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透过数据看经济高质量发展“含金量”)
央视网消息: 10月13日,又有多项第三季度经济数据发布。这些数据释放了怎样的信号?一起来了解。
多领域销售收入增长 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税收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多领域销售收入稳步增长,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全国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6%。其中,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5.3%,特别是计算机通信设备、仪器仪表等先进制造业发展向好,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两新”政策成效持续显现
同时,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全国企业采购机械设备金额同比增长6.5%,其中9月份同比增长5%,较8月份增速提高2.4个百分点。电视机等家用视听设备零售、冰箱等日用家电零售同比分别增长10.2%和6.5%;家具零售、卫生洁具零售增速均超过10个百分点。
更绿色更低碳 清洁能源产业较快增长
此外,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4%。新能源、节能等绿色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20%左右,太阳能、水力、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产业均保持较快增长。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魏琪嘉表示,宏观经济在保持稳健运行的同时,也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步伐在加快,新质生产力也在加快的形成,保持了良好的势头。
前三季度PPI同比降幅有所收窄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9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0%,降幅有所收窄。
从具体行业来看,受季节性、输入性等因素影响,PPI各行业价格有涨有跌。其中,国际油价上涨与铜铝价格上升,影响国内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产品出厂价格和有色金属行业产品出厂价格有所上涨,是影响PPI上涨的主要因素。
前三季度中国物价保持温和上涨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3%,保持温和上涨,其中,服务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0.8%,是影响CPI上涨的主要因素。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分析预测处处长张学武表示,从服务价格看,随着国内需求恢复,居民餐饮、旅游、家庭服务等价格不同程度上涨,带动前三季度服务价格整体有所上涨。
一揽子增量政策将加快推出并落地见效
专家表示,展望后期,随着存量政策有效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快推出并落地见效,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将持续增强。
“东数西算”全面启动 八枢纽激发数据新活力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 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算力类似于农业时代之水利
工业时代之电力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力量,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随着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进度加快,特别是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普及应用,全 社会 数据总量爆发式增长,数据存储、计算、传输、应用的需求大幅提升,迫切需要推动数据中心合理布局、优化供需、绿色集约和互联互通,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3.3‰和1.8‰。 目前,以数据中心、超级计算中心等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正在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底座。 据统计,我国数据增量年均增速超过30%。
1月12日,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作为首个数字经济五年计划,该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 建设数据中心集群,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持续推进绿色数字中心建设。
作为“东数西算”工程的关键节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是我国算力网络的骨干节点。 在国家枢纽节点内部,逐步规划和发展若干数据中心集群。
除了2022年1月发布的位于内蒙古枢纽的和林格尔集群、贵州枢纽的贵安集群、甘肃枢纽的庆阳集群、宁夏枢纽的中卫集群这4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此次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又发布了6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分别是位于京津冀枢纽的张家口集群,位于长三角枢纽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集群、芜湖集群,位于粤港澳枢纽的韶关集群,位于成渝枢纽的天府集群、重庆集群。 这10个集群具有明确的地理范围边界,提供充分的政策保障和设施配套,支持各行业的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在集群内建设。 在集群和集群之间,建立高速数据中心直联网络。
东部供“数”
西部算“数”
像“西气东输”等工程一样,要实现“东数西算”,也需要建立高速宽带这样的传输设施,并且在枢纽节点方面进行合理的布局。 2021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国家能源局发布《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布局建设全国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构建国家算力网络体系。
《实施方案》明确了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的地区,分别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以及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8个地区。
