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反对派领导人敦促柏林改变乌克兰政策 中国和巴西的提议很好

(原标题:德国反对派领导人敦促柏林改变乌克兰政策:中国和巴西的提议很好)

观察者网消息,今年,德国政坛出现了一股不容小觑的新势力,55岁的左翼政客莎拉·瓦根克内希特(Sahra Wagenknecht)于1月刚成立的新兴反对党,在德国一些地方选举中以“黑马”之姿领先,甚至在图林根州的得票率还超过了德国总理朔尔茨所在的社民党。作为党内的灵魂人物,瓦根克内希特反对对乌克兰军援,呼吁对俄罗斯友好的主张备受关注。

当地时间10月12日,德国媒体《柏林晨邮报》网站刊登了对瓦根克内希特的最新专访,其重申如果柏林希望结束俄乌冲突,就必须做出更积极的外交努力。瓦根克内希特强调,为乌克兰提供更多武器无助于为欧洲带来和平。

这位多次对朔尔茨联合政府的乌克兰政策提出批评的资深政治家指出,柏林目前的政策只会对紧张局势火上浇油,而中国和巴西提出的和平倡议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中国和巴西有一个很好的和平计划。我希望德国和欧盟能支持这样的倡议。”瓦根克内希特补充道,“中国可以对莫斯科施加影响,德国也应向泽连斯基施压,使俄乌会谈成为可能。没有妥协就没有和平。”

今年5月,中国和巴西共同发表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六点共识”,认为“对话谈判是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唯一可行出路”。共识强调,要遵守局势降温“三原则”,即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呼吁各方坚持对话谈判,加大人道主义援助,反对使用核武器,反对攻击核电站,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这一主张已经获得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和埃塞俄比亚等诸多国家的赞赏和支持。

“今日俄罗斯”(RT)报道称,莫斯科方面也对中巴倡议表示欢迎,但怀疑基辅是否愿意参与此类谈判。乌总统泽连斯基早前拒绝接受该倡议。

德国反对派领导人敦促柏林改变乌克兰政策:中国和巴西的提议很好

莎拉·瓦根克内希特。视觉中国

从《柏林晨邮报》网站刊登的问答实录来看,针对瓦根克内希特反对军援乌克兰、主张俄乌谈判解决冲突的立场,这家德媒的提问不可谓不尖锐。有个问题便是质疑瓦根克内希特是否在听从俄总统普京的“吩咐”与之“做交易”,后者斥其提问是“无稽之谈”。

“我希望结束死亡,减少战争对我们国家的威胁。”她严肃回答道,“这件事与俄罗斯是敌是友无关,而与欧洲和平和(结束)乌克兰战争有关。”

德媒随后的提问依旧咄咄逼人,其以俄罗斯2022年发动“特别军事行动”时乌克兰还没有加入北约为由,质问她为何对俄罗斯的所谓“领土野心”视而不见。瓦根克内希特则表示,自己并不想为违反国际法的乌克兰战争辩护,但战争的根源并不是因为“领土野心”。

她指出,俄罗斯过去不断发出信息,阐明其不希望看到美国军事力量靠近他们的边境,许多西方政治家也都警告过,乌克兰加入北约会导致战争威胁。

但事实上,乌克兰被“迅速拖入了美国的军事势力范围”。在冲突爆发前,乌克兰境内就已经有4000名北约士兵,俄罗斯边境沿线上有美国中央情报局的12个基地,北约还在黑海举行联合军演,“这就是俄罗斯决定在为时已晚之前开始采取某些措施的原因”。

瓦根克内希特告诉《柏林晨邮报》,目前西方对乌克兰冲突的政策“非常危险”,正让北约“越来越深地卷入这场战争”。

她警告称,如果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成为冲突的一方,这将导致与莫斯科的直接对抗,俄罗斯会对北约成员国领土上的军事设施实施打击。之后,冲突将很快升级为“核对抗”,因为这是俄罗斯“唯一能与北约平起平坐”的领域。

“正因如此,如果我们任由自己在这场战争中越陷越深,那将是无比危险的。”瓦根克内希特强调,没有和平,其他一切都是空谈,现在德国是时候发出一个在国际社会上受尊重的声音,调解冲突并倡导外交。

然而,就在瓦根克内希特发出呼吁之际,当地时间11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在会见泽连斯基时宣布,德国将在2024年底前与比利时、丹麦和挪威共同向乌克兰提供价值约14亿欧元的军事支持。德国联邦政府当天发布的公告显示,相关援助计划将包括防空系统、主战坦克、战斗无人机和弹药等。

