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市场 日企争抢 商机

宜家

参考消息网10月16日报道 据《日本经济新闻》10月14日报道,“睡眠市场”蓬勃发展。日本床上用品制造商西川公司将在年内推出一款床垫,带有可监测用户睡眠质量的传感器。必客家美乐公司今秋将在东京都内的店铺新设睡眠产品专区,面积增至目前床上用品卖场的三倍。日本“睡眠市场”扩大至近2000亿日元(约合13亿美元)规模,为了抓住旺盛的需求,各企业竞相推出产品方案。

据富士经济公司统计,2023年日本“睡眠市场”规模达1750亿日元,比前一年增长17%。预计2024年将达1904亿日元,同比增长9%。

在市场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西川正式参与利用尖端技术提高睡眠质量的“睡眠科技”领域。西川年内推出的床垫能够收集睡眠数据,其传感器可监测用户心跳和呼吸间隔等。这是西川自主研发的首款产品,关联专门的应用程序,可就用户睡眠质量打分和提出建议。

除收集用户睡眠数据并将之用于开发新产品外,西川还探讨提供跨行业合作服务。会长西川八一行表示:“从床上用品制造商到睡眠科技企业,希望为舒适生活全方位提供支持。”

销售一线也希望抓住“睡眠市场”发展机遇。必客家美乐对新宿西口店进行改装,新设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的产品专区,床垫、枕头和按摩设备等一应俱全。店铺还配备了专门的销售人员,顾客可以躺到床上体验舒适度。

店铺还推荐监测睡眠质量的专业产品。位于东京涩谷的“睡眠”公司是源自筑波大学的初创企业,开发出了监测脑电波、将睡眠质量可视化的器材。位于福冈县久留米市的ACCELStars公司是源自东京大学的初创企业,开发出了戴在手臂上检测睡眠活动的可穿戴终端。客户可以到店订购产品。

必客家美乐1至3月在有乐町店入口附近设置专区,推销一系列睡眠相关商品。因“比床上用品和家具店更易进入”而受到好评,有乐町店设定了睡眠产品专区。必客家美乐将根据反响情况,考虑是否在其他店铺推广。

家具巨头也采取行动。似鸟公司2024年第二季度床和床垫卖场面积同比增加9%。单人床和电动床等卖场面积增加趋势尤为显著。似鸟负责人表示:“近年寝具销量大幅增加,在社交媒体等被提及的枕头成为爆款。”

宜家日本公司9月在新三乡店床上用品卖场举办活动,邀请多名网络红人进行住宿体验。宜家各门店9月14日至16日还举办了抽奖活动,穿睡衣到店的顾客有机会获得餐厅代金券等。

宜家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51%的日本人认为“在生活中睡眠是最重要的”(世界平均值为55%),34%的日本人“希望花更多时间睡觉”(世界平均值为27%)。商务经理尼古拉斯·约翰逊解释称:“日本人意识到睡眠的必要性但未能保证良好的睡眠。理想和现实之间有差距,开拓市场的机会很大。”

商机

日本“睡眠市场”兴隆的背景因素在于,日本人睡眠不足。2021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经合组织统计的30个成员国中,日本人的平均睡眠时间最短,因失眠造成的经济损失2025年将达18万亿日元。经历新冠疫情后,人们对健康和生产效率的关注度提高,投资“睡眠经济”的潮流正在扩大,在此背景下,相关企业新动向新势头或将增强。


当中年危机遭遇职业危机是什么滋味?

某大型通信企业清退中年员工的传闻,让不少同龄人人心惶惶;一则中年人创业失败,露宿街头的新闻也让人感叹人生易变。 前程无忧发布的《2017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显示,高科技行业员工跳槽频繁,离职率达25.1%。 高科技企业中年员工离职现象越来越突出。

被称为“人生赢家”的他们为啥频繁离职?被房子、孩子、票子压弯腰的他们,还能否再承受离职之重?中年员工如何踢好人生的“下半场”?

