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再现声乐教育家蒋英多彩人生
为纪念中国声乐学派奠基者之一、女高音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蒋英诞辰105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纪念蒋英教授诞辰105周年音乐会”和《爱的咏叹调:蒋英传》出版座谈会,10月12日至13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园举行。
蒋英一生秉持对音乐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培养出二十多位知名歌唱艺术家,以深厚的艺术造诣和高尚的师德风范,成为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旗帜。《爱的咏叹调:蒋英传》由钱学森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徐娜撰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23万字,以时间为主线,以爱为主题,讲述蒋英对国家、对事业、对学生、对家庭的爱,全面还原在名将之女、科学家夫人身份外,一个真实、立体的蒋英形象。
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期间,蒋英把培养真善美的艺术家视为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把毕生所学无私地传授给学生;退休后,她在家中设立课堂,不收分文、不求回报地培养学生,用爱托举他们站上世界的舞台。出版座谈会上,蒋英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蒋英之女钱永真,蒋英的学生代表祝爱兰、吴晓路、多吉次仁和指导过的章亚伦、龚园等,蒋英母校上海市三女中代表,家乡海宁代表等,从不同角度讲述蒋英事迹、音乐成就和精神品格。
出版座谈会现场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董事长钱天东介绍,出版社高度重视本书出版工作,组织资深团队打磨,增加审校次数,邀请社会各界专家审读书稿,由资深设计师进行整体设计,全书用流沙形式体现岁月流金后的积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纪念蒋英教授诞辰105周年音乐会”上,蒋英在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的首批学生从世界各地赶来,以悠扬的歌声缅怀恩师。音乐会在上海交通大学教工合唱团合唱的《领航》中开始,祝爱兰、章亚伦、多吉次仁、吴晓路等歌剧专家与他们培养的歌剧新生力量分别登台,演绎莫扎特、舒伯特、马勒、比才、施特劳斯等经典音乐作品及《大江东去》《岁月悠悠》《我爱你,塞北的雪》《思念远方的亲人》等中国曲目。
音乐会现场
章亚伦、吴晓路夫妇还将珍藏的蒋英生前演出服装捐赠给钱学森图书馆。在钱学森家属支持下,钱学森图书馆收藏了大量有关蒋英的实物、图书、期刊、手稿、唱片、录音带等珍贵文物。
章亚伦、吴晓路夫妇捐赠珍藏的蒋英生前演出服装
今年12月,完成闭馆改造升级工程的钱学森图书馆将以全新面貌向公众开放,充分展示馆藏文物和最新研究成果,创新展陈方式,全面升级陈展硬件设施,提升多媒体互动,进一步提升展览的观赏性、教育性、互动性和感染力。
蒋英来头有多大?表哥是徐志摩,表弟是金庸,丈夫是“两弹一星”
1955年5月的一天,接到电话订单的中国城快速准备好了来电的那位夫人所需要的菜蔬,并安排人送去。
送菜的中国人敲开了那户人家的房门,面容憔悴却遮掩不住其典雅气质的夫人接过菜篮返回屋中。 她取出篮中的菜蔬,发现在最底下被人特意藏了一件自己没有购买的东西,那是一本《人民画报》。
正是这本看起来十分普通的《人民画报》,在接下来成功帮助了一位对新中国建设极其重要的科学家避免了美国政府的迫害,安全地回到中国。
他的名字,是钱学森 。
说起“两弹一星”钱学森,相信所有人都不会陌生,他是我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系统科学家,也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之一,更有一个响亮的别称——“航天之父”。
1991年,中央因钱学森的突出贡献,授予其“国家杰出科学家”的荣誉称号,而钱学森在获奖致辞中提及了自己太太蒋英 ,他说:“我们结婚44年的生活非常幸福,我要感谢我的爱人蒋英。”
蒋英就是文章开篇的故事中,向中国城购买菜蔬、发现《人民画报》的那名妇人。
那么,蒋英的来头有多大呢?
