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哺乳动物在新生代崛起

我们的这个地质时代被称为 新生代 ,这个时代从6500万年前开始直到今天,之所以是从6500万年前开始,是因为从那时起的化石记录开始与现存的生物相似。

新生代又被称为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时代,因为两者在这个时代成了地球生命的新主导。

今天我们不讨论被子植物,我们讨论哺乳动物,现存的哺乳动物有6000来种,种类并不算丰富,但在生态中却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牢牢占据着大型掠食者和大型食草动物的生态位,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景象。

©Mauricio Antón

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哺乳动物会在6500万年前突然异军突起?

众所周知,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引起了极大的气候变化,这终结了恐龙长达1.65亿年的地球陆地“统治”地位,是否是恐龙的灭绝才给了哺乳动物机会呢?

哺乳动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许多人刻板印象中都认为哺乳动物就是 新生代 的动物群体,其实并不是的,哺乳动物的演化历史非常悠久。

只是在过去,哺乳动物祖先在恐龙的阴影下苟着,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辐射,体型基本都很小,而且通常都是穴居的夜行动物。

△ 摩根兽复原图©FunkMonk

以前的科学家普遍认为最古老的、能算作哺乳动物的化石是 摩根兽 ,这类动物生活在2.05亿年前,长相有点像现在的鼩鼱,但体型比鼩鼱还要小一些。

化石通常越古老就越罕见,但是摩根兽的化石数量却很多,分布也相当广,所以人们比较了解它们。

摩根兽也会经历乳牙和恒牙的替换,婴幼儿期并没有牙齿,这意味着它们已经是通过哺乳来抚养幼崽的。

不过,它们并不是胎生的,而是卵生——它们的卵又小又坚韧。

另外,202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摩根兽的新陈代谢远低于现存同等体型的哺乳动物,同时它们的寿命也更接近爬行动物,寿命最长的一个化石样本有14岁,这意味着摩根兽可能不具备现存哺乳动物所具有的完全恒温的代谢能力。

摩根兽很古老,而且肯定具备定义为哺乳动物的特征,不过现在最古老哺乳动物记录已经不是它们了。

△ 四方巴西齿兽,图源:2022 Anatomical Society/Wiley

2022年的一项研究,给另外一种动物化石确定了身份,证明它们也能算作哺乳动物,这种动物就是 四方巴西齿兽

当然,主要也是通过牙齿(一生只换一次牙)判定这种动物也算是哺乳动物, 它们生活在2.25亿年前,比摩根兽早了2000万年,是已知最古老的哺乳动物

如果四方巴西齿兽的研究没有错误的话,那么哺乳动物的祖先几乎是和恐龙祖先同时出现的,两者都是在二叠纪-三叠纪大规模灭绝事件(第三次物种大灭绝)之后没多久就出现的群体。

哺乳动物超越了恐龙

许多人认为恐龙是非常成功的动物群体,因为它们足足“称霸”地球1.65亿年,但其实现代哺乳动物远比恐龙成功。

我们不谈论人类这种“开挂”的哺乳动物——我们早已不满足于地球,仅仅其它哺乳动物群体,也远超恐龙的成就。

△ 恐龙时代的翼龙并不是恐龙

很多人并不知道,恐龙的成功其实仅限于陆地,在恐龙时代,海洋中有成功的海洋爬行动物,比如如鱼龙、蛇颈龙和沧龙等,都是当时海中超级掠食者;空中也有顶级的爬行动物掠食者——翼龙。

但是,无论是海中还是空中的这些爬行动物,都不是恐龙,它们只是恐龙的爬行动物近亲。

而现代的哺乳动物真正充斥了地球的“海陆空”,在陆地和海洋上都有着绝对的优势,空中也正在崛起。

海洋哺乳动物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它们种类不算多,但是最顶级的海洋掠食者和滤食者都被海洋哺乳动物占据。

虽然,飞上天的翼手类目前并没有太过于强势,但也算是鸟类的有力竞争对手了。

为什么哺乳动物直到恐龙灭绝后才崛起?