进入数据中心区域,站在长廊外,透过玻璃看机房,密密麻麻的服务器高效运转,机器人穿梭其中实时巡检……位于贵州贵安新区建设完成的华为云贵安数据中心在2021年年底正式商用,这也是华为云史上最大的数据中心,未来将达到100万台服务器规模。 近年来,贵州发挥气候、能源、地质等方面的优势,抢先布局数字新基建。 如今,仅在贵安新区,就云集了7个超大型数据中心。 国家“东数西算”战略为贵州带来新机遇。
2021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关于同意贵州省启动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的复函》中回复,围绕贵安国家数据中心集群,抓紧优化存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以支持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为主,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算力需求。 复函明确了贵安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应抓紧完成起步区建设目标:数据中心平均上架率不低于65%。 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控制在1.2以下,可再生能源使用率显著提升。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有关负责人近日在回答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布局等问题时表示,关于两批8个节点的布局建设,定位不同,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具体来说,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这4个节点要打造面向全国的非实时性算力保障基地。 定位于不断提升算力服务品质和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夯实网络等基础保障,积极承接全国范围的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非实时算力需求。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4个节点要服务于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需要。 定位于进一步统筹好城市内部和周边区域的数据中心布局,实现大规模算力部署与土地、用能、水、电等资源的协调可持续,优化数据中心供给结构,扩展算力增长空间。
“要像‘南水北调’‘西电东送’一样,发挥我国体制机制优势,从全国角度一体化统筹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孙伟说。
持续优化数据中心
能源使用效率
“东数西算”工程的实施,与绿色集约的目标不可分割。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中心在支撑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可忽略的是由于数据中心需要大量电力维持服务器、储存设备、备份装置、冷却系统等基础设施的运行,能耗和碳排放增长迅速。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绿色数据中心白皮书2020》指出,近年来,我国数据中心能效水平不断提高,超大型数据中心平均电能利用率(PUE)为1.46,部分优秀绿色数据中心已全球领先,PUE可达1.2-1.3。 但目前我国数据中心能耗总量仍在高速增长,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数据中心建设规模增速较快,另一方面,我国的数据中心节能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双碳”目标的引导和要求下,数据中心的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2021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 推动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针对推动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
《方案》指出,到2025年,数据中心和5G基本形成绿色集约的一体化运行格局。 全国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降到1.3以下,国家枢纽节点进一步降到1.25以下,绿色低碳等级达到4A级以上。 西部数据中心利用率由30%提高到50%以上,东西部算力供需更为均衡。
对于实施“东数西算”工程的意义,孙伟给出了四个“有利于”。 具体来说,一是有利于提升国家整体算力水平。 通过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中心布局建设,扩大算力设施规模,提高算力使用效率,实现全国算力的规模化和集约化。
二是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 加大数据中心在西部布局,将大幅提升绿色能源在数据中心的使用比例,有助于就近消纳西部绿色能源,同时通过技术创新、以大换小、低碳发展等措施,持续优化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
三是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 数据中心产业链条长、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 通过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将有力带动产业上下游投资。
四是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孙伟指出,通过算力设施由东向西布局,将带动相关产业有效转移,促进东西部数据流通、价值传递,延展东部发展空间,助力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
数字服务贸易驶入快车道,“红人”成为新崛起的隐形势力
2020年9月的第一周,随着北京地区宣布建立“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数字)服务贸易成为新的经济热点,甚至有带动中国经济光谱挪移之势头初现。
据了解,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6.2%,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数字服务贸易驶入快车道的同时,“红人”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隐形势力,与之相关的市场规模已经是千亿量级。
什么是服务贸易?
平时若对 财经 新闻有所关注的你,就会知道中国每年向全球服贸市场提供上亿人次的出境 旅游 、上百万人次的出国留学和游学、跨境商务活动、出国医疗和整形外科的需求、跨国会展,甚至家政服务的输入和医疗护理等劳动力的输出......
与货物贸易不同的是,前者交易的是实体产品,服务贸易交易的则是无形服务,包括金融、教育、 娱乐 、文体、商务、医疗等领域。
服务贸易一般比货物贸易“含金量”高,知识产权交易属于服务贸易,金融服务属于服务贸易,“红人”商业服务也属于服务贸易。
什么是数字服务贸易?