她的父亲蒋百里 是民国时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表哥是家喻户晓的民国诗人徐志摩 ,表弟是武侠小说名家金庸 ,丈夫则是“两弹一星”钱学森。
在这些殊荣加身的亲人中,蒋英却没有因此显得黯淡无光,面对别人在提及她时冠以的“钱学森夫人”这一称号,她不卑不亢地说道:“我自己就是艺术家、声乐教授。 ”
而她与钱学森这段“科学艺术在爱情上最完美的结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一辈人之间的情分。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 和蒋英的父亲蒋百里早在少年求学时就已经结交,而后同在北京就职,数年过去,两人的情谊非但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关系愈加密切。
以至于后来,仅有一个儿子的钱均夫“眼馋”蒋百里那几个花儿似的女儿,撺掇自己的夫人问蒋夫人讨一个女儿回来,而被他们相中的就是当时排行老三的蒋英。
大人们议定后为过继做了十分正式的准备,他们摆了几桌酒席宴请亲友,在席上公开宣布了这个消息。 钱均夫为蒋英改名为钱学英 ,带回自己家中。
有一回,蒋钱两家聚在一起,钱学森与蒋英就合唱了一首《燕双飞》。 两人虽然年纪差了七八岁,更不是一母同胞的亲生兄妹,在唱这首歌时却默契而和谐,引得大人们纷纷鼓掌称赞。 蒋百里看过两人的表演,对好友调侃道:“你钱均夫要我的女儿,恐怕不单单是缺一个闺女吧? ”
恐怕当年的蒋百里也不会想到,自己玩笑话竟然有成真的一天,三女儿蒋英会同“哥哥”钱学森结为夫妻,犹如歌曲《燕双飞》中那两只同心相协、穿空凌云的燕子一般,无论面对何种境地都携手进退,相扶相持地度过一生。
但那时候的钱学森与蒋英之间差了些岁数,玩不到一块儿,蒋英在钱家又住得很不习惯,再加上蒋百里夫妇这时候也醒过神来,舍不得三女儿在别人家中生活,于是蒋英顺理成章地又回到了蒋家。
但钱均夫对这小姑娘还是十分喜爱的,蒋英便认钱均夫夫妇作干爹干妈,喊钱学森干哥哥。 不久后,蒋百里前往德国时带走了女儿,蒋英也因此与“干哥哥”钱学森分别,两人间断了来往。
蒋英来到德国后,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歌唱之路。
蒋英早在上海读中学时就报了钢琴班,父亲更是为了鼓励她买了一架钢琴,等她随父抵达德国后,德国的老师却认为蒋英身体外貌条件十分出众,比起钢琴家更适合做音乐家。 在老师的建议下,蒋英试了试唱歌,她的嗓音得到外国专家的高度赞扬。 从此,天赋被发现的蒋英专注于歌唱艺术。
1937年,蒋英考入德国柏林大学声乐系,后来更是前往瑞士,向多位知名音乐大师拜师学艺,她因此掌握了大量德国、法国艺术歌曲、清唱剧、受难曲、弥撒等室内乐作品,而对于古典、浪漫时期及近现代的歌剧她也有深刻的理解。
另一边,钱学森于1935年赴美留学,攻读航空机械理论。 令人惊讶的是,身为一个标准“理工男”的钱学森对艺术同样有着很大的兴趣,在课余的时候他总会去听听音乐会放松心情,在学习上,他除了钻研专业相关的书籍,也常常阅览艺术方面的著作。
艺术就像冥冥之中的一根红线,跨越海洋,牵连身处两片土地上的钱学森与蒋英。 1947年,他们两人不约而同地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
蒋英回国后,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办了自己的第一场个人演唱会,就是这场演唱会上,蒋英出色的发挥让观看的民众深受震撼,一同被震撼的还有坐在观众席中的钱学森。