从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哺乳动物比恐龙更具多样性,或者说更能适应不同的环境。

之所以是这样, 其实这里有一个被许多人忽视的关键因素,那就是哺乳动物拥有胎盘 ,这可以让后代停留在母亲身边的时间大大延长。

△ 包含胎盘的古老动物化石

毋庸置疑,所有雌性哺乳动物都是负责的母亲,从摩根兽开始(甚至更久远)就会对幼崽负责,即便它们是卵生的,也会哺乳后代。

看管后代的一个巨大优势是能够大大提升后代的存活率,而 另外一个更大优势就是后代可以更自由地改变自己的身体

如果您不能理解这一点,可以想象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要为生存奔波,另一个人出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需要为生存奔波,你觉得两个人谁更有创造力?

不出意外的话,没有生存压力的那个人会更有创造力,因为他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可以把精力放在创造力上。

对于生物多样性也是这样的,多样性的本质就是生物对身体的创新能力。

尾鳍、翅膀等特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动物在得到这些特征之前,需要拖着不那么完善的尾鳍和翅膀讨生活,这对幼年时期是非常不友好的,而哺乳动物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胎盘的出现将照顾后代做到了极致,生物可以在母亲体内自由的改变自己的身体,而不用担心生存问题。

胎盘哺乳动物有一个对照组——有袋类,您可以找到大多胎盘哺乳动物对应的、相似的有袋类,但是唯独没有蝙蝠和鲸鱼。

原因就在于有袋哺乳动物缺少胎盘,它们的幼崽出生后有一个必须要拥有的生存本领——爬进母亲的袋子里,这就要求它们必须拥有强壮的前肢,而这限制了它们身体的创新。

上面这个被认为是最古老的胎盘动物化石,它叫 始祖兽 ,而它有1.25亿年的历史。

哺乳动物的第二个关键点是脑容量 ,虽然更大的大脑并不意味着就更聪明,但是更大的大脑绝对让动物拥有更强大的生存能力,因为它能够更好地处理信息,让嗅觉、视觉、听觉……等等变得更强大。

其它动物没法得到更大的脑容量,关键的限制是颅骨特征 ,哺乳动物的颚骨融合,耳骨分离,这让颅骨可以向两侧和前后扩张,从而让扩大脑容量成为相对容易的事。

而这些骨骼特征的雏形早在摩根兽时期就已经出现,距今超过2亿年。

△ 摩根兽的头骨和颌骨©Hemiauchenia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特征的出现不是偶然,是因为当时的哺乳动物过得不容易,它们必须咀嚼最难啃的食材,以及增强听力来保持警觉性。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哺乳动物的崛起并不是简单的恐龙灭绝突然就崛起了,而是我们的祖先早就做好了准备。

当小行星撞击地球,让地球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寒冷和食物匮乏成了主流,更小的恒温哺乳动物抓住了时机,迅速崛起,并在地球环境转好后成为新的主宰。

鸟类就是恐龙,现在已经没有太多争议了,它们没有灭绝的关键也是体型小和恒温,但鸟类作为恐龙,在与哺乳动物处于相同的起跑线上时,明显没有哺乳动物强势。

其实,我甚至觉得哺乳动物中的翼手类很可能在以后取代鸟类,成为空中霸主——最顶级的空中掠食者,它们现在混得不咋地只是因为迟到了许久而已。


哺乳类和鸟类

哺乳类 最早的哺乳动物虽然在三叠纪(2.5亿年前至2.03亿年前)晚期已经出现,但这些动物只有小老鼠那么大,在中生代时期很少发展,直到新生代才突飞猛进地演化为世界的主人翁。 所以哺乳动物的繁盛,标志着新生代的开始,而且以辐射演化的方式顷刻之间出现了多种类的支系,所以新生代又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 不过,新生代前期的哺乳动物和现生者差别很大,找不到现生者的近似样子;而新生代后期出现的哺乳动物,大致均可视为现生者的直接祖先,目前许多现生的哺乳动物都能在此时找到亲缘线索。 比如象类、马类的化石,从原始到进步种类,完全可以按顺序排列起来,成为研究生物进化史的重要材料。 哺乳类中的灵长类的一个分支,演化为古猿,再进一步,到距今300万年前,出现了人类。