“有公司在董事会上点名让某些员工离职”

来自年轻人的冲击力大,晋升通道窄,不少中年员工“被离职”

上海某外企白领李梅经历过两次“被离职”。 第一次是在她34岁的时候。 在为一家医疗材料外企工作4年后,李梅被迫提交了离职书。 “作为元老级员工,我被通知不能参加当天召开的重要会议,这意味着我无法掌握公司全年业务规划,被排挤出了核心团队。 ”一气之下,李梅越级向领导反映,却被视为违反公司规定,无奈之下,她只能选择离开。

第二次是在她38岁的时候。 “当时没有一丁点心理准备,突然被告知不再续约。 我刚在上海买房,几乎没有存款,陷入了重度焦虑,整夜失眠。 ”李梅回忆到。

谈到“被离职”的原因,李梅说,公司新人成长速度快,对自己造成很大压力。 同时公司领导层变动,团队重组,不知不觉她就上了“离职名单”。

“奔四”的手机工程师孙毅经历了三次裁员。 “前任公司是一家知名国际手机厂商,因为业务收缩,公司裁了一批员工,我不幸也在其中。 ”

“工程师攻克技术难关,就像战士打仗,战场都没了,一身本领难以施展。 ”孙毅说,为了寻求新“战场”,他选择到美国深造,“每天和比自己小一轮的同学一起上课、做实验,虽然累但很充实。 中年员工要咬着牙爬坡过坎,拼了不一定行,但不拼一定不行。 ”

“高科技企业中年员工‘被离职’现象已经很普遍。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李育辉说,她在调研中发现,甚至有公司在召开董事会的时候,点名让某些员工在规定时间内离职。

按理说,高科技企业中年员工耕耘多年,技术成熟,阅历丰富,是企业宝贵的人力资源,为何频繁“被离职”?

首先,这是高科技行业的人才供应现状决定的。 李育辉说,高科技企业的年轻劳动力供应充足,从数量上看,每年有大量技术类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从质量上看,年轻人学习能力强,这正是高科技行业看重的特质。 “以互联网人才市场为例,年轻一代是互联网‘原住民’,更擅长运用互联网思维,对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更敏感。 很多崭露头角的互联网公司CEO都非常年轻,不少人自嘲现在是‘70后给80后打工,80后给90后打工’。 ”

“新人经过一两年的锻炼,很容易上手。 相比中年员工,年轻人工资低、干劲足。 从企业把控成本的角度考虑,一些中年员工失去了竞争优势。 ”李育辉说。

其次,这与高科技企业的组织架构和晋升渠道相关。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倪渊介绍,高科技企业岗位大体上可分为技术、市场类的基层岗位,管理岗位和决策岗位。 基层岗位人数众多,呈年轻化趋势,中高层吸纳的人数有限,导致员工晋升通道狭窄。 员工到了40多岁,还停留在一线岗位,很容易被淘汰。

“我在职业培训中遇到这样的例子,公司把技术能力突出的员工提拔到管理岗,他因不适应,提出再回到技术岗上,不久后这位员工就上了公司的裁员名单。 ”李育辉说。

“大型高科技企业的中年员工‘被离职’概率更高。 企业规模越大,越强调分工专业化,员工成为技术流水线的一个环节,长此以往,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力不强,技术能力并没有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 ”倪渊说。

“只要自身技能过硬,不愁找不到好机会”

中小企业众多,创业大潮涌动,不少中年员工选择主动离职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处在40岁关口的高科技企业员工中,不少人选择主动离职,化解职场危机。

周培良从外企跳槽到中小企业,是为了突破职场天花板。 他在40岁的时候完成了从技术到管理的转型,目前在杭州一家车联网公司担任高管。 “大学毕业后,我在外企从事技术开发工作,很快就遇到瓶颈,处境尴尬。 “不用老板说,自己就会觉得干不下去。 ”

周培良的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智能家居公司从事运营管理。 “技术人员每天和程序打交道,运营人员则需要考虑市场和用户。 我的工作内容从不断完善技术细节变成了协调人际关系,有诸多不适,但通过不断学习,补上了短板。 ”