德国反对派领导人敦促柏林改变乌克兰政策:中国和巴西的提议很好

当地时间10月11日,德国向乌克兰承诺新一轮军事支持。视觉中国

朔尔茨重申对乌克兰的坚定支持。他表示,德国将继续是乌克兰在欧洲最大,且是全球第二大的军事支持者。明年德国也将继续大力支持乌克兰,联邦预算中已预留40亿欧元作为直接双边援助。

此外,德国还将向乌克兰提供1.7亿欧元,加大对修复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的支持。乌克兰今年还将获得七国集团的贷款支持。

法新社指出,泽连斯基一直在寻求欧洲盟友提供新的军事和财政援助,以及解除使用西方武器攻击俄境内的禁令。不过,拒绝援乌德制“金牛座”巡航导弹,朔尔茨始终没有松口。

俄方已多次强调,西方支持乌克兰深入俄罗斯境内进行打击将导致冲突重大升级,可能引发“不对称”反应。9月底,莫斯科宣布修改核武器使用原则,引发西方多国关注。

延伸阅读

波兰外长强扯关系:中国是唯一能结束俄乌冲突的国家

【文/观察者网 齐倩】当地时间9月2日,波兰外长西科尔斯基在新加坡发表演讲时表示,他认为,俄乌冲突或将持续十年之久。他还呼吁中方参与冲突调停,声称“中国是唯一能够真正使这场战争结束的国家”。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和波兰外交部网站消息,西科尔斯基2日抵达新加坡,开始在东南亚国家的访问行程。西科尔斯基当天与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外长维文会面,并在英国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主办的讲座上发表题为“欧洲:应对21世纪帝国主义”的演讲。

报道称,西科尔斯基在回答提问时表示,虽然乌克兰现在在俄罗斯境内发动袭击,但“(乌克兰)处境依旧艰难”。他说,他不认为俄乌冲突会这样结束,而是认为这场冲突可能会持续十年之久。

西科尔斯基批评俄罗斯方面此前有关“乌克兰在历史上属于俄罗斯”的说法。他说:“在俄罗斯之前,从未有一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挑战另一个主权国家的主权……如果对此类行为置之不理,未来将有更多效果的安全面临风险。这不仅限于欧洲。”

据他所说,俄乌冲突并非地区争端,而是“具有全球性影响”。他呼吁国际社会继续支持乌克兰。

西科尔斯基还称,“以尊重领土完整、法治和开放的经济合作为基础的规则秩序”,是“唯一一个”能够让每个国家,无论其大小,都能够选择自己的繁荣道路的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西科尔斯基在演讲中强扯中国,敦促中国发挥影响力,以帮助结束俄乌冲突。

“中国是唯一一个能够真正迫使这场战争结束的国家,”他声称,由于中国与俄罗斯关系友好,可以发挥其他国家不能发挥的作用,“如果中国能够结束这场疯狂的战争,肯定会得到欧洲的善意和感激”。

西科尔斯基2日在新加坡发表演讲 社交媒体

此外,西科尔斯基当天与新加坡外交部长维文举行会谈。维文在会谈后表示,这是西科尔斯基任内首次正式访问新加坡和东南亚地区,“我们重申了两国间友好关系,并讨论了地区和全球发展”。

维文在回顾欧盟-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时称,新加坡与波兰“双边贸易和投资还有增长空间”。他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两国可以成为各自地区的门户。在新加坡,我们可以期待在超市货架上看到更多波兰产品。这将使新加坡的食品来源多样化,并确保我们的食品供应保持弹性。”

西科尔斯基2日与新加坡外长维文举行会谈 波兰外交部

实际上,这并非首次有西方国家官员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强扯中国。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芬兰总统斯图布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已经到了北京可以结束乌克兰冲突的地步。他当时声称:“俄罗斯现在非常依赖中国。中方领导人一个电话就能化解这场危机。”

对此,我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7月3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称,中国和俄罗斯都是独立自主的大国。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也不是当事方。我们将始终站在和平和对话的一边,同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各方保持沟通,继续为推动危机的政治解决发挥建设性作用。