鸟类 同样,鸟类的兴起也是在新生代时期。 从鸟类的进化看,侏罗纪的鸟类带有很长的尾巴(图24);到白垩纪(1.35亿年前至0.65亿年前),尾巴已大为缩短,接近现代的鸟类样子;新生代进一步繁荣,凡目前的各类鸟,差不多在老第三纪时(0.65亿年前至0.235亿年前)都出现了。 不过,由于鸟类生活于空中,死亡以后也多暴露在地面上而容易腐烂消失,所以保存为化石的机会是极为难得的,即使在地层中能找到几根羽毛化石,也被视为罕珍之物。

图24 中国的孔子鸟化石

新生代的植物界面貌也焕然一新,白垩纪晚期出现的最高等的植物——被子植物,此时布满大陆。 每当春天来临,百花争艳,落英缤纷;每当金风送爽,秋季到来,硕果累累,一派“丰收”景象。

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距今万年~)

(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

6500万年前,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雄极一时的恐龙全部灭绝了,地球从此进入了哺乳动物时代,即新生代。 新生代包含3个纪:古近纪(距今6500万~2300万年)、新近纪(距今2300万~260万年)和第四纪(距今260万年至今)。

新生代动物群

其实,哺乳动物在中生代就已出现,它的出现时间为1.99亿年前,而恐龙出现的时间为2.28亿年前,恐龙仅比哺乳动物出现早0.29亿年。 但是,由于恐龙爆炸性的发展,以及其无比强大的生存竞争能力,所以哺乳动物难有发展空间,那时候它们的个体都很小,最大的也只有兔子那么大。 到了中生代末期,恐龙遭到灭顶之灾,哺乳动物的天敌忽然间全部消失,它们就像今天澳大利亚的袋鼠一样,一下子“膨胀”起来,占据了整个地球空间,山川、平原、河流、湖泊、沼泽、天空和海洋都成了它们的“家园”,地球迎来了哺乳动物时代。

在哺乳动物时代,出现了很多我们现在看不到的、已灭绝的哺乳动物,如剑齿虎。 小的剑齿虎与现代老虎差不多大,最大的高1.5米,重达200千克,比现代的狮子大两倍。 所有的剑齿虎都有一对长似镐头的剑齿和强壮的下颚,异常凶猛,它能捕食猎虎等凶猛肉食动物和体型比它大得多的犀牛,是雄极一时的霸主。 剑齿虎除了两个长长的剑齿以外,它的样子和现代的老虎很相像。

剑齿虎头骨

剑齿虎复原图

现代东北虎

猛犸象也是一种灭绝的哺乳动物。 它长5米,高4米,重6~8吨。 像今天的大象一样,它长着一对很长的门牙,长约1.5米,粗壮结实,形如弯钩。 猛犸象的全身披着长长的毛,背部的毛最长,有50厘米,长毛底下还长着一层厚厚的绒毛,皮下还有一层9厘米厚的脂肪,头颈部耸立着高高的“驼峰”内还储存着丰富的脂肪,这些多重的“武装”使猛犸象能够在极端严寒的气候条件下生存。 在第四纪大冰期时,身披棕褐色长毛的猛犸象,奔跑在白茫茫的雪原上,分外显眼,格外妖娆,使万里冰封的原野充满着生机。 可惜,它们在距今1万年时就灭绝了。 如果,我们真能用DNA工程,使被冰封在西伯利亚冰层里的猛犸象复活,那有多好哦!

猛犸象还有一个“患难兄弟”——披毛犀,它也曾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大冰期时代,也在距今1万年时灭绝。 披毛犀高2米。 它和猛犸象一样,也有3件御寒法宝:长毛、厚绒和厚厚的脂肪层。 披毛犀毛的色泽也与猛犸象相同,呈棕褐色。 不同的是它没有猛犸象那样弯曲美丽的门牙,但披毛犀的头上有两个弯刀似的犀角,一前一后,一长一短,错落有序,使它显得非常庄重和威严。 披毛犀的分布范围和猛犸象差不多,它们都生活在大冰期时期被冰雪覆盖的地方,最北可达北纬72°,最南至北纬33°。 在我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均有它们的足迹。 2009年3月18日,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镇马坊村的村民,在盖房子时就曾发现过披毛犀化石。