Facebook、Google、微软,或者是迪士尼和Netflix,这都是国际化的互联网公司,他们卖了什么实体产品?没有。 这些新经济公司,在全球很多地方卖的是高附加值的服务或解决方案。
抖音,国内叫抖音,国外叫TikTok,这是人工智能驱动的,代表了一流技术,没有输出任何实体产品,但是输出了文化、 娱乐 或者信息流转效率,然后实现国际化。 这是正在发生的一个典型的数字服务贸易案例。
上海一家企业做的一款 游戏 在菲律宾非常火,老少皆宜。 当地要搞东盟地区的电竞运动会,选择的就是这款 游戏 。
红人电商也成为近年数字服贸的新亮点,业内甚至有一个普遍观点:一个传统企业一年要做10亿元销售额,至少需要1000名员工;一个互联网公司一年要做10亿元销售额,至少需要100名员工;一个头部位置的红人IP一年要做10亿元销售额,只需要10名客服。
这就是数字服务贸易的好,轻资产,数据驱动,增长的空间无限大。 全球最大的出租车公司 Uber 没有一辆出租车,全球最热门的媒体所有者 Facebook 没有一个内容制作人,全球最大的住宿服务提供商 Airbnb 没有任何房产,全球领先的红人新经济公司天下秀()却没有一个红人,全球市值最高的零售商阿里巴巴没有一件商品库存。
目前,中国服务贸易已经覆盖极其广泛,但在国民经济的占比依然明显偏低。 中国目前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只有5%,远远低于美国的17%、德国的18%,甚至低于印度的12%。 这都不是坏事,这恰恰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动能,也是推进“双循环”的一个重要砝码。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国内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51.6%,最近5年,这一比例逐年上升,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占比,一致性预期之下,在不久的时间内便会超过60%甚至70%。 在这一占比提升的过程中,或会有一个很大的增量。
中国服务业的未来增长空间在哪里?其中一个正确的方向是,方差收窄。
“方差”是一个统计学概念,用来衡量一个样本和全体样本平均值的差距。 对应到服务业中,方差越小,即服务水平越稳定、越标准化。
方差收窄有什么好处?
同样是做餐饮,麦当劳和肯德基从食料、食材到食品、店面、品牌标签全是标准化的,英国伦敦的店、湖北武汉的店、泰国曼谷的店、日本神户的店,几乎没有差别(即方差极小)。
因为服务品质的确定性特别高,美国餐饮企业可以向全世界大量输出美式餐饮服务模式,不断自我复制,全球开几万家店,中餐就不行,完全依靠老板和厨师的个人能力,服务品质不稳定、不标准,服务模式难以自我复制和广域输出。
为什么星巴克一个连锁咖啡店、85度C一个连锁面包店,要自建中央厨房?因为这能使咖啡、甜点、面包的口味保持高度一致,用户体验的方差最小。
星巴克的开店策略是非常激进的,通常是用大量的商店侵略性地覆盖一个地区。 星巴克可以这样做,就是因为管理“方差”的能力特别强。
国内主流服务行业已经有共识:服务行业的本质就是管理好“方差”,输出确定性用户体验。
不过,国内服务行业的“方差”仍然较大。
比如房产中介服务,一个线上商机转化成为线下交易的比例有时是1/2500,有时是1/2000,如果一个经纪人一年成交3笔交易,意味着他需要处理6000个-7500个商机,一个商机花半小时,那么,全年就很难有休息时间了。
比如,国内的家政服务很多没有被品牌化和连锁化,非常分散。 光北京就有超过一万个家政公司,而且,绝大部分服务业也没有同互联网结合。 品牌化、连锁化、互联网化,就是将服务品质的方差进行收窄。
这里重点探讨红人新经济下的直播带货,哪怕是很多头部红人带货成绩也不稳定,有时带货业绩惊人,有时业绩“难以启齿”,粉丝流量难以稳定转化成为产品销售业绩。
这种现状的背后原因,是过去30年中国迅速从农业 社会 跨过了工业 社会 ,跨入信息 社会 、网络 社会 ,基础设施条件仍需不断构建完备。 所以,国内一些头部公司正在加紧构建基础设施,比如阿里巴巴的云计算设施,天下秀的红人大数据设施。
政府相关机构的研究数据显示:服务业在GDP里的占比,每上升1个百分点,就会丢掉0.3个百分点的劳动生产率。 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工业,长期下去肯定会是一个问题。
什么叫“劳动生产率”?简而言之,就是单位时间之内创造的经济价值。
比如,你在网上开店,你的产品很好,但是一天没多少成交量,因为用户看不见你。 这就是劳动生产率不行。