找人帮做一份研究性学习!最好不要的!高分!追加100%

这是关于2战的研究性学习网站,里面有具体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各种关于二战的网站资源,下面是我摘取的一小部门文字德国吞并奥地利 奥地利和德国一样,都是以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的国家。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两国出于不同的目的,都有合并的意图。 但是,《凡尔赛和约》明确规定严禁德奥合并。 纳粹党上台以后,希特勒曾经打算利用扶植奥地利纳粹党的办法,鼓励他们在奥地利内部进行颠覆活动,以实现德奥合并。 1934 年 7 月,奥地利纳粹党徒发动武装叛乱,虽然刺杀了奥政府总理,但还是遭到镇压,未获成功。 1936 年,迫于纳粹德国的淫威,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和德驻奥公使巴本签订了一个秘密协定和一份公报。 由此,奥地利虽然名义上还是一个主权国家,但其内政和外交已经基本上被德国控制了。 这一举动,没有受到西方大国的制裁。 希特勒的胃口越来越大,他决心完全正式吞并奥地利。 而且,他认为英法不会因此对德国采取军事行动。 同时,由于意大利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中已经消耗了很大力量,已经无力再与德国争夺奥地利了。 1937 年 11 月意大利参加《反共产国际协定》以后,意大利正式宣布放弃奥地利,它的注意力已经转到地中海和殖民地上去了。 这样,德国加快了吞并奥地利的步伐。 1938 年 2 月 12 日,希特勒约见许士尼格,要他签署一份奥地利完全听命于德国的议定书,并命令他在三天之内答复,否则要进军奥地利。 奥地利在德军压境的威胁下,被迫作出了释放纳粹罪犯,任命纳粹头目为内政部长的让步。 但希特勒还不满意。 许士尼格从英法那里得不到支持,无可奈何地准备在 3 月 13 日让全体公民投票决定国家的前途。 希特勒闻讯后大怒,命令德军准备对奥地利发动进攻。 3 月 11 日,许士尼格下台,纳粹党徒赛斯—英夸特上台组阁。 次日凌晨,德军开进奥地利。 13 日,德奥签署《关于奥地利和德国重新统一法》,德国正式吞并了奥地利。 奥地利的七百多万人民成为希特勒统治的臣民,为希特勒发动大战增加了兵源。 涅维尔·张伯伦 1869 — 1940 ,英国首相、保守党领袖。 生于伯明翰市,毕业于伯明翰大学。 1915 年任伯明翰市长。 1918 年当选下院议员。 历任邮电、卫生、财政大臣等职。 1937 年起任首相。 任内全面推行纵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承认墨索里尼侵占埃塞俄比亚,默许希特勒吞并奥地利。 尤以 1938 年三次求见希特勒、策划慕尼黑阴谋而臭名昭著。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英法对德宣而不战,坐视波兰灭亡。 1940 年 4 、 5 月间,德军迅速向北欧和西欧推进,张伯伦受到强烈谴责,黯然下台,不久病卒。 著有《演讲集·为和平奋斗》。 达拉第 1884 ~ 1970 ,法国总理、激进社会党领袖。 1918 年任众议员。 历任殖民、公共工程、外交、国防等部部长。 1927 年当选激进社会党主席, 1935 年曾参加法国人民阵线。 1938 ~ 1940 年出任总理期间,追随张伯伦签署了《慕尼黑协定》。 1940 年法国败亡之际,因主张在北非继续战斗,被占优势的投降派排挤出政府。 后被贝当卖国政府逮捕,先后监禁于法国、德国和奥地利。 大战结束后返国。 1946 ~ 1958 年任国民议会议员,反对冷战政策。 1957 年当选激进社会党主席。 1958 年反对戴高乐执政,后退出政界。 1938年9月27日英国首相张伯伦的广播演说(节录) 你们知道,为了执行这一争执,我已做了一个人所能做的一切事情。 在我访问了德国以后,我明确地认识到,希特勒先生是如何觉得他一定要维护其他德意志人的利益的,他对于德意志人的抱怨情绪未能消弭而感到愤怒。 他曾私下告诉过我,苏台德的德意志人的问题解决以后,德国在欧洲就不再提出领土要求了;昨天晚上,他又重申了这一点。 只要和平还有一线希望,我决不放弃和平的希望,也不放弃争取和平的努力。 …… 我们对一个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无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不列颠帝国去卷入一场战争。 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的话,那也必须为了比这更为重大的问题。 我本人从灵魂深处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 国与国之间武装冲突对我来说像一个恶梦。 但是,如果我确信有什么国家果真要用武力的恐怖来统治世界的话,那我当然认为应该对它进行抵抗。 因为在这种统治之下,凡是相信自由的人都会觉得生活已变得毫无价值了。 然而,兵凶战危,在我们开战之前,我们必须十分清楚地认识到:确实有一些重大问题已发展到了危险关头;在权衡一切后果之后,号召大家为维护这些重大问题的利益而不惜一切风险,是不可抗拒的事。 就目前来说,我要求你们竭力保持镇静,拭目以待未来几天的事态发展。 只要战争还没开始,总是有希望防止它爆发的。 你们知道,我正在为争取和平而努力到最后一刻。 1939年3月8日希特勒在德国军界、经济界和纳粹党的重要人士会议上的讲话(节录) 德国人民的现实问题是保证自己拥有为他们的繁荣所必需的原料来源。 此外,为了使德国人民享有这个繁荣,应当彻底消灭他们的敌人:犹太人、民主政体和“国际列强”。 只要这些敌人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还有一点儿残存的势力,它们也将威胁德国人民安然生存。 因此,布拉格的情况是不能容忍的。 另外,布拉格作为通向原料的门径也是必需的。 据此,已经下达了命令,要求在几天之内——不晚于 3 月 15 日——对捷克斯洛伐克实行军事占领。 然后轮到波兰。 我们不必考虑那里会有猛烈的抵抗。 为了保证以波兰的农产品和煤供应德国,德国对波兰的统治是必要的。 