猛犸象骨架

猛犸象复原图

披毛犀复原图

披毛犀骨架

猛犸象和披毛犀都有其“远祖”和“近亲”。

猛犸象的远祖有埃及发现的始祖象。 始祖象出现于4000万年前的晚始新世,至2300万年前的渐新世末消亡。 始祖象与现代象差别很大,它们的鼻子不长,牙也很短,体长约1.4米,高约65厘米,与现代的猪大小差不多。 古生物学家认为它们可能是现代象的祖先。 此外,还有与始祖象生活在同一地区、出现和消亡时代也大致相同的始乳齿象,它们高约3米,重约400千克。 出现时代较晚的象有恐象,它们生活在1600万~80万年前的中新世中期至更新世早期,高约5米,重约12吨,广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 恐象的鼻子和牙均比始祖象要长,体型也比始祖象大得多,它比始祖象要更加接近现代象。 不过,最接近现代象的要属黄河剑齿象了。

始祖象

黄河剑齿象高4米,长8米,重约9吨,其门牙长达3米,门牙的最大直径大约32厘米。 它是全球已知的剑齿象中,体型最大的,与现代的非洲大象相当,从大小到体型均非常像现代象。 它出现于300万年前,至1万年前消失。 黄河剑齿象化石的发现地点在如今的甘肃省合水县,当年的甘肃并不像现在这样干旱和荒凉,而是河湖遍地,古木参天,水草丰盛,属亚热带气候,只是在第四纪大冰期降临后,它才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样子。

黄河剑齿象的门牙长达3米,它的牙已经算是很长了,但它的牙还不是最长的。 2009年9月,在希腊北部一个小镇米利亚,发现了世界上最长的一对象牙,长度竟达到5.02米,经科学家研究,它是一头雌性乳齿象的门牙,其体重约6吨,高约3.5米,年龄在30岁左右。

黄河剑齿象

我们的地球,现在只剩下非洲象和亚洲象了,它们都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密林中。 但是,在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的丛林里,为什么没有大象,仍然是个千古之谜。

在已灭绝的大象中还有一个异类,它就是铲齿象。 铲齿象除了和其他大象一样,也有两个象牙以外,它的下颌还长得特别长,非常扁平,并向前伸出,在其前端并排长着一对和下颌一样扁平的大门齿,两者连接在一起如同一把精装的大铁铲。 下颌如铁铲,门齿似钢刃,所以,被古生物学家称为铲齿象。 铲齿象进食时与其他大象不同,分两步:首先把食物铲断,然后用鼻子将其卷进嘴中,而其他大象都是用鼻子直接将食物卷入嘴里。 铲齿象生存年代大致在距今1000多万的中新世中期,在亚洲、北美洲、欧洲和非洲都有分布。

现生的非洲象

现生的亚洲象

铲齿象

板齿犀

披毛犀也有其“近亲”,与披毛犀比较接近的有板齿犀。 板齿犀长5~8米,重3~4吨,与现代象大小相当,头上的角长约2米。 板齿犀全身也有毛,颇像小的披毛犀,它们都生活在第四纪大冰期时寒冷的地区。 板齿犀出现于大约160万年前,约1万年前消失。

披毛犀也常被称为长毛犀牛,它的现代“近亲”已经很少了。 全球现存的犀牛只有5种:黑犀牛、白犀牛、印度犀牛、苏门答腊犀牛和爪哇犀牛,它们都是极度濒危的物种。 其中以黑犀牛最多,也只有2万只左右;最少的为爪哇犀牛,仅存50余只。

现生的犀牛

雷犀可能是披毛犀的“远祖”,也可能是犀牛的异类。 雷犀的头上没有其他犀牛那样又长又尖的犀角,而是长着两个像兔子耳朵似的“犀角”。 但是,这“犀角”并不是其他犀牛那样的角质犀角,而是一种中空的骨质组织,其表面可能盖有皮肤。 雷犀的个子很大,高约2.5米,和其他犀牛一样营群居生活。 它生活在5500多万~3000多万年前的始新世至上新世早期,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的北部,如蒙古和美国怀俄明州等地。