你要提高效率,不是一定要用特别炫酷的AI系统、区块链技术,有了这些技术也没用,因为根本不是帮你找用户的。
现今,你要创业,最好先做红人。 因为每一个好的广告位,每一个流量的洼地,都已经被大公司占领了,你根本没有切入点,没有任何胜算。 你只有先做红人,与用户的兴趣点、关切点绑定,成为你私人的社交资产,你才能提高经济效率。
目前,红人新经济(包括红人广告营销、红人直播带货、红人新消费品牌)成为驱动内需消费市场的一个新变量。 红人商业确实可以极大释放消费品牌的营销效率,这个市场已经有数千亿元规模。 但真正创造、享受这个红利的,终究只是少数。
为什么大规模的数字化可以提升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因为确定性,即方差收窄。
比如,天下秀在已经成为红人新经济一大流量中心的情况下,仍然不断向上游拓展,包括5G时代的内容创新、面向未来的红人职业体系、精致的Z时代生活社区等等,专注提供更加颗粒化、细腻的沟通工具,加速上下游的融合与自循环,进而驱动整个红人新经济生态的转动。
传统服务行业的价值逻辑,是一切产生于交换。 企业产出服务产品,然后设法传递给顾客。 而数字服务贸易的逻辑是将用户纳入价值体系,价值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用户在使用产品、服务的过程中与商家一起创造出来的。 消费品牌、红人主播、消费者用户,共同存在于一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在交流、互动中准确传达需求,甚至透过大数据分析,这个生态系统可以比消费者自己更懂得他们的潜在需求。
例如,天下秀作为这个生态系统的大数据服务中心,通过持续的创新迭代,使红人商业服务(广告、带货、网生品牌)更具有确定性、更小的方差,红人大数据分析的核心价值在于精准商业,精准商业的最大意义就是确定性,这也是数字服务贸易得以蓬勃发展背后的真正原因。
时至今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已经迎来了两个十分难得的驱动因素:
一是国内消费市场的结构特别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
2019年,在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上,中国的总额是41万多亿元人民币,和美国差了大约4%,我们能够长期保持(或者接近)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增速大大超过美国,大概再有几年就追上了,可能2021年前后,中国就会成为世界最大单一消费品零售总额市场。
过去,国内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是不消费服务的,而现在80后、90后的年轻人开始大规模消费服务。 城市消费的每100块钱有70多块钱或者更多是年轻人花出去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改变。
今天的年轻人属于“白马用户”,只要喜欢,就不会嫌东西贵,而且吃喝玩乐,要自己来带节奏。 这样的用户很快会成为“消费升级主力”,经济周期对这个群体的消费能力完全不构成干扰。 因此,他们成为商业创新的最大驱动力。
这也是为什么抖音在国内年轻群体中有了热度以后,TikTok迅速风靡全世界,成为数字服务出口的经典案例,因为年轻人最懂年轻人,这个“最懂”是无国界的。
二是“宅经济”和数字化双轮驱动服贸创新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9年数字经济报告》的数据显示,世界最大的70家数字平台中,中国占22%,仅次于美国。
疫情全球流行期间,远程医疗、在线教育、跨境电商、共享平台、协同办公等服务广泛应用,对促进各国经济稳定、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反观国内,经济平稳复苏,新型“宅经济”持续发力、消费方式迅速转变、到家服务升级势头不减……
在“宅经济”、数字化双轮驱动的大背景下,红人新经济成了服贸创新的一大亮点。 直播电商形式不仅仅让生产商家跟消费者直接建立联系,直播还让消费者克服了在线上购买某些产品的障碍,比如说,珍珠、玉石等高级珠宝,阿根廷龙虾这样的活海鲜。 过去,这些品类可能因为比较贵,消费者不爱在线上买,但如今通过直播,这种抵触情绪被打消了。
另外,直播电商、红人新基建的持续迭代升级,大大提升了服务输出的稳定性、可靠性,拓宽了能拿到线上销售的消费品类。
