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重庆一位名校教师在家长群里怒骂家长的微信聊天记录流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有家长介绍说,这位老师姓徐,系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初一某班班主任。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在流传的该家长群里看到,10月14日上午9:30左右,徐老师在该班88人的班级群中称,她能理解家长对学生的关心,“请理解我作为一个人,现在情绪很不稳定,没有办法处理你们的所有问题,如果您的疑问无法自行解决,那么请联系领导或者校办,不要逼我我会爆炸。”
当天中午12:32,徐老师再次提醒称,“你们所有人都(现)在莫唉(挨)老子。”“都给我老子滚。”“滚远点。”
她说,“我这会儿手抖得停不下来,我要是猝死了,你们所有人都得对着我的遗体鞠躬,也必须对我的家人道歉,还需要给我的家人赔偿。”
这时,一名家长问“这是什么情况。”另一位家长紧接着说,“作为老师,说这样的话,不觉得有问题吗?”
没想到,徐老师@对方说,“你他妈的想告就去告。”该家长回应她说,“就你这句话,我肯定找学校。”
徐老师怼对方说,“你就算搞(告)到银河系带到宇宙大道宇宙之外,我就是要骂你,你想怎么样。”“你要打我是吗,来,老子跟你同归于尽。”“我在此提醒你们所有人都别挨我,我已经爆炸了,我不想造成二次伤害,如果你要伤害我,来,彼此伤害。”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向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的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办求证这些内容的真实性,一名女性工作人员称,他们已获知了这件事,目前正在调查处理中,如果调查属实肯定会处理的,“徐老师是我们学校本部老师,已工作多年,届时是否会将调查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要看调查的具体情况。”
北碚区教委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当天也获知了这件事,领导高度重视,正在紧急介入调查,至于是否会向社会公布结果,要看领导的处理意见。记者曾多次联系徐老师未果。
有资料显示,徐老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曾多次获得国家级、校级奖学金;获评“优秀学生”“优秀个人”等称号;北碚区新时代教师基本功大赛团队项目一等奖;“课标、教材知识竞赛”项目一等奖以及“说课”项目一等奖;中学地理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多次获得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参研多项重庆市级、区级基础教育课题。
据悉,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与重庆一中、三中、八中、巴蜀以及一外、育才并称“七龙珠”,均系重庆名校。
有教育专家称,作为教师或班主任,平时教学工作或班主任工作比较繁琐,他们任务重,压力大,学校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多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要多给他们作情绪疏导,缓解他们的压力,给他们一个积极健康的身心条件,让他们全心投入工作。
华商报大风新闻
有什么四川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
绝境中的对话什邡,蓥华镇中学初二(2)班的女生蒋德佳获救后,首先问周围的人,“初三(1)班的女生廖丽救出来没有”?被废墟掩埋一段时间后,蒋德佳开始体力不支,昏昏欲睡。 此时,被压在她附近的廖丽,一直对她说:“千万不要睡,你一睡万一醒不来怎么办?”原本不相识的姐妹俩,在废墟里不停地相互鼓劲,相互支持。 同时这间学校的邓清清,在废墟里,一直开手电筒看书。 “下面一片漆黑,我怕,又冷又饿。 ”她说,“我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清清的老师闻言,一下抱紧清清,说:“只要你能活着出来,就比什么都好。 ”2分钟后,县城没了朱贵平是北川县曲山小学老师,他记得,地震发生前,在3楼教室,他正要上课。 “突然只听到脚下轰的一声,房子轻微地摇晃了一下。 ”朱贵平说,“不到一秒钟,我就反应过来了。 ”“地震了,快往操场跑。 ”朱贵平拎住一个跑在前面的孩子,冲到门口操场上。 趴在地上2分钟后,朱贵平清醒过来,“我是近视眼,眼镜不见了,只看到周围笼罩在巨大的烟雾中,我抹了一下眼睛,整个县城已经不见了,没有一栋完整的房子”。 女生飞奔百里徒手刨出4亲人父亲被埋废墟中,腿部骨折,半夜被雨水冲醒,多次尝试之后,幸运拨通了远在成都读书的女儿的电话。 女大学生疾奔都江堰,在自发从成都市赶来的农民工的帮助下,徒手挖4小时,将埋在废墟里的一家四口成功救出。 “男生要坚强,女生不要哭”北川中学高一(1)班,12日下午,在新教学楼2楼上美术课。 山崩地裂,戴赢赢只记得“周围一片漆黑”。 一片哭喊声中,体育委员朱付敏的话才让大家稍微安静下来:“男生要坚强,女生不要哭,保持体力。 ”同学们用手机照明,发现三楼的楼板已经塌下来,压在教室的桌子上。 还没来得及趴下的同学,就此遇难。 全班33个同学陆续从一个救命裂缝中爬了出去,只刚超过全班65人的一半。 