至于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它们当然属于德国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空间。 毋庸置疑,波兰的垮台和给予一定的压力将使它们就范。 那时,我们就会完全控制它们大量的农业和石油资源。 可以说,南斯拉夫的情况也是如此。 这就是 1940 年以前将要实现的计划。 到那时,德国将是不可战胜的。 到 1940 年和 1941 年,德国将一劳永逸地,对自己的宿敌——法国进行清算。 这个国家将从欧洲的地图上抹掉。 英国是一个遭到民主政体削弱的老朽而虚弱的国家。 当法国被击败后,德国能轻而易举地确立对英国的统治,并且得以支配英国在全世界的财富和领地。 这样,在第一次按照新的观念统一了欧洲大陆以后,德国将着手执行整修历史上最伟大的战斗行动:我们将以英法两国在美洲的领地为基地,同美国的“犹太金元大王”进行清算。 我们将消灭这个犹太人的民主国家,而犹太人的鲜血将同金元混杂在一起。 尽管今天美国人还能侮辱我们的人民,但是总有一天——尽管很晚——他们要为曾经针对我们而说的每一个字而痛苦地懊悔。 1939年3月19日法国驻德大使致德国外长的报告(节录) 欧洲地图最近又一次被迫改变,对于德国非常有利。 ……德国发行纸币的基金来源已经完全枯竭,而现在取得了捷克纸币发行银行的大部分黄金和外汇。 对于一个完全失掉国际支付能力的国家来说,这样获得的款项是一笔很可观的补充金额。 更重要的是德国在占领斯科达兵工厂后,同时又得到大量品质优良的军事物资。 这个全世界著名的兵工厂不仅供应捷克斯洛伐克,而且供应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由于这一事实,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的军事实力便大大减弱了。 在这里我只是提醒一下:斯科达同时也为我们制造飞机上的发动机。 德国不费一兵一卒,除了遇到少数抗议之外竟无阻碍地得到了一千万人口,彻底改变了欧洲的结构,并且建立了一个军事机构,使欧洲在紧要关头不得不一再顺从德国的要求。 这种成就,即使头脑最冷静的人也确实不能不为之目瞪口呆。 ……明天德国便可能采取在奥捷已经成功的办法,来对付罗马尼亚和波兰,迫使他们作出选择:或者是使和平居民遭受屠杀,不设防的城市遭到破坏,或者是付出重大代价,屈辱地接受德国的条件。 同时,我们不得不这样假设:德国在未来完成其向东方发展的广泛计划以前,也可能转过身来对付西方列强。 苏联构筑集体安全的努力 面对纳粹德国咄咄逼人的攻势,苏联希望同英法改善关系,牵制德国。 但是,长期的隔阂使得双方一时无法取得信任。 慕尼黑协定签署后,德国并不满足, 1939 年 3 月 16 日,德军吞并了斯洛伐克。 同一天,希特勒宣布在原先的捷克斯洛伐克仅剩的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建立一个“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全面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已经昭然于天下了,一时间,欧洲上空战云密布。 当时,稍有头脑的人都很清楚,只有英法同苏联联合起来,才能遏制希特勒的侵略。 一些在野的政治家,如英国的劳合·乔治、丘吉尔和法国的赫里欧等人,都积极呼吁政府尽释前嫌,同苏联结盟。 由于推行绥靖政策屡屡失败,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英国张伯伦政府和法国法拉第政府也不得不改变了一点态度,开始同苏联接触。 同时,虽然由于慕尼黑协定的影响,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感增加,但苏联领导人还是愿意同英法组成反法西斯同盟。 苏联领导人希望通过同英法结盟构成一个集体安全体系,防范纳粹德国。 1939 年 4 ~ 8 月,英、法、苏三国进行了关于缔结互助条约的谈判。 1939 年 4 月 14 日,英国首先向苏联提出,鉴于英法已经在前一天向波兰和罗马尼亚提供了安全保证,因此,苏联也应该发表一项声明,公开承诺一旦苏联的任何欧洲邻国遭到侵略并进行抵抗,如果它希望得到苏联的援助,苏联将随时提供援助。 同时,法国也向苏联提出建议,希望两国以互换信件的方式补充 1935 年的法苏互助条约,规定法苏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因援助波兰或罗马尼亚而同德国发生战争时,对方都要立即予以援助和支持。 从英法的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希望苏联承担更多的责任,如英国自己只对波兰和罗马尼亚提供安全保证,却要求苏联对它的所有欧洲邻国提供安全保证,很显然,是不公平的。 3 天后,苏联提出自己建议。 主要包括: (1) 英法和苏联缔结 5 ~ 10 年的盟约彼此承担义务,一旦欧洲发生针对该三国中任何一国的战争时,立即互相给予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一切可能的援助; (2) 三方约定,在发生针对分布于波罗的海与黑海之间同苏联接壤的东欧国家的侵略时,也要给予这些国家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一切可能的援助。 当时,直接遭受德国侵略威胁的法国对苏联的建议持比较肯定的态度,而英国的态度却不太积极,迟迟不作出反应。 直到 5 月 8 日,英国才向苏联提出了单方面要求,要求苏联政府承诺:如果英国和法国因履行它们对波兰、罗马尼亚和希腊等国的义务而卷入战争,苏联立即予以一切援助。 这遭到苏联政府的拒绝。 双方尽管一直在协商,但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7 月 9 日,苏联提出双方应该立即着手进行军事谈判。 英法虽然表示同意,但不太积极。 英法派了各自地位不高的代表乘船前去苏联谈判,英国代表甚至连签约权都没有。 8 月 12 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 ( 即国防部长 ) 伏罗希洛夫元帅率团同英法代表开始谈判。 苏联认为,因为苏德之间没有共同边界,一旦发生战争,苏联军队就有必要通过波兰和罗马尼亚的领土。 