消费市场也在围绕红人新经济的生态演进实现创新进化:第一次升级是重塑交易场,即线上线下融合,满足消费者双线消费需求;第二次升级是重塑辐射带,即围绕着一个商圈及其覆盖的消费者提供服务;第三次升级是重塑(社交)消费圈,即围绕着消费者的服务与社交互动叠加,以“红人”为流量入口,形成消费者与品牌的深度交互。
新型消费服务模式的升级离不开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的支撑,消费品牌将围绕着“红人”和消费品牌的能力系统化、平台化,赋能给消费品牌,尤其是中小企业,使之数字化服务能力快速超越基准线,以服务体验的方差收窄带来显著的销售提升,重塑业态结构与商业生态。
过去15年,中国从世界进口的服务累计达到4.5万亿美元,拉动了全球服务进口增长了10.4个百分点。 其实,这当中的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国内供给不足所致。 国内服务业的最大努力方向,就是控制好服务的方差,方差越小,服务质量越可预期,服务模式的可复制性越强,品牌化、连锁化便会随之得到快速提升。
数字服务贸易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必将带来中国经济光谱的挪移,这当中的投资机会及发展机会,其潜力和前景是不可估量。
现在的社会靠的是学历还是能力
能力比学历重要! 我的一位年轻同事,中专毕业后,运用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外语,成为业务能手,并被其单位重用。 最后他告诉我两句话:一句是能力比文凭重要,凭文凭找到的工作,可能会因为能力的不足失去这份工作;一句是人的成才可以有多种途径,按个性寻找发展的途径,才会让孩子的成长顺其自然。 我觉得很道理! 有文凭没能力行吗? 现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特别在一些大城市和沿海城市. 私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对市场需要迅速跟进, 有思想有能力的老总特别需要有一技之长或有思维有能力的人助其一臂之力. 文凭固然作为进入门槛的条件之一很关键,但你进入了整天只是做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上司整天看着你不顺眼行吗? 反之,如果你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即使你以基层的身分进入,日后还是可以被挖掘出来的 所以说文凭比能力更重要! 有文凭又怎么样 现在是个文凭泛滥的年代,有笑话称现在大街上一竿子砸下去10个人有8个都是大学生,现在为什么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就因为现在大家都注重能力而不是学历,为什么现在招人动不动就是要招有多少年工作经验的人,曾经担任过什么工作等等,这都说明了一个主题: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能力最重要 在当今这个实力社会里,如果你空有一个文凭,没有半点能力,肯定不会得到好的职位,就算一时侥幸找到好工作,但没有实力不久就会被炒下来的。 再说现在假文凭满天飞,已经很少有人相信文凭了,当然,我不否认有文凭可能会更容易找工作,但却不是长久的。 所以,要生存,而且是好好的生存,就得有能力! 高文凭底文化的人多的是 文凭只能当作是我们在学校学习毕业的一种证据,并不代表一个人的能力有多么的强,况且现在又有多少大学生是请枪手代考,其文凭的含金量有多高?英语4级,专业科...... 拿文凭只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你是哪所大学毕业的啊?你拿的是什么文凭啊?”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 一提“文凭”两字,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围城》中方鸿渐的“买假文凭事件”。 我不敢对方鸿渐妄加评论,但是对于他的“文凭事件”我想我们或许能从中思考些什么? 留学四年的方鸿渐兴趣颇广,生活懒散,并未致力攻读某个学位。 但是他父亲不断来信询问他是否能拿到博士学位,方鸿渐能忍心让他失望吗?没有文凭就好比在精神上赤裸着没有包裹。 在方鸿渐看来,出国留学一定是要衣锦还乡的,但是自己的轻浮并没有换来想要的结果(文凭),于是,只有出此“良策”买了一个假文凭。 虽说心里有点不踏实,但是它毕竟满足了方鸿渐的虚荣心,毕竟让方鸿渐做到了“衣锦还乡”! “文凭”是结果吗?