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相差超1000亿!昔日养猪一哥 跌落 神坛

牧原股份崛起之前,猪企“一哥”一直都是温氏股份。

从业绩来看,早在2015时,温氏股份的营收就已经达到了482.37亿,彼时,牧原股份营收仅30.03亿,两者体量相差了10倍有余。

然而,随着这些年牧原股份的加速追赶,现在的牧原股份已经成功超越了温氏股份。

今年上半年,牧原股份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567.8亿和8.293亿,而温氏股份实现营收和净利润为467.58亿和13.27亿,虽然净利润稍逊于温氏股份,但牧原股份的营收要比温氏股份领先超过100亿。

此前,牧原股份还提前披露了三季度的业绩预告。业绩预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预计实现净利润100亿元至110亿元,其中三季度预计实现净利润90亿元至100亿元,赚钱能力相当强劲。

从目前来看,牧原股份超越温氏股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毕竟除了上面提到的业绩数据以外,在市值上,牧原股份也要领先温氏股份超过1000亿。作为曾经的养猪一哥,为何温氏股份会被牧原股份超越?温氏股份又有可能迎头赶上吗?

养殖模式的差距

实际上,温氏股份之所以会被牧原股份超越,核心在于两者养殖模式的不同。

温氏股份推行“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该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年——当时,一位农户因为经营砖窑生意失败,想向温北英赊购一些鸡苗自养,考虑到农户技术薄弱,养鸡风险大,温北英不仅提供了鸡苗,还提供了饲料、药物和技术服务,并帮忙出售肉鸡。

没想到,在温北英的帮助下,这个农户的经营越来越好,甚至还吸引了周边更多农户来赊购鸡苗,“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应运而生。

通过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到,“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其实并不复杂。以生猪养殖为例,公司负责上游的繁殖、育苗、饲料、疫苗等需要一定专业度的工作,还直接向农户收购生猪,而农户则仅负责生猪的“育肥”环节;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在农户养猪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纵向分工更精细的产业模式。

“公司+农户”这一养殖模式的优势在于投入低——公司与农户签订委托养殖协议,其中的“大头”猪舍由农户出土地出钱建设,育肥猪舍归属于农户。要知道,育肥猪舍是整个产业链投入最大的部分,不但需要资金建设,还需要大量的土地,而在“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下,养殖企业不需要建设猪舍,压力大幅减低。

凭借着“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温氏股份实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养猪业务上。1994年,温氏股份切入生猪养殖业务,很快将生猪养殖业务迅速从广东扩张至全国。据统计,2019年温氏股份的出栏生猪1815.66万头,占全国生猪出栏总量的3.4%,且在当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39.7亿元,成为当之无愧的养猪“一哥”。

然而,事情的转折点出现在2020年前后——随着自繁自养模式的兴起,“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开始竞争不过了。

所谓的自繁自养其实也很好理解,就是在“公司+农户”这一经营模式下,养殖企业把原来公司不愿意做的“育肥”环节也做了。与“公司+农户”模式相比,自繁自养是一种更集约的生产方式,虽然自繁自养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猪舍,但布局一旦完成,养殖企业自行育肥的效率自然要高于农户,后期的扩张也就更快。

从营收对比来看,采用自繁自养模式的牧原股份,在扩张速度上要明显快于温氏股份。拉长周期来看,在2015年时,牧原股份的营收仅为30.03亿,而到了2023年,牧原股份的营收便增长至1109亿,体量翻了30倍有余;作为对比,温氏股份在2015年的营收就已经有482.37亿,但到2023营收也不过899.21亿。

跌下“神坛”

随着生猪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自繁自养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

理由无他——在竞争同质化的生猪养殖行业,猪企之间真正的差距在于成本控制,而自繁自养的养殖成本一定会比“公司+农户”更低。

从具体数据来看,根据牧原股份披露的公告,生猪养殖完全成本呈持续下降趋势8月已降至13.7元/kg左右,相较于今年年初,已降本2元/kg,降幅超10%,根据计划,牧原股份预计年底进一步降到13元/kg;作为对比,1月-7月份,温氏股份肉猪养殖综合成本降至7.3元/斤左右,即约14.6元/kg,和牧原股份差距不小。

