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两个项目上榜 项目揭晓 2024年 非遗四川·百城百艺

非遗四川

10月10日,记者从雅安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获悉,2024年“非遗四川·百城百艺”项目名单揭晓,30项四川非遗品牌入选,其中我市两个项目榜上有名,分别是雨城·南路边茶和芦山木雕。

南路边茶加工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工序考究,具有重发酵、后发酵、多次发酵、非酶促发酵、转色发酵等显著特点。该技艺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11月,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年来,我市为传承与弘扬南路边茶文化,精心打造了雅安记忆非遗保护展馆“南路边茶”展厅、市博物馆“雅安藏茶”展厅、蒙顶山茶史博物馆、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博物馆、中国藏茶村藏茶文化展示馆、雅安生态博物馆、藏茶博物馆、雨城区茶马古道博物馆八大展示场馆。并设立了南路边茶传习所1个、制茶大师工作室5个、省级非遗体验基地2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为南路边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提及芦山木雕,不得不提“刘氏木雕”,该技艺早在2018年便荣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基于根雕属芦山木雕的一部分,近年来,芦山县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东风,大力发展根雕产业。该产业以芦山根雕文化产业园为发展核心,包括金丝楠水街和中国乌木根雕艺术城。经过不懈努力,自2013年起,芦山县根雕产业已成功创建国家级品牌2个,省级品牌6个,并斩获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办的最高奖“百花杯”金奖在内的国家级奖项41枚,省级奖项123枚,极大地提升了芦山根雕的业界影响力和美誉度,为品牌塑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 戴富丽

非遗四川·百城百艺

龙舟有几个非遗项目

龙舟有几个非遗项目介绍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龙舟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10项,其中国家级2项,分别为龙舟制作技艺和赛龙舟。

“龙舟制作技艺”是一项伴随着龙舟竞渡活动而兴起的传统技艺,在东莞市中堂镇有100多年的历史。 中堂镇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龙舟制作之乡,是东莞市及邻近市县唯一有龙舟制作坊的镇。 2008年,龙舟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莞市拥有“中国龙舟之乡”、“中国龙舟文化之乡”、全国第一个“龙舟之乡”等荣誉称号。 与龙舟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10项,其中国家级2项,分别为龙舟制作技艺和赛龙舟。 龙舟文化在东莞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进入21世纪,东莞市赛龙舟成绩斐然,龙舟队伍在亚洲龙舟锦标赛、世界龙舟锦标赛、“炎黄杯”世界华侨华人龙舟系列赛、中华龙舟大赛等多个国内外赛事中夺得冠军。

习性习俗

木雕

龙舟作为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 中堂有规模的赛龙舟已有一百五十年历史。 每踏进农历五月,中堂镇江面上就会欢呼声震天、锣鼓声动地。 中堂龙舟景既有“趁景”(即自由竞渡),也有锦标赛。

百城百艺

分别有五月初二的斗朗,初四的槎窖,初六的潢涌、江南,初八的马沥,五月十三的中堂等上规模的景点,它们从农历五月初二到五月十三吸引大批的观众前去观看,是一项很好的全民健身运动。

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东莞市龙舟制作技艺入选。 在本次公布的两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龙舟制作技艺是东莞唯一上榜项目。