但是,波罗两国坚决反对苏军过境,英法也没有表态支持。 8 月 21 日,谈判以失败宣告结束。 在谈判过程中,英法方面,特别是英国政府只是想利用同苏联的军事谈判来威慑德国,使它不敢贸然发动战争,同时牵制苏联,避免德苏接近。 苏联政府看到英法显然没有诚意,深恐遭到算计,加上对慕尼黑阴谋记忆犹新,于是最终放弃了构筑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转而改善同德国的关系,希望以此避免首先遭到德国的侵略。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8月23日)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和德国政府从加强苏德间和平事业的愿望出发,并以 1926 年中立条约的基本条款为基础,达成以下协议: 1. 缔约双方保证决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间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者任何攻击。 2. 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将不给予该第三国以任何支持。 3. 缔约双方政府今后将彼此保持联系,以便对他们共同利益有关的问题交换情报,进行协商。 4. 缔约任何一方将不加入直接或间接的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 5. 如果缔约双方间在某种问题上或其他问题上发生分歧或抵触时,缔约双方应当只通过和平方法友好地交换意见,或者必要时设立调解委员会,以便解决这些争端或抵触。 6. 本条约有效期为十年。 除非缔约一方在期满前一年通知废止,否则本条约被认为自动延长五年。 7. 本条约应尽早批准。 批准书应在柏林互换。 本条约签字后立即生效。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全权代表维·莫洛托夫 德国政府全权代表冯·里宾特洛甫 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公布了以下这份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附加议定书,苏联则否认其存在。 在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双方下面署名的全权代表在绝密的情况下就确定各自在东欧的势力范围界限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达成以下结论: 1. 属于波罗的海国家 ( 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 的地区如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疆界将成为德国和苏联势力范围的界限。 在这方面,双方承认立陶宛在维尔诺地区的利益。 2. 属于波兰国家的地区如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将大体上以那累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一线为界。 维持一个独立的波兰国家是否符合双方利益的需要,以及这样一个国家将如何划界的问题,只能在进一步的政治发展过程中才能确定。 3. 在东南欧方面,苏联关心它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 德方宣布它在政治上对该地区完全没有利害关系。 4. 双方将视本议定书为绝密文件。 慕尼黑协定 (即《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 (节录) 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和意大利考虑到苏台德领土割让给德国在原则上已达成协议,同意于有关上述割让的下列条款和条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措施,并且通过本协定它们对保证履行本协定所必要的步骤各应负其责任: 一、撤退将在 10 月 1 日开始。 二、联合王国、法国和意大利同意从领土上撤退应于 10 月 10 日完成,不得破坏目前存在的任何设备,并且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被责成履行撤退,不得损害上述设备。 三、关于撤退的条件,应由德国、联合王国、法国、意大利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等所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制定细节。 四、自 10 月 1 日起,德国军队将分阶段占领德意志人〔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领土。 在附图所标出的四块领土,将由德国军队按照下列次序加以占领…… 其余德意志特征最突出的领土将由上述国际委员会迅速确定,并由德国军队在 10 月 10 日占领。 五、第三款所指国际委员会将决定应举行公民投票的领土,该项领土在公民投票未完成前,应由国际机构占领。 同一国际委员会将确定举行公民投票的条件,以萨尔公民投票的条件为基础。 国际委员会并应指定举行公民投票的日期,这一日期将不迟于十一月底。 六、边界的最后确定将由国际委员会完成。 该委员会也将有权在某些例外情况下,严格地从人种学来确定有些地区可不必举行公民投票予以移交,向四国即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和意大利建议作出非主要的变动。 七、应有自由选择迁入或迁出被移交领土的权利,选择权应在本协定签订日起六个月内行使。 …… 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自本条约签字之日起四个星期内将从其军队和公安部队中解除任何希望解除的苏台德德国人的职务,并且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在同时期内释放因政治罪行而在服徒刑的犯人。 