那么,温氏股份有没有向自繁自养模式转型的可能呢?可能性并不大——因为养殖模式有很强的路径依赖,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据媒体分析,生猪养殖模式涉及资产投入、管理体系构建、技术经验积累、人才培养、利益分配等多重要素,从一开始就环环相扣,配套而生,改动养殖模式难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实际上,温氏股份也知道“公司+农户”这种经营模式的竞争力比不上自繁自养,但又无法转向自繁自养模式,所以温氏股份只能推动“公司+农户”转型。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温氏股份主动进行养殖模式的迭代升级,由“公司+农户”升级为“公司+家庭农场”模式,目前继续升级为“公司+现代养殖小区+农户”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养殖小区由公司统一拿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建设, 有利于提升工业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且农户相对集中,有利于公司高效管理。但是,即便“公司+农户”的模式经过多次的升级迭代,在成本上依旧很难跟自繁自养模式相抗衡,温氏股份已经很难再追上牧原股份了。

从资本市场的态度来看,资金也明显要更青睐于牧原股份。截至10月11日收盘,温氏股份股价报收18.62元/股,总市值为1239亿;同日,牧原股份股价报收42.28元/股,总市值为2311亿,两者相对比,牧原股份的总市值要比温氏股份高1072亿,虽然两者在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只相差100亿,但市值却差距甚远——很显然,在经营模式的差距下,温氏股份这个曾经的养殖一哥,已逐渐走下“神坛”。


阿里市值蒸发3.3万亿,高管离职动荡不已,已无力与腾讯争雄?

众所周知,中国互联网的双雄是阿里和腾讯,两家虽然在各自的主导领域发展,但仍然有很多业务重合,所以竞争从未停止过。 在过去一段时间以来,阿里无论是市值,还是营收,似乎都要领先腾讯一些。

不过,阿里真的赢了吗?实际上并没有,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阿里陷入了至暗时刻,一直到今日,增长放缓,利润大跌,市值更是腰斩,和腾讯相比,已经不是一个级别。

市值是衡量一家公司的业绩表现,以及未来增长空间的标准。 阿里曾经是世界前十,亚洲和中国市值第一大公司,在去年10月,曾达到 历史 最高市值。

然而,这一年多来,阿里市值一路下跌,直接腰斩。 最新数据显示, 港股阿里市值为2.64万亿港元,约2.15万亿人民币,而茅台市值为2.45万亿人民币。 也就是说,曾经的互联网一哥输给了酱香茅台,做互联网的不如卖酒的。

去年10月,阿里港股股价为309.4港元,市值高达5.48万亿人民币,如今为122.4亿港元, 相当于蒸发了3.3万亿元人民币。 就连芒格、段永平都被套,他们分别在今年2月和8月买入阿里。

目前, 腾讯市值是4.5万亿港元,阿里市值仅为腾讯的58.7%。 从市值来看,阿里和腾讯已经不在一个级别。

除了市值暴跌,内部也是动荡不已。 蚂蚁集团上市失败后,其CEO胡晓明也离职。 胡晓明在2005年就加入阿里,创建了阿里金融,后来又带领阿里云进入全球前三,之后担任蚂蚁集团总裁,CEO等职务,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没想到也离开了。

而在今年8月的阿里女员工被侵犯事件中, 阿里同城零售事业群总裁李永和被迫辞职,又损失一员大将。

12月6日,阿里更是迎来了一波大的变动, “阿里太子”蒋凡,在出轨风波20个月后,还是被废了。 据了解,蒋凡被派去负责海外数字零售业务,这块业务的收入只占阿里的7%,而他此前负责的淘宝和天猫等中国数字零售业务,占阿里收入的66%,如今交给了马云的学生戴珊来负责。