一匹红色呢子布经营布料生意的贺思萍,在救援现场,看到孩子的遗体被一具具抬出,却无法及时找到遮盖孩子的塑料布、棉布。 贺思萍,冒着生命危险,一口气冲上店铺二楼,为救援队搬来了一匹红色呢子布。 媒体赞扬她“为无辜的孩子保住了最后的尊严”。 废墟深处的来电23岁的向英,大学毕业后来到都江堰市中医医院内科当实习医生,地震时,她正在二楼上班,随即大楼倒塌。 她的父母,面对一片废墟,悲痛欲绝。 12日晚23点29分,母亲殷丽君的手机突然响了,“快,是女儿!”夫妻俩的心提到嗓子眼,按下了接听键,“喂,英英!”但电话那头,没人说话……夫妻俩忙拨回去,也没人接听……两分钟后,手机再次响起,还是向英,“喂——”还是没人说话……13日凌晨4点多,另一位医护人员的家属突然接到一短信:我们六个人在一起!周围的人们激动起来了。 还要什么面子,逃命要紧12日下午2点30左右,重庆儿童医院住院部众多家长抱着患儿从各个病房一涌而出,拥挤着朝外面逃命。 有个家长抱着还没穿衣服裤子的儿子往外走,十几岁的儿子害羞地阻止家长别往外走,家长大声嚷道 “这个时候了,还要什么面子,逃命要紧。 ”有的家长的拖鞋也在慌乱中被踩掉了,有个患儿脚上输液的针头被挤掉了,还在流血,有的家长鞋子都还来不及穿就跑出来了。 “我哪知道就是你”“那四个娃儿真的都活了吗?昨天晚上就听说有个老师救了4个娃儿,我哪知道就是你……”张关蓉扑到丈夫的遗体上放声恸哭。 13日一早,她的丈夫谭千秋躺在设在学校操场上的临时停尸场上。 他的遗体是13日22时12分从废墟中扒出来的。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员向记者描述。 张关蓉仔细地擦拭着丈夫的遗体。 张关蓉拉起谭千秋的手臂,要给他擦去血迹:“昨天抬过来的时候还是软软的,咋就变得这么硬啊!”张关蓉轻揉着丈夫的手臂,恸哭失声……操场上,学生家长按当地习俗为谭老师燃起了一串鞭炮……自己的妈也顾不上救“我自己的妈也顾不上救喽,先救学生吧!”都江堰市向峨乡现场救援的临时指挥王婉民说。 13日零时55分左右,记者见到王婉民时,她正拎着手电筒在向峨乡中学指挥救援。 “我们在外面还能隐隐约约听到里面呼救的声音,但缺乏足够的救援物资,救援进展极为缓慢,心里像是被人用手揪着一样。 ”王婉民几乎带着哭腔。 “我是眼睁睁看着自己87岁的老妈被压在废墟下的,我没有组织人去救她,我知道她已经不行了,我们要想办法尽量多救可能活着的人,特别是那些被埋在废墟下未知生死的学生。 ”“终于把救星盼来了”第一个进入汶川的记者:10时22分,飞机掉头飞回汶川,在狭隘的山谷间盘旋一周后,在城边的一个山岗上落了下来。 几位军人迅速跳下飞机,开始搬运飞机上的救灾物资。 数十位村民闻声赶来,但并没有抢上来搬东西,直到战士们挥手请他们上来,他们才围上来搬起了东西。 一位村民告诉我,村里死了十几个人,目前特别缺吃的和水。 “今天,终于把救星盼来了。 ”这位村民对我说。 母亲紧抱死婴翻越障碍一对夫妇用白布裹着一个婴儿——婴儿显然已经死了,但母亲仍紧紧抱着他,艰难地翻越障碍。 还有的居民,用独轮车推着自己年迈的父母。 两位与记者同行的都江堰市民,听说映秀镇通往汶川县城的道路已完全中断,不得不含泪返回。 他们把亲人的姓名电话交给了记者,希望记者能帮助他们找到亲人。 “求求你们,让我再救一个”5月13日,四川绵竹。 一所学校主教学楼坍塌了大半,100多个孩子瞬间被埋在了地下,数名战士在废墟中刨出了十几个孩子和三十多具尸体。 正在抢救时,废墟因余震和机吊操作突然移动,随时可能再次坍塌。 消防指挥下死命令,所有人员马上撤离,待稳定后再进入。 但随即,几名战士大叫还有活着的孩子,转头又要往里钻,另几名战友将他们死死拖住。 突然,一名刚从废墟中带出一个孩子的战士跪了下来,大哭,求求你们,让我再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3人20小时喝一瓶水5月13日,四川绵竹市。 阴雨中,朱天强等三名来自德阳的志愿者身着短袖,在伞下瑟瑟发抖。 从12日晚7时到13日下午4时,他们仨分享了仅有的一瓶矿泉水和二十块小饼干。 在这20个小时里,他们一刻不停地奔波在学校、煤矿的废墟上,帮助医院救助伤病员。 这些从省内各市赶来的志愿者,数量无从统计,仅和朱天强同来的伙伴就有54名。 目前,他们已成功救出100多人。 副省长哽咽谢的哥新闻发布会即将结束,四川省副省长李成云突然把记者们留住。 他说,13日凌晨3点半,他从德阳赶往都江堰灾区,路上时,看到成都的出租车打着应急灯,源源不断地往都江堰赶去。 一番询问下,才得知,电台通过广播号召广大出租车司机能够到都江堰帮助运输伤员。 “我感到非常感动。 ”李成云声音已经哽咽了,“这真的是无私的奉献!”地震时的手术5月13日,地震波及西安,位于省医院10层的10间手术室里,有8名病人正在进行手术,一些病人已实施了全麻醉,一些病人刀口还没缝合。 手术台周围,氧气瓶一个接一个倒在地上,手术设备不停摇晃,墙壁出现了裂缝,漆皮不停抖落。 主刀医生只能用一条腿顶住手术台,另一条腿蹬着地面,尽力让病人保持平稳。 “那一刻,所有人都会害怕,所有人都想逃。 ”一名医生事后说。 但参与手术地48名医护人员无一人离岗,8台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病人被人用担架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女主播的震后100分钟“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请千万不要害怕,更不要慌张。 不管你在哪个区域,千万别把自己暴露在不安全的地方。 ”5月12日下午2时55分,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女主播孙静,向全成都市民播报出第一句话。 提前5分钟上岗,孙静开始播报这个没有名称的特别节目。 一位家长前往幼儿园接到孩子之后,赶紧打来了电话,说:“所有的孩子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希望家长不要担心。 ”因为电台领导坚持,孙静和她的同事撤离大楼。 然后搭建直播车需要时间,她悄悄地溜回了直播间,继续播出节目。 这期特别节目共进行了100分钟。 市民在这里互通信息,互相安慰,成都市人民政府也通过这位女主播,发布了震后第一号公告。 (付克友/文)