1938 年 9 月 29 日订于慕尼黑。 阿道夫·希特勒爱德华·达拉第 内维尔·张伯伦本尼多·墨索里尼 我国史学界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一些学术观点 我国史学界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性质和后果等许多方面都有不同的学术观点,一、性质。 1. “革命妥协”说。 刘士田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打破帝国主义包围,粉碎帝国主义阴谋的革命妥协”,“它与列宁主义的外交原则:既考虑苏联的国家利益又考虑全世界进步人类的利益是不相违背的” ( 刘士田《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布列斯特条约比较》 ) 。 王芝也认为这个条约是“苏联外交利用帝国主义营垒的矛盾,取得有利的国际环境的一大胜利” ( 王芝《条约有利于世界人民》 ) 。 2. “绥靖”说。 帅桥昌认为:“苏联与德国缔结条约是真正的祸水西引,实行了比英法更甚的绥靖政策” ( 帅桥昌《又一种绥靖》载《世界史研究动态》 1985 年 12 期第 47 页 ) 。 沈志恩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同《慕尼黑协定》的区别仅仅在于,英法牺牲了捷克和自身利益,而苏联得以强行恢复了 1913 年的俄罗斯帝国疆界” ( 沈志恩《 1939 ~ 1941 年苏德关系剖析》 ) 。 孙红旗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慕尼黑协定》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欧洲大战前夕绥靖政策的典型表现,或者说苏德条约是继英法之后苏联掀起的又一个绥靖高潮” ( 孙红旗《苏联与绥靖政策》 ) 。 3. “分赃”说。 徐炽庆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一桩大国之间带有分赃性质的秘密交易” ( 徐炽庆《从列宁的对外政策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江西师大学报 )1984 年第 4 期 ) 。 陈海燕也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一份地地道道的大国宰割小国的预分赃合同” ( 陈海燕《从布列斯特到莫斯科——综论战前苏德关系》 ) 。 4. “同盟”说。 王斯德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成了事实上的同盟条约” ( 王斯德《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一九三九·八 ) 》 ) 。 二、后果。 1. “有利”说。 王芝认为苏德条约的签订“争取了对苏联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使苏联赢得了为战胜侵略者所必需的 22 个月的时间”,并使日本“在国际上更加陷入孤立”,“对苏联人民及世界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更有利” ( 王芝《条约有利于世界人民》 ) 。 李安启认为:“苏德条约的签订,不仅打破了英德勾结起来反对苏联存在的企图,而且打破了德日法西斯的反苏联盟约和战线,使苏军在军事上避免了两线作战” ( 李安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再研究》 ) 。 2. “利大于弊”说。 赵纯海在他的文章《也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中指出该条约利大于弊,应该予以充分肯定。 高明振也认为:“我们既要看到苏德条约的积极作用,又要如实地分析客观存在的消极后果。 但是两相比较,权衡利弊得失,尽管条约给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以及苏联本身曾经暂时带来一些消极的后果,但……积极的作用是根本的,主导的” ( 高明振《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几点看法》,《世界史研究动态》 1984 年第 4 期 ) 。 3. “弊大于利”说。 薛龙根认为条约弊大于利、过大于功,尽管条约为苏联赢得了一年多的备战时间,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它由此带来的后果也是严重的。 如“客观上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大大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威信”,“给国际共运造成了分裂,损害了各国党的威信,破坏了开始形成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使自己丧失警惕,使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 ( 薛龙根《过大于功弊大于利——也谈苏德条约》 ) 。 4. “不利”说。 王斯德认为条约消极作用很大,理由是:“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苏联的手脚,不利于充分利用帝国主义矛盾,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 “模糊了苏联和世界人民的认识,不利于推动世界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 ( 王斯德上文 ) 。 黄宗祥、李昌德等人也著文指出相似的观点。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 德军侵略波兰 1939 年 9 月 1 日,德军航空兵突然袭击了波兰各主要机场和交通枢纽等战略目标,同时地面部队迅速突破波军防线。 