雷犀

原古马

比虎、象和犀牛变化大的要属马了。 人们很难想象,今天骏马的祖先原古马只有普通的狗那么大。 原古马主要发现在德国,高约35厘米左右,最高的也只有60厘米。 它与现代马除了大小悬殊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它的前脚是4个趾,后脚是3个趾,而现代马的前后脚都是1个趾。 原古马生活在4900万~4300万年前的早始新世,历时约600万年,对许多哺乳动物来说它是一个“短命鬼”。 原古马的生存时间虽短,但由于它的前后脚趾在数量上的不同,使它在研究马的起源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著名的三趾马可能就是由它演变而来。

三趾马生活在距今530万~250万年的上新世。 它的前后脚均为3趾,故被命名为三趾马,身材比现代马要小。 三趾马在亚洲、欧洲、非洲和北美洲均有分布,我国主要发现在华北和西北地区。

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从原古马到真马经历了3个阶段:①原古马阶段(前脚是4趾,后脚是3趾);②三趾马阶段(前后脚均为3趾);③真马阶段(前后脚均为1趾)。 与马相比,长颈鹿的变化要小得多。

人们经常会问,动物园里长颈鹿的脖子怎么会那么长?它的脖子原来就那么长吗?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在300万~200万年前上新世的古长颈鹿。 古长颈鹿的脖子并没有今天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它只是因为贪食高枝上的嫩叶,不断地拼命伸长脖子,持之以恒演化而来。 中国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如山西、内蒙古和甘肃等地都曾发现过古长颈鹿化石。

三趾马

真马

古长颈鹿复原图

古长颈鹿骨架

现生的长颈鹿

在已经灭绝的鹿类当中,有两种很漂亮的鹿——并角鹿和大角鹿。

并角鹿生活在2300万~5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时期,主要分布在北美。 并角鹿高约1.2米,它除了在耳朵上方长有一对弯弯的角外,在其鼻子的后方还长出两个并在一起且在末端又分开的、形如一把两齿大耙的长角。 两者一前一后、一长一短相互呼应,异常奇特和美丽。 但并角鹿的大耙长角是为了防御还是为了装饰?至今无人知晓。

并角鹿

大角鹿的名称来源于它头上的大角。 可惜,大角鹿在7700年前就灭绝了!这么雄美的大角鹿,为什么会灭绝呢?可能是由于古人类猎杀的结果。 因为,在很多古人类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许多大角鹿的骨骼,它们可能是古人类吃了大角鹿后剩下的。 还有,在很多原始的岩画里都画有大角鹿,这也可能是原始人为了交流狩猎经验而画的。 这些可以作为古人类猎杀大角鹿的佐证。 但是,也有的古生物学家认为,大角鹿的灭绝是因为它的角太大、太重了。 可是,大象的牙不是也很大、很重吗?为什么大象没有灭绝呢?大角鹿的角到底有多大?根据化石测量,其角面的宽度约3米。 雄性大角鹿的角主要是用来吸引异性、交配前决斗和御敌的。 大角鹿的身高可达2.5~3米,能快速奔跑逃离捕食者。 它生活在300万~7700年前,在欧亚大陆均有分布,如英国、爱尔兰、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及中国的内蒙古、山西和河北等地。

您听说过星尾兽和雕齿兽吗?它们是哺乳动物,但是看起来很像爬行动物。 它们远看很像一种爬行动物——巨型驼背龟,因为它们的背上驮着一个大铁锅似的背壳。 但近看这大铁锅似的背壳竟然是由许多大大小小六方形的骨片镶嵌而成的,长在背部角质化的皮上,是一个能够随意活动的“盔甲”,其直径可达2米左右,是它们的“安全保护伞”。 它们是植食性哺乳动物,有小象那么大。 星尾兽体长约4米,身高约1.5米;雕齿兽体长与星尾兽相差无几,也是4米左右,但它比星尾兽高,最高可达2.5米。 星尾兽还有一条长约1米、如狼牙棒似的尾巴,这也是它防御敌人的利器;雕齿兽的尾巴更长些,超过1米,尾巴末端有短而厚的刺,可以有力地鞭击来犯之敌。 星尾兽生活在200万~年前的美洲;雕齿兽的生存年代比星尾兽晚,为3万~8500年前,它们的分布范围相同。 星尾兽和雕齿兽可能是由于其背甲太笨重,难于逃脱古人类的捕杀而灭绝。