重庆八中好还是南充高级中学好,做为一名教师的选择
南充高中和八中就不是一个层次的!你拿成都四七九和八中比还有的一比,南高充其量就是个地方学校,而八中是省级学校,地域差异也就导致了地位差异啊!再说每年的高考清北人数八中也要领先,而且八中的老师素质也要高出不止一个档次啊!这样吧,发篇文章就可以看出八中实力了弦歌浩荡七十载,春风桃李满天涯。 9月28日,重庆市一流重点中学——重庆八中迎来了七十周年校庆。 这一天,校园里既有风华正茂的年轻学子,年富力强的中年人,也有头发花白的老年人,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八中人。 这不禁令人感慨八中历史的年轮。 历经七十春秋的沧桑砥砺、整整几代人的努力,昔日深埋的种子早已发芽、生根。 59级校友王成言曾深情地说:“八中是我们的母校,我们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难忘的中学时代。 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人民做点事情,较好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与我们在中学时代打下的各方面的坚实基础分不开的,是与母校老师的教育帮助分不开的。 ” 70年的坎坷曲折,70年的奋斗进取,积淀了70年的历史,孕育了70年的文化,形成了厚重深沉的人文气息,遂成八中今天的辉煌成就。 在人的一生发展过程中,独特的校园环境是那一个阶段学习生活的物化标志,给人一种情感上的归依和激励。 走进八中,玉雕山水大盆景、花园小桥桥流水,承载厚重历史的树人楼,与一教楼的墙壁上醒目的“诚、勤、立、达”校训相映成趣,一派和谐氛围。 从1938年到2008年,即使八中校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博大的胸襟、神圣的使命感在现代文明的校园里古今依然。 它不仅彰显教育的神圣,传达的还是一种事实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 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八中校园文化在景观设置、物化特色层面的体现。 和谐校园建设是八中学校文化的营造,这种文化的最大特点是生命平等的观念和尊重博爱的思想。 八中的校园文化,体现在“四个注重”,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辐射力、影响力:注重传统美德、时代精神,注重高雅情趣、气质品位,注重参与意识、丰富内涵,注重景观设置、物化特色。 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以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处室、文明家庭为载体,倡导以礼为先、以仁为上、以和为贵、以德为主的育人理念,重点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孝心教育、感恩教育。 长期坚持普法教育,反对封建迷信、邪教伪科学,净化校园风气,形成遵纪守法、锐意进取、文明和谐的教书育人环境。 八中的校园生活活泼快乐,不因读书而失去青少年时期的欢乐;不因考试而丢失学习的兴趣;不因升学而丧失生活能力。 它使人脱离低级趣味而走向高尚、典雅;从学生考试优秀到成长优秀,校园文化的浸润符合人性规律与教育规律构筑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具有科学、民主、人文、开放四大特征,它奠定了八中和谐校园的基石。 和谐校园 塑灵魂精英 去年底,由重庆市教委、重庆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党政企业、社会各界及学生家长,对重庆市教委直属中小学的教育综合项目督导评估中,重庆八中获得了重庆市教委直属中学一等奖。 这是全市人民对重庆八中的最高褒奖,更是对她秉承70年“爱生、敬业、博学、团结”的优良传统,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赞赏。 直辖10年来,八中共培养6456名高中毕业生,其中,进入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及法国、古巴、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等学府进行深造的优秀学生逾100人;被北大、清华录取学生122名,被复旦、浙大、上海交大、中国科大等全国知名重点大学录取学生逾千名;重点大学录取4036名,占总数的63%;本科录取6057名,占总数的94%;尤其是2005级重点大学录取794人,本科录取787人,占总数的99.1%,创造了高中教学的奇迹。 2006年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达21人,2007年更达到25人。 八中的初中教育,即便是在沙区这样一个教育强区,也依然能够独占鳌头。 在2007年的中考中,八中上本校录取线的学生300名,有超过50%的学生顺利考入了市教委直属7所重点高中,上联招线的比率则达到了91.08%。 这些指标,连续多年均列全市第一。 