓷之所以被抬到一个神秘的地位,主要是技术上难度极高。 青瓷的釉色如何,除了釉料配方,几乎全靠窑炉火候的把握。 不同的火候、气氛,釉色可以相去很远。 要想使釉色青翠、匀净,而且稳定地烧出同样的釉色,那种高难技术一定是秘不示人的。 秘色瓷在晚唐时期烧制成功,不久之后,五代钱氏吴越国就把烧造秘色瓷的窑口划归官办,命它专烧贡瓷,的确是臣庶不得使用,它当然远离百姓,高高在上了。 至于它的名称,偏偏不明说是青瓷,也不像宋代那样,取些豆青、梅子青一类形象的叫法,却用了一个秘字,着实逗弄得后人伤了一千年的脑筋。 而细想想,这个秘字又包含了多少实的与虚的内容。 这样极富深意的名称,恐怕只有浸泡在诗歌的海洋里的聪明的唐代人才琢磨得出吧?

O Store App上架Apple 互传文件更方便 互联
风云题材 全天题材热点及涨停复盘汇总202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