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岸 的真相 我看见中国父母一生追求 儿子在美读小学

看点 同样是养育孩子,为什么国内的家长看上去要更疲惫?和国外家长近距离接触观察后,一位带着儿子在美国读书的妈妈发现,对比东西方养育体系,中国父母的累,更多的是心累。而这种心累,也许与追求“上岸”的心态有关。

文丨静思编丨袁梓曦

早上,我送儿子上学,有三位父亲分别推着双座婴儿车一边遛娃一边晨跑,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

我忍不住为这个“奶爸遛娃晨跑天团”拍了张照片。

看着他们的背影,我忍不住感叹:外国爸爸的精力真好,目测三家都有两三个不满学龄的儿童、婴儿,他们竟然还有力气晨跑!

我和老公,二拖二,老大上小学、老二10个月大就送去了day care,没有被俩娃24小时贴身“捆绑”的我们,饶是如此日子都像身处暴风雨中一样东倒西歪,大人被折腾的疲惫不堪,每天睁开眼心情就像西西弗斯一样绝望。

别说晨跑了,我连呼吸都要用点力气才能完成。

在国外生活这些年,我很好奇:为啥国外的家长一拖N还能余留精力每天跑两圈、开party搞社交, 而我们这些中国父母,带一个娃都觉得累——钻到骨子里的那种疲惫。

与国外家长近距离接触、观察后,纵观东西方养育体系,我发现咱们 中国父母的累,更多的是心累。

而这种心累,也许与我们 一生都在追求“上岸” 的心态有关。

中国父母的

360度立体环绕型关怀

追求“上岸”的第一个体现是: 中国父母习惯倾尽全力为孩子打造一个好的“此岸”——生长环境

这滋生了我们对孩子的 精细养育,几乎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即使只有一个孩子也要举全家、两代之力为娃操心。

当年老大出生后,我们带孩子打疫苗,四拖一。姥爷抱着衣物被单(冬天)、姥姥拿着尿布包、爸爸提着安全座椅、妈妈抱着孩子,总之各司其职、都有自己的一摊子事。

再看坐在我们身旁的一位白人妈妈,两个四五岁的双胞胎男孩坐在旁边地上玩耍、两岁多的女儿坐在婴儿推车里、妈妈背袋里还装着三个月大的女儿,四个孩子里三个都在流鼻涕。但一拖四的妈妈淡定的就像去拜神的皇太后,稳稳当当、没有丝毫慌乱。

反而是我们一家第一次走进诊室时,把护士和医生吓了一跳:带孩子来做常规体检,怎么还带出一支队伍来?

家里一个宝贝,就算出门体检一阵的功夫,姥爷怕冻着、姥姥怕饿着、妈妈怕孩子离开自己会哭闹,所以必须大包小包带足东西,全家人兢兢业业的像老奴一样跟在身边,心里才踏实。

就算到孩子长大吃喝拉撒能够自理时,精细养育也没有就此止步,而时一以贯之。

去年圣诞节,我们全家外出旅行。早饭后我带着6岁的儿子去酒店的泳池游泳,泳池里还有一位黑人妈妈带着3-8岁之间的5个的孩子也在玩耍。

当看过和听闻太多有关孩童玩水时溺毙的新闻后,即使水深只到孩子膝盖的深度,咱们中国父母也必须像猎鹰护食那样,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防止自己的崽儿被奇袭。我这只猎鹰在岸上牢牢盯着儿子,快要把一对鹰眼熬成猫头鹰眼了。

儿子玩水玩了近一小时后,我又开始操心他累不累、渴不渴、体力是否不支要不要休息一会儿?上岸后他担心他会不会感冒、披着潮湿的浴巾会不会难受、要不要套件衣服不要着凉? 总之,自己就像二十四孝老母亲一样在一旁嘘寒问暖。

再看旁边的黑人妈妈,自己悠哉悠哉地坐在岸边的躺椅上刷手机,5个孩子就像小鸭子一样,有些在水池里嬉戏,有些在岸边哭闹。最小的儿子看起来不过3岁左右,上岸后有点冷,一边发抖一边哭哭唧唧。妈妈朝他侧目一瞥,高冷地扔过去一条浴巾,就算是献出了自己的母爱。

自己擦好身上的水,3岁的孩子凑到跟前说饿了。妈妈指了指桌子上置放时间不短的披萨,儿子默默拿起一块啃了起来……

我想,这要是放在我们中国家长身上,得疯吧:

你不帮3岁的孩子擦干吗?

吃饭前不要洗手吗?

披萨都冷掉了不用微波炉热热吗?

几个在水里的孩子虽然大了但也不足10岁,他们嬉戏打闹你不盯着点吗?