在奥赛成绩上,八中学子在全国性的奥林匹克竞赛中“战绩”辉煌。 近三年来,八中有14人获得冬令营资格,有83人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科学、天文学等科目,获得了一等奖。 优质教学 开拓新境界 学校长期坚持艺术教育生活化。 通过经典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陶冶了学生情操。 学校经常性地举办师生摄影展、书法展、画展、音乐欣赏、名著欣赏、专家讲座、自编健美操、艺术节、文艺汇演等活动,学校时时处处弥漫着一种典雅高贵的气息。 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及各领域专家讲座,20多个学生社团使八中校园充满浓郁的人文、科学气息。 学校常年聘请外藉教师8-10人为学生授课,是全国十五所中美交流AFS学校之一。 并与英国利物浦绿岸高中、加拿大学校,互派师生友好交流。 体育方面,学校排球在全国比赛中,共10次获得优异成绩。 2002年获“安踏杯”全国少年排球女子组两个第一名;2004年在近100参赛单位中获全国少年女子排球第6名。 在重庆市级青少年排球赛中,八中女排8次获得冠军。 在重庆市级中学田径运动会中,八中共获得男子组、女子前一、二名共18次。 在全国文艺表演中,八中学子共获金奖、一等奖4次,如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中,代表重庆市的八中参赛节目舞蹈《红色记忆》获金奖;在重庆市组织的文艺表演中,八中共获得一、二等奖7次;如演唱《读社戏》获重庆三届艺术节一等奖、第二届学生艺术节综合文艺节目比赛一、二等奖。 学校还鼓励学子努力参与社会实践,学生调查报告《桥之魅》获重庆市“增光杯”初中社会实践一等奖,《重庆市禽流感成功阻击战背后的隐患》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一等奖。 学生科技活动蓬勃开展,在“全国机器人大赛”中荣膺中学组第一名,科技模型大赛四驱车获中学组团体一等奖。 郭隽参加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电脑动画制作”等第四名;傅媛媛、王玉琢在全国青少年五好公民主题教育征文中获一等奖;邱艳同学第三届国际文化服装节CCTV央视模特大赛获重庆赛区第一名;陈天赐同学在市第一届中学生运动会获男子跳高第一名,破一项纪录;廖怡在市田径运动会获第一名,破两次纪录…… 体艺教育 育阳光学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支优秀的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保证。 2003年,重庆八中14名教师参加重庆市重点中学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决赛13人获一等奖,获一等奖人数居全市第一,被社会誉为“八中现象”。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师资力量建设,400余教师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热爱学生、勤奋工作。 其中包括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4人,全国优秀教师、模范教师9人,正教授级研究员、特级教师13人,高级教师144人,“苏步青”奖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1人。 有50余名教师赴英、美、加拿大等国学习或工作交流。 在学科优质课比赛中,8人获全国一等奖,30人获重庆市一等奖。 仅近5年,八中教师交流发表的论文有1700多篇,在全国、省市级获一、二等奖有800多篇,由八中教师参编或的教育教学用书600余部,在各项教师技能比赛中,学校8人获全国一等奖,30人获重庆市一等奖。 有40余人获全国、市级荣誉称号。 八中现象 精品师资的跨越 学校不仅注重让教师“走出去”,也积极实施“引进来”的策略。 学校坚持在每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到校为师生开办讲座,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对话大师,滋润生命“的活动,言在当下,志在深远。 1999年5月21日,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到校开演讲,并解答师生提出的问题。 2001年3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中学科普报告团的李竞院士(北京天文台研究员)在学校报告厅举行了《世纪巡视我们的太阳系》讲座。 3月23日,中国科学院中学科普报告团的陈光院士在学校报告厅举行了《现代战斗机的发展》讲座。 2002年3月12日,新西兰继续教育国际学院院长詹母斯.蒙哥马利先生应邀来学校参观访问,并举行了讲座,介绍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情况。 8月26日,特邀全国知名教育专家李镇西教授来学校作《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的讲座。 9月22日,美国著名科幻作家杰弗里.兰蒂斯博士(火星叔叔)给学校学生作了《火星与太空探索》的报告。 2003年10月28日,重庆市心理健康研究协会主任朱院长给学校班主任做《学生心理健康的分析》的报告。 2004年11月10日,香港女探险家宋乐诗博士在学校逸夫楼作了《极地》的科普报告。 