“我希望在职场上更上一层楼。 经过一年多的犹豫,再次选择了辞职。 ”周培良说,因为经验丰富,他很快找到新工作。 “我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逐渐升为副总经理,进入了公司决策层。 ”

倪渊说,高科技行业的特点是“新”,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会催化出一批中小企业,它们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急需大量的高端人才。 在大型企业锤炼多年的中年员工,成为中小企业在人力市场上争抢的对象。 不少中年员工面临职场“天花板”后,选择进入中小企业的管理层甚至决策层,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二春”。

倪渊认为,人力资源理论强调“无边界职业生涯”,员工不应紧盯着一家雇主,而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提升技能,实现在不同组织间流动,开拓职业发展新空间。

创业创新大潮为中年员工创造了很多新机遇。 由腾讯研究院等多家国内权威机构提供大数据支持的《2016中国创新创业报告》显示,科技人员成为创业的主要人群。 “知识型员工掌握一定的资源,对职业发展拥有较强的自主性,创业欲望强烈。 ”李育辉说。

“在美国,为一家公司工作一辈子是不可能的事情。 特别是高科技行业,离职更是家常便饭。 ”在美国一家计算机公司工作的贾汀曾因为公司内部调整离职,“同事们的技术水平不错,加上平时没放松学习,纷纷找到了满意的平台。 ”

“中西方文化,员工对待离职的态度不同。 中国强调找铁饭碗,但这在以‘新、快、变’为特点的高科技行业里是不现实的,员工要有忧患意识,把离职作为整个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 ”贾汀说。

“没有稳定的工作,只有更强大的自己”

员工要防止进入“自动电梯”模式,企业要瞻顾长远利益,多些“人情味”

李梅说,再就业的过程很艰难,就像赶着去参加一场场相亲会,高不成低不就,多年来积累的自信一扫而光,人生陷入了一团乱麻。 两次意外失业让她意识到:没有稳定的工作,只有更强大的自己。

不久前,一篇《中年失业家庭的财务悲剧》的帖子广泛传播,引发不少人共鸣——中年人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养儿女,一旦遭遇失业,陡然增加的财务压力,让人不堪重负。 不管主动离职还是被动离职,提早谋划,做好家庭生活和职业发展的规划,才能未雨绸缪,不乱阵脚。

如何规划个人资产?西安某技术公司的软件开发工程师安晓辉说,从30岁开始,应该注重积累财富,理性消费。 有条件的,可以争取拿到公司股权。 到中年后,才能够更从容地应对变化。 一般而言,大型企业的制度比较规范,对于离职员工,会提供一笔赔偿金,符合条件的还能领取失业保险,可以缓解一定的财务压力。

安晓辉认为,员工还要警惕进入“自动电梯”模式,企业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干什么,这容易导致与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脱节,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主动规划,有针对性地“充电”。

“中年员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裁掉一个人有时会让一个家庭陷入窘境。 ”李育辉认为,企业要有人情味,综合考虑员工的家庭负担、个人贡献和再就业衔接,裁员不能简单粗暴。

李育辉认为,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的工作对象不同,对能力要求不尽相同。 现在不少科技企业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经常举办职业规划课程,帮员工拓宽职业通道。

睡眠市场

有的员工提到,平日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还要照顾家庭,想主动学习,却有心无力,况且企业不希望员工占用工作时间。 贾汀认为,美国科技公司的培训制度值得借鉴。 “很多公司有技术分享文化,定期邀请专家就职工关心的问题展开研讨;聘请专家,开设技术课程。 ”他的一位同事通过参加公司培训,成功从硬件研发转向了软件开发。

倪渊介绍,作为高科技企业,稳定的人才队伍是核心竞争力。 在对待中年员工的问题上,企业应该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把控人力成本的同时,应更注重挖掘员工的内在潜力。 以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为例,这套制度为员工提供了多元的培训体系和晋升渠道,与员工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纽带。 员工强烈的归属感和奉献精神,促使不少日企快速壮大。