东西方父母对孩子操心这件事上,给我一种感觉:

中国的孩子,是爹妈们上刀山下火海后才得到的无价宝,必须卯足劲儿呵护;

外国的孩子——不知道是不是一个家庭里孩子众多的缘故——是爹妈们从义乌小商城批发进货拿到的,量大的前提下你不能再挑剔质量了……

每每小区里的中国孩子出来玩,你时常能看到一旁的监护人拿个小板凳坐在院子里,手边提溜着毛巾、水壶、防蚊液、防晒霜,随时准备上前伺候小主;同时还要时不时叮嘱孩子慢点跑、不要摔倒、不要玩土、手脏不要摸眼睛……

再看院子里其他土耳其的、巴基斯坦的、美国的、印度的孩子们,一个个光着脚丫在院子里跑,像无人问津的野草在夏风里被肆意吹拂。

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咱们中国父母已经把操心镌刻在基因里,必须时时拿出来操练一番,才觉得不枉为父母这个头衔。

升学、考试、文凭,

中国父母为娃背负的三座大山

追求“上岸”的第二点是“彼岸”,体现在我们对孩子学业的万分重视上。

在我观察到的大多数中国父母看来,孩子的人生如若真想要“上岸”,离不开一纸文凭、一门牢靠的技能、一份妥帖的工作,而这些都需要通过读书来完成。 由此, 很难不养成见缝插针就忍不住要教育孩子的“功利心”。

有一次,我在图书馆借书,前排的书架旁有一位妈妈给女儿借中文书,一边翻书一边弯着腰问旁边读小学的女儿:“这个字读什么?你把这句话读一下。”

女儿读的磕磕绊绊,还错了几个字。妈妈不开心了:“一周去中文学校学三次,你怎么还记不住这些字呢!”

在国内,逃不过卷英文的命;在国外,逃不过卷中文的命。

即使是与学术无关的一些项目里,只要事关孩子,咱们中国家长的那颗心总也躺不平。

我自认算是佛系的老母亲,没有给孩子报名补习班、不搞弯道超车提前学、不刷题搞题海战术,放学和周末的时间就是让他在户外撒欢跑,但也还是会忍不住要给儿子“指导一二”的冲动,总怕平平无奇的自己耽误了自己生出来的人中龙凤。

儿子学校每周五的课间时间都会举办show and tell活动,愿意上台发言的学生可以带着自己喜欢的东西向大家展示。作为转校生,儿子第一次知道这样的活动,他非常想和同学们展示他的邮轮模型,可内心跃跃欲试又忐忑不安。

我本该像潇洒的外国父母那样,用他们育儿路上惯用的“三板斧”话术:“我相信你能完成”“你是最棒的”“无论你做成什么样子我都为你骄傲”外加一句每天说八百遍的“I love you!”来终结这个话题。

但我作为一个“出厂设置自带鸡娃功能”的中国父母,还是忍不住会想很多:

孩子第一次做不好受到打击、继而自信心被摧毁了怎么办?

他被嘲笑了抑郁了怎么办?

会不会因为我的一时不上心,让他对public speaking有了阴影?这可是未来行走江湖一项很重要的软技能啊。

于是,在某个被雾气兜住寒凉的秋晨,在那条被落叶和松果铺满的路上,我无暇欣赏沿途的风景、体验母子温情;开始一本正经给儿子讲起了公共演讲的要点和窍门(刚好我在上一份工作里做过不少公共演讲),顺便还帮儿子把想讲的话用传播学里5W+1H的模型捋了一下……

但是, 与那些为孩子的学业花时间、花金钱、甚至不惜鸡自己移民的家长来说,我这连鸡娃的边角料都算不上……

这两年,大批内地中产为了孩子的教育扎堆奔赴香港的案例越来越多。数据显示,自去年年底推出“高才”政策开始,香港各项吸引人才政策共收到12万宗申请,有超过7.5万宗获批。今年上半年,香港平均每月人才引进10167宗,7月份获批数量更是比上半年的平均水平猛增37.3%。

不管是忍不住为孩子的软技能“指导一二”的冲动,还是为了孩子的学业举家迁移,中国父母都在争分夺秒托举孩子“上岸”。

父母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岸”

回到“奶爸遛娃晨跑天团”,在一个终身致力于操心孩子“上岸”的中国妈妈眼里,出门前她的脑海中可能已经罗列一堆问题:

孩子睡醒了吗?

饿不饿?

出门前换过尿布了吗?

早上冷外套加了吗?