2005年10月6日,学校邀请了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来学校作题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和《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报告。 2006年2月16日,国际部邀请加拿大约克大学人类学教授到学校为学生作了《加拿大文化教育》的讲座。 2007年,全国知名哲学家、诗人周国平到学校开设讲座。 通讯员/胡郭勇 记者/赵军 对话大师 八中学子如沐春风 世界天文奥赛金牌获得学生闪亮物理年纪念会 2005年4月19日,重庆市2005年“世界物理年纪念大会暨‘物理照耀世界’光传递活动”在学校体育馆隆重举行,学校高三年级学生、世界天文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获得者曾理同学代表全市中学生发言。 这次活动由重庆市科协、教委和物理学会主办,学校承办。 相关市领导及在渝院士、专家、教授等出席了盛会。 郎平为学校排球队题词 学校是全国培养体育人才试点学校。 开展排球传统项目40年,为国家、省市、高校队输送体育人才达400余人,校女排荣获2004年重庆市青少年排球锦标赛冠军、重庆市第五届中学生排赛冠军、重庆市青少年排球锦标赛冠军、全国少年女子乙组排球赛第六名、第九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排球比赛第八名。 前国家女排教练郎平曾为学校排球队欣然题词:勤学苦练、早日成才。 【榜 单】 2005年到2008年 考入清华北大学生名单 ●2005年:陈鹤瑞 黄林 刘婷婷 彭晨 秦邱月 吴昊 姚瑶 余怀强 余坤锴 曾理 张杰 刘锟 龚利鸣 蒲倩 秦邱川 杨鹏 叶欢 祝雪娇 ●2006年:吴迪 谭裕韦 杨先桃 刘思嘉 周浩 舒俊龙 杜应磊 付晓 刘淼 邓秋菊 罗扬 蒋菡 顾森 古容容 ●2007年:李昆霖 谌錾 李德渝 余诚 李俊泽 刘白舸 顾森 张沛瑞 赖雨轩 刘颖 易正 江南 何银深 贺劲鑫 陆朝胜 杨琳琳 刘文涛 陈进科 段星宇 陶沿初 徐韵 向威 向武 李舒涛 况韵 ●2008年:徐昊漪 万峻辰 于洪亮 朱立峰 徐梓原 袁园 李倩茹 江林峰 幸泽 贾婷(藏)胡易 田秋原 郭彪 李欢 陈元龙 廖俊峰 【学校演变】 七十年演变轨迹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原名重庆市私立树人学校,系爱国实业家杨若愚先生创办。 ●1938年7月巴县政府以教字第 1692号指令批准立案。 初始只有小学,1940年春开办初中,1948年春开办高中,从而小学、中学分开。 中学校址即原创办时校址,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小龙坎正街96号,至今未变。 ●1952年12月由重庆市教育局接管改为公办学校,更名为“四川省重庆第八中学校”,属重庆市教育局管理。 ●1958年9月经重庆市市委批示,决定重庆八中划属重庆师范专科学校管理,改名为“重庆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简称师专附中)。 ●1971年6月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批示,重庆师专附中恢复原名“重庆第八中学校”,属沙坪坝区教育局管理。 ●1980年10月27日重庆市教育局“重教发(80)317号”文通知:重庆八中经省教育厅批准为省属33所重点中学及重庆市首批办好的6所普通重点中学之一。 ●1980年11月沙坪坝区教育局正式将八中移交重庆市教育局(现重庆市教委)直属管理至今。 【关于八中】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简称“重庆八中”),创始于1938年。 学校以“育人为本、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突出了重庆八中“严格要求、人文关怀、书香熏陶、涵养潜力”的办学特色。 “爱国敬业、务实创新”的校风浓,“敬业爱生、博学协作”的教风淳,“主动刻苦、好奇严谨”的学风纯,使历久弥坚的八中优良传统“顾全大局、团结奉献”的精神进一步得以发扬光大。 【辛辣评弹】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重庆八中诞辰七十周年,无疑是近日重庆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 作为全市“龙头学校”之一,八中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教师队伍和教风学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可以说,八中能取得今日之成就,除了历届领导、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之外,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八中不仅仅属于全体八中人,更是全重庆的八中,是社会的公共优质资源。 在我市打造西部教育高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八中不仅应“独善其身”,更要主动发挥示范作用,促进学校和区域教育的发展,这将是一件利人利己的善举。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我们欣喜地看到,八中已在路上。
求一份关于“学生在校能否带手机”的辩论词(正反方都要)