“一旦被盯上,企业会想尽各种办法迫使员工离职。 ”广东劳法律师事务所主任蒋四清律师经常遇到这类法律纠纷。 他说,“被离职”“软离职”在法律法规层面上的规定尚不完善,比如对企业采取哪些手段让劳动者提出离职,是否属于“被迫”,很难判断。 员工应尽可能通过协商的方式,争取满意的赔偿金。 如果企业出现违反劳动合同,甚至威胁员工人身安全的行为,员工要注意搜集证据,寻求法律途径维护权益。

蒋四清认为,雇主和雇员应做好沟通,遵从劳动合同的规定,避免劳资冲突,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和气生财。

日本看中印度铁路市场商机却被指价格偏高

就在中国铁路高速发展的今天,同为亚洲国家的印度也已成为世界第四的“铁路大国”,印度铁路总长已超过6.3万公里。 日本共同社报道,以印度高速铁路计划决定引进日本新干线模式为契机,日本企业还欲在原有线路上推销日本的优质安全技术。 然而,日本的系统被指价格偏高,日企要进入优先考虑成本意识强烈的印度市场仍存在很多难题。 去年12月,日本驻印大使平松贤司在该国北部的北方邦勒克瑙召开的铁路行业国际展览会上表示,“日本的技术能为印度铁路行业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在印度业界团体主办的展览会上,会场的一半被分配给以日本的企业和团体为对象的“日本馆”,约有35家日本厂商参加。 东日本铁路公司(JR东日本)设置了可体验新干线驾驶的模拟装置,吸引了很多参观者。 参展厂商的印度当地法人高层期待地表示:“如果新干线建成,那么采用日本铁路技术的时机会愈发成熟。 这是个巨大的市场。 ”日本海外铁道推进协议会副会长大桥忠晴(川崎重工业公司顾问)也表示,“印度国内对于铁路的热情不断高涨,日本可以做出贡献的空间很大。 ”另一方面,印度因铁路设施老化及维护不到位而事故频发。 北方邦在去年11月刚刚发生快车脱轨事故,导致超过140人死亡。 据当地报纸等报道,包括横穿铁路造成的事故在内,印度每年死于铁路相关事故者达2万人。 从日本前来参展的厂商负责人称,“印度和日本对安全的意识存在很大差异,在印度推广日本的铁路技术还需要安全方面的教育支援等后方援助,”他认为仅完善基础设施是不够的。

内窥镜器械核心技术变革风暴来临,哪些内资企业可以后来居上?

在上文介绍过了内窥镜的工作原理和我国内窥镜市场的发展现状后,可以看出我国内窥镜领域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行业里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有哪些?本文将通过介绍内窥镜市场的外资企业和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国产企业来分析我国内窥镜市场的竞争格局。

奥林巴斯、卡尔史托斯分别领跑软镜、硬镜市场,内资企业寻求后来居上

3.1 奥林巴斯:占我国软镜市场70.8%,将积极开拓二级医院市场

奥林巴斯是世界精密仪器、光学技术的代表企业之一,已有百年发展 历史 。 公司在1919年创立之初,以显微镜制作盈利,获得成功后,又进军了内窥镜领域,1950年成为世界上第一家推出胃镜实用化的企业。

由于发展时间时间较早,技术较为成熟,奥林巴斯掌握了窄带成像技术和自体荧光成像技术,在消化道内窥镜上应用可以使消化道黏膜微血管的观察更加清晰,同时减少阴影,降低误诊率。 这一技术领先于其他厂商,也让奥林巴斯做到了软镜市场的垄断,在全球占据了65%的市场,在我国更是控制了70.8%的市场。 除此之外,公司在硬镜领域也位于第一梯队,占据了我国23%的硬镜市场,仅次于德企卡尔史托斯。

图表1:奥林巴斯占据我国70.8%的软镜市场

日企争抢

公司围绕着内窥镜建立了全面的产品线,并提供配套的手术、维修等设备,消化道内窥镜是公司的核心产品。 2019年公司总营收7974亿日元,其中与医用内窥镜有关的业务收入占比接近80%。