当时,德军的快速兵团在优势航空兵的支援下,从南北两个方向实施向心突击,力求迅速歼灭波军主力,在波兰的西方盟国英法作好进攻准备之前一举消灭波兰。 侵波德军包括两个集团军群,共 62 个师,其中有 7 个坦克师和 4 个摩托化师,总兵力达 160 万人,武器装备有 2 800 辆坦克、 6 000 门火炮和迫击炮以及大约 2 000 架飞机。 “北方”集团军群辖第 3 、第 4 集团军,由 F ·博克上将指挥,部署在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由第 1 航空队负责支援;“南方”集团军群辖第 14 、第 10 、第 8 集团军,由 G ·龙德施泰特上将指挥,部署在西里西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由第 4 航空队负责支援。 面对强大的德军,波兰仍以陈旧的战略战术应战,企图以国境防御战牵制德军,掩护军队总动员,并为英法完成进攻准备争取时间。 当时,波军可以出动的总兵力大约有 39 个步兵师、 11 个骑兵旅、 3 个山地步兵旅、 2 个装甲摩托化旅和 80 个民防营,共约 100 万人,主要装备有 870 辆轻型或超轻型坦克、 4 300 门火炮和迫击炮, 400 余架老式的作战飞机。 波兰统帅部把主力部署在波德、波捷边境纵深不大的地区内,幻想由英勇的波军骑兵对付德军的坦克,同时寄希望于盟军的援助。 战争开始后,波军的动员和调动陷于困境,而英法对德宣战后,又迟迟未在西线对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 波军骑兵虽然作战勇敢,但血肉之躯毕竟难以抵挡德军的坦克。 德军长驱直入,直逼华沙,波兰政府流亡罗马尼亚。 9 月 17 日,苏军进占波兰东部地区,波兰失去了可以坚持抗战的后方。 被德军围困的华沙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顽强战斗 20 天。 28 日,华沙失陷。 10 月初波兰军队停止抵抗。 在德波战争期间,波军亡 6.63 万人,伤 13.37 万人,被俘近 42 万人;德军亡 1.06 万人,伤 3.03 万人,失踪 3 400 人。 在这次战争中,德军首次成功地使用了闪电战术,显示了坦克兵团在航空兵协同下实施快速突击的威力;后来,德军在侵略西欧、北欧以及苏联的战争中屡屡采用闪电战术。 苏联建立东方战线 德国进攻波兰后, 1939 年 9 月 17 日,苏联出兵波兰东部。 9 月 28 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签订了第二个瓜分波兰的秘密协定,规定:波兰东部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共约二十多万平方千米、一千三百多万人口划归苏联,波兰西部的十多万平方千米土地和大约二千二百万人口归属德国。 1939 年 11 月 26 日,苏联在苏芬边境制造了一个所谓的“玛依尼拉村庄事件”,指责芬兰军队挑起边境冲突。 11 月 30 日,苏联军队大举进攻芬兰,芬兰军队进行了英勇抵抗。 1940 年 3 月 12 日,芬兰政府被迫同苏联签订割地条约,苏联从芬兰手中取得了 47 760 平方千米的土地,这样,苏联的西北部边界大大向西推移,但苏联军队也为此付出了死亡 126 875 人、负伤 264 908 人和失踪 39 369 人的惨重代价。 在此期间,苏联又迫使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与其签订互助条约,获得了在上述三国设置军事基地和驻兵的权利。 1940 年 5 ~ 6 月,苏联以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国破坏互助条约为借口,出兵占领了三国。 1946 年 6 月 26 日晚,苏联向罗马尼亚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罗马尼亚割让比萨拉比亚和北部布哥维纳两地,罗马尼亚向德国求援,遭到拒绝。 德国和意大利还对罗马尼亚施加压力,罗马尼亚只得答应了苏联的要求。 7 月 1 日,苏军迅速占领了比萨拉比亚和北部布哥维纳。 不久,上述两地合并成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入苏联。 这样,苏联最终完成了“东方战线”的建设。 德军对英国的空中侵略 (不列颠之战) 1940 年 6 月,德军占领法国; 7 月,德军就制定了从海上入侵英国的“海狮”作战计划,企图通过轰炸夺取制空权,以保障顺利登陆。 为此,德国空军准备了大约两千四百架作战飞机,用于进攻英国。 8 月 12 日,德军飞机开始对英国进行空袭。 此后,空袭规模一天天增大,重点轰炸英国沿海空军基地、海军舰艇和飞机工厂。 英国应战的战斗机只有七百架左右,但是,英国拥有刚刚发明不久的雷达,利用雷达,英国建立起由战斗机、高射炮、雷达、探照灯和拦阻气球组成的严密的防空体系;适时组织截击,运用正确的战术,以少量兵力抗击大机群的入侵。 9 月 7 日起,德空军开始对伦敦实施昼夜轰炸,企图迫使英空军为保卫伦敦而与其决战,同时破坏英国的战斗潜力,动摇其战斗意志。 9 月 8 ~ 15 日,双方接连进行大规模空战,英战斗机英勇抗击,德轰炸机损失严重,德军始终未能取得制空权。 10 月中旬,德军决定放弃“海狮”计划。 后来,德军为进攻苏联将空军东调,才最后停止了对英国的轰炸。 德军飞机对英国的轰炸虽然造成了不少平民的伤亡,但是对英国工业生产的破坏却并不显著,英国的航空工业可以一直不断地向英国空军提供战斗机。 德空军损失很大。 据英国官方战后公布,在 1940 年 7 ~ 10 月,英军共击落德机 1 733 架,而英国自己只损失了 915 架飞机。 德军的作战意图始终未能实现,一直处于两线作战的困境。 法国的溃败 5 月 14 日,德军以重兵突破法比边界的色当要塞,绕过马奇诺防线进入法国。 又突破法军总司令魏刚在索姆河和埃纳河一线仓卒建立的魏刚防线。 意大利于 6 月 10 日向英法宣战,出兵攻打法国东南部。 14 日,德军占领了不设防城市巴黎。 21 日,占领了卢瓦尔河以北整个地区。 22 日,法国投降。 北部及西南部由德军直接占领,其他非占领区由贝当建立傀儡政府统治,因首都设在维希,也称维希政府。