大角鹿

星尾兽

雕齿兽

在哺乳动物中,还有一种最丑陋、最阴险、最恶毒的杀手——吸血蝙蝠。 吸血蝙蝠和其他蝙蝠一样,是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但它是唯一的以血为食的哺乳类。 别看吸血蝙蝠个体很小,最大的也只有30~40克,但它们危害却很大,因为它们以吸血为生。 它们成群结队地飞到已经熟睡的人身旁,然后静悄悄地爬到人身体上裸露的部位,用它们那极其锐利的牙齿,轻松地将皮肤划开,然后缩回脑袋观察,在确认人已睡熟,便开始拼命地吸食人体的血液。 因为吸血蝙蝠的唾液含有一种特别的、能够防止血液凝固的化学物质--DSPA的酵素,它会促使血液像水一样,被吸血蝙蝠舌下和舌两侧的沟管源源不断地吸走,一直吸到其肚子撑圆才肯罢休。 吸血蝙蝠多时,人体内的血会被全部抽干;吸血蝙蝠少时,因DSPA的酵素作用,血会像泉水一样汩汩流出,直至流干。 从而造成被害人的神秘惨死。 吸血蝙蝠不但吸食人类的血,还吸食其他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血,同时还会传播狂犬病等传染病。 万幸的是,吸血蝙蝠不像吃蚊子的蝙蝠那样全世界都有,它们只分布于美洲的中部和南部。 不过,吸血蝙蝠也有点小“贡献”,因为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应用它们唾液中的DSPA酵素,去化解人体中的血栓,以挽救脑中风病人垂危的生命。

吸血蝙蝠

在哺乳动物中,不仅有如此令人厌恶的吸血蝙蝠,还有憨厚、善良、美丽、人见人爱的大熊猫。 如今的大熊猫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东缘、长江上游海拔2400~3500米山系、东南季风的迎风面地区,这里气候温湿,竹林生长茂盛,能给大熊猫提供丰盛的食物,是它们理想的聚居地,如四川平武、青川、北川和甘肃文县等地。 在地质历史时期,大熊猫的栖息地比现今要广得多,分布的高程也要低得多。 北起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海拔500~700米的竹林山区均有它们的足迹。 古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大熊猫生活地的萎缩和爬高,是由于古人类活动地带的恶性扩张而引起的。 如果古人类能像我们今天这样珍爱大熊猫,那该有多好啊!大熊猫的祖先早在300多万年前就出现了,在几十万年前,大熊猫进入极盛期,不过现在它是濒危动物。 大熊猫与剑齿象是同时代的生物,在这个可爱的动物群中,剑齿象灭绝了,而大熊猫是幸存者。 所以,我们要格外小心地呵护它。

大熊猫

不仅陆地上生活有哺乳动物,海洋中也有,海豚就是其中之一。 海豚是最聪明和最可爱的哺乳动物之一,在海洋馆里它们是非常出色的“杂技演员”。 有些动物学家认为,海豚在某种程度上能与人沟通。 海豚的葬礼比我们人类所有的葬礼都要悲壮,它们严阵以待守卫着同伴的尸体,以防其他海洋食肉动物撕咬吞噬,直至尸体腐烂,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它们原是陆地生物,经过长期的演化,大约在5000万年前变为了海生动物。 海豚分布很广,地球上许多海域均有它们的踪迹。

海豹和海豚一样,也是由陆地上生存的哺乳动物演变而来的,它们大约于2000多万年前由陆地进入海洋生活。 海豹主要分布在南极和北极海域,其他海域较少。

海豚

海狮的出现时间比海豹和海豚都晚,它大致出现于1200多万年前。 海狮在太平洋北部、美国西北部和加利福尼亚州及其以南,以及澳大利亚西南部的海域均有分布。

海豹

海狮

海牛出现的时间与海豚相当,大约在5000多万年前出现,大致在3400万年前进入了鼎盛期,至500多万年前开始衰退。 衰退的原因可能是气候变化,也可能是生存竞争或者其他什么原因。 海牛主要分布在美洲和西非近海和入海河口地带。