音乐会之后,钱学森开始追求蒋英。 在最后挑明时,钱学森率先向蒋英说:“你和我去美国吧。 ”面对这个提议,原本蒋英还有些犹豫,只是钱学森倔强,这种倔强让她心软,也叫她心动,蒋英便投降了。
妹妹却不赞成两人结婚,她向蒋英说:“姐,你真嫁了他是不会幸福的。 ”妹妹在美国时就听说过钱学森曾经把别人给他介绍的女孩子弄丢这件事,在她看来钱学森木讷又不懂浪漫,很难给蒋英幸福。
因为钱学森的一句邀请,蒋英决定和他结婚,两人在上海国际饭店举行了婚礼。 婚礼之后,他们携手前往美国波士顿,并在坎布里奇麻省理工学院附近租了一座旧房子,算作正式安家落户。
家中的摆设虽然简洁朴素,起居间内却摆有一架昂贵的黑色大三角钢琴。 这架与周围陈设不相符的钢琴是钱学森送给妻子的第一份礼物。 在两人艰难地返回中国后,也设法将这架德国制造的钢琴带了回来,摆在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宿舍区的家中。
在美国生活的那段时间,钱学森忙于科研之余,也会帮助教导初来美国、英语使用还不熟练的蒋英,他在教授中时不时拿英语说俏皮话,逗妻子开心,而蒋英也尝试地将一些德国歌曲翻译成英文哼唱,小小而温馨的房屋中时常传出二人的欢歌笑语。 除此之外,两人要是有空,也经常一起去听音乐、看画展。
他们对音乐也好,对画作也好,所喜好的类型都惊人相似,在蒋英看来,丈夫像是自己命中注定的知己。 就在这样浓厚的艺术氛围下,两人的婚后生活幸福而安定。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成立了!
这个消息传到海外求学的中国学子们的耳朵里,大家欢欣雀跃,钱学森更是兴奋异常,他多年客居异国,心中满怀对故土牵挂与依恋,在美国求学的过程中,唯一能算作心灵安慰的只有陪伴在侧的爱妻。
而现在日月换新天,正是他回国为国家建设奉献自己力量的时候。 他和蒋英商量后,决定夫妻二人即刻回国,报效国家。 钱学森购买了前往加拿大的机票,又辞去学校职务,家中的蒋英则收拾行李,将大的家具托付给搬家公司。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回到中国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对当时的钱学森而言,却是艰难至极的。
毛泽东 曾经这样评价过钱学森:“美国人把钱学森当成5个师的兵力,但是在我看来,钱学森比5个师的力量要大多啦! ”美国政府自然也不会轻易放具有极高价值的钱学森离开。
钱学森对回国的困难是有预料的,购买飞机票后,为了保证顺利出行,他要求去华盛顿拜访海军次长金贝尔 ,金贝尔毫不客气地给出回答:“你不许离开美国。”
钱学森得到这个不容抗议的答案,经过考虑,他决定让妻子带着他们的两个孩子先回去,而自己暂时待在加利福尼亚。 蒋英却没有认同这个处理方案,她紧紧握住丈夫的手,坚定地说道:“我不同意,我要和你一起呆在这里。 ”
不久后,移民局来人带走了钱学森。 美方给出的解释是钱学森是共产党人,前来美国属于非法入境。 他们以此为借口,将钱学森扣押,拘留在特米诺的一个四面临海的小岛上。
蒋英在外设法营救钱学森,她找到律师打官司,美方提出要蒋英上交美金的高额保释金才同意释放钱学森。 对于身为教授的钱学森而言,美金是一笔难以想象的巨款,幸而当时钱学森学生的夫人主动找上门来,提出自己可以援助蒋英。
但即便如此,钱学森也在那个满是非法过境人员和犯罪人员的监狱里被关押了整整15天。 等蒋英见到被释放的丈夫时,他肉眼可见地瘦了一大圈,她试图与钱学森说话,却发现由于这些天的监狱生活,钱学森暂时性地失声了。
美方收了钱后,并没有撤去对钱学森的监管,只是让他离开“监狱”这个地方。 他们告知钱学森不能离开美国,并规定其能够活动的范围只有自己居住地30公里之内。
钱学森一家就在美国特工的监视下生活了整整五年,为了防止丈夫和孩子们发生意外,蒋英不敢请保姆,需要一手包揽所有的家务,她原来学习钻研的时间都被这些家庭琐事占用,每天只能挤出一些空闲坚持声乐的锻炼。