G7有哪几个国家

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及日本。

七国集团(英语:Group of Seven,简称G7)是一个由世界七大发达国家经济体组成的国际组织。

组织成立于1973年,当时称为五国集团(G5)。

1975年因意大利加入改为六国集团(G6)。

1976年再因加拿大的加入而改成现有的七国集团。

其后在1997年至2014年曾经因俄罗斯的加入而组成八国集团(G8),但由于俄方介入克里米亚战争而遭受国际制裁后,被冻结席位,组织再次成为G7。

此外,欧盟亦获邀成为非正式成员。

七国集团峰会

2018年6月9日,七国集团峰会闭幕。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贸易问题上措辞强硬,七国集团内部分歧加深。 峰会后发表联合公报,内容涉及包容性经济增长、两性平等和赋予妇女权利、世界和平与安全、未来工作机会、气候变化及海洋等议题。

七国集团中5个国家同意制定旨在保护环境和海洋的协议。 加拿大官员披露,美国和日本没有签署该协议,因为他们不希望在减少塑料方面做出坚定承诺。 基于特鲁多在新闻发布会上的“错误表述”以及加拿大对美国农民、工人和企业“征收大量关税的事实”,他已指示美国代表不支持七国集团峰会联合公报。

球员年薪将翻倍 加比亚与米兰续约至2029年仅一步之遥 斯基
起售价超160万人民币 腾势D9右舵版在新加坡发布