蓝灰色的蓝鲸,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哺乳动物,也是最大的动物。 最大的蓝鲸长33.5米,重195吨,比最大的恐龙震龙还要重65吨(震龙重约130吨),比24头大象还要重(最大的大象重8吨)。 所以,蓝鲸是现代海洋中的“恐龙”。 蓝鲸大得超出人们的想象,它的舌头上能站立50个人,其心脏大小如小汽车一般,如果它患血栓病,可让小婴儿爬进它的血管替它清理治病。 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如此庞然大物,竟以小小的磷虾为食,它能吃饱吗?能!因为蓝鲸吃磷虾是以量取胜,它每天进食的磷虾重达3吨左右。 蓝鲸用肺呼吸,群鲸呼吸时,它们喷出的奶白色的雾柱冲高可达12米,蔚为壮观,是蓝色海洋中一道极为亮丽的风景线。 蓝鲸是一种很长寿的哺乳动物,大约能活90岁。 蓝鲸们会唱歌(发音),但是它们唱歌是为哪般?为了求偶,为了相互告知前方有食物、有敌人,还是向敌人发出警告?为了呼唤家族成员保持相互间的距离,调整前进的速度,还是大家一起高歌前进?至今仍然是个谜。 蓝鲸在全球海洋中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分布于南极附近的海域,其次是北极,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较少。 我国的黄海、东海和南海也有它们的踪迹。 蓝鲸是最濒危的海洋物种,早在196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就宣布禁令禁捕蓝鲸。 可是还有极少数国家为了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借科研为名偷猎蓝鲸。 这个历经几千万年长期演化而来的海洋“恐龙”值得我们人类共同来保护。

海牛

蓝鲸

海象以其一对如匕首似的长牙而出名,这个“明星”既笨拙又可爱。 它们大约出现在2300万年前,然后逐渐兴旺,直至史前还相当繁盛,进入史后时期迅速衰退,至今只有一种幸存,其衰退的原因尚不清楚。 其主要分布在北极海域。

海獭是仰泳“明星”,它们常常仰躺在水面上随波漂荡。 海獭非常聪明,它们潜入海底寻找食物,当捞到爱吃的海螺、海蛤、海胆和鲍鱼等带壳的食品的同时,还会捡起一块石头,然后马上浮上水面,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面上,将石头掖在其肚皮的皱褶里夹紧,用前肢握住食物,往石头上不断地使劲撞击,当贝壳被撞碎,它们就用舌头舔吃壳里的肉,美餐一顿。 现代的海獭生活在北太平洋寒冷的浅海区。 可它们不像其他生活在寒冷海域里的哺乳动物那样,皮下有一层厚厚的脂肪层用来防御严寒。 那么,它们是怎样御寒呢?原来海獭靠的是超级浓密的毛来御寒,这也说明海獭是由陆生的哺乳动物演化而来的,但它们进入海洋的时间不算太长,大概只有500万年。 海獭是一种非常聪明可爱的海生哺乳动物,可惜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它们的踪影了。

海象

海狗和海獭一样,也是由陆生变成海生的哺乳动物,但海狗进入海洋的时间比海獭要早得多,海獭在大约500万年前进入海洋,而海狗早在3000万年前就进入了海洋。 海狗只在北太平洋沿岸的岛屿地区才有分布,它们是异常珍稀的物种,我们应该格外地呵护它。 但是,在全世界最珍稀的海洋哺乳动物中,最迫切需要呵护的非北极熊莫属了。

海獭

海狗

北极熊比起海狗来,可谓大名鼎鼎、家喻户晓,它是北冰洋的“冰上之星”。 可是,北极熊所面临的灭顶之灾,却不一定人人知晓。 由于全球变暖,北冰洋的冰层迅速融化,如果北冰洋的冰层有朝一日全部消融,北极熊就成了无家可归的“孩子”,到那时北极熊如何生存呢?所以,为了北极熊、为了我们人类自己,人人都应该关注全球变暖。 要不,这个兴于2400万年前、盛于500万~100万年前的哺乳动物——北极熊,将葬送在我们人类的手里!