除此之外,蒋英遭受的还有来自特工肆无忌惮的恫(dòng )吓与威胁。 他们时常闯入家中进行搜查,但蒋英却坚强地承担下了这一切,保护着自己的家庭,她的外表是柔弱的,内心却十分刚强。
钱学森与蒋英整日整夜被人监管,他们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也被监听,没有半点隐私可言,没有半点自由可言。
这种恐怖的日子,他们过了整整五年,但是五年的煎熬并没有动摇这个家庭回国的信念,甚至在此期间,钱学森依旧沉下心进行学术研究,写出《工程控制论》与《物理力学讲义》两本著作。
在漫长而压抑的等待后,钱学森与蒋英终于看到了回国的机会。
那一天蒋英打电话去中国城买菜,让他们将自己需要的菜送到家中,没过多久就有一个中国人就把东西带来了。 蒋英购买的白菜和粉丝被随意地装在篮子里,她起先没有注意,直到在拿出东西时才看到了一本《人民画报》藏在下面。
画报上刊载了一张开国大典上的照片,上面除了毛泽东主席,还有一位她非常熟悉的老人——陈叔通 。 陈叔通在求是书院里做过老师,曾经教导过钱学森与蒋英两人的父亲,更是钱学森和蒋英的“太老师”。
蒋英根据画报的提示,在和丈夫商量之后,决定设法和陈叔通联系上。 但当时他俩寄出的信件都是要被美国特工检查的,为了躲避检查,钱学森写好信件后,蒋英使用左手模仿孩子拙劣的笔迹誊写信封的封面。
两人当天偷偷开车去往一个有许多黑人的超市,蒋英没有将信直接寄往中国,而是寄往生活在比利时的妹妹蒋华 手中。 蒋华非常聪明,她在收到信件后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将信转寄给身在中国的钱均夫。
如此几经辗转,信总算到了周恩来 总理的手中。 此时王炳南 正在日内瓦与美国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在谈话中美国大使坚决地否认了美国政府方面对钱学森一家的迫害,但是非黑白容不得他颠倒,这封信作为证据被王炳南出示。
在中国方面设法援救下,被软禁的钱学森夫妻接到了一个电话:“你们可以回去了!”两人正将信将疑,不久又收到了一封信件,上面同样告知了他们可以回到祖国的消息。
钱学森与蒋英大喜过望,他们立即订购了船票预备坐船回国。 但美方此时并没有放弃对钱学森回国一事的阻挠,他们觉得以钱学森的身份地位不会愿意坐三等舱,就在电话中告知一等舱没有票,如果钱学森执意乘坐这班轮船去往中国,就只能坐三等舱。
然而美方没有料到,钱学森恐怕夜长梦多,毫不犹豫地购买三等舱的船票,准备立刻回到中国。 那是1955年的9月17日,钱学森一家人顺利地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
邮轮出发没多久,住在一等舱的人里有一名极有声望的女权运动领导人,她找到船长,对钱学森竟然住在三等舱一事提出质疑:“你们怎么能让一位如此有名的教授住在三等舱呢? ”
船长迫于无奈,准备在邮轮抵达夏威夷时,将钱学森一家请去一等舱。 但钱均夫给他们发去一封电报,告诫他们不要在中途随意下船,因为在离开美国国境后,无论出了什么事情,美方都是不承担责任的。
两人就在这种紧张的形势中随船一路抵达九龙,直到他们坐小船到了罗湖桥,看到岸上的红旗与迎接他们的人,才彻底放下心来。
9月18日,国外多家报纸杂志报道了有关钱学森回到红色中国的消息。
回国之后,蒋英在中央实验歌剧院里工作,当时她的普通话并不好,为了能够重新回到自己热爱的舞台,她勤学苦练,更是向老艺人拜师,但她回归舞台放声歌唱的事情却并不顺利。
这个家庭中,上有三位老人需要照顾,下又有一双儿女,钱学森更是经常为了研究需要亲临一线基地,他每回去基地,往往一呆就是十天半个月。