我想它至少不应该是学习的最终结果,所谓学海无涯,学习本无止境,又何谈什么“最终结果”呢?我看我们国人的最大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太看重它的“结果性”了。 我曾看过王小平女士著的《本领恐慌》一书,她从“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这三方面介绍了“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能力”。 很显然,在这种正确学习的姿态下,文凭不等于能力!得文凭只是人们某种能力的体现! 既然“文凭不等于能力”,那么文凭又为何如此抢手呢?甚至有人把它视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永远追求最高文凭。 根源在于我们的人才“价值观”——“文凭就是能力的标签”。 人才价值观的扭曲,使用人单位用人的导向发生了偏差,选拔人才时,不是选贤任能,而是以文凭的高低论英雄。 文凭,在很多人眼里也就成了能够让自己出人头地的“法宝”。 那么,“文凭”应该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文凭”应该是我们继续学习的心理基础,我拿到这个文凭说明我可以在相关的专业和领域中能够进行更多的学习和研究,它应该是继续学习的新起点,而不是最终结果。 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文凭”。 我想我们不能把拿到手中的文凭撕掉,但是我们绝对要撕掉心理的文凭;我们不能以追求文凭作为最高目标,而应该透过文凭找目标;我们不能藐视文凭,还应该科学的、理智的尊重文凭。 如今,人们开始崇尚业绩、崇尚能力,进而有很多先见之明的人士开始调节自己的人才价值观。 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说过:“联想在择才方面的标准是‘善于总结’”;另一位老总说:“学历文凭只能代表一个人的静态能力,而学习才是一个人的动态、实在可用的能力”;还有一家闻名全球的会计事务所在北大招聘员工时,只看学生的英语和计算机水平,因为这两样反映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并不是看所谓的文凭。 我门不能希望大家都去学比尔盖茨和王小平,但是我们都应该对文凭有着更为客观的评价,希望大家在努力拿到真正高含金量的文凭的同时,积极寻求它背后的更深意义及更高目标!能力永远比文凭重要! 文凭与林肯!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小时侯家里一贫如洗,因此也没有上过什么学,但他确是美国乃至世界上最优秀的总统之一,他那“应该把慈善之心广布于天下”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比金子都可贵。 南北战争期间,数不尽的母亲、妻子和情人啼哭着到他面前,为判死刑的囚犯申请特赦。 林肯不论身体多么疲乏,总是随时听他们的哭诉,答应他们的请求。 因为他看不得女人哭,尤其是那些手中抱着婴儿的妇女。 如此善良,如此菩萨心肠,其价值远不是什么这个“凭”那个“凭”可与之相比的。 我们对待文凭与能力的态度应该是, 重文凭不惟文凭、能力为第一,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我们不妨想一想,选官如果将“林肯”拒之门外,而让张二江之流堂而皇之的进来。 一方面说明这个机制肯定有毛病必须改;另一方面,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能力永远是第一! 对方辩友,在当今社会的市场经济思想下,仅仅一张文凭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 人的内在有许多因素,如毅力、执著、正直等这些好的品质是无法用一个文凭来体现的取代的。 现在文凭可能是工作入门票,我认为以后也不完全是。 随着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不单单追求文凭,而讲的是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 结合当前大学生找工作难的问题我们可以认为,能力才能决定一切,即使偶尔靠着文凭进了公司,但没有自身过硬的能力作为后盾,你的工作也不可能做的好,饭碗也不可能端的稳! 就算你是假文凭我也不查! 