出生于1985年的蒋凡,是阿里CEO张勇一手提拔起来的,曾经是最热门的接班人人选,阿里最重要的业务都在他手里。 然而,却出现了出轨事件,而现在业绩也不好,增速大幅下滑,蒋凡被边缘化也是正常的。

阿里跌落神坛,原因不在外部,而是源于自身。

首先,阿里的价值观被质疑。 阿里是一家以价值观为主导的企业,也是其引以为傲的地方。 然而,无论是对蒋凡出轨,还是女员工被侵犯事件的处理,都让阿里的价值观受到了质疑。 此前员工抢几盒月饼,立即被开除,而蒋凡出现了如此道德上的问题,却只是罚薪,仍然身居高位,双标非常明显。 对于女员工被侵犯的事件也是如此,不能及时,公平地处理,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其次,阿里过于膨胀,以至于无视规则。 过去十几年来,阿里发展太顺利了,一直保持高增长,成为电商老大后,开始有点膨胀,甚至无视规则。 为了稳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对商家采取“二选一”规定,被京东和阿里抨击,甚至是起诉,但阿里非但没有认识到问题所在,还强辩说“二选一”是正常的市场规则。 这种垄断的竞争方式,无疑伤害了市场环境,最后被罚了182亿元,一点都不冤。

第三,是企业家还是嗜血的资本家? 马云多次公开批评金融市场,又标榜自己对钱不感兴趣。 但蚂蚁集团背后却是通过仅有的30亿撬动了3000亿,将杠杆用到了极致。 自己不用花什么钱,却要赚很多,而且将风险转给银行。 不得不说,马云打得一手好算盘。 资本都是嗜血的,阿里一年1500亿的净利润,蚂蚁集团利润也是快速攀升,对钱真的不感兴趣吗?

和腾讯相比,阿里确实在多个领域输了。 腾讯的社交和 游戏 领域地位,阿里无可撼动,但在电商领域,腾讯扶持了京东和拼多多,成为了阿里的强劲对手。

在外卖领域,阿里旗下的饿了么,已经输给了腾讯旗下的美团。 网约车、文学、 体育 、音乐、在线视频等等领域,腾讯都领先一筹。

没有企业能大而不倒,做企业最重要的是信誉和口碑。 坚持走正道,以消费者利益为核心,才能获得持续发展。 对于阿里来说,未来只有不断修复口碑,才能再次迎来好的发展。

阿里市值蒸发3万亿后,马云再次遭受重击,昔日首富为何会跌落神坛?

1. 阿里巴巴,作为电子商务的领军企业,对网购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创始人马云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名利。 2. 自马云退休后,阿里巴巴开始逐渐走下坡路,近年来更是频繁出现丑闻,受到反垄断调查等罚单,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阿里巴巴的市值,使其在香港股市蒸发了近三万亿港元,给企业带来了巨大冲击。 3. 面对阿里巴巴的困境,马云虽然个人生活依然惬意,四处游逛,但他作为企业的创始人,决定出手帮助。 他通过在香港豪宅中举办聚会,以及与商业巨头一同西班牙旅行等方式,秘密策划阿里巴巴的未来发展。 4. 马云的这些行动,实际上是为了挽救阿里巴巴,他手中握有两大策略。 首先,他邀请了朋友圈中的巨头到其香港豪宅聚会,讨论阿里巴巴的未来动向。 其次,他与商业巨头一同旅行,实际上是在考察西班牙农业,计划与西班牙讨论数据农牧业事业。 5. 为了抵制阿里巴巴市值持续蒸发的发展趋势,马云积极寻求创新和发展,希望通过扩大企业业务能力范围,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6. 尽管马云如今被认为是一个资本家,但他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虽然他可能忘记了初心,但对电子商务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 7. 对于马云的这些行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他是在积极挽救阿里巴巴,有人则认为他已经忘记了初心。 无论如何,马云对电子商务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曾经乐视网有多么辉煌,如今乐视网就有多么落寞