奥林巴斯十分重视中国市场。 公司官方报告显示,2019年亚洲市场收入1680亿日元,其中有60%以上来自于中国。 为了巩固市场地位,公司在我国多地建立了配套的医师培训中心,给许多无法接触临床的年轻医师提供熟悉公司内窥镜产品的机会,在提升医生水平的同时,为自己的产品营造了良好的口碑。

奥林巴斯在我国目前的客户主要是三级医院和一小部分二级医院,而基层医院的占比较低。 公司认为随着我国人民 健康 意识的提升,早诊的需求会与日俱增,因此二级医院甚至基层医院的市场可以被开拓。

图表3:三级医院为目前主要客户,基层医院市场值得开拓

睡眠质量

综合来看,奥林巴斯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配套的医师培养战略,已经完成了内窥镜产品的长线布局,在我国内窥镜市场的垄断地位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被打破。

3.2 卡尔史托斯:2018年营收12.10亿欧元,占我国硬镜市场47%

卡尔史托斯成立于1945年,早期主要生产放大镜和光学检查附件。 在涉及到了光学仪器后,公司开始踏入内镜领域,如今公司已经在内镜领域成为头部企业,产品涉及医学内镜和工业内镜。

图表4:2019年卡尔史托斯占据我国硬管内镜47%市场

公司是全球首家推出全高清4K摄像头的厂家,现已拥有400多项专利。 2018年营业收入17.10亿欧元,净利润0.12亿欧元。 在我国医用硬管内窥镜上公司2019年市场占比47%,是硬镜领域的龙头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公司在硬镜传统的白光技术领域表现优秀,但在新兴的荧光硬镜技术上,远远滞后于史塞克,仅占了我国10%的市场。 目前荧光硬镜在硬镜市场上仅占不到15%,但其兼具荧光和白光两种模式,随着技术的成熟,未来市场份额增大、逐渐替代纯白光硬镜的趋势不可阻挡,因此未来公司的市场规模可能将会受到很大的挑战。

图表5:卡尔史托斯荧光硬镜市占率仅10%

3.3 开立医疗:内窥镜营收年增长率超100%,价格低于进口产品10%-20%

开立医疗是我国与外资企业差距最小的国产内窥镜企业。 公司拥有超声和内窥镜两大业务支柱。

公司的内窥镜业务保持快速稳定增长,2016年内窥镜业务营收只有0.36亿元,而到了2019年已经有了2.9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内窥镜营收占比也由5.02%提高到了23.49%,成为了公司的第二大主营业务。

图表6:2016-2019年开立医疗内窥镜年均营收增速超100%

开立医疗还有很强的研发能力,研发费用率稳定在20%左右。 公司自主研发了HD500上消化道内窥镜,是国内罕见的高端内窥镜品种,它采用CMOS传感器,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让公司摆脱了对三大日企的CCD传感器核心技术和原材料的依赖,获得了自主研发能力。 同时,在成像技术上采用了光电复合染色成像技术,在保证图像亮度与信噪比的同时,增强黏膜血管的对比度,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更丰富的参考信息,分辨率上也不输奥林巴斯的260系列和富士的4450HD。 除此之外,HD500在同类型产品中价格占据优势,比进口产品低10%-20%,有机构调研数据显示, HD500终端价格为60-100万元,而奥林巴斯和富士的同类型产品则需要70-120万元。

寝具

图表7:开立医疗与奥林巴斯、富士的同类型产品对比

得益于在电子窥镜领域的技术积累,开立医疗也进军了硬镜领域,上市了国内首款高清的三芯片4K硬镜,分辨率高于卡尔史托斯的TC200,其他参数也与卡尔史托斯接近。 除此之外,公司还在不断布局内窥镜治疗器具及周边产品,以丰富产品线,2018公司年收购了威尔逊光电仪器有限公司,获得了活检钳、异物钳、内镜器械超声波清洗机等产品。 同时,凭借在超声领域的技术优势,公司也推出了超声内镜产品,并在2019年获批上市,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