希望能找到对你有用的 呵呵不提倡应是主流 杨英琴 40岁 教师 不提倡高中生带手机进入校园应该是规范的主流,这并不能说我有多么落伍,而是据实分析。 首先看看高中生的交友范围,他们一般的交际就在班级和学校里,他有必要带个手机来联系这些同学吗?其次高中生不一定有很强的自制力,在课堂上发短消息或打游戏都可以在老师的眼皮底下隐蔽地做,这会影响学习。 第三,担心手机会成为新型的攀比物,因为手机型号在不断翻新,外形、功能、价钱都能成为比较的对象,攀比心自然会影响到学习或学生的心态。 有这些客观原因在,我是不赞成学生带手机进学校的,我会这样对学生说:“如果你们有事一定要打电话,老师的手机借给你们打。 ” 和家人保持联系 蒋勤 我们夫妻平时工作都很忙,女儿今年小学毕业,便到浦东的进才中学预备班住宿部。 女儿第一次住宿,对她而言,肯定有些生活上或学习上的事要与我们交流,尽管宿舍外有公用电话,但如果遇到急事或突发事件,手机还是最好的交流工具。 我把我原来用过的手机给她用,只是为了方便和家人联系或报个平安,她从不把手机带进课堂,只是回宿舍用。 中学生最好不要常用手机,它只是种通讯工具,如果沉缅于款色的攀比、短信的发送及手机游戏,一定会影响学习的。 规则以外下功夫 樊幸芳 55岁 退休教师 制定规则来规范中学生使用手机,可以消除一些弊端,我是赞成的。 这让我想到早些年对学生上课用“文曲星”之类定规矩的做法。 而且中学生不比成人,在学校里的交际圈有限,作一些合理的限制不太会对他们的日常通讯有影响。 但是光定规矩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有这些规矩,让他们自觉自愿地遵守。 有必要的话,建议老师可以用召开家长会等方式联系家长,让家长配合来做好学生的工作,这样更有效率了。 条例有矛盾之处 卫晟磊 18岁 高中生 我觉得这个学校制定的条例有点矛盾,既然允许学生带手机进学校,怎么能要求“不应携带移动通讯工具进入课堂”呢?如果不能带入课堂,住宿生把它放在寝室会觉得不安全,而走读生根本就无计可施了。 而一般我们需要用手机就是在课堂里,比如到了学校发现要交的作业忘带了,那就可以趁下课时打个电话回家,要爸妈送过来。 而条例却是这样规定的“在教学场所不应使用手机”,那我们即使带了手机也是白搭,不能达到方便的功效,真有急事要打电话也得趁下课几分钟时间匆匆跑到宿舍区去打了吧。 纳入行为规范 秦德华 48岁 教师 我所在的学校只是一所初级中学,但学生中使用手机的也已经不占少数了。 有时候自己站在上面讲课,正讲到兴头上呢,听到下面有铃声响起,要么就是看到有学生在用短消息传递信息,甚至交头接耳地交流各自收到的有趣的消息,心里便会十分恼火。 为了这,我和其他老师也不止一次地商量过了,但都觉得没有什么“硬”措施去管理:批评他几句吧,转眼就忘;想要没收,手机又不比小人书之类的,属贵重物品,很快就得归还;想要禁用,只要学生调了振动档,小小的手机往课桌里一塞,还是防不胜防。 所以,现在看到了这些由学校出面制定的规定,我不由得拍手叫好,甚至希望以后能把手机的使用纳入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让他们在强制的规定下逐渐习惯于有节制地使用、甚至不用,这样才能恢复学校往日的课堂秩序。 给我们些自主权 张延军 15岁 学生 我觉得把手机带入课堂会影响正常的上课秩序,的确不好,应该规范,但用不用手机也要班主任批准,好像就有些过分了。 像我这种成绩不大好的学生总是要吃点亏,班干部、学习成绩好的则又有优势了。 我本来就对用成绩来衡量学生的标准十分不满,因为自认在很多方面并不比别人差,但是,老师就是这么“功利”,我也没什么办法,如今要是又添了不能用手机的“阴影”,岂不是让我更“低人一等”,不行,我可咽不下这口气。 况且,手机是属于私人物品,拥有一只也是十分正常的。 所以我觉得,只要自己用手机的时候稍微自觉一点,尽量在上课的时候关机,下课的时候也不要影响他人,那么,学校、老师就不应该干涉,多给我们一些自主权吧。 发短信息影响别人 李同学 16岁 学生 我们班上有一大半同学都有手机,我也是其中之一。 虽然每次上课老师都会象征性地要求我们关掉手机,但管理却不大严格,很多人都把手机调到振动状态,在桌子下面偷偷地玩。 很多同学都对短信息上瘾,把各式各样的短信息发来发去,下课的时候还比较谁的短消息新鲜好玩,还有同学特别喜欢自己编写各种短消息,抒情的、搞笑的都有,每天以发表“新作品”为荣。 虽然我上课的时候会关机,但是身边的同学都在发短信,而且一收到好玩的短消息还会叫我看,同样会分散我的注意力,这就像是一种气氛,让人身不由己。 其实,我特别希望学校可以管得严点,制定一些惩罚措施,管管那些上课玩手机的同学,我不愿意受他们的影响。 堵不如疏 对中学生的手机一族进行如此规范不妥。 其一,这会增加教师的负担。 既然有此规定,如何落实?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必定要采取一定的手段保证学生没有携带手机进入教学场所,严格审核、仔细检查、一一把关是必不可少的,这无疑是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其二,如此规定只会给学生带来反感和逆反心理,实际效果并不好。 手机已是普遍的通讯工具,加之中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越是得不到满足,越是要去尝试,一味压制并不是办法。 所以,堵不如疏。 禁用不如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注意场合和方式。 君不见,教师在开会时,也会“机声不断”吗。 京城名校不提倡中学生带手机 据北京日报报道,北京人大附中、4中、首师大附中等京城名校纷纷作出口头和书面要求,不提倡中学生进校带手机。 北京名校不提倡中学生带手机的理由主要有三:一是不安全。 首师大校长石彦伦认为,手机是贵重物品,孩子带手机上学很惹事。 