甚至有一回,钱学森离家出差后,蒋英整整一个多月都没得到丈夫的消息,她无法遏制心中的担忧,到国防部五院询问钱学森的近况,五院的同志明白她的焦虑,虽然安慰了她,但能说的信息也只有钱学森外出出差暂时无法回来。 蒋英知道事关国家机密,于是没有再问。
也因为这种情况,一家老小生活只能靠蒋英一人操持,要她再去外地进行巡演是不可能的,领导也考虑到这个情况,觉得她实在不适合在歌剧院工作,提出将她调去稳定的音乐学院教书。
那时的蒋英是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在知道自己即将离开舞台这个消息后,最开始她是无法接受的。 但是她也明白这是中央领导在照顾她家的困难,于是她压下了自己对舞台的向往,转去幕后,成为了一音乐教育家。
但蒋英并没有因为无法登台就放弃自己的艺术事业,只要是遇到合适的机会,如学校的毕业演出,她都会登台。 而在这时,钱学森会尽可能到现场观看妻子的表演。 但钱学森毕竟工作繁忙,在实在无法到场时,蒋英会把自己的演出录制下来,等钱学森闲暇时观看。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投身音乐教育事业的蒋英做出的成绩同样斐然,她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历任声乐系教授、教研主任、歌剧系副主任,亲手栽培出了傅海静、祝爱兰、姜咏等在国际乐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杰出音乐家。
他们夫妻二人,一个专注于科学研究,另一个则专注于艺术,这种工作方向的差异并没有影响到两人的夫妻生活,相反,他们表现出了科学与艺术相辅相成的最完美模式。 比如,钱学森出书《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这本书的英译名就是蒋英定下的,而蒋英也耗费了几个月的辛苦,参与组织指导《星光灿烂》音乐会,她将这场音乐会献给航天人,也借它歌颂航天工的艰辛与伟大。
在“蒋英教授执教40周年活动——艺术与科学研讨会”上,钱学森本要亲自到场,但他由于身体不适无法出席,他写下发言稿,委托自己的女儿在会上进行宣读,在发言中,他毫无避讳地表达了自己对蒋英的爱意与敬重。
他将自己科研生涯中所作成就一半都归功于爱妻,就好像2001年,香港霍英东奖评奖委员会授予钱学森“霍英东杰出奖”时,钱学森对蒋英调侃了一句:“奖归我,钱归你。”
这话表面上看是在说奖项与奖金的分配,但却俏皮地用了谐音,钱学森真正在说的,是“蒋(奖)英是我的,钱学森是你的”。 他们夫妻一体,是地上生出的连理枝,也是水中长出的并蒂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这两位分别在科研与艺术上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日常生活中却秉持简朴不张扬的态度。 两人回国后过着和普通人家没有差别的生活,所住的房子是50年代时建起的红砖老楼,家中的摆设与家具也是简单而低调,除了那架从美国带回来的名贵钢琴,最有价值的应该是那些摆放整齐、数量繁多的书籍。
有关部门曾经多次提出要给钱学森和蒋英安排更舒适的住宅,但他们不想因为个人生活给国家添任何麻烦,于是辞谢了国家的美意。 在简朴生活中积攒下的金钱,他们也没有打算保留,而是拿去扶贫济困,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
他们就这样平凡而纯粹地携手共度完这一生,2009年的10月31日,钱学森先生过世,而三年之后,2012年的2月5日,蒋英也离开了人间。 他们相濡以沫62年,同经苦难,同迎盛世,用生命共同奏出了一曲科学与音乐的长歌。
钱学森的夫人,年轻时和哪位女明星极其相似?