接着为了这趟晨跑能够顺利实现,妈妈又会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一顿猛如虎的具体实践。决然不会像外国的父母那样,给孩子塞个安抚奶嘴、连袜子都不穿就推出门了。

而对于孩子记住规定的汉字、要show and tell做好这些事上,可能我们都很难达到一些外国父母那样的心态:

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没来由的自信;

相信自己持续不断地输出那些鼓舞人心的话就能激励孩子自动向人生巅峰爬去;

又或者,他们根本不在乎人生巅峰这件事?批发来的娃,能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爹妈已经完成使命了,倘若有一个孩子能出众些,已足够光耀门楣了?

咱们中国父母的心累,无论是养育环境所致、还是个人性格使然,大约,至死方休吧。

前几天,我读到《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文章《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医生,谈到“开学两周后,儿童精神科的医生会忙得不可开交”,到了“开学一个月后,儿童病房进入住院高峰期,很难住进去”。那里都是因为上学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孩子。

当孩子受到的伤害摆在我们面前时(当然不只是家长单方面造成的),我们是该慎忖度一下自己的养育方式了:

育儿是一种关系,孩子是要被理解和支持的个体。他们不是一堆有待处理的麻烦、也不是一个需要精益求精的项目。

一心都在推孩子“上岸”的我们很容易忘记,对孩子来说,父母才是他们最需要的那个岸。

图源:供图、Pexels、Pixabay

简介:静思,独立撰稿人,育有一儿一女,已出版《关键突破:25个直击问题本质的解决利器》等作品。

参考资料:联合早报《港劳福局长:香港吸引人才措施七个月申请人数 超全年输入目标》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中国父母在教育上普遍存在哪些问题?

中国父母在教育上普遍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对孩子期望太高,失望越大;中国人自古崇尚教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不少家长不切实际的期望,给了孩子巨大的压力。

配图:孩子上兴趣班

第二,急功近利,对孩子急于求成。 不少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才,给孩子报很多的课外辅导班,各种兴趣班,完全不顾孩子的承受能力,剥夺了孩子的童年乐趣。

配图:不能正确看待孩子的成绩

第三,对孩子成绩以结果为导向,不能正确看待孩子的成绩。 不少家长过于看重自己孩子的成绩,成绩好就高兴,成绩不好就打骂,完全忽视了孩子的努力过程。

配图:别人家的孩子

第四,过度贬低自己的孩子,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给自己做比较,好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殊不知过度贬低自己的孩子,会让孩子丧失自信,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家长的认可,这样心里才会更健康。

第三代导演谢晋的孽债:为何说智力低下的儿子是他们的讨债鬼?

谢晋在重庆的时候结识了正在读中学的徐大雯,之后在1946年两人在上海举行了婚礼,婚后夫妻二人非常恩爱,日子过得平静又幸福。

可是随之而来的事情打破了她们平稳的生活,无法预料的事成为了谢晋一辈子痛心的心病。

她们夫妻二人婚后一共生下了四个孩子

其中他们的三儿子和小儿子都患有智力缺陷,据悉,谢晋的女儿在智力方面也有一点点的问题,但是完全不影响自己的生活。

谢晋的四个孩子中就只有大儿子谢衍最健康,三儿子之所以智力有缺陷完全是在婴儿时期烙下的病。

但是谢晋的老婆徐大雯因为自己身体不怎么好,没有奶水,便请来了一位乳娘给三儿喂养,直到儿子被查出患病,才得知全是乳娘的原因,因为乳娘有哮喘病继而引发了儿子的智力发育不全。

可怜的老三,小小的年纪就患上了这种病,对于父母来说打击是巨大的。

谁知道,后来出生的老四也逃不过命运的羁绊

随着小儿子出生,家庭成员有多了一口,家里人口很多谢晋夫妇又忙于工作,便把小儿子送到了托儿所。

然而那里的条件却并不是很好,对于孩子的照顾又不够周到,导致谢晋的小儿子连续生了好几场病。

有一次因为严重发高烧差点抢救不过来,最终命是保住了,可是却和智力有缺陷的哥哥一样成为了智障儿,身体各方面也患上了很多疾病。

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父母对于自己孩子的病情无计可施,内心的无助和对于孩子的愧疚自责,才是父母心中永远抹不去的伤。 这种事情搁到谁身上都会让人很难受,甚至无法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

可是这种事情确确实实发生在自己家里,谢晋对于三儿子和小儿子倾入了更多的关爱与呵护,甚至每分每秒心里都会惦记着自己的孩子。

每当谢晋出门工作,三儿子都会在门眼里望着父亲离开

而谢晋看见孩子眼里的只有爸爸,满脑子没有别人的时候,谢晋内心的那颗刺在隐隐作痛。

直到三儿子在38岁那年,因为病痛离开人世,谢晋一直强忍着坚强终于忍不住崩塌了,儿子的离去,令谢晋痛苦万分,伤心不已,他颓废了好一阵子。

可是谢晋想到,自己还要照顾小儿子,他不能这样颓废下去,他要振作起来,之后谢晋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小儿子的身上。