总结一下,开立医疗主打高端内镜产品,凭借其研发能力和技术优势成为国产内窥镜龙头企业,相比外资龙头又存在价格优势,因此未来发展前景不容小觑,虽然短时间内很难挑战奥林巴斯的龙头地位,但市场份额也有望提升。 然而,高端内镜的营销非一朝一夕,需要专业的人员来进行学术推广,这对开立医疗的营销团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4 海泰新光:2019年内窥镜相关营收1.85亿元、荧光内窥镜成史塞克供应商

海泰新光成立于2003年,专注于硬管内窥镜及其组件的研发 于 生产。 公司的内窥镜营业收入占比在80%以上,且逐年上涨,2019年营收1.85亿元,同比增长29.37%。 公司主要产品为荧光硬镜,营收占内窥镜的比例超过80%。

图表8:海泰新光营收逐年增长,2019年同比增长29.37%

公司凭借其在荧光硬镜领域的技术优势,成为史塞克荧光内窥镜整机系统AIM中该设备唯一设计及生产供应商。 随着未来史塞克在我国荧光内窥镜市场份额的增大,公司的销量有望进一步提升。

然而,公司业务营收上存在对史塞克过度依赖的问题。 在2019年销售给史塞克公司的收入占总营收的65%,一旦史塞克未来在我国市场销售出现问题,海泰新光的市场规模必然受到影响。 除此之外,史赛克在2017年收购了荧光成像技术开发商NOVADAQ,并获得了荧光技术的内窥镜整机PINPOINT系统,用于对AIM系统的补充,如果未来史塞克加大了PINPOINT系统的使用,也将会对海泰新光的内窥镜出口业务造成影响。

3.5 迈瑞医疗:斥资45亿兴建武汉研发中心,推出4K高清硬镜系统

作为我国医疗器械的龙头企业,迈瑞在近年也进军了内窥镜行业。 公司于2020年斥资45亿在武汉建成了其全球第二总部,内窥镜及其所需的微创手术设备为武汉生产基地的一大重要建设内容。 同时,公司在2019年年报中第一次提出,公司在生命信息与支持领域的产品除了传统的监护仪、除颤仪、麻醉机、呼吸机等产品外,还包括外科腔镜摄像系统、冷光源、光学内窥镜等与内窥镜相关的产品。 2019年公司在生命信息与支持类产品营收达到63.41亿元,同比增长21.38%。 公司虽然进入内窥镜行业时间较短,但由于强大的研发能力和资本注入,目前已经推出了全新的4K硬镜系统。 以迈瑞的体量和能力,很可能在未来会进军技术壁垒更高的软镜领域,届时将对内窥镜市场的竞争格局造成冲击。

3.6 其他:中小企业集中在低端内窥镜设备,目标二级医院及以下

除上述企业之外,我国还有沈阳沈大、好克和天松等内窥镜生产厂商,但主要产品都集中在标清低端硬镜上,在成像稳定性和清晰度、医生操作手感和可插入性上都和外企存在较大差距。 软镜方面,除开立医疗外,国内有上海成运、上海医光、上海澳华等企业有涉猎,其中上海澳华推出了高清的消化道软镜产品,但主要的客户都集中在二级医院及以下,进入三级医院存在一定困难。

综上所述,由于硬镜和软镜市场上的技术更新,我国内窥镜市场的竞争格局未来可能会有变化。 在软镜市场上,虽然奥林巴斯的龙头地位短时间内难以撼动,但开立医疗市场份额可能会显著增大,对其他传统优势的日企形成挑战。 在硬镜市场上,随着荧光硬镜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加,卡尔史托斯的龙头位置可能会被史塞克取代;另一方面,迈瑞医疗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和资本注入,很可能在硬镜市场分一杯羹。 在头部企业凭借高端产品争抢三级医院市场的同时,二级及以下医院可能依旧是产品质量稍逊色,但价格低廉的国产小型企业的主要目标。

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 建议系统排查英特尔产品网络安全风险
但并不是传言的大拆大建 开发商 成都确实在推进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