倾国倾城,这是对一个女子外貌最高的赞誉,美的惊心动魄,令世间黯然失色,她们是上苍遗落在人间的瑰宝,在民国时期便有一位这样的女子,她高贵中带着温柔,典雅中又不失才华,即便老了也风韵犹存,时光没有不仅没有腐蚀掉她的容颜,反而让她更有内涵。 她便是钱学森的夫人——蒋英。
蒋英出身名门,父亲是著名军事家蒋百里,3岁那年过继给钱家,和钱学森一起长大,青梅竹马,甚至还说了娃娃亲。 儿时的蒋英便是个小美人,脸圆嘟嘟的,眉清目秀,五官立体深邃,后来两人一个去了美国、一个去了德国便失去了联系。 钱学森赴美留学前,蒋英还特意前往他家中给他弹奏了一首钢琴曲送别。
居住在德国的这段时间里,蒋英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海洋中,她最喜欢去柏林音乐大学研习,宛如一只小蜜蜂般贪婪的汲取着各种各样的知识,在这里她迅速成长起来,勤劳刻苦再加上天赋卓越短短10年的时间便让她成为了能独当一面的大音乐家。 回国后,她在上海举办了一场震惊全国的演唱会,从此蒋英这个名字开始在国内音乐界流传开来。
有缘之人纵使相隔千里也终会相遇,回国后的第二年她再一次遇见钱学森,相处一段时间后两人也逐渐明白彼此的心意,1947年喜结连理。 后来钱学森要继续回美深造,蒋英也跟着他一起前往美国,钱学森总会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教自己的夫人练习英语,还亲自下厨给蒋英做大餐。
每当钱学森在科研上遇到困难时,蒋英都会给陪在他身边,给他唱他喜欢听的歌曲。 1949年,钱学森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便想回国用自己的知识来建设国家,但是却被美国以莫须有的罪名扣押,在这段黑暗的日子里面,两人依旧陪伴在彼此身边,从未离开。
在感情上大科学家钱学森相当木讷,他不懂甜言蜜语,也不会制造浪漫,只要有空他一定会去看蒋英的演出,每次都会带上自己的同事,跟他们炫耀自己的妻子。 而为了支持钱学森的科研事业,蒋英也付出了很多,她先是放弃自己最喜爱的演出事业,把重心放在家庭上面,离开大剧院的舞台。
两人相濡以沫62年,共经风雨,育有一子一女,岁月终究还是还有放过这个温柔的女子,70多岁的蒋英脸上也开始有了数不清的皱纹,但这不仅没有影响到她的美貌,反而让这份美丽多了些岁月的沉淀,更有魅力更加迷人。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蒋英长得非常像如今的一个女明星,那就是不老女神赵雅芝,怪不得钱老那么爱她。 当然钱学森跟蒋英的爱情童话不仅仅是因为蒋英的长相,更在于他们之间那种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的相处氛围。
爱情不需要那么多的花言巧语,也不必轰轰烈烈、也不需山盟海誓,一个女子要的不过是丈夫的陪伴、呵护、不离不弃,婚姻需要两个人共同经营,如果只有一个人一味的付出,而另一个人不闻不问的话,迟早会走向破裂。 只要有了另一个人的陪伴,不管前方是刀山还是火海,都无所畏惧,因为你知道自己始终有一面最坚实的后盾。
蒋英这个女人是如何在钱学森最艰难的时候撑起一片天的?