小儿子患有很多疾病,每次癫痫病发作时候,都会让谢晋夫妇心提到嗓子眼。

而在小儿子少年时期,因为大人疏忽导致小儿子走丢了,当时谢晋夫妇的世界就像是塌了一般,四处疯狂地寻找孩子,到处张贴寻人启事,迫切地想要找回自己的孩子。

后来有好心人看到,并根据寻人启事上的地址,将孩子送了回来,这次谢晋夫妇再也不敢那样松懈,孩子是他的命,再也不敢犯那样低级的错误。

谢衍在事业上,并没有依靠父亲的名气,而是凭借自己的实力,脚踏实地的为事业拼搏、并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谢衍成为了父亲最为骄傲的儿子

谢晋有一个健康的好儿子也算是苦中生活中,唯一有希望的寄托,可是上天却是残忍的,丝毫不给这位老父亲一点怜悯。

在2007年,谢衍在美国查出得了不治之症癌症,这对父亲谢晋来说无疑又是沉重的一击,谢衍不想让家里人担心,对于自己患了癌症一事只字未提。

谢衍独自忍着病痛坚持完成了话剧《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直到2008年8月23日,谢衍最终因肝癌不幸去世,享年59岁。

直到2008年,10月18日,在儿子谢衍去世后的第56天,谢晋最终撒手人寰与世长辞。

一代名导,这一辈子为孩子们操了太多心,对于自己孩子们的病,谢晋曾经这样说过:“照中国传统说法,他们是‘讨债鬼’,我前世欠了他们的‘债’,今世要来还,可是,我今生今世还不清。”

为什么中国的父母总是把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跟我们中国的传统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同时父母过于看重孩子,所以会不自觉地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导致这种现象发生。

小时候我们总是会听到父母在耳边念叨,要认真读书,考个好的学校,以后要出人头地,控制欲强一点的父母甚至要孩子按照他们规划的路线来走,你说父母这是爱孩子吧,确实是爱,但这种爱是夹杂着自私和浓烈的个人情感的,我们都知道父母这样是为了我们好,但他们也仅仅是说了一句为我们好,然后就要我们按照他们说的去做,一旦没有做,或者没有到达他们的目标,就会指责了,说什么不听话、以后会后悔之类的话语,那为什么父母总是要把他们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可能性:

一、传统观念深入骨髓

既然是你的孩子,你肯定是希望他/她能够少走弯路,而父母作为过来人,自然会想着帮孩子规划前程,普通家庭的父母更是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自己没做到的事情以后让孩子来做,或者干出一番事业来给自己争气,可以靠着孩子来光宗耀祖,这种观念是永远都没有办法改变的,可以说基本上所有的父母都会这样想。 而事业成功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够超越自己,对孩子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二、过于看重孩子

这点无可厚非,有些父母在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甚至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去挽救孩子的性命,所以把孩子看得比自己更重要,自然而然就会把所有的精力都转移到孩子身上了,慢慢的父母就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孩子好的,就算有些想法是错误的,也要强加在孩子身上。 但我想说的是,孩子真的不想要这种窒息的爱。

父母爱子女没有错,甚至是一件好事,但是对孩子不能进行道德绑架,不能因为你们是他/她的父母,就要孩子按照你们的想法去做,去成为你们理想中的人,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她也会去规划自己的人生,去追求你们想要的生活,父母干涉得太多,反而是适得其反。

我闺蜜她生了二胎,大宝读幼儿园了,小宝还不到一岁,她现在就是做家庭主妇,老公一个人在外面赚钱养她们三个,两个人都没什么学历,日子过得比较紧凑的那种,有一次跟她聊天,她说现在她也不想那么多了,专心把两个孩子带大就行了,以后就靠这两个孩子,还说希望两个孩子以后争气点,不要让自己失望,说真的,当时我听到她这样说雷得我外焦里嫩的。

她现在不到30岁,孩子也才这么点大,你就跟我说你打算靠孩子了?为什么不是想着两个人努力点改变这种囧境呢,孩子以后会变成什么样都是未知数,现在就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了,这样真的好吗!当时我就说了她,可后面这样的话她又说了几次,我都不想反驳了,既然你想逃避,我也叫不醒一个要装睡的人。

和孩子一起成长,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比单方面的把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会更好,更多时候要学会尊重孩子,询问孩子的意见,自己也是从孩子阶段过来的,不要把当初自己反感父母做的事情,现在重演一遍在孩子身上。

金正恩主持召开国防和安全会议 阐明军事政治立场
普通人 听泉鉴宝 自称 别再神化我了 喊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