某报招聘记者面试开始,担任主考官的该报业务副总对笔试入围者说了几句开场白,其中讲道:这次招聘大多数人文凭过硬,是正规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 也有些人文凭不怎么样,比如在职函授、电大等,按时下的说法只能算水货文凭。 我的一位朋友送验的就是这种水货文凭。 他听了主考官的话起身准备离开放弃面试,刚想走又听到主考官接着说:“我的态度是,就算你是假文凭我也不查。 文凭是什么,是说明接受了某种教育。 接受新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写文章。 我才不管你什么文凭,我要的是会写文章的记者。 博士也好,小学生也好,考试和三个月试用期证明能写出好文章,我就聘你,写不出来你另谋高就。 ” 面试录取率10∶1,许多本科生、研究生落选了,朋友被录取。 三个月试用合格,最近签订了劳动合同。 我不是主张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文凭无用,而是希望让文凭的作用和地位回归到它客观应有的位置。 既然无数事实证明文凭与能力并不是一回事,那么用人单位对于文凭,只能作为接受某种教育的证明,不能夸大其价值。 我们社会的大多数职业,经过科学的测试,再加上几个月的试用期,就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出一个人的能力。 招聘招考用人,应把测试放在第一位,文凭放在第二位。 决定录取聘用人员时,则主要看试用期的业绩。 大家都这样做,社会就会从片面追求文凭和高学历转向追求真才实学。 假文凭劣文凭就派不上用场,就会不打自灭。 文凭只是敲门砖 文凭是敲门砖。 我相信,在所有人找工作的时候,文凭都是极其重要的,是让你的能力更快的被了解的一种重要方式。 但是请记住,文凭的作用是能力的凭证,文凭只是能力的一种验证方法。 有没有能力并不为有没有文凭所决定。 在你没有被别人了解的时候,拥有文凭的确使你事半功倍。 但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让自己进门而是让自己做事,在做事里当然是能力比文凭重要! 我们不能总是敲门而不进去是吗? 中国的发展需要什么! 中国要发展,发展需要什么,需要工业的支撑,工业需要什么,工业需要的是大量的专业的熟练技术工人和大量的研究人员。 你说那些揣着高等学府毕业证的人他愿意当一名纯技术工人吗?做科研,也嫩了点,没有基础的实践,就没法搞科研。 基础工业要发展,高科技也要发展,这都离不开技术工人,我国的技术工人真的是太缺少了,你科技再领先,没有技术工人实现出来,一样白搭。 技术工人有能力吗?有,他们都有,他们可以一眼就看出故障和关键的所在,他们有文凭吗?没有,据我所知,我国的技术工人最高可以评到八级技工,但少之又少。 真正的强国靠的不是有多少人拿了多少的证书和文凭,靠的是一大批肯埋头在自身的岗位中工作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技术人才。 国家公布了,现在国家缺的是财会人才。 结果学校全都加开财会班,以缓解人才不足。 学生也是一窝蜂似的争相填报其专业。 但是4年后再看,问题来了,学校生产的一大批毕业生多如牛毛,供大于求,试问,这些毕业生是都没有能力吗?当然不是。 因为在如此多的人才面前招聘方只能消化一小部分,而剩下的则是已经饱和而不能溶解的盐! 请问对方辩友,如果那些一窝蜂填相同志愿的大学生能在填报志愿时多用一下自己的脑筋,考虑一下社会的现状再结合一下自己的实际情况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吗,我不否认那一部分大学生可能真有能力,可能他填志愿时受到了,父母,朋友,老师,亲戚的影响,但从这一点我可以说他没有主见,我本人高考填志愿时老师父母都叫我报金融,但我坚持自己的喜好,报了自己喜欢的电子,我现在不是工作生活很愉快吗! 诚然,现在就业的有许多是大学生,但我并没有否认,有文凭就一定没有能力啊,有过硬的文凭加上出色的能力,找工作当然没有问题,可是,为什么现在许多大学生都没有工作,而许多中专技校生却有一份非常不错的工作呢,原因就在于现在的企业用人角度正悄悄的发生了变化,变的更理性,更明智了,文凭只是次要的,真才实干才是第一! 在以市场经济为指导思想的社会发展下去,能力将变的越来越重要,那些高文凭,低能力的大学生只会被无情的社会淘汰! 文凭是“招牌” 能力是“质量”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文凭和实力的重要性呢?我觉得,文凭只能说明持有者受到过什么程度的教育。 至于文凭和能力是不是名实相符,这就需要靠实践检验了。 