中国有句老话,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一个关系和谐,夫妻之间互帮互助,互相鼓励的家庭,必定是一个幸福的家庭,正所谓家和才能万事兴。 妻子是家庭之中十分重要的角色,贤妻旺三代,蠢妻毁三代,能娶到一个好妻子,是一个男人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事。 钱学森是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为中国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在其取得的巨大成就背后,有一个温柔婉约的女子——蒋英。
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是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的女儿,蒋百里和钱学森的父亲钱均甫是好友,二人的关系十分要好,钱学森是家中独子,而蒋百里家中却有五朵金花,这让一直想要一个女儿的钱均甫羡慕的不行。 蒋英排行老三,从小长得很可爱,性格还很活泼,钱均甫见到蒋英之后喜欢的不得了,就央求蒋百里,将蒋英过继给钱家当女儿,最后蒋百里同意了,蒋英三岁的时候就跟着奶奶住到了钱家。
但是过了没多久,蒋百里夫妇就后悔了,夫妻俩十分想念蒋英,而蒋英在钱家因为没有玩伴,过得也不怎么开心,钱学森的妈妈同意蒋英回去,但是玩笑般提了一个条件,“蒋英长大了,是我干女儿,将来得给我当儿媳妇”。 就这样,钱学森成了蒋英的干哥,钱学森也一直把小自己8岁的蒋英当成亲妹妹看待。
1935年,时年23岁的钱学森出国前夕,蒋英一家来钱家看钱学森,当时学音乐的蒋英还给钱学森弹奏了莫扎特的D大调奏鸣曲,并且送了钱学森一本唐诗留作纪念,而钱学森到了美国之后,一直将这本唐诗视作珍宝,隔年蒋英也到德国留学进修音乐,二人就这样天各一方,偶尔互相写一封问候的信件,再见面时已经是十年后了。
1946年,学成归来的蒋英,已经成了音乐大家,还在上海开了一场演唱会,听众的反响十分好,1947年的时候,钱学森也回到上海,此时的二人都是单身,他们俩还曾互相给对方介绍对象,但都没成。 后来经过双方家长一撮合,钱学森和蒋英捅破了那一层窗户纸,从小青梅竹马,两家还是世交的钱学森和蒋英,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并于当年在上海完婚。
1950年8月,钱学森在美被捕,全家都被禁止出境,钱学森被保释之后,美国特工对其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视,并且每天都有人以安全检查为名出入钱学森的家,钱学森在美国的工作也受到了影响,以前的同事也和他划清界限,钱学森也不敢联系郭永怀这样的中国朋友,深怕牵扯到他们,生活一下陷入困境,钱学森每天生活都十分压抑。
在困难的日子里,蒋英用音乐和开朗的性格为钱学森撑起了一片天。 为了让钱学森走出压抑的情绪,蒋英温柔的安抚他,开解钱学森,用音乐为钱学森排忧解难,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钱学森吹竹笛,蒋英弹吉他,夫妻相扶持着走过了那段最难的岁月。
蒋英对钱学森说:“你的决定是正确的,我永远伴随在你的身边!”,在美国被监视的这段时间里,蒋英辞去了家中的佣人,放弃了自己的演唱事业,她将家中所有的家务都揽过来,努力为钱学森创建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正是在这段岁月,钱学森完成了他的著作《工程控制论》,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一个是空气动力学的专家,一个是音乐才女,夫妻二人的专业相差深远,然而钱学森却多次在不同场合感谢妻子对其的帮助和鼓励。 钱学森说,蒋英为其打开了音乐艺术的大门,丰富了他对世界的深刻认识,让他学会了广阔的思维方法。 在妻子的影响下,钱学森爱上了音乐。 每当他遇到难题,苦苦思索时都是妻子的音乐给了他灵光,让他豁然开朗。
到了晚年,夫妻二人的生活依然富有情调,过得十分充实。 2009年,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2012年2月5日11时,蒋英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92岁。 两人用一生的爱,坚守对彼此的承诺。 如果爱情有美好的模样,一定是他们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