上体育课或搞其他活动时容易丢失,给老师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一些不法分子见手机起意,专抢中学生手机,有的还伤了孩子。 孩子之间因打手机和发短信息不当,也引起了不少纠纷。 二是影响学习。 人大附中在给家长的通知中明确写上上学不许带手机的字样。 许多学校的任课老师反映,有的学生上课接手机,影响自己也影响老师和同学。 有的学生偷偷发短信,压根儿不注意听讲。 已经发现多名学生因迷恋发手机短信成绩下降。 三是引发攀比心理。 刚刚考上某名校的高一新生,非让妈妈掏4000多元买了一个彩屏手机,这已是他上中学以来换的第五个手机了。 只要手机新款一出来,总有许多中学生缠着父母买。 给孩子买吧,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不给孩子买吧,怕同学瞧不起孩子,难为了家长,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理。 京城名校校长和教师普遍认为,校园可用IC卡电话,同学有急事告诉家人还是很方便的。 目前中学生应该对手机说“不”,希望家长配合。 等手机像笔那样普遍用起来时,再让手机进中学校园不迟。 中学生带手机,好事?坏事? 不可否认,手机在中学生族群中流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但心智还不成熟的中学生腰别手机,身带大额钞票的现象中隐藏着一种潜在的危机。 姑且不论中学生是否懂得合理消费,给他们过多的零花钱会不会使他们养成铺张浪费的习惯,也暂且不说过多地使用手机对他们的大脑发育是否照成不良影响,单就身体薄弱的中学生带着不少的财物和手机独自在大街小巷行走时可能遇到的危险而言,就应该引起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近来有一伙吸毒人员为了筹集毒资,以中学生为作案对象,连连施以黑手。 他们的作案手段其实十分简单,就是在路上拦住一名中学生,说我们在跑路(即指正在被公安机关追捕),你去帮我叫一个人,将学生骗到偏僻的小巷等场所,而后借学生的手机拨打电话,托辞去找一个人,让学生等他,然后就带着手机溜走。 这伙人再将手机变卖,所得赃款用于吸毒和挥霍。 如果学生反抗的,就施以暴力强行将手机和财物劫走。 遇到上述情况的中学生往往缺乏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不知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 其实一些预防和补救的措施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如家长减少中学生身上携带的财物以及中学生遇到上述事件后应及时报警等。 中学生该不该拥有手机? “您给孩子买手机了吗?”前两天,海淀区某中学召开的一次家长会上,中学生的手机问题再次成为谈论焦点。 据校方统计,全校1700多名学生中,有手机的已达到1100余人。 因为有些学生没有报,实际上恐怕远不止这个数字。 如今,学生在校园里打电话的、发短信的随处可见。 中学生用手机是利是弊,引起校方和学生家长们的极大关注。 家长:用手机“遥控”孩子行踪 主张给孩子买手机的家长都表示,买手机的目的一是为了关键时刻能找到孩子,比如放学后能督促其尽快回家。 二是一旦孩子路遇歹人,也能及时用电话报警。 一位家长说,手机实际上是一根“绳”,能“拴”住孩子让做父母的放心。 看来,家长们的本意是好的,问题是孩子能否正视您的厚爱和正确使用手机呢?刘先生给今年升入中学的儿子买了个手机。 谁知,每当刘先生有事需要马上找到儿子时,手机总是“关机”,怎么着急也联系不上。 现在,儿子照样晚回家,理由不是手机没电了就是忘记了开机,反正他能有一百个理由等着你。 记者在校园里见到一位正摆弄手机的女生,她对父母这片好心的理解是:“我妈动不动就给我打电话,‘监视’我的一举一动,特烦人。 ” 学生:同学有我也得有 王女士的儿子班上50名学生中,有40多人拥有手机,他磨着非要个手机不成,理由是手机和自行车一样不能“落后”。 据一位班主任统计,从9月1日开学至今,她的班上又有8位同学新买了手机,而且都是功能齐全的彩屏新款手机。 有时,一到课间休息,就见学生们仨一群俩一伙,彼此“切磋”着自己的新手机。 手机有了,联络家长的主动权在孩子手里,至于怎样联络和联络什么就要看他们出于什么目的了。 9月20日是个星期六。 下午,笔者在八大处开往玉泉路的一辆公交车上,见七八位身着校服的中学生聊得正欢,言谈话语中流露他们刚刚从西山游览回来。 一位男生提出晚餐“聚聚”,另一位男生马上提出要联络家长。 只见他掏出手机拨通电话说:“妈,晚上我要加课,复习得很晚,不回家吃饭了。 ”打完电话还得意地对同伴说,“有电话就是方便”。 事实上,有些家长也意识到孩子的话有水份,甚至也查实了孩子说谎的事件。 但是,见其他家长都给孩子买了手机,自己的孩子天天吵着要,扭不过就给买了。 一位家长还说,自从给孩子买了手机,孩子干脆不用家里的电话了,常躲着父母用自己的手机对外联系。 家长还承认,孩子用手机谈论学习方面的内容少,主要用于学生之间发短信、玩游艺、或是登录互联网。 老师:短信干扰课堂教学 对于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许多校方的态度十分坚定:手机扰课堂,黄色信息害了孩子。 据海淀区某中学高校长介绍,在校生使用手机大都用于玩游艺和接发短信息,尤其是黄色信息泛滥,这些黄信息又是从网上或其他渠道得来的。 手机干扰课堂影响了正常教学。 该校高一某班班主任说,他上课时经常听到手机铃声,虽然一些学生将手机处于静音,但是手机的短音提示功能还是影响了课堂秩序,一些学生痴迷课堂发送短信息更令老师们头痛。 高校长介绍,开学后校方就学生上课玩手机问题组织过几次专门检查,当场收缴了部分手机,从查收手机情况来看,这些学生主要在课堂上悄悄发送信息,其中“黄段子”占七成以上。 