中国十大花鼓戏非遗项目 上榜花鼓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哪些

长沙花鼓戏,与岳阳、衡州、邵阳、常德、永州花鼓戏并称湖南六大花鼓戏,是湖南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形成于清代,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其音乐曲调是“曲牌联缀体”,有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约200余支。 传统剧目多以表演“两小”和“三小”戏为特色。 长沙花鼓戏有传统剧目336个,主要剧目如《刘海砍樵》《刘海戏金蝉》《打铜锣》《补锅》等,尤其是《刘海砍樵》《刘海戏金蝉》是花鼓戏的代表剧目,长沙花鼓戏也因此成为湖南花鼓戏的代名词。 长沙花鼓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岳阳花鼓戏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岳阳、临湘及湖北等地。 起源于清嘉庆年间,吸收了岳阳民间小调、山歌特色,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唱腔高亢明快、醇厚质朴、吐字清晰,擅长表现激昂慷慨、悲壮高歌的场面,又能抒发深沉、轻柔、哀怨的情感。 岳阳花鼓戏声腔艺术丰富,主要分为锣腔、琴腔、锣腔散曲三大曲系,代表剧目有《补背褡》《双合莲》《牛郎织女》等。 岳阳花鼓戏的代表临湘花鼓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邵阳花鼓戏是湖南六大花鼓戏之一,最具地方特色。 发源于邵阳市,流行于湘西南和湘中,以及滇黔要道,以湘北方言演唱,由民间“花鼓戏”“走马灯”“打对子”等演唱形式发展而来。 邵阳花鼓戏共有传统剧目123个,声腔音乐分为“锣腔”与“琴腔”两大类,唱腔丰富,曲牌众多,形成了以川调类、牌子类和小调类三种声腔融合一体的音乐体系。 邵阳花鼓戏主要剧目如《夫妻赶街》《儿大女大》《送表妹》《打鸟》等,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常德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六大流派之一,主要流行于沅水、澧水流域和湘北鄂南。 以常德地区方言为基本舞台语言,曲调受到当地山歌与民歌的影响,形成了适用于不同行当、不同情绪的七字调、悦调、阴调、新正宫调、大起板、二流、三流等派生曲调群。 德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大约有120余个,《嘻队长》《尤二姐之死》等现代、古装戏剧目影响较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衡阳花鼓戏即衡州花鼓戏,湖南省衡阳市传统戏剧,是湖南花鼓戏六大流派之一。 以衡州地方方言为舞台语言,声腔以“唢呐牌子”和“川子调”为主,演出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其中丑行较为突出。 衡州花鼓戏题材丰富多样,多取材自劳动人民的生活、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等。 衡州花鼓戏常演剧目有《刘海戏金蟾》《福寿图》《百忍堂》等,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主要地方传统戏剧,俗称“花鼓子”。 主要行当为小旦、小丑、小生,后分小生、正旦、花旦、丑脚、生脚五个行当,并有兼行代脚的传统。 荆州花鼓戏音乐属打锣腔系,唱腔分为主腔与小调两大类,有高腔、圻水、四平、打锣腔和二百余种小调。 代表剧目如《打莲湘》《花墙会》《原野情仇》等。 由潜江、仙桃申报的“荆州花鼓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皖南花鼓戏是安徽五大剧种之一,流行于皖南与苏南、浙江相毗邻地区,尤其以宣州、郎溪、广德、宁国一带最为盛行。 皖南花鼓戏的语言保留着民歌和民间说唱的特色,唱腔分为主腔和花腔两类,有淘腔、北扭子、四平、悲腔四大主腔,花腔多为灯曲和民歌小调,具有清新、活泼且曲趣明快、优美的特点。 传统剧目如《扫花堂》《打瓜园》《假报喜》《当茶园》《打补钉》等。 皖南花鼓戏尤其以宣城花鼓戏最具代表,宣城申报的“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淮北花鼓戏是安徽省极具民间特殊演唱风格的汉族稀有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苏皖北部边界以内,至宿州、浍河以北区域。 淮北花鼓戏的主要曲调包括“宿州调”“浍北调”“口子调平板”“寒板”等,舞蹈分为“压花场”和“大小武场”两种,角色行当齐全,剧目丰富,唱腔哀婉缠绵,尤其“寒调”具有代表性。 淮北市和宿州市申报的“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襄阳花鼓戏是湖北花鼓戏的代表,主要流行于湖北襄樊地区。 襄阳花鼓戏剧种声腔由“桃腔”“汉腔”“四平”“彩腔”“干梆子”等组成,具有汉水中上游质朴、爽朗的音乐风格。 襄阳花鼓戏代表剧目如《白毛女》《一品香》《宋玉传奇》等,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光山花鼓戏是河南花鼓戏的代表,集萃民间小调、山歌、花会、舞蹈等艺术精华,融合楚剧、黄梅戏唱腔,吸收汉剧、曲剧的艺术特点。 光山花鼓戏起源于清代,有200多个剧目,主要分为连台戏、本戏、垫台戏、饶戏四个门类。 光山花鼓戏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文化减少率

四川省

10月非遗传播大数据解读:城市非遗活力均值月降12.59%。 “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活力展示平台依托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自主知识产权系统“中传云”,按照政策保障、队伍情况、非遗活力、媒体关注、舆情反馈5个指标维度,综合计算出10月非遗活力值共计,城市非遗活力值均值为169.20,较9月数据降低12.59%。 在数据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得出10月非遗传播呈现六大特点。 综合10月非遗传播活力数据,受疫情影响,本月全国城市非遗活力较9月数据降低12.59%,但整体传播情况仍继续保持稳定态势。 东部地区继续保持领先优势,西部地区活力值增幅明显,中部、东北地区继续平稳增长。

成都锦绣技能大赛启动报名
台独 总台连续评论 大陆反制就一刻不停! 挑衅一日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