尽管在两年前获得了腾讯、京东、苏宁、体育和TCL等公司的投资,乐视网依旧无法摆脱困境,其经营状况没有显示出任何改善的迹象。 自2019年5月13日起,由于2018年底的审计净资产为负值,乐视网暂停了上市。 尽管乐视网一直在努力自救,但改变目前的困境仍然困难重重。 截至2019年底,乐视网因乐视体育担保案违规,已有18方投资人的仲裁申请,其中15起已经出具结果,均对乐视网不利,预计将导致巨额经济损失。 2019年,乐视网的亏损高达112.82亿元。 在暂停上市的大背景下,乐视网在关键的2019年仍然巨额亏损,面临深圳交易所终止上市的风险,令人不胜感慨。 乐视网是贾跃亭在2004年创办的昔日明星企业。 在盗版盛行的年代,乐视网大力购买版权,并在版权时代到来时,通过转让和出售版权赚得了第一桶金,也是最大的一桶。 乐视网成为当时视频网站行业中为数不多实现盈利的公司,并于2010年8月成功登陆创业板。 上市后,乐视网不满足于仅作为视频网站,而是开始打造贾跃亭心中的生态梦,涉足电视、体育、汽车、手机、金融等七大领域,并描绘了一幅生态化反的美丽蓝图。 然而,由于烧钱和粗放式发展,乐视网的资金实力受到了巨大考验。 尽管乐视网在上市后获得了近200亿元的融资,并从各方筹集了约725亿元资金,但仍难以维持乐视生态的正常运转。 乐视网从一个盈利的小公司,逐渐变成了一个庞大而脆弱的烂摊子。 在我看来,乐视网所谓的七大生态不过是一场虚假繁荣。 一旦资金断裂,乐视生态就像大厦失去了承重墙一样迅速崩溃。 2016年11月,乐视生态资金链危机全面爆发,乐视手机因拖欠供应商巨额货款成为众矢之的,这也戳破了乐视生态虚假繁荣的泡沫,使乐视生态的凄惨现状彻底暴露,成为行业的笑柄。 2016年11月成为乐视网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 乐视手机的颓势传导到其他生态,迅速影响到整个乐视生态。 2017年7月,债务缠身的乐视网遭遇银行集中挤兑,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贾跃亭在此时选择赴美造车,只开出一张名为“尽责到底”的空头支票。 不久后,融创掌门人孙宏斌接替贾跃亭担任乐视网董事长。 他接手时充满信心,打算大干一场。 然而,半年后,孙宏斌向现实低头,辞任乐视网董事长,并承认自己投资乐视网彻底失败,感慨“人有时候要敢叫日月换新天,有时候也要愿赌服输”。 此后,乐视网一落千丈,业务毫无起色,苟延残喘,看不到任何希望。 不得不说,乐视网曾经有多么辉煌,如今就有多么落寞,作为创业板的“一哥”,乐视网早已跌落神坛。 舆论普遍认为,乐视网的成败都是贾跃亭一个人的功劳。 他的超前眼光和胆识使乐视网在视频版权大战中抢占先机,实现盈利后登陆创业板,为下一步扩张储备了充足弹药。 然而,当贾跃亭的超前眼光和胆识用在不恰当的地方,并偏执地坚持,那就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遗憾的是,贾跃亭对乐视生态深信不疑,甚至有点近乎着魔的自信,不惜赌上个人身家和信誉,发展乐视生态。 但由于乐视生态商业模式的天然缺陷,加上团队管理和风险控制跟不上快速扩张,乐视网最终还是走向了失败,即使烧再多钱也燃不起他的生态梦。 事实证明,离开影视领域的乐视网什么也不是,除了靠硬件负利策略取得一些名堂的超级电视,其他领域的表现基本乏善可陈,最终落得个里外不是人的凄惨下场,高管和员工大量流失,留下巨大的财务漏洞,合作伙伴也心灰意冷。 