北极熊

中华白海豚——妈祖鱼

妈祖鱼被称为海上大熊猫。 它和鲸鱼一样,不是鱼,而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妈祖鱼的学名是中华白海豚。 因为中华白海豚像妈祖那样救过许多险遭海难的渔民,所以被渔民们称为妈祖鱼。 妈祖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在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和台湾海域,以福建的九龙江口和广东的珠江口最多,在澳大利亚北部沿海、非洲的印度洋沿岸和东南亚太平洋沿岸也有零星分布。 妈祖鱼的存量极少,估计只剩百头左右,我们一定要像保护国宝大熊猫那样,保护这个具有5000万年演化历史的海上大熊猫——妈祖鱼。

哺乳动物时代的生物多样性很高,除了上述哺乳动物以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其他门类生物,如地球最大的蚂蚁——巨蚁、世界上最大的鹤——恐鹤。

巨蚁也是个“短命鬼”,出现于4900万年前,灭绝于4400万年前,它们在地球上只生存了500万年。 但是,巨蚁出奇地大,其工蚁长约2厘米,最长的3厘米,而蚁后长达5.5厘米,其翼展开后长达13厘米。 巨蚁捉食昆虫,巨蚁化石目前只在德国有所发现。

恐鹤虽然是鹤,但它与鸵鸟差不多大,和鸵鸟一样也不会飞行。 鸵鸟身高2.75米,重155千克;恐鹤身高2.5米,重约130千克。 恐鹤生活于2700万~年前,是肉食型鹤类,主要分布在美洲。

巨蚁

恐鹤

在哺乳动物时代,被子植物异常繁盛,所以古植物学家称它为被子植物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动物界除了哺乳动物极度繁盛以外,比较繁盛的宏观动物还有鱼类、鸟类、软体动物等,微体生物有有孔虫和介形虫等。 在哺乳动物时代最伟大的事件是人类的诞生。

哺乳动物的起源是什么?

早在三叠纪晚期,就在恐龙刚刚登上进化舞台的同时,一群在当时并不起眼的小动物从兽孔目爬行动物当中的兽齿类里分化出来。 它们有点“生不逢时”,因为在随后从侏罗纪到白垩纪长达1亿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它们一直生活在以恐龙为主的爬行动物的巨大压力下,在夹缝里求生存。 直到白垩纪之末,当恐龙等在中生代异常适应的爬行动物发生了大灭绝之后,它们才得以在随后的新生代中顽强地崛起并成为新生代地球的主宰。 它们就是哺乳动物,它们最终能够从夹缝里崛起的原因则是它们已经具备了一系列进步的特征,如鸭嘴兽。

从晚三叠纪开始,哺乳动物在整个中生代经历了艰难而不屈不挠的发展过程,分化出始兽亚纲、异兽亚纲和兽亚纲3大类。 其中,始兽亚纲包括柱齿兽目、三尖齿兽目2类;异兽亚纲仅有1目,即多瘤齿兽目;兽亚纲包括3个次亚纲,即祖兽次亚纲、后兽次亚纲和真兽次亚纲。

英国南威尔士三叠纪地层中发现的大量原始哺乳动物化石骨骼是地球上最早的哺乳动物的代表,古生物学家把它们命名为摩尔根兽,归在始兽亚纲、柱齿兽目中。

摩尔根兽体形娇小,纤细的下颌显然属于哺乳动物类型——由单一的齿骨组成,而不是向爬行动物那样由齿骨和关节骨等好几块骨骼组成。 不过,摩尔根兽的下颌内侧有1条沟,其中依然保留了一点点关节骨的残余,这使我们想到它起源于爬行动物。 摩尔根兽比起后来的哺乳动物更加原始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们的下颌与头骨之间的连接还是双关节型,这一点与最后的似哺乳爬行动物双节颌兽有些类似,但是二者在哪个关节起主要作用上已经不同了。

摩尔根兽的牙齿是哺乳动物类型的,有小的门齿,单个的、大而锐利的犬齿,以及有2个齿根、上表面有许多齿尖的前臼齿和臼齿。 这些齿尖沿着牙齿的中轴或多或少地排列在一条线上。

随后时代中经过“漫漫长夜”发展起来的整个哺乳动物大家族,都是在摩尔根兽这样的身体特征的基础上一步步分化、演变出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摩尔根兽代表了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整个哺乳动物大家族的祖先类型。

东亚打工人 把迪拜卷成了深圳plus
岁时花序 插花艺术展 古乐雅集即将开幕 希韶 仟堂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