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两位人工智能(AI)科学家,其中一位获奖者杰弗里·辛顿还有“AI教父”之称;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三位得主中,也有两位是AI领域科学家/企业家,这在科学界和社会上都引发巨大争议。虽然类似美国著名音乐人兼作家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样的案例也曾引发关注,但把物理和化学两个奖项均授予不是传统对应学科的专家,在诺贝尔奖历史上确实少见。这样的情况对诺贝尔奖自身发展以及科学研究带来什么启示呢?
事实上,诺贝尔奖越来越多地被授予从事交叉学科工作的科学家已经是一个大趋势,因为当代科学的不少问题都具有学科交叉属性,需要通过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加以解决,相关科研成果也越来越多出自学科交叉之处。统计表明,1901至1920年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成果中,具有学科交叉特征的占比约为19%;进入21世纪,这一比例增至40%以上。
但将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杰弗里·辛顿这样的人工智能或计算机科学家,与一般意义上的学科交叉还是不同。毕竟,在主流认知里,计算机学科与物理学科距离太远。这样的“反差”和争议也恰恰揭示出一个问题:旨在“奖励那些在过去一年中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的诺贝尔奖,还能覆盖或“适配”新出现的学科领域和科学成果吗?
诺贝尔奖于120多年前的1901年首次颁发,当时的学科分类与现在有着巨大差异。比如,计算机学科是在1946年以后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广泛应用才产生的,而当下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是直到1956年才被正式提出的概念,发展到现在还不到70年,一些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设立AI专业或相关学院,也只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事。科学发展使人类的认知在规模上越来越庞大、范围上越来越宽广,但传统的学科划分却越来越难以覆盖新出现的学科领域。这个趋势反映在诺贝尔奖上,就是按照传统模式设立的奖项越来越难以反映当今人类科学的重大进展。
为此,近些年来有不少人建议诺贝尔奖设立新的学科奖项,更加与时俱进地反映当代科学最新进展。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为了庆祝其成立300周年,决定以纪念诺贝尔的名义,从1969年开始推出“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并向诺贝尔基金会捐献这个奖项所需的奖金。诺贝尔基金会当时认为,以后不会再有这样增加奖项的例外了。现在,随着传统学科越来越难以覆盖当代最新科学进展,尤其是像人工智能这样对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领域,诺贝尔奖为了维持代表性和影响力而不得不作出将物理和化学奖项颁给AI领域专家的决定。应该说,这样的做法是值得鼓励的,但要想真正跟上时代,诺贝尔奖显然还需做出更多改变。
怎样与人类新的重大科学研究成果“适配”,将是诺贝尔奖在接下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需面对的问题。诺贝尔奖两个重要奖项今年被授予了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但未来对人类有重大影响的不仅仅是人工智能。比如,应对气候变化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相关领域的研究也不断出现具有重大贡献的成果。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两位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和保罗·罗默,以表彰他们在气候变化与技术创新领域的贡献;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三位获奖者中的两位,美籍日裔学者真锅淑郎和德国学者哈塞尔曼,通常都被称为气象学家。即便诺尔贝奖已经如此“努力”地把气候变化领域成果纳入既有的几个奖项之中,但这个领域还有着更加复杂的关联和发散学科,比如能源、环境、生态等。照此情况发展下去,诺贝尔奖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奖项,还能继续覆盖学科领域不断交叉融合的重大科学贡献吗?
怎样跟上时代变化,怎么更好地关注时代主要问题并反映科学界为解决这些问题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是诺贝尔奖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耽溺于过去的模式、框架甚至时常被诟病的价值观偏差,无法与时俱进地新设奖项或采取其他改变,旧瓶装新酒,其影响力只会被不断削弱。(是新质生产力50人论坛秘书长、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最近,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狐女》。 故事主要讲的是八角城发生的一些事情。 南家梁和爷爷在一条皮货街遇到了一张狐狸皮,南家梁发现这不是皮,而是一只完整的狐狸,而且狐狸还是活着的。 于是,南家梁把狐狸抢走了。 后来,南家梁知道狐狸是一只雌性狐狸,叫宛婷,会魔法。 南家梁爷爷又收养了一只猫和一只狗,宛婷教他们说话和魔法。 随后他们家里又发生了许多事情,从旱天雷激活木乃狐到地下潜泳术,再从地下潜泳术到竹林狐影,都是些奇奇怪怪的事情。 读完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大量捕杀动物,伤害它们,把它们做成一道道美味佳肴或者是一件件毛皮衣服。 人类是多么残忍,它们都是一只只有生命的动物,它们也有父母和兄弟姐妹,你杀了一只动物,它们的亲人会不会很伤心?同样都是生命,我们要懂得珍爱生命,远离伤害。 通过这本书,我还知道了,我们要懂得感恩,就像故事中的宛婷一样。 宛婷三次被救,她没有忘记感恩,虽然有一次没有成功,反而惹了祸,但是她是好意的!我们要向宛婷学习,学会感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