打个比方说,文凭好比产品的“广告招牌”,它提供的也仅仅是字面上的证明。 我们知道,一种产品在未使用前,人们只能通过厂家的广告宣传,了解其特点、功用等,到底实质如何?只有等到实际使用以后,才能得出结论。 同样,这种情况也能说明文凭与实力的重要性,如果文凭被看作是“招牌”的话,那么实力就是“质量”,自己的实力怎样,“质量”有没有保证?那只有靠事实说话。 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实例可以为此提供佐证。 有人有文凭,但有名无实,比如有些持有文凭的人,其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让人确实不敢恭维,他们所表现的能力与他们持有的文凭有很大的反差。 再加上现在假文凭泛滥,让人对文凭可能含有的“水分”有了不少顾虑。 而没有文凭的人,并不一定没有实力,爱迪生、华罗庚等杰出人物以及我们身边许多有一技之长的普通人虽没有文凭,但他们的才能与成功已经说明了一切。 文凭固然重要 关键还靠实力! 对方辩友,文凭永远没有实力重要,这是不争的事实。 如同政府官员的一纸任命,承认你是某一方的父母官,可终究不能说明你一上任就能胜任这个职位。 至于以后的道路,还得靠实力。 没有文凭可以,可如果没有实力,那你将步履艰难。 文凭只能代表你曾经就读于哪所学校或者学习的什么专业。 文凭属于过去时,永远不能等于现在。 文凭很高的人,却不一定能适应现实生活,相反一些没有文凭的人却能在现实生活中游刃有余,究其原因,无非在于实力的差异。 文凭泛滥甚至搞假文凭成风,并不能说明实力的贬值,只能说明社会上的某些职位因为机制上的原因,造成了一种“轻实力、重文凭”的不良现象。 而在一些真正重要的部门,你空有文凭却没有实力是站不住脚的,在真正需要实力的时候,这些人最终也只能像“滥竽充数”故事里的南郭先生一样逃之夭夭——虽然他依旧戴着“乐师”的招牌。 但招牌终究只是招牌,它永远都不能说明你实际能干些什么。 事实就是如此,文凭固然重要,关键还靠实力。 没有文凭或者说没有上过学的专家教授比比皆是,每一年大量的落榜生成才的也不在少数。 对于一个有实力的人而言,生活和实践才是真正的老师。 文凭不能代表全部 我应该承认走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面试时经常碰到的一句话:你是哪所大学毕业的,什么学历?大部分的人会因此而拒之门外。 但一个企业的发展不是通过文凭就能发展的更加壮大,文凭只是一个公司的标识(意为:我公司都是高级人才)。 但一个公司的发展,还是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来帮助公司更好的发展,而文凭只是一张纸。 到处的高楼大厦,都是民工(北京都这么说)所建,难道他们都是高学历,高文凭吗?不是吧,而是靠他们的超群的能力,才有今天我们所看到一切。 从“学历至上”走向“能力主导” 对方辩友,要搞清楚文凭与能力究竟哪个重要,首先要澄清文凭与能力的关系。 作为对受教育程度的认知,文凭并不是不重要,但文凭不等同于能力;而作为人才标准的主导,能力有着比文凭更丰富、更高的内涵与实质。 能力的基本起点是社会责任感,有德行的能力具有强大的人格感召力,它能激发团队整体能力的释放;能力的基石是学识素养,它源于教育训练又高于书本知识;能力的最佳体现还在于实践,即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以其智慧创造未来。 为检验人的能力高低,现代人把学历视为文化基础,而更看重资格证书,这种现象正在慢慢被企业所淘汰转而代之的是强调工作能力、技能熟练度与创新才能。 倡导能力主导的最大意义,还在于它能激励全社会所有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了一个共同的大目标,让亿万人奋发图强,增强自身素质与能力,共同去开拓美好的未来。 你会不会为高学历买单? 现在的社会企业尊重人追求人才是一件可喜的事, 但我决不给高学历买单。 很多高学历的人眼高手底,进门就讲待遇工作条件,做不好事却怨没有外国民主,没有国外的条件好,没有国外待遇高,好笑自己做不好事还嫌国内穷企业差。 他们没见到高中生就能做好的事他们做却问题很多又做不好,给他们重大的信任投入巨大资金让他们搞创新他们却几年没丁点成果。 我伤心了,决不要拿着高学历的人干高中生就能干好的事。 有能力的人拿出可行性计划给我什么学历我都用,社会企业的资金发展机会是给那些有能力使它快速发展的人。 对那些没有为社会企业做任贡献拿着张文凭就讲条件的人,我只想说对不起我不会给你的学历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