值得注意的是,当乐视生态危机爆发后,除了抨击乐视手机这颗“老鼠屎”,也有人将矛头直指乐视汽车,认为其是拖垮整个乐视生态的罪魁祸首。 要知道,汽车是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而这两方面都是乐视的短板,与乐视主业关联性不强。 “我相信,未来,当汽车和互联网融为一体时,将会出现超越苹果的公司,而乐视最有可能成为那家公司。 ”他自信地说道。 然而,乐视生态已命悬一线,贾跃亭竟然还做着乐视汽车超越苹果的春秋大梦,也真够讽刺的。 9个月后,乐视汽车与FF合并,乐视汽车员工并入FF中国,贾跃亭的工作重心也转向FF,亲自担任FF全球CEO。 时至今日,FF首款量产车型FF91屡次跳票,“距离量产只有一步之遥”的口号喊了很久但不见落实,短期问世无望,坐实了外界对其PPT造车的质疑。 在融资迟迟不到位的情况下,它能活多久是个未知数,还信誓旦旦地想和苹果一较高下,简直是对兢兢业业用产品创造社会价值的苹果的一种巨大侮辱。 事实上,乐视生态危机浮上台面后,贾跃亭仍不改吹牛的毛病。 2017年1月,他喜提山西老乡孙宏斌150亿元融资,仿佛看到了乐视生态转危为安的希望,于是又忍不住开启吹牛模式。 “长期来讲我们非常有信心让乐视成为在中国上市的第一个千亿美金市值的民营企业之一”、“(股价)什么时候过100,一方面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业务肯定会进入爆发期,对上市公司来讲。 另外股价能否快速达到100元,希望的是所有人齐心协力”。 且不说贾跃亭在放出这番豪言半年后灰溜溜地出逃,打着实现变革百年汽车产业的旗号赴美造车,即便他留下来收拾乐视网这个烂摊子,也未必能重振雄风,恢复到深耕影视行业时的发展水平,实现千亿美元市值、股价破百那想都别想,简直是痴人说梦。 不出外界所料,贾跃亭被残酷的现实狠狠打脸。 2019年5月13日暂停上市前一个交易日,乐视网股价跌至1.69元,市值仅剩下67.42亿元,与当初他定下的颇具野心的目标相差甚远。 更悲哀的是,乐视网在内忧外患之下,处境不恶化就算不错,翻身基本无望,形同凉凉。 依稀记得当初贾跃亭高喊出“让我们一起为梦想窒息”,我认为,这更像是他以梦想之名感召或裹挟乐视网员工、股东、合作伙伴,一起来帮助他实现自己那个虚无缥缈的生态梦,一意孤行、蒙眼狂奔只感动贾跃亭个人,也将乐视网推向万劫不复之地,而这场集体追梦运动终究有梦醒时分。 当梦想窒息那一刻来临时,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贾跃亭也顾不上吃相难看,不仅果断舍弃那些追梦同行人,独自“远走高飞”,还将自己一手创办的乐视网抛在脑后,甚至不顾骂名成为其颓势尽显的最大元凶。 种种迹象表明,贾跃亭费劲心思极力包装的梦想,本质上是一场贪婪者的游戏,忽视自身能力,不惜一切代价,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最终导致乐视生态沦为一个昙花一现的传说,也是一个典型的创业反面教材。 或许,乐视生态大败局,从2012年决定做超级电视那一刻就已冥冥中注定,这种错误的坚持并不值得同情。 而贾跃亭不仅玷污了“梦想”一词,也被梦想本身毁了自己,老赖、吹牛、下周回国、PPT造车等负面标签注定无法轻易撕掉。

下一场比赛都没能取胜 广州队和重庆铜梁龙击败大连英博后
A 中证指数公司完善 中证A100指数即将登场 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