这些内容无疑有害孩子身心健康。 学生愿意用手机发短信是因为“一对一”手法较为隐蔽,写纸条容易被人发现和被老师查收,一些在校生迷上短信后不能自拔,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为此,笔者采访了朝阳区、海淀区教委中学部有关人士。 据介绍,对学生能否带手机到校问题,目前还没有统一规定。 针对学生课间发短信、打手机等问题,一些学校正在制定相关制度,不允许学生课间打电话、玩手机、或听随身听。 他们认为,学生以学为主,与学习无关的物品不要带入学校则是各校坚持的基本原则。 海淀区教委有关负责人则表示,针对中学生带手机问题的利弊,近期将分别听取学生家长和校方管理意见,以便订立相关规章。 日本初中生严禁带手机 ——手机给校园带来很多麻烦,尤其是女孩子 手机游戏功能让孩子们爱不释手,手机短信更是被称作“第四媒体”。 然而,中国校园和课堂上频频响起的手机铃声,也让老师和家长们感到忧虑。 中小学生是否需要手机?学校是否应该拒绝手机?世界各国都在关注这些问题。 每月要花3万日元手机费 “假如生活中没手机,你觉得怎样?” 河原里佳睁大双眼,表情有点夸张,“那怎么行呢?” 这个14岁的东京女孩不能想象在一个没有手机的世界里生活。 里佳有100个必须拥有手机的理由———和朋友交换伊妹儿、与朋友交换照片、妈妈能找到我、迷路时可用手机确定所在地点、上网找材料…… 她告诉记者,她一天要给三五个人发20至30条短信,要打十几次电话,“不过现在已经少多了,”她说。 “你的短信朋友都是什么人呢?” 里佳笑笑说,他们多是男性,从十几岁到30多岁,有好几十人。 “你们谈什么?”记者不禁好奇地追问。 “谈的内容嘛,”她停顿一下,“有学校的事情,也有男女之间的事情,还谈些色情,”她表情有些神秘。 “你有男朋友吗?” “有过,但我们分开了,”她做出曾经沧海的表情。 “短信朋友中没中意的吗?” “有,一个北海道的男孩儿,念高一。 ” “你们见过吗?” “没有,但我们感觉很好,”里佳十分自信。 “见过他的照片?” “没有,”她好像并不在意。 “你会发展他做男朋友吗?” “不,男朋友应在身边找。 ” 里佳是个爽快的女孩,她把手机给记者看,它是粉红色的,十分精巧,系着坠饰。 她说这是她的第三部手机了,最早那部是3年前妈妈给买的。 她回忆道,“那次我报名参加一个秋季小号吹奏培训班,要离家一个星期,妈妈便送我一部盼望已久的手机。 ” “每月要花很多钱吧?” “对,大约两三万日元吧(1万日元约合人民币698.46元),家里给付。 ”她还说,父母并未限定她的手机费用上限。 不过到了高中,父母便不再支付她的手机费了,因为按日本法律,高中生可以打工赚钱了。 初中生严禁携带手机上学 面对汹涌澎湃的手机普及浪潮,日本学校是如何应对的呢?记者采访了筑波市立大穗中学的教师小泉先生。 他告诉记者说,日本多数高中不禁止学生携带手机入校,但初中则是严禁的。 最近,一日本地方中学还致信2000余名家长,指出中学生原则上不应拥有手机,呼吁家长立即与电话公司解约。 日本中学上课多在上午8时40分至下午3时40分,课后多数学生留校参加音乐、美术、手工等课外活动,一般持续到下午6时左右结束。 在这段时间里,初中生是绝对不可以使用手机的。 记者问小泉先生,为什么初中与高中区别对待,他说最主要的是初中学生自制力低。 他举出很多可能导致的问题。 如上课发短信,会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 另外,日本青少年犯罪,很大一部分都是利用手机,手机往往是进行盗窃和暴力活动的联络工具。 小泉告诉记者说,他自己服务的学校也有手机带来犯罪的事例。 还有就是造成浪费,有的孩子每月手机话费竟用掉10万日元。 总之,手机的普及,给日本校园带来普遍的麻烦。 与手机有关的麻烦事实在是不胜枚举,尤其是女孩子。 日本报纸披露:一16岁高中女生,通过手机发短信,“想认识文艺界名人”,结果一条回信把这个女生骗了。 那是个公司职员,说要给这个女生介绍名人,在花言巧语、威逼利诱之下,这个女孩被领到饭店遭到强暴。 还有一16岁女生想减肥,便用手机发一短信,“请告诉我减肥信息”,没承想,那个本应带来信息的人竟说,“我得检查一下你的身体,看是否符合用药标准”,那个女生胡里胡涂地被欺负了。 不要给陌生人回信 记者问小泉先生,如发现学生带手机入校,校方如何处置?小泉说,倒不是特别严厉,如果发现会先没收,待放学时再交其带回,同时还要通知该生家长。 尽管校方禁止学生携带手机入校,但并未禁止学生在校外使用手机。 所以手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无法杜绝的。 河原里佳就告诉记者,她们班1/5的人有手机,只要不在校园内用,老师就无可奈何。 而且,学生有时会将手机电源打开,转成振动模式来接收短信,这样即使携机入校,校方也无法察觉。 最近,日本有的初中教师开始撰文,主张对手机开禁。 他们认为,手机现在已成为个人生活中的必需品。 晚上孩子去夜校补习,如果带了手机,父母就放心。 此外,参加学校活动外出数日的孩子,有手机就能随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再者,从经济角度上看,只要不是最新款式,手机在价格上几乎就是白送,而支付通讯费用,只要家长严格把关,应该不会造成超支。 尤其是不少电话公司都有特殊服务,会按照签约将手机每月的费用限定在某一标准内,一旦超出,立即停机。 至于手机引起的犯罪问题,有的教师主张,只要学生别给陌生人回信、不公开自己的手机号码、不让对方识别自己的性别,一般不会出现麻烦。 总之,对“中学生是否需要手机”这个问题,日本各界众说纷纭。 有人称现代青年是“拇指的一代”,意指十几岁的孩子以手机收发短信,拇指发达。 记者认识的一位教授悲叹道,拇指文化的发达,造成大脑的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